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病毒及其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病毒及其危害
对于“病毒”人们并不陌生,猖獗一时的“sars”病毒、“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以及近几年肆虐的“h1n1”病毒,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那么,计算机病毒又是什么性质的病毒?它是怎么产生的?它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与生物病毒不同,计算机病毒是人为制造的产物,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而编制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由于这些程序与生物医学上的“病毒”具有同样的传染性和破坏特性,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具有自我复制和破坏机理的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程序,但不一定是完整的程序,只要是具备计算机病毒特征的一组指令或者代码就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本质特征是主动传染性,这一特征使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范围和危害性成倍地增加。
关于计算机病毒和网络病毒的产生有多种说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磁芯大战游戏说
20世纪6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诞生了一种“磁芯大战”游戏,它是3个年轻人工作之余的娱乐产物。这3个人当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是麦耀莱、维索斯基和莫里斯。莫里斯就是后来制造了“蠕虫”病毒事件的罗伯特·莫里斯的父亲。
“磁芯大战”游戏的玩法是对战双方各编写一套程序,在输入
同一部计算机后,两套程序开始在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内互相追杀。因为程序是在计算机的存储磁芯中运行,因此被命名为“磁芯大战”。这个游戏的特点在于双方的程序进入计算机后,玩游戏的双方只能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战况,而不能做任何更改,一直到某一方的程序被另一方的程序完全“吃掉”为止,所以,磁芯大战是具备病毒攻击性思想的游戏程序。由于用于游戏的程序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因此,长久以来,懂得玩“磁芯大战”的人都严守一项规定:不对大众公开这些程序的内容。
后来,有人打破了这项规定。1984年,《scientific american》的专栏作家dewdney撰写了第一篇讨论“磁芯大战”的文章,声称只要寄上2美元,任何读者都可以收到他所撰写的有关如何编写磁芯大战游戏的纲要,在自己家中的计算机上开辟战场。
有人认为“磁芯大战”程序设计思想的泄露,导致了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和蔓延。
二、科学幻想说
1977年,美国作家雷恩在科学幻想小说《the adolescence of p-1》中,幻想出了世界上第一种计算机病毒。作者构思的病毒可以从一台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计算机,最终控制多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从而酿成一场灾难。由此人们认为科学幻想奠定了计算机病毒的思想基础。
三、程序保护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基斯坦有两个以编写软件为生的兄弟,
他们为了打击那些盗版软件的使用者,设计出了一种名为“巴基斯坦智囊”的病毒,该病毒只传染软盘引导区,这也是最早在世界上流行的一个计算机病毒。在保护自身权益的特殊代码中加入攻击、破坏性内容,使保护自身权益的初衷演变成危害结果,这样的变化是计算机病毒出现、发展的根源。
四、网络发展说
网络发展使计算机病毒进入快速传播期,病毒也因此成为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的顽疾。
进入20世纪80年代,网络迅速普及,计算机病毒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此时,在网络上传播的病毒多是早期病毒的改进。在非dos操作系统中,“蠕虫”是典型的代表。它不占用内存以外的任何资源,也不修改磁盘文件,但能利用网络功能搜索网络地址,将自身向下一地址进行传播,有时也在网络服务器和启动文件中存在。
在1982年,shock和hupp根据《the shockwave rider》书中的概念提出了“蠕虫”(worm)程序思想。蠕虫程序可用作为ethernet (以太网)网络设备的一种诊断工具,它能快速有效地检测网络故障。
在1988年11月2日,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罗伯特·莫里斯利用unix操作系统寄发电子邮件的公用程序中的一个漏洞,把他首创的“莫里斯的蠕虫”病毒放进internet网络,由此闯下了大祸。一夜之间,这条“蠕虫”闪电般地自我复制,并向整个interne
网络迅速蔓延,使美国6000余台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小型计算机和工作站受到感染,网络上几乎所有的机器都被迫停机。
2007年,在我国出现的“熊猫烧香”病毒也是蠕虫病毒的一种。
出了蠕虫病毒以外,还有一些网络病毒通过电子邮件等途径进行传播。如2000年出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网络病毒。“罗密欧与朱丽叶”病毒与以往的电子邮件病毒不同,它不再藏身于电子邮件的附件中,而是直接存在于邮件正文,一旦计算机用户用outlook打开邮件进行阅读,病毒就会立即发作,并将复制出的新的病毒通过邮件发送给其他人,计算机用户几乎无法躲避。
而人类真正验证计算机病毒的存在是在1983年11月,美国计算机专家首次将计算机病毒程序在vax/750计算机上进行了实验,揭示了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和破坏作用。从此以后,计算机病毒就不再是人们空想的概念了。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球的网民数量剧增,网络病毒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也越来越大。以下事例很能说明问题。
●1988年11月,第一个网络病毒“蠕虫”出现,它感染了美国6000多台计算机,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9600万美元,病毒制造者莫里斯本人也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1998年4月,cih病毒爆发,全球约6000万台计算机被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0亿美元。
●1999年,“美丽杀手”病毒爆发,经济损失超过12亿美元。
●2000年5月,“爱虫”病毒在全球造成的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2001年9月,“尼姆达”病毒发作,在3天内造成了6亿美元的损失。
●2001年12月,“求职信”病毒发作,病毒邮件阻塞服务器,造成高达90亿美元的损失。
●2003年1月,“2003蠕虫王”病毒在全球爆发,感染了100
万台计算机。北美、欧洲和亚洲的2.2万个网络服务器遭到攻击,数万台自动取款机瘫痪,票务预订、网上购物、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等网络服务遭受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亿美元。
●2003年8月,“冲击波”病毒爆发,感染了100万台计算机,损失数十亿美元。
●2004年1月,“sco炸弹”病毒全球爆发,经济损失高达261亿美元。
●2004年5月,“震荡波”病毒迅速在全球传播,全球1/3的计算机受到感染。
“msn性感鸡”在短短6个小时之内就感染了2000
●2005年2月,
多用户,整个中国大陆的病毒感染率高达80%。
●2006年8月,“魔波”病毒在5天内感染全球105万台主机。
●2007年2月,破坏国内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的“熊猫烧香”病毒案告破。该病毒程序的设计者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