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深挚爱国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拳拳赤子心,深挚爱国情
爱国主义常常与民族主义连在一起。
民族主义又是从氏族主义、部落主义这种血缘情绪脱胎而来的情感。
这种情感虽然是低缘性的,但与狭义的民族情绪关系含混。
鲁迅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满清政府腐败,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先有改良主义者,想通过光绪皇帝启动政治改革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但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历史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地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后有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他持之以恒地、无数次地领导了反清、反军阀的救国救民的运动,这其中以辛亥革命最为著名。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鲁迅先生可以说也是在先辈们的影响和感召下,深刻思考中国的出路,起先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寻求救国之路,后又弃文从医远走日本,想医治被冠以“东亚病夫”蔑称的国民来寻求救国之路,最后看到国民的愚昧必须通过改变思想来唤醒因而又弃医从文,拿起笔来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想通过这样来唤醒国民,最终达到救国之目的。
当时的革命者把“复国”与“反满”相提并论。
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鲁迅先生不仅非常谨慎于“爱国”这个词,而且花很大力气清理其中的狭义性。
直到去世,他的民族都属于弱势者,处于被蹂躏状态。
这种状态很容易激起民族情绪,甚至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处于铁蹄下的民众,这种情绪似也无可厚非,但对他并不构成大众效应,他的理性不曾为之感动。
救国压倒启蒙,取代启蒙,这也许是中国的历史使然。
对此,作事后聪明的挖苦未必高明,而且未必道德,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工作,轻重缓急可以不必遵循“逻辑在先”。
但是,如果长期地、理直气壮地视此为应然,而且似乎还以为被压倒的东西本来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似乎我们应该庆幸历史的洪流压倒了一种观念的偶然,却不能叫人放心,它至少表明我们的民族理念缺乏现代性。
在这个“压倒”的过程中,中国知识者中不是没有高屋建瓴的清醒者存在,至少鲁迅就是一位。
然而这种遗产却很少被人注意。
不错,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中国人,他理所当然地挺身而出,捍卫他的祖国。
然而,这不只为其国属所决定,同时也因为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启蒙主义者。
民族间的以强凌弱,在这样的价值观中没有位置,无法通过。
正因为如此,他从来不在价值观上将启蒙与救国对立起来理解,而是从个性独立的立场上理解民族或国家关系。
鲁迅先生生活在三十年代的中国,那时正是一个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
时代。
曾有记者这样问他:“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么话,作怎样努力的方针?”鲁迅的回答十分地坚决,他固执地说:“如果一定要逼我说一点的话,那么,我说,首先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
即使在外敌当前,全民怒吼的1936年,他也一边写抗战檄文,一边敲响警钟,提醒文人们在述说沦为异族奴隶之苦时,要十分小心,不可以使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做本国的奴隶比做异族的奴隶好。
在他那里,“民族本位”只有在个性自由本位的意义上才有肯定的价值;只能用后者定义前者,而不是相反。
在这一点上,他把文字同历史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他因此高出同时代知识者的民族本位的立场。
所以在中日邦交日益恶化的时候,他一边拖着病体,为抗日不懈努力,一边仍然从容不迫地与日本朋友过从甚密,在日本报刊揭露当局的专制,揭露“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揭露“中国真正的王道”、“中国的监狱”。
似乎压根儿就没有想到瓜田李下,没有想到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时候。
可是“志士”们不仅不为之悲,而且“谓自取其殃而加之谤”。
因此他十分敏感于文人学士们的爱国言论,十分痛心于国人对弱国的态度,“现在理论及日本并吞朝鲜的事,每每有‘朝鲜本我藩属’这一类话,只要听口气,就足够教人害怕了。
”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他知道,对强者媚与奴,对弱者欺或讥,是同一种价值观在不同场合的表现。
他很清楚,“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种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
从没有称他朋友。
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
”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的爱国是“兽爱”,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又何以至少提到大家以为然的爱国者。
成吉思汗横扫欧洲,曾被铁蹄下的国人引以为宽慰与荣光。
尤其是“民族主义文学者”,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的口气,炫耀曾经“征服欧洲”的武功,鲁迅先生所害怕的,不只是这种的“兽爱”情绪。
他说:“成吉思汗‘入主中夏’,术赤在莫斯科‘即汗位’,那时咱们中俄两国的境遇正一样,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
为什么中国人现在竟然来硬霸‘元人’为自己的先人,仿佛满脸光彩似的,去骄傲同受压迫的斯拉夫种的呢?
鲁迅先生的救国之路,正像历史上的“志士”们一样,寻路坎坷艰难,爱国之情炽烈,但先生对国民愚昧劣根性的思考,是何等的深邃,睿智,这也是其他“志士”们无可企及的!我深切感悟到鲁迅先生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担忧,对国民“劣根性”地揭露和批判,这些其实都饱含着鲁迅先生拳拳赤子心,深挚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