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阅读
语文 高考专题知识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一、(2022·唐山市开学摸底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
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
时恕昂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
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礼部..右侍郎丘浚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
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
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
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
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
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
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
上悟,纳之。
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
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
广惧,饮鸩死。
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
上怒,籍没之。
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
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
”上默然。
五月,帝不豫。
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
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
”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
”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幸之门。
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B.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C.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解析】“大学士万安”结交的对象是“万贵妃兄弟”,因此“万贵妃兄弟”不能断开,排除B、C项;“上在东宫”中,“上”是主语,“在东宫”是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排除A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实词复习课件
四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的特点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 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 其次要养成平时多 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 运用中熟能生巧
一 表示时间
1 时汉连伐胡 当时 2 日侍坐备顾问 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 月 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 每月
每年之意 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 思
二 表示动作 行为的特征 状态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
像鸟的翅膀一样
三 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器具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 不可理喻
11 未雨绸缪 12 先礼后兵 13 春华秋实 14 风雨同舟 15 耳闻目睹 16 乌合之众 17 蜂拥而至 18 衣冠禽兽 19 道听途说
名作状 用道理 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 动用武力 名作动 开花 结果 名作动 乘船 名作状 用眼睛 用耳朵 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 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 名作动 穿衣戴帽 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动词用作名词
主语位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追亡逐北
宾语位置
宾语位置
逃兵
• 动词用作名词
其之等词语修饰 •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 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
•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出 入:产品 收入
使……回去 使……舞动 使……相斗 使……灭亡 使……失望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总结(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方法总结一、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
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
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
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
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
“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讲解+课件33张
三、文言断句的方法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常用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怎么办,什么事, 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资治通鉴》)。
2.文言虚词断句法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 “初”“唯”“斯”“今”“ 凡” “且”“窃”“请” “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 断开。 ②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 ” “邪(耶)”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 后面一般要断开。
(6)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 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 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7)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8)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 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 凭借,……的方法(凭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D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负而前驱
负:背,用背驮东西
C.函梁君臣之首
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举天下之豪杰
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 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高中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成绩、增强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梳理一下高中高考文言文的常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考中,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兵”这个词,常见的意思有“兵器”“士兵”“军队”“战争”等。
在“非兵不利”中,“兵”指“兵器”;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兵”指“军队”。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妻子”;“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意为“违背”。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军”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翅膀一样”。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高考中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1、而“而”的用法比较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而”表示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而”表示转折。
2、其“其”可以作代词、副词、连词。
作代词时,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自己的”等;作副词时,可译为“大概”“难道”等;作连词时,可表示假设、选择等关系。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28张
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返回目录
分析:全国卷文言文断句往往断句点不同的地方只有两三处。这里需要考生判断的, 也就是两处:“盟于秦是”几个字间是断在“盟”后还是“秦”后;“所以”之间要不 要断开。
3.断。“断”,就是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 式来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通语意”“析语法”“看结构 ”“定虚词”“凭语感”等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 ①通语意。粗读前后内容,基本了解前因后果、断句大意。
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返回目录
⑤凭语感。凭语感断句其实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使用,这其实是文言文功底相对扎 实的做断句题的常规方法,就是先不看断句选项,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了解选材大意 后,判断断句材料基本内容,再默读一至两遍,然后由易到难,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返回目录
2.审。“审”,就是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 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 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返回目录
二、常见文言文实词及文化常识题
2022年文言文实词重新出现在高考题中,命题方式或单独考查(全国甲、乙卷),或与 文化常识混考(新高考Ⅰ、Ⅱ卷),且往往将材料中的词语含义与教材中的对比考查,做到 了学以致用。应对这两类考点的共通之处,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积累与理解。
适合张贴的高考语文知识点
适合张贴的高考语文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文言文实词》①基本定义:文言文实词就是在文言文里有实际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如实词里的名词(像“山”“水”)、动词(如“走”“跑”,文言文中可能是“行”“奔”)、形容词(类同现代的“大”“小”那种,文言有“美”“恶”)等。
②重要程度:在高考语文中极为重要。
文言文阅读占一定比例,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像翻译句子,如果实词不懂,就没法准确翻译。
③前置知识:基本的现代汉语词汇知识。
例如,得知道现代概念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别,这样在接触文言文实词时能类比学习。
④应用价值:在文言文阅读理解、句子翻译、古诗词理解中都会用到。
以后如果研究古籍之类的也离不开它。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文言文实词属于文言文语法体系里比较基础的部分,就好像建房子的砖头。
②关联知识:与文言文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紧密联系。
例如“在文言文里,虚词常常和实词搭配组合表达意义,像‘之’放在实词‘鱼’后变成‘鱼之乐’就不一样了”。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在于实词数量多,意思有多种。
关键点是记住常见实词的基本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推断特殊用法。
④考点分析: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必考。
考查方式有直接解释词语、选择正确含义等。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文言文产生于古代,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和现在不一样,所以实词用法很丰富。
比如古代等级森严,不同阶层用不同的词表示相似事物,“朕”早期是谁都能用,到后面只有皇帝能用。
②内容赏析:一个好的实词在文章里能精准表达作者意思。
像“望”这个字,在“望峰息心”里,不只是看的意思,还有希望在境界中的体悟。
③写作特色:文言文实词可以增强文章的典雅性。
比如多用双音节实词就会显得庄重正式。
④延伸价值:传承文化内涵。
很多成语都是文言文实词组合,像“破釜沉舟”,懂得这些实词更容易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与文化。
四、典型例题例题一《对“走”字的理解》①题目内容:下列句子中“走”字解释为“跑”的是()A. 夸父与日逐走。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黄金知识点精讲巧析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 副本
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考纲解读】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2.出题形式:结合翻译题考查。
判断句
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固定句式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一、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抬头看看广阔的宇宙,俯身体会繁盛的万物 。
定语后置
D.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
“有没有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呢?”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 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改变自己志行节操的官员
E.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
木,( )尽草死木。
承前省
沛公谓张良曰:“…… ( 公)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蒙后省后文已经出现,前面就不再写出
公曰:“衣食所安,(吾 )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
自述省
(2011天津卷)今与足下并生今世。
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课标卷)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将军战 于河南,臣战 河于北。
(09福建卷)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它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2011广东卷)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 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三语文古文阅读技巧与知识点分析
高三语文古文阅读技巧与知识点分析一、引言高三语文学习过程中,古文阅读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痛的部分。
古文阅读不仅要求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含义,还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古文阅读技巧和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高三语文古文阅读,分享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古文阅读挑战。
二、古文阅读技巧1. 词汇积累古文阅读首先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文言词汇量。
建议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古文经典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以积累更多的古文词汇。
同时,可以利用课本来复习文言文词汇,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句式分析古文句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掌握一定的句式分析技巧对于理解古文至关重要。
在阅读古文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成分结构,尤其是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的关系。
同时,要熟悉各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含义。
3. 语境理解古文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通过语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
4. 诗词鉴赏古文阅读还包括诗词鉴赏部分。
在阅读诗词时,我们要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情感等方面。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三、古文阅读知识点1.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古文阅读的基础。
我们要了解古代的称谓、官职、礼仪、习俗等,以便在阅读古文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2. 文章体裁古文文章体裁丰富多样,如散文、议论文、叙事文、赋、诗歌等。
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和结构,有助于我们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3. 论证方法古文中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熟悉这些论证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4. 文章结构古文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开头多用导入、引出话题、阐述背景等手法;正文部分主要展开论述,采用论证、叙述、描写等手法;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观点或建议。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必做题(详解版)
1答案B.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C.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D.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①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③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热情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国几位贵公子赛马时,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上等马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军事才能。
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逼真。
尤其对孙膑的语言描写丰富,体现出人物谦逊、稳重、睿智等特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1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3(6)D(1)A(2)B(3)D(4)B(5)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1《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2(6)2答案解析考点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点 (2)
答 解析 例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是“未尝技经肯綮”的倒装句,意思就是经络相
案 与
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
项,结
解 合“也”分析,为判断句。B 项,视为(之)止,行为(之)迟,是省略句。C 项,“是以 析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中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整句
分)( )
A.子卿尚复谁为乎
B.之二虫又何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答 解析 A 项,宾语前置,“谁为”即“为谁”。B 项,宾语前置,“何知”即“知
案 与
何”。C
项,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蚓利无爪牙,强筋骨”。
解 D 项,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析
答案 C
答 解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利”“强”
案 与
是后置定语。A
项,“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于
解 水”是后置状语。B 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高” 析 是后置定语。C 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反问句,“安”表反问。D 项,“牡
省略句;③定语后置句;④被动句;⑤⑥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6.(2021·吉林长春学程检测)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尝பைடு நூலகம்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答 解析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应为
案 与
句,正常语序为“察此自何起”;B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实词分类复习+课件69张
石
(
他实际上 ) 他实际上
②左· 右皆引试之( 近臣,随从) 近臣,随从
③所用不过· 三石( 不超过 不超过 )
④而终身自以· 为九石(
认为
认为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译
文
:
此 弓 (的 强 度 )不少 于九石 ,除了 大王, 谁能使 用它?
___此_弓__(_的_强__度__)不__少__于_九__石__,__除_了__大__王__,_谁__能__使_用__它__?_____
士。
〖即练即悟〗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客有过(拜访)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冲),傍 有积薪(柴草)。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 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 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记取)言 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 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 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节下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践)自己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 (勾践)自己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
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
引申义的引申方式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 或者相关联的关系。词的引申方式有两种: (1)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 申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2)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 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分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分类》1. 史传文名称特点举例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
《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按国家(诸侯国)分别记述史实。
《战国策》《国语》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分为两个类别:①断代史,记述某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史实的史书;②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的史书。
断代史:《汉书》《宋史》通史:《史记》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
《通鉴纪事本末》别史别史是区别于正史、杂史,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
创始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
《东观汉纪》杂史杂史是一类史部类目。
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吴越春秋》2. 论说文名称特点举例语录体记录人物言行,无完整篇章结构。
《论语》论说体有正式题目,讲究结构层次。
《荀子》论以论证为主,善于析理,以人物史论为多。
《过秦论》《六国论》说也称“杂说”。
阐述某一事物,兼有议论。
《师说》《捕蛇者说》原从根本上探讨某种理论、政治制度等。
《原道》《原毁》赠序古代文人送别多以诗文相赠,诗文集结成书后,为之作的序称为“赠序”。
后凡惜别赠言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叫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3. 杂记文名称特点举例记/志叙事为主,也可抒情议论。
《小石潭记》《项脊轩志》笔记随笔而录、杂谈琐语性质的散文。
篇幅短小,题材广泛,不拘形式。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4. 应用文名称特点举例铭古代常刻铭于碑石或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以申鉴戒,后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碑志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兼诉悼念、称颂之情。
《柳子厚墓志铭》《五人墓碑记》哀祭包括哀悼文和祭祀文。
《祭十二郎文》序跋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兰亭集序》书牍通过信件阐述见解、主张。
《谏逐客书》《与妻书》疏向君王分条陈述意见、奏议。
《谏太宗十思疏》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陈情表》《出师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知识点之文言文阅读考试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
考试内容高考题中的文言设题有下列5种:1.实词解释。
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
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
2. 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
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个虚词,解题方法除了熟练掌握18个虚词中每个词的几个意义外,还要注意,有时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但语法功能各异,这样也不能认为是相同的,如“则”虽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译成“就”,但有的是副词,有的是连词,这样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
本题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
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4.对选文信息分析和判断。
其一,要认真核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
准确地说是重点看题支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只是一般地浏览,这时就盲目下结论,判定对还是不对。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题支的前后两部分做仔细的推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中招。
其二,无中生有。
文言文本来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在考场上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命题人就会利用这一点,在设题时,把本来文中没有的事件,强加于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别擅长,加上时间急迫和粗心,很容易对其忽略不计,选中错误的答案。
其三,张冠李戴。
试卷中的文言文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这样,在命题时很容易故意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
在阅读时确实看到文中有这件事情,然而,他们没有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
其四,在某些题中,人物事件都能对上,人是这个人,而事情又是这个人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其实不然。
命题人总是会给你制造点麻烦,设下陷阱,引诱你出错,他们会在时间和事件的衔接上让考生产生错觉。
如有一道题的设置,有一位官员不断升迁,在升迁中,他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功绩,设题人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业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业绩。
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差错,仔细推敲,才知大谬不然。
总之,这类题只要考生认真去阅读思考,一般就不会中招了。
5.翻译。
试卷中文言题有两句是对选文的译释,有一定的难度,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信(准)、达(通)、雅(美),而在高考试卷中能做到前两个字就可以了,特别是“信”。
所谓的“信”,我们称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会失分。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
那么什么词能被列为得分点呢?我认为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词一定是一个比较难的词(也包括活用现象);第二,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
另外,得分点还有设在特殊句式上的(过去也曾考过),这些特殊句式都要译成符合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否则也要被扣分。
应对策略第一步:倒吃甘蔗1、读信息筛选题题干——定中心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思路是把文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
做文言文时,先阅读这个题目的题干,从而了解文章的人物及中心,带着这个中心去读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读分析概述题选项——定内容概述题所给选项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这一步骤,建议基础较差的同学放在读原文之前进行,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在读完原文后读此题来印证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第二步:节节划读划读史传文,就是用竖线把结构中的段落层次划分出来。
这样有利于理清脉络,即使没读懂,也至少要知道事件、时间、人物间的关系。
第三步:读题目,定答案1、文言实词题:内外推义语境推义(填空),句法推义(对称性、搭配性),语汇推义(其他合成词或成语)音形推义(不得已而为之)。
2、信息筛选题:细究题干筛选之前,一定要把题干中的要求分析清楚:包含几方面的内容,要选出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选项等等。
如09湖北卷题11,要求选出分别表明“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选项,那么一个是内容要对应,一个是顺序要符合。
3、分析概括题:理解文意,按图索骥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也不要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
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结束语:做文言文阅读题,原则是:里应外合里应(解题技巧):1、倒吃甘蔗——粗略了解文章内容2、节节划读——理清文章脉络3、读题目,定答案外合(全面积累):1、文言实词:常见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2、古今异义:区别异同,了解分类3、文言虚词:18个常见虚词4、文言翻译: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思想方法一、实词的判断方法。
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虚词的判断方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能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但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案例操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纵囚论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
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大辟:指死刑B.此岂近于人情..哉人情:人之常情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冀:希望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贼:残害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于.兹六年矣B.若.屡为之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若.事不济,此乃天也C.约其自归以.就死D.乃.罪大恶极木欣欣以.向荣臣乃.敢上璧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B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C .大意其必来而纵之D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 )A .《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 .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 .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 .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2分)译文:(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3分)译文:(3)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3分)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 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