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调查和研究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调研制度,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市政府重大调研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们对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情况为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县级以上政府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包括3个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3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和89个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救援指挥部。

其中,市级应急指挥部21个、县应急指挥部35个、区应急指挥部33个,分别与各自的专项应急预案相对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则充分发挥领导处置突发事件的职能。

同时,市公安、安监、环保、卫生等7个部门均设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市政府其他部门明确了承担应急管理工作职能的科室,部分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基本上建立了系统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实现了全市上下对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

(二)应急预案编制情况按照国家有关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要求,近年来,市、县(区)政府对各类应急预案进行了多次修订,其中市级政府进行了第三轮修订,修订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自然灾害救助、火灾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等27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

新修订的市级专项应急预案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大类,重新确立了全市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后的应急预案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县、区政府的第三轮修订正在进行。

此外,还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和基层政权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各类应急预案520件,全市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辐射到点”的应急预案体系。

(三)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为全面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市积极推进应急演练计划的实施。

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

02
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
应急管理组织架构
应急指挥中心
负责统一调度、协调应急资源和力量,确保快速响应 和高效处置。
应急管理部门
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培训演练、监测预警等工作 ,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专家咨询机构
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协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 急方案。
应急预案与计划
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 明确处置流程和责任主体。
应急计划
制定具体的应急行动计划,包括资源调配、救 援力量部署、信息发布等环节。
预案与计划的更新与修订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和修订,确保预案与计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资源保障
物资储备
01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和装备,确保在紧
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拨。
资金保障
02
设立应急管理专项资金,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提供充足
资源筹措与调配
筹措所需资源,协调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恢复重建工作。
重建与提升
在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重建和提升工作,提高城市或地区的抗灾能力。
04
应急管理体系的评估与改进
应急演练与培训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通过模拟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响应的熟练度 和有效性。
培训和教育
对应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 力。
02
洪水
洪水灾害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管理部门需要密
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水位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
03
台风
台风季节期间,应急管理部门需要加强预警和防范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和减少财产损失。同时,需要做好灾后恢复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

应急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应急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应急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应急体系建设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应急体系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现状,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进行,实地走访则着重考察了几个重点城市的应急体系建设情况。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政府部门针对政府部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政府部门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统一指挥、信息共享不畅、预案制定不完善等。

2.企事业单位针对企事业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企事业单位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应急演练不够、人员培训不足、物资准备不充分等。

3.普通民众针对普通民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民众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自救能力不足、应急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等。

四、实地走访结果分析1.城市A通过实地走访城市A,发现该城市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政府部门制定了完善的预案,并且能够及时响应各种突发事件。

企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多次应急演练,并配备了充足的物资。

但是,该城市民众的自救能力还需要加强。

2.城市B通过实地走访城市B,发现该城市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政府部门缺乏统一指挥,信息共享不畅;企事业单位没有进行过有效的应急演练;民众对于突发事件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反应能力。

五、建议与展望1.政府部门应加强统一指挥,提高信息共享和预案制定能力。

2.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应急演练和人员培训,充分准备物资。

3.民众应提高自救能力和应急意识,掌握相关知识。

4.未来应继续加大对于应急体系建设的投入,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提高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障能力。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资源保障体系
包括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发布等方面的管理,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信息管理体系
02
01
03
04
05
1
2
3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能够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城市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能够加强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上海
上海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注重科技引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
深圳
深圳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基层建设,强化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应急自救能力,构建全民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
05
当前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城市面临洪涝、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加大。
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
02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概述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为应对城市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套组织、制度、资源、信息、训练和科研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旨在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对城市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特点、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方案和措施。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引言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概述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案例当前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论
contents
目录
0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威胁增加。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调查和研究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应急管理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发,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对全市不同行业和居民的抽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意见。

其次,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走访,与相关部门和社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当地的应急管理情况。

三、调研结果1.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问卷结果显示,全市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整体较为薄弱。

虽然各行各业都有应急预案和演练,但多数单位、企业和居民对应急演练的重视程度较低,主要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质性的效果。

此外,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相对缺乏,统一性和针对性不足。

2.应急救援能力调研发现,全市应急救援能力相对较弱。

部分地区和社区缺乏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设备和装备更新速度较慢。

应急通信系统存在互通性差、覆盖范围狭窄等问题,对于应急指挥的支持不够充分。

此外,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3.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在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方面,大部分地区和社区的预警设备和机制较为完善。

但存在的问题是预警信息反应速度慢,传播范围有限。

同时,社会大众对于预警信息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了解程度偏低,缺乏应急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四、问题分析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整体薄弱,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效果有限,公众意识和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五、建议和措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全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和机制。

我国城市应急模式分析

我国城市应急模式分析

我国城市应急模式分析一、几个典型城市的应急管理体系介绍(一)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设立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委员会主任由市长担任,副主任按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分工,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市委、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市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总队负责人为成员。

市政府秘书长作为总协调人,市委、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配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主管副主任协助,协调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

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加挂市应急指挥中心牌子。

市应急指挥中心备有指挥场所和相应的设备设施,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委员会的指挥平台。

委员会聘请专家顾问组成市突发公共事件专家顾问组。

整合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有关的各领导小组、指挥部,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补充其职能、强化其作用、规范其名称,完善应急体制。

各区县建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区县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区县委员会办公室可设在区县政府办公室。

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和区县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二)上海市应急体系建设2005年9月7日,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宣布成立,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任主任。

上海应急管理上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下设办事机构上海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上海各有关部门是市应急委的下级机构,从而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

上海是一个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充分重视应急管理,曾先后组织编制了一批专项应急预案,探索建立了城市综合减灾和紧急处置体系,并成立了市应急联动中心。

在抵御台风、抗击非典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这些预案、措施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韩正市长在该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上指出,城市越大,安全风险就越高,从这一意义上说,上海比其他城市更脆弱,更迫切需要强化应急管理。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框架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体制。

(一)党和政府统一领导我国实行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应急管理的体制模式。

不能认为这仅仅是针对中央政府层面的应急管理体制,因为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行使全国行政权,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责任主体和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应急管理的领导是在全局意义上讲的,是覆盖全国的。

国务院设有安全生产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等组织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相关领域的应急管理。

遇到重大公共危机,通常是启动非常设指挥机构,或者成立临时性指挥机构,由国务院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对口主管部门,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例如,在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时,2004年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国务院都成立了临时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全国防治疫情工作。

为了加强国务院非常态管理的协调职能,2005年末,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内设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为司局级机构,职能是负责国务院办公厅所承担的相关应急管理方面的值班、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1]中央政府统一的行政权是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实现的。

地方政府在国务院领导下具体实施应急管理的领导,即由党委和政府共同负责,并承担管理责任,在政府办公厅(办公室)内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各个相关部门确定管理职能,将政府应急管理权限落实在这些机构中,同时,接受国务院和上级政府的指导。

(二)分类别、分部门管理一种或几种相关重大公共危机由国务院对口主管部门为主负责预防和处置工作(见表1),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参与配合。

国务院各职能部门中负责应急管理的机构为了应对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危机,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专业应急队伍(见表2),并形成了危机事件的预警预报体制、部际协调体制、救援救助体制等。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
一4一
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应急队伍的联动。二是,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机制。2008年,安全监 管总局在全国安全生产百日督察专项行动中,派出了15个督察组,共查出1.5万余项各类隐患,并实行跟 踪督办,推动各地落实治理隐患的措施。三是,监测预警、信息报告机制。上海市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 预警预报体系,将预警信息合成、制作和发布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提高了预警信息的发布效率。
一是,预案体系日趋完整。北京市制定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41.8万个,形成了以市总体预案为核心, 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区县总体预案为依托,各类单位预案为基础的预案体系。
二是,预案内容更加专业化。上海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上海市财政应急保障预 案》、 《上海市政府主权外债危机应急预案》等,明确规定了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预警监测和报 告、应急响应程序等项内容。
三是,应急演练更有针对性。2008年,全国共组织开展了31.9万次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参加演练 的人数达430万人次。
(三)加速推进了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建设应急保障体系的工作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应急队伍基本稳定。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以公安消防部门为骨干力量,防汛、抗震、医 疗等专业队伍为基本支撑的应急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全国专职安全生产应 急救援队伍人数已从2004年的25万人增加到34万人。 二是,应急物资储备形成体系。上海市按照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3%,设置年度预备费,用于处置重 特大突发事件,以及储备应急物资、购置应急装备,建立了市级重要商品储备,专业物资储备和区县级 物资储备等“三级储备”体系,提高了全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三是,应急信息系统高效运转。北京市级应急指挥平台拥有的6大技术系统——图像监控、无线通 信、有线通信、应急移动指挥、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综合保障,都是在原有市属相关委办局的技术系统基 础上进一步整合而成的,从而消除了应急管理的“信息孤岛”现象。在此基础上,北京市逐步形成了以 市应急指挥平台为龙头,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和区县平台为支撑,互联互通、覆盖全市的有线通信调 度,无线通信指挥、异地会商、移动指挥、社会面监控、综合保障等6大应急指挥技术体系。

城管大型专项整治应急预案

城管大型专项整治应急预案

一、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管理局条例》、《城市管理工作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以应对城市大型专项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确保整治行动的安全、有序、高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城市管理局在开展大型专项整治行动时,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领导、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下设办公室、现场指挥部、应急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等。

- 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突发事件信息,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 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指挥、协调和调度。

- 应急保障组:负责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设备、车辆等保障。

- 宣传报道组:负责对外发布应急处置信息,引导舆论。

- 后勤保障组:负责保障应急处置人员的生活、医疗等需求。

2.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信息报告:发现突发事件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处置: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

3. 现场救援:现场指挥部负责组织救援力量,进行现场救援。

4. 善后处理:事件得到控制后,开展善后处理工作,包括调查原因、评估损失、恢复秩序等。

五、应急处置措施1. 安全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进行现场救援,确保人员安全。

同时,调查事故原因,追究责任。

2. 环境污染:启动应急响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污染治理,防止污染扩散。

3. 群体性事件:及时了解事件原因,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防止事态扩大。

必要时,请求公安部门协助。

六、应急保障1.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医疗救护用品、防护用品、应急设备等。

2. 人员保障:组织应急队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信息保障:建立健全信息报送机制,确保信息畅通。

七、附则1. 本预案由城市管理局负责解释。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应急预案编制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应急预案编制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应急预案编制引言: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应急预案编制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对每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 组织机构建设城市应急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包括市级、区级以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

这些机构需要明确职责、建立沟通机制,以提高应急管理效能。

2. 信息共享与传递信息共享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

同时,还需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多种手段传递信息,如电视、短信等。

3. 培训与演练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培训与演练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通过组织定期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

4. 预警预报体系建设预警预报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预警预报体系,包括气象、地质等方面的预警系统。

预警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市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二、应急预案编制1. 风险评估和分类应急预案编制的第一步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了解灾难类型和可能影响的范围。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 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应急预案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协作机制。

不同部门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应对突发事件。

3. 应急资源调配应急预案编制需要考虑资源的调配和利用。

根据灾害类型和可能出现的需求,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确保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

4. 信息发布和社会参与应急预案编制还需要考虑信息的发布和社会参与。

通过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告知市民危险、撤离等信息,提高社会应急意识,增强广大市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结语: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健全的组织机构、信息共享、培训演练、预警预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才能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的水平,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系统建设规划研究

应急管理系统建设规划研究

应急管理系统建设规划研究一、前言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保障公共安全、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发展,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应急管理系统建设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介绍如何科学规划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二、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意义和重要性1、提高应急管控水平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完整的基础设施,便于快速响应应急事件,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质量。

2、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可以提高危机预防、处置和恢复的效率和质量,提高部门危机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保证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提高不同部门间的协调性,加强管理效能。

4、提高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可以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降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风险和危害,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应急管理系统建设规划1、组建专业的建设团队规划建设应急管理系统需要组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团队,该团队包括应急管理、技术建设、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专家,协同完成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等各个环节。

2、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在规划和建设应急管理系统之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期望和预期,以及市场上的竞品情况,从而更好地规划和设计系统。

3、完善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网络等,软件系统包括应急管理软件、数据存储和分析系统等。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系统建设的关键。

4、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必须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这需要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方式,明确信息收集、传递和反馈的流程,以实现快速响应和决策。

5、建设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分析平台是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重点,通过收集、分析和挖掘大量的数据,可以得出更精准的预测和决策,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质量。

6、加强培训和演练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不仅需要完善基础设施,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实施效果。

2024版城市应急综合管理系统

2024版城市应急综合管理系统

城市应急综合管理系统contents •系统概述与目标•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关键技术应用与创新点•系统实施与运行效果评估•挑战与对策探讨•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目录01系统概述与目标城市应急管理现状及挑战现状当前城市应急管理存在信息化程度不足、部门间协同不够、预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多,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系统建设目标与意义目标构建城市应急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意义通过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应急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内外相关系统对比分析国内系统01国内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和相关系统,实现了对应急资源的初步整合和调度。

国外系统02国外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美国纽约市建立了先进的应急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应急资源的全面监控和调度,有效应对了多次重大突发事件。

对比分析03国内外系统在建设目标、技术手段、应用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

国内系统应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提升系统建设的整体水平。

02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高效、智能、可扩展的系统架构。

采用分层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应用层等,实现模块化、组件化开发。

支持跨平台、跨终端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格式,方便与其他系统集成。

整体架构设计思路及特点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模块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等各方面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数据传输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整合、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结合专家知识和智能算法,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建议。

惠州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惠州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备 大 屏显 示 子 系 统 ,实 现 与 市应 急 指 挥 中心 大屏 显 示 系统 互 联 互 通, 初步具备基本 的指挥调度 、 各种社会治安视频信息 、 警用地理信 息 和各 种 政法 信 息资 源 的查 询 等功 能 , 并通 过 电子 政务 外 网 实现 了 与省 应急 平 台互 联互 通 。 3 . 2存 在 的 问题 3 . 2 . 1应急体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 , 惠州市的经济发 展 进 入新 的历 史 阶 段 , 影 响 公共 安 全 的因 素进 一 步 增 多 , 但 是 应 急 管理体系工作的工作基础仍然 比较薄弱 ,其体制建设还不完善 , 预 防和 响应 、 处 置 突发 事件 的 能力 有 待 提 高 。构建 完 善 的应 急 体 系 和 机制 , 是 从惠 州 市到 下 属各 个 区县 政 府所 面 临 的重 大 课题 。惠 州市 要在 科学 预警 、 快速决策、 秩 序 恢 复等 方 面进 一 步展 开 建 设 , 使得 应 急管 理体 制 建设 步 骤更 全 面 , 步伐 更快 速 。 义。 3 . 2 . 2通 信调 度 指挥 系 统 、紧急信 息 党 政 内 网直 报 系统 等 信息 2 应急 管理 体 系进 展 化建 设 比较 缓 慢 。 目前 , 惠 州 市通 信 调 度指 挥 系 统虽 然 初 步具 备 基 应急管理体系是由专业技术 、 管理方法 、 行为规范 、 实施机构组 本 的 指挥 调 度 、 各 种 社 会治 安 视 频 信 息 、 警 用地 理 信 息 和 各 种 政 法 成的有机结合体 , 以实施完成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和措施l l I 。 信息资源的查询等功能 , 但是还存在指挥调度系统标准不一 , 设备 在我国 , 应急管理工作真正起步是从 2 0 0 3 年S A R S 之后 , 国务 不兼 容 , 系 统 复杂 , 操作 繁 琐 , 容 易 出错 , 维 护不 便 等 问题 , 调 度 系 统 院2 0 0 6 年 1 月 8口 颁布 了 《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 总体应急预案》 , 这 与 各级 指 挥 中心通 信 手段 还 不 能够 做 到简 化 ,实现 联 动指 挥 调度 。 表 明我 国的应 急 管理 工作 已经跨 入 新 的历 史 时 期 , 很 多省 市 开始 逐 同时 , 现场 应 急指 挥调 度 能力 不能 够得 到保 障 。 步 建立 起 以 “ 一案 三 制 ” 为基 础 的应 急管 理 体系 。 目前 有 代表 性 的模 3 . 2 . 3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惠州市在应急物资储备方 式有南宁模式 、 郑州模式 、 广州模式[ 3 ] , 这些城市 的应急管理体系有 面 依然 存 在应 急物 资 规模 小 , 种 类 少 的 问题 。 当发生 较 大 规模 的突 共同的特点 , 如注重统一应急联动系统 和指挥系统 以及信息资源共 发事件时 , 其应急资源的供应要求达不到 。应急避难场所只有河南 享 系 统 的建设 。 岸公园 、 下 埔 滨 江公 园 、 东平公 园、 江 北 市 民 乐 园 以及 江 北 北 湖 公 3惠 州 突发 事件 应 急管 理 现状 和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园, 虽然 市 区五 个公 园都 是 应 急避 难 场 所 , 但 是 相 比 国外 应 急 避 难 3 . 1应 急 管理 现 状 场 所 配饮 用水 、 食 品、 发 电机 等设 备 , 惠州 的 这几 个 场所 都 还 只是 简 3 . 1 . 1工作 组 织机 构 健全 。 针对 城市 面 临 的安 全 问题 , 惠 州市 高 单 的避 险功 能 , 并 无 相关 物 资储 备 。 目前 惠 州 尚没 有 大 型室 内 避 险 度 重 视城 市 的应 急 管理 工 作 , 出 台 了一 系列 建 立健 全 工 作组 织 机 构 场 所 。 的 文件 规定 。 2 0 0 7 年 9月 , 惠 州 市政 府成 立 了 突发 事件 应 急委 员会 , 4惠州市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下设 市 自然 灾 害应 急领 导 小 组 、 市 安 全生 产 委 员 会 、 市 突 发 公 共 卫 4 . 1加强 应 急管 理 的统 一协 调 能力 , 完 善工 作 运行 机 制 生 事 件指 挥 部 、 市 社 会 安 全 事件 应 急 领 导 小组 、 市 核 电站 事 件 应 急 加 强应 急 管理 体制 建 设应 该 在 党委 和政 府 的统 一领 导 下 , 建 立 委 员会 5 个 应 急指 挥机 构 。 2 0 0 7 年8 月, 成 立 了市 应 急管 理办 公 室 。 健全分类管理 、 分级负责 , 条块 结合 、 属地管理 为主的应急管理体 2 0 1 0年 5 月, 成 立 了市 应急 指挥 中心 。截 止 2 0 1 0年底 , 惠 州 市各 县 制 。 形 成 统 一指 挥 、 反应 灵敏 、 功 能 齐全 、 协 调有 序 、 运 转高 效 的应 急 ( 区) 应 急管 理 相关 机 构均 已经 挂牌 成 立 , 工 作人 员也 已经 到 位 。 乡 管理机制。同时, 需要建立合理 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 镇( 街道 ) 正按照“ 有人管 、 有人做” 的要求 , 逐步建立健全值班 与应 4 . 2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 实现应急系统 与其他系统的整合与对 急 机构 。 以市 、 区( 县) 、 乡镇 组 成 的“ 三级 ” 应 急管 理组 织体 系初 步形 接 成, 有 效 提 高 了 全市 预 防 和 应 对 各类 突发 事 件 的综 合 能 力 , 为应 急 可 以通过部署 多媒体调度平 台以实现对多种业务终端进行统 管 理 工作 提供 了有利 的 组织 保 障 。 指 挥 调度 , 实 时传 输 语 音 、 视频 、 数据 、 定位 、 扩 音 广播 、 图像 等 功 解 决 应 急 管 理部 门在 应 急 指挥 时 信 息 流通 不 畅 、 获 取 不 完 备 等 3 . 1 . 2 职 能配 置 , 规 章制 度 及 工作 机 制完 善 。职 能配 置 方 面 , 市 能 , 委 市 政 府 总值 班 室 履 行 信 息 汇 总和 综 合协 调 职 责 , 值守应急 、 发挥 问题 。 运转枢纽作用 。 规章制度方面, 应急管理办公室制定 了《 市应急办工 4 . 3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 , 确保应急救灾需求 作职责》 、 《 市应急办 工作规则》 、 《 市应急办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程序 根 据 总体 预 案切 实 做好 应 对 突发 公 共事 件 的 人力 、 物力 、 财力 、 和 规 范》 等 内部 规 章制 度 , 实 现 内部 管理 制 度 化 、 规 范化 。工作 机 制 交通 运输 、 医疗 卫生 及 通信 保 障等 工 作 。一 是进 一 步 完善 应 急 物 资 方面 : 一 是联 席会 商 机 制 。 二是 预测 预警 机 制 。 三是 军 地应 急协 调 联 储备库硬件建设 , 做 好场地规划和后期建设 , 提升中心物资装备储 动机制。 备; 二要进一步增强应急物资 、 设备装备储备能力 , 应用科技手段提 3 . 1 . 3紧急信息报送工作机制健全 。总值班室和市委办信息科 高管理水平 , 切实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能力 , 提升应急水平 。 参 考 文献 按 照各 自职能进一步强化 日常值守工作 , 确保 了通讯畅通 , 做到信 息互 通 , 有 效联 动 。 制定 并下 发 了《 关 于加 强 紧急 重大 情况 报告 工作 【 1 】 池宏 , 祁明亮 , 计雷 , 等. 城 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 系研 究[ J ] . 的 暂行 规 定 》 和《 关 于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进 突 发 事 件信 息报 告 工 作 的 中 国安 防产 品信 息 , 2 0 0 5 . 通 知》 , 明确 了 紧急重 大情 况 的 报告 标 准 、 报 告范 围 、 报 告 方式 、 报 告 『 2邹 2 ] 逸江. 国 外 应 急 管 理 体 系的 发 展 现状 及 经 验 启 示 『 J ] . 灾 害学, 2 0 08 . 时限 、 报告 渠道 、 责 任 主体 等 。 3 . 1 _ 4 应急 工作 信 息 化 建设 进 一 步强 化 。应 急 指挥 平 台体 系建 [ 3 】 李程 伟 , 张德耀. 大城 市 突发 事 件 管 理: 对 京 沪穗 应 急模 式 的分 析 设 成果 明显 。 充 分 利用 现 有 的条 件 、 场所 、 网络 , 进 行 科学 安 排 , 在公 ] . 国 家行政 学院 学报 , 2 0 0 7 . 安 ¨0指挥 中心正 式 建设 成 立 了 惠州 市 应急 指 挥 中心 , 建 成 了 与市 作者简介: 张玲( 1 9 8 0 一 ) , 女, 山东秦安人 , 博士 , 讲师 , 研 究方 公 安局 共 享 的大 屏显 示 系统 和 多 功能 综 合指 挥 室 , 还 在市 应 急 办配 向 : 应急 管理 。

城市应急+研究报告

城市应急+研究报告

城市应急+研究报告城市应急研究报告1. 引言城市应急是指在城市发生突发事件、紧急情况或灾害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保障公众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动。

城市应急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危险源管理等。

本报告旨在对城市应急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了解城市应急管理的体系、应用技术和挑战,并提出优化城市应急的建议。

2. 城市应急体系城市应急体系由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策略。

2.1 预防阶段预防阶段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风险的阶段。

其中包括制定建筑规范、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危险源监控等。

2.2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在灾害来临前预先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的阶段。

这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培训应急人员等。

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以便在可能发生灾害事件时及时预警。

2.3 响应阶段响应阶段是在灾害发生后立即采取行动的阶段。

这包括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行动、提供紧急救助等。

在这个阶段,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2.4 恢复阶段恢复阶段是灾后重建和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重建受损的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灾害再次发生。

3. 城市应急技术城市应急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城市应急技术:3.1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在城市应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构建无线通信网络,可以实现救援队伍间的实时通讯,提高响应效率。

同时,无线通信技术也可用于向公众发送警报和应急通知。

3.2 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空间信息,帮助确定灾区的范围和灾情。

通过卫星图像的分析,可以迅速获取灾区的变化情况,指导救援行动。

3.3 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灾害事件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区域,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并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

3.4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应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掌握其发展方向和现状,本次调研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背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加。

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成为了应对风险和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1.建设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不断完善的应急预案、危机管理机制和紧急处置措施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体系不断加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组织的能力得到提升。

2.存在问题但是,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单位以及群众对应急管理体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应急演练缺少真实性和有效性,应急资源整合和协同互助还需要提高。

3.趋势分析未来,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经济大国,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便捷性。

四、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应急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互助。

3.加强应急演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体系。

4.发挥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广智慧应急管理。

五、结论本次调研显示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全球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全球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全球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借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特大城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特大城市所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应急体系建设成为维护城市运行、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以全球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经验为基础,提出以下几点借鉴建议。

首先,加强城市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特大城市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是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例如,日本的特大地震风险较高,其制定了《防灾基本法》以及一系列相关法律,规定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应急责任和义务。

美国也制定了《国内安全法》和《国家紧急时机行动法案》,明确了联邦政府在国内安全和紧急时机下的权力和职责。

我国在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建设中,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研究和制定,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权益和义务。

其次,构建多层次、多部门的应急管理体系。

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必须具备多层次、多部门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应急情况。

例如,日本的特大城市平时由市、区、社区三级政府负责,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将联合行动,形成多级响应机制。

美国的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则由联邦、州、市三级机构组成,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和协调各类资源。

我国在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建设中,应加强多部门之间的衔接与合作,明确各级政府和单位的职责和义务。

第三,加强应急预警和信息化建设。

特大城市应急体系的建设需要有高效的应急预警和信息化支持。

例如,日本的特大城市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数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息,给予居民逃生或避险的宝贵时间。

美国的特大城市则通过防灾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可视化。

我国在特大城市应急体系建设中,应加强应急预警和信息化建设,提升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能。

最后,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特大城市应急工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例如,日本和美国的特大城市重视居民的应急教育,普及应急知识、技能和自救互救的方法。

特大型城市具有需求流动性约束的急救中心设施选址优化

特大型城市具有需求流动性约束的急救中心设施选址优化

收稿日期:2019 11 17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6BGL083)作者简介:王伟(1995—),男,山东枣庄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明琨(通信作者),男,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为经济与决策优化等,E mail:limingkun@126.com。

文章编号:1005 9679(2020)04 0069 06特大型城市具有需求流动性约束的急救中心设施选址优化王 伟 张佳玮 李明琨 赵 霞(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摘 要: 以我国特大型城市的急救设施布局为研究对象,探讨需求流动性约束下的设施点区位决策,决策过程充分考虑需求的阶段性变化、设施点的成本因素和急救点服务容量等多方面因素。

为兼顾服务成本与服务效率的不同目标,提出一种两阶段决策方法,在第一阶段控制初期投入成本,同时在第二阶段通过合理的分配策略来提高服务急救点的效率。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急救点布局的真实案例,将两阶段模型应用于决策过程,获得的可行解决方案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与急救服务效率,在有效覆盖比率等指标上优于上海市政府规划的具体要求,高出近6个百分点。

通过案例解读,验证了该方法是对选址问题理论方法模型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 特大型城市;流动性;急救中心;选址;两阶段优化中图分类号: F294.1 文献标志码: AATwo StageOptimizationMethodforLocatingEmergencySiteswithPeriodicalChangeofDemands犠犃犖犌犠犲犻 犣犎犃犖犌犑犻犪狑犲犻 犔犐犕犻狀犵犽狌狀 犣犎犃犗犡犻犪(SchoolofManagement,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Abstract:Westudythelocationproblemforemergencyserviceswithperiodicalchangeofdemands.Weconsidervariousfactorsinthedecisionmaking,e.g.time dependentchangeofdemands,costsandcapaci tiesoffacilities.Weaimatminimizingthecostsaswellasmaximizingtheefficiencyofservices,andthere foreweproposeatwo stageoptimizationmethod.Inthefirststage,weintroduceanintegerprogrammingmodeltocoveralldemandnodeswithminimalnumberofcosts.Inthesecondstage,weattempttoim provetheservicelevelbyre allocatingdemandnodestofacilities.WestudyarealcaseinShanghai.Exper imentalresultsindicatethatourmethodgeneratesasatisfactorysolutionfortheauthority,as98.3%de mandnodescanbecovered.Keywords:metropolitan;mobility;emergencysite;location;two stageoptimization1 问题描述与模型建立本研究考虑特大型城市应急医疗急救服务设施区位问题,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急救服务的公共服务产品属性要求在设置急救点时,必须将服务功能辐射至城市的所有需求点。

广州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管理研究

广州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管理研究

广州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与管理研究朱鸿伟;李珠;刘锦【摘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构成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基本要件.应急避难场所提供了灾害后,城市开展救援和城市居民进行自救的一个基本场所,因此,应急避难场所在当下城市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显得意义十分重大.文章以广州为例,结合广州特大城市的基本特征,探讨大城市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特定案例的实践状况开探求大城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资借鉴的普遍性经验与规律.【期刊名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7)003【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城市应急管理;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作者】朱鸿伟;李珠;刘锦【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广东培正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广东广州510830;广东培正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广东广州51083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由此加剧了城市安全问题的急切性。

诸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常见的自然灾害在中小城市与乡村也会造成明显的生产生活环境破坏,并引发较大的居民财产损失,但是中小城市与乡村本身人口密集程度较小,城市开敞空间较多,那么在一定的政府应急管理措施的指导下,居民面对灾害风险能采取的救援途径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损失。

但是当前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城市以其强大的经济吸附能力,集聚了我国大量人口并持续吸纳更多人口进入,这样从城市防灾角度而言,大城市的安全问题伴随城市人口的膨胀而变得日渐突出。

大城市的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建立在特大城市如何处理灾害突袭以及灾害后救援问题的基础上的。

构筑在自然环境体系下的城市物质环境,仍然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

那么如何减轻自然灾害的对城市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的影响,一方面是需要建立一个高效且强大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城市物质环境设施方面考虑应急救援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大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动,各种资源不断向城市汇集,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日益扩展。

扩大化的城市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已逐渐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发挥着辐射和带动一方的重要作用。

但特大城市居住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发达、经济活动频繁、人员流动加速、财富快速集聚等特点,也造成城市基础设施老化、道路交通拥堵、公共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以及易遭恐怖袭击与破坏的风险加剧。

因此,加强特大城市应急管理研究,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预防与救援能力,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越来越成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着眼这一客观需要,笔者以我国特大城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为视角,选取天津市这个位于我国沿海开发开放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特大城市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对纽约、伦敦、柏林、东京四个国外城市和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国内城市的应急管理进行特点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归纳出经验教训以及有益启示;再次,重点对天津市突发事件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从应急预案、组织体系、运行机制、资源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现状研究,在此基础上,客观梳理出天津市在应急管理上存在的10个方面不足;最后,结合天津市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分别从四个大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本文力求通过对特大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能够对各级政府城市应急管理理念转变有所启示,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所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