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术学 课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点:①影像细节显示清晰; ②图像可 永久保存,便于对比和会诊; ③患者接受 辐射剂量较少。
缺点:与透视互补。
⑶软X线摄影:
用40Kv以下的管电压进行摄影,X线能 量低,穿透力弱,称软X线。主要用于乳腺 摄影(钼靶X线机)。
2.数字X线成像检查
CR(计算机X线摄影)采用成像板(IP)
DR(数字化X线摄影)采用平板探测器
对比剂分阳性对比剂(不易被X线穿 透)和阴性对比剂(易被X线穿透)
临床常用于胃肠道造影、静脉尿路造 影、胆道T管造影等。
上消化道造影(GI)
食管造影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IVP)
肾结核
子宫输卵管造影
T字管造影
椎管造影
支气管造影
脑室气体造影
四、X线检查技术限度
⑴X线照片是二维,组 织相互重叠,易漏诊。
⑵X线密度分辨力有限, 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 器官不易分辨。
⑶造影检查时,少数患 者对对比剂有过敏反应。
CT检查技术
一、特点 ⑴横断位成像,影像前后无重叠,定位准确; ⑵可进行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技 术;⑶密度分辨力高于X线照片,能分辨X线 无法分辨的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结构,并能 进行密度测量。⑷ CT血管造影。
X线机及辅助设备
造 影 机
X线拍片机



口腔全景机
靶 机
口腔全景机
CT的发明
CT(计算机断层摄影 ) CT发明者Hounsfield 1969年发明CT 首台CT机:1973年
CT
非螺旋CT
螺旋CT(单排/多排)
双源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
核素扫描仪(ECT)
MRI发明者
二、主要用途 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的检查。
三、主要内容 常用检查技术有平扫、增强扫描、三维重组 等
平扫
增强
平扫 增强
平扫 增强
平扫 增强—静脉期
增强—动脉期 增强—延时期
动脉壁钙化
腹部CTA(最小密度成像)
SSD(表面成像)
双 下 肢
C T A
四、CT限度
①空间分辨力不及普通X线;②当病变密度 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或相等时,CT难以发 现;③可出现容积效应,病变信息反映失 真;④CT增强扫描,使用碘剂,有时会出 现过敏反应,故增强前需进行碘过敏试验; ⑤对组织电离辐射大。
*X线电离辐射的检查技术主要有普通X线、CR、 DR、CT、DSA等,这些检查中所用放射剂量均在 安全范围内,不会造成病人的放射性损伤。 三、影像检查费用的考虑
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一、特点 1.图像质量高,传送速度快。 2.影像存储无胶片化。 3.影像资料共享。 4.影像资料读片快捷化,可迅速在临床各科 室随时调阅,提高工作效率。 5.远程会诊。
三、主要内容: 1.普通X线检查 ⑴透视:
优点:①经济、简便,可立即出报告; ②可同时观察 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状态,在检查中还可转动被检者,从不 同角度和方向进行观察; ③如需要记录病变影像,可进 行点片摄影。
缺点:①影像细节显示不够清晰; ②如只行透视影像 图像无法保存; ③患者接受辐射剂量较大。
⑵普通X线摄影: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
X线检查技术
如何学好影像检查技术这门学科?
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史
X线的发现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 1895年11月8日,时为德国维尔
茨堡大学校长的他在进行阴极射 线的实验时,观察到放在射线管 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 的微光,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 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有人提议 将他发现的新射线定名为“伦琴 射线”,伦琴却坚持用“X射线” 这一名称,产生X射线的机器叫 做X射线机。 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伦 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超高场设备的噪声、伪影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克服。 6.检查时间相对较长。 7.设备昂贵、检查费用较高。
DSA检查技术
一、特点
1.图像密度分辨力高,可显示密度差为1%的影像。
2.成像速度快,单位时间内可获得多帧图像,可以 满足心脏、冠脉及不易控制运动的肺部和腹部等器 官的血管清晰成像。
3.减去其他背景影像,仅保留造影的血管影像。
保罗·劳特布尔 Paul C. Lauterbur
彼得·曼斯菲尔德 Sir Peter Mansfield
MRI(磁共振成像)
永磁
超导
超 声 仪
肝 脏
心脏多谱勒
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及 主要用途
X线检查技术
一、特点:①操作简便;②检查速度快;③经济实惠。
二、主要用途:广泛,可用于全身多部位检查,现在常用于 疾病的初步筛查。
左侧枕叶动静脉畸形(AVM)
病 例 二
上 矢 状 窦 血 栓
病例三
右侧颈内动脉、椎动脉闭塞
正常腹部MRA
左 肾 动 脉 起 始 位 置 异 常
双 下 肢 M R A
四、限度
1.对带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带有铁磁性物质的患者 受限制。
2.危重患者不宜进行检查。 3.对钙的显示不如CT。 4.对质子密度低的结构如肺、致密骨的细节显示不 佳。
二、限度 1.价格昂贵,需不断完善。 2.标准化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3.PACS是多学科技术融合,缺少综合性人才。
4.对微量碘的信息敏感性高,所需对比剂量少。
5.有血管路径图功能,可作插管向导,减少透视次 数及检查时间。
6.能作动态功能研究。
7.多种后处理功能。
8.图像以数字形式进行,便于保存、传输及远程会 诊。
二、主要用途
DSA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是血管性介入治疗 不可缺少的工具。
1.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如血管畸形、动 脉瘤、血管狭窄、闭塞、动脉夹层等。
二、主要用途 广泛运用于全身各组织、脏器。
三、主要内容 1.影像显示:常规和特殊。特殊成像技术包括MRA、 MR水成像、MR心脏成像、MRS(磁敏感加权成像) 等。 2.功能成像:PWI(MR灌注加权成像)、DWI (弥散加权成像)、DTI(弥散张量成像) 3.生化代谢分析:MRS(磁共振波谱学)
病例二 腘动脉支架植入术
腘动脉重度狭窄
病例二 腘动脉支架植入术
5mm×4cm球囊扩张
病例二 腘动脉支架植入术
美国ev3公司的IntraCoil缠绕型自膨胀式支架(4mm×6cm)
病例二 腘动脉支架植入术
美国ev3公司的IntraCoil缠绕型自膨胀式支架(4mm×6cm)
病例二 腘动脉支架植入术
2.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3.心脏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4.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5.静脉性病变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6.术后随访。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左下肢动脉DSA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左下肢动脉DSA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左下肢动脉DSA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头、骨骼、软组织、乳腺、脊髓、腹部、血管、心脏
T1WI
T2WI
T1WI+CE
D W I
S
W
I 磁 敏 感 加 权 成 像
磁共振波谱
左 侧 大 脑 中 动 脉
M1 段 狭 窄
CT 平 扫
MRA
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左侧额颞顶叶脑梗塞
MRA
左 侧 颈 内 动 脉 虹 吸 段 动 脉 瘤
MRI检查技术
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 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受到 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并利用氢质子在驰 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信号)而成像的.
一、特点: 1.无电离辐射。 2.对脑、脊髓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能清楚显示脑 白质、脑灰质、肌肉、肌腱、脂肪等软组织和软骨 组织,解剖结构和病变形态显示清楚、逼真。 3.多方位成像,能进行横、冠、失状位及任何倾斜 方位扫描而不必变动病人体位。 4.多参数成像,可获得T1WI、T2WI、PDWI(质子 加权成像)、DWI(弥散加权)、SWI(磁敏感加 权)等。 5.还能进行功能、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如MRS(磁共振波谱)。
球囊扩张
三、限度
1.静脉DSA,特别外周静脉DSA获得的减影 图像分辨力低,血管影像模糊。
2.“属于有创性检查”。
3.辐射剂量较大。 4.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对比剂的过敏反应。
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检查技术简繁的选择 二、检查技术的安全性
检查中应尽量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应首选无损 伤的检查技术,如不能解决问题,再选择损伤小的, 最后选择损伤较大的。
溶栓前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溶栓中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溶栓中
溶栓后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尿激酶溶栓中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尿激酶溶栓中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尿激酶溶栓中
溶栓后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溶拴后复查:左下肢动脉DSA
病例一 下肢动脉溶栓治疗
溶拴后复查:左下肢动脉DSA
病例二 腘动脉支架植入术
(FPD)
CR、DR共同特点:①影像细节较普通X 线照片更加清晰;②都采用数字技术,动 态范围广,有很宽的曝光宽容度;③能进 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窗位窗宽调节,图 像放大、拼接,距离、面积、密度测量等。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R
DR
3.造影检查
将对比剂引入人体器官内或周围,造 成密度差别而形成影像对比的检查技 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