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数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抽象思维代言人。

在应用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严密推理路线、严谨结构体系、形式简单化、内容丰富色彩、应用广泛性和思维创造性。

数学的特有思维形式和方法决定了它特有的建构模式,更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灵活性,拓展思维意识。

数学的题型也具有多样性,包括应用实际型的、开放型的、理解型的、类比联想型的、分类讨论型的等等,甚至还会出现制作型的,来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来带动脑力的发展和思维的拓展。

多媒体技术具有快捷性、形象直观性、容量硕大性、优美性、游戏特性等优点,可以虚拟现实、反复演示再现情景。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可以结合它们各自的个性,交互它们优越的特性,让它们有机的结合,把数学的困难点、抽象性形象地展现出来,让静的数与字母跳动起来,借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研究数学的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研究效率,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环境,产生良好的效应。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实现重播,为学生提供重复观察的条件,加深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和拓展。

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进行个别化研究,因材施教、因人施学,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养成健康的心态。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可以应用网络消除知识的盲点。

学生作为研究活动的主人和教学过程的主体,一方面汲取知识,成为知识接纳的课题;另一方面,在提问质疑解答中动手动脑动口,标新自己的观点,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手段向学生传授信息,信息来源有限,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的虚拟世界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堂,这样就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确定为之”中,可以用电脑虚拟一个“藏宝图”,让学生在“寻宝”中体会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校本教研研究案例(3篇)

数学校本教研研究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某小学数学教研组为单位,探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

2. 探索有效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3. 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4. 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研究内容1. 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 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

-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依赖教师或参考答案。

- 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

2. 教学策略探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加减法。

(2)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

案例: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发现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鼓励创新,培养思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案例: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构造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教研活动(1)集体备课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观摩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教学,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3)反思总结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四、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成立数学教研组,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数学校本教研案例(3篇)

数学校本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旨在探索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目标1. 提高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认识和理解。

2. 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案例实施(一)前期准备1. 组织学习: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等相关理论,提高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认识。

2. 调研分析: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需求,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3. 制定计划:根据学习内容和调研结果,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和形式。

(二)活动开展1. 集体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针对某一教学主题,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运用。

2. 教学观摩:教师互相观摩教学,分享经验,交流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运用。

3. 案例分析:教研组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4. 专题研讨:针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寻求解决方案。

(三)实践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3. 调整改进:根据反思和反馈意见,调整和改进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案例成果1. 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提高,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2. 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 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成绩稳步提升。

五、案例总结1.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实践证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校本研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校本研修,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某小学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着对整数加减法的困难,于是决定进行校本研修。

首先,教师们通过观察发现,学生们对整数加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正数、负数的概念。

于是,教师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本质,强化正数、负数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小组合作、游戏等。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们对整数加减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通过游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整数加减法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们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们也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能够在家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研修后,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整数加减法方面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通过这个校本研修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校本研修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们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本研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更多地重视和推广。

校本研修四年级教案范例解析

校本研修四年级教案范例解析

校本研修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发展方式,是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其中,教案编写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也是反映师生学习成果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制度之一。

今天,我们将会对四年级的校本研修教案范例进行解析,从中了解教案编写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广大教师朋友有所启示和帮助。

教案一:《四年级数学案例:加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这是一份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教案。

该教案以想象活动为切入点,结合生活实际,将加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分为两部分,分别完成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教案的编写重点在于对于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意识、思维和逻辑能力,在学生间引发思维的碰撞,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此外,在细节表现方面,该教案注重了学生的钦点,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类计算的不同理解和难点,利用分组法进行指导,达到了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教案二:《语文案例: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份以“学习认识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为核心的语文教案。

该教案以蝌蚪与蛙、蚯蚓之间的变化关系为引子,让学生在绘本故事的基础上,组织语言、聆听、观察、发问、思考,从而达到愉悦阅读、创造性思维的效果。

教案的编写重点在于让学生走近生命世界,引导学生充分通过亲近感、情趣感、认知感和思维感,向更加深入的生命教育领域探索,创造出有趣、有价值的知识。

同时,教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班集体充满活力的样子。

这样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在集体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能力。

教案三:《英语案例:Let's play a game》这是一份以“利用游戏、音乐、竞技的方式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教案”。

该教案以易学、易记、易复习、易应用的特点为准则,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英语口语自信心,并在活动中增强英语口语能力。

教案的编写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口语交流技能、积极参与英语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典型案例(3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以“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典型案例。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课堂调控、评价反思能力。

2. 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教学观摩(1)选派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包括课例展示、说课、评课等环节。

(2)教师分组讨论,针对课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2. 教学研讨(1)围绕“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一主题,教师们展开热烈讨论。

(2)分享各自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 教学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反思。

4.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1)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们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案例等。

四、活动过程1. 教学观摩(1)选派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观摩。

(2)课后,教师们分组进行讨论,针对课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2. 教学研讨(1)围绕“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一主题,教师们展开热烈讨论。

(2)分享各自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 教学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反思。

4. 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1)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们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案例等。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最终5篇)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最终5篇)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最终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教研活动,一个传统的话题,随着学校教育前行的步伐走过沧桑;厚实的积淀,闪烁着智慧,然而,有时也会成为沉重的翅膀,退守为泛黄的形式.回顾以往的校本教研活动,离不开课堂教学课例的研讨.然而随着活动的开展,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一是形式单一,往往会在活动前约请一些教师作准备性的发言,这种过度准备使得现场发言过于工整,而没有灵动,其他教师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听讲,壁上旁观,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这种少数同志热情,多数同志冷观的研讨活动的效果显然是不佳的.二是教研后“行为跟进”不到位.“教研”,“研”是过程,“教”是归宿.“教研”的目的在于“研”,“研”是一个过程,“研”是为了更好地“教”.因此,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班级和课堂,以实践“真问题”出发,营造“研究文化”,唤醒教师的参与意识,吸纳他们参与教研过程和研究介入教学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研之路,更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数学科开展了一次“以课例为载体,促进老师教材研读能力提高”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针对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教研活动的内容是青岛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1.新课标要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怎样使学生把数学学习成为再次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怎样使这个过程更动态、更有效呢?这成为我们再次思考的问题.2.教学困惑每个学期初我们科组都会进行上学期末的考试质量分析,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缩小班际之间的成绩差距?除了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距,还有就是我们教师的本身教的主观条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升呢?回归课堂,回归课本知识,我们真正理解了多少.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数学科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研读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以年级为单位,对《分数的意义》出现的两册教材进行研读.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教材地位以及作用、课本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入手开展研读.【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相互交流想法1.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为了让教师们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同时,让教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理论依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3)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的“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由此出发组织数学教学”,“所谓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组织、抽象的过程”,“数学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的.学数学和学游泳一样,不实践是不会获得真知的”,等等.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学科学业评价标准》.2.分析教材、提出教学思考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知识点进行讨论.现象1:《分数的初步认识》围绕“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练习设计意图”展开阐述.评析:在研读三年级的教材中发现说课的味道比较重,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点泛泛而谈的感觉.在阐述练习设计的环节中,完全脱离教材,重组练习.现象2:《分数的意义》通过课例展示教学目标以及课堂中着力展现怎样解决教学难点.评析:课例的分析并没有与教材直接联系,只是直接进行说课、评课.现象3:两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评析:阐述内容空泛,重复之前的教材分析,缺乏侧重点.自始自终,教师们都不知道如何“研”起?大家都答不到边上,如何是好呢?带着问题,我们展开了新一轮的教材研读.【步骤三】回归课堂教学,重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再次研读解决简要说明: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中练习加强了对单位“1”的理解,并结合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步骤四】集体研读、反思教学教材研读不能面面俱到,要找准一个切入口,才能以点带面,开阔视野,真正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如何深入研读教材,研读教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的成功之路.第二篇: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教研活动,一个传统的话题,随着学校教育前行的步伐走过沧桑;厚实的积淀,闪烁着智慧,然而,有时也会成为沉重的翅膀,退守为泛黄的形式.回顾以往的校本教研活动,离不开课堂教学课例的研讨.然而随着活动的开展,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一是形式单一,往往会在活动前约请一些教师作准备性的发言,这种过度准备使得现场发言过于工整,而没有灵动,其他教师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听讲,壁上旁观,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这种少数同志热情,多数同志冷观的研讨活动的效果显然是不佳的.二是教研后“行为跟进”不到位.“教研”,“研”是过程,“教”是归宿.“教研”的目的在于“研”,“研”是一个过程,“研”是为了更好地“教”.因此,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班级和课堂,以实践“真问题”出发,营造“研究文化”,唤醒教师的参与意识,吸纳他们参与教研过程和研究介入教学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研之路,更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数学科开展了一次“以课例为载体,促进老师教材研读能力提高”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针对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实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1.新课标要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怎样使学生把数学学习成为再次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怎样使这个过程更动态、更有效呢?这成为我们再次思考的问题.2.教学困惑每个学期初我们科组都会进行上学期末的考试质量分析,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缩小班际之间的成绩差距?除了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距,还有就是我们教师的本身教的主观条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升呢?回归课堂,回归课本知识,我们真正理解了多少.3.课题研究需要结合我区发展教育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研究,我校数学科被选定为研究基地.基于以上考虑,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数学科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研读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以年级为单位,对《分数的意义》出现的两册教材进行研读.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教材地位以及作用、课本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入手开展研读.【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相互交流想法1.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为了让教师们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同时,让教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理论依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3)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的“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由此出发组织数学教学”,“所谓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组织、抽象的过程”,“数学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的.学数学和学游泳一样,不实践是不会获得真知的”,等等.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学科学业评价标准》.2.分析教材、提出教学思考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知识点进行讨论.现象1:《分数的初步认识》围绕“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练习设计意图”展开阐述.评析:在研读三年级的教材中发现说课的味道比较重,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点泛泛而谈的感觉.在阐述练习设计的环节中,完全脱离教材,重组练习.现象2:《分数的意义》通过课例展示教学目标以及课堂中着力展现怎样解决教学难点.评析:课例的分析并没有与教材直接联系,只是直接进行说课、评课.现象3:两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评析:阐述内容空泛,重复之前的教材分析,缺乏侧重点.自始自终,教师们都不知道如何“研”起?大家都答不到边上,如何是好呢?带着问题,我们展开了新一轮的教材研读.【步骤三】回归课堂教学,重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再次研读解决简要说明: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中练习加强了对单位“1”的理解,并结合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步骤四】集体研读、反思教学教材研读不能面面俱到,要找准一个切入口,才能以点带面,开阔视野,真正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如何深入研读教材,研读教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的成功之路.第三篇: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葛兰镇中心校:郑小华本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案例(3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以“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方法。

2. 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通过课堂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4.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教研活动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课题,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分析了教材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探讨了教学方法,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

2. 课堂观摩在备课结束后,教研组长安排了两位教师分别进行课堂观摩。

观摩课由两位教师分别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其他教师认真观摩,并做好记录。

3. 教学研讨观摩课后,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研讨。

首先,两位授课教师分别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分析了课堂中的亮点和不足。

接着,其他教师针对两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4. 问题与对策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数运算?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提出了以下对策:(1)加强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实物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表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2)注重学生的分数运算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研修问题例子

小学数学研修问题例子

小学数学研修问题例子篇一: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水冶镇东北街小学任芳芳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东北街小学任芳芳新课程“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开始便渗透于数与运算领域之中,从理论上讲,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应该会得到加强。

但在我校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弱了。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与传统应用题教学下的学生相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降低了,为什么学生拿到应用题会无所适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推门听课等常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他们将教学的关注重心过多的放在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教学中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渗透、分析,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综合应用。

这样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害怕做应用题,拿到题目,无处下手。

长期下来,势必会削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本学期以“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作为切入口,让老师们在理论—实践—反思—跟进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中,提高对数量关系教学的再认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们进行了主题研修活动—实践探索。

本次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一节课。

在此之前,每位数学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构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上午第二节,我们进行了讨论,针对本节课的数量关系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三节课,由吕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课堂实录。

中午,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下面是一些评课的片段:何老师:在复习和引入阶段,吕老师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开始就进入了“综合列式”的构建模式中去,有利于下面教学的开展。

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用比较小的数字对问题进行解决,符合小学三年级的认知水平。

在学生出示了计算结果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整理、学生通过说一说、倾听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好的进行了问题的解决思维训练;练习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教研的典型案例(3篇)

数学学科教研的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一篇数学学科教研的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1. 研究主题:探索“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2. 研究背景: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研究过程:(1)教研组集体备课首先,教研组针对“问题驱动”教学策略进行集体备课。

教师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探讨如何将问题驱动教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们将问题驱动教学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个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②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实例,如蛋糕、苹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物品的份额?② 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如“如何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如何将苹果平均分成4份?”等。

③ 小组合作,总结归纳各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④ 拓展练习,巩固提高教师设计一系列与分数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反思课后,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问题驱动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4. 研究成果通过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应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① 学习兴趣浓厚:问题驱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校本研修的方法和策略。

案例介绍案例一:课程资源共享某中小学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校本研修,旨在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研组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试题和活动设计等。

通过将资源进行评估和优化,教师们相互借鉴和研究,提高了教学效果。

校本研修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案例二:教学观摩研修一所中小学数学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组织了教学观摩活动。

教师们定期前往其他同事的课堂进行观摩,了解和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观摩后的讨论和交流让教师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并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这种教学观摩研修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案例三:课题研究小组一所小学成立了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专注于数学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

小组成员通过阅读学术文献、参观其他学校和与专家进行讨论,深入研究该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定期汇报研究进展和成果,并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方法。

课题研究小组通过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为学校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结论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通过资源共享、教学观摩和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教师们可以相互研究和借鉴,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校本研修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合作平台,有助于形成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张三,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策略与方法, 《数学教育研究》, 2018.- 李四, 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数学教学论坛》, 2019.。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一、研修背景。

咱小学数学里啊,乘法分配律可是个让不少老师头疼、学生犯迷糊的知识点。

老师们总觉得教得挺明白,可学生一做题就错。

这到底咋回事呢?咱就决定来一场校本研修,把这个“顽固堡垒”给攻克了!二、研修目标。

让老师们能有更巧妙、更有趣的方法教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对,不再对着那些算式愁眉苦脸。

三、研修过程。

# (一)初次研讨:各抒己见,发现问题。

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就像一群武林高手准备切磋武功一样。

大家开始分享自己教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有的老师说,就按照课本上的定义,反复讲、反复练。

可马上就有老师反驳:“这不行啊,学生听着就犯困,练了好多遍还是错。

”还有老师说用图形来解释,可也有老师说图形有时候不太好理解。

这一番讨论下来,大家发现问题出在教学方法太枯燥,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 (二)案例分析:看看别人怎么教。

咱不能光自己闷头琢磨啊,得看看别人有没有好招。

于是,我们找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来分析。

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老师把乘法分配律比作“分糖果”。

比如说,有3个小朋友,每人要5颗糖和3颗巧克力,那一共要多少颗糖和巧克力呢?可以先算每个小朋友一共要几颗(5 + 3),再乘以小朋友的人数3 ,也就是(5 + 3)×3;也可以先算糖的总数3×5 ,再算巧克力的总数3×3 ,然后把它们加起来,3×5 + 3×3 。

这两种算法结果是一样的,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乘法分配律的道理。

大家看了这个案例,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个方法妙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小事,学生肯定容易接受。

”# (三)实践探索:自己动手,创新教学。

有了灵感,老师们就开始自己动手设计教学方案。

有的老师准备在课堂上玩“购物游戏”,让学生算买不同商品的总价,用乘法分配律来算会更简便;有的老师打算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把乘法分配律融入其中;还有的老师准备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来演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一、研修背景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不仅仅是掌握计算技巧和公式的工具性学科,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该校小学生数学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认识不全面、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组决定进行校本研修。

二、研修目标1.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兴趣,培养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研修内容1.学习理论知识:组织教师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包括数学思维的种类、培养方法和策略等。

2.教学案例研究:教师组织讨论和分析一些成功的数学思维案例,研究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反思教学实践:教师组织进行教学实践反思,讨论交流近期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尝试寻找改进的措施。

4.评估和总结:制定数学思维能力评估指标,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定期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四、实施步骤1.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和公式的掌握。

2.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如归纳、推理和创新思维等。

3.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多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五、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实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提出合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明显增加,他们更加愿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
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水冶镇东北街小学
任芳芳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东北街小学任芳芳
新课程“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开始便渗透于数与运算领域之中,从理论上讲,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应该会得到加强。

但在我校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弱了。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与传统应用题教学下的学生相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降低了,为什么学生拿到应用题会无所适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推门听课等常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他们将教学的关注重心过多的放在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教学中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渗透、分析,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综合应用。

这样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害怕做应用题,拿到题目,无处下手。

长期下来,势必会削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本学期以“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作为切入口,让老师们在理论—实践—反思—跟进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中,提高对数量关系教学的再认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们进行了主题研修活动—实践探索。

本次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一节课。

在此之前,每位数学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构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等有了初步的
了解。

上午第二节,我们进行了讨论,针对本节课的数量关系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三节课,由吕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课堂实录。

中午,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下面是一些评课的片段:
何老师:在复习和引入阶段,吕老师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开始就进入了“综合列式”的构建模式中去,有利于下面教学的开展。

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用比较小的数字对问题进行解决,符合小学三年级的认知水平。

在学生出示了计算结果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整理、学生通过说一说、倾听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好的进行了问题的解决思维训练;练习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农老师:吕老师先创设情景,把一步计算合并成综合算式引入到新课。

先出示一个方阵有 4 行,每
行 5 人,再出现 3 个方阵,进入了数学的主题。

学生独立完成,经过交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式。

让学生说自己计算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评论,学生掌握了连乘的算理,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并解决了一些计算的实际问题,紧扣了数学目标。

以上两位教师的发言刚结束,我们立刻打断接下去的发言,因为发现教师没有围绕主题进行有效的评课。

因此,在经过再次强调后,出现了以下发言:蒙老师: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缺乏对数量的具体分析。

比如,4表示什么5 在这里表示什么?那么 4×5 先求出的是什么? 4 除了让学生明白先求什么?还要提问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很明显 4 表示的是行, 5 表示列,每行×几列
=一个方阵的人数。

包括其他的两种策略,我们要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教研组长进行了总结。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研修的第二阶段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领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升评课水平,做到能够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

1、精心准备,认真策划本次活动时间较以往更长,在活动之前,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并对本节课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讨论本节课重点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中数量关系如何处理进行了预设。

以前的教研活动,往往是谁上课,谁备课,其他老师听听课就行了,评课的时候说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就行了。

研修活动变成了一个人的活动,教师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高。

为此,我们在策划时注重对教师参与的设计,希望通过活动,让老师们明白校本研修不是学校的事情,也不是教研组长的一个人的事情,是我们每个老师自己的事情。

2、改变了传统的评课模式,过去我们的老师在评课时不能做到围绕主题进行评课,往往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评课乱而无序。

为此,我们在进行评课时特意强调教师要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点评,不讲无关的东西。

在前两位教师评课时,由于跟主题没关系,我们掐掉评课过程,再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教师能够重新组织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评课。

3、本次活动达成了三个共识:(1)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仍然具有核心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

(2)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并能够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整体感悟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内在的联系。

(3)对节课进行了修改,并
选定吕老师在第三阶段活动进行教学展示活动。

反思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师的主动参与等等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为此,我们将继续奋斗,努力提高研修活动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