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编写目的:
落实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首先任务就就是要抓——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一文献是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成果。

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对照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对照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的好做法、好经验,认真地想一想:我们对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究竟理解了多少?究竟做到了多少?在教育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今天,我们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应当如何去做?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一步学习体会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改变那些已经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久已习惯的行为模式,努力在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素质教育案例,不断丰富和发展申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主要内容
1. 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做积极的准备。

2. 育人为本,应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3. 自古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才。

4.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5. 学校应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6.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7. 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8. 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的发展。

9.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0. 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11.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12. 关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13. 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14.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15.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16. 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17.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18.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19. 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20. 教师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

21.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22.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3.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2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25. 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

26. 有了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

27. 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和教师最向往的地方。

28. 让中国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需要良好的政策空间。

29. 把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30. 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关于基本的教育理念:
这本书一开头就这样写着: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维、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在教育教学试验的探索之中逐步升华与完善。

新的教育思想,不产生于那些专家学者的头脑中,也不产生于高等学府的研究室里。

而是产生于我们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于我们的探索和案例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中小学教师有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了自己在课题上与那写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平等对话的权利。

1、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做出积极的准备
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格言: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那么我们应该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呢?
无论什么岗位,无论职位高低,都需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而后者已成为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性要求。

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就从我们身边的小事教起:诚实守信,爱护环境,孝敬父母等等。

2、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我们必须明白: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

这些话有着格言般的精彩,但是,这距离我们的教育现实有多大的差距啊。

我们应好好反思。

这里还有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本人如果没有梦想和激情,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激发”和“培养”从何处做起啊?
3、自古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才
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

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4、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那种“一朝学会终身受用”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

教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也并不仅仅偏爱那些十八岁前已经成绩出众的人。

这里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书籍、对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对新知识有一种特别的敏感,有一种强烈的渴求,而且具备有深入和掌握这种新知识的能力。

首先我们做教师的要对读书要热爱,要有生活的激情,
要积极上进,若不主动地去吸收新的知识,再也没有一种对新知的渴望和需求了。

他们已经成了一个工作人、职业人,里真正意义上的人,自主发展的,有自己精神品味的,有自己心灵追求人,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距离了。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败啊。

5、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听得来的往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

在我读到这些语句时,心里总是涌出一阵阵的激动。

可是当我回过头来注视我们的教育现实时,心里便会涌出一阵阵的悲哀。

就拿“研究性学习”来说吧,当初我们满怀憧憬迎接这样的课程的到来,可是,当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又感到了万般的无奈和沮丧。

6、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

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时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

学生不可能什么学科都学得很好。

人无全才,如果只限于、忙于“补短”,则必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扬长”。

“全面发展”、“平等对待”不等于“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求全责备有可能导致平庸。

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和潜能,教育应可能导致平庸。

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和潜能,教育应当成为“扬长”的教育,不能只忙于“补短”而压抑有特长的学生。

可以说我们特色班级建设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现在常讲的八种智能:学生的发展潜质一定是隐藏在这八种智能之中。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只是局限于一种或两种智能上,学生就没有选择的机会,也就没有发展的空间。

7、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活的画卷。

教师应该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与渔”。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学生在学校里成长,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在课堂里成长。

所以当我读到叶澜教授的“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篇经典的文章时,一个阻塞了我多年的壁障好像一下子就给打通了。

要让学生的体验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的生命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的情感与智慧参与到教学中来。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课堂教学中的生命的意义,教师生命的意义也才能体现出来。

(一)
1,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做出积极准备.
对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而后者显然已成为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要求.
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工夫教学生做人,做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得的人.
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2,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学校应当特别强调: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
教师应当注意体会: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切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希望.
3.自古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才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多样化的要求,往往需要各个不同领域得人才相互配合.从业者不能只有学历文凭,更需要有善于发现,判断,解决,策划问题的做事能力.
悟性与灵气,觉察力与判断力,创造激情与冒险精神,以及与团队紧密协作的能力,不一定是持有较高学历文凭的人所独具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
相信人人都有才,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他就有多大.教学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比学校的变化速度不知要快多少倍.今天知道的东西,也许明天就会过时.因此,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状况,教育必须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基础.才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未来教育与就业的界限将日益淡化,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的交替活动,将成为每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基本生存模式.更加灵活方便自主的终身教育,将把成才的道路铺到每个人的脚下.
教师应当以促进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己任,使学生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
为得人.
5.学校应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创造原本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特征和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凸显的今天,创新正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契机,成为发展动力,也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的多.
单向说教的灌注教育,整齐划一的均衡教育,使学生缺少实践体验过程,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权利,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环境,创造开放,互动,宽松的教学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摇篮的关键
6,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听和看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实践行为和能力.
国际学习科学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的好.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
7,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于教育的老师.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哈佛大学校长说: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们.差异不仅是考试成绩的优劣.他们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多方面表现.教师应当从学生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因素的分析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教育学生.使他们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8,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
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
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
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塑造人格,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未来社会中,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其社会适应性和生存竞争能力更强,发展潜力和成功几率也最大.
人无全才,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和潜能,教育应当成为"扬长"的教育,不能只忙于"补短"而压抑有特长的学生."合格加特长"就是有用之才;承认差异,扬长避短,人人都会展现出独特才华.
9.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那种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有个性才能体现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每个学生的独创性.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
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的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10.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二)
1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采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如果在一定年龄段里,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
的缺失,终身的遗憾.
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
教师备课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他的认知基础,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
直至创造的感受.
12,关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正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
国际互联网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得人,将变得越来越孤陋寡闻.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万不能按照学习一门学科
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热情.
信息素养,正在引起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包括:(1)高效地获取,熟练,批判性地评价和快速有效地吸收,存储,提取信息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的使用信息能力;(3)将一整套驾御信息能力转化为自主,
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12,关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13,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学法,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
人世间有两大本书,一是有字书,另一本是无字书.有字书的学习可看成间接经验的学习,无字书的学习可看成直接经验的学习.在人们生活中,无字书的学习与有字书的学习同等重要,要学会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交往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
新的时代,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得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得人.
14,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的越来越重要.
开展研究性学习,关键是保护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同时提高自己的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方法与过程,重交流与合作,重体验与应用,重全员参与.
开展研究性学习,决不是否定理解,记忆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学科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力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15.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杨振宁博士指出,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应该给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生活中,应该给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
如何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16,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当我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渊博更为重要.
遵守学校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同时,应当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的限度.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
17,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子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经历,关键是学生能否从中获取做人做事的教训,从中感悟解决困难,战胜自我的经验,从中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