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完整版)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完整版)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735242f19e8b8f67d1cb97d.png)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 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
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NSIP/fibrosis) 。
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 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
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
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
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 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B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 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一一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
间质性肺疾病PPT课件
![间质性肺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acf30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5.png)
影像学HRCT
• 4.实变影
边 界 不 清 的 实 变 影
影像学HRCT
影像学HRCT
• 5.结节影
胸 膜 下 间 质 结 节 影
影像学HRCT
• 大结节影
影像学HRCT
叶间裂、胸膜表面结节
影像学HRCT
支气管血管束结节
影像学HRCT
• 6.囊性变
影像学HRCT
• 7.蜂窝状影
影像学HRCT
ILD的肺外表现
ILD的合并症
1.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慢性缺氧、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心室肥厚和肺心病; 左心室衰竭常见,与缺血性心脏病有关;
2. 肺部感染 ILD 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 肺部感染与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应用相关;
3.肺栓塞 ILD临床表现的恶化有时与肺栓塞有关; 突然呼吸困难、不能解释的血气恶化,如不是肺部感染, 应考虑肺栓塞,必要时作肺V/Q扫描或肺动脉造影。
嗜酸细胞增多症:见于嗜酸性肺炎;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增加:结节病
IPF/UIP可有免疫系统检查异常: ①血沉增快:占80-94%,高于60 mm/h占36%; ② γ球蛋白水平升高见于17 -44%,升高的 γ球蛋白
可为IgA, IgM, IgG 或一种以上; ③特异性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抗核抗体阳性;
临床表现
• 体征 • (二)杵状指 在IPF/UIP时发生率尤为
频,40-80 % 有杵状指,出现早,程度重。 ★ 结节病等疾病罕有杵状指。 • (三)发绀 23--53% ILD病人可有紫
绀,表明疾病已进入晚期。
临床表现
• 体征
• (四)肺动脉高压 晚期患者有明显的肺 动脉高压,P2>A2。右心衰体征:颈静脉 怒张、肝大及周围水肿
《间质性肺疾病病理学图谱:病理与高分辨CT对照》笔记
![《间质性肺疾病病理学图谱:病理与高分辨CT对照》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83742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8.png)
《间质性肺疾病病理学图谱:病理与高分辨CT对照》阅读札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书籍简介与背景 (3)2. 作者介绍及贡献 (4)二、间质性肺疾病病理学基础 (5)1. 疾病定义与分类 (6)(1)间质性肺疾病的定义 (8)(2)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及特点 (9)2. 病理学原理与机制 (10)(1)病理学原理 (11)(2)疾病发展机制与影响因素 (12)三、高分辨CT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13)1. 高分辨CT技术原理 (15)(1)高分辨CT的定义及特点 (16)(2)高分辨CT的技术参数与应用范围 (17)2. 高分辨CT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表现 (18)(1)间质性肺疾病的高分辨CT表现特征 (19)(2)高分辨CT与病理对照分析 (20)四、间质性肺疾病病理学图谱对照分析 (22)1. 病理学图谱概述与分类 (23)(1)病理学图谱的定义及作用 (24)(2)间质性肺疾病病理学图谱的分类 (25)2. 病理与高分辨CT对照分析实例 (26)(1)病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27)(2)病理与高分辨CT表现对比及解读 (28)(3)病例分析与总结 (29)五、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探讨 (30)一、书籍概述于间质性肺疾病(Intersal Lung Disease,简称ILD)病理学的专著。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各种间质性肺疾病的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在内容上力求全面、准确,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介绍了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流行病学和病因;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各种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结节病等;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间质性肺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包括肺泡壁破坏、间质纤维化、气腔扩大等;第四部分通过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87eb967561252d380eb6ea1.png)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
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 (NSIP/fibrosis)。
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 (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
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
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
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
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
间质性肺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间质性肺病治疗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e63623360cba1aa911da8b.png)
间质性肺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何渝娇1,李风森2*(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间质性肺病的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患病率逐年升高,可因弥漫性肺部病变导致肺功能下降,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目前中医、西医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本文总结归纳了该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西医治疗本病提供临床思路。
关键词:间质性肺病;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研究进展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肺异质性疾病,包括200多个以肺实质广泛纤维化和/或炎性异常为特征的肺实质病变[1]。
发病原因是肺泡上皮细胞的异常修复造成细胞外基质的大量分泌,进而造成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损伤,形成肺纤维化。
肺纤维化主要累及肺泡和肺间质的弥散性、致死性的肺部疾病,是所有ILD的终末期。
呼吸衰竭是ILDs晚期或急性恶化后的常见并发症,其预后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相对较差的。
目前对该病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也在增加,引起越来越多医者对该病的重视,但仍未给出明确指南。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ILD的发病率、患病率正在逐年增高[2]。
ILD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分类及亚型多,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预后最差的,而结缔组织疾病相关的ILD(CTD-ILD)预后相对更好[3]。
尽管所有ILD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的死亡率都很高,但与其他纤维化ILD患者相比,IPF因急性呼吸衰竭住院后的一年死亡率更高(分别为87%和71%)[4],其预计生存期为2~3年[5],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发作(AE-IPF)的中位生存期在22天至4.2个月之间[6]。
本文将对间质性肺病在国内外流行病学的发病特点、诊断的更新、中医及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等做一综述。
1间质性肺病在国内外的流行病学特点随着呼吸系统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ILD)诊治水平的提高,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日益深入。
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9220c54f111f18583d05afb.png)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间质性肺疾病(ILD)就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与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与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得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得临床-病理实体得总称。
ILD病谱得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得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得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得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得异因同效得相似性。
从异质角度得分类瞧,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 (NSIP/fibrosis)。
此分类就是由Katzenstein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 (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与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得新分类。
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得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
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
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
UIP属IPF 得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与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ILD确切得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假设ILD得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与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启动ILD得致病因子通常就是毒素与(或)抗原,已知得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与结节病等得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一旦暴露与接触了最初得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得炎症过程——肺泡炎,这就是ILD发病得中心环节,肺泡炎得性质决定着肺损伤得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
(完整版)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完整版)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62c47837cd184254b3535cd.png)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
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 (NSIP/fibrosis)。
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 (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
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
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
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
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
间质性肺病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间质性肺病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ce32d371fe910ef12df8fd.png)
原
淋巴增殖性疾病肺受累
• 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
• 血管中心性淋巴瘤(淋巴瘤样肉 芽肿)
•隐原性机化性肺炎(COP) • 结节病
因 • 遗传性疾病 • 家族性肺纤维化
•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 • 胶原血管病相关的ILD
不
• 结节状硬化病 • 神经纤维瘤病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
ILD 的合并症
1.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慢性缺氧、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心室肥厚和肺心病; 左心室衰竭常见,与缺血性心脏病有关;
2. 肺部感染 ILD 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增加; 肺部感染与皮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应用相关;
3.肺栓塞 ILD临床表现的恶化有时与肺栓塞有关; 突然呼吸困难、不能解释的血气恶化,如不是肺部感染, 应考虑肺栓塞,必要时作肺V/Q扫描或肺动脉造影。
• 肺间质:肺泡上皮基底膜与毛细血管内皮基底膜之间的潜 在间隙,充填着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基质和少量细胞, 肺的重要支撑组织,这些组织结构包括:肺泡壁、网状和 弹性纤维(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网及淋巴管等。
基本概念
★间质性肺疾病 指肺间质损伤而产生的一类疾病。 这是一组异原性疾病,病变涉及到肺泡壁和肺 泡周围组织。
明 • 肝病相关的ILD • 慢性活动性肝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多肌炎和皮肌炎(PM/DM)
• 肠道病相关的ILD
• 干燥综合征
• Whipple病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 溃疡性结肠炎
• 强直性脊椎炎(AS)
• 克隆(Crohn)病
• 肺泡充填性疾病
• 其他ILD
• 肺感染相关的ILD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指南(2019年版)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指南(2019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7fd5a8b9d528ea81c77965.png)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指南(2019年版)特发性肺纤维化概述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
病变主要局限于肺部,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其肺组织学病理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性地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
病因和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吸烟、粉尘接触、某些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胃食管反流等是IPF的危险因素,端粒酶基因的某些突变可能与家族性IPF有关。
IPF的患病率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
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2/100 000~29/100 000,发病年龄在中年以上,大量吸烟(>20包年)的老年男性更多见。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隐匿。
主要表现为干咳、劳力性呼吸困难,杵状指(趾)、双下肺分布为主的爆裂音是其典型体征。
终末期可以出现发绀、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临床表现。
IPF也可以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
IPF是弥漫性肺部疾病的一个代表性疾病。
临床表现也与多种弥漫性肺部疾病具有相似性,需要对疾病的高危因素、病程、合并症状、用药史等详细了解。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血清标记物来诊断IPF,鉴于某些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可出现类似IPF样的临床、胸部影像学表现,建议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CCP)、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以及抗核抗体谱等来除外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的可能。
2.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对于评价IPF的严重程度、预后非常重要。
建议定期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通气功能、容量测定、弥散功能。
早期的IPF的肺功能可能仅仅表现为弥散功能下降,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典型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障碍。
通气功能中的用力肺活量(FVC)大小与IPF患者的预后相关,也是目前公认的IPF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的常用的主要终点指标。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528eebee2bd960591c6775d.png)
第一节
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 ILD
概述
间质性肺疾病是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主 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 部弥漫性疾病。
包括200多种疾病.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 临床,呼吸病理生理学,胸部X线特征。
共同临床表现
活动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疗
习惯采用糖皮质 激素或联合细胞细胞毒 药物
治疗至少持续6个月 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和预防药物 部分患者可考虑进行肺移植
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基本概念
指肺泡和细支气管腔内充满不可溶性富 磷脂蛋白质物质的疾病。
临床上以隐袭性渐进性气促和双肺弥漫 性阴影为特点
病因不明 好发于青中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肿
临床表现
半数病例无症状,体检胸部X线发现: 90%以上病例累及肺及胸内淋巴结(肺 门、纵隔)
早期常见呼吸道症状,活动后胸闷气急 。肺部体征不明显。
如果累及其他器官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和 体征。
根据X胸片表现对结节病分期
0期:胸片阴性 Ⅰ期:肺门、纵隔、或右侧支气管旁淋
巴结肿大,肺内无异常 Ⅱ期:肺门淋巴结肿大,伴肺浸润影 Ⅲ期:仅见肺浸润影而无肺门淋巴结肿
发病机制
肺间质、肺泡、肺小血管或末梢气道都存 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在炎症损伤和修复过 程中导致肺纤维化的形成。
如何导致肺纤维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能引起间质性疾病的常见原因
一、职业与环境 二、药物 三、治疗措施因素(如药物、放化疗) 四、感染 五、慢性心脏病 六、肿瘤 七、慢性肾功能不全,移植排斥 反应
临床表现
发病隐袭,活动后气促,渐进性加重 体征不明显,肺底偶可闻及少量捻发音 胸片表现:两肺弥散性磨玻璃影,逐渐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b9466dd7c1cfad6195fa7ad.png)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的复杂性肺部疾病。
其中包括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结节病、以及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等。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课题和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不断涌现,一些有望改变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现状的新疗法已开始显现。
目前认为,对于某些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而言,其治疗的最好目标,可能仅仅是控制症状;但对另一些患者而言,则有可能实现其病情的稳定、甚至达到缓解。
为了对一些可提示为某种具体间质性肺疾病的特征性病史和体征加以总结,并为相关的非专科医生,提供一些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建议,来自英国 Portsmouth 市 Alexandra 皇后医院的胸部放射科顾问医师Wallis 等,在近期的 BMJ 杂志上发表文章,综述了间质性肺疾病在诊断和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
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率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最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
据估计,其在英国、欧盟、和美国发病率,分别为每 10 万人口 7.44 例、23.4 例和 63 例。
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结节病、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是人们在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间质性肺疾病。
而其他的间质性肺疾病则较为罕见。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具有不同预后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疾病。
其中,许多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比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 3 年;急性间质性肺炎还可能使患者很快死亡。
但也有一些间质性肺疾病(如结节病),可以不治而愈。
将患者早期转诊给专科医生,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的准确诊断、患者预后、及其适当管理策略的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一项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相关患者从呼吸困难出现到转诊至专家中心的中位数时间长达 2.2 年。
该研究还发现,转诊延迟与患者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关。
此外,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也会影响患者进入许多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药物试验的可能性。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中医诊疗指南(全文)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中医诊疗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83781501f69e31433294ec.png)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中医诊疗指南(全文)弥漫性间质性肺病(DPLD或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它包括200多个病种。
这类疾病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呼吸病理生理学和胸部影像学特征。
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气促、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低氧血症和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
病程多缓慢进展,逐渐丧失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最终发展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弥漫性间质性肺病归属于祖国医学“肺痹”、“肺痿”、“咳嗽”、“喘证”等范畴。
一、中医病因病机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肺肾亏虚,易感外邪;或饮食失调、情志不遂、劳倦失度,导致气血不足、痰瘀毒痹阻成为内在致病因素。
若外感六淫之邪犯肺,或邪热熏蒸,肺气阴津耗伤发为本病;或肺虚有寒,气不化津,肺失濡养发为本病。
另外感受疫疠毒邪之气,耗气伤津,转化迅速,易于产生阴阳两亏的危候。
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虚、痰阻、血瘀、毒滞,并且痰瘀毒痹阻肺络贯穿疾病始终。
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毒、瘀毒,且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兼夹为病。
疾病初期由外邪犯肺或内伤干肺,导致肺的宣降功能不利,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产生痰瘀毒,疾病初期往往以痰毒为主。
随着病程的迁延,病及脾、肾,渐因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传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
中医认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
病久肺脏气虚无力运行血液则瘀血内停而致瘀毒。
另“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故痰浊与瘀血互为因果,交融凝聚蕴毒,致病多顽恶。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
外感诱发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
疾病初期,因素体亏虚,外邪犯肺,入里伤络,耗气伤津,邪实本虚,以实为主;中期病及于脾,痰瘀毒痹阻,多属虚实夹杂;后期病及于肾、心,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渐成危候。
2019年IPF指南
![2019年IPF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e1c25ce6c175f0e7dd13775.png)
21
HRCT典型表现
vHRCT诊断UIP准确性可达到90-100%,具备UIP典型HRCT表 现者不必行病理活检
22
非UIP型HRCT表现
当HRCT表现为以下7条之中任一条
– 1.中上肺叶分布为主 – 2.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为主 – 3.过多磨玻璃样改变 – 4.弥漫性微结节 – 5.多发囊性病变(但远离蜂窝区) – 6.气体陷闭 – 7.支气管肺段实变
• 7.即便患者缺乏相关临床表现,也应常规进行结缔组织病 血清学检查,并且应该在随访过程中经常复查,一旦发现 异常则应更改诊断。
32
2019指南注意事项
• 2019指南强调由富有ILD 诊断经验的肺病学专家 、放射学专家、病理学专家之间多学科讨论 (MDD) 在IPF 诊 断中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HRCT 和病理组织学型不一致的病例, MDD 将进一步增 加正确诊断IPF 的可能性。
新指南提出多数IPF患者因缺乏胃-食道返流症状而易被忽略
12
四、高危因素
(1)吸烟:吸烟危险性及家族性与散发的IPF发病明显相关 特别是每年吸烟超过20包。
(2)环境暴露:IPF与多种环境暴露有关,如暴露金属粉尘 (铜锌合金、铅、钢)、木尘(松树)、务农、石工、 抛光、护发剂,接触家畜、植物、动物、粉尘等。
2019年IPF指南
概述
• 1969年Liebow等首次提出了一组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间质性 肺疾病(ILD)的概念,ILD是以肺泡壁病变为主,累及肺泡 周围组织及其相邻支持结构的一组疾病群,病因近200种 。
• 由于多数ILD病变不仅局限于肺间质,常伴有肺实质受累 如肺泡炎、肺泡腔内蛋白渗出等改变,故也称为弥漫性肺 实质疾病(DPLD),因此ILD与DPLD所含的概念相同,是 所有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的总称。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主要内容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69556a201f69e3142329463.png)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主要内容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因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提高我国肺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至关重要。
2020年6月5日,《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更新发布会在线成功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并请有关专家对更新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针对肺癌领域的热点问题还组织了多学科专家圆桌对话。
逾10万名观众在线参与,共飨学术盛宴。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是在《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新,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肺癌学院牵头组织多学科专家完成。
2019版指南整合了一年来国际上关于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监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同时结合2018版指南推广过程中收集到的各方意见,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及诊治的可及性,内容覆盖肺癌的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旨在为我国肺癌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做出医疗决策。
2019版指南全文刊登于《中华肿瘤杂志》2020年第4期和《肿瘤研究与临床》2020年第4期。
会议总结指出,《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的推出,可以为肺癌领域医生提供重要临床证据,助力领域同道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指南,能够震撼全国,惊艳世界,为临床发展提供不懈助力,实现中国肺癌领域的巨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肿瘤杂志》总编辑赫捷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于金明院士,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编审,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徐惠绵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理事长吴一龙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韩宝惠教授等近40位业界权威专家出席发布会,多家权威媒体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实时转播。
间质性肺疾病 指南
![间质性肺疾病 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f2345c0195f312b3169a553.png)
间质性肺疾病指南1.介绍1.1 间质性肺疾病指南概述自从10年前英国胸科协会(BTS)出版第一版间质性肺疾病指南以来,该领域专业方面已有很大的变化。
指南协会的讨论一开始集中于是否可以改编1999年版而得出。
但是因为这些年来变化发生太多,以致仅仅编辑或排版的改编不能让人信服。
过去的这10年,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涌现出一批新的术语,部分缘于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跟许多临床因素有关,而并非单一的组织学类型。
纤维化型的NSIP比IPF预后更好,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于即使怀疑IPF的病人也怀有更高的诊断热情。
这也导致了对已得到广泛承认的诊断金标准的怀疑,诊断这类疾病已逐渐变成了依仗病理学、影像学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通力合作的过程。
NSIP作为一类疾病,仍使临床医生面临各种困难。
通过对各类型IIP特别是IPF和纤维化型NSIP的预后的研究,肺功能的损害,尤其是这种损害随时间的变化,已经成为判断预后的举重足轻的要素。
随着术语的标准化,将这类病人送到多中心治疗研究变成可能。
例如针对IPF,过去的3年针对治疗所开展的研究比过去要多,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未产生公认的“最佳疗法”。
1.2 编写指南和推荐的方法学BTS指南的编写整个过程基于对大量新近发表的文献(可在网站/guidelines.html上获得)。
这里所涉及到的方法学与公众熟知的方法学大致相同故不进行详尽的解释。
但是在编写ILD指南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特殊的方面值得阐述。
1、这些指南是BTS首次与其他国际组织共同合作编写的指南,包括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胸科协会,以及爱尔兰胸科协会。
编者寄希望于合作的基础扩大后能提高所编写之指南的质量及可信度,并且可以获得更大的读者范围。
虽然在传阅该指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给人“来自于英国”的印象,但同样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2、指南编写委员会首先通过讨论组的形式认真讨论了各个专业组的意见(胸科医生,影像学家,和病理学家)。
此举之目的是为了使各学科互相交流观点,关于新指南的内容,特别是关于ILD命名学,缺乏有力证据时如何对ILD患者进行医疗递送、标化处理等尚有争议的命题。
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与治疗PPT
![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7818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5.png)
帮助患者建立 良好的生活习 惯和自我管理 能力,预防疾
病复发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消极认知,提高应对能力 心理教育:提供疾病知识、治疗方案、预后等信息,增强患者信心 社交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交流,获得情感支持 放松训练:教授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减轻焦虑和压力
教育内容:疾病知识、治疗方法、自我管理技巧等 宣传方式:讲座、宣传册、网络平台等 教育目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宣传效果: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间质性肺疾病的预 防与护理
戒烟:避免吸烟, 减少二手烟暴露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如粉尘、化学物质 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健康饮食、 适量运动、保持良 好的心态
定期体检:早期发 现并治疗肺部疾病 ,预防间质性肺疾 病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患者 抗纤维化药物:如尼达尼布、吡非尼酮等,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疾病 抗氧化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E等,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手术适应症: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方式:包括肺移植、肺减容术等 手术风险: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与 治疗
汇报人:
目录
护理人员
间质性肺疾病的概述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
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
间质性肺疾病的预防 与护理
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deaae77403d8ce2f0066239c.png)
支气管扩张
27
Eosinophilic granuloma
Posteroanterior chest radiograph demonstrates diffuse reticular and cystic changes. Note the upper lobes are hyperlucent, reflecting extensive cystic destruction of the lung parenchyma.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
2020/1/9
程齐俭
1
主要内容
概述
Overview
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结节病
Sarcoidosis
肺泡蛋白沉积症 Alveolar proteinosis
2020/1/9
46
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2020/1/9
Thin section cuts from mid portions of lower lobes show focal honeycomb cysts distributed in a peripheral (subpleural) distribution.
3.肺功能:
进行性、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量减少。
动脉血气:低氧血症,常伴二氧化碳降低。
4.实验室检查:为非特异性变化
血沉加快、血LDH增高和丙种球蛋白增高;
有10%-26%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
20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
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 (NSIP/fibrosis)。
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 (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
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
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
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
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
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不仅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
同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已发现的包括单核因子(monokines)、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2(IL-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间叶生长因子(mesenchymal growth factor,M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及γ-干扰素(INF-γ)等,如研究发现,矿工尘肺(pneumoconiosis)支气管肺泡灌洗中抗氧化酶、IL-1、 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TGF及FN等明显增加,其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加,表明尘肺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因子、生长介质的上调有关。
这些细胞因子在ILD发病中的生物活性及作用尚未完全阐明,但其继发性和(或)反馈性作用于炎性、免疫细胞,对肺泡炎症反应的放大和减弱起调节作用。
若肺泡炎属自限性,或病变轻微且在肺实质严重破坏前得到有效治疗,则肺泡炎能得到控制,肺泡及小气道的结构可得以重建和恢复正常,肺功能免遭进一步损害和恢复。
结局阶段研究发现,细胞粘合素(tenascin)表达于新发生损害局部,包括腔内和疏松的纤维囊泡,分布于再生的Ⅱ型肺泡细胞之内或其下,肌纤维母细胞细胞粘合素mRNA表达比Ⅱ型肺泡细胞更强,在化生性支气管上皮和肺泡巨噬细胞也存在弱的细胞粘合素 mRNA表达,表明细胞粘合素在早期纤维素性损害中合成活跃,肌纤维母细胞是引起纤维素合成的重要来源。
若炎症广泛和损伤严重,肺泡壁中成纤维细胞聚集和增殖,胶原组织增生、修复紊乱并沉积,肺泡壁增厚,瘢痕和纤维化形成,这种受损的肺泡壁将难以修复和恢复。
这个“致病因子-肺泡炎-纤维化”的假设过程,也类似于肺气肿、急性肺损伤或ARDS的发病机制,但仍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根本因素决定了一个致病因子导致最终结局性病种的取向。
病理学两个主要的病理过程总体而言,ILD具有两个主要的病理过程,一是肺泡壁和肺泡腔的炎症过程,二是肺间质的瘢痕形成和纤维化过程,随特定病因和病程长短不同,其炎症和纤维化的比重有所不同,但两个过程在大部分ILD都会相继和(或)同时出现。
ILD 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也视病程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所不同,急性期往往以损伤和炎症病变为主,慢性期往往以纤维化病变为主。
参与炎症病变的细胞参与炎症病变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浆细胞等,特定病因所致ILD的浸润细胞可能以其中一种或多种细胞为优势并起主导作用。
可区分为两种病理类型,中性粒细胞型肺泡炎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型,以中性粒细胞起主导作用,属本型的病变包括IPF、胶原血管病伴肺部病变、石棉肺和组织细胞增多症-X等非肉芽肿性肺泡炎;淋巴细胞型肺泡炎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型,以淋巴细胞起主导作用,属本型病变的包括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和铍中毒等肉芽肿性肺泡炎。
.作为某些ILD特征性病理改变的肉芽肿,其实质是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histiocytes)的局部聚集,伴有T-淋巴细胞的浸润和包绕,典型的肉芽肿内或周围可见多核巨细胞存在,这是由多个吞噬细胞融合形成的胞浆丰富且多核的单一大细胞。
肺间质纤维化肺间质纤维化是ILD一个结局性或终末期病理改变,以成纤维细胞的聚集和胶原沉积为特征,其纤维化的程度视特定病种和病程进展而不同。
若病程较长且形成显著的肺间质纤维化时,常丧失早期肺泡炎病变的某些特征,如肉芽肿性ILD的晚期常形成大量纤维化,此时难以鉴别其特定病因和病种。
终末期肺表现为显著的肺部扭曲变形、瘢痕形成及囊腔形成,且交替分布形成所谓的蜂窝肺。
作为病因未明ILD的代表性疾病IPF,对其病理学分类曾存在着争论和认识混乱,1998年Katzenstein提出了IPF的新4类分法:普通性间质性肺炎(UIP)、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急性间质性肺炎 (AIP)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
最近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达成共识,认为IPF是与UIP相一致的病理类型或者说IPF应特指UIP病例。
其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主要累及胸膜下肺组织的不均匀且分布多变的间质炎症、纤维化及蜂窝样改变,与正常肺组织呈交替分布。
间质炎症通常呈斑片状,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造成的肺泡间隔浸润所组成,并伴有Ⅱ型上皮细胞的增生。
纤维带主要由稠密的胶原和散在的成纤维细胞灶组成。
蜂窝样改变区域是由囊性纤维气腔组成,常为支气管内皮细胞所划线分离并充满了黏蛋白。
在纤维化和蜂窝样改变区域内可见平滑肌增生,疾病加重期可显示UIP和弥漫性肺泡损伤的混合性改变。
免疫组化测定显示UIP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表达增加,MMP-9活性与BALF中中性粒细胞增加显著相关,通过Ⅳ型胶原溶解活性促进肺结构重塑,与疾病预后有关。
各种ILD的病理形态学和病程急缓可有所不同,但病理生理学改变却有相似之处,主要包括:1、肺顺应性降低;2、肺容量减少,主要测定指标为肺总量(TLC),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降低;3、弥散功能障碍,除病变引起弥散间距增加外,更主要原因是交换界面的蛋白成分破坏和表面积减少;4、小气道功能异常,主要是因为病变累及小气道和(或)细支气管腔致变形、狭窄,出现通气-灌注(V/Q)比例失调;5、气体交换紊乱,以低氧血症为主,尤其是以运动负荷后加重为特征,而无CO2储留或有低碳酸血症;6、肺动脉高压,其病理基础是肺泡壁和肺血管的炎症和(或)纤维化损伤,低氧血症和肺小血管管腔闭塞是主要促进因素。
分类目前国际上将ILD/DPLD分为四类:①已知病因的DPLD如药物诱发性、职业或环境有害物质诱发性(铍、石棉)DPLD或胶原血管病的肺表现等;.②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ⅡP),包括7种临床病理类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机化性肺炎(OP),急性间质性肺炎(AIP)/弥漫性肺泡损伤(DAD),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疾病(RB-ILD)/呼吸性细支气管炎(RB),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LIP);③肉芽肿性DPLD如结节病、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Wegener肉芽肿等;④其他少见的DPLD如肺泡蛋白质沉积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诊断病史、职业史ILD中约1/3致病原因已明确,其中以职业环境接触外源性抗原占相当比重,所以病史、职业史可能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要详细收集职业、爱好、用药等过去史资料。
临床表现多为隐袭性发病,渐进性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症状,通常伴有干咳、易疲劳感。
主要体征为浅快呼吸、以双下肺为著的爆裂音、唇指紫绀及杵状指(趾),晚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厚,常死于呼吸衰竭或(和)心力衰竭。
胸部影像学检查胸片的早期异常征象有磨玻璃样阴影、肺纹理增多,常易被忽视。
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广泛网格影、网状结节影、结节状影等,晚期呈蜂窝肺样改变,病变常累及两侧肺野。
计算机体层扫描(CT),尤其是高分辨率薄层CT(HRCT)有助于分析肺部病变的性质、分布及严重程度,还可显示肺内血管、支气管、胸膜-肺界面的异常征象,主要征象分为四种类型:1、不规则线状阴影,呈网状、放射状;2、囊状型,呈多个大小不一的薄壁囊腔,直径范围为2~50mm;3、结节型,结节直径为1~10mm;4、磨玻璃样改变。
肺功能检查.特征性改变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
如肺总量、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减少,不伴有气道阻力的增加,CO弥散量下降,轻症患者于休息时可无低氧血症,但运动负荷时或重症患者通常存在低氧血症,PCO2可正常或降低,终未期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对BAL收集的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分类及上清液中纤维连结蛋白、白介素及其受体等的生化、免疫测定,对ILD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疗效评估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