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1)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1)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1)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1)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地理学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地貌学家严钦尚先生和陈吉余等先生的带领下,北上内蒙沙地、西进天山冰川、南下西南溶洞、东至茫茫海疆,进行了大量自然地理学实践。

当前,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特别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的培养地理学后备人才(教育普及与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针对地理学科发展中“以地球表层系统”为核心的特色,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多学科(如水文、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环境化学等)交叉的课程设置特色,将“野外实践基地和实践线路”的建设作为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区域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认识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比较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野外实践教学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重视多学科交叉渗透在本科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

野外实践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基本训练,使其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研究方法,同时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进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性思考、创新意识以及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地理学新型人才。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路线包括:a. 苏州地理学感性实习;b. 南京地质实习;c. 杭州-富阳-千岛湖自然地理综合实习;d. 天目山土壤、植被实习;e. 庐山地貌、植被实习;f. 其他专题实习(如普陀山、崇明东滩、金山海岸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察等。

g. 香港综合地理基地班实习h. 云南昆明及邻近地区基地班实习i. 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基地班实习j.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基地班实习实习内容与要求:(1)一年级实习(时间2周)江苏苏州实习:主要实习内容为地理学导论对应的普通地理学内容,含地图、地质、地貌、土地利用、城市地理、文化地理等。

地理学户外实践教学案例(3篇)

地理学户外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户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以自然地理环境为考察对象,旨在通过野外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2. 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地形地貌:考察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貌的形成与分布。

2. 气候与水文:分析气候类型、水文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土壤与植被:观察土壤类型、植被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4. 人地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四、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1. 教师提前规划考察路线,包括考察地点、时间、交通工具等。

2. 学生提前了解考察地点的自然地理背景知识。

3. 准备必要的野外考察工具,如地图、指南针、记录本、相机等。

(二)野外考察1. 出发前:教师简要介绍考察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安全第一。

2. 考察过程中:- 教师带领学生按照既定路线进行考察。

- 学生观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并记录相关信息。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深化理解。

(三)总结与反思1. 考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

2. 撰写考察报告:学生根据考察内容,撰写考察报告,总结考察成果。

3. 讨论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实施(一)考察地点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如山地、平原、高原、沙漠等,以便学生全面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实习总结: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整体性总结和概括。

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的。

总结自己获得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了地理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具体为: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和要求(一)实习任务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野外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等科学素质;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

(二)实习要求1.实习前要熟悉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区域情况,做好相关知识准备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注意安全3.实习时要认真听讲,勤于观察分析,作好实习笔记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5.实习后要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实习时间和路线地点时间:8月29日—9月3日路线地点:幕府山——燕子矶汤泉湖——阳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黄山六合方山南采场四.实习内容南京地质地貌概况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3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野外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地理环境,掌握野外调查和观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意义、内容和方法。

二、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课程,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

然而,目前我国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 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任务的压力,部分高校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课时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2.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部分高校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校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部分高校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缺乏完善的设施和设备。

三、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地理环境,掌握野外调查和观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野外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深化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1. 地形地貌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形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水文调查。

调查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3. 土壤调查。

调查土壤的类型、分布、形成过程和肥力状况。

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

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

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一、前言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本期实习给大家带上这篇自然教学户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

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科学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二、土壤地理实习(部分)土壤剖面的挖掘①选择标准: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带性,还要尽量减少人为的影响,不应在道路两旁,也不能位于山脚因为山脚有山上土壤堆积,不具代表性。

应该选择在山腰地带。

②挖掘标准:土壤剖面应挖掘一个宽 1m、深达母质的坑,必须沿山坡垂直与水平挖下去,剖面与山坡的等高线平行,为了便于观察剖面应呈斗型。

还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叶层。

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则会影响腐殖质层性状。

三.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

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

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

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3篇)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然地理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加强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当前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实践教学目的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深化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

3. 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内容1. 实验教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实验技巧和实验数据处理。

2.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变化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地调研能力。

4. 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实践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3. 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前言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系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实施自然地理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巩固、增加自然地理知识,印证课堂、书本理论,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技能和野外调查研究方法,而且为今后地理教学、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环境调研等积累深厚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一般方法一、目的要求1.建立认识、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一般思路2.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类型判断的方法3.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观察调查方法4.能够对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成因分析5.学会运用和绘制有关地理图表6.写出有一定见地的实习报告二、基本内容、方式与阶段(一)基本内容本实习对应的课程为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以各部门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调查、自然地理综合现象的考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为主要内容。

(二)主要方式集中时段,长途实习。

时间一般安排在自然地理相关课程基本完成以后,约两周时间。

主要方式有两种:基地模式:即选择自然地理现象比较典型、研究比较深入、资料比较齐全的地区。

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年复一年安排学生在此实习。

在基地中,选择成熟的线路和典型剖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

点线模式: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经十多年的摸索、试验,在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点、线、面相结合,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实习模式。

即:根据自然地理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设计野外实践教学。

根据需要与可能,安排实习区域,进一步选择高效,经济、实用的路线,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实施具体考察。

同时沿途考察地理环境,随时随地开展教学。

野外实习的区域、实习路线、考察点不是长期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和课程需要加以选择设计。

实施全过程野外教学:收集资料、课堂简介实习区与实习内容、沿途讲解介绍、途中地理现象(随时停车)的考察分析、实习区域专题自然地理要素的考察调研、定点自然地理要素考察分析、室内资料整理、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次地理野外实习我选择了某省的山地地区进行考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和人文特点等方面。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通过地理野外实习,深入了解某省山地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和人文特点,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2. 任务:(1) 调研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和成因;(2) 探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3) 考察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4) 了解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和人口特点。

三、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1. 地貌特征和成因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观察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明显,主要以山地、丘陵和河谷为主。

这是由于地质构造和水力作用造成的。

例如,该地区的山地多为非常规断块山地,具有典型的雄麦型地貌特征。

此外,还有一些丘陵地貌和河谷地貌,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

2. 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多雪。

年降水量较丰富,温差较大。

我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了该地区一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显著。

例如,夏季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而冬季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

这对该地区的植被分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3. 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森林、灌丛和草地。

我们对该地区的植被进行了详细调查和采样,并进行了植被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的统计。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该地区的植被分布具有一定的海拔梯度特点,高海拔地区主要以针叶林为主,中海拔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低海拔地区以草地和灌丛为主。

这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特征有密切关系。

4. 人文景观和人口特点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多样,包括农田、村庄和城市等。

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田利用情况,并与当地农民进行了交流。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成果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成果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成果一、前言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实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次实习时间为2023年4月10日至4月20日,实习地点选在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等地。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实习团队共16人,在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二、实习成果1. 地貌学方面:通过实习,我们对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的特征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罗盘、水准仪等工具进行地貌测量,掌握了地貌灾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同时,我们还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的地貌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地质学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识别了大量岩石和矿物,了解了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特征。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掌握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学会了如何绘制地质剖面图。

此外,我们还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土壤学方面:通过对不同地貌、气候、植被条件下土壤的观察和采样,我们了解了四川地区的土壤类型和分布规律。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土壤学工具进行土壤调查,掌握了土壤剖面观测方法,并对土壤污染和土壤保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4. 植物学方面:在实习期间,我们识别了大量的植物种类,了解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

通过对植物样方的调查,我们掌握了植物种群密度、物种多样性等生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此外,我们还对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 水文学方面:通过对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现象的观察和采样,我们了解了四川地区水文特征和水源保护的重要性。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水文学工具进行水文调查,掌握了水文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并对水资源管理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三、实习体会通过这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指导书(2篇)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指导书(2篇)

第1篇一、前言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指导书旨在为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

二、实践教学目标1. 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2. 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自然地理现象,提高观察能力。

3. 提高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地貌考察(1)内容:观察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2)方法:现场观察、测量、采集样品等。

2. 气候考察(1)内容:观察气候特征,分析气候形成原因。

(2)方法:现场观察、气象数据收集、分析等。

3. 水文考察(1)内容:观察水文现象,分析水文特征。

(2)方法:现场观察、水文数据收集、分析等。

4. 土壤考察(1)内容:观察土壤特征,分析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2)方法:现场观察、土壤样品采集、分析等。

5. 生物地理考察(1)内容:观察生物地理现象,分析生物分布规律。

(2)方法:现场观察、生物样品采集、分析等。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内容: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探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方法:现场调查、案例研究、讨论等。

四、实践教学步骤1. 准备阶段(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考察区域的基本情况。

(2)制定考察方案,明确考察目的、内容、方法等。

(3)准备考察工具和设备,如地图、相机、记录本等。

2. 实践阶段(1)实地考察:按照考察方案,分组进行实地考察。

(2)观察记录:认真观察考察区域的自然地理现象,做好记录。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4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4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标题: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摘要:本次野外实习是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

实习地点选择在某山区,通过观察山地地貌、水文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引言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地球表层及其自然地貌、天气气候、动植物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本次野外实习选择了某山区作为实习地点。

二、实习过程1. 山地地貌观察:我们对山地地貌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山峰、山谷、地势起伏等特征。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山地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水文地貌实验:我们选取了一条山间小溪进行水文地貌实验。

通过测量河流流速、水位、水质等参数,并采集河水样本进行化验,我们了解了水文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调查:我们对山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植被、动物分布等。

通过观察和采集样本,我们了解了山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演替规律。

三、实习成果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

我们掌握了山地地貌、水文地貌和生态环境的观察和调查技巧,并能够分析和解释相关现象。

同时,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本次野外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并掌握了实践技能。

但是,仅凭这次实习还远远无法涵盖自然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继续深化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并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由于实习内容的具体性质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以上报告仅供参考,具体报告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撰写。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二)在本周的自然教学户外实习中,我参与了一次有关生态保护的活动。

这次活动是由学校的生态保护俱乐部组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提供实际行动来保护生态系统。

地理教研组野外实践活动(3篇)

地理教研组野外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教学实践能力,我校地理教研组于2021年10月组织了一次野外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让教师们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地理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3. 培养教师们的团队合作精神;4. 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活动内容1. 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如山脉、河流、湖泊、湿地等。

2. 现场教学: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们根据考察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3. 团队协作:教师们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考察任务。

4. 研讨交流:考察结束后,教师们针对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研讨交流,总结经验教训。

四、活动过程1. 准备阶段:活动前,地理教研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考察地点、考察内容、活动时间、人员安排等。

同时,教师们对考察地点的地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准备。

2. 实地考察阶段:10月15日,教师们前往活动地点,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教师们分别对山脉、河流、湖泊、湿地等地理景观进行了详细观察,并拍摄了大量照片和视频资料。

3. 现场教学阶段: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们根据考察内容进行了现场教学。

如,在考察山脉时,教师们讲解了山脉的形成、类型、分布特点等知识;在考察河流时,教师们讲解了河流的流向、水文特征、流域特征等知识。

4. 团队协作阶段: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们分组进行考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考察任务。

如,在考察湖泊时,教师们分组观察湖泊的形态、水质、周边生态环境等,并记录相关数据。

5. 研讨交流阶段:考察结束后,教师们针对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了研讨交流。

在研讨会上,教师们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对考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3篇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3篇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精选3篇(一)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自然地理研究和实地调查,加深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学生将亲自到具体的自然地理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探究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实地考察:学生将亲自到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例如,考察地形地貌、岩石组成、地质构造、土壤类型、水文地质等。

2. 数据采集:学生需要采集各种与自然地理相关的数据,如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与分布、气候状况、水质等。

通过采集数据,学生可以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

3. 数据分析:学生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讨自然地理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比如通过分析气候数据,了解该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

4. 实验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然地理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以验证假设或者进一步探讨问题。

例如,通过模拟气候条件,研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学的实践应用,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科的兴趣和了解,为未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精选3篇(二)报告主题: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报告时间:XX年XX月XX日1. 实习背景和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和研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自然环境中的应用情况,提高我们对地理学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野外实习,加深对自然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2. 实习地点和行程安排本次野外实习地点为XX国家公园,行程安排如下:2.1 第一天:到达目的地,进行团队建设和安全培训。

2.2 第二天:进行生态系统调查,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样本采集和数据记录。

2.3 第三天:进行地形地貌观测,包括测量山峰高度、观察河流形态等。

2.4 第四天:进行气候观测,记录气温、湿度、降水等数据,并与气象预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前言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片瑰丽土地,这里高山峡谷相间,江川奔腾,断陷湖泊错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山奇,水异,湖秀,洞幽,林深,泉怪。

2000年7月11日至2000年7月30日,地理系98级基地班全体同学踏进了这片土地,对云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

此次考察旨在:1.通过野外实习,使自身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

2.通过对云南地区典型地貌的观察与分析,深入认识不同地貌的类型、发育特点、影响因素与成因。

3.通过对云南地区土壤、植被的观察,深入了解中国西南亚热带地区土壤植被的类型、分布及垂直分带与气候、地貌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4.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了解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5.培养团结友爱、吃苦耐劳的精神。

历时20天的实习,我们胜利完成预定目标,不仅对云南典型的自然特点和多样的人文风情有了深入认识,根对我国西南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了自己的认识。

下面是我们就此次野外考察的总体汇报。

目录第一部分云南概况1.自然概况 (1)2.自然、人文的总体特点 (2)第二部分实习路线 (6)第三部分实习内容1.自然地理篇1.1地质地貌1.1.1构造地貌 (8)1.1.2河流地貌 (11)1.1.3喀斯特地貌 (18)1.1.4冰川与冰缘地貌 (25)1.1.5重力地貌 (28)1.2气候1.2.1气候类型 (31)1.2.2气候特点 (31)1.2.3形成原因 (31)1.2.4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地区差异 (31)1.2.5 气候的影响 (32)1.3植被与土壤1.3.1植被综述 (33)1.3.2植被的分布 (34)1.3.3植被的演替 (39)1.3.4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41)2.人文地理篇2.1建筑风格 (44)2.2民俗风情 (46)2.3城市发展 (48)2.4旅游开发 (52)后记 (56)第一部分云南概况1.自然概况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美丽富饶的边疆省份。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2、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观察、测量、采样和记录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自然地理野外观察的方法和要点。

(2)常见地理要素的测量和采样技术。

(3)数据记录和整理的规范。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野外观察和分析中。

(2)如何培养学生在野外复杂环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注意事项。

2、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地理要素的测量和采样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实践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野外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4、讨论法在实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准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相关教材、讲义、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器材准备罗盘、GPS 定位仪、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土壤采样器、水样采集器等实验器材。

3、安全保障准备急救药品、防护用品等,确保学生的安全。

4、联系实习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域作为实习地点,并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五、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地理景观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引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主题。

2、知识讲解(1)介绍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白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自然地理环境,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讲解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器材准备、安全注意事项等。

(3)详细介绍自然地理野外观察的方法,如定点观察、线路观察、对比观察等,以及观察的内容,如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土壤植被、水文地质等。

(4)讲解常见地理要素的测量和采样方法,如地形高度的测量、土壤剖面的采样、水样的采集和分析等,并强调测量和采样的精度要求和操作规范。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研学活动案例 教学设计-2020年秋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研学活动案例 教学设计-2020年秋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研学活动案例天津蓟州山区常见地貌景观特点的识别与描述P1 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一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研学活动案例。

P2 学习本节课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有三条,分别是:1.通过野外观察,能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的形态和物质组成;2.通过探究活动,能够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通过野外实践,能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地理实践力。

P3 有这样一句经典名言:“身体或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虽然,现在同学们外出旅行的时间很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来帮助大家体验到旅行的乐趣。

下面我们一起出发,请同学们通过以上三幅图猜测一下它们展现的是哪一个城市的景观风貌?另外,你能根据图片,分别用三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座城市的景观特点吗?P4 没错,这三幅图片均是来自我们天津。

天津,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高楼林立是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东部沿海地区拥有风光宜人的景色,北部蓟州山区,青山绿水,吸引众多游客。

这三个关键词实际上揭示出天津拥有多种地貌类型,面积广袤的平原地貌,沿海的海岸地貌以及北部山地地貌。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北部山区,共同去发现大山里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蓟州山区。

P5 视频感悟:蓟州山区(45s)蓟州,地处燕山山脉南翼,经过长期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了众多珍贵的地貌资源,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们组织了一场以天津蓟州山区常见地貌景观特点的识别与描述为主题的野外实习。

P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与外出旅游不同,开展一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我们需要在实习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地理事物考察,因此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不仅影响到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同学们的出行安全。

那么在预备阶段我们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工作呢?P7 作为教师,组织开展野外实习前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筹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大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地理学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老一辈地貌学家严钦尚先生和陈吉余等先生的带领下,北上内蒙沙地、西进天山冰川、南下西南溶洞、东至茫茫海疆,进行了大量自然地理学实践。

当前,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特别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
地担负的培养地理学后备人才(教育普及与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针对地理学科发展中“以地球表层系统”为核心的特色,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多学科(如水文、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环境化学等)交叉的课程设置特色,将“野外实践基地和实践线路”的建设作为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区域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认识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关系,比较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野外实践教学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遵循知识、能力、素
质并重的培养模式,重视多学科交叉渗透在本科一体化教学中的体现。

野外实践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基本训练,使其树立科学
的地球观,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研究方法,同时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进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性思考、创新意识以及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地理学新型人才。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路线包括:
a. 苏州地理学感性实习;
b. 南京地质实习;
c. 杭州-富阳-千岛湖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d. 天目山土壤、植被实习;
e. 庐山地貌、植被实习;
f. 其他专题实习(如普陀山、崇明东滩、金山海岸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察等。

g. 香港综合地理基地班实习
h. 云南昆明及邻近地区基地班实习
i. 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基地班实习
j.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基地班实习
实习内容与要求:
(1)一年级实习(时间2周)
江苏苏州实习:主要实习内容为地理学导论对应的普通地理学内容,含地图、地质、地貌、土地利用、城市地理、文化地理等。

(一年级上入学实习)
江苏南京东郊地球科学实习:主要实习内容为岩矿、地层、构造、古
生物、水文、地貌等。

(一年级末实习)
(2)二年级地理实习(时间2周):浙江普陀山—富春江—杭州—天目山自然地理实习路线,主要实习内容为海岸地貌、河流地貌、构造地貌以及土壤和植物地理。

a. 河流地貌(实习地点:富春江上游和下游):观察河流发育的基本地貌形态,了解和流水动力的基本特征和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着重观察山区河流的石质浅滩、平原河流沙质边滩和心滩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沉积特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河道变迁、地貌发育过程、演变阶段和地区地貌发育、流域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b. 喀斯特地貌(实习地点:桐庐喀斯特溶洞富阳喀斯特溶洞):观察流水对可溶性岩石作用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类型和沉积地貌
类型;掌握喀斯特的地貌的发育基本条件、地貌特点、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规律;了解风景地质地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

c. 山地地貌(实习地点:富阳、杭州):观察山地地貌的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和形态,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在山地地貌形成和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山地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原理。

d. 构造地貌(实习地点:富阳、杭州):观察由构造运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分析山地地貌、丘陵地貌和平原形成的构造前景、基本条件、相互演变关系和基本法与规律。

通过对河流阶地、第四纪沉积物等观察分析,分析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e. 土壤地理实习(实习地点:天目山):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
亚热带红壤、黄壤、山地黄壤等土壤类型的特征、分类和分布;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f. 植被地理实习(实习地点:富春江下游两、桐庐、杭州植物园):
①富阳富春江下游附近低山丘陵区,认识植物、群落和植被,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陆生植被和水生植被,不同群落类型:森林、灌丛、草地;结合山地地貌实习内容,观察地形、地貌与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

②结合喀斯特地貌实习内容,观察石灰岩地区植被的类型和发育。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分析人地之间的关系。

③结合阶地、江心滩等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观察比较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种类的侵入、扩展、竞争和稳定等过程,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和演替。

④杭州九溪、烟霞等地,结合地貌和土壤实习内容,观察石灰岩土壤、酸性土壤的植被生长和分布的影响,植被类型的差异。

⑤杭州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引种,植物类群及其对生境条件的要求。

(3)跨区域综合野外实习路线(理科基地特色实习)
a. 跨地带路线1:云南昆明-大理-丽江。

重点实习内容为构造、河流、喀斯特地貌与生态、冰川、重力地貌、城市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理;昆明到瑞丽:山地地貌、热带环境土壤和植物地理-综合自然地理、民族地理、自然灾害与减灾管理、天池水体污染考察。

b. 跨地带路线2:东北长春-三江平原湿地-长白山-五大连池-大连海岸带。

重点实习内容为火山地貌、构造、山地地貌、河流与海岸地貌、湿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理、土壤和植物地理-综
合自然地理、自然灾害与减灾管理。

c. 跨地带路线3:西北兰州-祁连山-敦煌。

重点实习内容为构造、河流地貌与西部脆弱生态、冰川、重力与山地地貌、西部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理、土壤和植物地理-综合自然地理、民族与文化地理、自然灾害与减灾管理。

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自然地理野外教学是跨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教学,教学难度较大,为此建设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兼具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教材系列,包括:《自然地理学室内实验和教学指导书》、《现代地质地貌学南京野外实践指导书》、《自然地理学庐山综合野外实践指导书》、《自然地理学浙江综合野外实践指导书》,以及《自然地理学中国西北地区野外实践指导书》、《自然地理学东北地区野外实践指导书》、《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指导书》和《香港-深圳地理实习手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