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迟子建小说

合集下载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迟子建的小说《雾月牛栏》是他创作的一部以农民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其中塑造了一个极具傻子形象的人物,这个傻子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智商低下的人,更是一个心地善良、淳朴纯真的人物。

通过对这个傻子形象的描绘,迟子建展示了人民群众的真实面貌,传达了对自然、对农民的深情厚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感动。

傻子形象的刻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尊重和关怀。

迟子建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和语言表达,刻画了一个智商有限、口齿不清的傻子。

尽管傻子的表达方式比较别扭,但作者并没有嘲笑他,反而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用平等的眼光去观察和描写他的生活状态。

作者对这个傻子人物的刻画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描绘了傻子和牛栏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农民劳动和生活的真诚敬意。

傻子形象是迟子建小说中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媒介。

迟子建以牛栏为背景,通过傻子这个形象,把农民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傻子之所以被称为傻子,是因为他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本质的理解超越了正常人的范畴。

他能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能够凭借自己的直觉找到丢失的牛,也能在危险时刻救人于水火。

傻子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利用和依附,而是一种相互感知和联系。

他所表达出的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是多么重要。

傻子形象也是迟子建小说中对人性纯真和善良的表现。

傻子没有世俗的权谋和算计,他只有纯真的心灵和善良的品性。

他对人和事都充满了信任和善意。

当他发现有人偷牛时,他没有报复或者诉诸于法律,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调解,用善良和和解的心态对待那个偷牛的人。

傻子往往以一种无法理解的智慧评价世事,他以自己纯真的目光看待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阴暗面。

他的纯真善良可以感动每一个读者,也可以启发每一个人思考善恶和人性的问题。

迟子建的小说《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是一个充满感情和哲理内涵的形象。

他让人们重新认识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展现了人们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

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浅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迟子建对死亡主题情有独钟,她的作品涉及到各种形态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活着的人们的影响。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其温婉、细腻、清新空灵的风格享誉文坛。

迟子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白雪的墓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鸭如花》、《过客云烟》、《亲亲土豆》、《草地》、《一匹马两个人》……在这些作品中,充盈着浓浓的死亡意识,而迟子建则以其温情、缠绵的笔端消散了死亡的灰暗、阴郁,构建了被忘却的乐园。

一对死亡情结的独特体验迟子建在小时候就目睹了了无数的葬礼,随后她邻居和同学的死,使她明白:“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

”迟子建目睹了一个个生命的突然终结,从而使她在童年时代就有了痛彻的人生体验。

而长大后祖父、父亲和丈夫的死亡,对她更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是个小学校长,个性豪放、幽默,对儿女很慈爱,对迟子建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去世后,这个温暖幸福的家庭曾一度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迟子建的丈夫黄世君原为塔河县委书记,2002年死于意外车祸。

迟子建34岁才和黄世君结婚,在迟子建的影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夫妻感情甚笃。

丈夫的意外去世犹如晴天霹雳,使迟子建一度陷入悲伤不可自拔,《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篇就写:“我的丈夫是个魔术师,两个多月前的一个深夜,他从逍遥里夜总会表演归来,途经芳洲苑路口时,被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撞倒在灯火阑珊的大街上。

”这与迟子建本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

”正是迟子建自己悲痛的心声。

赏读迟子建的《清水洗尘》

赏读迟子建的《清水洗尘》

赏读迟子建的《清水洗尘》赏读迟子建的《清水洗尘》迟子建的短篇小说《清水洗尘》讲述了礼镇少年天灶一家年关洗澡的故事。

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小说集中笔墨通过少年天灶的视角叙述了腊月二十七这一天天灶家按老人、父母、孩子这样的长幼次序洗澡的整个过程。

一.日常生活的诗意书写迟子建擅长从孩子的视角看人生。

这篇小说也基本上是由少年天灶的所见所思串连起整个故事、种种人生的。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新奇而朦胧。

那些人生的悲剧与喜剧也因此而浸泡在“有趣”的氛围中了。

与很多孩子欢天喜地盼过年不同,少年天灶并不喜欢过年。

他眼中的过年可概括成:鬼气,忙碌,僵直,半夜。

更吸引他的似乎是日常生活中大人们所忽略的东西。

天灶郑重向伙伴肖大伟宣布——今年要用清水洗澡之后,他“抬头望了一下天,觉得那道迤逦的银河‘刷’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为他除去积郁在心头的怨愤”。

当妹妹天云愉快地拿着过年戴的头绫子忘记盖被子忘记关灯睡着而被母亲嗔怪时,学科教育论文天灶笑了,他拨了拨柴禾,再次重温金色的火星飞舞的辉煌情景。

在他看来,“灶炕就是一个永无白昼的夜空,而火星则是满天的繁星。

这个星空带给人的永远是温暖的感觉”。

后来在父亲洗澡时,天灶坐在灶边打起了吨,“他在梦中看见了一条金灿灿的龙,它在银河畔洗浴。

这条龙很调皮,它常常用尾去拍银河的水,溅起一阵灿烂的水花”。

后来夜深了,“头顶的星星离他仿佛越来越远了。

天灶一边哼儿歌一边在院子中旋转着,寂静的夜使旋律格外动人,真仿佛天籁之音环绕着他,天灶突然间被自己感动了,他从来没有体会过自己的声音是如此美妙。

他为此几乎要落泪了”。

终于,这个男孩可以用一盆清水为自己洗尘的时候,整个过程就像是个庄严的仪式,他的头搭在澡盆边上,看见了隆隆夜色,看见了夜色中经久不息的星星。

“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人澡盆中,就像课文中所学过的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预备着为他除去一年的风尘。

”他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很想告诉他的伙伴,“星光特意化成皂角花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

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

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

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迟子建小说中大量的死亡描写表明作者对这一终极问题的关注与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

迟子建诸多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就是死亡,她的关于生存或死亡的意识在作品中涌动,成为我们理解其小说的切入点。

死亡固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可谓千差万别。

迟子建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对于生死的思考,集中表现了迟子建的人生态度。

一、感悟生死在迟子建笔下,我们的生命在任何时刻都在走向死亡。

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面对周遭死亡的人逐渐认识和感悟到的。

首先感受到死亡并感到恐惧的是儿童。

在他们的意识中,死亡是神秘的也是惨痛的,它意味着不幸、凄惨、悲哀和绝望。

《北国一片苍凉》中,芦花被父亲囚禁起来眼看着母亲被烧死却无能为力;在《守灵人不说话》中,迟子建以儿童的视角描述了亲人的一个个离去,自己对死亡由恐惧到接认知的感情进展。

“他人之死是人类童年或个体童年的原始性的死之经验,它使人类或个人最初知道了死亡的事实,产生了最初的关于死亡的体验和认识,也可说它是原初性的死亡意识。

”对死的意识标志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程度。

《树下》中七斗就是伴随着死亡逐渐成长的。

小说开篇就写到了七斗母亲的死亡,其后一连串的死亡伴随七斗的成长。

如果说第一次面对母亲的去世,七斗感到特别的忧伤和痛苦;那么面对姥爷去世,七斗表现得就不那么悲伤;第三次写到靳开河女人的死亡则是用冷静客观的叙述语气,仿佛在描写一件平常事件一样。

死亡对生者生活和精神上的冲击力是有限的。

知道父亲死亡的信息传来,她的悲伤几乎用尽。

七斗姨妈一家四口被邻居朱大有杀害、船长自杀、画家死去、栾老太太的死讯、白马主人的意外、儿子多米病逝……七斗的一生都在见证着死亡,她不再对死亡感到好奇或恐惧,而是感到死亡无处不在,随时可以发生。

在迟子建看来,死亡并不是刻意的设计,而是日常生活中突然的遭遇。

海德格尔曾经指出:“日常生活就是在生和死之间的存在。

迟子建小说赏析

迟子建小说赏析

迟子建小说赏析迟子建小说赏析导语:“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

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下面是迟子建小说作品的赏析。

《福翩翩》在《福翩翩》中,迟子建以一贯的沉静笔触,娓娓述说着乌吉河畔、柴旺一家的琐碎生活。

从清汤寡水的肉片酸菜粉丝,到小年夜里的白糖黏豆包;从巧结姻缘的压酸菜石,到横生枝节的颈椎治疗仪。

柴旺一家在现实的荒凉与凋敝中,快乐地生存着。

纵使背负儿子惹事生非的债务;下岗、转业,又落得衣食无靠,生活仍然值得欢欣鼓舞。

迟子建不善肆无忌惮的夸张。

在她笔下,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邻居刘家稳,虽以教师为业,却也命运多舛。

车祸、残疾、病退。

比照柴旺一家,可谓殊途同归。

《群山之巅》迟子建上一部长篇《白雪乌鸦》出版于2010年,暌违5年之后,终于等来了《群山之巅》。

全书分“斩马刀”、“制碑人”、“龙山之翼”、“两双手”、“白马月光”、“生长的声音”、“追捕”、“格罗江英雄曲”、“从黑夜到白天”、“旧货节”、“肾源”、“暴风雪”、“毛边纸船坞”、“花老爷洞”、“黑珍珠”、“土地祠”等17个章节,故事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苍茫的龙山之翼,一个叫龙盏的小镇。

屠夫辛七杂、能预知生死的'精灵“小仙”安雪儿、击毙犯人的法警安平、殡仪馆理容师李素贞、绣娘、金素袖等,一个个身世性情迥异的小人物,在群山之巅各自的滚滚红尘中浮沉,爱与被爱,逃亡与复仇,他们在诡异与未知的命运中努力寻找出路;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努力活出人的尊严,觅寻爱的幽暗之火……《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种特有的叙事方式和精致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呈现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迟子建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性关怀。

一、对被遗忘者的照顾关怀比如,在小说的结尾,华道龙到医院探望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发现她生活过得十分困难,决定用自己的全部积蓄来帮助她解决生活问题。

这种对无助者的照顾和关怀,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性中善良、仁爱的一面,也表现了作者关注贫穷人群、弱势群体的态度和立场。

二、对天性中美好的追求小说中的人物多数生活在偏远的边陲地区,身处困境中的他们无法摆脱自身的陋习、偏见,也无从了解现代社会的先进、进步事物。

然而,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追求却表明了他们内在美好的渴望。

比如文青黄琴音,热爱文学、音乐,渴望通过文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对美的热爱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而农民老赵,在面临生活困境时,选择不放弃自己对自由的追求,顶着各种压力,坚持追求自我价值,表现出了对独立、自由的向往。

这些内在的美好品质,展示了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积极向上的追求的肯定。

三、对生命的责任与尊严的尊重小说中的多个人物身处边陲,面对的是艰苦的生存环境和残酷的命运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种种生命问题,而他们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和侵犯。

此时,作者针对生命的责任与尊严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比如,在小说中,一个居住在伊图里河边的女子萨三,经常会收留一些流浪人,替他们提供住宿和食物。

她并不是富有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但她承担起了对他人生命的责任,为依然有价值的人生提供了帮助。

同样,小说中描写了农民老赵的生命轨迹,他面对家庭和生计的压力,仍然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感,这种十分难能可贵的责任意识和尊严感,也让人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综上所述,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性特征,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关怀。

迟子建小说中的生命气象

迟子建小说中的生命气象

迟子建小说中的生命气象
迟子建作为新时期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一直都在探讨着人性、生命、自由等问题。

他的小说《黄雀记》、《陈景润探案》、《廊桥遗梦》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生命气象的独特感悟。

一、人性的鲜明个性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性格。

例如,小说《黄雀记》中的黄雀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

他天性喜欢自由,不愿意被约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

而他所处的年代,则限制了他的自由,他的一生就是为了争取自由而奋斗的过程。

这种明显的人性鲜明个性,让迟子建的小说格外生动,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生命的尊严与自由
迟子建的小说中,对于生命的尊严和自由的探索可以说是一直贯穿始终。

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有时候人们失去了生命,就是失去了一切。

在小说《黄雀记》中,黄雀为了争取自由,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小说《陈景润探案》中,陈景润为了维护法律的正义,也是不惜一切代价。

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追求自由的态度,让人们思考到了一个很切实的问题:我们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三、自我救赎和精神的升华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很多角色都有着自我救赎的心理。

例如,小说《廊桥遗梦》中的许多角色都在寻找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安宁,他们经历了生命的 ups and downs,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这种对于自我救赎的追求,是对于精神升华的一个过程,也是对于人生境遇的一种态度。

总的来说,迟子建的小说关注着生命的气象,他通过小说的形式,让读者思考和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小说,不仅展现着我们当下的社会状况,而且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时代的风景,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小说。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在叙述视角上,迟子建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甚至是动物的视角描述世间百态。

在主题内涵上,迟子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怀和温润的忧伤,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的追寻。

她的中短篇小说,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诗意的风格——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像飘拂在芦苇上的风一样柔软袭来。

一、乡土题材迟子建生在漠河,黑龙江畔中国最北的北极村。

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

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以她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为背景,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极光、鱼汛、秧歌等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致和民俗常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画的“北极村世界”。

在她的众多创作中,乡土气息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思维空间。

所以,最初攫住了迟子建目光的便是她的故乡。

茫茫的雪原,长长的流淌不息的漠河,无边的松林,这些大自然浩荡的意象,塑造了迟子建的性格,涤荡着她的灵魂,形成她旷远空灵的宇宙观,她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

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是与她的故乡、童年和她所热爱的大自然紧密相联的,她笔下北疆小说的地域色彩是深切动人的。

在《北极村童话》、《逝川》、《一匹马两个人》、《清水洗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民俗影响下的她能超越时空与亡灵作精神交流;看到了大兴安岭的黑云白雪、极光渔汛等边地景象;还看到了充满灵性的会流泪的鱼、温柔得怕踩碎阳光从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灵性的马,懂人性的狗,嫩绿的青葱,散发着香气的土豆花,这些沉醉的具象事物又形成她宁静平和、广大精微的精神世界。

……这给迟子建的文风定下了最初的基调:朴素,带着生命的原色;温情,携着情感的热度。

她着意表现的虽然是极具地域性特色的乡士,却又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心灵乡土。

分析迟子建小说的乡土叙事

分析迟子建小说的乡土叙事

乡土寄托着她的信仰和精神,储存着她的亲情与温情,并给予了她对现代文明质疑与批判的勇气。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怀乡”源于人类生存悠久的历史和重复不已的经验。

自人类有乡土意识,有对一个地域、一种人生环境的认同感之后,即开始了这种宿命的悲哀。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存在着对乡村进行审美观照的传统,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小说文本触及到的乡土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乡土,是在理想层次上与城市完全对峙的空间状态,一种有着田园牧歌般宁静的所在”。

迟子建的小说在审美情趣上更接近这一支,她不断地吟唱着“怀乡之歌”,以文本来储存质朴的生活、淳朴的感情和对童年的向往,因而,她笔下的乡村被构建成一个诗性空间。

一乡村社会从物质的空间层面上来说,是附着于广大的自然怀抱的,这使得乡村生活与大自然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乡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着自然环境和自然的节奏生活。

乡村社会的自然性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对土地的依赖。

土地是乡村生活的命脉,在土地之卜有着乡村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因而,对生命起源、生命孕育的怀念和感激,使迟子建歌唱土地那顽强而又丰饶的生命力:“上地真是奇妙,只要是点了种,到了秋天就能从它的怀里收获成果。

别以为成果是千篇一律的,它们出土时姿态万千,可见这土地是多么奇妙,让它生什么它就生什么。

圆鼓鼓的白土豆出来了,它的皮嫩得一搓即破。

水灵灵的萝卜电出来了,它们有圆有长,圆的是红萝卜,长的是青萝卜。

宛如荷花骨朵一般的蒜出土时白白莹莹,而胡萝卜被刨出时个个颜色金红。

”(《日落碗窑》)广袤的原野变成了一个待产的母亲,她在慷慨付出的时候,充满了生命的欢欣。

这样的土地,让人热爱、感激,这种热爱和感激甚至持续到天堂:“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会看到一片盛开着的花园。

那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

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浅析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显 深 刻 , 衬 出 生 存 的 艰 辛 , 折 射 出人 性 的 美 好 。 反 也 关键 词 : 子 建 迟 死 亡 意 识
地 向 下 深 挖 。 无 论 是 最 初 的 《 睡 的 大 固 其 固 》 《 极 村 沉 、北 童 话 》 还 是 新 世 纪 以 来 的 《 亲 土 豆 》 《 界 上 所 有 的 夜 , 亲 、世

人 等 的 死 亡 达 十 五 次 之 多 。 小 说 中 反 复 出 现 的 四 匹 红 马 拉着 的马 车 。 疑 在 暗 示 : 论什 么 人 , 将 走 向一 个 共 无 不 都 同 的 去 处 , 生 的结 局 是 如 此 一 致 而 不 可 更 移 。 人
迟 子 建 如 此 浓 郁 的 死 亡 情 结 应 该 是 来 自于 她 个 人 的
较 少悲 凉 和恐 惧 . 至还 有几 分 诗意 和浪 漫 。 而 十岁那 甚 然
年 .邻 居 家 父 女 三 人 的 先 后 死 亡 给 她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心 灵
小 说 中 反 复 渲 染 ,使 黄 色 成 为 了 性 欲 的 象 征 。 《 高 粱 》 红 中 . 当 余 占鳌 把 奶 奶 抱 到 高 粱 丛 中 并 放 到 铺 着 衣 服 的 高
经 历 的 人 生 惨 痛 . 她 站 在 一 个 心 灵 受 创 者 的 角 度 , 观 使 去
照 那 些 被 损 害 的 不 幸 人 们 的 内心 世 界 . 共 同 的体 验 中获 在
得 精 神 的认 同 。 人 与 “ ” 间 、 与 死 之 间 , 的 作 品愈 在 灵 之 生 她

≥ 篁 .
浅 析 迟 子 建 小 说 中 的 死 亡 意 识
刘 楚
( 京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209 ) 1 0 7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雾月牛栏》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农村为背景,刻画了农村人的生活和命运。

在小说中,傻子形象是一个鲜明而深刻的角色,他的存在不仅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探索。

本文将从傻子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迟子建在小说中对傻子形象的表现及其意义。

傻子形象的刻画在小说中是相当细致和丰富的。

傻子的外貌、言行、思维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都被描绘得十分生动。

作者透过对傻子的描写,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懵懂、单纯、纯洁、善良且天真的形象。

傻子的智商明显偏低,言语简单,举止迟缓,但却有着非常深沉的情感。

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怀有一种天真热忱的感情,对他人没有戒备心,对待世界没有虚伪。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显得非常突出,成为了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傻子的性格特点也是作者刻画得非常精准的一部分。

作者透过对傻子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展示,表达了对人性本真的向往和追寻。

傻子是一个极具纯真和善良的孩子般的形象,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抱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一切都充满着信任和热情。

傻子并不会预设人的恶意,也从不去计较和报复,这种纯真的性格特质使得傻子成为小说中最令人感动的形象之一。

对于傻子的塑造,作者并没有给予他任何负面情感和消极性格,而是用一种由内心发出的真诚和善良塑造了这个角色。

傻子形象在《雾月牛栏》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独特和特殊的,他的形象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人物角色,更充当着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隐喻和批判。

傻子的形象在小说中不断被扩大和被放大,成为一种象征和一种精神的力量。

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傻子一直是一个无法得到社会认同的边缘人,他被排斥和歧视,却仍然用他的纯真和善良感染着周围的人。

傻子的存在不仅仅是对社会的一种冲击和塑造,更是对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强烈声音。

他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底层人民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束缚,也反映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漠视和冷漠。

傻子的形象成为了对现实丑陋一种艰辛的反抗和一种抗争力的象征,他用他的纯真和善良抵抗着一切的冷漠和无情。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鉴赏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鉴赏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鉴赏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鉴赏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篇以鄂温克族人生活为题材的史诗性的优秀小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一、忧伤的生态灵魂与无奈的抗争小说《右岸》满含深情地描写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个鄂温克族人生活栖息的特定“场所”。

海德格尔对场所的阐释,“这种场所的先行揭示是由因缘整体性参与规定的,而上手事物之来照面就是向着这个因缘整体性开放的”。

《右岸》深情地描写了鄂温克族人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山山水水的须臾难离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特殊生活方式,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血肉、生命融合在一起,具有某种特定的不可取代性。

鄂温克族人特殊的“家园”有“场所”的独特性,甚至是不可代替性,是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的重要内涵。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鄂温克族人特殊的生存“场所”,他们特有的生老病死与婚丧嫁娶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鄂温克族家园特有的生态存在之美,既有阴性的人与自然协调的安康之美,更多的是人与自然抗争的阳刚之美,集中表现在两代萨满为部族利益所进行的原始宗教仪式中的“生态崇高”。

《右岸》以反思游猎民族鄂温克族丧失其生存家园而不得不搬迁定居为题材。

迟子建在小说的“跋”中写到,触发她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她作为大兴安岭的子女早就有感于持续30年的对茫茫原始森林的滥伐,造成了严重的原始森林老化与退化的现象,而首先受害的则是作为山林游猎民族的鄂温克族人。

作者从接到一位友人有关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走出森林,又回到森林,最后葬身河流的消息以及作者在澳大利亚与爱尔兰有关少数族裔以及人类精神失落的种种见闻中,深深地感受到原来“茫然失其所在”是当今人类的共同感受,具有某种普遍性,于是作者下决心写作这个重要题材。

而她在深入到鄂温克族定居点根河市时,猎民的一批批回归更加坚定了她写作的决心。

于是,作者开始了她的艰苦而细腻的创作历程。

作者采取史诗式的笔法,以一个90多岁的鄂温克族老奶奶、最后一位酋长的妻子的口吻,讲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族百年来波浪起伏的历史。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额尔古纳河为背景,描绘了在边疆环境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涉及到人性、生存、命运等重要议题。

作品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关怀,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传达出了作者对人性的共情与思考。

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人性关怀。

作品中展现了对边疆人民的人性关怀。

额尔古纳河流经的地区是中国东北边疆地区,这里的人民生活环境恶劣,面临着种种困难。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们的生活遭遇,展现了他对边疆人民的深刻关怀。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因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原因,生活在较为贫困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边疆地区的生存现状。

作者并未以悲观的视角去描绘这些人民,而是通过对他们的生动刻画,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与关怀。

正是通过这种对边疆人民的人性关怀,使得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作品中展现了对生存困境中的人性关怀。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处于生存的边缘,他们时刻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命运的挑战。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刻画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与顽强。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身处险境,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动刻画,表现了他对生存困境中人性的深刻关怀。

他并未停留在对困境的描绘,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传达了对生存困境中人性的理解与关怀。

作品中还展现了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对人性的多层次理解。

小说中描写了一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各种情感和行为反应,有的表现出顽强、勇敢,有的表现出自私、懦弱,有的表现出善良、宽容。

这种多样性的人性形象,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和丰富性。

通过对人性的多样性的关怀,作者传达了对人性的包容与理解。

作品中还展现了对人性的积极关怀。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能够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01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说,它以东北鄂温克族的文明变迁为线索,将民族生活的特点、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以及文明进化的现代性问题联系融合,谱写着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迟子建用温情的笔触,全方位地呈现着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变迁历程。

瑰丽的山川风貌与丰富的民族文化,使作品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表达着作者对故乡文化的归属与认同。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探索迟子建小说中的个性表达,感受充满灵性的民族文化以及彰显文明多样性的理性思考。

[关 键 词] 写作个性;自然敬畏;文明思考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吴雪婷《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以鄂温克最后一位女酋长的自述口吻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书中呈现出鄂温克族人的纯粹与勇敢以及一段民族变迁史,表现出鄂温克族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以厚重的史诗品格和文明进程中的辩证思考令人称道,对鄂温克等民族生存状态和萨满文化的关注更构成了小说的内在肌理。

一、个性艺术的写作风格作家的作品展现着特有的地域风情,对于作家而言,地域文化积淀尤其具有珍贵的价值。

迟子建对鄂温克族写作的思路,也是来自独特的地域文化。

作品中的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着畜牧的生产方式。

鄂温克人在山林中牧养和经营的驯鹿是他们的生存来源。

人们要随着驯鹿生存习惯和食物来源决定是否居住,所以随着驯鹿搬迁是常有的事情。

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就谱写了一曲关于鄂温克人的艺术挽歌。

美国乡土小说家赫姆林·加兰说过:“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

”这句话印证着迟子建的创作个人特色。

迟子建出生在我国最北端美丽的北极村,那里多种多样的植物和活泼可爱的动物陪伴她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她总是可以感受到自然中生灵的原始气息和本真魅力,得到关于生命最初的理解。

从一朵花的春天发芽到秋天的掉落可以看到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从容与释然。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

论迟子建《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雾月牛栏》是中国作家迟子建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智力有限的傻子周仲文在动荡时局中的人生经历。

傻子形象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故事的主角,更是小说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窗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傻子形象在《雾月牛栏》中的呈现。

傻子形象展现了人的善良和纯真。

周仲文是一个天真善良的男孩,他纯真的内心使他无法去理解和感受世间的阴暗面。

不论是邻里间的争闹,还是军阀混战的残酷,周仲文总是本着善意去对待和帮助他人。

他心地善良的特点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一直坚决维护摩根这个被家族财产所诱惑的女人,并对她百般呵护。

再他始终保持对秀玲的深深的眷恋,为了他们的爱无私的付出。

傻子形象呈现了人的无辜和被动。

周仲文天生智力不足,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他在周围人的控制下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主动性。

他在小说中的言行往往被周围人理解成天真可笑,正是他那种天真可笑的言行,却彰显出他不为世俗所动摇的坚定信念,他天真地渴望真挚与纯洁,这正是世俗所缺乏的。

可是,那个善良的人,却面对兄弟、抚养之恩,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失去天真的权利,背负婚姻,抚养家人,生活不易。

他那种身心极度地困惑和被动的境况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冲突。

傻子形象凸显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异化。

周仲文在小说中经历了很多不公和挫折,他的智力缺陷经常被人拿来嘲笑和欺负,他的善良被人利用和背叛。

整个社会在小说中的描写是残酷和无情的,他处处受到压迫和剥削。

特别是在愚昧与堕落的军阀体制下,傻子周仲文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他无法通过智力来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被迫接受社会现实所强加给他的命运。

《雾月牛栏》中的傻子形象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既是社会现实的产物,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小说通过对傻子形象的塑造,展示了社会的冷酷和不公,并通过傻子周仲文的善良和纯真的人性,呼吁人们保持善良和纯真的心灵。

浅析《鬼魅丹青》

浅析《鬼魅丹青》

浅析《⿁魅丹青》浅析《⿁魅丹青》 《⿁魅丹青》是迟⼦建的代表作,描写了三段不幸的婚姻、两段婚外情以及拉林⼩城⼈⿁难分的世态。

《⿁魅丹青》是迟⼦建的⼀部中篇⼩说,作家⽤温情悲悯的笔触描述了拉林⼩城中⼈们纷扰迷乱的情感纠葛与残酷凉薄的⼈⼼世态。

⼩说中的⼈们在婚姻和爱情中苦⼼经营,在欲望和道德中痛苦挣扎。

运⽤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分析⼩说中的⼈物⾓⾊关系,能更好地理解⼩说的深层意蕴和思想内涵。

正如迟⼦建所⾔,希望在⿁故事中找到⼈灵魂的居所。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是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符号学巴黎学派的核⼼⼈物。

格雷马斯⽂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理论,它源于对亚⾥⼠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创始⼈列维-斯特劳斯所倡导的“⼆元对⽴”结构分析转化⽽来。

[1]针对“⼆元对⽴”模式过于简单的缺点,格雷马斯借⽤了逻辑学⾥的矩阵形式提出了符号矩阵的理论,认为这就是意义的基本模式。

[2]符号矩阵认为,任何⼀个⾓⾊X,都存在⼀个对⽴⾯反X;⽽对于⼆者⽽⾔,⼜存在着与之有⽭盾关系的⾮X和⾮反X。

X 与⾮X有⽭盾关系,但并不⼀定对⽴;反X与⾮反X⽭盾,也不⼀定对⽴。

这样X与反X,⾮X与⾮反X构成相互对⽴的两项;X与⾮X,反X与⾮反X构成相互⽭盾的两项。

因此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六组⽭盾关系。

⼆、《⿁魅丹青》中的符号矩阵 (⼀)X与反X――追求幸福与阻碍幸福的对抗性关系 X与反X的关系,即卓霞与罗郁、刘⽂波与蔡雪岚。

这两组⼈物⾓⾊关系都是⼆元对⽴的⽭盾关系。

⾸先,卓霞与罗郁是夫妻,在外⼈看来是既般配⼜幸福的两⼝⼦。

然⽽新婚之夜,当卓霞期待的缠绵时刻终于到来时,罗郁却兀⾃睡着了。

罗郁冷冰冰的举动使卓霞恐惧、惊讶,“感觉遇上⿁了”。

此后不管卓霞如何花⼼思打扮⾃⼰,也⽆法激起丈夫罗郁对⾃⼰的爱抚和欲望。

于是⼀怒之下和罗郁离婚。

卓霞渴望幸福,渴望爱。

这本是⼀个正常⼥⼈的正常需求,⽽丈夫罗郁却缘于痛苦的往事选择⽆性的婚姻。

分析迟子建小说创作艺术追求的独特视角

分析迟子建小说创作艺术追求的独特视角

分析迟子建小说创作艺术追求的独特视角一、以死亡描写为切入点,展示生命状态同时,迟子建笔下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的质感,无论植物或动物都具有和人类一样的灵魂,他们的死同样展现出别样的情感。

《北极村童话》中黄狗傻子对于幼年的“我”来说是最真挚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食物,快乐与忧愁,当“我”不得不离开时,它脖子上拖着沉重的铁链追来,“它骏马般地穿过人流,掠过沙滩,又猛虎下山似的跃进江里,它凫着水,踩出一道晶莹的浪花……它张了一下嘴,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它在下沉,就在下沉的一瞬间,我望到了它那双眼睛,亮的出奇,亮的出奇,就像两道电光,它带着沉重的铁链,带着仅仅因为咬了一个人而被终生束缚的怨恨,更带着它没有消泯的天质和对一个幼小孩子的忠诚回到了黑龙江的怀抱”傻子死了,但它与“我”的情感如那源源不断的黑龙江水般不会消失,它的死是一种对友情和忠诚的昭示。

还有《一匹马两个人》中的那匹老马,它与老少两代主人心意相通,她可以听懂少主人的嘱托,揣测出老主人的心思。

老太太不幸被路上的石头磕死,它与老头不辞辛苦的往返于村庄与二道河子之间,只为让在睡梦中逝去的老太太得到最恰当的安排。

最终老太太埋在了芳香四溢的田野中,当老头平静的离开时它又将老头送回村庄,让老人可以入土为安。

失去两位老人后,它以顽强的毅力和忠诚守护稻田,最后被薛氏母女割伤流血而死,它以自己的死展示着它与老夫妇俩真挚的情感,一匹马和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家人。

在另一个世界了,他们一家三口又会重逢。

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不忧伤,不绝望,哪怕是动物的死亡也不会充满血腥与哀嚎,死亡的背后总是照耀着温热的夕阳余光。

除此之外,迟子建笔下的死亡总会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与灵魂内涵。

死亡,向生者诉说着生的深沉思考。

《雾月牛栏》中继父在那个温情盈盈的雾月里弥留人间。

只因为他当年失手将宝坠打傻,而埋下终生的悔恨,这种内心的负疚感一直折磨着他,他临走时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宝坠回到人的屋子里住。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额尔古纳河为背景,以人性关怀为核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性的多面性。

小说以丰富的文学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关怀。

本文从作品中的人性关怀角度出发,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分析和探讨。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

作品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每个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孟丽子,她性格坚毅,不畏艰险,为了家庭和事业一直努力着。

在困难面前,她展现出坚强的一面,同时也暴露了她内心深处的柔情和脆弱。

而孟丽子的丈夫陈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表现出了矛盾、自私、纠结的一面,但也有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爱情的执着。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折射,作者呈现出了对人性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进而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刻画,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怀。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用文字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命运起伏和生活的坎坷,通过这些生活片段的叙述,呈现出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坎坷命运的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孟丽子丈夫陈干的命运,呈现了一个普通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展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怀和对低层社会人物的关注。

作者通过对命运的细腻描写,传递了对于人生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留恋之情,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怀。

小说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呈现了对人性感情的关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呈现了人性的丰富和感情的复杂。

作者通过对孟丽子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她对家庭、事业、爱情的执着和渴望,呈现了对人性感情的体察和体验。

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描写,作者表现出了对人性感情的关怀和理解,呈现出了对人性内心的深刻关怀。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通过对人性、生命、情感的刻画和表达,呈现了对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呈现,体现了对人类的深刻关怀。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特征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特征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特征如下是有关迟子建的小说创作特征:迟子建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

代表作有《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树下》《原始风景》《晨钟响彻黄昏》《雾月牛栏》等。

她宁静而又理性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其小说创作有以下特征:(1)小说创作的视角: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采取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认识。

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理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到心灵本真的境地。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视角,在作家这里形成了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风格,即使是一些与儿童生活无关的作品,迟子建也喜欢选择一些具有儿童气质的弱者或傻子的视角作为叙述角度,这些都使得作品充满一种浓郁的童话色彩与天真淳朴的气息。

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雾月牛栏》中的主人公痴呆儿宝坠,是未长大的少年,其在文本叙事进程中与儿童视角有大致相同的功能。

(2)小说创作的风格:迟子建的小说充满了地域色彩与自然之美。

从迟子建的众多作品里我们都可以切身感受到那股东北人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老黑土地上所散发出的芬芳。

作家引领读者重返质朴丰润的大自然,面向自然、敞开心扉,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获得宽厚的关爱,同时也体验到与自然共存的莫大喜悦,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这个美好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看待生死与功名。

迟子建在对民间的持续关照中特别看重风俗和神话传说,在她的很多作品里都有对民间习俗的精彩描绘和对民间文化的真诚书写,她对它们有种特别的迷恋和信仰。

在作品《白雪的墓园》中"我"与父亲的相见,那种感觉何等真切,"每到腊月二十七我们便到墓园地请父亲回家过年,非常喜欢的父亲也会在家里通宵逗着小外孙玩,直到大年初三我们再把父亲送回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色彩词的运用法国文学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说道:“色彩之于形象有如伴奏之于歌词,不但如此,有时色彩竟是歌词而形象只是伴奏,色彩从附属地位一变而成为主体。

”[10]色彩是人们感知大千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如此色彩也是美的一种重要属性,虽说它本是绘画用语,但当它作用于语言中就具有了相当强的修饰功能和审美情感功能,“虽然文学艺术作品对色彩描写没有绘画那样具体、那样实,但它能化虚为实,寓虚于实,从而诱发欣赏者的想象力。

”[1]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索绪尔说:“语言是符号系统,色彩词与其他语言符号一样处在这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整体系统之中。

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符号,而是有社会性的。

色彩词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色彩,同时也表现人的意志、感情、意识。

”[2]可见语言艺术的构建离不开色彩,离不开色彩词。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是众多评论者对迟子建小说语言的概括。

自然而然,像诗一般浪漫,像画一样绚烂则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自然平和并不意味着无色透明和索然无味,相反我认为迟子建是位经验老道的画家,毕淑敏就曾说过“读迟子建的时候,我总是看到莹莹的白雪、绿色的草莽和一星扑所迷离的殷红……”[6]《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主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位年界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向读者描述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兴衰变迁,作者用她独特清丽的语调,一如既往的柔美笔触,充满诗意的文学想象,在一天的时间里向人们展示了鄂温克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迟子建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天性和丰盈的想象力,在自由流淌的语言中为读者营造出丰富的色彩世界。

笔者将从色彩与情感、色彩与形象、色彩与修辞这三个方面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色彩词的运用。

第一章色彩与情感色彩是构成构成客观事物的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刺激人的视觉器官,使人通过感觉色彩而领略客观事物的形式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创作出来的,这就使得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不仅能表现事物的色彩属性,还能够引导人们去感受色彩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一、凝重的色彩“黑”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颜色,同时也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出现最多的色彩词之一,一般来说黑色代表严肃庄重,比如法庭上的法官一般穿黑色的衣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法律的公正意味,又比如乐团里的演奏家们穿黑色的礼服则显现出了演出的庄重和仪式感。

除此之外,黑色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死亡、黑暗,阴险,给人凝重压抑的感觉。

例如:(1)我不愿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

(2)他寻着声音走过去,见是一个老女人,靠着一棵干枯的漆黑的树,正蒙着脸哭泣。

(3)它旁边的月亮又圆满了,不过它不是银白色的了,它成了黑月亮了,堪达罕的鲜血已把湖心染成黑夜的颜色。

(4)可乌鸦太多了,赶走了一群,又来了一群,它们就像黑压压的云彩一样,让人压抑(5)公雷神的威力很大,他有时会抛出一团一团的火球,劈断林中的大树,把它们打得浑身黢黑(6)尼都萨满为达玛拉主持葬礼的时候,南归的大雁从空中飞过,它们组成的形态像树叉,更像闪电。

不同的是闪电是在乌云中现出白光,而大雁是在晴朗中呈现黑色的线条。

(7)她穿了一身的黑衣裳,看上去就像一只乌鸦例1句中对于习惯了住在屋子或楼房里的普通人来说,黑夜里的“漆黑”屋顶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但对于一辈子住在乌力楞的鄂温克老人而言,“漆黑”的屋顶不亚于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恐怖事情,它象征现代社会对自然原始的民族文化的冲击,压迫,束缚。

“黑”色以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弥漫在作品中的那种沉郁、忧伤、压抑,和浓重的伤感相呼应。

例2句中的“漆黑”的树和例5句中的被雷劈过的“黢黑”大树就像是躲在背后的鬼魅身影,下一秒就要跳出来,“黑”色更增添了恐怖,阴冷之感,与呼呼的风声还有蒙着脸哭泣的老女人相照应,渲染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衬托出了老女人的悲伤无助。

例3句中出现的“黑月亮”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死亡意境,“银白”的月亮代表着光明和纯洁,“黑月亮”就没有那么可爱了,简直是死亡与地狱的代名词。

鲜血本是耀眼的红色,却在夜色与“黑月亮”的浸染下变成浓稠的黑,这种化不开的黑就像一个向下不断延伸的漩涡,像要把人给吸进去一样,这就是“黑”色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和制造的心里恐慌。

例4句中出现的“黑压压”“黑色”是乌鸦羽毛的颜色,乌鸦是死神的代言人,“黑“色加重了死亡的气息,一大群黑色的乌鸦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例6句中与白色闪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色”的雁阵,黑色线条冷硬、刻薄、呆板形象加之不时萦绕在读者脑海中大雁的悲鸣,突出了葬礼阴森,恐怖,悲伤的气氛。

除了“黑”以外还有一些颜色也给人凝重的感觉。

例如:(1)当马终于停下来的时候,拉吉米只觉得马鞍一片湿热,一看,是一摊紫红的鲜血,他的阴囊被撕裂,睾丸已经被颠簸碎了。

“紫红”本身就给人一种阴暗,沉郁的印象,鲜血变成了“紫红色”就给人凝固,污浊的感觉,更衬托出“睾丸已经被颠簸碎”了的暴力、恐怖、血腥之感。

又例如描写堪达罕被捕杀倒下的句子:(2)……不过它也不是立刻就倒在水中的,它像酒鬼一样摇晃了许久,这才“咕咚——”一声倒下了,溅起一朵巨大的水花。

那水花在银白的月光映衬下,呈现着黝蓝的色调。

“黝”就是“黑色”,“黝蓝”就是“黑蓝”在这里描写本该无色的水花,再与耀眼的银白色月光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人一种灵异,鬼魅,阴森的感觉,就好像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漩涡把堪达罕给吸了进去,并夺去了它的生命。

(3)她常常面色苍黄地到妮浩那里,跪在玛鲁神前,虔诚地祈祷着。

“苍黄”是白中泛着黄,这种颜色出现在一个人的脸上代表着两种情况一是这个人营养不良还有一种情况则是这个人遭受了强烈的精神打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给人一种沉重与压抑之感。

二、清丽的色彩除了使用给人凝重,沉郁之感的色彩词,迟子建更喜欢并固执的使用着清丽、明亮、富有生机的色彩词。

比如“黄、绿、蓝、白等。

比起控诉恶的、丑的事物,迟子建更喜欢赞扬人性与自然的真、善、美,更愿意去歌颂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和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相辅相成的朴素情感。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是建立在故土之爱的基础上的,“世界首先向我展示的是黄昏的冬景,茫茫的雪野、冰封的河流、高大气派的木刻楞房屋、安然释放着宁和之光的冰灯、黎明前无边涌动着的朔风……”[7]因此迟子建更愿意用一些明亮清丽的色彩来表现出自己对故乡的热爱、眷恋和深情礼赞。

例如:(1)湖水也是碧蓝的。

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的水草,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荷花。

(2)冬日的阳光不管多么的亮堂,总给人清冷的感觉。

那时林中的雪很薄,向阳山坡上的荒草和落叶还枯黄地裸露着(3)镜子里反射着暖融融的阳光、洁白的云朵和绿色的山峦,那小小的镜子似要被春光撑破的样子,那么的饱满,又那么的湿润和明亮!(4)春日的阳光是那么和煦,它们照耀着新碱场,那丝丝白光就像入了土的盐发出的芽,鲜润明媚。

(5那两只猴头蘑被阳光照得莹白明亮、晶莹剔透的,就像树上长出的耳朵。

(6)那个晚上的雪很大,从火塘反射的微黄的光影中,我看到了飘向希楞柱的雪花。

例(1)句中“碧蓝”“碧绿”虽都属于冷色系,但由于“碧蓝”的湖水给人清澈透明之感,“碧绿”的水草又有着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之意,又加之“太阳离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以及粉的荷花”脑海就会忍不住浮现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湖中摇曳的水草水中漂浮着的粉色荷花,这样美好的画面,就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2)句中“枯黄”更偏向于灰暗的冷色系,但是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下与句中“向阳山坡”“薄薄的雪”相映衬,就给人一种亮得微微刺眼的感觉,却也并不觉得灰暗。

例(3)句中“白”的云“绿”的山描绘出了浓浓的春意,“白”色的纯洁与“绿”的浓郁绘成了一副色调干净明亮的春光图,既饱满,湿润又明亮。

例4句中白色本就是最亮的颜色,更有纯洁美好的意蕴,丝丝“白光”浸润着春日的明媚与温暖,例(5)句中“白色”的猴头菇因为有了阳光的照射发出莹莹如玉,晶莹剔透的光泽,“莹白”的猴头菇更惹人喜欢。

例(6)句中“微黄”突显了火苗的微弱更给人一种模糊飘渺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正是这些淸清淡淡的“绿”、“蓝”“黄”“白”在迟子建的笔下像沾染了仙气一样总能发出莹莹的光。

凝重的色彩渲染沉郁、伤感的气氛,刻画鬼魅、恐怖的死亡,与全文弥漫的淡淡哀愁、悲伤相互交织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这个拥有着灿烂文化却行将没落的鄂温克民族深深的惋惜。

而清丽的色彩勾画出的美好景色却表现出了迟子建对这个将要淹没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仍旧倔强保持自我的民族最真诚的热爱与赞美。

第二章色彩与形象中国传统文艺创作强调“形似”,“形似,就是要求形象在外部造型上基本忠实于生活中的原型,符合近似于生活的本来面目。

”[1]客观事物离不开色彩,“色彩描写是文学反映现实的需要”,[1]因此没有色彩描写,就不能够做到描写得生动形象。

三、变化的色彩色彩的固有色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繁多。

物体除了有自身的固有色,它的色彩还会受环境和光源的影响,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光源和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深浅浓淡的变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色彩也是如此,优秀的作家在小说中运用色彩词时往往不是孤立的,就像画家会根据基本颜色调配出更多种的色彩一样,作家也不会单一的使用一种基本色彩词。

迟子建本身就是一个对色彩极为敏锐的作家,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出现的“红”的色彩词为例:仅仅是“红”的色彩词就有7种变化(1)野兔的内脏像鲜红的花朵一样开在林地上,冒着丝丝热气。

(2)那暗红色的肉条就像被风吹落的红百合的花瓣。

(3)他搬起一块石头,扔向老狼,正砸在它的脑袋上,老狼被激怒了,血红着脸朝达西反扑。

(4)最大的是头盖骨,其次是一堆还附着粉红的肉的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骨头,像是一堆干柴。

(5)她用都柿的果实把白布染成蓝色;用红豆把白布染成水红的颜色。

(6)我们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红的泥土,在岩石上描画了驯鹿、堪达罕、狩猎的人、猎犬和神鼓的形象。

(7)妮浩走后的第三年,玛克辛姆身上出现了一些怪异的举止,他用猎刀割自己的手腕,他把赤红的火炭吞进嘴里。

(8)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迟子建对色彩敏感的天性以及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使得她能够游刃有余运用这些色彩词,“鲜红、暗红、血红、水红、深红、赤红”都体现的是“红”这一色彩深浅、明暗的变化,同一个基本色彩词,受到“鲜”、“暗”、“深”“赤”等不同修饰语的修饰就使得一种普普通通的红色呈现出各种细微的差别。

例(1)句中的“鲜红”突出了红的血腥,强调了野兔的死亡才刚刚发生没多久,血液还是新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