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一)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给予了多种定位
新旧课标中都提出: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转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但旧课标中只提出了这三个概念,没有具体的描述,导致我们不清楚这样的角色该如何实现,而新课标对于“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这三个名词给予了准确的定位,让我们更加清晰自己该做什么。
1、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针对这一内涵,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现:
(1)为儿童探究问题营造开放性环境这一点在旧课标中已经有要求,我就不举例说明。
(2)为儿童探究问题创设支持性条件以前的课堂中,我们也会有意识给学生参与讨论、表演的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但却忽略了自己是“支持者”的角色。要成为儿童探究问题的支持者,我们就应该善于开发和提供各种除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可以以我们自身为主,也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单元中“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我们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小时候用过的物品,在课堂上拿一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穿的小衣服、小鞋子、小帽子、小奶瓶等,让学生用这些物品跟现在的自己比一比,很快就能跟学生产生共鸣。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比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从一个小不点长成现在这么高,这里面是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呢?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还可以讲讲自己身为母亲或父亲的过程,让学生们体验父母亲是如何关爱孩子的成长的。
2、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针对这一内涵的提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发挥好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一点在旧课标中已经有要求,我就不举例说明。(2)发挥好深度质疑的角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多角度地思考和探究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深度质疑的指导角色。如:在教学《游戏快乐》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做中悟:怎样玩得愉快”的活动。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到操场上开展游戏活动。有的玩跳绳,有的玩丢手绢,有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玩得愉快?这时,学生肯定很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游戏中的快乐,以前的课堂,我们也会认为引导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快乐就达成教学目标了。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发挥好深度质疑的指导角色,教学就会不一样了。我们就应当学生分享完快乐后,扮演活动者发言质疑:“我觉得玩跳绳的时候,不排队抢着跳才过瘾。”“我可以把其他人都赶走,一个人玩就不用跟别人抢了。”类似这样的质疑,其实恰恰是现实中学生游戏时会出现的情况,我们将这些情况以深度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怎样才有可能真正玩得有意思。
3、新课标要求教师是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伙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共同提出探究问题和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如:在教学《春天在那里》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开展“我的发现”交流会。以前的课堂中这样的交流会也比较多,可能
会“冷场”,或许是学生窃窃私语,而无人举手,我们往往会点名让学生来汇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时,我们就该扮演伙伴的角色,可以说:“有的同学在说悄悄话,能说给大家听吗?我也有好多疑问,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发现多,疑问多。”这样一来,教师很自然地就成为了学生的合作伙伴,当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后,就可以适时小结,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出课堂,开展“探究春天的奥秘”的活动,通过看课外书或向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教师不再只是教导的人,也是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得受教者。而学生在接受教导的过程中,同时也进行教导。教师和学生为彼此的成长共同负责。
(二)活动的组织上要注意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宜、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以往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往往基于课本流于形式,一堂课多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为主,但新课标则要求要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发展特点,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色,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就应当具有趣味性、整合性、连续性与开放性。如:选择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就应允许儿童喜欢的游戏进入教室,使儿童能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学习。如在《认识新朋友》一课中,为了让才入学的小朋友消除恐惧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在新集体中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设计“师生自我介绍”、“找朋友”、“网小鱼”、“请你记住我,我想和你交朋友”,让师生、生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在互相叫名字、特长展示、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
(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连续
对品德与生活课程而言,儿童的一日生活即课程。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活动组织上应该要重视活动的整合。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如“重阳节”的活动,教师可以请家长先引导并协助孩子记录完成有关于家里老人(爷爷奶奶等)的调查问卷,包括姓名、生日、属相、兴趣爱好等。然后启发孩子回家观察老人每天做什么事?喜欢吃什么?怎么保养身体?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老人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难?怎么帮助解决?怎样使老人开心?并引申出活动:“我想为爷爷、奶奶做一件事。”这样课程活动与生活融为一体,也结合了节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孩子层层递进地深入活动,也懂得了“尊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品德与生活课程还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这里所说的“连续性”是指各单元之间、各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例如,引导儿童把探究“种子奥秘”的经验及使用过的观察、比较方法用到探究昆虫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植物生长的变化中去,进而扩大到探究自己成长的变化、社区的变化、自然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等,从而逐步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意识,体会到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普遍而深刻的道理。这样课程就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
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