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第二轮三轮复习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计划
——高三政治第二三轮复习计划
耿辉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和第三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的逐字逐句讲授,但是在冲刺阶段政治科成绩仍然有较大的提高的空间,如果在第二轮复习中,学生能认真刻苦、勤奋好学、掌握科学的方法,政治成绩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所以,必须从态度上重视,切忌浮躁、务必踏实。
(一)二轮复习时间:2013年3月至4月,共两个月。
(二)二轮复习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提高各种题型解题能力、适度关注热点。
(三)二轮复习内容:整合基础知识、构建体系;各种题型解题技巧和训练;若干热点专题复习。
(四)二轮复习基本原则:专题复习、发展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五)二轮复习基本思路:专题引领,主干构建,立足能力,综合提高。
(六)二轮复习课模式:以学科内专题复习为主,做到与一轮复习的有机衔接。
按专题知识体系构建——基础知识过关——高考方向预测及对应题目训练——练习讲评、纠错、总结及方法指导——适度关注热点思路展开教学。
具体复习安排如下:
1、搞好知识专题复习,继续狠抓基础知识
(1)夯实基础,整合知识,构建体系。
第二三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决不能搞简单的重复。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达到熟练掌握。
第二三轮复习的重点是基础知识的体系性和综合性,达到会整合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是不够的,第二三轮复习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知识体系分为大体系和小体系,大体系是整合教材内容构建的知识体系,主要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小体系是按考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构建形成。
我们在复习中应多构建小体系,让学生多掌握小体系,再由许多小体系整合为大体系。
要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知识的系统中来把握,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根据题目的设问,正确运用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灵活地迁移知识,在题目规定的情境问题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着重抓好主干知识的复习。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的重点仍然是抓基础知识,这是高考备考复习的基本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第二轮复习时间短,不可能像第一轮复习时那样按课、节、框题逐一复习,知识范围到边到沿,不留空白。
第二轮复习要突出主干知识,高考试题主要是针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一是考查学生的熟练程度(包括记忆和理解),二是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主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教材角度来看的主干知识即教材的重要概念、基本理论观点和重要原理。
另一方面是从社会热点角度来看的主干知识,凡是能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基础知识都是应着重掌握的主干知识。
因此应结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以课本为依据,把教材的主干知识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的主干知识分别找出来,确定每课的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明确主干知识的层次要求。
对主干知识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背诵如流。
在基本熟悉课本的情况下,有必要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课本知识,本着理解热点、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结合热点专题归纳课本理论,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有利于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结合热点专题对主干知识开展“立体式”的复习。
(3)要重视教材,抓纲务本。
所谓“抓纲”,就是要“吃透”考试说明。
所谓“务本”,就是要重视课本。
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无论内容多新、形式多活,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这就是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一切试题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在复习课上,一定不要抛开课本复习,再好的学案,再好的复习提纲也代替不了课本。
问题探究和
题目解析时,所运用到的知识都要回归教材,都要往教材上靠,在教材中“寻根”。
联系社会热点时,要明确课本知识是认识理解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也要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
总之,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以牢靠熟练的基础知识适应高考之千变万化,这才是复习中最基本的策略。
尤其是后期复习更应回归课本。
2、搞好时政热点专题复习,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1)找准社会热点,形成热点专题。
时政专题的复习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的专题,不能多而杂。
社会热点问题有的适合于主观性试题,有的仅适用于选择题,要有所选择和侧重。
适合主观性试题的要加大力度复习,形成热点专题,适合选择题的要相对用时较少,点到为止。
选择社会热点专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大方针政策或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二是与教材基本知识能够结合并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2)热点专题要精炼、规范、实效。
时政热点的专题不要搞得太多,一般不超过10个。
对热点的讲解不宜讲的过多、过细。
教师对热点背景材料要进行整体介绍,讲重要意义、讲大致梗概、讲典型案例、讲关键词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以简单的方式了解热点的全貌。
发给学生的热点专题材料,也要简明扼要、脉络清晰、设置问题、落实要点。
这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如果给学生的热点专题内容庞杂、太多太细,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3)对时政热点中的关键词要加以落实,让学生牢牢记住。
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主要是把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来组织答案要点。
对时政热点中关于中央文献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一些权威性、经典性、核心性、代表性的关键词语,老师要重点和反复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强化记忆。
高考阅卷时,在相关的题目中,考生只要是答上这些关键词语,就成为答案的亮点,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
3、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第二轮复习课要“坚持五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
其中,前两个是复习课的形式、中间两个是内容,最后一个是方法。
要落实“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就要做到课堂问题化,实质上也就是课堂题目化。
(1)复习课要落实到题目,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第二轮的复习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知识专题复习课;热点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
为了提高复习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三种类型的复习课都要落实到题目上,把问题的探究与知识的复习融为一体。
——知识专题课要落实到题目。
根据高考先进地区的做法,知识专题复习课的过程一般是:①明确考点;②依据考点把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③检查提问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④每个主干知识落实到1-3个高考题或经典题上,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对高考例题进行探究分析,落实和巩固知识,让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特点,学会审题和答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能力。
然后再复习下一个主干知识,再引用1—3个高考例题。
对例题的处理不是仅仅靠教师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提问学生,引导着学生构建答案要点。
⑤最后,根据本节课复习的知识专题再出部分训练题,让学生课下完成。
——热点专题课也要落实到题目。
热点专题课过程一般是:①介绍热点专题的宏观背景;②列出反映热点专题内容的几个案例或情境材料,提出情境问题;③师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知识建构;④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答案要点;⑤尝试对问题探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回答。
用这样的方法,一节课就可以解决一个时政热点专题。
——试题讲评课也要落实到题目。
这是纠错补漏的重要一环。
学生通过对错题进行统计,找准错因,进而展示解题思路,找到自己的弱点,教师再通过重点点拨,指导方法,进行变式训练,及时反馈矫正,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能力。
试卷讲评课不讲多数学生都会的题,只处理学生做错的题。
每个错题都提问学生选错或答错的理由,从学生做错的理由中了解学生的知识或能力缺陷,然后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讲解。
最后,再补充一部分和错题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训练。
课下让学生只做自己的错题交作业,让每次考试或训练都使学生完成“高分卷”。
讲评课决不能简单的对对答案、改改错,而是要对典型错误重点剖析,要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纠错一道题,解决一类题”。
讲评课可按如下程序操作:“摸清学生底子——分析整理——错题归类——选准典型错例——分析错因——理顺知识回归——形成解题思路(点拨解题方法、归纳解题规律)——补救训练——知识迁移”。
(2)课堂讲解要精讲,不宜过多过细。
我们许多教师上复习课还是以讲为主,大量的时间用到讲上,学生被动机械地听讲。
一堂课,老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效果并不好,知识得不到落实,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如过眼烟云,剩不下多少。
“满堂灌”虽然有些作用,但绝不是先进的教学方法,讲的许多内容都是教材上有的、学生已会的,效果绝不会比让学生多记忆、多思考、多活动好。
(3)课堂上老师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用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不仅是第一轮复习的任务,也是第二轮复习的重要任务。
对于主干知识的基本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背得烂熟,第二阶段复习,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绝不允许再拿着教材念,老师要随时运用各种方式(如提问、爬黑板、写纸条、集体默写、集体背诵、做填空题等)检查学生识记的效果。
对于热点问题的关键句子,也要着重强调并要求学生背过去。
上课不仅要检查学生的记忆,还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检查学生理解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针对这一知识点举例说明,只要能举出恰当的例子,就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就不必要再费时讲解了。
(4)课堂教学一定要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要给学生留出时间用于思考,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出质疑,主动站起来(而不是被点名)回答问题,要多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尽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效的课堂要做到: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
(5)做好课堂笔记,抓好学生的落实。
要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生的学习笔记是复习的重要资料,作用非常突出。
对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规范性表述,对增补的新知识的表述,对老师讲课的亮点,对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键词、经典语言,对精心设计知识体系的板书、对题目的答案要点和审题解题的方法技巧等内容都要督促学生落实到笔记本上,并经常复习,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脑子里。
4、强化训练,提高考试做题的能力
(1)精选试题。
对试题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典型,二是新。
“典型”,主要是要引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熟悉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式和答案要求。
“新”,就是选取反映最新社会热点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才是最有效地实现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提高复习效果。
鼓励老师们及时引用最新的热点材料,创设情境,从多角度提出设问,编成原创性题目。
(2)训练要限时、定量。
阅读和答题速度慢,许多学生题目做不完,是高考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课堂做题还是考试训练一定要限时,严格把关,目的使学生在高强度的思考中和快速书写中提高答题速度,适应高考的紧张气氛。
一课时的训练量,以文综试卷中政治试题的量为适宜,模拟考试要严格按高考的时间规定训练,到时交卷,决不拖延。
(3)强化对答题规范化的训练。
语言不规范、书写太潦草、字迹不清晰是高考丢分的重要因素。
要让学生牢记“细节决定成败,规范就是分数”的至理名言,对学生在答题的布局合理、字体工整、要点条理、层次清楚、运用政治术语、规范涂卡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
(4)做好题型专题的复习工作。
对高考的各种题型不熟悉;不会审题,不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要求,不按题目要求答题;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不熟悉;读图、识图、在数据图表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等等,都是学生高考失分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做好题型专题复习的工作,最好上几节题型专题课。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题干来看,主要有:文字材料题、数据表格题、图形图表题。
要把这三种形式的题目,搞成三个专题,结合着例题给学生讲题型特点、讲答题方法和技巧,然后再进行专题训练。
例如,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从情境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如何把试题信息与教材知识挂钩,如何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运用社会热点经典语言、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等等,多做这样的指导,使学生熟中生巧,触类旁通。
(5)用好“错题本”、答好“满分卷”。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自己的错题本,找出错因缺陷、明确标准规范,经常记、经常看,考后记、考前看,熟记在心。
对月考、周考中做错的题,要让学生重新做一遍,老师再改一遍,使每一次考试都是高分,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6)搞好变式练习。
对好的题目,不能练过就放在一边,不再过问,要换新的情境材料,或者换考查角度,变换设问,予以改造创新,再让学生练习,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5、加强高考研究,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重视对《考试说明》的研究。
老师们要认真研究、解读高考大纲及其说明,这是复习备考不容忽视的环节。
第一,要研究考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即考查学生的能力目标,包括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又分别分为三个层次,考试说明规定的很细。
教研组一定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下大力气研究、讨论这一问题,要研究它的含义,要研究它在高考题中的体现,要针对这四种能力精选试题或编制试题来训练学生。
第二,要研究考试内容与范围,以此构建知识体系,要研究考纲内容的增加点和删除点,调整复习内容。
第三、要研究考试说明中的样题,搞好题型专题的复习工作。
(2)尽量搜集和研究高考信息。
临近高考,可从报刊、杂志、网上、各种高考研讨会、先进地区学校的试题中获取大量的高考信息,对这些信息要进行认真地研究、筛选、从中把握出高考的动向和命题角度,把有效信息用于指导我们的备考复习,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主题性原则。
题目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某个模块、某个单元的主题,题目所提供的情境材料是有利于解决主题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整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
第二,“三贴近”原则。
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第三,注重情境问题的考查。
题目的设问是依据情境材料中的问题而设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情境中的问题,是具体的、实际的问题,而不是大而空,非常宽泛,非常成人化的问题,甚至材料和问题两张皮。
第四,命题设置的内容注重在观点和价值标准上。
试题考查的内容和考查的目的应侧重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或某一模块中重要的观点和价值标准,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着正面的引导,思想政治课的考查在这一点上应该比其他学科更为突出。
第五,时代性原则。
命题应该体现最新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特点,体现最新的国家意志和舆论导向,体现最新的社会热点和大众关注,而不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把以前的题目拿过来改改再用。
(3)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一是研究近三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增强命题、选题、做题的针对性。
例如,近三年文综非选择题在社会热点问题的宏观大背景下,提供具体的热点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情境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这种“小切口”设问,以小的视角、具体的事例体现大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的形式,就是高考试题的一个典型特点。
有些题目的情境材料,看起来不是热点,但仔细分析起来属于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背后反映的仍是大的时代热点背景。
二是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各种题型、设问方式、组织答案的逻辑思维方式,加强审题与解题方法的指导。
我们要结合参考答案,认真研究命题者的思维方式,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从文综试题的参考答案来看,答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课本知识,二是材料信息,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一点也不偏,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往往不能够抓住。
材料要用足,用得越充分越得分,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材料中的信息有时就是答案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材料的运用率与得分率成正比关系,这是做非选择题能得高分的一条经验。
要会“愚公移山”,活用材料。
训练学生学会把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找出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要点。
附:复习进度安排
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2)统览热点、重点一是要重温旧题,尽量熟悉时政热点和重点规范思维方法,做到胸中有数;二是统览教材,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
三是精选时政材料,紧密运用教材。
(3)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
根据新课改地区名校联考等模拟卷的训练,对各类题型如: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材料题做有针对性训练与指导:①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
②提高选择题正确率。
③问答题解答要规范简洁。
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
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留出10天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整理错题笔记,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巩固。
自由复习时注意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针对每个同学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推进。
临考前注意加强应试心理辅导,战胜身心疲劳,注意营养、节制饮食,控制心情、保持清醒,合理安排时间、灵活适应环境、充足睡眠、充分休息、充满信心,做题时统筹安排,先难后易,消除焦虑。
相信经过这样的一番锤炼,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较好把握,基本技能会有所提高,能够较好的迎接高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