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第20卷第7期2005年7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0 N o.7J u l.,2005文章编号:1001-8166(2005)07-0757-08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曹光杰1,2,王建1(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摘 要:综合分析了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的进展,着重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古环境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多种环境替代指标的相互验证,高分辨率研究,定量研究,加强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加强综合研究,寻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

关 键 词: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P931;X24 文献标识码:A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是一个典型的人地耦合系统。

近年来,许多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对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 主要研究成果1.1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长江三角洲为典型的潮控三角洲[1]。

陈吉余等[2]认为,丰沛的长江径流带入河口的大量泥沙为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波浪是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破坏力,海流也参与了长江三角洲的沉积过程,外海的潮汐、潮流为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提供了必要而又有利的水动力条件[3]。

现在的长江河口是由喇叭状河口湾演变而来的[2],由喇叭状河口湾形成现今长江河口的过程,也是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过程。

冰期后约7k a B P时,海平面上升侵入长江口内[4],成为一溺谷型河口湾,湾顶在镇江、扬州一带,那时还没有现代三角洲。

从7~3 k a B P的4k a左右的时间里,流域内人类垦殖能力低,水土流失轻,河流含沙量小,加之海平面迅速上升,河床基面调整,中下游河道发生淤积。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管理总第817期第23期2023年12月收稿日期:2023-08-13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课题(202400410204)。

作者简介:张举(1989—),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方向;吴晓宁(1986—),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与设计;郭萌萌(1990—),女,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学;张中(1991—),男,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等。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张举1吴晓宁2郭萌萌3张中1(1.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河南郑州450000;2.郑州大学建设科技集团,河南郑州450000;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质量与速度并重的转型发展新阶段,需对“十四五”时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

【方法】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人口指数普遍不高,城镇化率偏低;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省会城市优势突出;生态环境水平整体较低,环境提升任务重;国土空间利用效能较低,资源利用不集约;城乡融合程度较低,呈现两个极端;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缺失明显等。

【结论】河南省城镇化质量呈现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递减、区域经济发展由极化阶段向扩散阶段转变、“生态环境指数”与“空间效能指数”相互拮抗等特征。

提出了县域人口就地城镇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提高生态环境水平等措施,为河南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建议措施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3)23-0145-06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3.23.030An Empirical Study on Quality Evalu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ZHANG Ju 1WU Xiaoning 2GUO Mengmeng 3ZHANG Zhong 1(1.Project promotion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0,China;2.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Co.,Ltd.,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3.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Purposes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entered a new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equal quality and speed,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how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the "Fourteenth Five -Year Plan"period.[Methods ]By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and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of 18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is evaluated.[Finding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population index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low;There is a big gap in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advantages of provincial capitals are outstanding;The overall leve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low,and the task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is heavy;The effi⁃ciency of land space utilzation is low and the lization of resources is not intensive;The degre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low,showing two extremes;The lack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key areas is obvious.[Conclusions]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Henan Province is not high,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centered on Zhengzhou,showing a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hanging from polarization stage to diffusion stage,and the"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and"spatial efficiency index"are mutually constrained.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urbanization of county population,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cre⁃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ed infrastructure system,improvement of equal alloc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Keywords:Henan Province;new urbanization;quality evaluation;proposal0引言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达到60.06%,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城市化进程中后期,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突显时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_土壤物质来源研究_杨一鸣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_土壤物质来源研究_杨一鸣

收稿日期:2004-10-20; 修订日期:2004-10-27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02069);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重点学科基金(04002) 作者简介:杨一鸣(197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

E -mail :yyiming2004@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研究杨一鸣,黄春长,庞奖励(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

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

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的对比,揭示了它们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分属于不同的风成系统。

淮河上游地区黄土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孟津以东黄河冲积、洪积扇的松散河流沉积粉沙,实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产物。

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沉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其粗颗粒粉尘产生和搬运堆积的动力是东北风。

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期粉尘是近源粗颗粒堆积,堆积速率可达18.6cm /ka ,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2.3倍。

关键词:淮河上游;风成黄土;土壤;全新世中图分类号:S151;P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1-0043-04 中国的黄土是过去全球变化良好的信息载体,前人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1-3],但对于淮河上游地区黄土短时间尺度的研究甚少。

本文通过对河南新郑黄土—古土壤剖面的高分辨率研究,揭示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1 研究地点和剖面地层的划分研究地点(图1)位于淮河上游颖河的支流双洎河谷,这里的河谷阶地呈现出典型的黄土景观。

选取的剖面(PLG )位于新郑市境内,属于双洎河第三级阶地。

该阶地黄土覆盖厚度超过10m ,属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张国旺(河北师范⼤学历史系 河北⽯家庄 050001)环境与⼈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类活动有着巨⼤的制约作⽤。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们在思考当今环境问题的同时,试图通过对历史时期环境状况的研究来探寻环境变迁的规律,进⽽服务于当今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史学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了长⾜的进步。

⼀、关于诸环境要素的历史变迁(1)⽓候变迁。

继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后,⽓候变迁的研究成果斐然。

龚⾼法、张丕远、张瑾等指出仰韶时期普遍较现今温暖,相应的⽓候带较现在偏北;历史时期亚热带的北界,在最温暖时曾达到华北平原,⽽在最寒冷时期却移⾄长江以南(《历史时期我国⽓候带的变迁及⽣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五辑)。

倪根全认为历史时期⽓候变迁造成了我国北⽅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由北向南的退缩,使得我国农业地区不断南退,这也是我国经济重⼼逐渐南移的重要原因之⼀(《论⽓候变迁对中国古代北⽅农业经济的影响》,《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满志敏《唐代⽓候分期及各期⽓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以⼋世纪中叶为转折点,把唐代⽓候分为两个时期,认为从七世纪初⾄⼋世纪中叶,⽓候冷暖特征与今相近,⽽⼋世纪中叶⾄⼗世纪中叶⽓候转寒,⽓候带要⽐现代南退⼀个纬度(《历史地理》第⼋辑)。

吴宏歧从唐长安驯象的史实⼊⼿,对满志敏的上述观点予以反驳,认为其论断不⾜以否定隋唐温暖期的存在,⽽传统的关于隋唐温暖期的划分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唐都长安的驯象及其反映的⽓候状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

满志敏还就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候特征进⾏了探讨(《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候特征探讨》、《黄淮海平原北宋⾄元中叶的⽓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辑)。

邹逸麟对明清时期北⽅⽓候进⾏了研究(《明清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候变化》,《复旦学报》1995年第1期)。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1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1 - 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

作者简介:徐艳波,男,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史、灾害史研究。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徐艳波(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东川地处滇东北小江流域,受地质、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我国泥石流高发区。

从环境史的角度对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并更深层次揭示出泥石流产生的社会成因以及灾害影响,但今后研究需着重加强对历史时期的泥石流灾害、民间防治以及泥石流与民众生计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希冀进一步推进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史;东川;泥石流;灾害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20)04 - 0001 - 07A Review of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XU Yanbo(Institute of Southwest Environmental Histor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Abstract: Dongchuan is located in the Xiaojiang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ern Yunnan.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logy, landform,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it is a high-incidence area of debris flow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the study has produced fruitful findings, unveiling the social causes and damages caused by debris flow. However,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ocus on historical disasters,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impacts of the disaster on livelihood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as such.Key words: environmental history;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东川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南铜都,汉代就产有“朱提堂琅洗”,清代更是以铜政闻名遐迩。

民国时期河南生态环境改造——以植树造林为例

民国时期河南生态环境改造——以植树造林为例

周楠(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历史时期河南森林资源曾经十分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唐宋以来森林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到了民国时期,河南森林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无年不有、无灾不重。

当时,河南许多社会人士已经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有了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并作了详细地阐述。

为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木材匮乏的现状,民国时期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省政府积极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

关键词: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民国时期;河南一、河南森林演变概述竺可桢的研究表明,在距今3000-5000年间,河南气候远比现代温暖湿润,和现在的长江流域相似。

这一时期河南森林资源丰富,据凌大燮估计,公元前2700年,河南森林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3%;[ 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第26~36页。

]此外一些考古资料及史料记载,也证明了这一时期河南森林资源丰富,伏牛山麓鲁山钻孔孢粉分析显示,早全新世森林树种以松为主,于臭椿、栎、鹅耳枥属、漆树混交;中全新世,以栎树为主,针叶阔叶林混交,有臭椿、桦木、松、榆、胡桃等。

豫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的动物骨骼中,可以鉴别出来的有竹鼠、貘、犀牛、大象、水牛等等。

[ 杨东健、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4册。

]这同样证明了豫北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

此外,在豫西诸文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都出土木炭遗存,在南阳盆地的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多种喜暖动物,还有竹炭灰。

这些都说明,当时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是被天然森林所覆盖的。

早期的文史资料也记载了至青铜器时代末的河南森林。

《诗经?商颂》曰:“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描述了商代人居住的河南境内森林茂密的情景。

商代已设有专门掌管森林的职官“司木”,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林政已较为发达。

而此时的森林也开始遭到一定的破坏。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战略支撑。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力。

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1. 过去的时空演变:从过去的历史记录和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在古代,黄河流域一度被誉为“天下第一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土地。

然而,在近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水污染、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2. 近期的时空演变: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例如,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措施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利用过度和水污染等。

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的驱动力分析1. 自然因素:首先,自然因素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和冰雪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显著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导致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剧,产生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黄河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压力。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例如,过度的养殖、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都会导致土地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此外,环境意识的缺乏和不良行为习惯也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4. 政策措施:政府的政策措施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商朝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商代的地理变迁与环境演变

商朝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商代的地理变迁与环境演变

商朝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商代的地理变迁与环境演变商朝的地理与环境变迁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最早一个有确切记载的王朝。

商代的地理变迁与环境演变对于商朝的兴衰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商朝的地理变迁、环境演变以及对商朝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商朝的地理变迁商代的起源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商代早期的核心区域是河南省南阳市一带的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北迁移,形成了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中心区域。

商朝的地理变迁可以总结为由南向北的过程。

商朝向北迁移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更加适宜农业的发展。

黄河流域北方有着更加广阔的平原,利于农田的开垦和灌溉。

其次,北方地区的交通便利,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商人可以通过黄河进行水上交通,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朝的环境演变商朝的繁荣与河流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其泛滥和变迁对于商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朝晚期,黄河开始频繁泛滥,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由于水患不断,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农田被浸泡,庄稼被毁,城市也受到严重破坏。

这些自然灾害对商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最终也导致了商朝的衰落。

环境的严重恶化促使商朝统治者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商朝的统治者利用丰富的劳动力修筑黄河两岸的大型水利工程,以防止水患的发生。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有助于缓解水患带来的影响,还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商朝的影响商朝的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变对于商代的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的北迁为其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地和交通条件。

北方地区更加适合农业生产,使商朝得以稳定发展。

然而,环境恶化又逐渐成为商朝的软肋。

黄河泛滥频繁,给商朝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水患的影响减少了农田的产量,致使社会稳定受到动摇。

同时,水患还导致城市的破坏和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进一步抑制了商朝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商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应对环境恶化的问题,积极修筑水利工程,这种工程的建设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州市环境污染状况调研

郑州市环境污染状况调研

郑州市环境污染状况调研报告摘要:[当代发展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加剧了资源短缺程度;自然环境脆弱,工业化进程加快,治理不足,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如果仍然沿用高消耗高污染以及以一系列社会、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为代价的发展老路,后果将不堪设想。

]关键词:环境污染 西流湖 西环路 湿地公园自然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以人类为中心并围绕着人的客观物质世界。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知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知道向自然索取,根本不知道应该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 非洲北部非洲北部 印度北部 印度北部如古代地中海沿岸、中东和非洲北部以及印度北部,还有我国黄河流域,原来都是富饶的地方,如今的情景却惨目忍睹;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非洲难民水深火热……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造成的,这些教训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

当代发展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加剧了资源短缺程度;自然环境脆弱,工业化进程加快,治理不足,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如果仍然沿用高消耗高污染以及以一系列社会、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为代价的发展老路,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 西流湖片区现状(一)、水污染目前环境污染、煤矿开采以及地下水超采对我市饮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对城市而言,我市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一)农村部分饮水不安全地区没有被重视。

造成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原因:1、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污染。

2、农村面源污染3、地下水系被破坏。

(二)城市饮水安全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1水管网材质差、老化严重。

2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设施建管不力3、地下水源的无序开采,其导致地下水储备量减少。

及饮水质量下降(三)部分饮用水源地的环境治理仍不彻底。

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2014年10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4,No.5第34卷第5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Oct.,2014DOI:10.3724/SP.J.1140.2014.05025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赵广明1,2,3,叶青2,3,叶思源1,2,3,丁喜桂1,2,3,袁红明1,2,3,王锦1,2,3(1.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2.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根据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北部布设的一口31m浅钻和9个探槽的沉积学观测、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ZK3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全新世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浅海沉积、潮坪沉积和河流沉积4层,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层,并解释了古环境演变。

结合黄河频繁改道的详细历史记录,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部分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划分,其他层位也进行了年代推测,并与黄河三角洲北部其他钻孔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全新世;古环境演变;黄河三角洲北部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4)05-0025-08 近年来,关于黄河口地区古地理和古环境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1-5]。

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海侵只发生一次,大约在8 000aBP全新世海侵到达现在的海岸线,在6 000~7 000aBP达到海侵的最大边界:无棣的柳堡,经利津的牛庄至昌邑以北。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在山东利津、宁海东北入渤海,形成现代黄河三角洲。

Bornhold等和Prior等都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水下三角洲进行了研究,他们将水下三角洲划分为三角洲平台、三角洲前缘斜坡和三角洲隆起[6-7],这样的划分只反映了黄河口前方的地貌变化,而对两侧并不适用,很难将上述划分应用于钻孔岩心的沉积环境分析。

粘土矿物在黄河源区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粘土矿物在黄河源区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粘土矿物在黄河源区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程捷;唐德翔;张绪教;田明中;李艳【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03(017)001【摘要】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利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组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古气候变迁.通过X衍射方法分析了一个全新世地层剖面的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的变化,这些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和少量的高岭石、绿泥石组成.对粘土矿物含量变化的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黄河源区在全新世的气候寒冷干燥,即使在大暖期也显得温凉.全新世的气候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全新世的干冷期、中全新世的温凉期(大暖期)和晚全新世的干冷期.在大暖期,在7.0 ka B.P.和5.0 ka B.P.前后发生了两次较强的降温事件.【总页数】5页(P47-51)【作者】程捷;唐德翔;张绪教;田明中;李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集宁分站,内蒙古,集宁,0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3【相关文献】1.粘土矿物在环境矿物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曹蕾2.小分子有机酸在粘土矿物吸附污染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肖纯;易富豪;黎素;谢春生3.粘土矿物在土壤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及改性方法研究 [J], 张宝强;罗玉虎4.南海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及其在古气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赵德博;万世明5.扫描电镜在矿物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长石的粘土矿物转化 [J], 张汝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从古代至今的考察

河南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从古代至今的考察

河南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从古代至今的考察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原地区的核心。

河南的历史发展与变迁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古代文明的形成、政治中心的迁移、经济发展的变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对河南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进行考察。

一、早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形成河南拥有丰富的早期文明遗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南地区就有了人类聚居和农业生产的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璀璨的中原文化,成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

二、河南作为政治中心的嬗变1. 商周时期:商代至周代,河南一直是中原地区各个朝代的政治中心。

商代时期的商朝都城亳(位于今河南商丘),是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政治中心逐渐向东方迁移。

虽然河南地区的政治地位逐渐下降,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3.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政治中心再次回归中原地区。

咸阳作为秦朝的都城,其规模和影响力在当时无出其右。

随后的汉朝,将都城迁至长安,河南地区成为西汉政治、经济的核心。

4. 隋唐时期:隋朝将都城迁至洛阳,标志着河南地区再次成为政治中心。

随后的唐朝,长时间将都城设置在长安,但洛阳仍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5.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北方政权的崩溃,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再次西迁。

宋朝时期,将都城迁回了开封,河南地区再度成为政治中心。

元、明、清时期,由于地理、战略等多种原因,河南地区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三、经济发展的变化与转型1. 农业与手工业时期:古代河南地区以农业为主导,粮食生产充裕。

同时,手工业也相对发达,如陶器、丝织品等。

2. 商业与海外贸易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河南作为交通枢纽,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特别是唐宋时期,河南成为中原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经济非常繁荣。

3. 工业化与现代化时期:近代以来,河南经历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概述

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概述
l
(小循环)。
水循环类型
水循环类型 循环过程及环节 海陆循环 特点 水循环的意义
①蒸发②水汽输 送③降水④地表 径流⑤下渗⑥地 下径流
①蒸发②降水
最重要的水循环 类型,使陆地水 得到补充,水资 源得以再生
携带水量最大的 水循环,是海陆 间大循环的近十 倍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 态平衡,使全球各种 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 态
三、人为因素
•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球系统的状态和功能的改变, 在工业化以来的200多年里急剧加速,在几十至几 百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与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均极为显著,人类生态 系统过程已成为全球变化过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 组成部分。 • 而人类生态系统、土地覆盖变化、污染物排放影 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地球表层系统组 成→自然系统功能失调和变化,并通过累积性变 化或系统性变化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最 高温记录不断打破)
地球能量循 环过程主要是 太阳辐射与地 气系统相互作 用的结果。
全球辐射差额
地球能量循环来源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 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见循环往返。
l
能量循环是单向的,在流经生态系统各级营养级时 逐级递减。
l
l人类活动对能量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燃烧释放温
驱动力: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 的长期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自然因子 和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等人为因子。
几天至几个季度
典型事件:大气环流的季节震荡,气温 、降水和地表经历的季节波动,植物群落 季相与农事季节的更替,土壤-植物-大气 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年际变化。 驱动力:太阳辐射量输入的年循环。
室气体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人为燃料燃烧释放的 热量改变局部热量平衡;大气尘埃增加,反射越多, 地表接受的热量越少,即大气尘埃增加引起的阳伞 效应;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下垫面性质,导致 能量循环改变。

第四纪环境——环境变迁与我国青铜文明的演进

第四纪环境——环境变迁与我国青铜文明的演进

环境变迁与我国青铜文明的演进摘要: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地关系变迁的历史,而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产生的载体和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的变迁必然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本文论述了我国青铜器时代的自然环境变迁对夏商周三代兴起、发展与衰亡的影响,并以此为例,阐释自然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途径和机理。

关键字:青铜器时代环境变迁中华文明1 序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研究方兴未艾,其中从环境变迁的视角来解释人类文明兴衰的生态环境史研究更是当前的热点问题[1]。

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环境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重大影响[2]。

本文主要研究的便是在青铜文化时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迁对中华文明演进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机理。

青铜器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华夏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并建立了早期的国家政权,开启了中华五千年的大门,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据前人文献记载,“中华”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华”即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中”侧重于自然环境,即天下之中;“华”侧重于人类社会,即华夏部落[3]。

通过对中华文明在该时期的演变与当时的环境变迁史实相对应,得出环境变迁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具体影响,对于获取环境变迁与人类文化的相互作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青铜器时代大致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世纪,大体与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时期相对应。

在这段时期,中华文明主要活动区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故本文的研究区域定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处于我国中部中纬度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较为温和,大部分位于半湿润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4]。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上曾经培育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例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

探究中国南方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教案

探究中国南方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教案

探究中国南方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教案一、教育目标1.了解地球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和现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2.学习南方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历史,领会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3.掌握探究地貌演变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掌握南方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历史。

2.难点:掌握探究地貌演变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历史(1)全新世时期的地球环境和地理背景。

(2)南方全新世时期的气候条件和陆地地貌演变。

(3)南方全新世时期的海陆变迁和生态环境变化。

(4)南方全新世时期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

2.探究地貌演变的方法和技能(1)研究地质地貌、地貌照片和地球物理探测资料。

(2)进行野外地质观测和采样,分析样品的物化特征和年代资料。

(3)使用计算机模拟和图像处理技术,对地貌演变进行定量和半定量分析。

(4)综合以上方法和数据,得出地貌演变的过程和模式。

四、教学方法1.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式教学。

2.以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3.鼓励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开展文献检索和信息聚合。

4.扩大学科交叉,增强跨学科视野,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40%):主动思考、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2.作业和报告(30%):独立探究、撰写报告、展示成果。

3.考核评价(30%):包括考试、论文和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

六、教学资源1.著作文献(1)《中国地理环境演变史》(2)《中国海陆变迁史》2.信息资源(1)中国地质科学数据共享网(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3)全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3.教育软件(1)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地球物理建模软件(3)数值模拟软件七、教学建议1.学生应该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自然保护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全新 世亦 称为 冰后 期 , 第 四纪 的第 二个 世 , 是 通 常把 新仙 女 木 事 件 ( D 事 件 ) 束 的 时 间 ( 1 5 Y. 结 1 . k . . 作 为 全新 世 的开 始 。 。 新 世最 典 型 的 特 aB P ) 。全
征 是 气 候 迅 速 变 暖 , 般 根 据 气 候 环 境 的 变 化 , 将 一 可
B. . P 和4. —3 0 k . . 为 界 限 0 . a B P 作 。
暖 , 比中全新世 气 温 稍 低 , 水 有 所增 加 , 但 降 中部 及 其 周边地 区 气候 仍较 干燥 。 昭 宸 等 在研 究 了包 孔 括 黄河 中下 游地 区丰 富 的孢 粉 资料和 生物遗 存后 认 为, 在距今 10 0 9 0 0 0 - 0 0a期 间 , 中平 原 、 关 汾河 下 游
为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时 期 , 国 的 新 石 器 文 化 正 中
是 与全 新 世 同步 发 生 的 。 以河 南 省 为 代 表 的 中
原 地 区 , 我 国新 石 器 文 化 的 重 要 起 源 地 。 研 究 河 是 南 地 区 全 新 世 以来 环 境 演 变 历 史 , 为 探 究 华 夏 文 可
新 仙女 木事 件结 束后 , 新世 开始 , 期 主要 以 全 早 气 温 波 动 上 升 为 主 要 特 征 。 一 时 期 河 南 省 季 风 环 这 流 相 比 晚 更 新 世 而 言 , 南 季 风 势 力 加 强 , 候 稍 东 气
BP ; . . 全新世 晚期 , 年代 为3 0 k . . . aB P 以来 。 每一 时 期 气候 环境 变化 都有 其 独 特 的特 征 。 于 各 阶段 的 关
人 地 关 系 , 人 类 认 识 和 适 应 当 前 气 候 和 环 境 变 化 为 提 供基 础数 据 。 本 文 综 述 了相 关 研 究 的 主 要 成 果 和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为科 学认 识河 南 省 环 境演 变特 征 及 区 域生 态 环
境 的 响 应 提 供 背 景 资 料 , 时 针 对 目前 相 关 研 究 现 同
的综 合 对 比研 究 ,以 期 定 量/ 定 量 的重 建 古 气候 演 变序 列 ; 强 区域 环 境 演 变 的对 比研 究 ,揭 示 气候 变化 的 区 域 半 加
差 异 性 及 其 对 全 球 变 化 的 响 应 , 强对 区域 环 境 演 变 控制 机 制 的认 识 ; 强 气 候 环 境 变 化 对 人 娄 活 动 的 影 响 研 究 , 增 加
状 , f下一 步研 究 1作重 点 。 指 { { 二
全 新 世 划 分 为 3 阶 段 : 新 世 早 期 , 代 大 至 为 个 全 年 1 . — . aB P ; 新 世 中 期 , 代 为 8 5 . a 5 8 5k . . 全 1 年 .—3 0 k
1 全 新 世 早 期 ( 0 . . 8 0 P ) 15 0 aB P 1 5 0aB. .
谷 地 和 黄 淮 平 原 等 地 的 气 候 迅 速 变 暖 , 水 量 明 显 降 增多 。 阳皂角 树遗 址 剖 面‘ 洛 “反 映 山 该 时 段 沉 积 物
颗粒粗 、 粒 含量 低 、H值 较 高 、aO 粘 p C C 含 量 大 ,
全新 世 适 宜 的 气候 环境 条 件 , 得这 一 时 期 成 使
第 3 4卷
第 1期
气 象 环 境 科 学
M ee r | ge la vr n t o oo ia nd En io men a ce es tlS inc
V0 . 4 1 3 N0 .1
21 0 1年 2 月
Fe b 2Ol l
河 南 省 全 新 世 环 境 演 变 研 究 概 述
鉴 于本 地 区相 关 研 究 的现 状 ,未 来 应 着 重 加 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 研 究 :应 加 强对 全 新 世 气候 演 变 机 制 的 研 究 , 其 尤
是 气 候 突 变 事 件 的控 制 机 制 的研 究 ; 研 究 手 段 上 , 加 强 代 用 指 标 记 录 气候 变 化 的 机 理 研 究 和 高 分 辨 率 、 在 应 多指 标
闫 慧 ,申怀 飞 ,李 中轩
( 许 吕学 院城 市 环 境 学 院 , 南 许 吕 4 1 0 ; 1 j 河 6 0 0
2 许 吕 学 院环 境 演变 与自然 灾 害 研 究 所 , 南 许 昌 4 1 0 . 河 6 0 0)
摘 要 : 全 新世 以 来 河 南 省环 境 演 变研 究进 行 了综述 , 勒 了河 南 省近 一 万年 来 环 境 演 变历 史 的 ,体 轮 廓 。 对 句 - a
为 了解 文 明 起 源 时期 的人 地 关 系 、 类 认 识 和 适 应 当前 气 候 和 环 境 变 化 提 供 基 础 数 据 。 人
关键 词 : 新 世 ; 境 演 变 ; 南 ; 用 指 标 全 环 河 代
中 图 分 类 号 :P 6 X1 4 7: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71 8 2 1 ) 17 4 ( 0 1 e0 值 也 较 大 , 一 个 干 凉 i / 1O 值 O i ,F , 是 的 时 期 , 候 与 现 今 西 北 草 原 气 候 相 似 。 接 近 气 到
起 止 时 间 , 同 地 区 根 据 各 自的 研 究 有 较 大 差 别 , 不 这
可能是 各地 响应 全球 变 化 存 在 区 域差 异 的结 果 ,
此 早 中 晚 的 界 限 一 般 为 一 个 时 间 段 , 不 是 具 体 的 而 哪 年 。 据 目前 大 多 数 研 究 , 常 将 8 5 . a 根 通 . ~8 0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