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班这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序·朱德庸
敲石头与摸鱼打混
不管你住在地球的哪一面,每天早上九点钟走上街道,你会看到这座
城市里最庞大的一个族群正快速移动而去。
到下午五点钟,这个族群会再度
回来。
每一座城市,每天。
是的,他们是本世纪人类在制度上的最大发明。
他们是男人族群与女
人族群之外最大的一个族群,他们每天都在为关于上班这件事烦恼或快乐。
很奇怪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上班这件事重要过以往任何时代。
每个城市里,温婉独行的家庭主妇变少了,油头粉面的西城恶少变少了,衣
香鬓影的淑女绅士变少了,长袍行吟的诗人书生变少了,只有西装革履的上
班族变得愈来愈多了。
这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比我们的人生值钱、老板的指示
比老婆的指令严重的时代――办公室变成我们人生最重要的场所,喜怒哀乐、
是非成败都发生在这里;上班这件事变成我们人生的主体,个人风格只是次
要的附属品。
大部分人们活得像钟面上的指针,滴答滴答,日复一日,跑都
跑不掉。
当然,现代人其实要的很多,付出这样的代价,人们要的是在上班这
件事里寻求自己的定位、自己的价值,还有,别人的肯定和别人的认同。
除
了老板用他的钱来换取你的人生,你用你的人生去换取他的钱之外,上班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它的意义。
只是,任何有意义的事都仍然有其荒谬成分,就看意义和荒谬之间的对比到底有多大了。
对我个人来说,光是每天固定上班八小时(有人甚至更多)就荒谬得令我害怕。
上班族所谓的成就感,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奴工辛勤敲打完一块大岩石后对着自己说:“嗯,这块石头敲得不错。
”却忘记了他脚上的镣铐和满手的老茧。
那么,平衡点在哪里呢?
我觉得,上班这件事就像婚姻一样,你需要它,但它其实违反你的天性。
比起分秒必争的高效率工作,办公室里的摸鱼打混才是更接近人们天性的,就像婚姻里的男人女人还是会渴望甚至实验其他的爱情一样。
现代人在一天上班八小时这件事上加了太多附加价值,每个人都想攀着企业这只大气球飞上蓝天,企业倒过来加在个人身上的各种管理制度,却把大伙儿都变成了转轮上的老鼠,每天对着悬挂在自己鼻子前的红萝卜跑上八小时或是更久,渐渐忘了工作本质里最单纯的、无目的的乐趣。
人会结婚,因为多少有点犯贱;人会工作,因为多少能耍点贱。
如果我们抛开成功、效率之类工作魔咒,在上班这件事上多一点摸鱼打混,把它变得更单纯,在人生这件事上多一点品质管理,把它变得更丰富,也许我们终于能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找出一些比较好的平衡点。
二十九岁那年的一个夜晚,我走路去上班。
那是我第一份工作,时数少待遇高的报社漫画编辑。
已经迟到很久了,我却愈走愈慢。
我计算了一遍之前的岁月,竟然有二十五年我在上学退学、补习班军队和办公室之间度过,因为我必须做别人认为我必须去做的事。
第二天我辞职了,我不愿意再花另一个二十五年必须去上班。
十五年过去了。
就某种程度来说,现在的我依然是个上班族,因为我每天还是必须花固定的时间在桌前作画。
只是,那是我的书桌,不是别人给我的办公桌。
也许,这就是我在上班的意义和荒谬之间选择的平衡点。
就像面对婚姻一样,如果非要不可,你总可以选择一种适合你自己的方式吧。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或即将和我一样辛苦面对上班这件事的读者们。
残酷的朱德庸
——评《关于上班这件事》
文/臧永清
要遍读所有的好书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忙碌的工作也使我根本没有这样充裕的时间。
朱德庸的《关于上班这件事》则是我近来读到的最好的一本漫画书。
朱德庸的漫画我以前陆陆续续读到过一些,包括《双响炮》、《涩女郎》以及《什么事都在发生》等。
这个漫画家的作品大陆引进的比较早,也比较多。
那时
我感觉到,朱德庸是个很特别的漫画家,他对人的心灵、人性有深刻冷峻的观察和批判,并且做的系统,不像我此前看到的一些大陆漫画家的作品,要么政治性强,要么对人性做浅尝辄止的针刺。
我也和很多读者一样,担心已创作出那么多精彩的艺术形象之后,还有没有创造力,另外,几米等的绘本以新鲜的风格进入市场后,会不会对朱德庸造成冲击,使“朱迷”移情别恋。
现在看来,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朱德庸是越画越好,越来越接近社会心理最软弱的部分,他的市场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在扩大。
《关于上班这件事》我在短短的十天之内整整看了两遍,越看越觉得朱德庸高明。
我所谓的高明还不是指朱德庸的画作,对于绘画,我是个门外汉,是没有资格说好坏的,我指的是朱德庸把上班这点事是彻彻底底看透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上班这件事上。
可是我们谁曾认真想过上班这件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每天早早地出去,很晚才回来,为加薪升值高兴,为加不了薪、升不了职烦恼,为没有班上绝望。
可我们谁曾反思过,人是不是必须要上班,上班对于人生究竟是个什么意义?也许我们每天太匆忙,来不及反思,也没去想。
这可能是我们思想的“灯下黑”。
反倒是朱德庸这个不上班的人把上班这件事折腾了出来,把它撕开了、揉碎了展示给我们看,总结了“上班族耍懒定律”、“上班族TROUBLE办公室理论” 、“《Warning》上班族出错6大法则”、“《Warning》上班族主管防笨定律”、“上班族TROUBLE规律”、“上班族寻找正确老板9大哲学”、“上班族黑白人生10大理论”、“小职员TROUBLE人生6大定律”、“小职员可怜人生新发现”等,还总结了“员工黑白讲辞典”、“老板黑白讲辞典”等。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就像金庸小说里的人物一样,看到一处,就感觉经络通了一处,看完之后,感觉到经络一下子畅通了。
可畅通之后,我又像掉进里一个无边的空洞里,上班如此不堪。
可是我辈又能如何?在这里,畅通不代表舒泰,却代表无奈。
这时我就又感觉到了朱德庸的残酷,为什么要把我们无法改变的丑陋展示给我们看呢?这可能就是朱德庸吸引“朱迷”的法宝:人怕吃辣的,可是又谁能忍住不再吃?
作为漫画家,朱德庸当然很幽默,但他在《关于上班这件事》中体现出的幽默,却又很难让人笑出来,即或笑,也是苦笑。
如果说杰克·韦尔奇的《赢》在化解人们的焦虑的话,《关于上班这件事》如此说来,分明是在制造人们的焦虑。
朱德庸显然是个善于制造流行的漫画家,在《关于上班这件事》里,有些话语必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流行语,如:“脑死族”,和“有钱人忙着刷卡,穷人忙着打卡”……
换个心情去上班
大学的时候看到朱德庸的漫画《涩女郎》,从此成为他的忠实漫迷。
岁月无声,成为上班族的我不再青涩,每天固定在家与公司两点一线之间游荡,重复同样的生活,上演相同的戏码。
前些日子,正为着工作中的不如意而烦恼的我,意外得到朋友的一份小礼——朱德庸的《关于上班这件事》,才知道原来自己仍如从前一样,纯粹的笑容和开心依然会为一本漫画而展现。
灵动的两个小黑点,上扬的唇角或噘起的嘴巴,飞扬的眉毛或低垂的额头,简简单单的几笔,上班族的喜怒哀乐、是非成败就跃然纸上。
艺术的极致就是简单,四格天地间的轻描淡画,酣畅淋漓地表现出都市上班族的心态。
无须文字,灵动的图画已让我着迷,而犀利诙谐的朱氏经典“语录”——偷懒员工的摸鱼打混、蒙面老板的缺德秘籍——更是画龙点睛:
员工黑白讲辞典:
我愿意为公司牺牲一切。
(其实是牺牲公司的一切。
)
加班绝无问题。
(问题是加班费。
)
开会要有效率。
(开会打瞌睡不舒服。
)
我对工作充满了热忱。
(热度是要靠钱保温的。
)
我是一个工作狂。
(一工作就发狂。
)
老板黑白讲辞典:
你是公司最大的资产。
(你把公司搞得很惨。
)
员工是一切。
(但甭想得到一切。
)
你非常努力。
(你是个非常奴隶。
)
大伙都是一家人。
(我是主人,你是佣人。
)
你很负责。
(这桩赔钱的买卖就算你的了。
)
忍不住想到周星驰的黑色喜剧,朱德庸的漫画与之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来不曾想过自己还是个“双性人”——除了单纯的男人与女人族群之外,也属于一个最大的族群“上班族”。
确实,不知不觉中,职场已成为人生最重要的舞台,每天为着上班或喜或悲,自己真的在一天上班八小时这件事上加了太多附加价值,渐渐忘了工作本质里最单纯的、无目的的乐趣。
朱德庸在自序中写道,29岁那年的上班途中,他惊觉自己竟然有25年在按别人的安排生活,所以他第二天就辞职了,他不愿意再花另一个25年必须去上班。
现在的他依然是个“上班族”,因为他每天还是要花固定的时间在桌前作画,只是,那是他自己的书桌。
难道真的要为做一个精英分子而苦苦挣扎,最后只是成为“中产阶级”(就是拥有车子、房子、妻子、孩子,但四者都只到中等程度的人)吗?那就真的应了那句“大富由天,小富靠命——靠你卖命”了。
也许我们不可能都像朱德庸那样为自己工作,但依然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既然好老板遇上好职员就会变坏,坏职员遇上坏老板就会变乖,那就努力在一个不好不坏的老板手下成为一个不好不坏的员工吧。
让我们抛开成功、效率之类的工作魔咒,在上班和生活之间找出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把上班变得更单纯、人生变得更丰富,为工作而烦恼的时候,捧一本《关于上班这件事》,让挫折和不快化作会心一笑,换个心情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