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严选内容)
糖尿病患者口服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用药教育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属于促胰岛素分泌药,临床主要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单纯饮食控制无效者。
三代:第一代: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作用可增加数十至上百倍;第三代:格列美脲、格列齐特,不仅可降血糖,且能改变血小板功能,对糖尿病患者容易凝血和有血管栓塞倾向的问题可能有益。
药理作用:1、降血糖:该类药降低正常人血糖,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病人有效,但对1型糖尿病病人及切除胰腺的动物则无作用。
机制是:1)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作用于B细胞膜上的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促进钙离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刺激含有胰岛素的颗粒外移和胰岛素释放,使血糖下降。
2)降低血清糖原水平。
3)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
2、对水排泄的影响:格列本脲、氯磺丙脲有抗利尿作用,但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而是促进ADH 分泌和增强其作用的结果,可用于尿崩症。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这是第三代磺酰脲类的特点,能使血小板粘附力减弱,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
体内过程:磺酰脲类降糖药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多数药物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化合物,并迅速从尿中排出。
甲苯磺丁脲口服后3~5h 达峰值,t1/2约8h作用维持6~12h,每日给药三次;氯磺丙脲t1/2长约36h,部分以原形由肾小管分泌排出,排泄缓慢,每天只需给药一次;格列本脲口服后2~6h 血浆浓度达高峰,作用维持15h,每天用药1~2次;格列吡嗪口服后1~2h达峰浓度,t1/2约2~4h,作用维持6~10h,灭活及排泄快,较少发生低血糖;格列齐特吸收速度因人而异,t1/2约为10h,95%在肝内代谢,5%原形自尿排泄;格列喹酮作用时间维持8h,5%经肾脏排泄;格列美脲与受体结合及解离的速度皆较格列本脲快,较少引起较重的低血糖。
本品口服后较迅速而完全吸收,空腹或进食时对吸收无明显影响,达峰时间为2~3h,血浆半衰期约为5~8h,作用持续24h,每天只需给药一次。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磺脲类药物仍是目前糖尿病治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并且在国内外2型糖尿病(T2DM)指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治疗地位。
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均表明,磺脲类药物不仅降糖作用强,还可减少或延缓T2DM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微血管并发症。
不同磺脲类药物的分子结构、药代/药效动力学以及剂型存在差异,其疗效和安全性也有所不同。
1 临床地位和使用时机1-1 磺脲类药物目前仍是临床上治疗T2DM的常用口服药物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地位A1-2 磺脲类药物可作为二甲双胍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的患者的起始治疗或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的联合用药A1-3 磺脲类药物可引起患者体重增加,但超重或肥胖并不是其治疗的禁忌证B2 剂型、剂量和临床疗效2-1 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可降低HbA1c 1%~2%,并可以与多种其他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但不宜和列奈类药物联合使用。
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严密监测有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A2-2 磺脲类药物分为短效制剂和中、长效制剂。
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宜选择短效制剂;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或空腹、餐后血糖均高者,宜选择中、长效制剂B2-3 服用磺脲类药物时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用量,一般每1~2周调整一次。
任何一种磺脲类药物的每日用量不应超过其最大剂量B2-4 不常规推荐磺脲类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T2DM;胰岛细胞尚有部分分泌功能的T2DM患者可考虑使用磺脲类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但需要特别注意体重增加和低血糖C3 特殊人群用药3-1 重度肝损害(ALT>8~10倍参考值上限或者ALT>3倍参考值上限且TBIL>2倍参考值上限)者禁用磺脲类药物A3-2 格列喹酮可用于CKD 1~3期患者,4期用药经验有限,5期禁用;格列美脲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a期减量,3b~5期禁用;格列齐特和格列吡嗪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期减量或慎用,4~5期禁用;格列本脲仅可用于CKD 1~2期患者,3~5期禁用B3-3 老年患者如需联合磺脲类药物治疗,宜选择降糖作用温和、作用时间短、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避免使用格列本脲B3-4 在我国,磺脲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T2DM以及T1DM患者A4 安全性4-1 不同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剂型存在差异,低血糖发生率也不同,其中格列本脲导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较高A4-2 不同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对体重的影响存在差异,改良剂型对体重的影响较小。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降糖机制
降糖药物的分类及其降糖机制概述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根据作用效果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可分为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ɑ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的浓度从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主要药理作用:双胍类-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改善胰岛素抵抗;ɑ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SGLT-2抑制剂-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一、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一)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降血糖。
常见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
不良反应——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可导致体重增加。
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和多种中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二)格列奈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常见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一般不与磺脲类联用,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
常见不良反应——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三)DPP-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1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水平升高。
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
常见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
不良反应:沙格列汀增加心衰患者住院风险。
单独使用此类药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四)双胍类药物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文章目录*一、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二、降糖药药物有哪些*三、怎么样平稳血糖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1.1、刺激、激活胰腺中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1.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
1.3、降低肝脏内葡萄糖的产生。
2、代表药物类型格列苯脲(U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米克胰、格列博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糖肾平、美吡达。
3、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产生的副作用3.1、容易出现低血糖和反复的低血糖。
3.2、容易出现体重增加,造成身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增加药物药量之后,会导致此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容易使2型糖尿病转化为1型糖尿病。
3.3、容易产生消化道反应,长期服用可引起食欲减退。
部分患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部分患者会发生胆囊炎、肝功能损伤,引起肝炎。
3.4、容易造成皮肤性过敏、瘙痒、红斑、荨麻疹、丘疹。
对光线过敏轻者、抗敏药严重者停服此药。
4、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使用误区4.1、选药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用口服降糖药,都不合适选择应尽量避免。
4.2、同类药物合用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等多种,每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但同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类药物合用。
4.3、擅自停药病人经服药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4.4、凭感觉服药有些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判断血糖控制好坏。
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明显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
事实上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药物治疗。
降糖药药物有哪些1、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
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磺脲类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过程中的应用
磺脲类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过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医疗水平和医药产业的发展,降糖药的应用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也成为了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
本文对磺脲类降糖药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阐述,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磺脲类药物 2型糖尿病安全性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缺陷和后天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继而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随着对此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而相继出现。
磺脲类药物是发现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
1 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与β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的相互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当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时,β细胞内ATP/ADP比值上升,细胞膜上k+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并启动β细胞释放胰岛素。
磺脲类药物和胰岛β细胞膜磺脲类药物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内源性)以“电脉冲”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产生降血糖的药理效应,可使60%~70%的患者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1%~2%,但空腹血糖较高及重度肥胖症患者疗效不佳。
2 磺脲类药物应用由于磺脲类药物品种众多,各种磺脲类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不同特点,结合患者年龄、病程、肝肾状况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甲苯磺丁脲: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现临床已不常用。
格列本脲(优降糖):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也是目前降糖效果最强、作用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降糖药物。
优降糖最常见、最严重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严重时可致死。
格列齐特(达美康):第二代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比较温和,药效持续时间较长。
除了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外,还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性,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导致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格列吡嗪(美吡哒):短效磺脲类降糖药物,吸收完全且迅速,最适合餐后血糖居高不下的患者。
糖尿病用药
糖尿病用药1胰岛素促泌剂1.1磺脲类降糖药此类药物降糖机制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不是增加胰岛b细胞胰岛素合成,它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受体相结合,关闭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引起细胞膜动作电位去极化,使钙离子内流而刺激胰岛素分泌。
磺脲类药物除刺激胰岛素分泌外还能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故能增加外周胰岛素浓度[1]。
基于以上机理,目前磺脲类药物一般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2型糖尿病,尤其是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的患者,根据其在血中半衰期长短,一般每日服2~3次,临床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合用。
本药不良反应可见低血糖、肠道反应、皮疹等,且磺胺药过敏者慎用。
1.1.1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860)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至今仍在采用,口服由胃肠道稀释,2~3h达至血药峰值,半衰期约为6h,促进作用时间可以超过6~8h,属于短效磺脲类药物。
本品主要经肾脏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产物并无活性。
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每日剂量500~3000mg,分后2~3次餐前30min口服。
1.1.2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在第二代降糖药中值得一提,它由德国生产,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生产线在国内生产,其降糖作用虽然不及格列本脲及美吡达,但其胰外作用对改善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1]。
本药特点是吸收快、代谢快,2~3h血药浓度达峰,半衰期短,仅1.3~1.5h,主要经胆汁排泄,5%经肾排泄,故本药尤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
每日剂量30~240mg,分3次餐前30min口服。
1.1.3格列美脲(glimepride)就是新一代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1995年在瑞典上市,它就是fda核准的第一个可以与胰岛素同时采用的磺脲类药物,它也就是唯一辨认出可以与非政府的胰岛素受体二者促进作用、减少葡萄糖中转和葡萄糖中转子抒发的药物,藉此达至降糖促进作用。
其特点就是对胰腺轻易促进作用相对较低,胰外促进作用显著,故能减少低血糖的危险。
安全使用磺脲类药物
性损 害 ,甚 至 导 致 昏迷 或 死 亡 。 老 年患者 或肝 肾功 能不
全 者 , 由于 磺 脲 类 药 物 在体 内代 谢 与 排 泄 缓 慢 , 易 发 生
持续 性低血 糖 ,或 因 患 者 对 低血 糖 反 应 能 力差 ,发生 无
症 状 低 血 糖 或 , 用 P 肾 上 腺 素 能 受 体 阻 滞 剂 掩 , 盖 了
维普资讯
安全使用
磺脲类药物
文 /武 警 总 医 院 内分 泌 科 编 辑 /李 莹
口 管磺 脲 类药 物在 临床应 用 已达 6 0 年 之 久 ,降糖
/ ≮\ 效 果 也 很 肯 定 , fB . ~- ~ :Plq 良反 应 还 是 应 引 起 人
们 的重 视 。 其 常见 的不 良反 应 如 下 : 1 低 . 血 糖 反 应 :磺 脲 类 药 物 最 常 见 也 最 有 临床 意
磺 脲 类药 物继 发性 失效 而 不 得 不 用 胰 岛素 治 疗 。
3 . 消 化 道 反 应 :可 有 腹 部 不 适 、 恶 心 、 食 欲 减 退 、 腹
泻
等症状
一
,
般 较 轻 , 中毒性肝 炎 罕 见 。
4
血
.
液
系统
:第
1
代磺脲 类药物可 引起一
过 性 白细
胞 、 粒细胞 、 血 小板或全血 细 胞减 少 ,极少数发生 溶血 性
贫 血 。 第 2 代 磺 脲 类 药 物较 少 引起 血 液 系 统 不 良反 应 。
5 . 变 态 反 应 :患 者 优 降糖 和 氯磺 丙 脲 用 量 较 大 者 , 可 在
少数 患者 中 出现 头 痛 、 头 晕 、 嗜 睡 、 视 物模糊 、 共 济 失调
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
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文章目录*一、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二、磺酰脲类药物的适应症及适用范围*三、如何避免磺脲类降糖药的副作用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磺酰脲类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
其中多数药物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合物,并迅速从尿中排出。
甲苯磺丁脲作用最弱、维持时间最短,而氯磺丙脲t1/2最长,且排泄慢、每日只需给药一次。
新型磺酰脲类作用较强,可维持24小时,每日只需给药1~2次。
1、磺酰脲类药物有哪些本类药物主要有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波脲和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2、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机制:磺酰脲类与胰岛β细胞表面磺酰脲受体结合,使ATP敏感的K+通道受阻滞,引起除极化,使电压敏感性的Ca2+通道开放,Ca2+流入,引起胰岛素释放。
所以胰岛中至少有30%正常细胞是其产生作用的必要条件。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亦有利用其与胰岛素有相加作用,用于对胰岛素有耐受性的患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氯磺丙脲可用于尿崩症。
3、哪些病人不适合服用磺脲类降糖药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能取得满意疗效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单纯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
因为磺脲类降糖药主要在肝脏代谢,所以肝肾功能严重不良者,不宜服用黄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药物由于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病人食欲,故对于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病人,最好不要单独使用。
这时可选择双胍类降糖药。
病人在严重感染、大手术、妊娠、分娩以及合并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情况下,不宜使用磺脲类药,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磺酰脲类药物的适应症及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适合使用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其主要适应证有:中年以上起病的2型糖尿病,经3个月以上的饮食治疗或再加运动治疗未能满意控制的高血糖病病人;2型糖尿病病人每日仅需胰岛素40U以下,在病人不愿续用胰岛素时可试用磺酰脲类药物替代,剂量需视病情而定;40岁以上起病的2型糖尿病病人,病程5年以内,从来采用胰岛素治疗,体重正常或肥胖者也可选用磺酰脲类药物或与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与胰岛素联合治疗以增强其疗效,减少胰岛素用量。
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临床认识.ppt
磺脲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重要的口服降糖药,该 类药物可作为非超重或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 线用药,并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磺脲类药 物单药治疗可使空腹血糖降低1.11~2.22mmol/L (20~40 mg/ dL)、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应 用此类降糖药的患者需要有一定的残存胰岛功能。 糖尿病病程相对较短,并能坚持饮食和运动干预 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对该类药物有较好的治疗效 果。
1、低血糖 磺脲类药物会导致低血糖风险的增加,一次严重的低血糖
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 范围所带来的益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每100例应 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年有1人会因为 严重的低血糖求助医疗支持。众多的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 分析提示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将会成倍增加患者发生心 血管事件的危险。最近的一个囊括903510例糖尿病受试者 的荟萃分析发现,独立于严重糖尿病并发症,严重低血糖 单因素即可明显升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以上研究提 示预防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能够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出现。基 于众多的数据,ADA/EASD等组织推荐采取以2型糖尿病患 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血糖干预,设定个体化的 血糖达标值,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 酌情调整其控制目标。
4、磺脲类药物治疗的肿瘤风险
在对10个研究的荟萃分析中,Singh等学者发现暴 露于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增 长了1.61倍。各种磺脲类降糖药导致肿瘤的风险 各不相同。在1277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磺脲类药 物治疗14年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格列齐特组和 甲苯磺丁脲组患者因肿瘤导致的致死率明显低于 格列苯脲组。目前此类药物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 的内在联系尚缺乏决定性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磺脲类药物和葡萄糖均可通过胰岛β细胞膜上的ATP敏感性 钾通道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细 胞膜上的K+通道和L型Ca2+通道实现的:当血浆葡萄糖浓 度上升引起胰岛细胞内ATP/ADP比例升高,K+通道关闭, 细胞去极化使Ca2+通道开放,大量Ca2+流入细胞,促使微
降糖药
(2)糖复康(主要由首乌、黄芪、黄连等组成),能降低血清TG、TC、LDL-C、VLDL-C及升高HDL-C,与对照组达美康相比,其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可用于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本品为纯中药制剂,有一定防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但降糖作用弱缓,必要时加用西药类降糖药。
TZDs被认为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较为理想的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等,主要用于胰岛素抵抗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对肥胖型病人效果好。临床发现曲格列酮具有严重的肝毒性,已有使用曲格列酮导致肝坏死的报道,因此曲格列酮已于1997年被英国撤消,FDA已宣布停止使用。罗格列酮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其主要是通过影响胰岛素受体激酶活性、胰岛素受体的磷酸化、胰岛素受体数目、肝脏糖代谢及减少全身与局部组织的脂肪代谢等环节而发挥疗效。罗格列酮不良反应少,应用较安全,无低血糖和转氨酶升高的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是一类十分有前途的口服降糖药。由于TZDs有肝毒性,对有肝病和肝功能损伤者不用。
临床上,双胍类降糖药主要应用为: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使病情稳定;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当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贫血、缺氧状态合并肿瘤、手术及酮症酸中毒、重症感染及应激状态下应禁用双胍类。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一、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二、降糖药药物有哪些三、怎么样平稳血糖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1.1、刺激、激活胰腺中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1.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
1.3、降低肝脏内葡萄糖的产生。
2、代表药物类型
格列苯脲(U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米克胰、格列博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糖肾平、美吡达。
3、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产生的副作用
3.1、容易出现低血糖和反复的低血糖。
3.2、容易出现体重增加,造成身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增加药物药量之后,会导致此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容易使2型糖尿病转化为1型糖尿病。
3.3、容易产生消化道反应,长期服用可引起食欲减退。
部分患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部分患者会发生胆囊炎、肝功能损伤,引起肝炎。
3.4、容易造成皮肤性过敏、瘙痒、红斑、荨麻疹、丘疹。
对光线过敏轻者、抗敏药严重者停服此药。
4、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使用误区
4.1、选药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
口服降血糖药物简介.
口服降血糖药物简介一、促胰岛素分泌剂(一)磺脲类:1、服用药物时间: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2、作用机制:与胰岛β细胞膜的药物受体结合,促使胰岛素分泌。
此外,磺脲类药物尚可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分类:第一代磺脲类:甲磺丁脲、氯磺丙脲第二代磺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奇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亚莫利、伊瑞)4、磺脲类药物治疗适应症:(1)胰腺β细胞仍旧有功能---胰腺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2)在18岁以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3)新诊断的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4)能够规律进食不会忘记进餐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对饮食治疗掌握较好的患者;(5)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效果不满意或不能耐受。
5、不宜应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1)1型糖尿病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需要接受大手术的糖尿病患者;(4)处于严重创伤或者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5)以往服用磺脲类药物出现问题的患者,或者对磺脲类药物过敏的患者;(6)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7)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至增殖期,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严重腹泻吸收不良综合症;(9)患者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10)显著消瘦的病人。
6、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低血糖;(2)胃肠道反应小;(3)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慎用;(4)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多形性红斑;(5)水肿。
7、目前市场畅销药物:(1)商品名:达美康,通用名:格列齐特,生产厂家:天津施维雅制药;(2)商品名:糖适平,通用名:格列喹酮,生产厂家:北京万辉双鹤药业;(3)商品名:美吡哒,通用名:格列吡嗪,生产厂家:海南赞邦制药有限公司;(4)商品名:瑞易宁,通用名:格列吡嗪控释片,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二)格列奈类:1、作用机制:是苯丙氨酸的衍生物。
磺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降糖药瑞易宁--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起效快,耐受好,副作用药剂名称:格列吡嗪药理作用:·瑞易宁的活性成分为格列吡嗪,采用“胃肠道治疗系统”制备的控释片剂·本药是一种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通过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产生急性降低血糖作用 ·另一个重要作用机制是胰腺外效应,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肝糖生成·糖尿病病人服用后,对膳食的胰岛素趋化反应增加·治疗6个月后,餐后胰岛素和C-肽反应持续增强,空腹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增加·每天服5mg、10mg和20mg,治疗中、重度糖尿病者,统计学上可显著降低血红蛋白A1 C、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药物疗效在年轻及老人中相似,也不受性别、种族或体重的影响·在长期试验中,瑞易宁的作用效果在81%的病人中保持至12个月,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并且对病人的血脂蛋白无有害影响用法用量:· 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的初始剂量为5mg/次/日·根据血糖情况来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20mg/次/日禁忌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不良反应:乏力、头痛、头晕、紧张、震颤、腹泻、胃肠胀气及低血糖,但以上不良反应较少见,一般都能耐受。
注意事项:·严重胃肠道狭窄的病人慎用·肾或肝功能损害的病人须延长给药间隔·注意避免发生低血糖·发热、创伤、感染或行外科手术时,可发生血糖失控,届时应及时调整用量或临时改用胰岛素·长期用药可致药效降低,所以应定期监测血糖、尿糖、血红蛋白A1c·儿童、老年病人、妊娠和哺乳妇女慎用剂型规格:控释片:5mg/片,14片/盒格列美脲,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什么是格列美脲?格列美脲属于长效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物,使用后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一般被归为第三代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此外,本药还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发展史摘要:磺脲类药物是发明最早、使用最广的降糖药,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磺脲类药物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和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思考以及对药物新的发展进程关注,使我们对磺脲类药物有专业性及深入性的认识。
(一)发展历史1942年,法国内科医生Janbon用一种磺胺抗菌药治疗伤寒病患者时,发现病人有低血糖反应,于是联合药理学专家对此展开了研究,证实磺脲类药物能通过胰腺发挥降糖作用。
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动。
1956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
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科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相继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二)作用机制磺脲类药物主要降糖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经过一系列反应,使胰岛素释放。
近代磺脲类药物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磺脲类药物不仅在胰内起作用,还有许多胰外降糖作用,如增加胰岛素对肌肉和脂肪组织碳水化合物转运的作用;加强胰岛素介导的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强肝脏胰岛-素的作用,抑制肝糖产生;减少胰岛素在肝脏中的降解等。
这些胰外作用机制可增加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空腹高血糖。
(三)临床应用通过广泛的临床实践,磺脲类药物的应用不断有新发现。
第一代: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等。
但目前临床已很少选用。
第二代: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包括格列苯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
格列苯脲(优降糖):降糖作用为D-860的200倍,在口服降糖药中最强。
每片为2.5毫克,一般用量为每日2.5~10毫克,每日最大量一般不超过10毫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药品评价 2 l 1 o2 9 年第 卷第4 期
途 径 。有 研 究表 明 ,用 [H 标 记 的格 列美 脲 和用 [H 影 IDI 的 结 构/ 成 和 ( 通 过 诱导 糖 基 磷 脂 酰 肌 3] 3] l Gs l , 组 或) 标 记 的格 列 本 脲可 与 B 细胞 内胰 岛素分 泌 颗 粒 膜上 的 醇 ( P ) 脂 酶 C P C 的激 活 ,使 G I 质/ 白从 G I磷 . (L ) P一 脂 蛋
工 作 中得 以广 泛 应 用 。 目前磺 脲 类 不 同 ,其 作 用 强度 和 作 用 时 间 也 不 药 物 共 分 为 3 ,第 一 代 包 括 甲苯 同。 现有 研 究 表 明 ,磺 脲 类 药 物刺 代
磺丁脲、氯磺丙脲、醋磺 己脲和妥 激 胰 岛 B 胞 分 泌 胰 岛 素 的分 子机 细
泌 ,从 而 增 加胰 岛B 胞 的胰 岛素 释 放量 。通 过 对 B  ̄p 5L n一种 非 受体 酪氨 酸激 酶) 细 Hp 9 y( ,从 C v o n ae l 分离 i 细 胞 的 电压 钳研 究 还证 实 ,磺 脲类 药物 可 不通 过 关闭 并迁 移 至细 胞膜 的 非DI G区而 被解 除抑 制 。这 些 过程 KT A 而直 接 加 强 C 赖 的胰 岛素 分 泌作 用 。这 些 均 伴 随着 C voi的 酪氨 酸 磷 酸化 ,进 一 步使 p 5 L n a依 ael n p 9 y 提 示磺 脲 类 药物 具 有不 依 赖K T 道 的促 胰 岛 素分 泌 和 C voi间的相 互 作用 失 去稳 定 或抑 制 它们 重 新结 A通 ael n
异 源 性 八 聚 体 (U / i . ,通 过 酶 ( MK) 导 。 ② 不 依 赖 KAP S RKr X 6 ) Ca 介 T通 促 使该 通 道 关 闭促 进 胰 岛 素释 放 是 道 的途 径 :近 年来 发 现磺 脲类 药 物 磺 脲类 药 物 的 主要 作 用 机 制 。磺 脲 对 胰 岛 B 胞分 泌 作 用 _ 仅 仅 局 细 并不 类 药 物 以 及 葡 萄 糖 ( 过 转 运 、 磷 限于与B 通 细胞膜上 S 结 合的K T UR AP
拉 磺 脲 ;第 二 代 包 括格 列 本 脲 、格 制 包 括 以下 两 条 途 径 :① 依 赖K 列 齐 特 、格 列 吡 嗪 、格 列 喹 酮 、格 途 径 :磺 脲 类 药 物 通过 特 异 性 结合
列 波 脲 ( 糖 利 ) ;格 列 美 脲 为 第 于 B细 胞 膜 上 的 S 克 等 UR受 体 ,使 K 通
整 流 钾 通 道 ( r按 1 1 Ki) : 比例 组 成 的 可 能 由C / 调 蛋 白依 赖 的 蛋 白激 a 钙
委 员, 中国老年 病 学会老 年
内分泌代谢病委 员会常委 。
2 1 年 荣获 军 队 医疗 成 果二 01 等 奖 。擅 长糖尿 病 、 甲状 腺 i 疾病 、痛凤 及老 年性 骨质疏 松 的诊 治 。
胰 内降糖 机 制
放 ,细 胞 外 Ca 内流 增 加 ,胞 浆 内
解放 军 第5 5 0 医院 内分 泌科 主任 ,兼任 全军 内分泌 学会
磺 脲 类 药 物 主 要 作 用 于 胰 岛 c 度 升 高 ,促 进 内含 胰 岛 素 原 a浓 B 胞 膜 上 的 A 敏 感 性 钾 通 道 的囊 泡 和 细 胞膜 结 合 及囊 泡 内容 物 细 TP ( T ,该 通道 是 由调 节 亚基 磺 脲 外 吐 ,从 而 完 成 了 刺 激 胰 岛 B 胞 KA ) 细 类 受 体 (U ) 通 道 形 成 亚 基 内 向 S R和 向外分 泌 胰 岛 素 的过 程 。这 一 过 程
T c h 磺eme hai slnles 脲 类 s o uo u a nm f f y r 药 物 的 作 用 机 制
中 国人 民解放 军 第3 5 0 医院 内分泌科 王彤 祝 开思
中图分 类号 关键词 5 71 8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7 — 8 9 2 1 )4 0 1 3 2 2 0 (0 2 0 — 制 胰外 降糖机制
作 为 一 类 重 要 的 口服 降 糖 药 酸 化 、 氧 化 代 谢 产 生ATP 均 可 通 ) 物 ,磺 脲 类 药 物 从开 始 被 发 现 并应 过 此 机 制 刺 激 胰 腺 B细 胞 释 放 胰 ’ 用 于 临 床 到 现 在 已 有 5 多 年 的 历 岛 素 ” 。 因不 同 的磺 脲 类 药 物 与 0 史 ,并 以其 确 切 的 降糖 效 果在 临床 S 受 体 结 合 的部 位 和 亲 和力 有 所 UR
三代 。本 文拟 就 磺 脲 类药 物 的 具体 道 关 闭 ,细 胞 内K 流受 阻 ,细 胞 外
作用机 制进 行 深入 探讨 。 祝 开思 主任 医师 , 内 K 升 高 , 使 细 胞 膜 去 极 化 , 从 而触 发 L 型 电压 依 赖 性 c 通 道 开 . a
副教 授 ,硕 士生 导 师。现任
一
Gs G C v oa 成分 的重 种相 对 分 子质 量 为 60 0 5 0 的蛋 白(S R 结 合 ,使 分 DI 释 放 ,进 而 引起特 异性 的DI / a e le gU )
泌 颗 粒 内的p H值 明显 降 低 ,引 起分 泌 颗 粒 的 胞 吐 分 新分布 。结 果 ,酰 化 的非受体 酪氨酸 激酶(o — T , n nR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