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高考文言虚词终极整理(一)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总结(五篇)
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总结(五篇)关于高考语文18个虚词总结一进入高二,面对新高考的不确定性,选科后的患得患失,慢慢靠近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难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以及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各种问题开头消失。
比方:学习懈怠,不完成作业,脾气急躁、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甚至逃学等。
对此,一位资深年级主任曾用了一个词:“逢二必乱”。
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许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状况。
班级举办班会活动,请你就此现象,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熟悉与思索,并提出盼望或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书写标准。
【文题解析】:此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
在审题时要留意把握以下几点内容:(1)材料内容,步入高二所消失的各种问题,依据“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许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状况”,说明这些问题消失的概率很高,因此可以探讨这些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2)情境意识,班级班会活动;(3)文体意识:发言稿,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其次段要空两格写问候,文末要写“我的演讲到此完毕,感谢大家”;(4)任务意识,在正文中要写清晰对这些“逢二必乱”产生的问题的熟悉和思索,并且在文中要提出盼望或建议。
写作时,任务不行以有遗漏。
(5)主体意识,本文是以自己为动身点来行文的。
审题立意:(1)自律的人生才是最美的;(2)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学习可能胜利;(3)只有依靠自己,才能避开“逢二必乱”;(4)学会自我疏导,避开消失不良心情;(5)学会辨别不正确的事情,努力让自己向优秀进展。
【参考范文】尊敬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我能就“逢二必乱”这一话题在班会上进展发言,我今日发言的题目是《用自律谱写美妙人生》。
自律,指自我约束,自觉地用校规校纪约束自己,自觉地用社会公德、高尚品行标准自己,自觉地用法令制度提示自己,这就叫做严以自律。
高考文言文虚词个.docx
高考文言文虚词一、【而】(一)用作。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有可“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者。
(《学》)② 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③北救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④ 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
(《宴》)2.表示关系,可“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矣。
(《学》)②楚王而信,遂。
(《屈原列》)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3.表示承接关系。
可“就” “接着”,或不。
① 而舍之,朽木不折,而不舍,金石可。
(《学》)②置之地,拔撞而破之。
(《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表示折关系,可“但是” “却”。
①青,取之于,而青于。
(《学》)②有如此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六国》)③事不目耳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山》)5.表示假关系,可“如果” “假如”。
① 君而有意,瞻予首可也。
(《婉》)②秦以城求璧而不,曲在。
(《廉与相如》)③吾攻旦暮且下,而侯敢救者,已拔,必移兵先之。
(《信陵君窃符救》〉6.表示修关系,接状和中心,可“地”,也可不。
①吾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也。
(《学》)②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罅。
(《石山》)③ 王按而跽曰:“客何者?”(《宴》)7.表示因果关系,可“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也。
(《游褒禅山》)②表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③涵淡澎湃而此也。
(《石山》)8.表示目的关系,可“来” “用来”。
① 立,而望幸焉。
(《阿房》)②籍吏民,封府,而待将。
(《宴》)(二)通“ ” ,用作代,第二人称,“你的” ;偶也作主,“你” 。
① 每余曰:“某所,而母立于。
”(《脊志》)②而翁,自与汝复算耳。
(蒲松《促》)【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气助,相当于“ 了”。
① 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
(《》)②我决起而,枋而止,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高考必考文言虚词(18个)
高考必考文言虚词(18个)【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内容:三 18个文言虚词
必背三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并序》)④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6)动词①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③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一、而“而”是文言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相当之高。
“而”的用法比较多,但在古文中常见的用法只有几种,而高考考查的也是这几种,现将它的常见用法列举如下。
1.表承接。
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
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
2.表修饰。
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
翻译时一般译作“地”,这与“之”字构成的偏正关系刚好形成对照,其偏正关系是以名词性的词语为中心词的,一般译作“的”。
3.表转折。
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比如说:虽然天气很好,但是我不想出去玩。
理论上天气好应该出去玩,但后面却说不想出去玩,转折关系就成立了。
如果这一句是古文,则“但是”这个词可以换成“而”,同样,古文中的“而”也可用现汉中的“但是”来替换。
4.表并列。
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以调换,而承接是先后关系不可以调换。
5.表递进。
递进关系的本质就是后一层比前一层要在程度范围等上要进一层,一般译作“而且”“更”,6.表因果。
这种用法更少,但在教材中也有出现。
因果关系即“而”字前是原因,后是结果,一般译作“所以”“因而”等。
7.表假设。
“而”字前后构成假设关系,一般译作“如果”。
8.相当于“以”。
二、何“何”字在古文中应用很广,保留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书面语里的固定用法还是比较多的,如“何故”“如何”“何去何从”等。
1.疑问代词,什么。
如“何人”“何故”等都是“什么”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哪里”既可以实指某一处所;②也可以虚指某一处所;③还可以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否定。
3.为什么,表示询问原因或目的,出现在问句中。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则:(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其:(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3)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高考语文听课技巧整理1、听课要领如下:课前要预习,听课要入脑。
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
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
扼要作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
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
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2、听课的主要方法:(1)动眼课堂上首先是看和听:看教材、看教具、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演示;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听老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推理、怎样作结论等。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终极整理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高考文言文虚词,就像一群神秘的小精灵,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穿梭跳跃,别看它们字儿少,作用可大着呢!咱先来说说“之”这个虚词吧。
“之”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到处都能插一插。
有时候它表示“的”,就像“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之”就把“三里”和“城”、“七里”和“郭”给连接起来了,告诉咱们这是三里的城,七里的外城,简单明了。
可有时候它又能当取消句子独立性用,这就有点难理解了。
我给你打个比方啊,就像一个小孩想自己出去闯荡,但是家长觉得他还小,不放心,就拉着他,这时候“之”就像是那个拉着小孩的家长,让句子不能独立成为一个主谓结构,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还有的时候,“之”可以当宾语前置的标志,就像把东西放错了位置,“之”来给你指出来,“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是“有何陋”,这“之”就像个小箭头,告诉你语序错啦,要这么看。
再讲讲“而”吧。
“而”就像一个灵活的小纽带,把句子的各个部分给连接起来。
它有时候表示并列关系,就好比两个人并排走,不分先后,“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质地和白色的花纹是并列的,没有谁先谁后。
它还能表示递进关系呢,这就像爬楼梯,一步更比一步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了还不够,还要每天反省自己,这就是在博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转折关系也能用“而”来表示,这就像你满心期待一件事,结果却完全相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按道理应该和蓝草一样蓝或者没那么蓝,结果却比蓝草还蓝,这个“而”就把这种转折体现出来了。
“其”这个虚词也很有趣。
它有点像个小管家,在句子里管着很多事儿。
它可以当第三人称代词,就像替别人传话一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这里的“其”就是代指那个人,说那个人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它也能表示揣测语气,这就像你猜东西的时候那种感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其”就像是在猜测,是真的没有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马啊。
“以”呢,就像是一个多功能的小工具。
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实用五份
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实用五份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 1(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译文: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②其制稍异于前。
(《项脊轩志》)译文:它的格局形式跟过去稍有不同。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到也固先乎吾。
(《师说》)译文: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译文: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译文:给你三支箭,你可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④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与妻书》)译文:希望你(还是)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实词(12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宠爱)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齐桓晋文之事》)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然)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5)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屈原列传》)(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4)被箠楚受辱(遭受) (《报任安书》)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 (《琵琶行》)(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6.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 (《廉颇蔺相如列传》)(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 (《报任安书》)(4)人贱物亦鄙(轻贱) (《孔雀东南飞》)7.兵(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 (《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 (《扬州慢》)8.病(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赤壁之战》)(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陈情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10.朝cháo(1)坐南朝北(对,向)(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过秦论》)(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 (《齐桓晋文之事》)(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蜀相》)(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 (《齐桓晋文之事》)朝zhāo朝服衣冠(早晨) (《邹忌讽齐王纳谏》)11.曾cénɡ(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琵琶行》)(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曾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赤壁赋》)12.乘chénɡ(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过秦论》)(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 (《石钟山记》)乘shènɡ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 (《陈涉世家》)13.诚(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赤壁之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 (《元日》)(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 (《陈情表》)15.辞(1)未尝稍降辞色(言辞,言语) (《送东阳马生序》)(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 (《阿房宫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6)《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赤壁之战》)16.从用作动词:(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狼》)(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用作名词:(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材料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行为的替代
替、给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
对象
向、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
时间/趋向
当、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助词
句末语气词
疑问、反诘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
宾语前置标志
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
定语后置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补语标志
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
并列
又;又……又……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递进
1.而且,并且
2.况且,再说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转折
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让步
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副词
像、好像
关山度如飞。——《木兰辞》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Conj
假设
如果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乎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精选3篇)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精选3篇)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篇1文言词语助读一《烛之武退秦师》若①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假如。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你,你的。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如此,这样,这些。
《孟子•梁惠王上》:“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⑤至于(连词),表示他转或提起。
《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⑥…的样子,相当于“然”。
《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⑦及,比得上。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说shuō①主张,学说。
②陈述,说明。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③一种议论性的文本。
如《爱莲说》。
shuì④劝说,说服。
如《触龙说赵太后》。
yuè⑤通“悦”,高兴。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tuō⑥通“脱”,脱落,摆脱。
《诗经•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辞①言辞,文辞。
《愚溪诗序》:“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
”②借口,理由。
《三国志》:“挟天子以令诸侯,动以朝廷为辞。
”③推辞,不接受。
《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告别。
《廉蔺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⑤ 古代一种文体。
《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鄙①边远地方,边境。
《为学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浅陋。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
《左传》:“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④ 粗俗,粗野。
《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微①细小,细微。
《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轻微,稍微。
《口技》:“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暗中。
《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内容,学生在复习时需要做好笔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一)即1、立即。
例:①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
②即从巴峡穿巫峡2、就是。
例:①几自疑身外即战场。
②即今之累然在墓者也。
3、靠近,接近。
例: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4、则,就。
例: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义耳。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③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
5、当,当下。
例: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即:当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
(即夕:当晚)6、即使。
例:①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7、假如,如果。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8、就……来看。
例:即其新不究其旧。
[即便]随即,马上。
例:①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
②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帝王或诸侯登位。
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既1、已经……以后。
例: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②既克,公问其故。
③东曦既驾。
(既驾:已经升起)2、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
例: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②三军既惑且疑。
3、既然。
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既而]不久。
例:①既而儿醒,大啼。
②既而敌行益迩。
③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既已]已经。
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②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③既已,无可奈何。
(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笔记(二)其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③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2、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活用作第一人称。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汇总(25个)一、其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名校高三文言虚词总结
而
1、连词 ①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不译) ②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且,而且) ③ 表承接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就) ④ 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但是,却) ⑤ 表修饰 吾恂恂而起。(地) ⑥ 表假设 诸群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如果,假设) ⑦ 表因果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因而)
用作助词、动词及表被动的介词,读 wéi
焉
1、助词 ① 于是余有叹焉。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表停顿) ③ 万钟于我何加焉?(语气助词) ④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地)
2、兼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之于,于此,在这里) 3、代词 ① 且焉置土石。(哪里)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 夫福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被) 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由于) 2、复音虚词 于是 ①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时)
② 吾祖死于是(在这,从这)
与
1、动词 ①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给)
② 何陋之有?/何厌之有?(提宾) 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王之好鼓乐。(取独) ④ 顷之,烟炎张天。(无实义) ⑤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后置) 3、动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往)
2、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通“尔”,你,你的) 3、复音虚词 ①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罢了)
② 既而 既而将诉于舅姑。(不久) ③ 而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方才) ④ 而况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何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虚词终极整理(一)高考文言虚词终极整理(一)一、而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
虽然大,却无底。
原指大得无边际。
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成语举例】拂袖而去——冲口而出——垂手而得——背道而驰——半途而废——乘虚而人——蜂拥而来——从天而降【成语例释】及锋而试: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
趁锋利的时候用它。
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侧目而视:侧:斜着。
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
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成语例释】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
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
亦泛指清淡无味。
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成语例释】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过错如果能够改正,就是最好的优点。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8) 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2.胡须往往成为人的面部特征之一,故可以用来指代人——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经典文言】余知而无罪也——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
3,人的画像如果须发俱备则栩栩如生——动词,相当于“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
【固定词组】[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②大王来何操?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长夜沾湿何由彻——先生饮一斗而醉,恶(怎么、如何)能饮一石哉!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固定词组】[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4)君何以知燕王? (5)何以伐为?(6)何以知之?【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
例:何异以孤羊投狼群?[何其]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例: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何……为] 还(做某件事)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如……何、奈……何]将……怎么办呢。
例:虞兮虞兮奈若何?三、以【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类似现在的锄头——耜、锄。
【引伸义】1.(1)动词:古代人们使用锄头在田野劳作——用、使用、任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是人们的普遍认识——认为、以为例:习以为常——物以稀为贵● 信以为真:相信他是真的。
指把假的当作真的。
●皆以美于徐公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3)让。
例: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词义虚化成为介词,表示词语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①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以视情况翻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成语举例】以礼相待——以德报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成语例释】嗤之以鼻:嗤,讥笑。
用鼻子吭声冷笑。
表示轻蔑。
● 以身殉职:殉: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献出生命。
为忠于本职工作而献出生命。
【经典文言】●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请以战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虽董之以严刑——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矫以君命——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窦太后乃竟(最后)中都以汉法。
●按照:余船以次俱进——斧斤以时入山林●凭、凭借、靠:以郎事孝文帝——以资政殿学士行——少以父任(年轻时候凭借父亲的职位而做官)——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以无饥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何以知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以其辩得幸太子——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及晁错已诛,盎以太常使吴——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介词,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