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痔疮
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的精妙总结-

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的精妙总结-发表时间:2020-07-23T10:38:50.6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月9期作者:林素珍[导读] 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的精妙总结林素珍(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1730)俗话说“十人九痔”,可见痔疮发病率很高。
虽然痔疮不是疑难杂症,但是患病后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近年来,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痔疮更加普遍。
中医认为痔疮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治疗?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痔疮?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淤血并肿大,引起的排便时出血、疼痛、肛门瘙痒、痔组织脱垂等症状。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城乡居民中,肛肠疾病患病率达到50.1%,其中痔疮最为常见,患病率为49.14%,在所有肛肠疾病患者中占比98%以上;痔疮高发年龄段是45-65岁,65岁以后患病率逐渐下降。
人们得了痔疮后,不仅坐立难安,而且为生活带来不便,了解痔疮的发病原因和特点,有利于开展防治工作。
2.痔疮的分类和症状表现(1)内痔。
病灶位于直肠下端,一般不会经肛门缘露出,但痔核太大则可能会脱出于肛门外。
症状表现是出血、脱出,大多没有疼痛;排便后血液在大便表面,或成滴滴下,严重者呈喷射状出血;少数患者因慢性失血,会引起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
(2)外痔。
病灶位于肛管内,可在肛门缘摸到痔赘。
症状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瘙痒等。
合并炎症的患者,肛周疼痛明显;血液淤积在皮下,会形成疼痛肿块,极易出血,且伴有剧痛。
(3)混合痔。
病灶位于齿状线附近,是内痔、外痔静脉丛曲张并相互贯通形成。
症状表现是痔组织脱出于肛门外,可能出现水肿、瘀血、坏死等,伴有剧痛。
3.中医对痔疮7种原因总结在中医领域,痔疮属于“痔”的范畴,认为是饮食过于辛辣油腻,导致湿热下注于肛门直肠,局部气血纵横、热毒郁结而发病;或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痔赘脱出。
总结起来,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原因主要有7种:①长期便秘,这是诱发痔疮的最常见原因,且便秘和痔疮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发生、加重。
痔疮的中医治疗

(1)白术(菊科):止泻痢、胃虚下利、多年气痢、逆气里急、脐腹痛、腹中冷痛。
(2)白芍(芍药科):止污痢、止下利腹痛后重、邪气腹痛、止痛、泻肝、安脾、级中。
(3)陈皮(芸香科):治气痢、止泻、利水谷、疗脾不能消谷。
(4)防风(伞形科):补中、通利五脏关脉、匀气脉、搜肝气。
3.《本草备要》:(1)白术:甘、苦、沮。
在血补血、在气补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泻、消痰水肿满、黄疯湿痹。
补脾则能:进饮食、祛劳倦、止肌热、化症斑。
和中则能:止呕吐、定痛、安胎。
(2)白芍:苦、酸、微寒。
治N痢后重、脾虚腹痛、心痞胁痛、肺胀喘呛、痈肿病斑、异妞目涩、肝血不足、妇人胎产及一切血病。
(3)陈皮:辛、苦、沮。
调中快隔、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宜通五脏、统治百病。
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
(4)防风:辛、甘、徽沮。
祛风胜湿、散头目滞气、散口赤疮疡、经络留湿、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
4.原典释义:痛妈要方有松弛胃肠平滑肌及解热、抗菌的作用,可用于因情绪因家引起之大肠激躁症。
5.现代药理:(1)白术:缓和肠胃拐动作用、强壮作用、镇静作用、抗菌作用。
(2)自芍:解痉作用、对消化道演疡有保护作用、松弛肌肉作用、解热降泪作用。
(3)陈皮:缓和刺激的消化道、松弛胃肠平滑肌、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抗炎作用、抗演疡作用。
(4)防风:镇痛作用、解热作用、抗菌作用。
更多的可以看看月经量少怎么调理 。
中医如何通过疏通经络来治疗痔疮

中医如何通过疏通经络来治疗痔疮中医如何通过疏通经络来治疗痔疮痔疮是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
中医学认为痔疮主要是由于人体经络堵塞和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因此,通过疏通经络可有效治疗痔疮并减轻相关症状。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通过疏通经络来治疗痔疮。
一、经络与痔疮的关系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通过人体内的经络系统,能够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部位,起到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痔疮是由于肛门周围静脉曲张引起的,中医认为痔疮与气血循环不畅有着密切的关系。
痔疮发生时,常伴有肛门周围的经络阻塞,导致局部气血不畅,从而引起痛痒肿胀等症状。
二、通过穴位疏通经络中医治疗痔疮常使用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疏通经络,增加局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痔疮的效果。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穴位:1. 神阙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通过按摩神阙穴可促进气血循环,舒缓局部疼痛。
2. 气海穴:位于脐下三寸、大骨之间,按压气海穴可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缓解便秘引起的痔疮。
3. 承山穴:位于腕部背侧,阳侧尺桡骨之间凹陷处,按压承山穴可增加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肛门周围静脉曲张。
三、通过草药疏通经络中草药治疗痔疮也可以通过疏通经络来发挥作用。
中医认为,多种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消肿的功效,能够改善痔疮患者的气血循环,减轻相关症状。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草药:1. 三棱、薏苡仁、地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减少静脉曲张,缓解痔疮出血症状。
2. 金银花、蒲公英、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消除痔疮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肿胀。
3. 苍术、白芍、陈皮:具有健脾理气的作用,能够调理肠胃,改善便秘引起的痔疮。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痔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寻找合适的中医医生:寻找有经验的中医医生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3. 忌烟忌酒:烟酒刺激肠胃,加重痔疮症状,应忌烟忌酒。
中医痔疮的科普文章

中医痔疮的科普文章
哎哟,各位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摆摆龙门阵,聊聊那个让人有点儿难开口的话题——痔疮。
说到痔疮啊,可真是让人头疼,不过别慌,咱们今儿就来好好科普一下。
首先啊,咱们得明白,痔疮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四川人独有的毛病。
贵州的、陕西的、北京的,哪儿的人都有可能遇上。
它就像个“江湖郎中”,到处跑,哪儿都不放过。
那么,啥子是痔疮呢?简单说,就是肛门那儿多了块肉,有时候疼得要命,有时候又痒得难受。
这都是因为咱们生活习惯不好,久坐不动,饮食又不规律,搞得身体里头气血不畅,痔疮就找上门来了。
得了痔疮怎么办呢?首先啊,得调整生活习惯,别老是坐着不动,得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饮食也得注意,多吃些清淡的,少吃那些油腻的、辣的。
还有啊,保持肛门清洁也很重要,每天用温水洗洗,别让那些细菌有机可乘。
当然啦,如果痔疮严重了,还是得去看医生。
中医在这方面可是有一套的。
他们会根据你的体质和病情,给你开些中药,调理调理身体。
有时候还会给你扎扎针灸,放放血,帮你疏通疏通气血。
总的来说啊,痔疮虽然烦人,但也不是治不好的病。
只要我们平时注意保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配合医生的治疗,肯定能把它赶跑。
所以啊,大家别害怕,也别不好意思说,有问题就去看医生,这才是正道儿。
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儿吧。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点儿帮助,也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远离痔疮的困扰。
痔疮的中医辨证

痔疮的中医辨证中医看痔疮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因素与风、湿、热、燥、气虚、血虚有关。
《症治要诀》云:“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见闻录》说:“纯下清血者,风也。
”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且由于风邪善行数变之特性,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医宗金鉴》说:“肛门围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
”指出了该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燥热内结伤阴,大便干结所致。
《见闻录》曰:“色如烟尘者,湿也……”指出了无论内伤饮食,恣食肥甘,还是久居湿地,均可使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诱发痔疮。
《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更明确指出了火热伤津、热毒内蕴可诱发痔疮。
而《黄帝内经》则更早指出:“又有妇人生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脱出。
”说明了气虚,无力收敛摄纳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说明脾胃功能差,可致生血功能低下,血虚不能濡养肛门,则会出现痔疮,便血,反之,痔疮便血日久,可致血虚加重。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痔疮发病的原因,不外这几种,可单独致病,也可同时存在,因而为中医治疗痔疮奠定了理论基础。
痔疮的中医内治法如何?中医的内治法,目前临床上也较常用,主要用于Ⅰ期内痔、年老体弱者;或者Ⅱ期、Ⅲ期内痔兼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
此外对痔疮初起的一切炎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总的来说,中药以益气固脱、收敛止血为总纲,但根据个体素质的不同,当辨证论治。
①清热祛风凉血,多用于风热肠燥便血,血栓外痔初起;②清热利湿,多用于肛门肿痛,甚则流脓者;③清热解毒,用于肛门肿痛、发烧者;④养血补血,用于素体气血不足或久病气血虚弱者;⑤清热通里,适用于热结肠燥便秘,热甚便如羊粪球,热结旁流,便坚而出血者;⑥生津润燥,用于血虚津亏,便秘者;⑦补中益气,则用于小儿或年老体衰或经产妇气虚下陷者。
只要组方得当,不失***,内治法对痔疮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痔疮的中医辩证分型

痔疮的中医辩证分型
一、分类:
痔疮共分三类,即内痔、外痔、混合痔。
二、分型:
风伤肠络型:
症见便出血,血色鲜红,肛门发痒。
大便不畅、全身不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弦数或浮数。
湿热下注型:
症见肛门沿肿痛、口干、口苦,胃脘胀痛或不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或秘结,小便黄赤、便血滴血,舌质淡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
气血两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心悸耳鸣,盗汗、四肢乏力、睡少梦多、下肢肿胀、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濡。
脾虚气陷型:
心跳气短,自汗,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纳差便秘,肛门下坠,便时痔脱出难以自纳、舌质淡,有齿痕,苔水滑、脉细弱或沉而无力。
痔—中医外科学

2)消痔灵注射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肛门部常规消毒后,腰俞麻 醉或局部浸润麻醉,在肛门镜下或将内痔暴露于肛门外,检查内痔 的部位、数目,并作直肠指诊,确定母痔区有无动脉搏动。黏膜常 规消毒后用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液分四步注射:第一步是痔上动脉区 注射,用1:1浓度(即消痔灵液用1“普鲁卡因液稀释l倍)注射1~2 m1。第二步是痔区黏膜下层注射.用2 : l浓度在痔核中部进针, 刺入黏膜下层后成扇形注射,使药液尽量充满黏膜下层血管丛中。 注入药量多少的标志以痔核弥漫肿胀为度,一般注射3~5 ml。第 三步是痔区黏膜固有层注射,当第二层注射完毕,缓慢退针,多数病 例有落空感,可作为针尖退到黏膜肌板上的标志,注药后黏膜呈水 泡状,一般注射1~2 ml。第四步是洞状静脉区注射,用1:1浓 度.在齿线上0.1 cm处进针,刺入痔体的斜上方O.5~1 cm, 成扇形注射.一般注药l~3 ml。一次注射总量15~30 ml。注射0 完毕,肛管内放入凡士林纱条,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本疗法是目 前治疗内痔较好的注射方法。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肿物紫暗明显者加红 花、丹皮;肿物淡红光亮者加龙胆草木通等。
证候:肛门松弛,痔核脱出需手法复位,便 血色鲜或淡;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 言,纳少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 脉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大便干结者加肉苁 蓉、火麻仁;血虚者合四物汤。
证候: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 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方药:脏莲丸加减。出血多者加地榆炭、仙 鹤草等;灼热较甚者加白头翁、秦艽等。
证候: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 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水肿、血栓形成,触痛明 显;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老中医:痔疮要从大肠调,孔最穴治痔疮有特效!

俗话说“十人九痔”。
痔疮的发病率开始大大提高了,尤其老年人。
孔最穴是我们身上治痔疮的一味大药,
它是肺经上的穴位。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
痔疮和肺有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痔疮是由于饮食不节,
湿热下注或燥热内生而下迫大肠,
加上久坐不运动,负重远行,
以致血行不畅而直肠末端经脉结滞不散而成。
孔最穴为肺经的郄(xì)穴,
有宣肺解表、肃降肺气、凉血止血等功效。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可以推动大肠的气。
因此,刺激孔最穴,
可以促进大肠气血的运行。
大肠的气血通了,
直肠末端经脉结滞得到疏散,
痔疮自然也就好了。
定位:
伸臂仰掌,
另一手握住该手臂前臂中段上缘处,
拇指向上推约一横指,
按之酸痛明显处即是该穴。
做法:
取端坐位,一手臂伸臂仰掌,
用另一手的拇指或中指指腹点揉孔最穴,
各操作10分钟即可,每天早晚各一次。
以局部有酸痛感,
按揉至皮肤透热或者局部皮肤微红即可。
治疗痔疮的中药方

治疗痔疮的中药方中医痔疮理论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说明痔疮是血管及经脉的病变,其形成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感受湿热等有关。
后世历代医家对痔疮的病因病机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痔疮的形成与人体脏腑虚弱有关,再加上外受风湿,内蕴热毒,以致气血下坠,集结于肛门所致;又因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负重等。
因此,中医治疗痔疮,即针对引起该病的风、热、湿、燥等原因采取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益气活血等针对性措施。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通常当排便时持续用力,造成此处静脉内压力反复升高,静脉就会肿大。
妇女在妊娠期,由于盆腔受压迫,阻碍血液循环常会发生痔疮,许多肥胖的人也会罹患痔疮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1、肛垫下移学说:在肛管的粘膜下有一层环状的有静脉(或称静脉窦)、平滑肌、弹性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的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
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
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上,排便时主要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
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形成痔。
2、静脉曲张学说:从解剖学上看,肛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血液易于淤积而使静脉扩张,加之直肠上、下静脉丛壁薄、位浅、抵抗力低,末端直肠粘膜下组织又松弛,都有利于静脉扩张,若加上各种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如经常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及盆腔内巨大肿瘤等,都可使直肠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扩张弯曲成痔。
肛门腺及肛周感染也可引起静脉周围炎,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成痔。
3、遗传学说:痔疮是否会遗传,目前无确切证据,痔疮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食物、排便习惯及环境有关。
多数人相信发展中的国家痔的发病率低,如在非洲农村患痔者少见,可能与高纤维食物饮食有关。
目前,在发达国家多食高纤维饮食,除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也可减低痔的发病率。
中医如何通过补肾法来治疗痔疮

中医如何通过补肾法来治疗痔疮中医如何通过补肾法来治疗痔疮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与痛苦。
中医治疗痔疮注重调理全身,通过补肾法可以有效缓解痔疮症状,并预防其复发。
一、痔疮的中医观点痔疮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痔证”,主要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生与肾虚有一定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肾虚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痔疮。
二、引起痔疮的原因痔疮的发生与晚期肾虚有直接关系,晚期肾虚出现的四个表现与痔疮密切相关:1.阳痿早泄;2.遗精、射精无力;3.男科疾患;4.肛门直肠炎。
三、补肾法治疗痔疮补肾法可以通过补益肾精,加强肾脏功能,从而缓解痔疮症状。
以下为常见的补肾法:1. 草莓补肾法:草莓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常吃可补益肾精,减轻肾虚症状。
将新鲜草莓洗净,捣烂取汁,每日早晨空腹喝下,可有效治疗痔疮。
2. 鹿茸补肾法:鹿茸被视为极珍贵的补益药材,具有极好的补肾作用。
可研磨成粉末,每天服用。
鹿茸对于疗效非常出色,但需谨慎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3. 熟地黄炖瘦肉:熟地黄为中医常用的补益药材,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将熟地黄与瘦肉一同炖煮,服用汤汁早晚饭前饮用,可以缓解痔疮症状。
4. 人参雪蛤糖水:人参和雪蛤都有补肾作用,可煮成糖水饮服。
将人参、雪蛤和红枣一起煮沸,加入适量的冰糖调味,每天饮用该糖水,对补肾有良好效果。
5. 食物结构调整:适当调整饮食习惯,增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加重痔疮症状。
四、总结中医通过补肾法治疗痔疮,从调理全身内外环境入手,以达到缓解痔疮症状的目的。
补肾法需要坚持使用一段时间,才能起到理想的疗效。
同时,中医治疗痔疮也需结合个人体质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痔疮不仅仅是靠补肾法本身,与此同时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解释痔疮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中医解释痔疮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痔疮多见于经常站立者和久坐者。
中医上也有解释痔疮是怎么形成的。
接下来就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痔疮的形成原因吧。
中医解释痔疮的原因1、饮食不节:易生湿积热,湿热下注肛门,使肛门充血灼痛,引发痔疮。
2、劳累过度:久坐则血脉不行,久行则气血纵横。
瘀血流注肛门而生痔疾。
3、便秘:久忍大便,大肠积热,是痔疮发病的一个原因。
痔疮的禁忌忌饮酒饮酒可使痔静脉充血、扩张,痔核肿胀。
忌辛辣痔疮患者如果嗜食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如辣椒、大蒜、生姜等,可促使痔疮充血,从而加剧疼痛。
忌饱食暴饮暴食、进食过饱,会加大痔疮的发病程度。
忌久坐久坐不运动,会使腰、臀部的血液循环受到障碍,而加重痔疮的病情。
忌紧腰过紧束缚腰部,会妨碍腹腔及肛门的血液回流,影响肠的正常蠕动,给排便带来痛苦。
忌憋便粪便在肠道里滞留的时间长了,水分被过多吸收便会干硬,造成患者排便困难、腹压增加、痔裂出血。
忌讳疾痔疮患者不能因为部位特殊而不好意思就医,或者认为是小毛病而不予重视,导致病情严重给尽快治愈带来难度。
痔疮的治疗误区1.一次注射,永不复发这是一些不负责的广告词中经常出现的,说的是采用内痔硬化剂注射治疗,不会再复发。
事实并非如此,内痔硬化注射疗法,有时可止血半年,但永不复发却是骗人之说。
2.十人九痔,无需去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无需治疗是指没有表现出症状的痔疮,而一旦有了出血、脱出、疼痛等症状,却拖延不治,只能加重自身痛苦,也给健康造成危害。
3.痔疮会发生癌变这种说法使一些痔疮患者扰心忡忡。
其实,现代医学至今尚末证实痔疮有癌变的可能,不必为此忧虑。
不过,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与痔疮相似,有时会导致直肠癌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应引起注意。
4.痔疮手术可致大便失禁手术治疗痔疮,若医生处理不当,手术时损伤肛门括约肌可导致大便失禁,此属于医疗事故。
但只要方法正确,不会导致大便失禁。
5.痔疮好复发,手术也没用不对。
痔疮虽然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疾病,但绝不是不需要手术。
痔(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具备以上第(2)项加第(1)项中的①或②,诊断即可成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且肛肠分会和中围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二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是肛垫(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和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扩张、血流瘀滞、血栓形成或组织增生,根据组织的病理特点,外痔可分为结缔组织性、血栓性、静脉曲张性和炎性外痔4类;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
(1)临床表现内痔: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I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In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IV度:可有便血;痔持续脱出或还纳后易脱出。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混合痔: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严重时表现为环状痔脱出。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肛门周围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痔疮的中医辨证与中药内外治疗方法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等。
治疗原则
补益气血,升阳举陷。
滋阴降火法
适用症状
阴虚火旺型痔疮,表现为肛门灼痛、内痔脱出、 便血色红,舌红少苔。
常用中药
生地、玄参、麦冬、知母等。
治疗原则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04
中药外治法
Chapter
熏洗法
原理
利用中药煎汤的热气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再浸洗患处。此法可借助药力和热力的 作用,直接作用于肛门局部,使患处气血流畅,达到清热燥湿、活血消肿、止痛止血等目 的。
常用药物
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注意事项
熏洗时应掌握好药液的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敷药法
原理
将中药制成软膏或药散,直接涂 敷于患处,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吸 收,达到清热消肿、止痛止血、
收敛止痒等目的。
常用药物
九华膏、黄连膏、生肌玉红膏等。
注意事项
敷药前应清洗患处,保持局部清洁 干燥。
塞药法
原理
将中药制成栓剂,塞入肛门内,通过 药物的溶解和吸收,直接作用于患处 ,达到清热消肿、止痛止血等目的。
0.5-1ml药液,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
治疗期间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立,忌食辛辣刺 激性食物。 若痔疮严重出血或疼痛剧烈,应及时就医采取手术治疗 。
06
预防与调护
Chapter
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调节
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以促进肠道蠕动,保持 大便通畅。
百会穴
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 上5寸,具有升阳举陷、 益气固脱的功效,常用于 治疗脱肛、痔疮等。
痔疮中医治疗方法

痔疮中医治疗方法
痔疮,又称痔疾,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通常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疼痛。
中医治疗痔疮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药物治疗、中药熏洗、针灸、艾灸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治疗痔疮的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痔疮的常见方法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痔疮通常采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血消肿等功效的中药。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使用,能够有效缓解痔疮引起的疼痛和不适,促进痔疮的愈合。
其次,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治疗痔疮的常见方法之一。
中药熏洗是利用中药的药效,通过熏蒸或洗涤的方式来治疗痔疮。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效果,对缓解痔疮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痔疮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针灸能够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痔疮的愈合。
针灸治疗痔疮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穴位注射、温针、冷光针等,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灸疗法。
此外,艾灸也是中医治疗痔疮的一种方法。
艾灸是利用艾草的
药性,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对患处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艾灸治疗痔疮的方法简单易行,适合于一些患者
在家中进行自我调理。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痔疮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
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具
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治疗痔疮
也需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调理和锻炼,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以上介绍的中医治疗痔疮的方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祝
愿大家早日康复!。
中医治疗外痔良方5首 治疗痔疮特效中药

中医治疗外痔良方5首外痔是生于肛管齿状线以下和肛缘的肿块。
表面盖以皮肤,不能推人直肠内,不常出血,主要症状为肛门坠胀有异物感。
外痔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内痔,无内痔的外痔少见。
外痔又分为血栓性外痔:肛缘皮下多发的暗紫色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坚硬疼痛,内有血块;静脉曲张性外痔:肛缘的长形或圆形软块,皮下有曲张静脉,肛门有肿胀不适感,排便时加重,如有并发症可有疼痛和出血;炎性外痔:肛缘皮肤皱折有炎症和水肿,肛门部红肿、痒热灼痛,排便时加重;结缔组织性外痔:痔块无曲张静脉,多半是结缔组织,底宽尖部长,淡红或浅黄色,突出易见,大小形状不同。
无炎症时症状轻微,有炎症时感疼痛,坐立行走均不便。
本文选介祛毒汤、黄参汤等效验方共5首。
1.祛毒汤【处方组成】瓦松、马齿苋、甘草各15g,五倍子、川椒、防风、苍术、枳壳、侧柏叶、葱白各9g,朴硝10g。
【治疗方法】上药加水800ml,入沙锅或搪瓷盆内煮沸10分钟,取汁。
患者蹲位、先用热气熏蒸肛门局部。
水温达40℃时,坐浴10~20分钟。
每日早、晚各1次,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及内痔嵌顿等。
【临床运用】共观察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8~70岁。
炎性外痔35例,血栓外痔53例,内痔脱出嵌顿12例。
结果:显效(治疗7天后症状和体征消失,血栓吸收)92例;好转(治疗7天后自觉症状消失,嵌顿内痔回纳,血栓软化)5例。
【经验体会】祛毒汤最早见于《医宗金鉴》,本方重用瓦松、马齿苋、甘草三味。
瓦松味酸苦,性凉、具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为治疗痔疮肿痛的专药,马齿苋协同瓦松,加强清热利湿之功。
配以生甘草,既取其解毒之功,又兼温和之性,攻邪而不伤正。
在此基础上,配以苍术、防风燥湿健脾,枳壳、川椒行气活血散瘀,五倍子、侧柏叶止血,朴硝软坚消肿,使湿热得解、瘀血得散,脉络通畅而痊愈。
2.黄参汤【处方组成】当归、生军、黄柏、苦参、虎杖、益母草、丹皮各20g。
中药治痔疮验方效也佳

中药治痔疮验方效也佳
痔疮是指肛门周围脱垂的痔核组织经程度不同的增生、静脉曲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痔疮多因肝火炽盛,气血瘀滞、湿热邪毒等原因引起。
采用中药治疗痔疮,可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等。
方一:丹参饮子
【组成】丹参30克,白芍15克,黄芩12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生地黄15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千里香10克,红糖适量。
【制法】上述中药共用水煎,去渣,加入红糖即可。
【服法】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止痛散结。
方二:消肿止痛饮
【功效】理气止痛,消肿利湿。
【组成】菊花15克,白芍12克,苍术15克,茯苓10克,泽泻12克,桃仁10克,
红花12克,红枣6枚,水煎服。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药治疗痔疮的过程中,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于刺激肠胃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也要注意医生的嘱托,按时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以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痔疮古籍经典语录

痔疮古籍经典语录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肛门内外俱可发,溃久成漏最难痊。
此证系肛门生疮,有生于肛门内者,有生于肛门外者。
初起成,不破者为痔,易治;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沥久不止者为漏,难痊。
斯证名因形起,其名有二十四种,总不外乎醉饱入房,筋脉横解,精气脱泄,热毒乘虚下注;或忧思太过,蕴积热毒,愤郁之气,致生风、湿、燥、热,四气相合而成。
如结肿胀闷成块者,湿盛也;结肿痛如火燎,二便闭者,大肠、小肠热盛也;结肿多痒者,风盛也;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
初俱服止痛如神汤消解之,外俱用菩提露或田螺水点之。
若坚硬者,以五倍子散,唾津调涂之,兼用朴硝、葱头煎汤洗之。
顶大蒂小者,用药线勒于痔根,每日紧线,其痔枯落,随以月白珍珠散撒之收口;亦有顶小蒂大者,用枯痔散枯之。
内痔不出者,用唤痔散填入肛门,其痔即出;随以朴硝、葱头煎汤洗之。
又有因勤苦劳役,负重远行,以致气血交错而生痔者,俱用止痛如神汤加减服之。
又有血箭痔生肛门,或里或外,堵塞坠肿,每逢大便用力,则鲜血急流如箭;不论粪前粪后,由肠胃风热,而兼暴怒成之。
初服生熟三黄丸,若唇白,面色痿黄,四肢无力,属气血两虚,宜十全大补汤倍川芎、参、服之,外用自己小便洗之,童便热洗亦可,其血自止。
亦有肠风下血,点滴而出粪前者,宜防风秦艽汤;粪后出血者,为酒毒,宜服苦参地黄丸。
效后必多服脏连丸二、三料除根。
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苏木服之。
又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槐花、皂荚子末服之。
如痔已通肠,污从漏孔出者,用胡连追毒丸酒服之;服后脓水反多者,药力到也,勿以为惧。
如漏有管者,用黄连闭管丸服之,可代针刀药线之力。
凡痔未破已破及成漏者,俱用却毒汤烫洗,或用喇叭花煎汤(喇叭茶即土地黄苗),日洗二次。
兼戒房劳、河豚、海腥、辛辣、椒酒等物。
有久患痔而后咳嗽者,取效甚难;久病咳嗽而后生痔者,多致不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话痔疮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中医如何解释(成因)、范畴?2、3、痔疮病因病机,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
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4、现分述如下:5、(1)脏腑本虚:《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饮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者。
」《窦氏外科全书》也载:「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
《薛氏医案》则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
」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6、(2)饮食不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疮疡经验全书》指出:「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醇酒,禽兽异物,任情醉饱,……乃生五痔。
」饮食过饱,过多,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易生湿积热;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使之充血灼痛,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7、(3)便秘: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因长期便秘,粪便蓄积直肠,可使周围血行受阻,瘀积成痔。
《诸病源候论》曰:「忍大便不出,久为气痔。
」窦汉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阴阳不合,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
」意即久忍大便,肠道失润,致使大便干燥,解时努挣耗气,气血下陷,擦破肛门,风热下冲,造成痔疾。
8、(4)久泻久痢:《备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
」《医宗金鉴》亦曰:「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
」因久痢久泄使脾气亏耗,肺气也受影响,最后导致大肠之气不足,于是气血流注,湿浊聚于肛门。
9、(5)久坐久行,负力远行:如《外科正宗》载:「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
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郁血流注肛门,具能发痔。
」久坐久站使气血不和,负重远行则耗气而虚,均使气血邪毒瘀积于肛门。
10、(6)妊娠及月经失调:如《外科启玄》曰:「痔曰肠澼是也。
妇女因产难久坐,或经行时气怒伤冷受湿,余血渗入肛门边而生。
」《薛氏医案》有:「妇人因经后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经,血流于大肠,则生痔」;《医宗金鉴》有:「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
」11、(7)房事过度及忍精不射:如《诸病源候论》有:「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
」《古今医统大全》有:「忍精不泄而成痔漏。
」12、(8)情志失调:《薛氏医案》曰:「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致谷道无出路,结积成块,生血生乳,各有形相。
」13、(9)遗传因素:如《疮疡经验全书》有:「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
」14、15、16、2、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常见族群?17、18、痔疮好发于二十至五十岁的人身上,其临床症状有:19、(1)便血:便血是痔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呈间歇性,排便过程中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亦可是卫生纸带血,血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便后血常能自止。
20、(2)肛门肿物脱出和突起:肛门肿物脱出是内痔常见症状,而突起是外痔典型表现。
痔病初期痔核脱出可自行复位,到中后期痔核脱出需用手托或卧床休息才能回复,严重者于下蹲、行走、咳嗽时痔核即可脱出,较难缩回,甚至长期不能复位。
21、(3)肛门不适:痔核脱出患者可感觉肛门坠胀不适,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局部瘙痒,外痔部分受到磨擦、挤压可有灼热、疼痛感。
22、23、24、3、大致上而言,中医如何治疗痔疮(大方向)25、26、中医治疗痔疮乃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处方。
中医对痔疮的治疗可分外用法(如:洗剂)及内治法。
不论内服或外用,皆由具改善血液循环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如:当归、红花)、具清炎作用的清热燥湿热中药(如:黄柏、黄芩)、具止血作用的中药(槐角、地榆)、具软化及润滑大便作用的中药(如:大黄、生地黄、麻子仁等)、具促进肠道蠕动作用的理气中药(如;枳实、厚朴)、及缓解疼痛的中药(如:芍药、甘草)所组成。
27、28、29、4、痔疮中医治疗,有分哪些辨证分型症状中医如何治疗(常使用哪些药方(药材)可达到什么功效目的)30、31、内治法32、古代对痔疮的内治多主张「清热解毒,凉血祛瘀。
」宋‧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说:「以一诸痔,各类不同……大半以凉血为主,徐徐取效。
」元‧朱震亨主张「痔疮专以凉血为主」(《丹溪心法》)。
刘元素谓:「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痔有愈矣」(《河间医学‧痔论》)。
东垣、子和亦认为有火、有热。
治疗上用凉血地黄汤、防风秦艽汤、止痛如神汤等,主以凉血清热,除湿化瘀。
这些治法在临床中,疗效确切。
但临床上有因风、湿、燥、热而病者;有气血两亏,脾、肺、肾虚而病者;有虚实夹杂者。
所以在治疗上就应随证施治,既要扶正,又要祛邪。
33、(1)风伤肠络34、主证:便血色鲜红,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门瘙痒,口燥咽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5、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36、方药:凉血地黄汤。
37、方解:方中以生地黄、当归尾、赤芍凉血和血;黄芩、黄连、天花粉清热泻火;地榆、槐角能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配以升麻、甘草等以清热解毒;荆芥祛风解表,凉血止血。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38、39、(2)湿热下注40、主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或脱出物渗出液较多,黏膜糜烂,或伴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潮湿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1、治法:清热渗湿止血。
42、方药:脏连丸合萆薢渗湿汤。
43、方解:方中以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猪大肠的脏器疗法,给病变部位作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可提高疗效,两者合用具有清化大肠湿热之功。
萆薢分清化浊;牡丹皮清泻肝火和凉血消瘀止血,黄柏以苦胜湿,以寒清热;茯苓、薏苡仁、泽泻、滑石、通草以淡渗湿。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渗湿止血之功。
44、45、(3)气滞血瘀46、主证:肛缘肿胀,隐见紫瘀,内痔脱出,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管紧缩,便秘溲黄。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涩。
47、治法:行气化瘀,消肿解毒止痛。
48、方药:止痛如神汤。
49、方解:方中以熟大黄主泻火解毒,活血行瘀;辅以黄柏、枳实清热燥湿,泻热通便;皂角刺消肿排脓;归尾、秦艽养血祛风;苍朮、防风、泽泻、槟榔以祛风利湿,降气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消肿,行气化瘀止痛之功。
50、51、(4)脾虚气陷52、主证:痔核脱出,不易复位,肛门下坠感,便血色淡,伴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芤。
53、治法:补中益气,固脱止血。
5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55、方解: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朮、炙甘草甘温益气;脾虚则运化失司,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参、耆以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得以提升;血生于气,气虚则血弱,故用当归补血和营;赤石脂涩肠固脱止血。
诸药合用,具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脱止血的作用。
56、57、5.阴虚肠燥58、主证:便血色鲜红,量少,大便干结难解,形体瘦弱或伴口咽干燥,潮热盗汗。
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59、治法:滋阴清热润肠。
60、方药:增液承气汤合润肠汤加减。
61、方解:方中玄参、生地黄、麦门冬能滋阴增液,润燥滑肠;芒硝、大黄软坚润燥,泄热通下;桃仁、当归、火麻仁补血行瘀,润燥滑肠;生甘草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是「增水行舟」之法。
62、63、外治法64、(1)熏洗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自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肛肠疾病的主要外治法之一。
65、功效:清热解毒,疏风胜湿,化瘀消肿,活血止痛,收敛止痒等。
66、适应证:用于治疗外痔发炎、内痔脱出、术后局部肿痛作痒等。
67、方法:先熏后洗,先将药液以适量沸水稀释,先熏肛门处或纱布浸入药水,稍微拧挤后,敷于患处,待药液温度适中后,再坐浴浸泡患处,每日1~3次,每次15~20分钟。
68、常用方药:苦参汤、却毒汤、五倍子汤、硝矾洗剂、莲房、枳壳汤等。
69、(2)敷药疗法:本法系将药物直接涂敷患处或肛内,多于熏洗后敷药。
70、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瘀止血,祛腐生肌等。
71、适应证:多用于外痔肿痛,内痔脱出糜烂,或术后肛缘水肿,换药等。
72、方法:用药膏直接涂布患处,纱布或棉垫固定;也可用药膏制成大小不等的纱布条,以适量敷贴于患处或术后创面,也可纳入肛内;如为散剂,可将药粉用水或生麻油调成膏后涂于患处,或直接撒布患处。
每日1~2次。
73、常用药物:生肌五红膏、白金散、五倍子散、云南白药、生肌散等。
74、(3)塞药疗法:是外敷疗法的一种类型,用药制成栓剂,塞入肛内,药栓溶化后,药物即对局部病灶起治疗作用。
中医运用栓剂治疗痔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治五痔二年不差者方……七月七日多采槐子,熟捣取汁纳铜器中,重棉密盖着宅中高门上曝之,二十七日已上煎成如鼠屎状,内谷道中,日三,亦主瘘,百种疮。
」75、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血止痛,收敛固脱等。
76、适应证:用于内痔出血,脱出,术后伤口换药等。
77、方法:用栓剂1枚于肛门熏洗后或每日排便后纳入肛内齿在线,每日1~2次。
78、常用药物:各种外敷药膏制成的栓剂等。
79、80、81、5、中医是否可用针灸治疗包括哪些穴道功效目的?82、83、痔疮使用针灸来治疗,古来有之。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针刺治疗痔疮的经验和穴位记载。
而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云:「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
」之后历代医家记载有许多治疗痔疮的穴位和方法。
且经过当今医家证实,针灸对痔出血、脱出、肿痛、肛门下坠都有较好的疗效。
84、针刺:取穴长强、承山、大肠俞、痔疮穴(尺泽下3寸)等,以中强度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85、【方义】长强为邻近腧穴,可作用于肛部,可活络散瘀、消肿止痛而治疗本病。
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其经别自腨至腘,别入于肛,为治疗肛门疾患之经验效穴。
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可作用于大肠及肛部,可清肠热、通便秘。
痔疮穴为治疗痔疮之经验效穴。
86、87、88、6、医师对患者有何建议注意事项(如生活保健、饮食等有何须注意)89、90、痔疮的发病与饮食密切相关,因而注意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对防治痔疮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91、92、(1)生活调理93、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对于一些特殊的职业人员,如会计、司机、教师、农民等从事久坐、久立、久蹲工作的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变换体位,使局部血液循环通畅,减轻或防止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