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次类划分和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次类划分和语义指向研究作者:王艳梅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02期摘要:副词包括情态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和范围副词等,其中范围副词虽然数量较少,但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上却更为复杂。
我国的汉语言专家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对范围副词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对其研究在方向和内容上也不断深入和细化。
本文基于语义指向的理论与方法,以范围副词在语义和功能上的特点为依据,对范围副词的界定、次类划分、语法功能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探讨,希望能够令读者对范围副词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现代汉语;范围副词;次类划分;语义指向;语义结构中图分类号:H14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b)-0000-00范围副词数量较少(不同学者从不同标准出发所认定的范围副词存在细微差别),在副词内部中是一个占比较小的类别。
但在对副词的研究中,它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高,这是因为在语法功能、语用效果和语义特征等方面,它具有其它类别副词所不具备的特殊性。
一百多年来,人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范围副词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在宏观上,将范围副词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语义指向、语法功能、性质和分类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别进行探讨;在微观上,则对其个别成员,如“仅、才、只、都、全”等典型范围副词,在句法、语义、使用条件和范围等方面,进行全面和细致的研究。
1 范围副词的概念及界定1.1 范围副词的界定副词在句子中是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一类词,用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概念,它能够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甚至全句。
汉语言研究者很早就对副词进行了各种类别的划分,其中范围副词作为副词中的一个小类,近年来成为相关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
人们对范围副词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数量副词、表数副词、范围和数量副词、表示范围的副词等等,最终对范围副词的界定形成了大体的共识。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浅析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浅析提要:“都”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副词。
本文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都”的语源进行考察,理清总括副词“都”的发展脉络,并着重从语义指向的分类,“都”指向的语法单位、“都”指向的句法成分等方面对“都”的语义指向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副词都语义指向一、引言“都”是现代汉语副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近年来,学者们对副词“都”的研究,大多从句法表达功能、语义指向和语用选择限制以及针对留学生的偏误分析等角度,对副词“都”展开研宄。
王红(2001)对“都”的义项进行了划分,确定了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两个义项,并对各个义项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征进行详细的探讨,找出了义项之间的联系。
[1]张谊生(2003)认为范围副词“都”是一个表总括的全称量化词,对其在语义和语用上的选择性限制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不同角度对“都”受到限制和制约的原因进行解释。
[2]詹卫东(2004)例举了副词“都”的几个义项,探讨副词“都”的语义指向成分和判定方法,得出被指向成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被指向成分应该是复数成分并可以充当谓语的某个参项;结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范围副词“都”。
[3]胡蓉洁(2012)分析了留学生学习汉语范围副词“都”常见的几种偏误类型和相应教学对策。
[4]总结来说,学者们对副词“都”的研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语用的分析比较研宄,二是对“都”的各个义项进行考察,并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其中前类研究也主要是以“都”作为总括副词的用法为研究重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范围副词“都”的语源进行考察,并着重分析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
二、总括副词“都”的语源探讨“都”是汉语中最为常用的副词之一。
《现代汉语八百词》将“都”的意义分为三类:1.表示总括全部;2.表示甚至;3.表示已经。
[5]根据现代汉语副词分类的原则以及“都”的语法特征,“都”的语法意义有三个:范围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
副词“究竟”的语义考察
① 这个 未 来的嫂子 究竟是什 么样 子 的呢 ? ( 张斌 《 现代 汉语虚 词词 典》 ) ② 究竟是跟 他去 美国 ,还是 留在 国 内,洁华拿 不 定主 意 。 ( 同上 )
二 是用 于 陈述句 中 ,表强 调 ,归根结 底 ,相 当于 “ 毕竟 ” 。
③孩子究竟还小,理解不了大人此时的复杂心情。 ( 李晓琪 《 现代汉语虚词讲义》 ) ④机械化究竞是机械化,要是肩挑人抬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完工。
二、 “ 究竟 ”的语 义指 向
税 昌锡将 语 义指 向的结 构模 式分 为 十种 :前 指 和后 指 、顺 指 和逆 指 、邻 指 和隔 指等 。其 中前 指 和后
指 的分 的说 一 不 二 的指 向情 况 。 因此 ,我 们仅 从前 指 和后 指 这
作 者 简 介 :许秋 娟 ( 1 9 8 6 - ) ,女 ,广 西来 宾人 ,广 西 民族 大 学文 学院 硕 士研 究 生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语 言 文字 应 用
。
柳 州职 业技 术学 院学报
2 0 1 3 年 4 月
来 高呀 。( 汉斯 ・ 克里斯 蒂安 ・ 安徒 生《 安 德 生童话 故事 集》 ) ( 某 某郡 民兵 团里他 的一 些朋友 们 ,可能提 供得 出一 些材料 ,她 虽说并 不能对 此存 着过分 的 奢 望 ,但 究竟 不妨试一 试 。 ( 简・ 奥斯 汀 《 傲慢 与偏 见》 ) “ 究 竟 ”的语 法 意义 其 实也 可 通 过其 句 法 结构 来 加 以辨 认 。用 于疑 问句 或 陈述 句 中 的疑 问 部 分 的 , 是 “ 深 究义 ” ,而 用于 陈述句 中 ( 除 了陈述 句 中的疑 问部分 外 )的则 为 “ 强调 义 ” 。
客观 性 、 强调 事 物的特 性等 。
汉语副词的语义分类与翻译策略
汉语副词的语义分类与翻译策略汉语副词是一类重要的语法成分,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等,在句子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语义上来看,根据其修饰的词汇不同,汉语副词可以分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疑问、肯定、否定等多个类型。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副词的语义分类与翻译策略,为汉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时间副词时间副词是指表示时间概念的副词,包括:今天、昨天、明天、后天、前天、时常、以前、以后、首先、最后等。
它们主要用来表示事件发生或发生时的时间点、时间段或先后顺序。
在翻译时应根据句子语境和含义选择相应的译语,例如:1. 我明天去看电影。
I will go to see a movie tomorrow.2. 他以前是一名教师。
He used to be a teacher.二、地点副词地点副词是指表示地点或方向概念的副词,包括:这里、那里、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边、右边、里面、外面等。
它们主要用来描述所在的位置或方向位置,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点副词还可以表示范围、状态或程度等含义。
在翻译时应根据句子语境和含义选择相应的译语,例如:1. 猫在桌子下面。
The cat is under the table.2. 现在我在图书馆里面。
Now I am inside the library.三、方式副词方式副词是指表示行为方式或方法的副词,包括:慢慢、认真、大声、轻轻、匆匆、顺便、直接、间接等。
它们主要用来修饰动词,表达行为发生的方式或方法,有时也可以表示语气或态度。
在翻译时应根据句子语境和含义选择相应的译语,例如:1. 他轻轻地推开了门。
He gently pushed the door open.2. 她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
She read the book carefully.四、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指表示程度大小或程度高低的副词,包括:非常、十分、很、较、稍微、稍微等。
它们主要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强调事物的程度或程度差异,表示主语与谓语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关系。
《孟子》总括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分析
20 年 l 月 06 1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l fHu e iest f o o c ( ma ie n o il ce c s o ma b i o Unv ri o n misHu nt sa dS ca in e y Ec i S
关 系 可 能不 同 , 以即 使 同 一副 词 , 所 在不 同时 期 的 语义 指 向 也
《 子 》 “ ” 出 现 3 次, 中做 副 词 用 的 “ ” l 孟 中 胜 共 1 其 胜 有 1 例 。在 《 子 》 孟 中副 词 “ ” 作状 语 , 出 现 在谓 语 动 词前 。 胜 都 均 就 语义指 向而言, 词“ ” 是后指 的 , 副 胜 都 即指 向它 所 修 饰 的 谓
N v2 0 o .0 6 V0 . No 1 1 .1 3
第 3卷 第 1 1期
《 孟子 》 总括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分析
李 玉娇
( 南 师 范大 学 中文 系 , 州 5 0 3 ) 华 广 16 2 摘 要 : 文运 用语 义 指 向 理 论 对《 子 》 一 类 副 词一 总 括 范 围副 词 进 行 了考 察 和 分 析 , 《 子》 本 孟 中 对 孟 中的 总括 范
4尽 .
《 子》 “ 共 出现 9 , 9 孟 中 皆” 8次 这 8例 均 出 现 于 主语 之 后,
谓 语 之 前 , 是 做 副 词 用 。就 语 义 指 向而 言,皆 ” 为 一 个 总 都 “ 作
《 子 》 “ ” 出现 2 孟 中 尽 共 2次 , 中做 副词 用 的 “ ” 5 其 尽 有 例 。 《 子》 在 孟 中副 词 “ ” 作 状语 。当它 修 饰 动词 谓 语 时 , 尽 也 它 的 语 义 指 向后 面 。 例如 : ( ) 弃其 学 而 学焉 1尽 () 信《 , 不如无《 》 2尽 书》 则 书 当它 修饰 名 词 谓 语 时 ,它 的语 义 却 指 向前 面 的 主语 。例
浅谈副词
浅谈副词摘要: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副词的研究,至今为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很多看似副词的现象,真正地套用副词的概念性质等却还是有些地方是没有办法解释通的。
因此,在当前的汉语副词的研究中,真正需要着力甲乙突破的方向在于:尽可能地将目前通行的行之有效的西方语言理论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汉语副词中,发表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成果;同时,还要融会贯通地将汉语副词的历时与共时、形式和表达、语法与语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跨语言视野、将汉语副词置于人类语言共性下面进行深入考察,提供一批类型学的副词研究成果。
而本次只是稍微浅谈一下汉语副词,从副词的概念、性质、功能等方面出发,从基础层面研究副词。
关键词:副词;性质;功能在现代汉语中,副词的句法功能相对比较简单,然而,一些常用的复习不仅使用频率很高,而且用法丰富多样。
尤其是作为一个个性强于共性的功能词,其内部各成员在组配方式、语法意义、语义指向、语用特点、篇章特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这显著的差异,情况相当复杂。
因此,自从《马氏文通》以来,副词一直是汉语词类研究中引起争议和存在问题最多的一类。
“副词,这一术语译自英语的abverb,即赋予动词、形容词及其他副词的词类。
马建忠仿效西洋语法所写的《马氏文通》,立‘状字’一类,‘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相当于英语的abverb。
《马氏文通雨后的语法著作里,改状字为副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1】可见,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副词的运用。
一、副词的含义“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的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
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有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
”(《答托洛斯基拍的信》——鲁迅)鲁迅先生利用反语和曲笔,在“高超”这个反语前,用“确”加重了反语的份量,又用“简直”在程度上进一步提高,把这种卖国理论扬到最高处,再用力地往下一摔,在用“恰恰”在最致命的地方——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给予有力的一击,最后再用“最不干净”指明了陈仲山之流卖国理论的必然的可耻下场。
副词“都”“就”的语义指向分析
副词“都”“就”的语义指向分析副词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有选择地对常用的两个副词“都”“就”进行语义指向的分析,或可对副词研究有所贡献。
标签:语义指向“也” “就” “都”一、什么是“语义指向”近年来,随着语法研究的逐步深入,“语义指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语义属于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具体指句子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是语言结构或者语言成分之间并存着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
句法结构是语法的句法方面,而语义指向是语法的语义方面。
语言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换言之,语义指向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副词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试就“都”“就”两个常用副词的语义指向进行分析。
二、“都”的语义指向分析关于副词“都”,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的解释,“都”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a.范围副词,表总括;b.语气副词,相当于“甚至”;c.时间副词,相当于“已经”。
下文只讨论作为范围副词的“都”。
“都”所总括的对象一般在“都”前,也可以在“都”后。
例如:(1)粥和糖包都是温的,糖包里的白糖部分已经凝结成砂状。
(2)小朋友都笑了。
(3)他们都长了半头,也显得更知道和大人合作了。
(4)桌子,那儿童桌子很矮,她一迈腿不费劲就能站上去,那样抓我打我都易如反掌。
(5)我们看不透其中的内容,不知道前边有什么在等着他,无论好坏他都得一一受着。
(6)楼道里很黑,方超一路都在啜泣。
(7)花果草坪遍地枯黄——看到哪里都是一幅曝光不足的照片。
(8)这孩子心里明白着呐,什么都懂。
(9)谁都知道。
(10)都谁知道?(11)都什么地方?(12)跟小朋友打架,顶撞阿姨,从保育院往外跑,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承认错误后都可以原谅。
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
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
自从出现以来,协同副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考生的关注。
协同副词的作用是强
调句子的结构和表达,为解释句子的意思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讨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并结合资格考试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协同副词是指一类可以表示前后句子关系的词,它们能够准确地反映句子的意义,对论证段落进行划分和连接。
它们可以指引句子之间的关系,无形中也使句子变得更加连贯。
例如:尽管他说得很清楚,但没有人发现“尽管”这个协同副词,这就使得他的话语变得更加有力。
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往往需要经过协同副词的使用来达到更好的表达
效果。
举个例子,以论述文的形式来说明,假设要写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其中的句子便可以如下写出,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且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无可估量;尽管各地政府都在采取相应措施,但效果也还得等待。
通过使用协同副词“而且”和“尽管”,让文章更加连贯、对比明显,体现出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由此可见,协同副词在资格考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考生需要特别注意协同副
词的应用。
它们可以使得句子变得更有可读性和连贯性,而且也可以帮助考生突出文章重点,以便使文章更深入浅出地阐述观点。
因此,考生在准备考试时要多关注协同副词,运用它们能够有效提升作文分数,达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也要注意使用协同副词要依据句子的具体内容,过多的使用也可能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甚至会被专家的批改老师识别出来,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分寸。
从语义的角度看副词的虚词性质
从语义的角度看副词的虚词性质作者:朱光辉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7期摘要在现代汉语中,有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副词是其中比较复杂的一类,关于它是实词还是虚词,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大分歧。
这篇文章认为,只有抓住了语言中最核心的问题,从语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就能明确地将副词分到实词的行列中。
关键词语义实词副词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字是语言现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媒介。
在这种媒介中,词属于核心成分,因为它是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成分。
因此,各国语言中都非常重视词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词的定义是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代表特定的意义、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中关于词类划分的原则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这是因为汉语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它同印欧语言相比,缺少形态的变化。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现代汉语把词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虚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代词是典型的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则是典型的虚词。
副词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有人认为它是虚词,有的认为它是实词。
我们先了解一下副词。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例如“表程度的有很、非常、极、十分、最、顶、太、更;表范围的有也、总、总共、共、统统、又、仅仅、一概……;表时间、频率的有已经、曾经、刚刚、正、正在、就、就要、将、将要……;表肯定、否定的有不、非、没、不用(甭)、必、必须、别……;表情态、方式的有忽然、公然、特意、亲自、肆意……;表语气的有难道、决、反正、也许、大约、大概、居然、究竟……”①在各类著作中,对副词首先进行研究的是《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中没有明确提出副词,但这本著作中的状字,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副词。
《马氏文通》给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动貌静之容者。
语文语法知识讲解之使用副词要注意副词的语义指向
语文语法知识讲解之使用副词要注意副词的语义指向
使用副词须要注意副词的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的不同,也常常会引起歧义,须要认真分辨。
比如:
副总理分别会见了两个工商界团体的代表和当地的一些新闻记者。
分别指向两个工商界团体会见一共是三次,指向两个工商界团体的代表和当地的一些新闻记者,会见总共是两次。
当然,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往往可以自行消除。
同样是否定去,不去是说话人就自己的意愿说的。
没去是说这种行为尚未成为现实。
别去是对别人的行为进行禁止和劝阻。
再比如还和更都可以表示程度,但更的比较项可以隐含。
试比较:我这支钢笔还不如那支呢。
我这支钢笔更不如那支呢。
前句是两项比较(这支和那支);后句是三项比较,等于说(你这支钢笔不如那支)我这支钢笔〔比你这支〕更不如那支呢。
〔〕中的内容隐含了。
他果然迟到了和他居然迟到了是预设不同,前句的预设是他会迟到,后句的预设是他不会迟到。
总结: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
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语文语法知识讲解之使用副词要注意副词的语义指向】。
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语义指向分析
・为了保证质量 ,她一天最多做 。
从 该 例 可 以看 出 ,位 于 句 子 表 层 结 构 的 句 法 成 分 “ 0 6
子,在脱 离了具体情景语境或上下文 ,并且当它的主语表
示群 体 概 念 时 , “ 半 类 ” 副词 在语 义 指 向 上 可 能 会 出现 只 ”省 略 后 的语 言 单位 不 能 成 为一 个独 立 的 句 子 。 过 既可 前指 也 可后 指 的情 况 。 ( )语 义指 向的数 量 二
处 ,但 缺 少 详 尽 阐述 , 没 有 把 限 定 性 范 围 副词 作 为 一 个 整 主 观 上 总是 认 为 少 的 ; “ 言多 类 ”有 “ 少 、顶 少 、至 少 、 最 体 来加 以研 究 。
不 止 、起 码 、 足足 ”等 , 它们 表 示最 小 限 度 ,其 所概 括 范 围
( )为 了保 证 质 量 ,她 一天 最 多做 6 只 。 7 O
( )空余时 间不 过 看看 书而 已。 8
( )听 大嫂 子 说 ,顶 少有 七八 回 。 9
( ) 1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至少教育教育。 0
( 1 他 大都吃 面条 。 1)
( ) 买东西,大多到批发市场去 。 1 我 2
面 来 考 察 四小 类 限 定 性 范 围 副 词 在 语 义 指 向 上 的 特 点 及 其
异 同 。 限 于 篇 幅 ,每 小类 副 词 只 列 举 一 至 两个 例 子 来 进 行
论述 。
( )语 义指 向的 方 向 一 语 义 指 向 的 方 向 , 即通 常所 说 的 “ 指 还 是 后 指 ” 。 前 “ 指 ” 是 指 某 个 句 法 成 分 在 语 义 上 指 向它 前 面 的 句 法 成 前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报告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报告
副词是一类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它可以进一步描
述或限定句中其他词的语义。
其中,“才”和“就”是两个常用的副词。
下面是关于“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的研究报告:
1.“才”的语义指向研究:
“才”通常表示后面的动作、状态具有较晚或较迟的发生,用于表达
一些行为或情况出现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例如,“他昨天开始学习,今天
才能掌握这个知识点。
”研究也揭示了“才”在修饰动词时的时序指示作用,它暗示前后两个动作或状态的先后次序。
此外,“才”的语义还包含着程度和标志性的意味。
在程度上,“才”表示发生的时间晚,数量少,程度低,表达限制、不足或不完全等含义。
例如,“他才做了几道题,就放弃了。
”标志性的意味体现在“才”强调
一些行为或情况是意外或突然发生的,具有意外性或对比性的语义指向。
2.“就”的语义指向研究:
“就”通常表示一些动作或情况在较早或较快的时间发生,用于表达
一些行为或情况出现所需要的时间较短。
例如,“他才开始学习几天,就
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研究也发现,“就”在修饰动词时表示速度、顺序
或提前等含义。
同时,“就”还具有转折、比较和对比的语义指向。
在转折方面,它
表示与预期相反的情况发生,起到突出或强调的作用。
例如,“他一直没
有自信,可是考试就取得了好成绩。
”在比较和对比方面,它表示事物或
情况的不平衡或不对称,表达了程度或数量上的突出差异。
以上是对“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的简要研究报告,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留学生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偏误分析语气副词“究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留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
结合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以及留学生平时的作业,我们对留学生在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气副词“究竟”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标签:究竟偏误类型教学策略语气副词“究竟”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被定位为乙级词汇,留学生在中级阶段就应该掌握,但由于其具有意义的虚灵性、句法位置的灵活性等特点,留学生在使用“究竟”一词时,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
“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
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人们说自己的母语时,也会发生错误。
而偏误则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
学习外语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误,他所使用的外语才能逐步接近该语言的标准形式”(鲁健骥,1994)。
对留学生在使用某个词语、某个句式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相关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以及留学生平时的作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偏误:一、缺漏“缺漏”主要是指缺少某些必要成分而造成的偏误。
留学生在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过程中出现的缺漏偏误可分为以下两类:(一)语气副词“究竟”的缺失语气副词“究竟”由于词汇意义比较虚,句法位置又比较灵活,留学生不太容易掌握,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也就出现了回避现象,在该使用语气副词“究竟”的地方却没有使用。
例如:(1)近60亿欧元,雅典奥运会预算增加了两倍。
雅典奥运会的预算超支在何处?(2)那么,这次鹿死谁手呢?(3)安乐死可不可取呢?例(1)~(3)都含有进一步追问的语气,需要使用语气副词“究竟”,而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却采取了回避策略,没有使用“究竟”一词。
(二)与“究竟”相关的句子成分的缺失虽然使用了语气副词“究竟”,却遗漏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句法成分,从而造成了整个句子语义残缺不明。
副词“全”的语义指向研究
副词“全”的语义指向研究本文主要从语义角度出发,在“全”与“都”的比较中,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性,同时试图发掘“全”自身的一些特点,从接受性上来看“全”的使用情况,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说明。
标签:“全” “都” 语义指向接受性全指副词“全”与“都”在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对“都”字,学者们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但对“全”字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力图从语义角度对“全”字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副词“全”的语法意义及句法位置(一)“全”的全量解释及其存在情况“全”是全量算子,它要求所概括的对象是离散的(或可分割),如“橘子、苹果、香蕉”;或被人们主观认为可分为离散部分的,如“书全被看完了”,人们认为“书”可以被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再如“饭全被吃光了”,“饭”并非人们主观认为是离散的,而是被切割为以离散的方式存在的东西。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全”的解释为:第一,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都;第二,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
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表范围的义项,义项中说“表所指范围内无例外”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把它和“都”并列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们可以完全换用,其实它们还是有差别的。
“全”更侧重整体,给人毫无例外之感,“都”字却正如王还(1983)提出的看法,用在复数意义上表每一个。
这种区别可以解释很多相关问题。
下面先来看看“全”在句中的存在情况:“全”必须和一个表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相联系,它的存在情况如下所示:1.“全”的有无似乎不影响句义,只是语气上有所不同,试比较:(1)他们回来了(2)他们全回来了。
在句意上二者并无很大差别,但例(2)和例(1)比较起来,不仅有总括而且还增加了强调的意味。
2.“全”的有无会影响到句子的意义,试比较:(3)他把书拿走了。
(4)他把书全拿走了。
例(4)可以明确“书”不只一本,而例(3)中的“书”则可能是一本也可能是多本。
3.有些句型中,“全”是必须得用的,如:(5)只要你肯学,什么手艺你全能学到手。
现代汉语中副词的语义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中副词的语义功能研究作者:王宇晨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11期关键词:现代汉语;范围副词;转折副词;语义功能中图分类号:H1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171 — 03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副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副词的语义指向及语义功能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对副词语义功能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一类词的语义功能研究,一种是某一个词语的语义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中,副词分为很多种,包括语气副词、情态副词、范围副词和转折副词,范围副词和转折副词语义和语用功能较为复杂,我国汉语言学家在19世纪就开始展开了对范围副词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还有待深入。
在汉语词汇语义指向和和功能研究中,副词的相关研究是开展最早的,也是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类词语,副词的语义功能研究进行了很多的概念和语言研究的历程,包括蕴涵、焦点、预设、辖域等概念释义,副词的语义功能主要体现在词语的应用范围及关系意义上,进而对副词的实际使用进行规范。
最早对汉语副词语义指向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是我国著名学者徐复岭,他考察了连动短语前副词状语的语义指向。
之后邵敬敏对语义指向总结出了“指”、“项”、“联”三个概念,之后的副词语义功能研究多是基于这三个角度出发的。
朱子良在大量实例研究基础上考察了副词的语义前向、后向及双向联系,指出副词的语义是有多项联系特点的,尽管朱子良的研究比较笼统,不够深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副词语义功能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于程度副词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张谊生教授在其报告中《“很/太 + 名/动”的形化模式、演进机制及其表达功用——兼论程度副词在相应组配中的四种功用》中主持因为汉语句法和构词形态变化时没有的,汉语的“程度副词+名词/动词”这样的组合搭配一般只有在临界语境中才能得到类推,演化经过质变临界点重新分析,就相当于接近英语的“-ful、-ish、-tive”等构词法方式。
语气副词“究竟”的用法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语气副词“究竟”的用法分析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是一类比较特别的词。
首先在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上,各大家的说法莫衷一是。
长久以来,人们在确定副词虚实归属时,提出了一系列互相矛盾的分类标准。
大致有四种:1.以功能为主的标准,即能否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2.以意义为主的标准,即有无明确的词汇义;3.功能意义兼顾的标准;4.其它标准。
从功能出发,把副词归为实词;从意义出发,把副词归为虚词。
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由于副词内部成员的虚化程度不一,并且每个成员的搭配关系和入句条件、语义关系和语义指向等大都各具特点、参差不齐,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即使用同一条标准也无法全面描述副词的系统和规律。
其次,从历史传统上看。
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中,虚词研究主要是为了讲清经文及其注释中的辅助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副词在这方面又是最为复杂的,所以副词研究在自古以来的虚词研究中一直占有相当的地位。
与此相应的是各代编纂的各种虚词词典几乎都包括虚词。
总之,副词似乎是一类介于虚与实、开放和封闭之间的复杂的集合:既具有实词的某些语法特点,比如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又具有虚词的某些个性特征,比如黏着、定位、虚化、封闭,个性强于共性,语法意义突出,词汇意义相对空灵。
副词包括多少小类?目前学术界对如何划分副词的小类,还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见。
《马氏文通》在“状字别义”一节中将“状字”分为六类,《新著国语文法》分为六类,《中国现代语法》分为八类,《中国文法要略》的“限制词”分为七类,《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分五类,《汉语口语语法》分为九类,《现代汉语八百词》分八类,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分四类。
在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中,胡裕树主编的,黄伯荣主编的,北大中文系主编的均分为注类,邢福义主编的分七类,邵敬敏主编的分五类。
各家所分小类中,大体都有“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这些小类。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报告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报告副词"才"和"就"在汉语中有着特定的语义指向。
下面是一个关于这两个副词语义指向的研究报告。
1.引言副词在语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修饰功能。
"才"和"就"是汉语中常见的副词,它们具有特定的语义指向。
本文旨在研究这两个副词的语义指向,并分析其用法和含义。
2.方法本研究使用语料库和语法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通过搜集大量的实例句子,分析这些句子中"才"和"就"的用法和含义,以确定它们的语义指向。
3.结果与讨论3.1"才"的语义指向"才"常常表示一个事情发生的晚于预期或期望。
它强调一些事件或状态出现在一些时间点之后。
例如:"他十岁才学会骑自行车",其中"才"表示了一个晚于预期的学会骑自行车的时间点。
3.2"就"的语义指向"就"则表示一个事情发生的早于预期或期望。
它强调一些事件或状态出现在一些时间点之前。
例如:"他五岁就学会骑自行车",其中"就"表示了一个早于预期的学会骑自行车的时间点。
3.3语义指向的适用范围虽然"才"和"就"在语义上呈现相反的指向,但它们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
"才"通常用于表示时间上的延迟或推迟,而"就"则用于表示时间上的提前或过早。
4.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本研究主要集中于"才"和"就"的时间语义指向,但这两个副词还有其他语义用法和指向,如"才"表示程度的强调,"就"表示条件或前提的限定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细化这些语义指向,并考虑其在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差异。
从语法角度考察语气副词“究竟”
从语法角度考察语气副词“究竟”语气副词作为副词的一种,缺乏实义,只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
“究竟”作为语气副词,表达的就是对事物真实情况的进一步追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在此我们就从语法角度来讨论一下“究竟”:一、在造句方面1.“究竟”作为语气副词大多出现在问句中,表示进一步的追究,相当于“到底”,表示“追究事物的真相”。
此时“究竟”的语义指向是疑问中心,如:“首都无小事,‘两节’又相继逼临,北京市的消防工作[究竟]抓得怎么样?”句中的“究竟”就指向“抓得怎么样”。
(1)出现在特指问句中,句中多有疑问词“什么、怎么、如何”等。
如:“那么,关于‘改历’的传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2)出现在选择问句中,如:“我不知道这份电报是否是第二次送达,也不清楚[究竟]有没有送电报收费的规定?”(3)“究竟”不用于带“吗”的问句中,即是非问句中。
如,我们不说“这本书[究竟]是你的吗?”而是说“这本书是你的吗?”或“这本书[究竟]是不是你的?”这主要是因为“究竟”无论是表示主观评价,还是显示某种情态,必然要求该命题所表信息相对明确,而带“吗”的是非问句所表示的则是对整个命题的怀疑和不知,并不含有明确的信息,因而带“吗”的是非问句不能用“究竟”。
2.“究竟”用于陈述句中:(1)表示归根结底的结论或表示原因,这时的陈述句则含有了评价性的意义,尤其是在“是”字句中,语气副词通常只用于“是”的前面,而不用于“是”的后面。
如:“脚踩着书,手扒着书,急急忙忙地翻着一本又一本,我要探明[究竟]是些什么书!”(2)“究竟”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在陈述句中,同别的词语组合表示一定的句子成分,如:“你就猜不着,他[究竟]多大年岁。
”句中的“他究竟多大年岁”做的是动词“猜不着”的宾语。
而在“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中“究竟有没有魂灵”做的是这个主谓谓语句的主语。
二、在句中出现的位次,也就是跟某种句子成分或某种词语同现时所处的位次1.“究竟”总是出现在主语之后,但当单纯针对主语提问时,“究竟”只能出现在主语前,“[究竟]你去还是他去?”当疑问词作主语时,“究竟”也只能出现在这个主语的前边,而决不能在后边。
“究竟”的抽象图示与语义指向问题
“究竟”的抽象图示与语义指向问题摘要:陆俭明先生(2005)指出副词的语义指向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副词的数量在汉语词汇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用法却非常的复杂,如,“究竟”只能后指。
却搞不清到底为什么。
是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本文引英语中过去时的抽象图示和时间顺序来解决“究竟”语义后指的问题。
关键词:语义指向抽象图式时间顺序陆俭明先生指出副词的语义指向问题非常值得研究(陆俭明,2005)。
副词的数量在汉语词汇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用法却非常的复杂,如,“究竟”只能后指。
却搞不清到底为什么。
是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用langacker在中“有界动词”和“无界动词”的抽象图示来分析“究竟”和“互相”的语义指向问题,完全可以得到答案。
langacker最为经典便是的“有界事物(bounded noun)”和“无界事物(unbounded noun)”的识解(construal)(沈家煊,1995)。
langacker又将“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名词与动词的“有界性”和“无界性”对应起来[1],这样,人们感知和认知形状或程度也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沈家煊,1995;陈忠,2006)。
langacker进一步将英语的现在时为几个小类,用抽象图式(scheme)来分析认知时英语现在时的用法的限制。
在分析“究竟”语义指向只能后指之前,有必要对langacker 的《the english present》这篇文章做简要的阐述。
图表1langacker,1987对所谓的进行时(so-called present)进行分析,即为什么有的动词可以用于进行时,而又的不可以。
langacker把根据名词有界和无界的划分,对动词进一步细化分为了持续动词(perfective)和非持续动词(imperfective),然后进一步分析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在用于进行时(present)和过去时的限制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
作者:郝雪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3期
郝雪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副词的语义指向研究是语义指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究竟”是现代汉语中较常
使用的副词之一。
本文针对评注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情况进行考察,并从句法分布和语义
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原因分析。
关键词:究竟;语义指向;句法分布;语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98-02
对于语义指向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按狭义的理解,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
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广义的理解,即“语义所指”,是指代词与先行词,
以及空语类与名词成分之间的同指关。
本文所说的“语义指向”是按狭义讲的。
从理论上说,
应该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可实际上,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只有补语、修饰语(定语和状语)、谓语的语义指向值得考察。
(陆俭明,2005)在此之前,许多研究者围绕不
同副词的语义指向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如陈永婳在他的硕士论文《试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语
义指向》中就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副词的语义指向做了全面的考察和分类;也有的研究者
着眼于一个常用副词,对其语义指向进行细致的研究,如周小兵、雷启良和汪兰就分别在他们
的论文《表示限定的“也”和“就”》、《“分别”的语义指向和歧义问题》、《“相互”的
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和语义特征》中对“也”、“就”、“分别”、“相互”等副词的语义指
向做了深入的研究。
而现代汉语中,“究竟”也是较常使用的副词之一,因而本文以副词“究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语义指向,并尝试探究其形成这种语义指向的原因。
关于副词“究竟”也有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如吕萍和戴秀干的论文《评注性副词“究竟”的
语用考察》就从语用角度对“究竟”一词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指出该词在言语使用中的语用功能;许秋娟的硕士论文《副词“究竟”研究》也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究竟”进行
了全面的探究;陆俭明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里对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进
行过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即用在疑问句中的“究竟”在语义指向向上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它只能指向一个具体的疑问形式,即包括疑问代词、选择问疑问形式、正反问疑问形式;
第二,它只能后指。
不过,陆俭明先生只是对疑问句中的“究竟”的语义指向做了分析,但是,副词“究竟”
还可以用于陈述句中。
那么“究竟”用于陈述句中的语义指向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侯学超先
生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对于“究竟”一词的解释,“究竟”除了可以用于疑问句之外,
还可以在不独立作谓语,而处在包含地位时(作宾语或受事主语)用在叙述句之中。
例如,①
我不知道他究竟吃了些什么。
②他知道我究竟是怎样的。
当然,例①和例②中的“究竟”还是
指向了句中的疑问代词“什么”和“怎样”,这证明了当“究竟”用于陈述句中的疑问部分时,语义指向还是指向后面的具体的疑问形式。
根据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究竟”
一词还有表示归根到底;毕竟的义项,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用于含有评价意义的陈述句中。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或用在“是”字句中,强调事物特征。
例如,①谎言究竟代替不了事实。
②孩子究竟还小,不能像大人那样去要求他。
③她究竟是农村来的,懂得农活。
④他究竟是老
教师,教学上很有经验。
上述例子中,“究竟”被用于陈述句中,它的语义指向了所在句中或
分句中的位于“究竟”之后的谓语部分。
例①中指向了“代替不了事实”,例②中指向了“还
小”,例③中指向了“是农村来的”,例④中指向了“是老教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副词“究竟”在使用时语义指向总是后指。
当然,有时也有前指的情况。
在口语表达中,我们可以把“究竟”这个词放在句尾。
例如,“我们几点才能吃饭,究竟。
”、“我干什么了,究竟。
”等。
当然,这样的表达只是用于口头上的日常交际,这种特殊情况在本文中暂时不予
以考虑。
同时,陆俭明先生也为我们留下这样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有些副词(如“究竟”、“到底”等)总是后指,而有些副词(如“相互”“一概”等)总是前指呢?本文就从句法分
布和语义两个角度探究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总是指向后面成分的原因。
一、句法分布
1.位于主语之前。
例如,①究竟伊朗核危机的结症何在?②究竟我们现在是集中多了,还
是分散多了?③究竟校园里会不会有更多的中学生搞“第二学业”?④究竟本赛季冠军鹿死谁手,将取决于未来3轮比赛。
⑤究竟乘客是静止还是在运动,由观察者所参照的标准来决定。
⑥究竟雪人和野人是不是存在,只有将来我们真正逮到它们时才能证实。
上述例子可以说明无
论是在陈述句还是在疑问句中,“究竟”都有时会位于主语之前,这样的句法分布决定了它的
语义指向只能指向后面的某一个成分,即只能后指。
2.位于主语之后。
例如,①示范高中究竟要“示范”什么?②从众行为究竟好不好?③赵
雅芝究竟是进了疯人院,还是成了金丝鸟?④谁究竟能取得第30届大会的主办权?⑤什么原因迫使这些海洋动物“自寻短见”呢?⑥太阳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没有
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
⑦伊拉克在美国发动战争前究竟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现在作出结
论还为时尚早。
⑧我们正在调查这起碰撞议会大门事究竟是出于偶然还是蓄意制造。
⑨我国的
市场究竟广阔,他们不能不考虑这一点。
⑩孩子究竟是孩子,哭了一会儿又玩儿去了。
上述例
子可以说明“究竟”有时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后,此时主语有两种情况,主语是一个确定的实体,如例①、②和③,或者主语是一个表示不确定的意义的疑问形式,如例④和例⑤。
因为“究竟”表示的是对事物的进一步探究或者是一个归根结底的结论,而当主语是一个确定的实体时,两
者在语义上存在冲突,因而“究竟”不能指向前面的主语,只能指向后面的某个成分。
而当主
语是一个疑问形式时,究竟不能位于主语之后,因为这样的句子是不正确的。
例如有的句子只
能表述为“究竟谁能取得第30届大会的主办权?”“究竟什么原因迫使这些海洋动物‘自寻短见’呢?”因而当主语是疑问代词时,“究竟”只能位于主语之前,而语义指向只能指向后面
的某一成分。
3.位于谓语之前。
从之前举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究竟”出现在陈述句中还疑
问句中,不论是在主语之前还是在主语之后,它都是出现在谓语成分之前。
这一点张谊生在他
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做出过解释:评注副词的基本功能是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
在句法功能存在述谓性的特点,也就是在句中充当高层谓语(或者说双谓语中的前谓语)。
“究竟”属于评注副词的范畴,因而也具有述谓性,进而在句法分布上总是出现在谓语之前。
综上所述,由于“究竟”一词在句中的句法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它在语义指向上只能后指。
当然,上文中提到过这其中还有语义方面的因素。
二、语义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于“究竟”一词的意义有两个词条作为解释。
第一,
用于问句,表示进一步的追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用于书面语,口语多用“到底”。
既然“究竟”在语义上是表示进一步的追究,那么它所要追究的内容则应该是句中的未知信息。
那
么问句中的未知信息通常是指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选择问句中的“是……还是……”结构以及正反问句中的“V不V”结构。
因而从语义角度讲,疑问句中的“究竟”是指向后面的疑问形式。
第二,归根到底。
“毕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用于含有
评价意义的陈述句中。
而根据张谊生先生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究竟”一词属于半幅评
注副词,以句内因素(也就是话题)作为评注的基点。
从所表述信息的角度看,半幅评注只有
述题是新信息,句子话题(主语)则是旧信息。
既然要强调归根到底的结论部分,那么所强调
的内容则应该是句中的新信息,即句子中的谓语部分。
因而,从语义上看,陈述句中的副词
“究竟”也是向后指向句中的谓语。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句法分布和语义内容的影响,“副词”在语义指向上总是呈现后指的趋向。
在疑问句和陈述句的疑问部分中,指向后面的确定的疑问
形式;在一般的陈述句指向句中的谓语部分。
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究竟”
一词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对其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0.
[2]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郝雪(1993-),女,河北昌黎人,现居辽宁沈阳,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