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时代中学生的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中学生新时代的陷阱
——对中学生网络痴迷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的研究
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李炜斌(317500)
[内容摘要]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其不可抵挡的影响力,将触角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同任何事物一样,网络也具有两面性。
它给人类社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于涉世未深、鉴别能力差、易受诱惑的中学生来说,包罗万象、鱼龙混杂的网络无疑是他们面前一个非常危险的陷阱,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因为网络而荒废了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对当今中学生痴迷网络的危害、成因和预防网络痴迷的策略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痴迷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时代离我们已越来越近了。
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网络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将会电脑,懂英语,能驾车视为二十一世纪“人类谋生三大技能”。
近几年,网吧在城乡不断涌现,电脑在城镇家庭中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电脑和上网冲浪。
有些人对电脑的痴迷已到了废寝忘食甚至成瘾的地步。
对于学生而言,上网不但挤占了他们的正常学习时间,使得他们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还挤占了他们与周围人事环境交往的时间,致使一些网络痴迷者变得性情孤僻、冷漠甚至残忍。
当电脑在我国逐步普及时,一些专家曾乐观预测,因特网的发展“使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很容易地相互交流”。
电脑真的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解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从而使人更加活泼开朗吗?
最近,美国一项耗资150万美元的调查显示,上网时间越长,人越会感到孤独郁闷。
该调查指出,沉迷电脑使用网络进行交往的人,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使用时间越长,情况越糟糕。
具体表现为孤单、寂寞、无聊、忧郁,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案例一:
常某,我校高2004级学生,初中时品学兼优,爱好广泛,朋友众多。
进入高中后,在高一的多次考试中屡屡受挫,丧失了自信心与进取心,于是渐渐放弃了学习。
对此,班主任经常找他谈话,并对其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开导。
然而,该生学习成绩终无起色。
高二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网络后,他对电脑的兴趣与日俱增,从此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成绩直线下降。
已发展到整日整夜逃学上网的他越来越不愿与同学接触,过去常来常往的朋友也逐渐生疏了。
对于老师们的劝说,他置若罔闻,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家长多次苦心教育无效后向他下跪,流着泪请求他转变心思努力学习,他便撕扯自己的衣服,头发,用刀子割划自己的手臂,用自残的方式来对抗父母的眼泪。
案例二:
谢某,我校高2006级学生,原是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进入高中后,父母为帮助他的学习,特意为他购买了一台电脑。
每天放学回家,他就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几小时甚至彻夜与电脑为伴。
刚开始,父母看到儿子废寝忘食,不禁暗自高兴。
时间一长,父母发觉儿子有些不对劲了,他越来越不愿和家人接触;爷爷奶奶从乡下来看他,他只是冷冷地打声招呼,就钻进书房闭门不出;叔叔阿姨到家中做客,他只是漠然地瞟一眼连招呼一声都不情愿。
父母慌神了,专门咨询了心理医生,这才明白儿子已成了“电脑人”。
为挽救儿子,父母处理了家庭电脑,该生却通宵达旦地沉迷网吧,曾一次性吃住于网吧长达一个星期。
由于厌学情绪严重,该生现已辍学在家。
一、网络痴迷的成因
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网站已有18000个,网民突破1亿人,其中中学生上网人数占相当比例。
不可否认,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料为上网的中小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沉迷于电脑的青少年学生并不是在利用它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学习,而是热衷于充斥着色情和暴力场面的游戏以及上网聊天。
2005年4月,《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上网60.7%的人在玩游戏,34.1%的人在找朋友聊天。
可见目前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和交友。
中小学生如此热衷于上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孩子对家庭的依恋程度减弱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也渐趋成熟。
由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他们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固定的社交团体,他们对家庭的依恋程度开始减弱。
自我感觉已长大成人了的他们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自己,不再愿意朝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进入初高中后,他们在生活上,思想上甚至经济上更加“独立”,可以想当然地自由支配自己。
这一时期的他们,最希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厌烦父母的唠叨,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2.父母对孩子不当的教育方式
为使孩子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家长大多采取一套固定的教育方式。
采取严厉教育方式的父母完全漠视子女的兴趣和意见,要求子女严格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稍有差池,动辄打骂责罚,毫不体谅子女的感受,企图以高压获得威信。
采取放任教育方式的父母对子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从不主动关心子女的心理动态,家庭对子女毫无吸引力。
采取溺爱养育方式的双亲对子女百依百顺,甚至对子女不合理的要求也给以满足,自以为对子女关爱有加,却忘记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
以上三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要么使子女弄虚作假,消极对抗,冷淡怪癖;要么使子女缺乏进取精神,与世无争,玩世不恭;要么使子女任性执拗,自我中心,不守守纪律。
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电脑,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父母将子女一步一步推向网吧的。
3.来自学习上的挫败
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但是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也告诉我们,学习成绩绝不是唯一的,但社会评价机制总是促成学校教育用成绩这把衡量的尺子将青少年学生分出甲乙丙丁,三六九等。
当今的教育界正走入这样一个怪圈: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如火如荼。
家长也好,教师也罢,总是把教育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一好遮百丑。
结果,造成大量的所谓后进生。
后进学生之所以更容易痴迷上电脑?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难得到他人的肯定,很少有成功和愉悦的情绪体验,所以才迷恋暴力游戏,在另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以弥补真实世界里的这个缺撼。
不错,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其实,教育者眼中最不值得爱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可是教育者却忽视了对他们心理方面的理解和沟通,吝惜得连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不愿意给予。
他们也曾有过心灵的挣扎,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时,他们已经非常沮丧和郁闷,如果此时有人关爱他,肯定他,他也许就转变过来了。
但事实上,他们得到的的却是教师的冷嘲热讽,家长的斥责打骂和一个“坏孩子”的标签。
这只能促成他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从这个角度上讲。
是教育者不正确的成才观把他们推向了教育的另一端,他们迷恋网络,与其说是他们的失败,不如说是教育者的失败。
4.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挫折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师长过多地干预,他们往往不能自主选择交流对象,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交友的平台。
这种人际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的角色定位为交流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幻、平等、自由的特点。
这使得青少年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一个虚拟角色
来弥补,从而体验到真实世界中体验不到的快慰和满足。
在网上,你可以是白雪公主、白马王子,你可以是纨绔子弟、富家阔少,你可以是北大学生、青华学子……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而又不必担忧会演砸。
网上交流是一种可以自主选择交流对象、自由扮演交流角色的虚拟的平等交流,这正是现实生活中渴望已久而又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种方式。
网络世界的虚拟自由使网迷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可当他们一旦面对真实世界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正因为这种人际交往是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的,所以青少年学生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
二、预防网络痴迷的策略
看似活跃的网络交流,其实是名不符实的假社交。
即使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将来,它也无法替代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而后者正是个体心理行为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
青少年学生一旦沉湎电脑上网成癖,引发的负面影响还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性情、人际交往方面,更有碍于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观念的健康发展,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当然,错不在于电脑本身。
我们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就排斥网络,也不能因为上网会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就禁止或阻止青少年学生上网。
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已掌握电脑技术的学生正确上网,防患于未然。
人性如水性,东导东流,西导西流。
只要教育者措施得力,方法得当,青少年学生定能变电脑的奴隶为电脑的主人,让电脑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加强对子女上网的监控与管理。
中学生时期学习紧张,每天有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和子女一起制定一份行为契约和上网计划,在平时尽力限制子女上网,周末时可适当让其放松一下,做到劳逸结合,但也要限制上网的内容。
2.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亲子关系。
父母应把孩子当作一个社会人,真正尊重他们,爱护他们。
既要合理地严格要求,又不能苛求子女。
父母应是孩子的朋友,这是每一个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希望。
所以父母应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多和孩子沟通和总商量,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
对于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应给予积极支持,不能漠视子女的兴趣和意见,也不能高高在上,认为“我给了你生命,你就得无条件听我的话”,从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亲子关系融洽的家庭才对子女具有吸引力。
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习惯,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
现代社会,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3.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孩子。
理解子女,就必须善于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孩子有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够在父母面前诉说,这样的家庭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最大限度地宽容、善待孩子,切忌简单粗暴,嘲讽打骂,因为鞭挞孩子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对孩子实施惩罚,只会使孩子无法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
4.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学校当然应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但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我们之所以把“教书育人”并提,就是因为“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
其实,掌握知识的多少只是个体成功的一个因素而已,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品德高尚的情操,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幽默的性格,是关心社会、尊重他人、善待自己的修养,是善于相处、善于合作、善于把握自己与他人情感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通过“育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只“教书”而不“育人”,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
现有的考试成绩根本无法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这一点上,我们倡导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品质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应对策略。
5.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自古行行出状元,教育者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才,都能成才。
只有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教育者才能正确对待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潜能,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好方法和走向成功的好途径。
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应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全部内容,多一把衡量学生优劣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所以,教师的第一要务并不是拥有渊博的学识,而是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才环境。
6.成功教育
成长需要激励。
面对失败,孩子最需要的是安慰与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教育者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关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他们成功后的信心。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我们的每一次激励每一次肯定每一次赞誉,都可以让他们得到愉悦的体验。
从古至今只出现了一个爱迪生,我们的孩子还不具有爱迪生式的坚强,千百次的挫折打击,不可能使他们百折不挠,屡战屡败,只会让他们心灰意冷。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唯一的办法只有激励。
所谓成功教育,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
只有让青少年学生在现实世界里随时能有成功的体验,才不致于使他们滑落到网络世界里去体验那虚拟的满足。
以上,是我对中学生痴迷网络预防对策的一些看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不应该是快乐的天堂,网络也不应该是痛苦的地狱。
利用好网络,关键在于中学生自己,提高中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其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
学习网络知识,从网络这个大资源库中去汲取自己生长的营养,使中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总之,在网络这个大染缸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鱼龙混杂。
中学生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正确引导;更需要中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网络痴迷者的产生,使网络成为信息社会的高速路而不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绊脚石。
主要参考文献:
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1 第二版
王玲主编《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