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解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蛇 山 黄 鹤 楼
4
龟 山 电 视 塔
5
武汉长江大桥在大桥建设中曾得到了前苏联技术专家的大力协 助和支持,首创了新型的管柱基础结构施工技术,使水下的桥墩修 建工作全部改在水面进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施工时 间,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约了工程造价。 武汉长江大桥,具有浓厚 的中国民族建筑特征。武昌、汉阳两均建有离地面35米高的桥头堡, 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附属建筑 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个大桥异常雄伟瑰丽。堡亭高出公 路桥面8米,两层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 圆顶。在桥头堡内 的地面大厅里,有大型雕塑。桥面两侧,齐胸的铸铁镂空栏杆上, 铸有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大桥两侧各有143块花板对称排列, 花板内容取材于我国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孔雀开 屏”、 “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引人入胜。站在大桥桥面, 可俯视滔滔江水东流去,一艘艘轮船来来往往;湖北广播电视塔耸 立于汉阳边的龟山之巅,而“江南第一楼”-黄鹤楼则屹立在武昌侧蛇 山上,林立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使人不禁感叹武汉这座大都市 6 日新月异的变化。
10
新华网武汉5月6日电 《第七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日前 公布,“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 长江大桥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类,成为武汉市 最年轻的“国保”文物。
11
二、相关参数
12
跨越河流:长江 桥梁位置:武昌(蛇山)—汉阳(龟山) 全长:1670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其中正桥
21
六-1
编制初步设计
22
万里长江阻隔中华大地南北交通,长江建桥乃是炎黄子孙千年梦想。 19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时年63岁、自1913年起多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李文 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 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并详述前四次规划经过 和受挫的原因,论述当时中国能建成大桥的可能性与具体工程内容、经费预算(600亿旧 人民币)等。中央政府对此甚为重视,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上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并于1949年末电邀李文骥、茅 以升等桥梁专家赴京,共商建桥之事。 专家组先后共作了八个桥址线方案,并逐一进行了缜密研究,所有的方案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利用长江两岸的山丘以缩短引桥和路堤的长度。1950年9月至1953年3月,曾三次召开 武汉长江大桥会议,就有关桥梁规模、桥式、材质、施工方法等进行讨论。
7
8
武汉长江大桥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 武昌蛇山入江的山头。由于龟蛇锁江,江面狭窄,缩 短大桥的长度。江底为两山余脉,除7号墩地质条件较 差外,正桥的7个桥墩都立在坚固岩石上。利用两岸山 势,桥下净空高,可满足通航需要。大桥为公路铁路 双层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长1156米。 正桥8墩9孔,每孔桥跨128米。桥墩基础施工采用 “管柱钻孔法”,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正 桥钢梁由平弦菱形连续梁组成,钢梁设计三联,每联 三孔。钢梁制作精确,由两岸平衡悬臂向江心拼接合 拢。连续梁由一组绞式固定支座和三组辊轴式支座所 支撑。在最高洪水位时,桥下净高18米,可满足上行 9 大型轮船的通航要求.
14
三、设计团队
15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清朝就曾有过设想,在孙中山 先生的《治国方略》中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之 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建造大桥跨越长 江天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将武汉长江大桥列入第一个五年计 划的重点工程项目。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筹备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并成立 “武汉大桥测量钻探队”,开始大桥的筹建工作。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施工 的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回忆说,当时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修建武汉 长江大桥,召集了当时最优秀的专家,调动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设备。 在“集全国优秀人才,建长江第一大桥”的动员令下,各地优秀桥梁专家、 技术人员汇聚武汉。他们有的来自铁道部北京桥梁事务所,有的来自茅以升先生 的中国桥梁公司;有的来自南方的广州铁路局,有的来自东北的哈尔滨铁路 局……1955年2月成立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 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建桥所需的钢材等材料和设备,靠全国人民支援。 参战人员忘我工作,不计 报酬,不讲条件,大家把工地当成家,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为了修好这座桥, 铁道部还请前苏联桥梁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西林等人组成一个28人的专家组, 提供技术指导。
26
通航净空 铁道部第一、二次武汉长江大桥会议上已有确定意见,桥下净 空为通航水位以上26m。在第三次会议上,各有关部门均派了代表 参加,再度研究船舶高度发展趋势,曾有意见认为船舶高度主要有 烟筒控制,而烟筒趋向可倾倒式。又从建设费用分析,净空如降低 10m,公路、铁路可减短引桥长度近数公里,全桥建设费用估计可 降5%~10%。汉阳、武昌之间往返时间缩短,铁路列车通过能力提 高。经过讨论,基于当时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认知程度和我国的经济 实力,从总体考虑,各方代表包括航运部门一致同意降低净空 8~10m。铁道部据此上报政务院,同年4月获得批准:桥下净空确定 为通航水位以上18m。桥下净空面广(包括相关既有建筑的拆建) ,需要全盘分析,比较复杂。 1953年根据各项研究讨论成果,又确定了铁路载重中-24级,公路 载重6线汽-13级,完成大桥初步设计。
16
四、施工Fra Baidu bibliotek法
17
方秦汉院士称,当年建武汉长江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 大桥自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指示铁道部着手 筹备,到1955年9月1 日正式开工,筹建工作就开展了5年。 从大桥的桥址线到桥式、净空、建桥材料,甚至是桥头堡的设 计等等,都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试验。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 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 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 中国的新时代。” 例如桥头堡的设计,为了寻求最佳方案,当时政务院指示在全 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和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方案,并邀 请国内知名的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专家及桥梁专家,对已征集的 美术方案进行评选后送政务院审批。
24
六-2 桥址地质
25
几十年来设想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均在武 昌蛇山与汉阳龟山附近过江。两岸基岩外露, 但河床地质比较复杂。从1950年4月开始至 1953年初江中地质钻探钻孔214孔,累计 4326m。岩层强度相差悬殊,大部分石灰岩 平均强度344~1165MPa,江中靠武昌侧炭质 页岩仅有4.6MPa并有溶洞和断层地堑,节 理发育破碎,风化侵蚀。经反复综合比选各 桥址线,最后基本选定现有轴线,主要考虑 了各墩位岩较平,地下溶洞较少,线路较短, 引桥地形较宜建桥;仅有正桥7号墩炭质页 岩,破碎较多,需作特殊处理。
汉阳岸引桥长303米,有17孔;武昌岸引桥长211米,12孔。每孔跨度不超过 17.2米,均为钢筋混凝土门式拱桥。连接正桥与两岸引桥的桥台为8层楼式桥头堡, 第8层在公路桥桥面两侧各设一对仿古双檐小角亭,成为桥头附近黄鹤楼与晴川 阁之间的连结点。桥面上下两层。下层设铁路双轨,南北列车可同时对开。两侧 有2.25米宽小道,专供大桥养护人员行走。上层为公路桥桥面,车行道宽18米, 可并行6辆汽车,设计荷载汽—18、挂—100,其两侧人行道宽2.25米。正桥人行 道外缘为铸铁雕花栏杆,图案有丹凤朝阳、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鸟语花香、菊 黄蟹肥、石榴结籽、猕猴摘桃、鱼跃荷香等。 人行道内缘后来增设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撞护栏。每隔32米矗立一对灯柱, 兼作无轨电车供电线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桥灯远望如过江银龙,壮丽奇绝。大 桥管柱基础、墩台、梁体及铁路联络线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施工,公路桥桥面及 两岸引道由武汉市建设局协同施工。大桥工程耗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12.63万立 方米;安装钢梁24 372吨;打入钢筋混凝土管桩3 000根,总长62.5公里;直径1.55 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柱224根,总长3 752米。总结算投资1.38亿元,大桥主体工程投 资7 189万元。公路桥桥面由武汉市建设局负责维修管理,其余均由郑州铁路局武 汉长江大桥桥工处维修管理。
18
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是采用桥 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这种技 术工人得到深水作业,承受气压和水压 的变化,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 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而且呼 吸困难,极易出现氮麻醉现象,得一种 “沉箱病”。 前苏联专家西林提出了管柱钻孔基 础的创议,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 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 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 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是一项完全 创新的技术。两国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 经过一年多的地质勘测和艰苦的试验研 究,最终决定使用这种技术。 因为使用了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施工方 法,武汉长江大桥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 工,实际仅用2年零1个月。
交通工程学院 12级路桥二班
张亮 全书邦
1
2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 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中国在万里长 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被称为“万里 长江第一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 要意义。于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 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 得到了前苏联政府的帮助。前国家领导 人毛泽东在此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 堑变通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表达了 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大桥为双 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双向四车道的公路 桥,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为京广铁路 复线,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桥身共有 8个桥墩,每孔跨度128米,可让万吨巨 轮通行无阻;底层有电梯可直达公路桥 面,站在桥上眺望四方,浩荡长江在三 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 武汉隔两江立三镇而互峙的伟姿,感觉 十分豪迈。大桥的通车形成完整的京广 线,是中国南北交通的要津和命脉,同 时也是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23
铁道部于1950年2月组建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 探队和设计组。同年9月至1953年3月3次召开武汉 长江大桥会议。议题有桥梁规模、桥式、材质、施 工方法等。一次建成双线铁路的公铁两用桥、双层 桥面布置、钢筋混凝土下部结构、深水基础采用气 压沉箱法、简支钢梁浮运法架设等项,意见比较一 致。 1953年4月1日,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 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前身),负责武汉长江大 桥的设计与施工,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 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汪菊潜任总工程师。
20
六、建设施工
在大桥的施工过程中,每个步骤大家都不敢有丝毫的马 虎。据参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工人王淳回忆,1956年6月,大 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 有松动。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 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 梁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 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 启动。
由三联九孔跨径各为128米的连续梁组成,共长 1155.5米。 跨度:每孔128米 桥墩数量:8个 公路桥宽度:22.5米 ,桥梁上层公路桥车行道宽 1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
13
桥梁类型:钢桁架三孔连续梁 设计单位:铁道部勘测设计院 建设单位:武汉大桥工程局 施工单位:铁路部大桥工程局 总设计师:茅以升 兴建时间:1955年9月1日 建成时间:1957年10月15日
19
五、 安全储备
通过反复的论证、实验和创新,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有足够安全储备。 武汉铁路局专家介绍,当年,设计中 以极端环境为标准,假设两列双机牵 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 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 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 急刹车;还是这个时间,长江刮起最 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 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武汉长江大桥 仍需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