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4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恒等变换 单元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内容在《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中的目标表述
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变换是数学的重要工具,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代数变换是学生熟悉的,与代数变换一样,三角变换也是只变其形不变其质的,它可以揭示那些外形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三角函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本册第一章,学生接触了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在本章,学生将运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由此出发推导其它三角函数恒等变换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通过本章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及应用科学中应用广泛,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本章将通过三角恒等变换揭示一些问题的数学本质.
3、本单元教学内容总体教学目标
(1)和差角公式与二倍角公式
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掌握用向量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向量法的作用.
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了解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能应用公式解决比较简单的有关应用问题.
经历运用正弦、余弦、正切的和角公式,推导出它们对应的倍角公式及公式
2C
的两种变形,再运用二倍
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出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掌握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恒等式的证明.
了解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简单的三角变换
运用三角变换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变换,通过公式的综合运用,掌握三角变换的特点,预测变换的目标,设计变换的过程.
4、本单元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分析
(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求值和证明;
难点: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2)简单的三角变换
重点:运用三角变换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难点:公式的综合运用,根据三角变换的特点,设计变换的过程.
5.人教A版教材特点
用向量证明差角公式,引导学生用向量研究三角问题;
建立和角公式与旋转变换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独立的由和角公式推导出倍角公式与和差化积、积化和差;
和角公式在三角恒等变换及三角形计算中的应用.
提供了“练习题”,“习题A、习题B”,“复习参考题A ”,“复习参考题B”,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选择的空间.
三、与本单元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概述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本单元公式较多,有些是要求学生记忆的,有些是不要求学生记忆的,但要求会推导、会运用;建议在教学中,注重公式内在的联系,尽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推导公式;在推导中记忆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设计意图与特色
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设计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
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叶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
五、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约3课时
3.2简单的恒等变换约3课时
复习约2课时
六、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一、课标要求: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相关的十一个公式,通过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体会和认识公式的特征及作用.
二、设计意图与特色
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会导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打好基础;
2.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
课题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借助单位圆,运用三角函数定义和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化的过程,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三、学习过程
1、学习引导
探究(一):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思考1:设α,β为两个任意角, 你能判断cos(α-β)=cosα-cosβ恒成立吗?
思考3:一般地,你猜想cos(α-β)等于什么?
思考4:如图,设α,β为锐角,且α>β,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 1, ∠P 1OP =β,那么cos(α-β)表示哪条线段长?
思考5:上图中,如何用线段分别表示sin β和cos β?
思考6:cos αcos β=OAcos α,它表示哪条线段长? sin αsin β=PAsin α,它表示哪条线段长?
思考7:利用OM =OB +BM =OB +CP 可得什么结论?
思考8:上述推理能说明对任意角α,β,都有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成立吗?
思考9:根据cos αcos β+sin αsin β的结构特征,你能联想到一个相关计算原理吗?
思考10:如图,设角α,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分别为A 、B ,则向量OA 、
OB 的坐标分别是什么?其数量积是什么?
思考11:向量OA 与OB 的夹角θ与α、β有什么关系?根据量积定义,
OA ⋅OB 等于什么?由此可得什么结论?
思考12:公式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记作()C αβ-,该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
探究(二):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变通
思考1:若已知α+β和β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cos α的值?
思考2:利用α-(α-β)=β可得cos β等于什么?
思考3:若cos α+cos β=a ,sin α+sin β=b ,则cos(α-β)等于什么?
思考4:若cos α-cos β=a ,sin α-sin β=b ,则cos(α-β)等于什么?
12
21
-
1
232
32
2、随堂练习
⑴、________15cos =
⑵、)cos(),2
3,(,43cos ),,2(,32sin βαπ
πββππαα-∈-=∈=求已知 ⑶、15sin cos 173
πθθθ=
-已知,是第二象限角,求()的值
3、知识拓展
例1
1cos sin 7αβααββ=+=已知,为锐角,,(),求cos 例2 已知1cos(
)cos sin()sin
,3且⎪⎭

⎝⎛∈ππα2,23 , 求)4cos(πα-的值. 四、反思小结
1.在差角的余弦公式的形成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如数形结合,化归转换、归纳、
猜想、构造、换元、向量等,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
2.已知一个角的正弦(或余弦)值,求该角的余弦(或正弦)值时, 要注意该角所在的象限,从而确定该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
3.在差角的余弦公式中,α,β既可以是单角,也可以是复角,运用时要注意角的变换,如,2β=(α+β)-(α-β) 等. 同时,公式的应用具有灵活性,解题时要注意正向、逆向和变式形式的选择.
五、自我测评
1cos79cos34sin 79sin34 +=、() A
12
B 1 C
2、4
,(
,),cos()( )5
24
π
π
ααπα=-∈-=
已知cos 则
B -
C -
D 10101010
A
A cos sin cos sin2012A
B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80,80),B(20,),则的值是(
)A
1
4sin sin 1cos ,cos()22
αβαβαβ-=-
-=--=、若则 5cos cos cos 0,sin sin sin 0,cos()αβγαβγαβ++=++=-=、若则
111
6cos cos cos 714
αβααββ=+=-、已知,都是锐角,,(),求的值。

34
7sin x sin y cos x cos y cos x y)55
+=+=-、若,,求(的值。

课题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探究及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学习过程
1、学习引导
探究(一):两角和与差的基本三角公式
思考1:注意到α+β=α―(―β),结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诱导公式,cos(α+β)等于什么?
思考2: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C αβ+,该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
思考3: 诱导公式sin(
)cos 2
π
αα±=可以实现由正弦到余弦的转化,结合()C αβ+ 和()C αβ- 你能推
导出sin(α+β),sin(α-β)分别等于什么吗?
思考4: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记作()S αβ+,()S αβ-,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
思考5:正切函数与正弦、余弦函数之间存在商数关系,从()S αβ±、()C αβ±出发,tan(α+β)、tan(α-β)分别与tan α、tan β有什么关系
思考6: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分别记作()T αβ+,()T αβ-,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思考7:为方便起见,公式()S αβ+,()C αβ+,()T αβ+称为和角公式,公式()S αβ-,()C αβ-,()T αβ-称为差角公式.怎样理解这6个公式的逻辑联系?
探究(二):两角和与差三角公式的变通
思考1:若cos α+cos β=a ,sin α-sin β=b ,则cos(α+β)等于 思考2:若sin α+cos β=a ,cos α+sin β=b ,则sin(α+β)等于
思考3:根据公式()T αβ+,tan α+tan β可变形为 思考4:sinx +cosx 能用一个三角函数表示吗?
2、随堂练习
⑴、利用和差角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sin15o
; ②cos 75o
; ⑵、利用和差角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sin 72cos 42cos72sin 42o
o
o
o
-; ②cos 20cos70sin 20sin 70o
o
o
o
-;
⑶、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求sin ,cos 44ππαα⎛⎫⎛⎫
-+ ⎪ ⎪⎝⎭⎝⎭
的值.
3、知识拓展
例1.化简
x x - ⑵1tan15
1tan15
+-
例2.已知()21tan ,tan ,544παββ⎛
⎫+=-= ⎪⎝⎭求tan 4πα⎛⎫+ ⎪⎝
⎭的值.
例3.已知33350,cos ,sin 4
445413
π
πππβααβ⎛⎫⎛⎫<<
<<
-=+= ⎪ ⎪⎝⎭⎝⎭,求()sin αβ+的值.
四、反思小结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 αβ-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系列公式的基础,明确了各公式的内在联系,就自然掌握了公式的形成过程.
2.公式()S αβ+与()S αβ-,()C αβ+与()C αβ-,()T αβ+与()T αβ-的结构相同,但运算符号不同,必须准确记忆,防止混淆.
3.公式都是有灵活性的,应用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整体代换和适当变形.
五、自我测评
1sin163sin 223sin 253sin 313( )11A - B C - D
2222
+=、
1tan 24tan 1tan 4
απ
αα-=+-+、已知
()的值等于()
3sin cos 0sin cos 2
21
C D 1333
B π
θθθθθ-=≤≤、已知),则+=( )A
()()
sin 7cos15sin 84 cos 7sin15sin 8y cosx+cos x+ 3
π
+
-、的值为 5、函数=()的最大值是
()()()()()23tan 6sin sin 34tan 7y x cos x x 1y x 2y sin x x R
R α
αβαββ
+=-==+∈=∈、已知,,求的值。

、已知函数,、当函数取得最大值时,求自变量的集合;
、该函数的图像可由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平移和伸缩变换得到?
课题 §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三课时)
一、 学习目标
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2、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三、学习过程
1、学习引导
探究(一):二倍角基本公式
思考1: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都是恒等式,特别地,当β=α时,这三个公式分别变为什么?
思考2:上述公式称为倍角公式,分别记作S 2α,C 2α,T 2α,利用平方关系,二倍角的余弦公式还可作哪些变形?
思考3:在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角α的取值范围分别如何?
思考4:如何推导sin3α,cos3α与α的三角函数关系? 探究(二):二倍角公式的变通
思考1:1+sin2α可化为
思考2:根据二倍角的余弦公式,sin 2
α,cos 2
α与cos2α的关系分别如何? 思考3:tan α与sin2α,cos2α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思考4:sin2α,cos2α能否分别用tan α表示?
2、随堂练习
⑴.sin2230’cos2230’=__________________;
⑵.=-π
18cos 22_________________;
⑶.=π
-π8cos 8sin 22____________________;
⑷.=ππππ12
cos 24
cos 48
cos 48
sin 8__________________.
⑸.=π
-ππ+π)125cos 125)(sin 125cos 125(sin
__________________; ⑹.=α
-α2
sin 2cos 44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识拓展
()321cos cos 0tan 252232sin x cos x 4sin x sin x 1044παβαβαβππ⎛⎫
==∈- ⎪⎝⎭
⎛⎫⎛⎫
=
-+ ⎪ ⎪⎝⎭⎝⎭
例、已知,,,,求的值。

例、已知,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
1.角的倍半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2α是α的两倍, 4α是2α的两倍等,这里蕴含着换元的思想.
2.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解题时要注意公式的灵活运用,在求值问题
中,要注意寻找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
3.二倍角公式有许多变形,不要求都记忆,需要时可直接推导.
五、自我测评
(
)()2211 2
tan 22.5 sin15cos15 B 2cos 151tan 22.542x 0cos x tan x
2577 B - C
2424A A π--⎛⎫∈-= ⎪⎝⎭
、下列各式中,值为的是、已知,,,则2=()
()22442424 D -77
3cos 75sin 75cos 75cos15 35
C D 1+2414cos cos sin cos 444
A ππθθθθ++⎛⎫⎛⎫+-=+ ⎪ ⎪⎝⎭⎝⎭、的值为、已知,则的值等于5、()()()()()()44sin cos 1tan 2cos sin 3
6sin cos sin cos sin 27f x cos x-2sinxcosx-sin x
1f x 2f x 02ααααααααααπ
+--==⎡⎤⎢⎥⎣⎦
= ,则2=、已知,求的值。

、已知求的最小正周期;求在区间,上的最值。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一、课标要求:
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
二、设计意图与特色
本节内容都是用例题来展现的.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
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学习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
2、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课题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① 掌握运用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的方法和思路,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
式推导.
② 弄清代数变换与三角变换的不同点,认真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
③ 深刻理解三角变换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换元、逆向使用公式、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以及在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等方面的应用.
2、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
三、学习过程
1、学习引导
问题1:前面学过的倍角公式是什么?
问题2:α与
2
α有什么关系? 问题3:在二倍角公式中,以α代替2α,以
2
α代替α将公式进行改写为 问题4:试以cos α表示222sin ,cos ,tan 222ααα.
问题5:(1)已知cos α,如何求sin
,cos ,tan ?222ααα
(2)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呢?
问题6:求证:(1)()1sin cos sin sin()2
αβαβαβ=++-⎡⎤⎣⎦ (2)sin sin 2sin cos .22
θϕθϕθϕ+-+= 问题7:上述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
2、随堂练习 (1)求证:sin 1cos tan
21cos sin ααααα
-==+.
(2)已知3sin 2,02,52
πθθ=〈〈求22cos sin 12sin()2θθπθ--+的值.
(3)已知2
sin cos 2sin ,sin cos sin ,θθαθθβ+==求证:2cos 2cos .αβ= 3、知识拓展
例1 化简22sin sin sin cos sin cos αβααββ
--
例2 已知cosx =cos αcos β,求证:2tan
tan tan 222
x x ααβ+-= 四、反思小结
倍角公式的灵活运用,弄清倍、半关系的相对性.注意等价转化,换元、方程的思想.
五、自我测评
(
)21 12sin cos 43411 D 33
tan 183 tan 8
A ππααπ
π⎛⎫⎛⎫-=+= ⎪ ⎪⎝⎭⎝⎭
-)
、已知,则、的值是(2 A -1 B -2 C 1 D 2
2sin 14f =f sin 41255 13
1tan 61tan 24tan 2tan απααθθθ-⎛⎫= ⎪⎝⎭
-==-+)、若(),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正弦值为,则它的底角的余弦值为()、已知,求证22412sin cos 7tan cos sin 4
πθααπααα+-=--()、求证:()
课题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① 能够利用换元、逆用公式等方法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换,化简三角函数式,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② 能正确地对形如sin cos y a b αα=+的三角函数的性质进行讨论.
③ 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地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灵活运用三角变换化简函数表达式,探究函数sin cos y a b αα=+的有关性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2、难点: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化简函数表达式及对函数sin cos y a b αα=+性质的讨论.
三、学习过程
1、学习引导
问题1: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性质?
问题2:对形如()sin y A x ωϕ=+的三角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