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有机地球化学

合集下载

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油气地球化学

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油气地球化学

布、指出主峰碳,判断原油的沉积环境和成熟度。

六、综合分析题(15分)某两个天然气样品的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数据如下表所示:和排出了具有商业价值油气聚集的岩石。

(1分)5、门限温度:门限温度是指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开始大量生成油气时所对应的温度。

6、氯仿沥青“A”:是指以氯仿作溶剂(1分)得到的岩石抽提物。

(1分)7、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沉积物或岩石中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1分),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1分)。

8、干酪根:干酪根是指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0.5分)的无机酸、碱、有机溶剂和水(1分)的一切有机质。

(0.5分)9、大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气田。

(2分)10、油气源对比:油气源对比是指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1分),合理地选择对比参数(指标)来研究油、气、岩之间的相互关系。

(1分)d b c a b a a a b d1、(×)2、( )3、( )4、( )5、(×)6、( )7、(×)8、(×)1、(1)干酪根分类方法:元素组成分类、显微组成分类、热解特征分类。

(4分)(2)优点。

(2分)(3)缺点。

(2分)2、(1)生物甲烷气阶段:主要特征、作用因素及产物特征(2分)。

(2)石油形成阶段:主要特征、作用因素及产物特征(4分)。

(3)热烈解甲烷气阶段:主要特征、作用因素及产物特征(2分)。

3、(1)、主要类型。

(4分)(2)、主要应用:判断母质来源。

判断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研究油气运移。

油气源对比。

4、(1)、次生变化类型(4分)(2)、结果(4分)5、(1)、有机质成油成气过程属于一级化学反应,符合阿仑尼乌斯方程。

(2)、油气生成过程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3)、反应速度与活化能也有明显的关系。

地质勘探中的有机地球化学考核试卷

地质勘探中的有机地球化学考核试卷
A.镜质体反射率
B.生物标志物参数
C.热解温度
D.地震波速
3.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中,可能影响样品质量的因素有:( )
A.采样方法
B.样品保存条件
C.实验物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
A.正构烷烃
B.甾烷
C.芳香烃
D.三萜类化合物
5.以下哪些是常用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
7.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中,______是样品预处理的重要步骤,可以有效地提取有机质。
8.油气藏的运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______、______和______是主要因素。
9.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______和______是常用的分析手段,可以提供有关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信息。
10.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有机污染物的______和______。
A.甾烷
B.萜烷
C.芳香烃
D.烷基酚
18.在进行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时,以下哪些步骤是必要的:( )
A.数据清洗
B.数据标准化
C.数据建模
D.结果验证
19.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有机质丰度的测定:( )
A.热解析
B.红外光谱
C.激光诱导荧光光谱
D.电子探针
20.以下哪些是地质勘探中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
A.岩石热解
B.气相色谱
C.地震勘探
D.激光诱导荧光光谱
13.关于有机碳同位素分析,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
A.可以用来判断有机质的来源
B.只能用于古环境分析
C.与有机质的成熟度无关
D.不能用于油气藏评价
14.下列哪种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
A.低氧环境
B.高盐度环境

地球化学考试试题

地球化学考试试题

地球化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元素是地球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A. 铁B. 氧C. 钾D. 钙2.下列地质现象中,属于地球化学现象的是:A. 地震B. 风化C. 枯水期D. 洪水3.地球化学中,有机物主要由下列哪些元素组成?A. 硅和氧B. 碳和氢C. 铁和镁D. 钠和氯4.地球的内部结构中,地壳所占的比重约为:A. 10%B. 30%C. 50%D. 70%5.下列哪个地质时代的生物化石对石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A. 寒武纪B. 泥盆纪C. 白垩纪D. 第四纪二、简答题1.请简述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2.地球内部的火成作用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请简要描述火成岩的形成过程。

三、论述题地下水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请就地下水的成因、分布、类型及其与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述。

四、分析题某地区地表矿物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富含铝矿石。

请你根据地球化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可能存在的地质特征以及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综合题在地球化学循环中,岩石的风化作用是一个重要环节。

请你综合运用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知识,分析岩石风化的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

六、解答题请使用地球化学知识和实验数据,解释地球上碳循环的过程,并讨论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七、实验题根据地球化学实验装置的原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观察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变化与水温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结语本文考试试题共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综合题、解答题和实验题,涵盖了地球化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和分析,能够检验出对地球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能力。

祝各位考试顺利!。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重点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重点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及子系统的化学组成、化学机制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地球化学研究内容:元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元素的迁移;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元素丰度:元素在宇宙体或较大的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

元素的丰度取决于核素的性质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百分数。

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该元素克拉克值的比值。

宇宙中元素丰度特征规律:①H.He最多,H/He为12.5,总含量98%;②轻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曾加指数递减,Z>50,丰度低且几乎不变,丰度曲线近水平;③原子序数为偶数其丰度远高于相邻奇数元素;④与He相邻的Li,Be,B丰度低,在较轻元素丰度范围,是非常亏损的元素,在元素丰度曲线,O,Fe呈明显峰出现,是过剩元素;⑤Tc,Pm无稳定同位素,宇宙不存在,序数大于83(Bi)的元素也没有稳定同位素,都是Th,U的长寿命放射成因同位素,丰度曲线上空缺;⑥质量数为4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有较高丰度。

陨石分类:(1)球粒陨石质陨石:①碳质球粒陨石②普通球粒陨石③顽辉球粒陨石(2)非球粒陨石质陨石:①原始无球粒陨石②分异的无球粒陨石(无球粒陨石,石铁陨石,铁陨石)陨石研究意义:陨石物质的平均成分为非挥发性元素的相对丰度提供了最好的信息,元素的宇宙丰度表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陨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月球的化学成分:月球整体是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固态球体。

月球高地岩体类型:斜长岩、富镁的结晶演、克里普岩。

月海岩石玄武岩类型:高钛,低钛、极低钛。

月海玄武岩主要矿物:辉石、富钙长石及富镁橄榄岩。

地球组成:地壳、地幔、地核、水圈、大气圈九大行星的分类:地球和类地行星,包括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星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大陆占地球表面的41%,大陆一般分为:①花岗质的上地壳②云英闪长质的中地壳③玄武质的下地壳大陆的化学成分意义:认识地球形成和演化、制约化学地球动力模型的基本边界条件。

应用地球化学考试试题

应用地球化学考试试题

应用地球化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地球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地球的构造和演化b. 地球表面和地下环境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布、组成及相互转化关系c. 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d. 地球生物的进化和分布2. 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野外地质调查和实验室分析b. 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c. 生物化学实验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社会调查和数据收集3. 地球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a. 热力学分析和光谱分析b. 微生物实验和生态测量c. 同位素分析和元素分析d. 元素周期表和有机化学实验4. 地球化学所研究的地球物质主要包括以下哪些?a. 地壳、地幔和地核b. 水、大气和岩石c. 物质和能量d. 生物和生态系统5. 地球化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哪些?a. 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b.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c.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化d. 生命起源和演化二、填空题1. 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是____和____的相互作用。

2. 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在地球体系中的____行为。

3.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____的原子。

4. 地球化学研究常用的同位素有____、____、____等。

5. 地球化学的应用可以帮助解决地球资源____和环境____等问题。

三、论述题请就以下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每个方面至少写200字。

1. 地球化学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中的应用。

2. 地球化学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四、综合题请根据你的专业背景,选择一个与地球化学相关的话题,并进行综合论述,包括该话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

注意:根据题目要求,不再重复表述题目内容。

根据题目的不同性质,文章可分小节进行论述,但请不要使用"小节一"、"小标题"等词汇。

文章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无影响阅读体验的问题。

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化学有机物质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有机物质的形态、组成、动力学特征和地球内部的有机物质的结构、演化及其影响。

它是现代地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的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研究领域。

首先,有机地球化学涉及对地球表面有机物质的形态、组成以及地球内部有机物质演化过程的研究。

首先,地球表面的有机物质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而形成的,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表的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的分解,以及含有有机物质的火山熔岩、流体以及冰盖等物质的运移、输送和混合。

研究地表有机物质大量分布状态、动力学特性和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地表物质流动的动态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环境变化,保护生物地球系统。

其次,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是地球内部有机物质的结构、演化及其影响。

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和化学环境的综合作用使得有机物质的构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地球内部的有机物质把外部的地表有机物质转化成生命所需的物质,这正是生命可以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原因。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内部有机物质的结构、演化和环境的影响,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深部有机物质形成的历史过程,从而有助于地球科学的发展。

再次,有机地球化学是现代地球化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物质和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演变的机理,涉及到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有机地球化学作为地球化学涉及的一个分支,它以研究有机物质的形态和演化为目标,依赖形态学、有机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它拓宽了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对研究地球内部有机物质演化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有机地球化学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研究领域。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宇宙大爆炸到当前,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物质都在发生变化,这是地球历史演化的过程。

而有机物质是地球表面和内部的重要物质,对地球历史演化至关重要。

地球化学考试题

地球化学考试题

地球化学考试题绪论1.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答题要点:1) 地球化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个⼆级学科;2) 地球化学是地质学和化学、物理化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3) 地球化学既是地球学科中研究物质成分的主⼲学科,⼜是地球学科中研究物质运动形式的学科;地球化学既需要地质构造学、矿物学、岩⽯学作基础,⼜能更深刻地揭⽰地质作⽤过程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使地球科学由定性向定量化发展; 4) 地球化学已形成⼀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仍不断与相关学科结合产⽣新的分⽀学科; 5) 地球化学作为地球科学的⽀柱学科,既肩负着解决当代地球科学⾯临的基本理论问题—天体、地球、⽣命、⼈类和元素的起源和演化的重⼤使命,⼜有责任为⼈类社会提供充⾜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存环境。

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答题要点: 1)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问题; 2)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合和元素的赋存形式; 3)地球系统各类⾃然过程中元素的⾏为(地球的化学作⽤)、迁移规律和机理; 4)地球的化学演化,即地球历史中元素及同位素的演化历史。

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法。

答题要点:研究思路 1)由于地球化学本质上是属于地球科学,所以其⼯作⽅法应遵循地球科学的思维途径;2)要求每个地球化学⼯作者有⼀个敏锐的地球化学思维,也就是要善于识别隐藏在各种现象中的地球化学信息,从⽽揭⽰地质现象的奥秘;3)具备有定性和定量测定元素含量及鉴别物相的技术和装置。

研究⽅法:⼀)野外阶段:1)宏观地质调研。

明确研究⽬标和任务,制定计划; 2)运⽤地球化学思维观察认识地质现象;3)采集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样品。

⼆)室内阶段:1)“量”的研究,应⽤精密灵敏的分析测试⽅法,以取得元素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分配量。

元素量的研究是地球化学的基础和起点,为此,对分析⽅法的研究的要求:⾸先是准确;其次是⾼灵敏度;第三是快速、成本低。

2)“质”的研究,即元素的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鉴定和研究。

有机地球化学试卷

有机地球化学试卷

2009─2010学年 第2学期《有机地球化学》课程考试试卷( A 卷)专业:地球化学 年级:07级 考试方式:闭卷 学分:3.5 考试时间: 120分钟是: 和 ,其次是 、和 。

2.影响烃源岩生烃潜力的主要因素是: 、 和 。

3.氯仿沥青“A”的族组成包括: 、 、 和 。

4.在Tissot 和Welte 的石油分类中,饱和烃含量大于50%的原油有 、、 ;饱和烃含量≤50%的原油有: 、和 。

5.重油是指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根据其成因特征,可将其区分为:型和 型。

4分,共20分).有机质成熟度2.质量色谱图A 卷 第 1 页共 4 页3.热蚀变作用4.生烃门限与液态窗5.生物标志化合物4分,共16分)姥/植比(Pr/Ph)的分布常与沉积环境有关。

盐湖相原油Pr/Ph值常低于1,而煤成油常具有明显较高的Pr/Ph值,说明盐湖相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环境,而煤系烃源岩形成于弱氧化环境。

2. 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烃的起始深度。

生烃门限的差异不仅与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有关,而且与烃源岩所在沉积盆地的地温梯度有关。

3.CPI是正构烷的碳优势指数。

当CPI<1时,说明正构烷烃存在偶碳优势,这种分布常出现在强还原环境形成的烃源岩中。

当CPI接近1时,说明烃烃源岩形成环境的还原性相对较弱。

4.陆相原油与海相原油的化学组成常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其主要特征是高蜡、低硫、高钒低镍,高环烷烃、低芳烃。

A卷第 2 页共 4 页8分,共24分).什么是运移分馏效应?运移分馏过程造成的原油物理性质和2.有机质的生烃演化过程可划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生成的主要产物是什么?3.简述Tissot干酪根元素分类法中四种类型的划分方法及主要特征A卷第 3 页共 4 页20分)A卷第4 页共4页2009─2010学年第2学期《有机地球化学》课程考试试卷( B卷)专业:地球化学年级:07级考试方式:闭卷学分:3.5 考试时间: 120分钟的生物是:、、和。

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
❖ 后二者(②③)总称腐殖酸。
腐殖酸成分变化由沉积环境、有机母质类型、聚合 程度和成熟度决定。如海洋和湖泊腐殖酸主要来自 藻类;泥炭和煤源于高等植物。腐殖酸中元素组成 幅度很大,总体分子量很大
2、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腐殖酸通常呈黑色、棕色、黄色胶体状 态,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和吸水性
1.胶体性质—强吸附功能 2.有明显的酸性 3.亲水性
主碳峰n-C15、n-C17和n-C27、 n-C29,前者为燥类后者为高等 植物,混合源
(2)指示沉积物的成熟度(CPI值)
(3)指示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
正烷烃偶碳优势出现在强还原环 境或有蒸发盐、碳酸盐产出环境。
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催化剂时, 形成奇碳优势正烷烃。
7.2 可燃类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
➢3.石油化合物组成:这些烃类可以划分为3
个系列:①链烷烃(石蜡);②环烷,环状类 型的烃类;③苯型的烃类。
➢4.石油的热力学条件。 ➢5.石油的原始母质
7.2.2.2 我国海相石油地球化学研究
石油主要产在海相沉积盆地,我国以湖相沉积盆地 为主。但碳酸盐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尤其是东部 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海相新元古宙至三叠纪碳酸盐 地层累计厚度超过10km。新疆寒武纪、二叠纪和 第三系海相岩层中含有碳酸岩,在这些碳酸盐岩为 主的海相沉积中广泛产出石油、气苗,而且已发现 许多属于原生成因工业油、气藏。针对这套地层海 相碳酸盐岩地层,尤其是南方碳酸盐岩地层具有有 机质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的特点,许多研究单位 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对碳酸盐岩生油与 碳酸盐岩生油评价等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7.3.1 有机质对金属的富集作用
7.3.1.1 7.3.1.2 7.3.1.3 7.3.1.4 7.3.1.5

地球化学考试题及答案

地球化学考试题及答案

地球化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地球的大气层B. 地球的岩石圈C. 地球的生物圈D. 地球的海洋答案:B2. 地球化学中,哪个元素被认为是生命的基本元素?A. 铁B. 碳C. 氧D. 氢答案:B3. 以下哪种矿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矿物?A. 石英B. 长石C. 云母D. 橄榄石答案:B4. 地球化学循环中,哪个过程不涉及物质的循环?A. 风化作用B. 沉积作用C. 火山喷发D. 地壳运动答案:D5. 地球化学分析中,哪种技术常用于确定矿物的化学成分?A. X射线衍射B. 质谱分析C. 红外光谱D. 原子吸收光谱答案:A6. 地球化学中,哪种元素的丰度最高?A. 氧B. 硅C. 铁D. 镁答案:A7. 以下哪种岩石是火成岩?A. 石灰岩B. 页岩C. 花岗岩D. 砂岩答案:C8. 地球化学中,哪个术语描述了元素在地球不同部分的分布?A. 元素丰度B. 元素迁移C. 元素循环D. 元素分布答案:A9. 地球化学研究中,哪种方法可以用于测定岩石的年龄?A. 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B. 热释光法C. 电子显微镜分析D. 化学分析答案:A10. 地球化学中,哪种元素被认为是最活跃的?A. 钠B. 钾C. 钙D. 铀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化学中,______是指地球内部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的过程。

答案:地球化学循环2. 地球化学家通过研究______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

答案:岩石和矿物3. 地球化学分析中,______是一种用于测定矿物中元素含量的技术。

答案:质谱分析4. 地球化学中,______是指地球表面和大气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分布和迁移。

答案:地表化学循环5. 地球化学家利用______来研究地球的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答案:地球化学分析方法6. 地球化学循环中,______是指地球内部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通过火山喷发等过程释放到地表。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分):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p56):解: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征,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2、戈尔德施密特元素地球化学分类:(p83)解:①亲石元素:与氧亲和力强,易溶于硅酸盐熔体,主要集中在岩石圈。

②亲铜元素:与硫的亲和力强,易熔于硫化铁熔体,主要集中在硫化物-氧化物过度圈。

③亲铁元素:易熔于铁,主要集中在铁-镍核。

④亲气元素:具有挥发性或倾向形成易挥发的化合物,主要集中在大气圈。

⑤亲生物元素:主要集中在生物圈。

3、相律(戈尔德施密特相律) (p145)解:相律是反映体系内自由度与组分数和相数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戈尔德施密特相律:F ≥2,Φ≤ K,F是自由度,F是自由度,Φ是独立组分数。

4、微量元素(p182)解:通常将自然体系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以低浓度(活度)为主要特征(相对含量单位常为10-6和10-9);它们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而被容纳在由其他组分所形成的矿物固溶体、熔体或流体相中。

5、镧系收缩(p192)解:REE的配位数和离子半径之间存在相关性,即离子半径愈大,它们占据配位数愈大的位置,反之亦然。

REE的原子容积显示出逐渐和稳定地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的趋势。

这种原子容积的减小在化学上称之为“镧系收缩”。

二、简答题(28分)1、什么是元素克拉克值?(4分)试从找矿和地质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两个方面讨论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6分)。

解: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就是元素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

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①元素克拉克值可用于判断元素在地壳中富集成矿的能力。

元素在矿床中的最低可采品位与克拉克值的比值,称为其浓集系数。

浓集系数低的较容易富集成矿(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元素集中能力强)。

②现代人体的化学成分是人类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吸收交换元素并不断进化遗传、变异的结果。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要点精炼版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要点精炼版

浓度克拉克值指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

亲氧元素::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即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8电子惰性气体型(s2p6)的稳定结构,电负性较小,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

亲硫元素有18或18+2的外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高,与硫形成高度共价键的元素。

相容元素:是指在矿物-岩浆分配过程中主要富集在矿物中的元素。

不相容元素:是指在矿物-岩浆分配过程中主要富集在岩浆中的元素。

高场强元素:离子半径小,离子电荷高,离子电位π﹥3,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非活动性的元素。

大离子亲石元素:例子半径大,离子电荷低,离子电位π<3,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活泼,地球化学活动性强的元素。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元素赋存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伴随有元素的空间位移和元素组合变化,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同位素分馏系数:是表示在体系的不同部分同位素丰度的变化关系,指示同位素交换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参量。

衰变定律:在封闭体系中,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与现存放射性母体的原子数成正比。

类质同象:指不同的元素或质点占据相同的晶格结点位置,而晶格类型和晶格常数步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

八位体择位能:同一离子八面体配位的晶体场稳定能与其四面体配位的晶体稳定能之差称为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使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含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他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微量元素:元素在所研究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

特点:在体系中含量低(<0.1%),通常不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其行为服从稀溶液定律和分配定律。

在不同条件下演化规律基本一致,可以指示物质的来源和地质体的成因。

常量元素:体系中元素含量高(>0.1%),通常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其行为服从相律和化学计量比。

地球化学题库

地球化学题库

地球化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REE组成模式图2.半衰期3.标型元素组合4.不相容元素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6.地方病7.分配系数8.封闭温度9.富集地幔10.干酪根11.亏损地幔12.类质同像13.浓度克拉克值14.平衡分馏15.生物标志物1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7.生物放大18.同位素δ值19.同位素分馏20.同位素分馏系数21.同位素模式年龄22.同位素衰变定律23.微区分析24.微生物风化作用25.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26.相对误差27.相容元素28.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29.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0.陨石二、简答题与计算题:1.Cu+的离子半径为0.96A,Na+的离子半径为0.98A,二者都是一价离子,离子半径相近,它们能否发生类质同像?为什么?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与降解过程主要有哪些?4.地球化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地球化学样品分析中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根据下列稀土元素分析数据计算样品的δEu、δCe。

7.根据元素与生命过程和人体健康的关系,下列元素哪些是主要生命元素、哪些是必须微量元素、哪些是有毒元素?C, O, Fe, Cu, Zn, I, Se, As, U, Cd, Ra, Hg, N。

8.海水的δ18O=0,温度20℃平衡条件下水-水蒸气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为1.0098,在20℃平衡条件下由海水所产生的水蒸气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值是多少?9.环境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10.环境工程地球化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1.环境工程地球化学的特点是什么?12.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3.硫同位素标准物质的CDT的硫同位素比值32S/34S=22.22, 测得某矿山硫化物的硫同位素比值为32S/34S=23.20,计算该硫化物的δ34S值。

14.铅同位素研究的地球化学示踪意义是什么?15.什么是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有哪些?16.什么是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分为哪几类?17.什么是元素的赋存形态?元素在固体中的主要赋存形态有哪些?18.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19.要获得准确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20.已知作为标准的平均海水的氧同位素比值16O/18O=486.6, 测得某侏罗系灰岩的氧同位素比值16O/18O=472.4,计算该灰岩的δ18O值。

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项目介绍

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项目介绍

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项目介绍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是对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物质进行化学分析,以了解其成分组成和性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各种矿石、土壤、岩石和水体等天然资源的成分和性质,从而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质变化。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跨学科科学,它在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我们可以得到与地球化学研究相关的各种参数值,包括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含量、组成比例和分布规律等。

在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中,常用的测试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元素含量测定:通过测定地球材料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可以了解地球资源丰度、环境污染情况、岩石成因和地球演化等方面的信息。

常用的元素含量测定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质谱法等。

2.同位素测定:同位素在地球化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同位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物质的起源、地球内部过程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常用的同位素测定方法有同位素质谱法、同位素比值质谱法等。

3.矿石和岩石成分分析:通过矿石和岩石的成分分析,可以了解矿石的经济价值和岩石的形成过程。

常用的矿石和岩石成分分析方法有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子探针分析法等。

4.土壤和水体质量分析:通过土壤和水体质量分析,可以了解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情况和适宜性。

常用的土壤和水体质量分析方法有pH值测定、重金属含量测定、有机物质测定等。

除了上述常用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项目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测试项目,如有机质成分分析、微量元素测定、放射性元素分析等。

这些测试项目在一些特定领域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地下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古气候研究等。

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在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球材料的分析测试,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质变化,为地质学、矿产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此外,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也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地球化学》练习题2

《地球化学》练习题2

恩《地球化学》练习题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答案)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

6.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7.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

8.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9.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1.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

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答案)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第三章自然界体系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答案)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完整版)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球类陨石:主要由基质、球粒、金属和一些特殊矿物集合体等组成.碳质球类陨石是球粒陨石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并且主要由含水硅酸盐组成。

CI型陨石为什么能够作为太阳系元素丰度标准?I型碳质球类陨石中难挥发元素的丰度与太阳一致,且未经受热变质作用影响、形成于远离太阳的较低温区域,是最原始的太阳星云凝聚物资。

因而,它能保持着太阳星云中非挥发元素的初始丰度.第二章复习题1、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主要指阳离子在自然体系中趋向同某种阴离子化合的倾向。

又可指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2、戈尔德斯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1)、亲石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8电子(S2P6)惰性气体型的稳定结构,与氧容易成键,主要集中于硅酸盐相。

2)、亲铜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18铜型结构(s2p6d10)在自然界中容易与硫形成化合物,这些元素在分配时,主要分配在硫化物相中。

3)、亲铁元素:离子最外层电子层具有8—18过渡型结构,这种元素同氧、硫的化合能力较差,倾向于形成自然元素,因此,这类元素倾向分配在金属相中4)、亲气元素: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原子半径大,具有挥发性或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大气圈中。

5)、亲生物元素:这类元素主要富集在生物圈中。

3、类质同像的概念类质同像概念: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这种现象称类质同像. 5、影响元素类质同像的物理化学条件1)、组份浓度—-—“补偿类质同像”一种熔体或溶液中如果缺乏某种组份,当从中晶出包含此种组份的矿物时,熔体或溶液中性质与之相似的其他元素就可以类质同像代换的方式加以补充.2)氧化还原电位.7、电负性;1衡量中性原子得失电子的难以程度2电负性(X)=I(电力能)+E(电子亲和能)3同一周期元素由左到右X值增大,酸碱度与之一致4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是元素酸碱性分界线5提供自然反应系中的酸碱度的标准6反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征7决定元素在结合规律中的亲和性与酸碱性8、研究元素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1)、确定了元素的共生组合。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

油⽓地球化学《油⽓地球化学》考试试卷(第⼀套)⼀、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1、⽴体异构⽴体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分⼦式和相同的原⼦连接顺序,但是由于分⼦内的原⼦在空间排布的位置不同⽽产⽣的异构2、稳定同位素根据⽬前的测试⽔平和技术条件,凡未发现有放射性衰变或裂变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3、⼲酪根⼲酪根是指不溶于⾮氧化的⽆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切有机质4、镜质体反射率指在油浸介质中测定的镜质体⼊射光强度与反射光强度的百分⽐。

(指在油浸介质中测定的镜质体反射率)。

5、有机成因天然⽓指沉积岩中分散状或集中状的有机质通过细菌作⽤、物理化学作⽤等形成的天然⽓6、地质⾊层作⽤油⽓在运移过程中,岩⽯矿物对⽯油中不同组分的吸附能⼒不同以及油⽓运移路径的差异等所引起的油⽓化学组成的变化称为地质⾊层作⽤。

7、⽣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或岩⽯中来源于活体⽣物,并基本保存原始⽣化组分碳⾻架的、记载原始⽣物母质特殊分⼦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8、潜在烃源岩能够⽣成但尚未⽣成具有⼯业价值油⽓流的岩⽯。

1、构造异构构造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分⼦式,但由于分⼦中原⼦结合的顺序不同⽽产⽣的异构2、放射性同位素根据⽬前的测试⽔平和技术条件,凡发现有放射性衰变或裂变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可利⽤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古代沉积物的地质年龄。

4、⽣油门限在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油⽓开始⼤量⽣成时所对应的地层温度或地层埋藏深度称为⽣油门限。

5、⽆机成因天然⽓泛指在任何环境下由⽆机物质形成的天然⽓。

6、分⼦离⼦峰分⼦受到电⼦轰击后失去⼀个外层电⼦形成的正离⼦为分⼦离⼦或母体离⼦,质谱图中对应于分⼦离⼦的峰为母峰或分⼦离⼦峰。

7、脱沥青作⽤在油⽓藏过程中或多期次成藏时,当⼤量⽓态烃(特别是湿⽓或凝析⽓)注⼊时,使原油中沥青质、胶质分离出来的作⽤,称为脱沥青作⽤。

稳定同位素分馏:稳定同位素分馏是指稳定同位素在两种同位素⽐值不同的物质之间的分配,包括同位素的动⼒分馏效应和同位素的交换分馏效应。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自然界(范围)中元素及其同位素(对象)的化学运动(具体问题),并以此来恢复各种地质体和天体的形成历史(目的)具体内容a.自然界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composition)与分布(distribution)b.元素的共生组合规律和赋存形式c.地质运动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循环d.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e.地球化学的技术方法研究f. 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地球化学的基本工作方法:A.总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类比”和“反序”的研究方法B.野外工作方法:特别是采样要求:代表性、系统性、统计性一、太阳系的组成和元素丰度(一)了解太阳系组成的研究方法自然体系(地球化学体系):概念:通常将所要研究的对象总体看做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特点:一定空间范围、一定物化条件下特定物化状态、时间连续性陨石:落到地球上的行星物体碎块,即从行星际空间穿越大气层到达地表的星体(流星体)残骸. 陨石来源:主要来自小行星带:小行星碎块和崩解的彗星残核,少量来自其它天体陨石分类(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三大类,石陨石再分为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C1型碳质球粒陨石可用来估计太阳系中非挥发性元素的丰度研究陨石的意义:陨石是目前最易获取和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可用于研究太阳系的物质组成、起源与演化;探索有机质和生命起源;作为地球成分研究的对比标准;研究及防止天体撞击等自然灾害太阳系元素丰度的规律(1)Z(原子序数)<45的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丰度呈指数降低,Z>45的元素丰度相近。

(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大大高于相邻的奇数元素。

(3)H,He为丰度最高的元素。

(4)Li,Be,B 丰度异常低,为强亏损元素。

(5)O和Fe为过剩元素。

(6)质量数为4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具较高丰度地球元素丰度估算方法:(1)陨石类比法(2)地球模型-陨石类比法(3) 地球物理类比法地球元素丰度及其规律:① Fe+O+Si+Mg ≧ 90%;②含量大于1%的元素:Ni,Ca,Al,S;③含量介于0.01%--1%的元素Na,K,Cr,Co,P,Mn,T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定义与次级学科分类;定义:有机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质体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在地质体中的分布、转化和参与地质营力的可能性。

有机地球化学包括:(1)石油地球化学;(2)海洋与湖沼有机地球化学;(3)矿床有机地球化学;(4)环境有机地球化学。

次级学科分类:有机地球化学又分为油气地球化学,基础有机地球化学和环境有机地球化学。

油气地化又有:烃源岩地化,煤及干酪根地化,生物标志物地化,油藏地化,天然气地化,碳氢同位素地化和有机地化。

基础有机地化中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包括:生命演化的有机地化和生物地化。

环境有机地化有:有机污染物检测评价,有机污染物地表地化,毒害性有机生物修复和污染物检测评价。

2.国际有机地球化学发展的主要阶段;1.萌芽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定碳比理论:19世纪末期,White,1915,建立起油气聚集与煤的变质作用之间的联系。

20世纪20年代,苏联学者B.H.维尔纳茨开始研究地质体中有机质地质作用,主要著作《地球化学概论》《生物圈》,论述石油的有机组成和石油成因的主要依据。

1934年,Alfred Triebs首次从石油中分离并鉴定出来自植物叶绿素的卟啉化合物,并证实该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石油、沥青等地质体中,标志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地球化学概念诞生。

2.成型期(二十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后期)P.V.Smith(1954)从现代海洋沉积物中分离鉴定出微量类似于石油的烃类化合物,石油直接起源于类似现代沉积物的观点广泛流传。

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气相色谱技术广泛使用,从现代沉积物、土壤、沉积岩和石油天然气中抽提、分离和鉴定出大量有机化合物。

1959年11月,美国匹兹堡成立第一个国际有机地球化学协会。

1962年,意大利米兰召开第一届国际有机地球化学会议,出版《有机地球化学进展》论文集。

I.A.Breger(1963)主编《有机地球化学》,论述色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干酪根、煤、石油等地球化学。

1964年,苏联学者出版《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论述沉积金属矿产的地球化学。

以上四项标志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

3.蓬勃发展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油气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最重要时期,随着气相色谱-质谱仪和同位素质谱仪等一批先进分析技术相继问世,能够从复杂化合物中分离和鉴别出单个有机化合物,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

70年代末,以Tissot为代表的地球化学家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模式,形成现代油气勘探中广泛使用的完整的石油演化理论。

80年代中期,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非常规油的研究,是对Tissot的生油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90年代,油藏地球化学成为油气地球化学学科新的生长点,将研究重点转向储集层和油藏,将油藏中油,气,水和矿物骨架作为统一的地球化学体系,真正实现了油气地球化学从烃源岩评价到储层描述,从油气藏形成规律到油田开采过程动态监测全方位服务于石油工业。

3.国内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油气地球化学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

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50-60年代确立了陆相生油理论和源控论,对我国石油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确立了不同油区的主力烃源岩;(2)确立了一系列油气勘探指标;(3)确立了生油气量、资源量计算方法。

60末-70初,中科院地球化学所(贵阳)筹建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对我国石油地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五”科技攻关深入地研究了煤成烃母质的组成与结构、煤成烃的组成与性质、成烃机理及评价指标,为80年代末陕甘宁大型气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各油区建立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剖面;在油气地化研究领域与国外同步90年代以来,低熟油成因理论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4.近期石油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五个重要研究领域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生气母质问题、生气效率问题、生气的时效性;天然气运移、聚集、散失过程中的组分和同位素分馏效应;研究重点天然气成藏作用、煤层气、深盆气和甲烷水合物。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确定油气运移方向、油气充注等成藏过程,指明勘探方向;研究储层流体非均质性、水-岩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油气采收率(在北海取得成功,在我国的研究还没有取得明显效益)。

生物标志物研究以生标组合特征,深入探讨生源构成、沉积环境以及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生标定量研究、含N、S等非烃生标在成藏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意义日趋重要。

煤成油研究煤层、煤系泥岩对油气生成和成藏孰主孰此需深入研究;煤具有很强的吸附性,重质可溶组分滞留在煤层中,而运聚油气藏中的只有轻质油、凝析油,油源对比很困难;基质镜质体、树脂体谁是主要生油母质?煤成油的成藏过程、成藏地质条件值得深入研究。

海相油气生成研究我国古生界和三叠系缺乏有机质丰度高的有效烃源岩;长期的构造变动使可能的烃源岩演化程度非常高;碳酸盐岩TOC>0.5%、成熟度在油窗内,是重要油源岩;碳酸盐岩TOC=0.2~0.5%,不能排油,在高成熟时为气源岩。

油气成藏地球化学问题三次采油(EOR)的地球化学问题1.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传记;国际有机地球化学会议简史;全国有机地球化学会议简史(杨玉雪);全国有机地球化学会议简史——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我国关于有机地球化学的全国性的会议名为“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该会议主要有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为组织单位,每两到三年举行一次在全国不同的城市举行一次,每次学术会有都会拟定不同的学术专题。

1981年,第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在贵州贵阳召开,由傅家漠院士发起,随后在黄第藩教授和梁狄刚教授前、后两任学组组长的组织倡导下,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每两到三年举行一次,至今(2015年5月)已坚持了14届,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显示了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回顾以往的三届会议,每届会议的专题主要集中在烃源岩地球化学;石油与天然气地球化学;成藏地球化学;生物与环境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等几个方向。

在第14届的会议中则添加了非常规油气地球化学的主题。

即将于2015年10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第15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的学术专题有: 1.海洋湖泊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2.细粒沉积与黑色页岩(煤岩)地球化学;3.成岩过程与有机无机相互作用;4.油气生成与成藏地球化学;5.地壳深部地质过程与流体演化;6.分子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7.环境有机地球化学;8.地球化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相较于以往的会议,本次的会议新增了关于煤岩地球化学以及有关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的专题部分,体现了有机地球化学的学科发展动向。

2.有机成油说与无机成油学的论据;中国对石油地球化学的主要贡献(罗林)(1)有机成油说与无机成油学的论据1)有机成油说的论据①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99.9%分布于沉积岩中,而在沉积盖层不发育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基底隆起区,很少或没有找到油气聚集。

②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个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但石油天然气在地质时代上的分布很不均衡,似乎与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并且与煤、油页岩等可燃有机矿产的时代分布有一定联系。

③在近代海相和湖相沉积中发现了有机物质转化为油气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至今仍在进行。

特别是经过有机质化学分析表明,愈往地下深处,近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愈接近石油。

④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完全不同的石油。

但大多数石油的化学组成十分相似,按重量计算,含C 80%-88%,H 10%-14,C/H在5.7-8.5之间,这正好说明它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在成分上的差异性则可能同原始生油物质的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及油气生成后的变化历程有关。

⑤光谱分析表明,煤和石油都可能是有机生成的。

⑥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可知,石油是在低温条件下生成的。

⑦石油生成并聚集成油藏所需时间大约不到1Ma。

⑧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

⑨石油中发现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卟啉、姥鲛烷、植烷和甾烷等。

⑩干酪根热降解模型的实验室证明,地下的干酪根可以生成油气。

2)无机成油学的论据①许多火山气体中存在大量CO2和重的碳同位素。

②对熔岩的研究表明,带有大量蒸气流的岩浆向地表移动时,随着温度的下降,不仅能形成大量甲烷,而且还能形成复杂的烃类,如液态烃,如果岩石圈有催化剂存在,这种反应将得以加强。

③地球化学证据,研究发现铅,锶,钕同位素可作为在沉积岩层发现的石油是来自于幔源无机物的证据,而来自太空的陨石中的烃类混合物也证明石油可无机生成。

④石油天然气勘探方面的证据,国内外多地的勘探中,都在地下深处的基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中发现了油气存在,这些基岩位于沉积岩下部,沉积岩中形成的油气,在水浮力的作用下,只能向上运移,不会向下渗透入基岩的。

因此,基岩中发现的油气资源应是来自于地幔的。

这一点,还得到了对天然气组分进行测定的地球化学研究的认可。

(2)中国对石油地球化学的主要贡献①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50-60年代确立了陆相生油理论和源控论,对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1)确立了不同油区的主力烃源岩;2)确立了一系列油气勘探指标;3)确立了生油气量、资源量计算方法。

②60末-70初,中科院地球化学所(贵阳)筹建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对我国石油地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六五”科技攻关深入地研究了煤成烃母质的组成与结构、煤成烃的组成与性质、成烃机理及评价指标,为80年代末陕甘宁大型气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④80年代,各油区建立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剖面;在油气地化研究领域与国外同步⑤90年代以来,低熟油成因理论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第二章有机化学基础1. 如何用不同化学键解释地质体有机质的热裂解过程热裂解过程是指地下早期生成的石油中长链烷烃随着地层温度压力增加而裂解成低分子烷烃,使重质油变轻的过程。

地质体中的天然有机物常见的几种共价键及其键能如下图:因为有机物中不同原子间的共价键键能不同,它们各自所需的反应活化能也不同,所以某一种共价键的断裂需要其反应时的平均自由能(温度)大于一定的值。

故而地质体中的某些化学键的存在能限制该地质体所经的热裂解过程中的最高反应温度。

2. 化合物异构体的地质应用异构体的地质应用范围较广,如甾烷和霍烷族类。

甾烷是一组不对称异构多环环烷烃的总称,具有旋光性,包括有胆甾烷(cholestane)、麦角甾烷(ergostane)和谷甾烷(sitostane)等。

在沉积物和原油中已经找到许多甾烷(还有甾烯),显然是生物中的甾族(甾醇)化合物转化而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