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从经济现象层面上看,经济全球化呈现如下特征:

1,经济全球化不是各国经济同质化,而是世界市场的自由化:包括商品、服务、技术、信息、劳动力、货币资本的交易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全球化。

2,由市场的自由化又伴生国际规则的全球化。国际规则从两方面产生,一是公开制定的国际公约,这样的规则,虽然仍是发达国家的影响占上风,但毕竟发展中国家做了抵消其支配性的努力;二是从发达国家做起的国际惯例,发展中国家国家只有接受的份,没有改进的份。

3,在国际经济中,还有附属于经济全球化的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包括精神消费),它是以商业的全球发展为背景的。这种全球化基本与发达国家率先开发的新型商品与消费倾向吻合。

4,金融全球化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和交换全球化的速度,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波动更容易传导;现代金融体系的缺陷无法有效防止金融投机对实力不强的国家金融安全的威胁;各国金融屏障的撤消,便利了资金泡沫的发生与作用,破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国际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和收入的不平等将不断加剧。

经济一体化体现的生产力发展的阶段特征在于,它与国际水平型产业分工的推进相伴随,使国际分工由各工业部门之间的专业化转向部门内部专业化。原有的部门内国际生产专业化主要形式是:同类产品的品种系列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工艺流程的专业化。接着,专业化扩展到产品经营的全过程,从设计、研制、零部件生产加工、组装或总装,到销售等。这些经营环节都可在国际范围内安排定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这种全球配置成为可能。这样一来,水平型的国际分工除了在发达国家之间,还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一些成熟技术甚至创新技术的产品或其中某些工序、工段就可以安排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在此当中,发达国家往往掌握核心技术,而将各个经营环节依据不同的比较成本扩散到全球。看起来,发展中国家会有机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得到技术外溢的好处,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是在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与技术研究,在自己有所进步的同时给了人家更大的发展。

很显然,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挑战性。上述背景昭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加深,而发展中国家国家在一个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属于更为脆弱的依赖方,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的扩大频繁,可能产生种种不安全因素。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严峻挑战,主要发生在国际竞争加剧以及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加大。

1,在竞争格局上,发达国家之间国际经济合作深化,水平分工与水平型竞争更广泛地展开,更能相互促进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提高;而与发达国家处于垂直分工与垂直型竞争的发展中国家,在有得有失的交流与合作中更难“得”而更容易“失”.

2,在竞争性质上,全球经济竞争即商业竞争(广义)本质上是发展机会与生存空间的争夺,发达国家都力争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抢占制高点。在领先地位上,市场与发展机会都是广阔的;而在附属地位上,很少有发展机会,得以生存的市场也将时而扩大、时而缩小,生存权取决于人家发展的需要。全球化趋势加快了将国际市场变为各国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和载体,但对不同的国家,结局会不一样,有的空间和载体变大,有的变小。这种竞争的无情与严峻必须充分估计。

由此看来,经济全球化给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带来的压力与风险更大。

二,发展的利益始终有民族性

经济全球化,使跨国经营规模空前,跨国公司所到之处,开拓市场,利用资源,网罗人才,运用科技,大有以全球为故土之势。然而,民族国家并未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失去作用。

经济生活中的主体一般是两个:政府和企业。政府在国家范围内运作,除了少数情况之外,都是千方百计地力争增强本国的国力,在国际竞争中争先恐后。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采取的开放政策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图发展,而政府对本国的科技、教育的发展规划只能有益于本国企业。对于本国企业的经济行为,一旦出现损害国家利益,政府就会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

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企业,客观上都有民族利益。它们奉行全球战略,不是消除而是强化了民族利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战略部署归结为谋求利用国际垄断地位实现垄断利润。出于客观的实力格局,西方跨国公司一般都是以特定母国为依托,企业利益与母国的民族国家利益有密切联系。跨国公司的分支通常是作为母国在海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作为东道国,应当尽可能限制以至消除外国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企业,作为特定国际经济力量的代表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有的人常持有这种新观点,认为跨国公司逐步失去民族性而转为世界性,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拓展市场,更乐于塑造“无国籍”形象,致力于“当地化”方针,看起来正在逐步远离民族性。其实,跨国企业在本质上仍然是有民族性的。

1,跨国企业首先是在本国发展壮大起来的,它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和科技的国民体系。跨国企业的基本原则,是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研制技术发明的每个环节,比如在硅谷研制半导体,在图林发展汽车部件,在印度开发软件,而战略资源始终集中在母公司,即集中在自己的祖国。

2,在把科技优势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跨国企业将在设立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推广其技术产品,到国外招募人才,开发适合当地需要的新技术及产品,有时也转让一些技术,但确保知识产权。但对那些战略性的技术不会轻易扩散,人才的使用掌握在总部手中。

3,技术的转让和吸收要有基础条件,对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重大分野。发达国家有必要的科技能力,可以相互之间有针对性地分享专门技术,发展中国家则缺乏这样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不受国界限制,但跨国经济活动所铸造的经济后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却在增强。竞争仍然分国别。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难以有国界所保护。双方的竞争态势是:不平等地位、不对称选手、不公平规则、不平衡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

如同过去国际经济学术界已经指出过的那样: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现在也可以进一步指出: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国际化的客观趋势,也是发达国家有意识推行的一种获取国际经济支配权的战略,为此,针对一种具体的“经济全球化”论点,有必要分清是前者还是后者。违背发展中国家的明智选择和客观需要,强行按照抽象的西方自由放任学派的教义来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鼓吹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定出的国际规则来替代所有的经济主权,实质上是在国际市场上推行国内市场尚且不能无条件通行的“优胜劣汰”原则——“丛林原则”,即除了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关系,没有其他的相互关系,要害是“淘汰”落后者,也就是剥夺发展中国家未来能够转化成优势产业的机会。

我们需要的经济全球化,是要在兼顾各国经济主权与国际规则的条件下,推动各国对外开放,实现经济互补与国际资源优化配置,始终争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中的双赢局面,最终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扩大整个世界的市场容量。可以预言,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是自我屈服,在经济全球化中将长期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