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标要求】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学目标】1.从时间脉络厘清古代中国商业贸易在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的发展表现,认识古代商业贸易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多角度解释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特点。

2.理清金融领域中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与商业贸易发展的关系,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3.了解古代中国,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等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运用史料分析各地商贸特点,从中外角度比较认识商业贸易的相互影响。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

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贸的发展及相互影响。

【教学内容】【概念解释】▲飞钱:亦称"便换"、"便钱"。

唐宋的汇兑券。

唐宪宗元和元年( 806 )曾禁飞钱,可见飞钱产生在此之前。

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

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钱,每千钱加付百钱,商人不至,又改为免费对换。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设便钱务,专门办理便换。

南宋初年便换业务还盛行。

后来使用纸币,便换业务衰落。

▲本票:是指发票人自己于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票据。

这种票据只涉及出票人和收款人两方。

出票人签发本票并自负付款义务。

本票一般应载明:"本票"字样,无条件支付承诺,收款人或其指定人(无收款人名字则以持票人为收款人),支付金额,签发日期和地点,付款日期和地点,发票人签名等等。

▲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契约是指"依照法律订立的正式的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理解古代经济在社会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3. 古代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发展规律
2. 掌握古代各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情况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工具
2. 课堂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入古代经济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如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2. 分析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以乡村经济、手工业生产和贸易活动为例,让学生用课本中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
析和讨论,加深对古代经济的理解。

四、综合拓展(10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古代经济的商业路线图或制作古代经济模型,进一步巩固所
学知识。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经济的小论文或做相关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

必修二专题一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说课】
1.李元宝那么富有,他的小小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 2.李元宝若想去扬州做生意,他该如何解决货款支 付问题?
走进古代商人的传奇人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1.李元宝生活的长安城有何特征? 2.他若想去广州与更多的外国商人做买卖发大财, 他可能要经过什么机构的批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隋唐之际的商业发展特 征、表现,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
古代商人的地位变肯化嫁趋与势商如人”何的?现象。
商人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古代商业发展的哪些特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感悟古代商人的杰出贡献
材料1: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 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 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佛教、基 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 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 向西,在带来战争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 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利丝绸之 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
李元宝的后代在商业方面能看到哪些他祖辈无法看
到的东西?
走进古代商人的传奇人生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 商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表现,增强 学生的时空观念,发展学生的史料 实证素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走进古代商人的传奇人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情境, 了解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及对外政策,进一步强化学生 的时空观念。至此,也化解了 本课难点。
确立依据:高一学生空观念素养有待 提升
突破方法:自主学习、情境创设、史料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优势:思维活跃,参与性强, 学生基础较好,可塑性强。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

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总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特点。

2. 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

3. 能够比较中国古代和其他国家古代经济的差异和联系。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特点。

3.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特点。

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

5. 比较中国古代和其他国家古代经济的异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发学生对古代经济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关系。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记忆。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特点。

3. 观察实物:展示农具、农作物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影响。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联系。

第三课时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关注古代农业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特点。

3. 观察实物:展示古代手工工艺品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性和影响。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的发展。

第四课时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手工业对经济的影响。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

3. 观察实物:展示古代商业工具、商标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商业的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商业与现代商业的联系。

第五课时1.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经济的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教案一、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简史中国的商业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

商业活动在夏商周时期逐步发展,商业日益繁荣,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已经流通,商业活动愈加繁荣。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货币统一标准,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汉代开始出现了丝绸之路,商业活动逐渐走向繁荣,唐代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舟车交通通畅,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代商业经济再次发展,出现了金融、保险、票据等现象,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保障和方便。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出现,商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古代商业经济主要内容1.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在古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以河流和陆地两种为主。

商人常常选择从河流的上游运输货物到下游,最后使货物流通于各地。

而从陆地运输则需要人和马匹来完成,运输的时候十分困难,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

2.货币的创制和流通货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商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和布匹,随后是青铜、银、金等金属铸造的货币。

汉朝时期,开始流通刀币,唐代开始流通铜钱,到了宋代,就出现了纸币,并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

3.商业贸易方式的变化古代商业贸易方式主要是赊销和换市。

赊销是指货主先把货物给商人,商人把货物卖出后,再把钱给货主。

换市是指商人把自己的货物和别人的货物交换。

随着金融贸易的发展,又出现了贴款和现汇的交易方式。

4.商会的出现商会是为了共同经营和管理商业事务的组织形式。

商会一般是由同行业的商人组成,共同管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共同担负风险和损失。

商会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古代商业经济的影响商业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兴起,促进了交通运输、货币的流通,也加速了人们的思想交流、文化升华。

教学设计1: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1: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重点把握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机等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角度,对比分析中外信贷、货币、商业契机的发展情况;分析世界各地商贸发展的特点。

3.历史解释:运用史料分析世界各地商贸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及作用。

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课本前言部分进行导入:中国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发达,杭州、苏州、洛阳、成都、广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品集散地。

北宋都城东京更是全国的商业和交通中心,人口不下百万,店铺林立,货物山积,不但有全国各地的产品,而且还有来自高丽、占城、大食等地的外国货物。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荣景象。

那么同学们知道古代中国其他朝代的商业情况吗?丝绸之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知道古代埃及、希腊、罗马以及其他世界古国商贸发展的情况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商业贸易。

【新课讲授】【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1)含义: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

【师】请同学们结合思维导图学习商业贸易的起源。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概况,完成下面表格。

2.商业贸易的发展(1)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①物品交换的场所:市【师】同学们思考:“城”和“市”的不同之处在哪?提示:城: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多为政治中心,是人类文明时代的标注之一。

市:城市中特定的交易场所,多为经济中心,在物物交换中诞生。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中国商业贸易情况。

②发展【师】同学们观察图片,图片展示的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的商业贸易图,请同学们通过图片结合表格,分析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概况。

教学设计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目标】1.准确、全面地解释商业贸易的概念。

2.分析古代中国商业贸易在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的发展表现,认识古代商业贸易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3.理清金融领域中货币、信贷、商业契约与商业贸易发展的关系,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4.多角度解释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等。

【教学过程】导入:接财神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

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教学设计意图:以拜财神为切入点,利用身材的生活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

新课讲授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学习任务一:概括商业贸易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学生活动:分析、思考、交流问题设计1:请根据材料,概括商业贸易的概念。

结论: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人们通过交换,各取所需,互补余缺,使货物得以流通的一类经济活动。

学习任务二: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看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学生活动:分析、思考、交流展示图片:教师通过列举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商朝贸易范围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得出结论:古代商业贸易多源发生,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限于区域内贸易。

过渡: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起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

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交流问题设计2:观察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地图,准确描绘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学生得出结论并展示:汉代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阳关,越过大月氏(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到达安息(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由安息到欧洲大秦(罗马)。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1)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教学设计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1)

第三单元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标要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重难点】1.重点:(1)了解古代中国、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等区域的商业贸易活动及特点;(2)知道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跨区域贸易交流通道,理解其对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难点: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理解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名词解释】◆货币:指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信贷: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信贷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

狭义则仅指贷款。

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

契约:指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问题引领】一、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商业贸易是怎样出现的?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3.简要概述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的商业贸易活动。

4.丝绸之路沟通了哪些区域的商业贸易,贸易物品主要有哪些?5.古代中国如何管理对外贸易?6.古达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回答以下问题。

1.梳理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及其影响2.梳理信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3.梳理契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知识框架】【课后小练】1.早在公元前1世纪晚期,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为了能不经过中亚地区与汉朝直接贸易,多次派出探险队收集商路情报。

此后多位古希腊地理学家在著作中提到从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最终到达赛里斯国都城赛拉(东汉首都洛阳)的商路。

由这些记载可推断出A. 汉朝与欧洲有密切的直接往来B. 西域地区成为东西贸易枢纽C. 丝绸之路提升了汉朝的影响力D. 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明政府规定:“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货物与中国贸易。

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笔者尝试用材料合作探究以及活动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PPT的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学会分析,学生回答并总结,然后互评的方式落实本课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主要讲述了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概况,重要的贸易通道,商业贸易的重要工具——货币、借贷、商业契约。

第一部分是关于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问题,古代商业贸易活动与贸易通道,旨在了解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罗马等区域的商业贸易活动及特点,知道丝绸之路、奥斯曼土耳其等跨区域的贸易交流渠道。

第二部分是关于商业贸易中的相关工具、途径和方法,如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因此本课教学内容应注意:古代商业贸易活动与社会生活是多源发生,呈现全球化趋势。

各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与社会活动是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1.学生在高一已学过《中外历史纲要》的相关课程,对古代商业贸易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这就为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对于商业贸易中的概念,如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等与经济学、金融学相关的知识知之甚少。

2.教材内容比较广泛,知识点繁多而琐碎,基本概念点到为止,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策略:1.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史料,提升学生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主旨。

2.按照时空规律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和时间轴的方式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四、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 家国情怀 了解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认识中华民族在古代中西世界贸易中所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教 材 分 析重点 认识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以及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作用。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高中历史课程《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古代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观点及其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2. 掌握古代贸易路线、重要城市和商品的信息。

3. 通过对古代贸易的探究,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诠释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分析古代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贸易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动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古代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2. 准备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相关基础知识。

4.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生动展示古代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商路和贸易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干系,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在古代社会中,商路和贸易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的。

2. 介绍商路和贸易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海上贸易路线,介绍商路和贸易的发展历程。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商路和贸易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探究商路和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商路和贸易如何增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贸易物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物品在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同时,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商路和贸易如何影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所在地区与古代商路、贸易的干系,以及这些干系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商路和贸易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商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看法和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唐朝的商业初中历史教案

唐朝的商业初中历史教案

唐朝的商业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商业繁荣,掌握唐朝商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掌握唐朝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商业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唐朝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2. 引入话题:让学生回想一下唐代时期的商业繁荣的情景,想象当时的市场场景,商贩们的生意兴隆。

二、学习内容(15分钟)
1. 展示唐代商业的特点和规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唐代商业的繁荣场景。

2. 讲解唐代商业的特点:集市、贸易、商贩、手工业等。

3. 讲解唐代商业的规模:货币、物品的交易,商业路线的发展。

三、讨论和思考(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唐代商业与经济的关系,商业繁荣对唐朝经济的影响。

2. 找出唐代商业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商业繁荣的原因。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唐朝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2. 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作业(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代商业的短文,包括唐代商业的特点和规模。

2. 检查课堂纪律,确保学生合理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唐朝商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学会合作、独立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以下要点:
1.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影响。
2.古代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贸易路线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商业贸易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宗教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古代商业贸易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我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b.古代商业贸易对城市化、手工业发展和农业改进的影响。
c.从现代全球化视角看待古代商业贸易,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5.结合所学知识,以“假如我是古代一位商人”为主题,编写一个关于古代商业贸易的故事,要求故事中包含商业贸易路线、贸易方式、贸易商品等内容。
1.古代商业贸易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
2.古代陆路和海路贸易路线有何不同?它们在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3.从历史角度分析,古代商业贸易与政治、科技、宗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鼓励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3.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古代商业贸易城市,如长安、洛阳、广州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史料、地图等资料,制作一份关于该城市在古代商业贸易中的地位、发展历程、贸易特点等方面的PPT,并进行课堂分享。
4.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a.古代商业贸易与政治、科技、宗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分析古代商业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学习商业贸易对城市兴起、手工业发展、农业改进等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商业贸易在推动古代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比东西方古代商业贸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地区商业贸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古代商业的进展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代商业的进展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代商业的进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一、把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进展的概况,明白得商业的进展是必然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明白得我国古代商业进展的缘故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熟悉和明白得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熟悉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进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缘故。

【进程与方式】: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讨,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进展的结果,反过来又增进经济的进展,二者辨证统一、相互作用;二、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腹地位和作用。

商业的进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进展与那时政局的关系,表现政府操纵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进展繁荣的表现。

二、中国古代进展繁荣的缘故。

三、教学方式:启发合作探讨多媒体课件演示四、教学进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学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进展,有无同窗试探过:商业到底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新课设计一、古代中国商业进展历程试探:商业并非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进展离不开商人的踊跃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一、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①“商人”的来历:商朝人擅长做生意,做生意的人被称为“商人”。

利用贝为货币。

商业由官府操纵。

(工商食官)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操纵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显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

(板书)二、秦汉以来商业艰巨进展试探:秦汉以来商业艰巨进展的缘故是什么?商业进展的表现有哪些?缘故: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秦汉到隋唐,做生意受时刻和地址的限制,商业整体水平不高,但仍是取得了进展。

七年级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宋朝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的成就。

②掌握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③思考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思考和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看图了解中心的位置,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合作、讨论、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一、导入说到江南,人们都说,江南是一个水乡,是一个如梦似画的地方。

今天的江南发展仍然迅速,往前追溯,我们要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刚开发,那么,江南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开发,发展到宋代,这个时候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今天,让我们走进宋代,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兴盛3.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都市繁荣的表现(2)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3)纸币出现的标志,原因和作用宋代经济发展的结果1.经济重心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完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三、学生展示1. 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①垦田面积扩大;②耕作技术提高(复种技术,秧马)③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不断推广④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推广;⑤南方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①南方普遍种植茶树;②棉花种植区由南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和教学反思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和教学反思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刘田庄中学高三历史王世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2)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

结合教材中所提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用比较法对史料和文献进行对比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二、重难点重点:市场的发展难点:商业发展的特点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设计导入:春秋战国的两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和郑人买履引出本课的主题——商业提问一:“什么是商业?”答案通过这一提问首先让学生来了解商业的概念提问二:商业的发展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一提问总领本课是贯穿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

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路:谁到哪里用什么商品交换?“谁”——商人;“到”——交通;“哪里”——市场;“用什么”——货币;“商品交换”——商品,由此看出,商业的发展跟这些因素有关。

(幻灯片出示)商人——交易主体,商品——交易内容货币——交易媒介,市场——交易场所交通——交易通道接下来,我着重就从以上这几方面展开本节课的内容一、商人(幻灯片材料):“商人”名称的起源故事一:弦高救国。

通过此故事,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商人群体具有爱国品质。

故事二:晋商和徽商。

通过介绍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秤平、斗满、尺满足”和徽商的代表胡庆余堂的“真不二价”,说明古代商人群体具有的诚信品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课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版本人民出版社出版执教者北流中学李青芸解读理念本课题属于必修2专题一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本课主要是通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商业历史悠久,商业货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成就突出,但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

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读学生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对商业经济方面的知识比较陌生,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一般,这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呈现或设置学生生活周围中看到的、遇见的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解读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备课,学生做好预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法演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导学)学生活动(互学、自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图片我们为什么把购物称为“买东西”?(1)播放购物图片(2)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把购物称为“买东西”?观看图片,先由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设下疑问,导入新课内容。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打开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的能力。

讲授新课活动二:学生自主学习1、为什么我们把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2、简述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3、古代商品种类主要是什么?4、概述“市”的发展历程及商业都会崛起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业发展的表现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时内容的概况。

2、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商业发展的表现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问答,培养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分课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分课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分析比较、直观演示、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单元引言分析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

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

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导入: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片断,提问导入。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推进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问题探究1:阅读教材第4页本课的引言由学生讲述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问: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的什么情况2)、能不能以此就得出结论3)、用什么方法可以加以证实(想一想: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过去的历史)这样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在历史教学中彰显家国情怀——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教学为例

在历史教学中彰显家国情怀——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教学为例

论坛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核心素养要体现怎样的育人目标?如何彰显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以前上的一节教研课,人教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教学设计、实践、反思为例来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彰显家国情怀”。

一、课前设计的思路《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这一课内容,课标的要求是:了解古代商业发展;概述古代“市”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商业都会的崛起。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经济是枯燥的,况且这节内容多,时间跨度大,从远古到明清,学生不太容易掌握。

虽然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他们在理解、分析、概括及比较等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如何把课上“活”,让学生感兴趣,容易懂,且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此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把“自主学习”部分的表格填好,上课重点讨论探究部分的问题;整合教材内容,结合教材上的思考题;丰富材料的运用,包括文字、图片、视频;联系社会现实,注重家国情怀的彰显。

二、明确主题,整合内容什么是主题?《现代汉语词典》对主题所下的定义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所以就一堂历史课而言,主题就是一堂课的灵魂,也就是一堂课的教学立意。

一堂好的历史课不是要求具有思想性吗?不是要求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涟漪吗?就历史课堂内容而言,主题就是某一内容的核心主线,通过它,可以把很多历史事件都串在一起,让学生更能明白事件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思考,彰显历史教学价值,让学生形成理性感悟。

根据对课标及教学内容的理解,我确定这节课的主题是“市”在历代的发展。

主题确定后,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明确了。

鉴于这节课内容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且杂,我就打破原有的教材框架,把商业都会的内容整合到“市”的发展里面来,使主题更加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专题一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材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任教年级:8年级
设计者:杨蕊
学号: 134040334
院系:历史与行政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专业
班级:13级人文教育班
时间:2015年6月21日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概述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教材分析: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第一目通过对中国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第二目通过一些历史文献叙述了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并说明这一商业形式由最初的受到严格规范,到宋代突破了原来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商业活动逐渐摆脱了官吏的直接监视,从而有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目,引用历史文献介绍了中国古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的发展和繁华情况。

3、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在经历初中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有关商业的一些新事物或者新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表现宋代商业发展景象清明上河图,但是,本课作为高中学习知识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不再是对知识的碎片化掌握和理解,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加全面深入的来了解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由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及原因。

理解在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有关历史文献、史料和观看图片来了解中国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的论证。

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抑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选择
1、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法——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法——课中分组讨论,呈现问题,生生互答,师生互答。

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知文本内容
2、教学资源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相关文献,史料,史图,图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信息技
术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商人”“商业”两词是怎么来的吗?今天的“城市”和古代所指的城市一样吗?
概述: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

周武王灭商后,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做买卖,时间长了以后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贩卖的物品称为“商品”随着商业贸易现象的出现便使得城市以及商业经济得到发展,那么今天我们就请同学和我一起来学习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看看它是如何发展的呢?
出示课题: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说到古代商业那么咱们先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是如何的?
出示图片:自相矛盾与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

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播放问题
播放课题
播放图片
观看、思考

记笔记
听,思考
观看图片
以提问法引起学
生的对本堂课的
兴趣,集中学生注
意力,导入新课
过渡,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配合老师
开展接下来的课

培养学生图片分
析能力,和图片知
识获取能力
明清时

出现会馆和商帮
逐个分析几个重
“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

”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随着汉代商业贸易丝绸之路的产生和发展,商业贸易便不再仅仅局限在陆路贸易,他们开凿隋唐大运河,水上船只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这里图片中俞大娘船只的巨大可以体现,水路和陆路的发展大大增加商业贸易产品数量,商业往来更加密切,促进了民区域之间的关系。

出示图片: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纸币“交子”播放图片观看,听讲
记笔记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
设问:到唐代为止,已经有了陆路和水路的发展,那么,还差
什么没有发展呢?答:没错,海上商路没有开辟,所以这就是
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宋元时期不仅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把对外贸易的陆路转为
海路,同时,还把经济中心向南移向东移,在货币的发展过程
中北宋时期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出示图片:
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
北京湖广会馆
明清时期,出现了会馆(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
播放图片
配合老师
思考、记笔
记过渡
重要场所),区域性的商人实力雄厚,形成了商帮,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商品十分丰富,货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商业城市也开始兴起。

思考: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课后思考)
在商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撑媒介便是“市”,它是交易的场所,也是随着商业发展而发展的,那么让我们来学习这个媒介是如何发展的呢?
出示板书:二、“市”的发展
出示表格:“市”的发展历程
朝代市的发展情况
秦代商品明码标价,投钱入器
汉代集中贸易,专门管理,长安九市
南北朝草市(民间集市)形成,草市尉
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宋代突破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明清商业区繁荣
出示史料及图片:从秦代到明清时期市的发展历程播放表格
播放史料及
图片
思考
记笔记,思

观察图片
及文字信

过渡,让学生发散
思维,在一系列的
图片分析中能够
培养总结归纳能
力和逻辑思考能

通过史料和图片
的学习方式,增强
学生对其的分析
能力,并能够从中
得出有用的信息
草市——民间集市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门因草市而名,说明自南北朝以来,北方有些城外的渡口,或交通要道,有了较正规的草市。

政府专门派有草市尉管理,大概属于军事编制,证明政府对草市管理很严。

——《水经注解》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

——(唐)杜荀鹤
天涯同此路,
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
今朝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
——
陆游新酒
送外卖
皇都胜迹图(明)
繁华的清代京城前门市街
概述:从秦到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

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
朝代主要商业都会
战国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汉代都市商业集中繁荣
隋朝长安五都,设“五均”官
唐朝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湖州
宋朝汴京(河南开封)
清朝苏州,四大名镇
商业都会的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农民赶着驮碳
的毛驴进城车水马龙的
码头区
桥上的
商业区
汴京(今河南开封)城郊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从商业都会的崛起我们能不能思考城市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呢?
预设答案: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
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
播放问题
思考,回答
考察学生对本课
知识的扩展能力
以及步骤分析能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