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县志

合集下载

平潭

平潭

平潭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亦称海山,福建省福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素有“千礁岛县”之称,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是著名渔业基地。

中文名称:平潭县外文名称:Pingtan County 别名:东岚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地区:潭城镇等政府驻地:潭城镇电话区号:0591 邮政区码:350400 地理位置: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面积:陆、海:371.91、6064平方公里人口:2009年户籍人口39.2万方言:闽东方言福清话气候条件: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龙王头海滨浴场等车牌代码:闽A 代码:350128一.基本介绍平潭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福州市东南部海,东濒台湾海峡,西临海坛海峡,南近南日岛,北望白犬列岛,由海坛岛等126个岛屿和近千个岩礁组成,主岛海坛岛为全国第五大岛。

地理坐标为北纬25°16′-25°44′,东经119°32′-120°10′。

全县辖7个镇、8个乡: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敖东镇、白青乡、屿头乡、大练乡、芦洋乡、中楼乡、东庠乡、岚城乡、南海乡。

共有200个居委会、行政村。

县政府驻潭城镇。

境内地势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积平原为主,南北有孤丘,海岸曲折蜿蜒。

有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脚湖。

年降水量1196.2毫米,年均温19.5℃。

主要矿藏资源有花岗岩、石英砂。

县道经娘宫渡口和全省公路相连。

牛山渔场为全省三大渔场之一。

有大小码头35座,主要渔港有澳前、流水。

名胜有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海坛风景名胜区。

南垄村的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田美村的江继芸墓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地理环境1.区域平潭县,位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

东临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市、莆田县为邻,南近莆田县的南岛,北望白犬列岛。

平潭石头厝

平潭石头厝

平潭石头厝作者:来源:《海峡摄影时报》2013年第05期“石头城”是外地人给平潭县城起的别称,缘由平潭民居民宅独特的建筑风格。

当地曾经流传这样的民谣:“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

”限于平潭原先多风少树的海岛自然环境,历史上平潭人往往就地取材,以花岗岩为主要建筑原料建房修路,从而形成了以石头房为主体的聚居村落。

说到平潭,自然而然就要提及当地的石头厝,这些结构独特的石头屋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资源。

海岛文化,石头房子,这是平潭的一大文化特色。

平潭的石头厝从建造结构来分,有清代时留下的“竹篙厝”、“四扇厝”,以及一种专门用来作为官邸府第的石头厝。

其中,“四扇厝”是平潭石头厝的主要类型,它类似于莆田的“四目厅”,通常是不出檐(屋檐不露头)的或只出半檐的独特造型。

这些石头厝从历史上是如何演变成为今天的结构,这里面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溯源。

源自汉代“起厝”平潭的特产,除了花生、地瓜就是丰富的花岗岩石,平潭花岗岩的储量高达8亿立方米,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了这些石头房屋,形成具有海岛特点的石头厝。

这些石头房从地基到墙面,从门框到梁柱基本都用花岗岩石料,房子配套建筑有石围墙,石头垒砌的猪圈等,甚至连房顶瓦片压着的也是石头,村道巷子是石板路或石子路,取水的水井是石头井,村庄靠海的码头是石码头,而且每家每户的家中厅堂都有一个石舂臼……形成一座石头城池。

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平潭岛上繁衍生息。

在平原镇南垄村的壳丘头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石头打磨成的各种器皿,证明平潭先民对石头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开始了。

那么,平潭岛上的石头厝究竟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曾担任过《平潭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张伟翔说,据《平潭县志》记载,汉代以前,平潭的民居多是简易的石渔竂,屋顶为“人”字形,板瓦盖顶,压瓦石,屋檐用瓦筒,以利于排水——这便是现在“石头厝”的前身。

到了唐宋时期,石头厝发展为多间组合的平房排屋,每间宽2米多,深3米多,墙体留小孔,以利采光通风。

平潭历史文化

平潭历史文化

平潭历史文化平潭县简称岚。

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

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

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

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百业荒废,满目疮痍。

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

直至1727年(清雍正五年)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

1851—1861年(清咸丰)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

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

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移镇驻平潭(今潭城),1730年(雍正八年)设县丞,1798年(嘉庆三年)置平潭海防厅,属福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

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解放战争爆发后,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1949年9月16日全境解放。

1936年(民国25年)划为3个区,民国33年区署撤销,下设乡,民国35年划为潭城、苏澳2镇和中正、龙泉、中心、潭南、复兴5乡。

1949年5月5日平潭游击队解放县城并成立县人民政府,7月撤离,9月16日配合解放军收复平潭。

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

1983年起划归福州市管辖。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2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

平潭旅游导游词介绍概况

平潭旅游导游词介绍概况

平潭旅游导游词介绍概况平潭县,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县,简称“岚”,俗称海坛。

位于福建省东部,与台湾隔台湾海峡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主岛海坛岛也是著名的渔业基地。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平潭旅游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平潭旅游导游词1仙人井位于平潭岛流水镇东海村王爷山东南角,是平潭岛“东海仙境”中最具诱人的景点之一。

初闻名字,甚是期待。

既称仙人,定非人力之功,必为造化之杰作了!停车山腰水泥大埕,下车。

鱼腥味扑面而来,因靖海休渔,渔人在路旁整理修补渔网。

入山门,即见仙人谷。

濒海小山,仿若被达摩克利斯之剑齐齐劈成两半,露出一个面朝东海约三十米的门户。

透过门户,可窥见浩淼东海了。

海之蓝似乎在仙谷外随时听宣,入殿侍奉仙人沐浴以解一夏清凉。

谷中之鹅卵石,不论大小,粒粒浑圆,就算用珠圆玉润来形容亦不为过。

打磨出如此精致的鹅卵石,要花费浪花的多少心思啊!拾级而上,虽头顶烈日,却因海风习习,倒是凉爽不至于汗流浃背。

不一会儿,便登顶。

山,毕竟临海,海拔估计也不过百米。

凭栏四望,海岸蜿蜒曲折,岬角林立;海阔无边,蓝裙时皱时翻,意欲撩人!制高俯瞰,仙人井突现眼帘。

这是一口大井,莫非东海龙王的家井?它略呈方形,井口直径超过50米,深据说48米,四面均为悬崖绝壁,堪称鬼斧神工。

井底东面之南北各有一个大洞口通往海面。

,涨潮时,两股潮水如两条白龙从东海直奔大洞口而来,煞是壮观。

二白龙为争夺此井,皆赶借东风一口气冲进来,互不相让,南拳北腿,刀来剑往;搏杀嘶声,“响彻云霄,观者无不惊心动魄”,最终拼个九九八十一回,虽银甲乱飞,却难分胜负。

潮来而井内顺势暴涨,水漫过洞口,二龙终于心平气和,和平共处了。

据平潭县志记载,“每逢初一、十五大潮时,井中巨浪飞舞,涛声轰鸣,犹如龙宫奏乐。

风雨来临时,井口聚集成千上万蜻蜓。

”这现象被可爱的平潭人亲切地传说成“海怪出没”“龙宫献宝”了。

可惜来的不是时候,未能见此奇景。

待潮水退去,好事者可约船从山下大洞口穿行入井,井底尽是青色光洁的鹅卵石,虽无桃源之美景,亦必有“坐井观天”之奇趣。

气象对坛紫菜放苗期影响的探讨

气象对坛紫菜放苗期影响的探讨

气象对坛紫菜放苗期影响的探讨摘要由于近年来由于紫菜种苗(壳孢子)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况,高额利润驱使个别养殖户忽视气象条件,提前进行放苗,由此导致紫菜病害频发,甚至出现种苗和紫菜的变异,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对沿海水质等环境条件造成损害。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根据坛紫菜的正常生长史,结合放苗期适宜的气象条件,遵循本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分析总结采苗期和气象条件的利弊因素,利用若干气象因子制作早期适合紫菜放苗的天气预报。

关键词气象;紫菜;放苗期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3-0020-020 引言紫菜质嫩味美,其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是品味极高的营养保健品。

据福建平潭县志记载,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九七九年),紫菜就被列为贡品。

坛紫菜是福建特产,也是紫菜中的主要名贵品种。

福建省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西北部,四周环海,潮流畅通,风浪较大,十分适宜养殖坛紫菜,全县浅海滩涂人工养殖面积达万余亩,占全省沿海可供养殖紫菜滩涂面积的十分之一。

由于近年来由于紫菜种苗(壳孢子)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况,高额利润驱使个别养殖户忽视气象条件,提前进行放苗,由此导致紫菜病害频发,甚至出现种苗和紫菜的变异,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对沿海水质等环境条件造成损害。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根据坛紫菜的正常生长史,结合放苗期适宜的气象条件,遵循本地的气候变化规律,分析总结采苗期和气象条件的利弊因素,利用若干气象因子制作早期适合紫菜放苗的天气预报。

1 资料分析坛紫菜生长史经历有叶状体(即人们食用的部分)和丝状体两个明显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丝状体成熟产生壳孢子,是萌发为叶状体的“种子”;而叶状体成熟过程产生果孢子,则是丝状体的“种子”。

叶状体是一年生的,一般生长在水温4~28℃之间,每年3~4月份当水温升到20℃已上时,就开始逐渐衰老。

目前,丝状体的室内人工培养已取得相当成果,产量大大提高。

而叶状体必须生活在海洋的潮湿带里,要进行人工移植(采苗),才能大面积生产。

“攀讲平潭古街”之一盘点地名掌故细数历史印记

“攀讲平潭古街”之一盘点地名掌故细数历史印记

“攀讲平潭古街”之一盘点地名掌故细数历史印记本帖最后由第二课堂于 2012-2-17 14:21 编辑南街骑楼柯健摄海坛水师提督詹功显故居念望舒摄老街的青石板路阮中恩摄民国版县志平潭街市略图五福庙大门念望舒摄城市的源头是一条街,最早的街后来就变成了老街。

对平潭人而言,古街专指北街到江仔口一带,这是当地人对老城关的统称。

“亭下街”、“万顺头”、“夏致街”、“十间排”、“金榜埕”等具有海岛特色的地名,记录着平潭城市之源。

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寻找那曾经见证过平潭繁盛兴衰的老街。

从民国版县志的地图上看,平潭老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街巷布局紧凑,几条街道互为相通。

史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周鹤之移兵海坛镇,建镇总署。

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平潭城区建有108间房屋,形成街道雏形。

至民国初年,县城共建有北街、南街、亭下街、土地街、五福庙街、合掌街、大路顶街和夏致街8条街道,总长约1150米,整个县城才0.33平方公里。

从“海脚”延伸今细数古街,方圆几里地之间竟济济堂堂聚集着二十多条街道,大多数的街名至今仍然沿用——后围、北街、辕门街、南街、大路顶、江仔口等,街道之间相仅隔几十米,街道规模之小在城市之中极为罕见。

据老辈人说,旧时平潭县城有各村庄轮流设墟赶集的习俗,形成有村就有街的传统。

使得古街,自明末起即为平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土地后街,一直往西,现在还会看到一个“古渡口”的石碑。

“海咔”这是当地人对城关“古渡口”的简称。

“海咔”土话翻译为“海脚”,而与“海脚”相毗邻的霞屿、东屿、洋潮屿都是当时港内的岛屿,葫芦状的海港出竹屿口与海相通。

平潭县志主编吴金泰说,早先平潭城关就叫做潭城港,就源自这个“渡船头”。

早先从后围到现在平潭一中旁都是海,涨潮时海水会流到观音井这里。

那个古渡口正对着洋潮屿,涨潮时船能直接开到城关来,退潮时能退到竹屿口那边。

舟船往来,从福清、长乐的船儿来平潭都要在这里靠驳。

紫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紫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2019年5月, 26(3): 592-603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9-02-12; 修订日期: 2019-03-02.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220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YFD0900606); 浙江省农业(水产)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2016C02055-6); 江苏省科技计划(现代农业)重点项目(BE2018335).作者简介: 丁洪昌(1990–), 男, 博士研究生, 从事海藻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dhongchang@ 通信作者: 严兴洪, 教授, 从事海藻遗传育种、生理生态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E-mail: xhyan@ DOI: 10.3724/SP.J.1118.2019.19024紫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丁洪昌1, 2, 3, 严兴洪1, 2, 3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 201306;3.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摘要: 对中国紫菜(Pyropia / Porphyra )种质资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从育种技术、育种目标和育种成果3个方面综述了紫菜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

育种技术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为主, 分子遗传育种在探索之中。

育种目标在优质、高产的基础上, 结合气候变化、不同海区环境, 培育耐高温、耐低盐等抗逆性强的品种。

目前, 中国已培育出紫菜新品种6个, 其中坛紫菜4个, 条斑紫菜2个。

最后, 作者提出中国紫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期望良种选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为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开展紫菜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紫菜育种; 种质资源; 育种技术; 育种目标中图分类号: S96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9)03-0592-12紫菜(Pyropia /Porphyra spp.)在系统分类学上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 原红藻纲(Protofl-orideae), 红毛菜目(Bangiales), 红毛菜科(Bangia-ceae), 是一类生长在潮间带的海藻, 其分布范围涵盖了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1]。

平潭民俗文化

平潭民俗文化

中央电视台《有福之州》-----“平潭篇”拍摄素材(2009-09-17 15:39:43)转载分类:文字。

文学。

文心标签:藤牌海蚀地貌闽剧仙人井詹功显平潭文化【讨论稿】《有福之州》-----“平潭篇”拍摄素材平潭地处闽东南沿海,港澳纵横,享有“千礁岛县”之称,它雄踞海上,地平如坛,又称海坛。

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沙明水净,岩奇礁秀,又冠有“海滨沙滩冠全国,海蚀地貌甲天下”之盛名。

“壳丘头文化“7000年以来,源远流长,自晋中原土族为躲避战乱遁居于此,唐代海坛岛上饲养军马,到宋代开始人丁兴旺,元时即达40000户之众。

【讨论稿】《有福之州》-----“平潭篇”拍摄素材平潭地处闽东南沿海,港澳纵横,享有“千礁岛县”之称,它雄踞海上,地平如坛,又称海坛。

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沙明水净,岩奇礁秀,又冠有“海滨沙滩冠全国,海蚀地貌甲天下”之盛名。

“壳丘头文化“7000年以来,源远流长,自晋中原土族为躲避战乱遁居于此,唐代海坛岛上饲养军马,到宋代开始人丁兴旺,元时即达40000户之众。

千百年来,岛上民风淳厚,农耕渔织,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独有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据民国《平潭县志》、《福州府志》,平潭的先民自闽东、闽中、闽南等地迁徙自海岛,不同的乡村语言和习俗上都有所不同,从历史沿革的脉络上看,平潭风俗继承了闽越文化的遗风和古代中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受到佛教与基督教的影响,中原与海外文化习俗的冲突,形成独有的海洋文化。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平潭民俗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又为新一代年轻人创新民俗,加上当今各种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伴随着许多的非物质遗产挖掘承继,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海岛文明。

平潭作为海岛,其滋生繁茂的海洋文化,与台湾有密切的人文关系,军事文化、渔耕文化底蕴淳厚。

7000年前的新石器壳丘头文化就与台湾大岔坑、金富墩文化一脉相承,著名的“碗礁一号”打捞,证明了海坛海峡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平潭人民从明朝开始抗击倭寇的悲壮史迹,从清康乾以降,十二总兵、六提督的历史脉络,到二十世纪30年代本岛“六次光复,六次沦陷“的英勇抗击日本侵略风云传奇,一系列的文化历史人物浮出水面,如同央视《探索与发现》的编导李美忱在拍福州的“三坊七巷”把福州的文化人物与历史串起来,平潭的人文历史的根源,就让我们从一方水土一方人中追溯起来吧!第一集:海坛啸唱大风歌(平潭历史追踪)1、独特的地貌平潭是由126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和礁石组成的,主岛叫做海坛岛。

福建平潭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福建平潭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福建平潭大风气候特征分析蔡晓禾;廖廓【摘要】Pingtan is the largest island in Fujian.It is in the East Asia monsoon region,which is the transition region alternately affected by easterly and westerly belt,with prominent seasonal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ormer observation data of Pingtan from the beginnings to 2010,it shows that the mean annual wind velocity is 5.0 m/s in Pingtan.Day with wind of gale force mainly occurs in winter half year,and the extreme wind mostly comes in summer,as a result of tropical cyclone.Leading wind direction axis is obvious in Pingtan,with southwest in summer and northeast in wint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shelter belt,annual day with wind of gale force in Pingtan tapers off evidently.%平潭是福建省最大岛屿,处于东亚季风区,是东、西风带交替影响的过度区,其气候季节性特征明显.通过对平潭本站建站初期到201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平潭年平均风速为5.0 m/s,大风日主要集中出现在冬半年,而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大风极值多出现在夏季;平潭主导风向轴明显,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期刊名称】《闽江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4页(P130-133)【关键词】平潭;季风;主导风向轴;大风日数【作者】蔡晓禾;廖廓【作者单位】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福建福州350108;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风灾对城市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世界著名的风工程专家A.G.Davenport依据联合国的统计分析指出:约50%以上的自然灾害与风相关.平潭大风频发,风灾严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一夜大风沙埋芦洋18村① 黄履思.平潭县志,1922.,及至1980年,平潭东澳年大风日数仍达200 d② 林庆衍.平潭县气象志,1996..由此,对平潭大风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气候分析资料采用平潭国家气象基本站的A报文和A0报文,时间序列为1953年平潭建站到2010年,共连续58年大风资料.大风对比分析资料为2010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平潭县王爷山、东澳两自动站一年的逐时风资料.文章采用了单站序列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平潭的风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3].冬季(12~2月),影响平潭天气气候的主要地面环流系统是强大的蒙古冷高压,高空系统是中纬度西风槽.此时平潭处于东亚大槽底部,槽后偏北风引导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常常导致本地区出现偏北大风.早春季(3~4月),在变性冷空气与紧接而至的冷气团共同作用下,本地区仍为偏北大风.梅雨季节(5~6月)期间,北方冷空气与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交汇于南岭至武夷山一带.在此期间,平潭地区南、北风互现.夏季(7~9月)平潭主要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盛行偏南和东南风,且台风影响频繁,沿海风力大.秋季(10~11月),高空西风带明显南压,东亚大槽加深,南支急流建立,西太平洋副高进一步南落回撤,福建的台风季基本结束,而冷空气则开始活跃.地面气压场上,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已经形成,印度低压减弱,台湾海峡的东北大风增强、增多,平潭偏北大风随之出现.福建常见的大风,其成因大致可分4类[4]:(a)冷空气南下引起的东北或偏北大风,常见的天气过程形势有低槽冷锋、冷空气扩散、高压入海、气旋、冷高与台风结合5种.(b)台风大风,其风向取决于路径与登陆点,主导风向通常是先东北,后转偏南,有的地区短时为偏东风.(c)暖流北上造成的西南大风,常见的天气过程形势有气旋、低槽冷锋过境前、华西倒槽、北低南高或东高西低的气压场配置四种.(d)中小尺度强对流系统引起的局地性大风,此类风向多变,也不太规则,相对以西北大风为多.福建毗邻大海,越往东,受地形影响越小,大风天数相应越多,其中多为冷空气引起的大风[5].统计分析1953~2010年的观测记录,平潭的大风主要是由温带系统(88.7%)引起的,仅有一小部分(11.3%)是由热带气旋引起(见表1).由于受热带系统影响相对较少,平潭南大风所占比率也较小;而由于平潭大风多受温带系统影响,偏北大风所占比率较大.平潭出现大风一般是全县性的.由表2可知,平潭年平均风速为5.0 m/s.秋、冬季平均风速最大,春季次之,夏季相对较小.一年中以11月份风速最大,5月最小.7~9月,因台风影响,为一年中风速极值出现的时间.平潭的6~8月,以偏南风为主,其余各月多偏北风.常年主导风向为NNE.通常,平潭的风速极大值都是由热带气旋造成的.历史上,平潭2 min平均最大风速极值为34.0 m/s(风力12级),分别出现在1961年8月、1962年8月和1962年9月;10 min平均最大风速极值为29.0 m/s(风力11级),出现时间为1971年9月22日.上述大风出现时皆为偏北风(表略).通常,福建风的风向主要受冬季冷高压和夏季副热带高压两大天气系统影响[6],因而平潭地区主导风向轴比较明显[7],夏季为SSW,其余季节为NNE.图1是平潭1971~2010年的风玫瑰图.由图1可知,平潭年最大风频是NNE(30%),次大为NE(22%),SW风和SSW风各占8%;各风向的平均风速以NNE最大,为6.0 m/s,其次是 NE(5.6 m/s)和 SSW(4.5 m/s).平潭年静风频率为4%.气象上把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0 m/s(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定义为大风.平潭本站自1953年建站到2010年,共出现3 592个大风日.由图2可知,大风日数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2月,占全年的60.21%,其中11月最多(频率15.06%).夏季平潭大风日数相对较少,以5月最少(频率3.56%).平潭本站大风日数多年平均为62 d.大风出现频率为17%,也就是说,平潭每6 d 出现一次大风.在1956年,平潭大风日数达176 d,而到1997年,年大风日数仅为7 d.两者相差169 d,前者是后者的25倍.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由于平潭主岛建筑物的不断林立和沿海木麻黄等防护林的种植,极大的削减了风的强度.由图3不难看出,平潭年大风日数递减趋势明显.由图3可知,2010年平潭本站大风日数为11 d.统计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两气象自动站逐时资料,共有756次大风记录.其中王爷山293次,占总数的38.8%;东澳有463次,占总时次的61.2%.由于在同一天可以在不同时出现大风,故把上述两站点大风日数去重,可得2010年王爷山的大风日数为79 d,东澳的大风日数为132 d.相比于1980年平潭东澳年大风日数200 d的记录,2010年的东澳大风日虽然有减小趋势,但与本站11 d的大风日数相比,仍有10倍以上的误差.可见城市建筑物的涌现和沿海防护林的种植对平潭风速的影响巨大. 平潭的城镇化对风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靠近台湾海峡的王爷山(北)和东澳(南)两自动站与本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加以说明.由图3可知,近5年,平潭本站年大风日变化并不大,所以选取2010年自动站风资料就可以与本站风作有效对比分析.表3为王爷山、东澳气象自动站大风统计.城市的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阻止大风的袭击.防护林带在冬季能降低风速的20%,减缓冷空气的侵袭[8].自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平潭年大风日数几度骤减:在1970年以前,平潭年大风日数达107 d;80年代~90年代,平潭年大风日数递减到36 d;而到近10年,平潭年大风日数不过十来天.随着当地政府和百姓对防护林的重视,平潭防护林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木麻黄为代表的防护林也成长得更为挺拔.平潭县林业局2010年关于全区2010年大绿化工作总结中指出,继2008年平潭被列为全国沿海防护林建设示范区后,2010年,平潭实验区又植树1 000.9万株,完成绿化63 519亩.经过本站资料与气象自动站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城镇化和防护林对防风固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文献】[1]鹿世瑾,王岩,李梅,等.福建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39.[2]阎俊岳.中国近海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12.[3]宋德众.福建海岛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99.[4]黄光明,林中鹏,张长安,等.泉州崇武沿海农村半世纪风变化特征分析[M].合肥:安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0:85.[5]叶榕生.福建重要天气分析和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108.[6]陈波.城市风灾与防风林建设[J].中国城市林业,2008(5):16-18.。

中国地方志集成目录

中国地方志集成目录

目录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 (2)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4)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6)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7)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8)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 (9)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9)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1)安徽府县志辑(全63册)1998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4)福建府县志辑(全80册) 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6)江西府县志辑(全87册)1996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8)山东府县志辑(全95册)2004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20)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200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2)湖南府县志辑(全86册)2002年7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4)广东府县志辑(全51册)2003年上海书店 (26)海南府县志辑(全7册)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7)四川府县志辑(全70册)1992.8 成都巴蜀书社 (28)贵州府县志辑(全50册)2006年成都巴蜀书社 (34)西藏府县志辑(全一册)1995年成都巴蜀书社 (36)陕西府县志辑(全57册)2007 南京凤凰出版社 (37)宁夏府县志辑(全9册)2008.12 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2009-05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青海府縣志輯(全5册)2008年12月鳳凰出版社 (41)台湾府县志辑(全五册)199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42)乡镇志专辑( 全32 卷共33 冊) 1992年 (42)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至三册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第四册康熙昌平州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光绪顺天府志十八卷光绪昌平外志六卷第五册康熙宛平县志六卷康熙延庆州志九卷、续补一卷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康熙怀柔县新志八卷第六册民国密云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顺义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康熙通州志十二卷民国通县志要十卷金士坚修第七册民国平谷县志六卷康熙大兴县志六卷乾隆房山县志一卷民国房山县志八卷民国良乡县志八卷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一第二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二第三册民国天津县新志第四册民国薊县志 , 乾隆宝坻县志第五册康熙静海县志 , 民国静海县志第六册光绪武清县志 , 光绪宁河县志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第一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二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三册光绪正定县志第四册光绪获鹿县志、乾隆行唐县新志、同治续修行唐县新志第五册同治灵寿县志、嘉庆束鹿县志、同治续修束鹿县治、民国晋县志第六册康熙藁城县志、光绪藁城县志续補、民国续修藁城县志、光绪直隶赵州志第七册民国高邑县志、雍正井陉县志、光绪续修井陉县志、咸丰深泽县志第八册乾隆新乐县志、光绪重修新乐县志、民国重修无极县志第九册乾隆赞皇县志、光绪续修赞皇县志、民国元氏县志、同治藁城县志第十册咸丰平山县志、光绪续修平山县至、光绪平山县续志、民国宣化县新志第十一册乾隆宣化府志第十二册乾隆赤城县志、同治赤城县续志、民国龙关县志、光绪怀来县志第十三册光绪蔚州志、民国张北县志第十四册道光保安州志、光绪保安州续志、民国怀安县志第十五册民国阳原县志、民国万全县志、民国隆化县志第十六册道光承德府志第十七册第十八册光绪永平府志第十九册光绪永平府志第二十册民国迁安县志、民国昌黎县志、民国卢龙县志第二十一册康熙玉田县志、光绪玉田县志、民国临榆县志第二十二册康熙遵化州志、光绪遵化通志第二十三册光绪抚宁县志、光绪乐亭县志、民国安次县志第二十四册民国滦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丰润县志、光绪丰润县志、康熙三河县志、民国三河县新志第二十六册同治霸州志、民国霸县新志第二十七册民国香河县志、乾隆永清县志、光绪续永清县志第二十八册民国固安县志、光绪大城县志第二十九册民国文安县志、民国清苑县志第三十册光绪保定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涞水县志、光绪定兴县志第三十二册第三十三册民国涿县志、民国容城县志第三十四册道光安州志、乾隆新安县志第三十五册光绪蠡县志、乾隆博野县志、民国定县志第三十六册同治阜平县志、光绪唐县志、光绪广昌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直隶易州志、民国新城县志第三十八册民国雄县新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民国高阳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祁州志、光绪祁州续志、光绪重修曲阳县志第四十册民国望都县志、民国完县新志、民国满城县志略第四十一册乾隆河间府新志、乾隆河间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沧县志第四十三册康熙盐山县志、民国盐山新志、乾隆肃宁县志第四十四册康熙吴桥县志、光绪吴桥县志、乾隆衡水县志第四十五册光绪东光县志、民国交河县志第四十六册康熙青县志、民国青县志、雍正阜城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南皮县志、乾隆饶阳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任丘县志、道光任丘县志续编第四十九册康熙献县志、民国献县志第五十册民国景县志第五十一册嘉庆枣强县志、枣强县志補正、康熙安平县志第五十二册同治深州风土记、道光武强县志重修第五十三册同治武邑县志、民国冀县志、雍正魏县志第五十四册雍正故城县志、光绪续修故城县志第五十五册光绪广平府志第五十六册光绪广平府志、民国广平县志第五十七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八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九册民国大名县志第六十册康熙元城县志、同治续修元城县志、民国邯郸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永年县志、顺治曲周县志、同治曲周县志第六十二册雍正馆陶县志、民国续修馆陶县志、嘉庆涉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成安县志、民国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鸡泽县志、民国武安县志第六十五册民国肥乡县志、光绪临漳县志第六十六册民国磁县县志、民国刑台县志、民国宁晋县志第六十七册乾隆顺德府志、民国柏乡县志第六十八册乾隆隆平县志、光绪唐山县志、民国任县志第六十九册民国南宫县志、光绪钜鹿县志第七十册康熙沙河县志、民国沙河县志、民国威县志第七十一册康熙临城县志、道光内邱县志、民国新河县志第七十二册民国清河县志、同治平乡县志第七十三册民国广宗县志、康熙南和县志、光绪南和县志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乾隆太原府志(一)第二册乾隆太原府志(二) 道光阳曲县志道光太原县志第三册光绪续太原县志第四册乾隆大同府志第五册道光大同县志光绪天镇县志第六册崇祯山阴县志第七册雍正阳高县志第八册乾隆广灵县志第九册雍正朔平府志第十册民国马邑县志光绪左云县志雍正朔州志第十一册乾隆宁武府志咸丰续宁武府志光绪代州志第十二册乾隆忻州志光绪忻州志第十三册雍正定襄县志光绪定襄县补志第十四册光绪五台新志乾隆崞县志光绪续修崞县志第十五册道光繁峙县志光绪繁峙县志乾隆保德县志第十六册同治河曲县志同治榆次县志光绪榆次县续志第十七册光绪平遥县志第十八册民国昔阳县志第十九册乾隆太谷县志民国太谷县志第二十册嘉庆灵石县志民国灵石县志第二十一册光绪平定州志光绪平定州志补第二十二册光绪盂县志光绪寿阳县志第二十三册乾隆兴县志光绪兴县续志光绪祁县志第二十四册乾隆介休县志嘉庆介休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永宁州志光绪交城县志乾隆孝义县志第二十六册光绪汾阳县志雍正石楼县志第二十七册乾隆汾州府志第二十八册康熙文水县志光绪文水县志乾隆长治县志第二十九册光绪长治县志乾隆应州续志第三十册乾隆潞安府志(一)第三十一册乾隆潞安府志(二) 康熙宁乡县志民国临县志第三十二册雍正泽州府志(一)第三十三册雍正泽州府志第三十四册民国襄垣县志第三十五册道光壶关县志康熙黎城县志光绪黎城县续志第三十六册乾隆高平县志同治高平县志光绪续高平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凤台县志光绪凤台县续志第三十八册乾隆阳城县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续阳城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沁州志光绪沁州复续志第四十册雍正沁源县志光绪沁源县续志民国沁源县志第四十一册乾隆武乡县志民国武乡县志光绪潞城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平顺县志乾隆陵川县志第四十三册民国重修安泽县志光绪屯留县志第四十四册光绪汾西县志雍正平阳府志(一)第四十五册雍正平阳府志(二) 光绪吉州全志第四十六册乾隆临汾县志民国临汾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永和县志光绪翼城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新修曲沃县志乾隆续修曲沃县志第四十九册光绪续修曲沃县志民国新修曲沃县志第五十册民国襄陵县新志乾隆蒲县志光绪蒲县续志第五十一册民国洪洞县志民国洪洞县水利志补第五十二册道光赵城县志道光太平县志(一)第五十三册道光太平县志(二) 光绪太平县志第五十四册道光直隶霍州志光绪续刻直隶霍州志第五十五册同治浮山县志光绪浮山县志第五十六册民国浮山县志光绪解州志第五十七册乾隆乡宁县志第五十八册民国解县志第五十九册光绪直隶绛州志民国新绛县志第六十册乾隆闻喜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垣曲县志乾隆绛县志光绪绛县志 *第六十二册光绪河津县志同治稷山县志第六十三册光绪续修稷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芮城县志乾隆解州平陆县志光绪平陆县续志第六十五册光绪夏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蒲州府志第六十七册光绪永济县志第六十八册光绪虞乡县志民国虞乡县新志第六十九册乾隆荣河县志民国荣河县志第七十册民国万泉县志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宣统承德县志书/(清)都林布修;(清)李巨源,徐守常纂;(清)金正元增修;(清)张子瀛,闻鹏龄增纂民国沈阳县志/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宣统新民府志/(清)管凤苏纂修民国新民县志/王宝善修;张博惠纂民国辽中县志/徐维淮修;李植嘉等纂第二至四册康熙辽阳州志/(清)杨镳修;(清)施鸿纂民国辽阳县志/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光绪辽阳乡土志/(清)洪汝冲修;(清)白永贞编第五至六册光绪海城县志/(清)管凤和龢,陈艺等修;(清)张文藻等纂民国海城县志/廷瑞,孙绍宗修;张辅相纂第七至八册民国抚顺县志/张克湘修;周之桢纂民国海城县志/陈荫翘,常守陈修;戚星岩纂第九册宣统怀仁县志/(清)马俊显修;(清)刘熙春等纂民国桓仁县志/侯锡爵修;罗明述纂民国续修桓仁县志/常荷禄修;赵国栋纂第十册宣统抚顺县志略/(清)赵宇航,(清)程廷恒修;(清)黎镜蓉等纂民国兴京县志/沈国冕,苏显扬修;苏民等纂宣统昌图府志/(清)洪汝冲纂修民国昌图县志/程道元修;续文金纂宣统康平县乡土志/(清)李绍纲等编康熙铁岭县志/(清)贾弘文修;(清)董国祥纂;(清)李廷荣补辑第十一册民国铁岭县志/陈艺修;蒋龄益,郑沛纶纂民国铁岭县志/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续志/杨宇齐修;张嗣良纂第十二册万历开原图说/(明)冯瑗纂康熙开原县志/(清)刘起凡修;(清)周志焕纂民国开原县志/李毅修;王毓琪纂民国西丰县志/萧德润修;张思书纂;曹肇元补修;希廉等补纂第十三册康熙盖平县志/(清)骆云纂修民国盖平县志/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光绪盖平县乡土志/(清)张国珍编民国盖平县乡土志/章运熺修;崔正峰,郭春藻纂光绪盘山厅乡土志/(清)柴朴编民国复县志略/程廷恒修;张素纂第十四册民国凤城县志/马龙潭,沈国冕等修;蒋龄益纂民国庄河县志/廖彭,李绍阳修;宋抡元等纂第十五册咸丰岫岩志略/(清)台隆阿修;(清)李翰颖纂民国岫岩县志/刘景文,高乃济修;郝玉璞纂民国宽甸县志略/程廷恒修;陶牧纂宣统彰武县志/(清)赵炳荣纂修第十六册民国安东县志/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康熙锦州府志/(清)刘源溥,(清)孙成修;(清)范勋纂康熙锦县志/(清)王奕曾修;(清)范勋等纂民国锦县志略/王文藻修;陈善格,朱显廷纂第十七至二十一册民国义县志/赵兴德等修;薛俊升,王鹤龄等纂康熙广宁县志/(清)项蕙修;(清)范勋纂光绪广宁县乡土志/(清)萧春雨编康熙宁远州志/(清)冯昌奕等修;(清)范勋纂民国兴城县志/恩麟,王恩士修;杨荫芳等纂第二十二册民国北镇县志/王文璞等修;吕中清纂;杨焕文续修;刘振翮续纂民国建平县志/田万生修;张滋大纂民国锦西县志/张鉴唐,刘焕文修;郭逵等纂第二十三册民国绥中县志/文镒修;范炳勋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周铁铮修;沈鸣诗等纂乾隆塔子沟纪略/(清)哈达清格纂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民国长春县志/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民国德惠县乡土志/石绍廉编民国双阳县乡土志/吉人修;吴荣桂,陈永奉纂光绪打甡乌拉乡土志/(清)打甡乌拉总管衙门纂修第二册民国农安县志/郑士纯修;朱衣点纂民国延吉县志/吴录贞修;周维桢纂第三册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民国磐石县乡土志/姚祖训修;毛祝民纂民国珲春县乡土志/林珪修;徐宗伟纂宣统辉南厅志/(清)薛德履修;(清)张见田,于龙辰纂民国辉南县志/白纯义修;于凤桐等纂第四册民国辉南风土调查录/王瑞之编民国安图县志/马空群,陈国钧等修;孔广泉,臧文源纂光绪柳河县乡土志/(清)邹铭勋,奎斌编民国通化县志/李春雨,李镇华修;邵芳龄等纂第五册光绪通化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临江县志/刘维清,张之言修;罗宝书,邱在官纂民国临江县乡土志/俞荣庆编民国抚松县志/张元俊修;车焕文纂宣统西安县志略/(清)雷飞鹏等修;(清)段盛梓等纂光绪西安县乡土志/(清)孟宪彝,(清)金正元编第六册光绪海龙府乡土志/(清)海龙府劝学所编民国海龙县志/白永贞纂修民国海龙县志/王永恩修;王春鹏纂第七册民国辑安县志/刘天成,苏显扬修;张拱垣,于云峰纂光绪辑安县乡土志/(清)吴光国修;(清)于会清纂民国双山县志/李筠生修;李安仁纂民国双山县乡土志/牛尔裕编光绪东平县乡土志/(清)赵国熙编宣统奉天省靖安县志/(清)朱佩兰纂修光绪靖安县乡土志/(清)赵炳南编第八册宣统长白汇征录/(清)张凤台等修;(清)刘龙光,王大经纂民国怀德县志/赵亨萃,李宴春等修;赵晋臣,孙云章等纂光绪怀德县乡土志/(清)孙云章编光绪怀德县乡土志续补/(清)孙云章编宣统辽源州志书/(清)佚名纂民国辽源县乡土志/佚名纂第九册光绪奉化县志/(清)钱开震修;(清)陈文焯纂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清)陈嘉言编民国梨树县志/佚名纂民国梨树县志/包文俊修;李溶纂;曲廉本续修;范大全续纂民国奉天省洮安县志略/蒋国铨纂修光绪开通县乡土志/(清)忠林编第十册民国东丰县志/邢麟章,王瀛杰修;李耦纂光绪洮南府乡土志/(清)孙宝瑨编宣统安广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大赍县志/于英蕤纂修民国镇东县志/陈占甲修;周渭贤纂光绪伯都讷乡土志/(清)伯英纂修民国扶余县志/张其军纂修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黑龙江府县志辑1 宣统呼兰府志/(清)黄维翰纂修民国双城县志/高文垣等修;张鼒铭等纂民国双城县乡土志/魏绍周修;温广泰纂黑龙江府县志辑2 民国呼兰县志/廖飞鹏修;柯寅纂光绪阿勒楚喀乡土志/(清)廖飞鹏编黑龙江府县志辑3 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黑龙江府县志辑4 民国绥化县志/常荫廷修;胡镜海等纂民国望奎县志/严兆霖修;张玉书等纂民国庆城县志/佚名纂修民国青冈县志/兆麟纂修民国安达县志/佚名纂黑龙江府县志辑5 -6 民国宁安县志/王世选修;梅文昭纂民国安达县志/高芝秀修;潘鸿威纂民国肇州县志略/张樾纂修康熙宁古塔志/(清)方拱乾纂修康熙宁古塔纪略/(清)吴桭臣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7 光绪三姓志/(清)佚名纂修民国吉林依兰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宝清县志/齐耀珷修;韩大光纂黑龙江府县志辑8 民国汤原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桦川县志/郑士纯,朱衣点等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9 民国拜泉县志/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林甸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依安县志/梁岩修;何士举纂民国讷河县志/崔福坤修;丛绍卿纂黑龙江府县志辑10 民国瑷珲县志/孙蓉图修;徐希廉纂民国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熊良弼纂修民国嫩江县志/赵富安纂修民国布特哈志略/孟定恭纂民国景星县状况/佚名编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松江府志(一)第二册嘉庆松江府志(二)第三册光绪松江府续志第四册民国上海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重修华亭县志拾补校讹第五册乾隆娄县志光绪娄县续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第六册光绪青浦县志民国青浦县续志第七册民国川沙县志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嘉定县续志第八册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第九册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第十册光绪金山县志康熙崇明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新修江宁府志第二册同治续纂江宁府志第三册道光上元县志第四册同治上江两县志第五册光绪浦埤乘光绪靖江县志第六册光绪六合县志民国六合县续第七册同治苏州府志(一)第八册同治苏州府志(二)第九册同治苏州府志(三)第十册同治苏州府志(四)第十一册民国吴县志(一)第十二册民国吴县志(二)第十三册乾隆长洲县志第十四册乾隆元和县志第十五册道光崑新两县志第十六册光绪崐新两县续修合志(一)第十七册光绪崑新两县续修合志第十八册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第十九册民国镇洋县志雍正昭文县第二十册光绪吴江县续志乾隆吴江第二十一册康熙常熟县志第二十二册光绪常昭合志稿第二十三册乾隆震泽县志震泽县志续第二十四册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第二十五册光绪江陰县志第二十六册民国江陰县续志第二十七册乾隆镇江府志(一)第二十八册乾隆镇江府志(二)第二十九册光绪丹徒县志(一)第三十册光绪丹徒县志(二)第三十一册光绪丹阳县志民国应阳县第三十二册嘉庆溧阳县志光绪溧阳县第三十三册民国重修金壇县志光绪溧第三十四册民国高淳县志乾隆句容县第三十五册光绪续纂句容县志第三十六册康熙常州府志第三十七册光绪武進阳湖县志第三十八册光绪武阳志馀第三十九册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第四十册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光宣_ 第四十一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第四十二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二)第四十三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一)第四十四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二)第四十五册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第四十六册嘉庆高郵州志道光续增高第四十七册光绪再续高郵州志民国三第四十八册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民国续_第四十九册民国宝應县志第五十册道光泰州志泰州新志刊谬民国续泰泰州志第五十一册光绪泰兴县志宣统泰兴县第五十二册光绪通州直隸州志第五十三册民国南通县图志光绪海第五十四册光绪淮安府志第五十五册同汉重修山阳县志民国续第五十六册光绪安东县志民国泗阳县第五十七册民国重修沐阳县志乾隆重第五十八册光绪盱眙县志稿民国宿遷_第五十九册光绪盐城县志民国续修盐第六十册民国阜宁县新志嘉庆东臺第六十一册同治徐州府志第六十二册民国铜山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沛县志咸丰邳州志第六十四册嘉庆海州直隸州志道光云第六十五册光绪丰县志光绪睢宁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江都县志嘉庆江都县第六十七册光绪江都县志民国江都县第六十八册民国泰县志稿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民国杭州府志. 一第二册民国杭州府志. 二第三册民国杭州府志. 三第四册康熙钱塘县志嘉庆钱塘县志补第五册康熙仁和县志嘉庆余杭县志光绪余杭县志稿第六册光绪富阳县志富阳县新旧志校记富阳县新志补正民国昌化县志第七册宣统临安县志临安县志补第八册光绪严州府志第九册民国建德县志民国寿昌县志第十册光绪於潜县志光绪淳安县志民国遂安县志第十一册康熙萧山县志第十二册光绪嘉兴府志. 一第十三册光绪嘉兴府志. 二第十四册光绪嘉兴府志. 三第十五册光绪嘉兴县志第十六册民国鄞县通志. 一第十七册民国鄞县通志. 二第十八册民国鄞县通志. 三康熙鄞县志第十九册乾隆桐庐县志光绪重修嘉善县志校勘光绪嘉善县志剳记第二十册光绪平湖县志民国平湖县续志第二十一册康熙海盐县志海盐县志补遗光绪海盐县志第二十二册民国海宁州志稿第二十三册光绪桐乡县志第二十四册同治湖州府志. 1第二十五册同治湖州府志. 2第二十六册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乌程县志第二十七册光绪分水县志民国续修分水县志光绪归安县志第二十八册同治长兴县志民国德清县新志第二十九册同治安吉县志道光武康县志第三十册同治孝丰县志雍正宁波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奉化县志民国奉化新志万历秀水县志康熙秀水县志第三十二册民国天台县志稿第三十三册民国象山县志象山县志文存疑第三十四册民国南田县志民国镇海县志镇海县新志备稿第三十五册光绪慈溪县志. 1第三十六册光绪慈溪县志. 2。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马重奇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近20年来闽方言研究的概况:一、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简介;二、获省部级人文社科奖的重要成果简介;三、闽方言研究著作简介;四、闽方言研究论文简介。

关键词:闽方言重要项目;省部级奖成果;出版论著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1-0200-18福建省是一个方言类型极其复杂的省份。

如果根据黄典诚主编《福建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记载,福建方言包括闽方言、闽方言与客赣方言过渡区、赣方言、客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

闽方言区:包括(1)闽东方言(南片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永泰、闽清、连江、罗源、古田、屏南;北片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2)莆仙方言(北片莆田、涵江;南片仙游);(3)闽南方言(东片厦门、同安、金门;北片泉州、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安溪同安、大田西南部;南片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西片龙岩、漳平);(4)闽中方言(南片永安、列东、列西;北片沙县);(5)闽北方言(东片建瓯、松溪、政和、南平大部、顺昌东南部;西片建阳、崇安、浦城南部);(6)闽方言过渡区(南片大田中部;中片大田西部、尤溪西部、永安东部;北片尤溪大部)。

闽方言与客赣方言过渡区:包括北片将乐、顺昌西北部;南片明溪。

赣方言区:即闽赣方言,包括北片和南片(北片邵武、光泽;西片建宁;南片泰宁)。

客方言区:即闽客方言,包括北片、中片、南片和东片(北片宁化、清流;中片长汀、连城;南片上杭、永定、武平;东片平和西沿、南靖西沿、诏安北角)。

吴方言区:即浙西片边界方言(浦城中北部)。

官话方言区:南平方言岛(南平市区及西芹镇)和琴江方言岛(长乐航城镇琴江村)。

现将近20年来闽方言研究的成果,诸如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省部级优秀成果奖、闽方言研究著作和闽方言研究论文做简要的介绍如下。

平潭县历史

平潭县历史

平潭历史沿革(简编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但开发历史很短,加上历代战患频仍,社会发展缓慢。

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

宋嘉祐四年(1059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

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有百业荒废,满目疮痍。

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极大地制约着平潭海洋产业与对外交往的发展。

直至清雍正五年(1727)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

清咸丰(1851-1861年)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

此后一段时间,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

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

民国元年(1912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

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平潭又陷入困境。

直至民国38年9月16日平潭全境解放,平潭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并以极大的热情迎接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曙光。

海陬岛县,地灵人杰。

长期与风浪搏斗的平潭人民同,早有民风强悍、吃苦耐劳的美誉,富有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明洪武年间,岛民**内迁后,林杨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请求豁免“虚税”,结果系狱18年。

嘉靖年间,岛上民众奋起抗倭,筑寨拒敌,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传说。

明末清初,平潭人民积极配合郑成功部队,开展海上抗清斗争。

鸦片战争爆发后,身为金门镇总兵的江继芸,为保卫国土,与英军展开殊死搏斗,英勇献身。

抗日时期,爱**民协同抗日,浴血奋战,气壮山河。

“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深入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的迅速传播,唤起了平潭社会的民族觉醒。

中琉宗藩关系中的平潭元素兼论周鹤芝“乞师”琉球之性质

中琉宗藩关系中的平潭元素兼论周鹤芝“乞师”琉球之性质

中琉宗藩关系中的平潭元素兼论周鹤芝“乞师”琉球之性质作者:詹豪强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讲述了中琉宗藩关系中的平潭故事,包括琉球国贡使墓与反清复明骁将周鹤芝。

并点评了周鹤芝将军在汉民族危亡之际“乞师”中国藩属国琉球之性质。

关键词:平潭;琉球;贡使墓;周鹤芝;乞师据福建平潭政协编印的《平潭文史资料》第九辑中刘舜耕先生之《平潭琉球墓群及其史实》载,中国与琉球(今曰“冲绳”)交往历史悠久,早在600多年前就友好往来。

中琉往来,琉球貢船驶往福州(福州今有位于河口尾的“琉球馆”),貢船多经海坛岛水师辖区洋面,再驶往闽江口。

位于闽江口海面的海坛岛(福建省平潭县所在地,简称“岚”,现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有一些中琉宗藩关系史轶事。

一、琉球国贡使墓宗藩关系是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和朝贡关系是一回事,有了宗藩关系就需要朝贡。

没有朝贡,就不存在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月,中国藩属国琉球王国贡使船的105人遭遇台风在平潭海坛岛北部钟门洋面“和尚礁”触礁。

遇难者为琉球国那霸府大夫等60余人,但仅拾漂尸20余具,合葬于今平潭县苏澳镇猫头墘村,墓朝南方的琉球国方向,背山面海。

因误传殉难者有琉球王国驸马,故该墓葬在平潭亦叫作“琉球国驸马墓”,是中琉宗藩关系中关于平潭地方的重要文物。

1988年,“琉球国驸马墓”被列为福建省平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琉球国贡使墓”是我国现存不多的琉球人墓之一,属于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是琉球国尚未被日本吞并前在宗主国(中国)留下的遗存。

这类文化遗产反映了我国和纳贡国琉球之间的密切往来,对加强平潭与琉球(后被日本占据而改称“冲绳”县)间的联系和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反清复明骁将周鹤芝(1592-1680)当宗主国中国的明朝汉族政权被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外族”所亡之际,痛心疾首如丧父母,那些扬言要“反清复明”、并付诸行动的中国藩属国之中,除朝鲜王国外,其实还有古琉球王国。

卢姓的来源与迁徙

卢姓的来源与迁徙

卢姓的来源与迁徙2019-10-08卢姓在全国各地多有分布。

但起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并不⼀致。

从现有的⽂献资料来看,卢姓有4个来源。

⼀是起于河南卢⽒县。

周平王迁都洛⾢,是为东周。

与此同时,边裔的戎狄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

当时中原内地,⼏乎到处都有戎狄,就是周王所居住的成周洛⾢周围也布满了戎狄之⼈。

《国语·郑语》记载洛⾢四⽅各国的分布情况是:“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驰、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王之⽀⼦母北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也。

”其中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隗都是⾚狄、⽩狄或其他诸狄,莒为东边之夷,荆为南边之蛮,他们与华夏诸国都曾活动于黄河流域。

公元前645年前后,周襄王欲伐郑,娶戎狄⼥为后,与戎狄联兵攻郑,但在打败了郑国后,襄王却废黜了狄后。

狄后愤懑不已,便与襄王后的母亲惠后商议,欲⽴惠后之⼦⼦带,遂引戎狄之兵逐周襄王,⽴⼦带为天⼦。

于是戎狄之兵进⼊洛⾢周围,“或居于陆浑,东⾄于卫,侵盗暴虐,中国疾之”(《史记·匈奴列传》)。

陆浑在今河南嵩县⼀带,春秋时的卫国在今河南滑县⼀带。

后来晋⽂公打败戎狄,杀了⼦带,才把周襄公迎回洛⾢。

陆浑戎原居⽠州,后迁伊川,再扩展⾄嵩县⼀带。

与陆浑戎同时迁往中原的还有阴戎。

《后汉书·西羌传》云:“允姓戎迁于渭,东及辕。

在河南⼭北者,号⽈阴戎。

阴戎之种,遂以滋⼴。

”渭即今陕西渭河⼊黄河处,辕即辕⼭,在今河南偃师东南,与巩义、登封两市交界。

这就清楚地表明,春秋时阴戎也已迁⼊中原地区,与周⼈错杂⽽居。

阴戎所居的河南⼭北是指陕西商县以东⾄河南嵩县、陕县⼀带。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云:“今河南卢⽒县东北古有阴地城,为当时屯戍之所。

”由此可见,卢⽒县即春秋时阴戎居住之地。

战国时晋楚争霸,晋⽂公欲修霸业,于是贿赂戎狄,从阴地经过,以匡扶王室。

福清古老线戏“词明戏”之曲牌分析及其运用——以《新水令》及《天官》选段《天官叹四门子》为例

福清古老线戏“词明戏”之曲牌分析及其运用——以《新水令》及《天官》选段《天官叹四门子》为例

M z M u s ic福清古老线戏“词明戏”之曲牌分析及其运用——以《新水令》及《天官》选段《天官叹四门子》为例■文/陈奕君【摘要】“词明戏”是流传于东南沿海的福清,平潭等地的古老线戏剧种。

由于地域局限性,使得福清“词明戏”依旧保持原来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形态。

本文根据查阅现存史料和采访民间艺人的录音整理,对福清“词明戏”的曲牌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得以反思。

【关键字】福清;词明戏;历史;曲牌分析;运用一、“词明戏”的曲牌概述词明戏,又称“词明傀儡戏”,是流传于东南沿海的福清,平潭,长乐等地的古老的戏剧剧种。

原名“高腔”,在当地被称为“词明线戏”“七条线”,而文人则称其为“陈平技”,现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与福州的傀儡戏是一脉相承的,但作为戏剧形态的傀儡戏,它属于明代的四平腔傀儡戏剧这一支。

①如今,福清词明戏的发祥地和根据地依然被保存——敖东乡苍霞垄村。

②根据1963年福清县文化局编印的《词明戏音乐》记载,和部分仅在的老艺人口述,在明代时期,有一位从江浙一带来福建上任的官员,来时带来一个戏班,全戏班唱的是高腔,唱白部分均用“土官话”,但后来,为让当地人听懂,特别强调要“词句唱明”,故有“词明戏”之俗称。

福清之存有词明戏,其功劳应算在苍霞垄村林氏艺人的历代努力之上。

据说,明末清初,浙江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到福清,最后在苍霞垄立身成家。

③之后休闲的时间,经常演出词明傀儡戏以度度日子。

而之后的“文化大革命”,因词明戏的演出被歧视成反封建,迷信的互动,服装,道具,木偶头像等也尽多被毁。

而今,词明戏,依然存在着它为神秘和深奥的傀儡戏遗迹。

“词明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具有别样的风韵,独特的表演和优秀的剧目。

传统剧目很丰富,有代表性的五袍戏,即红袍戏,白袍戏,黄袍戏,黑袍戏,青袍戏。

经常被演的剧目有《八仙》,《新水令》等。

“词明戏”之所以叫做木偶傀儡戏,主要在于它表现得方式,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木偶人物来展现故事情节,跟京剧一样的是,它的人物也分为:生、旦、净、末、丑。

平潭的风作文800字

平潭的风作文800字

平潭的风作文800字平潭的风很大,可吹动风车的叶片,也可掀起姑娘的裙角,可发电,也可来电。

曾经,平潭的风更大,大得恐怖。

“狂风过处风沙起,一夜沙埋十八村”,民国版《平潭县志》载,“相传清初,浦尾十八村,一夕风起沙拥,田庐尽墟,附近各村患之。

”那时平潭几乎寸草不生,更没有树木可以抵挡风沙。

因风太大,树会被风吹走;又因没有树,所以风更加肆无忌惮,一次次洗劫这些无辜的岛。

在平潭植树,很不容易。

自然环境对树种要求苛刻:既要耐干旱、也要耐潮湿,还得能耐贫瘠,抗盐渍,并且必须根系深广,生长迅速。

许多被歌颂的树木,都不适合这里,比如伟岸的白杨,常青的松柏;那些名贵的树材,就像紫檀、花梨,更和此处无缘。

还好,有一种叫做木麻黄的树,漂洋过海,来到了平潭。

风大,也并不一定不好。

平潭太适合风电了,因为风始终不觉疲倦的样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是风的好处,在风轮的转动下,风把平潭吹成了一块蓄电池,不管怎么用,风永远为其充电,仿佛在为自己犯过的错误赎罪,洗心革面,重新做风。

其实,平潭的风,还是挺美的。

它吹过礁石,吹过沙滩,吹过渔村,吹到精致的小城里,在街巷里回转,在木麻黄和各种建筑的缓冲下,从摇滚变成摇篮曲,在人们困倦时敲敲窗,在人们孤独时敲敲门,让人们在风中感受生命的存在,然后,风又像风一样走了。

风,吹动晚霞,吹起落日,把鲜活的思想吹过来,把海水心事一样吹皱,没有风,大海也不过是死水一大潭。

去平潭,一定要被风吹吹,最好在风口上站一会儿。

因为,如今的人们离风越来越远了,大部分时间都钻在高楼和汽车里,偶尔,感受一下风,纯粹的大风,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世界被风连在了一起,也曾被风吹开。

就像平潭,东边就是被风吹开的台湾。

曾经,风大浪高,是一道跨不过的鸿沟。

如今早已通航,两三个小时,就到了海峡对岸。

通往台湾的船,曾是多少人的一生。

有数不清的骨肉别离,爱恨情仇。

现在,船又使人重新相聚,在平潭的风中。

不妨,平潭的风再大些,把整个台湾岛吹过来,这样至少省了船票和风浪,桥梁和守望,哪怕每年吹来几天,再吹回去,像一次次轻吻。

福建省县志目录

福建省县志目录

福建省县志目录福建省县志目录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志》2002版.pdf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志》1996版.pdf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志》1992版.pdf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志》1998版.pdf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志》1989版.pdf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志》1995版.pdf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志》1997版.pdf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志》1994版.pdf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志》1992版.pdf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地区志》200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志》上册 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市志》下册 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志 1989-2005》2016版.pdf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志》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志 1989-2005》2016版.pdf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志》1993版.pdf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志》第一册 2004版.pdf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志》第三册 2004版.pdf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志》第二册 2004版.pdf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志》第五册 2004版.pdf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志》第四册 2004版.pdf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海沧区志》2014版.pdf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湖里区志》2014版.pdf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翔安区志》2011版.pdf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集美区志》2013版.pdf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县志》上册 2000版.pdf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县志》下册 2000版.pdf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志》1997版.pdf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地区志》上册 1998版.pdf 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地区志》下册 1998版.pdf 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市志》1995版.pdf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志》1992版.pdf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志》1999版.pdf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志》1995版.pdf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志》1999版.pdf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县志》1995版.pdf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县志》2003版.pdf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志》1999版.pdf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志》上册 1994版.pdf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志》下册 1994版.pdf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志》1992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志》1998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志》上册 1994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志》下册 1994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志》(简本)2001版.pdf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志》1990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志》第一册 2000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志》第三册 2000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志》第二册 2000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志》第五册 2000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志》第四册 2000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鲤城区志》1992版.pdf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鲤城区志》上册 1999版 .pdf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鲤城区志》下册 1999版 .pdf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志》1998版.pdf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志》上册 1999版.pdf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志》下册 1999版.pdf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志》1996版.pdf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志》1997版.pdf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志第1卷》1999版.pdf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志第2卷》1999版.pdf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志第3卷》1999版.pdf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志第4卷》1999版.pdf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志第5卷》1999版.pdf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芗城区志》上册 1999版.pdf 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芗城区志》下册 1999版.pdf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志》1998版.pdf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志》1999版.pdf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志》2005版.pdf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志》2000版.pdf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志》1992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仓山区志》1994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台江区志》1997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志第一册》1998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志第七册》2000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志第三册》1999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志第二册》1998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志第五册》1999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志第八册》1999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志第六册》1999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志第四册》2000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郊区志》1999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马尾区志》上册 1998版.pdf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马尾区志》下册 1998版.pdf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鼓楼区志》上册 2001版.pdf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鼓楼区志》下册 2001版.pdf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志 1989-2005》2015版.pdf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志》1994版.pdf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志》1998版.pdf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志》上册 2001版.pdf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志》下册 2001版.pdf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志》2001版.pdf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志》2001版.pdf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志》1995版.pdf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市城厢区志》1999版.pdf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市志第1册》2001版.pdf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市志第2册》2001版.pdf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市志第3册》2001版.pdf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市涵江区志》1997版.pdf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志1988-2000》2007版.pdf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志 1988-2000》2005版.pdf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志》1994版.pdf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县志》1995版.pdf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志 1988-2003》2006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志》1993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地区志》上册 1992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地区志》下册 1992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志 1988-2002》第1册 2006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志 1988-2002》第2册 2006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志 1988-2002》第3册 2006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志》1993版.pdf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新罗区志 1988-2002》上册 2008版.pdf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新罗区志 1988-2002》下册 2008版.pdf。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第六节姓氏构成秦汉以前,平潭境内是闽越族居住地。

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南北朝至唐宋期间,中原汉族因避兵祸,多次大批南迁入闽。

五代时,卢皓、林甲自河南光州随王审知入闽,隐居于平潭小练岛。

“后二姓繁盛,遂为福州巨族”。

平潭境内姓氏有160多个,考究来源,近者多系福清、长乐、莆田、晋江等地迁入,远者多来自北方中原地区。

农村、渔区人口,以同姓宗亲聚居为主,城镇则各姓杂居。

单字姓占绝大多数,以林、陈两姓居多,约占全县总人口43%。

其次高、王、吴、李、翁、薛、郑、杨、魏、施、刘、黄、张、丁、游、周、何;再次俞、曾、郭、卓、蔡、许、潘、叶、念、方、冯、蒋、庄、欧、谢、徐、韩、梁、萧、柯、卢、任、曹、严、江、邱、余、姚、康、毛、詹、阮、赵、倪、唐、洪、巫、连、朱、颜、侯、程、龚、宋、邓、项、花、罗、汪、廖、陶、苏、汤、凌、葛、武、莫、池、马、傅、钟、章、余、敖、杜、董、金、钱、孔、盖、阎、雷、于、蓝、伊、疏、范、容、荣、齐、尤、夏、赖、沈、戴、孙、袁、温、邵、瞿、陆、成、初、彭、史、胡;此外人数极少的姓氏有:易、段、秀、龙、学、姜、关、季、郎、简、柏、谭、舒、黎、伍、甘、邹、冀、班、石、韦、祁、田、屈、孟、裘、文、阳、勇、练、娄、纪、梦、包、顾、力、宁、燕、谷、冉、熊、晏、殷、皮、农、童、据、接、穆、鲁、秦。

复姓有欧阳、上官。

上楼丁氏先祖赛典赤·瞻思丁,元代官居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后裔丁节,元时经商定居泉州,后迁居晋江陈埭。

平潭丁姓回族,为陈埭丁姓的后裔,散居于上楼、玉井、港东等29个自然村。

三门澳王氏姓祖闽王王审知,后裔王永康徙居福清港头。

传至王国馨,迁平潭澳尾村。

馨之孙王过山,生5子,长子平坦,居平潭斗石垄村;次子寿海、三子通明,居澳尾村;四子竹园,居三门澳村;五子芝田,居澳前田中村。

城关王氏始祖王克履,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原居福建金门,因经商抵岚,定居于平潭五福境,其后裔转迁流水西楼等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潭县志
第六节姓氏构成
秦汉以前,平潭境内是闽越族居住地。

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南北朝至唐宋期间,中原汉族因避兵祸,多次大批南迁入闽。

五代时,卢皓、林甲自河南光州随王审知入闽,隐居于平潭小练岛。

“后二姓繁盛,遂为福州巨族”。

平潭境内姓氏有160多个,考究来源,近者多系福清、长乐、莆田、晋江等地迁入,远者多来自北方中原地区。

农村、渔区人口,以同姓宗亲聚居为主,城镇则各姓杂居。

单字姓占绝大多数,以林、陈两姓居多,约占全县总人口43%。

其次高、王、吴、李、翁、薛、郑、杨、魏、施、刘、黄、张、丁、游、周、何;再次俞、曾、郭、卓、蔡、许、潘、叶、念、方、冯、蒋、庄、欧、谢、徐、韩、梁、萧、柯、卢、任、曹、严、江、邱、余、姚、康、毛、詹、阮、赵、倪、唐、洪、巫、连、朱、颜、侯、程、龚、宋、邓、项、花、罗、汪、廖、陶、苏、汤、凌、葛、武、莫、池、马、傅、钟、章、余、敖、杜、董、金、钱、孔、盖、阎、雷、于、蓝、伊、疏、范、容、荣、齐、尤、夏、赖、沈、戴、孙、袁、温、邵、瞿、陆、成、初、彭、史、胡;此外人数极少的姓氏有:易、段、秀、龙、学、姜、关、季、郎、简、柏、谭、舒、黎、伍、甘、邹、冀、班、石、韦、祁、田、屈、孟、裘、文、阳、勇、练、娄、纪、梦、包、顾、力、宁、燕、谷、冉、熊、晏、殷、皮、农、童、据、接、穆、鲁、秦。

复姓有欧阳、上官。

上楼丁氏先祖赛典赤·瞻思丁,元代官居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后裔丁节,元时经商定居泉州,后迁居晋江陈埭。

平潭丁姓回族,为陈埭丁姓的后裔,散居于上楼、玉井、港东等29个自然村。

三门澳王氏姓祖闽王王审知,后裔王永康徙居福清港头。

传至王国馨,迁平潭澳尾村。

馨之孙王过山,生5子,长子平坦,居平潭斗石垄村;次子寿海、三子通明,居澳尾村;四子竹园,居三门澳村;五子芝田,居澳前田中村。

城关王氏始祖王克履,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原居福建金门,因经商抵岚,定居于平潭五福境,其后裔转迁流水西楼等村。

田美任氏始祖任献文,宋时入闽,居“君竹道头”(今福州马尾)。

传至第五世任克仁,其长子宗忠,迁福清化南里岑厝(福清三山镇任厝村)。

传至第十二世,任东山迁平潭田美村,任东海迁平潭玉瑶坑村。

第十四世任敬峰、任光岳,迁敖东乡任厝村。

青峰、东庠刘氏始祖刘存,字一心,号淮叟,唐末自河南固始率侄昌祖入闽,居福州凤冈。

传至十三世刘浚,居福清平北里龙江(今高山镇龙尾村),其后裔先后迁入平潭青峰、东庠、渔塘等处定居。

山利李氏始祖李邦,为唐高祖李渊次兄李湛的十世孙,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黄巢攻入汝州时,自河南徙居浙江蒲门斤竹,于乾符六年(879年)八月转迁入闽。

其三子李宜隐,迁居福清北宅。

传至第二十世时,李永禄、李永禧兄弟迁平潭南海村,李方岚迁山利村,李方祥迁潭角底村。

玉屿、伯塘吴氏始祖吴祭字孝先,河南固始县人,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随王审知入闽。

传至二十二世(明万历年间)的秦、泰、春三兄弟,先后从福清玉塘村迁入平潭。

秦的后裔居康安、玉瑶、北楼、后垱等村;泰的后裔居玉屿村;春的后裔居伯塘村。

至凤张氏始祖张睦,号太和,河南固始县人,唐昭宗时入闽。

传至张谋,原居福清东张云山庄,后迁永宾里岱石山下(即城头后俸)。

再传至张宗来(字君瑞),清顺治年间迁入平潭至凤村。

仙宫下陈氏先祖显、勋、黯三人唐时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其后裔移居福清后营村。

明万历年间,陈圯迁平潭仙宫下村,陈道明迁南安村,陈国仪迁南澳仔村,陈上省、陈上夏迁寨顶村。

院前何氏远祖河南固始县人,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入闽,其后裔何万(又名一元),南宋
时迁福清县龙田。

万后第五世何君弼迁福清江镜村,第十三世何定居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迁平潭县院前村,其子迁潭角底村,第十五世何文灿迁坑北村。

渔限杨氏始祖杨时,号龟山,河南固始县人,宋代入闽,居延平府将乐县。

其第四世孙杨肇,因课盐福清,卜居于永宾里(今海口地区)。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后,其后代子孙播迁平潭大练岛渔限等村。

酒店杨氏杨时裔孙杨玺(凤山),迁福清永宾里后,生3子。

其三子杨君玉(后改名均玉),迁福清六一都岭南,亦生3子。

其三子杨德载,迁福清平北下里仙井村,传至君玉的十六世孙杨伯新,于清初自仙井村迁入平潭酒店。

梧井杨氏始祖杨盈,河南固始县南井人,唐僖宗时官居防御使,后随王潮入闽。

传至第十三世杨斌,迁福清钱山(又称“前坑”,即龙田潜山乡)。

至后四世杨伯复,于明季从钱山迁西坪,后迁入平潭梧井。

清康熙时调迁内地,22年后复归梧井。

北厝林氏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中秋,始祖林禄领八族衣冠入闽,首任晋安太守。

其裔孙林希逸居福清渔溪,逸之孙林明哲,于南宋景炎年间,避乱迁居平潭敖网“芙蓉垄”。

传五世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避倭患,迁居内地。

林桓迁福清新丰里南窗村,其后代又从福清回迁平潭北厝和朴秀村。

钱便澳、大福林氏始祖林禄一支后裔,先居长乐,后转迁福清山东村,传至第十七世,其后裔先后迁至平潭的大福、钱便澳、江斗门、斗垣、苍霞、青岐、当 、沙塔等村。

桥锦头林氏始祖林昕,河南固始县人,五代后梁开平年间随王审知驻闽,择居于福州。

其后裔子孙林胜于宋代迁福清北林村,林永盛于元代迁福清沙玉村,明、清时先后播迁平潭桥锦头、吉钓、草屿的西楼、岑兜、莲澳等村。

西楼、谢厝周氏始祖周维岳,河南固始县人,唐朝翰林学士。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随王潮入闽,居福州石井巷。

传十一世周文约,迁福清黄仑村。

其裔孙周昌迁福清松潭村。

昌之后裔迁平潭流水西楼村、东庠澳底村、屿头玉瑶村。

至二十五世周赐元、周延元,迁平潭谢厝村,再播迁渔屿村;周文道迁南社村,播迁澳尾村;周宏居迁大富田村。

斗魁郑氏入闽始祖郑崇淳,明正统年间进士,居福清海口,其裔孙郑淑云,于清康熙、乾隆年间,自海口迁入平潭斗魁村。

澳前念氏始祖念子华,河南祥符县人,宋绍兴年间任合州刺史,入闽定居于福清杞店,子孙分迁各处。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取消截界后,始迁入平潭观音澳,后播迁各村。

霞屿、东占施氏始祖施惠张,唐昭宗时自浙江吴兴入闽,任威武将军,居福建省建阳县麻沙界首。

传至第八世,宋京官施宗泽,出任福建转运使,肇基福清县龙田。

宗泽之后第四世施世珠,生四子(一正、一国、一玉、一安)迁平潭霞屿。

至第十八世施朝陛,自霞屿播迁东厝堑(今白青乡东占村)。

看澳、土库高氏始祖高良器,河南卫辉府共城县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自吴入闽,元和二年(807年)任长乐邑宰。

传至第十五世高威,徙居平潭城关,后转居福清磁瑶。

至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高荣迁入平潭罗澳村。

延至明季,其后裔先后从福清磁瑶迁居平潭看澳、土库、当盛、江楼、鹤厝安等村。

后旺、一埠翁氏远祖翁轩,河南固始县人,唐德宗时任闽州、漳州刺史,后卜居莆田竹啸,其孙翁巨隅徙居福清漆林村。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翁善迁福清瑟江。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翁奉迁平潭霞屿村,翁导训迁平潭一埠村。

清代,翁绍陟从瑟江迁入平潭后旺村。

东堑游氏入闽始祖游匹,字五丈,河南固始人,官长史,唐末随王审知入闽,驻福州杨桥路,后人迁建阳县麻沙镇富垅村。

其裔孙游奉(字玉光)迁福清县城头堑柄村。

奉之后代游玉于明嘉靖年间迁平潭东堑村。

其后游辉迁招康村,游永贵迁玉堂村。

东昆、跨海薛氏远祖薛凤池,河南固始县人,唐末入闽,居福清凤池村。

因名字失传,后人以其居住地尊称“凤池公”。

传至第二十三世薛太和,由福清坑北转迁薛厝岐村,生五子,即
尚仁、尚义、尚礼、尚智、尚信。

尚义后代迁平潭龙美楼村,尚礼后代迁湖尾、后楼、深坞等村,尚智后代迁吉钓岭兜村。

尚仁生三子,即孟富、孟贵、孟显。

孟富后代迁平潭东昆村,孟贵后代迁跨海村。

倒瑞垅薛氏入闽始祖薛贺,晋代迁福安县廉村,传至第十一世薛娟,唐初迁福清福唐里七坑(今属福清龙田镇)。

娟之后世薛楔迁福清龙田积库村,楔之裔孙薛贵宝迁平潭倒瑞垅村。

钱便澳魏氏始祖魏看,世居河南固始县,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卜居福清清远里(今宏路地区),其裔孙迁福清六十都文林(今东瀚文林村)。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第十四世孙魏天乐,迁福清东瀚西营村;其次子魏仁德,迁平潭钱便澳。

第十七世孙魏天祥,从东瀚西坊迁入平潭钱便澳。

第二十五世魏桥、魏梓从福清西营迁平潭渔庄村;魏杉、魏栋迁苍霞垅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