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土壤地理学

生物土壤地理学
生物土壤地理学

生物土壤地理学

一、生态因子的作用

1.综合性:环境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生物来说,一种生态因子,不论它如何重要,其作用只有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

2.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的因子在质和量相等时,其

中某一因子的改变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二是对生物而言,由于某一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类因子也称为主导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别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

发育、繁殖及分布都非常重要。对生物起直接作用的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氧、二氧化碳等,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4.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

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非等同,

但都各具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参考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4054534.html,/forum-119-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4054534.html,/forum-43-1.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4054534.html,/forum-44-1.html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形态适应:少数哺乳类进行冬眠和夏眠;植物的落叶等

2.行为适应:旗形树冠;动物的保护色等

3.生理适应:高温地区植物蒸腾加快;红树林体内存在泌盐腺体。

三、昼夜节律与季节节律。

1.昼夜节律:大多数动物的活动都表现出每24小时循环一次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全昼夜活动

2.季节节律:大多数动物的活动都表现出一年四季循环一次的现象。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动物形态、毛色、生殖、迁徙和休眠

四、生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1.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害的关系。分为外寄生、内寄生和巢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

2.共生: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联系的,都可以称为共生。分为偏利共生(也称共栖,是指生物一方有利,而另一方并不产生有害影响的关系。)、原始合作(指对共生的双方都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互利共生,指共生双方都有利,并发展成彼此间完全相互依赖,这种关系是必然的)

3.附生: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个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

4.绞杀:指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

5.群栖: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6.竞争: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

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分为种内竞争(指同一群个体之间所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生物种的种群,因竞争而对它们的增长和存活起相反影响的任何相互作用)

五、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数量及植株高度不同,形成的密度也就不同,从而决定了群落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生物群落都由多种生物所组成,都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在生物群落中,并非所有种类对群落哦的特性起相等的决定性作用,在具有多个物种的群落中,只有少数几种控制着群落。

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5)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栖居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内的环境也发育成熟。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和演替。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六、群落数量的表示方法和指标

1.多读:是指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多度的测定方法:个体的直接计算法,在森林群落乔、灌木的研究中普遍采用;目测估计法是一种粗略的统计方法,在草本群落的研究中常常采用

2.盖度: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盖度的大小不决定于植株的数目,而是决定于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如体形,叶面积等。投影盖度是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土地的面积,可用百分数来表示。

3.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某物种的个体数。

4.频度:指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小样地内的出现的频率。

5.重要值:是指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七、植物种在群落中的分类

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盖度的种类。但每一层中优势种可能不是惟一,而形成共优种。

2.建群种:是群落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而且在形成群落的环境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3.伴生种:是指在群落任何层次中都处于次要地位的种类,它的个体数和盖度都较小,形成群落环境的作用也不大,有的则是群落中的常见种。

八、群落演替

1.旱生演替:裸露岩石表面生的环境条件是极端恶劣的,没有土壤,光照强、温度变化大。在这样的裸地上,首先是地衣侵入,地衣能够忍受极端环境条件。地衣又能分泌一些有机酸腐蚀岩石的表面以及地衣的一些残体逐渐形成了极少量的土壤。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善,原来生长地衣的地方出现了苔藓植物,由于苔藓植物植物积累的土壤更多一些,便出现了草本植物。开始是个别植物出现,以后大量的增加而取代了苔藓植物。在草本植物群落发展到一定程度,首先出现了灌木,以后出现乔木。随着植物种类的改变,动物组成也已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演替的发展,生物种数逐渐增多,其演替系列如下: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2.水生演替系列:在一个淡水湖泊中,生长着许多沉水植物,它们的根着生于水底土壤中,茎叶随水漂流。这些植物死后的残体由于嫌气条件不易分解,而沉积下来使得水位抬高,而不适合沉水植物生长,让位于适合浅水环境生长的植物。在水深2-3米的地方出现了浮水植

物。当水位浅到一定程度发育了挺水植物,当湖底露出水面时则被湿生的沼泽草本植物所代替,最后湿生草本又被陆生植物或旱生植物所代替,在其中的系列群落中并有若干种动物与其相联系,其演替系列如下: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九、热带雨林生物群

生境特点

1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年均温在25~30℃,最冷月平均温在18 ℃以上,极端最高温在36 ℃以上。年降水量在2000㎜以上,全年降水均匀。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

2.土壤是典型的砖红壤,土层深厚,富含铁.铝,营养矿物的效能低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5~10°以内的热带地区。但在大陆迎风边缘地带伸展到15~25 °左右。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亚马孙河流域及马来群岛,中美的东侧。

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种类组成

1.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

2.优势现象不明显

3.动物组成丰富多样,但同种动物的个体数较其他群落少,科的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

4.全球90﹪的灵长动物生活在热带雨林中

5.土壤动物的种类相当丰富

结构特征

成层现象复杂,除了乔木.灌木.草本三个层片外,还有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腐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层片。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食物链错中复杂外貌特征

1.乔木多具板根和茎花现象

2.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

3.季相变化不明显,动物活动的周期性不明显

十、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

生境特点

常绿硬叶林与灌丛是地中海式气候条件下发育的一种群落类型。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不封冻。年均温15-18℃,夏季温度较高,最热月平均温度22-28℃.8月份的最高气温可超过30℃,而土表温度甚至可达40℃。冬季非常温和,月平均温度5-12℃,年温差在12-17℃之间。全年降水量为500-750mm,最多可达1000mm,集中于冬季降落,夏季降雨很少。3-8月间(北半球)的降雨量仅100mm左右,形成连续的干旱。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1)常绿硬叶林德乔木是常绿的,由于夏季相当干旱,叶子形成了相对旱生德适应特征,叶片不大,常被有茸毛;群落高度较小,硬叶林一般高10-15m,灌丛高1.5-4m。

2)植被以灌木的生活型占优势,还有一些乔木型的硬叶植被和一些散生的树木。数量从多的植物种类依地区和局部条件的差异都可能形成优势类群。优势的书和灌木种都具有针叶或硬叶特征的革质常绿叶片,气孔深陷防止过多蒸腾

3)硬叶林下的草本层植物生长稀疏,由旱生类型、旱季休眠的类短生植物和短生植物、以及软叶旱生植物组成。

4)对整个常绿硬叶林来说,植物具刺,特别是叶变成刺是典型的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

开花鲜艳,以黄色为主。

5)充足的食物和灌丛对地面良好的覆盖容纳了丰富的动物。在该生物群的气候条件下,火的作用正常地出现在生物群中。该生物群的大多数物种已经适应了火的作用。火还促进了一些种子的发芽。火把一些植物和落叶层化为灰烬,从而促进了有机物质矿化作用的进程;同时也加速了落叶层分解及破坏土壤植物根须所分泌的有毒化合物。另一方面,火还可以增加侵蚀速度。

十一、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生物多样性主要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蕴藏在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和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含义:1.区域物种多样性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对一个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主要反映某一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2.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均匀程度,常常是从群落组织水平上进行研究,不但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而且反映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均匀程度。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指无机环境,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复杂多样化,生态系统的类型极其复杂多样。生态过程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替过程。表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土壤地理学

一、知识点

1.世纪70-80年代,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和土壤地带性分布学说。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美国史密斯为首的土壤学家建立了土壤系统分类,提出以三维单个土体、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主要依据,这为土壤概念的更新带来新的契机和活力。

二、土壤的分类

按土壤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盐类)三大类。

原生矿物: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它只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土壤中原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随着母岩类型、风化强度和成土过程的不同而异。在风化与成土过程中原生矿物供给土壤水分以可溶性成分,并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土壤原生矿物主要包括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磷酸盐类和某些特别稳定的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土壤次生矿物,它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许多次生矿物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具有强烈的吸附交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征,所有又称之为粘土矿物。

二、土壤有机质的分类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组织。第二来源,土壤动物(消费者)和土壤微生物

(分解者)。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

三、土壤结构类型

1.单粒状结构:单粒状是指由松散的、未胶结的土壤颗粒组成。

2.粒状结构:土壤团聚体的三轴等距伸展且呈球状,并具有平的或弯曲的表面,棱角不明显。

3.块状结构:土壤团聚体三轴平均发展,外形不规则,边面不明显,多形成于壤质的心土层。

4.柱状结构:土壤团聚体沿纵轴伸展,水平方向的二轴较短且均等。

5.片状结构:土壤团聚体沿水平二轴伸展,纵轴极不发育。

6.大块结构:土壤团聚体三轴平均发展,外形不规则,边面较为明显且结构体巨大。

团粒结构土壤肥力最好的原因:①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的总孔隙度可高达55﹪,其中毛管孔隙度为40﹪,非毛管孔隙度为60﹪,孔隙的比例较为适宜,而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均匀,大小相间分布。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②团粒结构的土壤较好地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就能够较好地调节土壤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③团粒结构的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④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均较小,这也有利于耕作。

三、土壤物理特性

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孔隙度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含孔隙)的质量(多以重量代替,g/cm3)叫土粒密度(土壤比重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土壤孔隙度大小与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土壤质地变细,孔隙度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孔隙度也高

毛管孔隙:土壤孔径﹤0.10mm,具有持水、蓄水与保肥能力

非毛管孔隙:孔径≥0.10mm,不具有持水能力,但具有通气透水性。

四、土壤的酸度

土壤酸度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所含H+引起的酸度,亦称为土壤有效酸度,常用PH表示。土壤潜在酸度是指由土壤胶体或吸收性复合表面吸收的交换性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只有当这些交换性H+和AL3+被其他阳离子交换而转入土壤溶液之后才显示其酸度。

五、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

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

作用:土壤的缓冲性能为植物生活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环境,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质,但是任何土壤的缓冲性能都是有限的。

六、土壤养分与水、肥、气、热的供应与协调

土壤各组成物质都有自己的转化过程,具有不同的功能。土壤中诸肥力因素的变化,即取决于土壤的组成成分,也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连接方式(土壤结构状况)有关。植物要求土壤透水性、通气性与蓄水、供应性能同时存在和发展,而这些土壤性质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与土壤孔隙状况有关的质地和及结构。土壤的水、肥、气、热诸肥力因素是否能达到稳、匀、足、适得程度,固然与土壤表土层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状况的关系较为密切,但也受土体构型的影响。因土壤中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不仅在土壤组成成分之间进行,同时亦在土

体上下层之间进行,所以土体构型对于土壤的水、肥、气、热的运动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土壤系统的重要特征。土壤肥力因素的供应与协调,不仅决定于土

壤系统本身,而且和土壤的环境条件密切有关。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土壤的物质与

能量的迁移转化,特别是自然环境向土壤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更是与土壤的物质与能

量转化息息相关。总之,土壤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变化,都脱离不了土壤所处的

具体环境条件的变化。

七、土壤形成过程:

1.腐殖质化过程

1)土壤中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

2)形成过程:1.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内部的各种高分子和低分子成分,以及他们代谢产物的分解。

2.土壤微生物利用上述代谢产物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3)结果:使土体的发生分化并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的腐殖质层。

2.淋滤作用

定义:淋滤作用是指土壤物质随水流由上部土层向下部土层或侧向移动的过程。

分类:1)淋溶作用:以可溶性盐类,有机物和无机物随水溶液向下移动的作用

2)螯合淋溶作用:以可溶性络合物或螯合物形式向下移动的作用

3)淋洗作用:可溶性物质随水流从土体层洗出来的作用

八、主要土纲特征:

1.淋溶土

1)地理分布环境:主要分布在湿润的温带气候区,但是北纬60度以南一直到新西兰岛都有广泛分布,跨越五大生物气候带。中国淋溶土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甚至种亚热带均有分布。

自然植被多为不同类型的森林火森林灌丛植被,分布区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和黄土岗地。淋溶土是中国重要的森林吧土壤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

2)主导成土过程:黏化作用

在土壤剖面中部存在黏化层是淋溶土的必备条件,黏化作用是形成淋溶土的重要成土过程。淋溶土具有淀积黏化作用和次生黏化作用,相应的形成淀积黏化层和次生黏化层,统称为黏化层。但是并非具有黏化层的土壤都属于淋溶土,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盐基离子交换量。

3)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土体构型:O—A—Bt—C型(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棕色淀积层—母质层)

2.诊断层:黏化层(以棕色为主)

3.特性:①表土层一般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②剖面通体一般无石灰反应;③质地黏重。

4.分类: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长湿淋溶土,湿润淋溶土。

2.富铁土

1)分布环境:世界亚热带湿热气候区,植被3以常绿林为主,地形为丘陵低山。

2)主导成土过程:

①中度风化作用:矿物风化作用相当强,但未达到最高

②单双硅铝矿物分解合成:矿物以部分水解,单双铝硅化作用兼存,或以有限度酸性络合分解,铝质单、双硅铝化作用兼有方式进行合成分解。

③强烈盐基淋失作用:盐基离子的淋失是分化中富铁铝化作用的前提。富铁土盐基离子强烈淋失,盐

基离子含量明显降低,土壤呈酸性。

④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在常湿润或偏向湿润的土壤水分状况下,风化过程中不仅盐基离子淋失,而且硅酸也被迅速淋失,进行着明显的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

⑤低活性黏粒累积作用:富铁土是中度富铁铝化作用为主要过程,并有低活性黏粒累积作用土壤。3)主要诊断层:低活性富铁层(中度富铁铝化作用与游离氧化铁富集特性结合)

1.土壤剖面构型:Ah---Bs---C(腐殖质层---淋溶淀积层---母质层)

Ah层呈暗棕红色;Bs层呈棕红色,紧实黏重,块状结构,体表常有棕红色胶膜。

主导成土过程:富铁铝化

2.性质:①成土风化过程强烈,土壤矿物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土壤原声矿物含量少,土壤质地黏重;

②土壤微生物终年强烈分解有机物,有机物含量较低;

③富铁土一般呈现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值由上向下减少,且土壤具有潜在酸性。

总结:富铁土结构较差,多呈块状结构,土壤结构水稳性差,干时坚硬湿时黏糊。

3.分类: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湿润富铁土

3.铁铝土

1)分布环境: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和热带海洋气候区。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为热带雨林或热带、亚热带季雨林。地形:地势略呈起伏,坡度平缓,地表相对稳定的低丘阶地地形。

2)主导成土过程:

土壤矿物的高度风化分解:铁铝土剖面几乎完全没有可风化的矿物,绝大多数原声矿物和2:1型次生矿物已被风化分解为氧化铁和氧化铝。土壤物质风化作用已达到高级阶段。

盐基元素强烈淋失:在铁铝土的风化成土过程中盐基离子遭受强烈淋失,心土层B层土壤活性酸度PH值在4.2-5.3之间,阳离子代换量较低,盐基饱和度也很少超过40%。

硅酸强烈淋失与氧化铁、氧化铝相对富集:铁铝土在风化过程中释出的硅酸也被强烈排脱淋失,而铁铝氧化物产生极明显的相对富集过程。

强烈的生物富集过程:在热带雨林植被下,大量凋落物(干物质)输入铁铝的表层,微生物终年分解这些凋落物,为铁铝土上层补给大量矿物营养元素,供给植物根系再次吸收利用。

黏粒活性显著降低: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结果,表现在土壤净负电荷量大为减少,黏粒活性显著降低。

3)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1.剖面构型:Ah---Bms---BC-----C (腐殖质层----淋溶淀积层---母质层)

Ah层土壤呈暗赫红色;Bms层呈棕红色,紧实黏重,块状结构,土壤结构体表面常有棕红色胶膜或者铁锰结核;土壤剖面底部多为红色富含铁锰结核网络层。

2.诊断层:铁铝层

3.理化性质:①铁铝土成土风化过程强烈,土壤矿物遭受彻底风化分解,土壤中原声矿物含量少,土壤质地黏重。②微生物终年强烈分解有机物,故富铁土有机质含量较少;③铁铝层一般呈强酸性反应,PH值由剖面上部向下逐渐变小,且土壤具有较强的潜在酸性。

4.分类: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铁铝土中原有有机质迅速分解,作物携出、淋洗、侵蚀作用都会导致土壤中N、O大量损失。

九、概念

1.土壤退化:则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土壤退化过程也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过程,其中形成因素的异常或人类不合理的土壤利用方式则是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一般将土壤退化过程划分为土壤侵蚀、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2.土壤侵蚀:一般是指在外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冻融张缩力等)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剥离、迁移或沉淀的过程,它是地球陆地表面最为普遍的自然地理过程之一。(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侵蚀速度缓慢,常与自然成土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常导致土壤侵蚀过程急剧发展,称为加速侵蚀,其侵蚀速率巨大,这就是一般所讲的土壤侵蚀。)

3.土壤风蚀沙化:是指当风速超过4~5 m/s,地表疏松干燥的细小土壤颗粒被风吹而扬起,离开原地土壤表层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风蚀沙化作为一种土壤退化现象,它不仅破坏土壤资源、减低土壤生产力,同时还污染生态环境、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根据土壤颗粒运动特点,可以将土壤风蚀沙化过程分解为吹蚀过程、搬运过程和堆积过程。)

4.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分随水向表土层(0~20 cm)运移而累积至含量超过0.1% (或富含石膏土壤为0.2%)的过程。按对植物生长发育危害和表土层盐分含量,可将土壤盐碱化分为强度、中度、轻度。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1.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

2.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

3.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doc

一、填空题P40 1 、从 1967 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色调、亮度 和彩度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通气孔隙度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活性酸度;一是潜性酸度。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气候因素。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下蜀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 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 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 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2CH4、H2S、N2O 等,吸收 O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 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 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 20cm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 10~50cm,有 CaCO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 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 PH为 7 左右无 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 、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土壤发生学就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关系的学说。 2.腐殖化: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3..粘化: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4..钙化: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5..盐化:指土壤中易溶性盐的积累过程。 6..盐土:易溶性盐积累的浓度达到致害作物的土壤。 7..碱化: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积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8...碱土:碱化度和总碱度都高而呈碱性、强碱性的土壤。 9..灰化:主要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 10..白浆化:土体上层周期性滞水引起还原离铁、离锰作用而使土壤颜色变浅发白的过程 11..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12..潜育化: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3..猪育化: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14..熟化: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 15..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16..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壤在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大体与地表平行的土层。 18 .区域性土壤:潮土,草甸土,沼泽土。 19.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20. 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21.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过程是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地质大循环仅仅形成了成土母质,虽然地质大循环的作用造成了矿质养料元素的释放,但同时又可以发生矿质养料元素的淋溶作用;岩石风化产物所形成的成土母质,尽管具有初步的通透性和一定的保蓄性,但它们之间还很不协调,未能创造符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生物小循环可以不断地从地质大循环中累积一系列生物所必需的养料元素,由于有机质的累积、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才发生并发展了土壤肥力,使岩石风化产物脱离了母质阶段,形成了土壤。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图文稿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H.M.西比尔采夫根据土壤地理分布的特点,把土壤分成3个土纲:显域土纲(地带性土纲)、隐域土纲(隐地带性土纲)和泛域土纲(泛地带性土纲)。 3、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 和养分元素的向下淋失。 4、过渡层是指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例如AE,表示占优势的土层是 A 层。 5、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亚类是依据附加成土过程 或?土类间的过渡特征来划分的。 6、福建省的地带性土壤是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 7、根据风沙土的流动性或固定程度以及利用方式和土壤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风沙园。

8、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壤保持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和?耕作措施。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土壤地理学:着重研究土壤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富铝化作用:在热带地区高度风化的土壤或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台地土壤中盐基和SiO2强烈淋出,游离氧化铝和水铝石(三水铝石)相对富集的作用。 3、诊断特性:是指在土壤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性质的土壤性质。 4、土壤组合: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壤(亚类)和非地带性土壤(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也称为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5、滨海盐土:由滨海沉积物受海水浸渍和生物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盐渍化土壤。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复习课程

一、填空题 P40 1、从1967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 色调 、亮度 和 彩度 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 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 微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 凋萎系数 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 通气孔隙度 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 活性酸度 ;一是 潜性酸度 。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 气候因素 。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成土母质 。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成土因素 及其对 土壤 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 道库恰耶夫 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 发生学 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 下蜀 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 钙积 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 地表水分 和 热量 的分化呈带状配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 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 2 CH 4、H 2S 、N 2O 等,吸收O 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P 144 2、褐土的基本性状和诊断特征有哪些?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20cm 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10~50cm ,有CaCO 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 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PH 为7左右无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在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 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 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 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 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 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 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 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 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 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 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土壤地理学》试题集整合版(附答案)解析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1.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发展低碳农业中提倡发展的“白色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中的() A.微生物利用 B.太阳能利用 C.化学合成物利用 D.水能利用 2.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土壤系统分类为首的美国土壤科学家是() A.史密斯 B.詹尼 C.马伯特 D.道库恰耶夫 3. 18世纪以后,西欧地理学派的三个代表学派中,农业化学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A.李比希 B.法鲁 C.李希霍芬 D.库比纳 4. 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是() A.氧化物类 B.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 C.硫化物类 D. 磷灰石类 5. 土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 A.伊利石 B.高岭石 C.蒙脱石 D.绿泥石 6. 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 A.0.1mm B.0.01mm C.0.1um D.0.01um 7. 泰安地区土壤水分类型属于() A.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 B.非淋溶型 C.渗出型 D.停滞型 E.冻结型 8. 土壤返潮现象是土壤吸收作用的哪种类型() A.机械吸收 B.物理吸收 C.化学吸收 D.生物 9. 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及其地理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 C.母质 D.地形 10. 聚合土体相当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中的() A.土族 B.土纲 C.土类 D.土系 二、填空题(每空0.5 分,共 10分) 1.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和。 2. 水解作用的三个阶段是、和。 3.世界上有关土壤分类和肥力评价的最早专著是。 4.土水势主要包括、压力势、和重力势。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 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 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 有机质的矿化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 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 3 倍 —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 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 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 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 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 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从土壤质地特征具有肥力这个认识出发,由于生物的作用,才把大量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的轨道,才有可能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向土壤聚积,从而创造出仅为土壤所固有的肥力的特征,并推动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从这种意义上说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2)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其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消失的性能。 土壤组成和性质 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土壤矿物质的迁移转化 1.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 (1)物理风化(2)化学风化(3)生物风化 2.矿物分解的阶段性 (1)碎屑阶段(2)钙淀积阶段(3)硅铝风化阶段(4)富铝化阶段 (1)碎屑阶段 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风化壳中细土粒很少,主要为粗大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所以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也未发生迁移,属风化的最初阶段。 (2)钙淀积阶段 岩石进入风化第二阶段,化学和生物作用加强,原生矿物进一步遭到分解破坏,最易移动的元素Cl、S及一部分Na被分解淋失,一部分被生物吸收。Ca、Mg、K等大部分保留在风化壳中,有些被分解出来并与碳酸根生成不易溶解的碳酸盐,如CaCO3等,在土壤或风化壳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故称钙淀积风化阶段。 (3)硅铝风化阶段 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潮湿气候条件下,风化壳中的盐类受到大量分解淋溶,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分解形成的硅酸,也很快被淋失,风化壳中的阳离子显著减少,残留在风化壳中的主要是高岭石、伊利石等次生粘土矿物,因风化过程中盐基大量淋失,并相对地堆积了Si、A1、Fe组成的次生粘土矿物,所以叫硅铝风化阶段。 (4)富铝化阶段 这是岩石风化的最后阶段。硅铝风化壳进一步受到高温多雨的风化淋溶,不但风化壳中的盐基彻底淋失,而且硅铝酸盐分解出的硅酸也大量淋失,A12O3和少量Fe2O3残积在风化壳或土壤中,故称富铝化阶段。 土壤矿物质的地理分布 在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次生粘土矿物的分布,在强烈化学风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化学风化作用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作用脱盐基作用脱硅作用富铝化作用。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土壤非特异性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残体,主要为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有机残体及其分解产物和代谢产物。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分解后重新合成的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 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 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 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水平地带也受所在大陆外形、山脉的走向、风向、洋流海拔等地理因子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相平行称经度地带性。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区别: 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浸水,土休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得不到通气与氧化,土壤矿质中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土体显青色或青黑色。若砂质土体,则一般呈灰青色,闭结,不松散;若粘性土质则呈粘糊状青泥,其塑性强,而少裂隙或铁、锰结核,潜育化过程可发育成沼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答案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9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答案如下: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3分) 答案如下,每空0.5分 1、胡敏酸;富里酸 2俄国道库恰耶夫;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纲;亚类;土族;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土类;土属 3.干旱土;淋溶土;老成土 4.褐土、燥红土; 5.石灰性紫色岩“赤色盆地” 6. W和Bg 7.土壤复区。 8.漆皮化、龟裂化、砾质化和碳酸盐的表聚化,石膏易溶性盐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是土壤中高度分散的部分。 3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4.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问答题(共40分)

1. 简述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5分) 答案要点如下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1分)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 П=f(К,О,Г,Р)Т 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代表时间。(1分)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2分),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1分) 2.请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7分) 答案要点如下: (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1分) (2)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可直接回答):概念:地质大循环是指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过抬升而出露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1分)。作用: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1分) (3)生物小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小循环是指主要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 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即通过生物生长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完成一个生态周期的循环(其中可在地上、地下各种活有机体中存储一定的时间)。(1分)作用:这个循环还具有更新快、范围小、效率高等特点,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腐殖质的形成利积累具有重大的意义。(1分) (4)从土壤发展的地质历史时间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便没有生物小循环,也没有正常的土壤发生与发展。其次,生物小循环只是整个地质大循环中一部分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它最终也要纳入大循环的行列中。(1分) 从物质养料动态的关系可以看出,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1分) 3.以我国为例,简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8分) 答案要点如下:

土壤地理学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_养分_、_水分_、_空气_和热量的能力。2.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母质、_气候_、_生物_、地形和时间等五种自然成土因 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1:1 型矿物的典型代表有_高岭石_和埃洛石,2:1 型膨胀性矿物的典型代表有 __蒙脱石_和蛭石。 4.通常把土壤水分划分为:固态水、汽态水、束缚水_、_结合水_、_毛管水_和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5.1967 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_腐殖质积累层_、_淋溶层、灰化层_、_淀积层_、 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6.由一层_硅氧四面体___和一层_铝氧八面体___组成一晶层,属1:1 型晶格。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以下表述你认为对的,在括号里填Y, 错的填N, 未作判断或判断错均不得分。 1.一般来说,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不饱和的土壤,温带、亚 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饱和的土壤。() 2.引起南方土壤呈酸性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代换性H、Al 含量高,虽然阳离子代换 力的顺序为Al3+ > H+ > Ca2+, 但可以通过施用多量石灰来改良土壤。() 3.粘质土壤的有效水容量小,是因为其田间持水量小。() 4.阳离子的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例如二价钙离子去交换一价钠离子时,一个 钙离子可交换两个钠离子。() 5.绝对年龄大的土壤,其相对年龄也大。() 6.粘质土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作物根系易于发展,有机质矿化 作用也快。() 7.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自表层向下逐渐 减少。() 8.门赛尔颜色中,颜色命名的顺序是色调—亮度—彩度。() 9.如果胶体数量大,吸附的盐基离子多,那么它缓冲碱的能力就强。 () 10.一般而言,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要高于粘土矿物。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 1.活性酸度 2.矿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CO2 、H2O、NH3、H2PO4-和SO42-的过程。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被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 4.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5.富铝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1.简述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答:1.土壤是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f (K.O.Γ)Β 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性;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4.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土壤也具有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所组成的聚合体。 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自净能力: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土壤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粒级:根据土粒的不同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灰分: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将逐渐变为最终的矿质形态。 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型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土壤结构: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密度: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风干)。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空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状况: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它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热容量:是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截面、垂直截面的单位距离土壤温度相差1开氏度、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给特定土壤施加一定的热量,并通过扩散形式传送热量至土壤其他部分,所引起的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 土水势: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土壤形成学说、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发育和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构,研究土壤发育与形成的学说。

土壤地理学练习

土壤地理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灰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等电点土壤质地土壤肥力FC 硅铝比率土壤呼吸 土壤通气性阳离子交换量潜性酸黄化作用土壤比重BSP 活性酸凋萎系数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1个正确答案,将其题号填入括号内) 1、在森林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脱硅富铝化过程可发生在()条件下。 A高温少雨B低温多雨C高温多雨D低温少雨 2、在森林土壤形成过程中,SiO2在土体亚表层残留的过程是()。 A粘化过程B灰化过程C钙化过程D白浆化过程 3、土体内盐基大量流失,铁铝相对富积的过程称为( )。 A粘化过程B灰化过程C钙化过程D富铝化过程 4、富含有机质的土层是( )。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5、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做( )。 A最大吸湿量B最大分子持水量C田间持水量D凋萎系数 6、小麦的凋萎系数在下列土壤中最大的是( )。 A.砂土B.壤砂土C.壤土D.粘壤土 7、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其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水分形态是()。 A气态水B固态水C膜状水D毛管水 8、有效水含量范围最大的土壤是( )。 A 石砾土B砂土C壤土D粘土 9、土壤空气组成特点是氧气少、二氧化碳( )和水气饱和。 A多B少C较少D最少 10、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盐基离子可以被代换到土壤溶液中供植物吸收利用。下例正确的代换方式 是()。 A等离子价代换B等离子代换C正负电荷代换D不对等代换 11、酸性土和碱性土淹水后,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规律是( )。 A酸土更酸,碱土更碱B均无变化C均向酸方向发展D均向中性发展 12、土壤容重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孔隙)土壤的()。 A烘干土重B风干土重C湿土重D自然土重 13、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胶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理想的土壤结构体 是指()。 A粒状B团粒状C块状D片状 14、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结构体的形成的物质是( )。 A胡敏酸B富里酸C有机酸 D 无机酸 15、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效化的物质是( )。 A胡敏酸B富里酸C木质素 D 单宁 16、适宜大多数细菌生长的土壤酸碱性环境是( )。 A 碱性B中性 C 酸性 D 强酸性 18、在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到北土壤带谱的排列正确的是() A砖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B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 C砖红壤、红壤和黄壤、暗棕壤、棕壤、黄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土壤地理学 考试重点及答案解析剖析

绪论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2.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水平切面近似六边形,垂直于地表的面即为土壤剖面。是土壤的最小体积单位。 4.聚合土体——由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是具体的土壤景观单位,是土壤野外调查与制图的重要对象。 5.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土壤发生层(最基本有三个A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 土壤发生层的A层是指() A淋溶层 B淀积层C母质层D腐殖质层 土壤发生层的B层是指() A淋溶层 B淀积层C母质层D腐殖质层 6.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构型) 7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看,它正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交接地带,是连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结合有机自然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中心环节。 8.俄罗斯B.B.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土壤的形成受制于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要素。五大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土壤的组成、性质与分布。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提出了成土因素学说 A俄国威廉斯 B德国马伯特C俄国道库恰耶夫D美国马伯特 9.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尚书·禹贡篇》 A《管子·地员篇》B《尚书·禹贡篇》C《说文解字》D《周礼》、《齐民要术》 第一章 1.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特性。

2.土壤矿物质主要源于成土母质,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A)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的矿质元素含量和性质影响很大 A原生矿物B次生矿物C可溶性矿物D土壤矿物 下列属于原生矿物的是(C) A石英、蒙脱石B高岭石、蒙脱石C正长石、白云母D铁铝氧化物、水花云母 3.土壤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分化的碎屑物,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4.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花学成分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生矿物。 5.土壤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矿质养分,对植物体起支撑作用。 6.土壤次生矿物主要种类: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A氧化锰矿物 B氧化铁铝矿物C次生铝硅酸盐类D氧化硅矿物 7.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 A1:1 B1:2C2:1D2∶1+K+型 根据次生铝硅酸盐类矿物结晶构造中硅氧片和水铝片的数目和重叠方式的不同,分为:1∶1型、2∶1型、2∶1+K+型 A1:1 B1:2C2:1D2∶1+K+型 8.土壤次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次生粘土矿物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吸附性、胀缩性、粘着性、结构性等);同时,其吸附性的存在,使土壤具备了保肥与供肥能力。 9.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humus)等。 主要来源为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料,以及人畜排泄物和栽培作物的根须和根的分泌物。 按化学成分可以分为: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木质素、含磷、含硫化合物、脂肪等。 10.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是植物养料的源泉 2.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3.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西比尔采夫根据土壤地理分布的特点,把土壤分成3个土纲:显域土纲(地带性土纲)、隐域土纲(隐地带性土纲)和泛域土纲(泛地带性土纲)。 3、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 和养分元素的向下淋失。 4、过渡层是指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例如AE,表示占优势的土层是 A 层。 5、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亚类是依据附加成土过程 或土类间的过渡特征来划分的。 6、福建省的地带性土壤是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 7、根据风沙土的流动性或固定程度以及利用方式和土壤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风沙园。 8、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壤保持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和耕作措施。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土壤地理学:着重研究土壤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富铝化作用:在热带地区高度风化的土壤或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台地土壤中盐基和SiO2强烈淋出,游离氧化铝和水铝石(三水铝石)相对富集的作用。 3、诊断特性:是指在土壤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性质的土壤性质。 4、土壤组合: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壤(亚类)和非地带性土壤(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也称为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5、滨海盐土:由滨海沉积物受海水浸渍和生物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盐渍化土壤。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潮土由近河床向远河床处依次排列着( A )。 A 沙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 B 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 C 砂壤土、轻壤土、重壤土、沙土 D 中壤土、沙土、重壤土、砂壤土 2(多项)、下列母质类型中属于运积母质的有( ABC )。 A 河积母质 B 湖积母质 C 坡积母质 D 残积母质 3、下列土壤反应为碱性的土壤类型是( B )。 A 暗棕壤 B 黑钙土 C 红壤 D 棕壤 4(多项)、识别发生层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 ABCD )。 A 颜色 B 质地 C 结构体 D 新生体 5、某土壤发生层的代号为Bs,其中的s表示( A )。 A 铁铝氧化物的累积 B 粘粒聚积的土层 C 碳酸盐的累积 D 土层被胶结、固结、硬结 6、下列土壤中属于地带性土壤的是( C )。 A 石灰土 B 粗骨土 C 棕漠土 D 潮土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在土壤发育过程中,人为活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1)人为影响具有快速性,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分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各自然因素对土壤发生的继续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为影响的措施类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