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药效或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
中药复方疗效明显,不同于西药的单一成分治疗方式,因此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各种药物成分可能相互作用,药效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也一度受到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下面简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1、六味地黄丸的药效中医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具有明显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中药复方,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疲劳、失眠、头晕等症状。
该药方含有六种香草,并通过药物代谢和内分泌功能调节进行疗效产生。
其中,多糖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效成分。
多糖可以和人体各种细胞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可以提高免疫力、抗氧化和抵抗病毒感染能力。
2、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调节中草药治疗肝炎病毒等疾病的有效性已经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实。
这些研究表明,中草药中的一些免疫调节剂可以帮助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和防御反应,从而减少病毒感染和身体损伤。
中药黄芪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其有效成分为甘草苷和黄芪多糖。
可以通过制剂的形式进行应用,例如药丸、饮料等。
3、中药复方的抗肿瘤作用中药经过多种科学研究,被证实具有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例如,黄芪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食茱萸可抑制胃癌的生长和扩散;竹茹有助于改善人体内部环境,提供肿瘤细胞所需的适宜环境,从而遏制了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扩散。
总之,在中药复方研究领域里,人们在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新进展,这些研究都可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引。
虽然还有很多未知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事项,但这些发现已经为中药治疗作出了贡献。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进展
论 1 中药 复 方药 效 物 质 基 础 研 究 思 路 与 假 说
梁 逸 曾 等 认 为 中药 复 方 及 其 制 剂 中 化 学 成 分 非 常 复 杂 , 于 多 组 分 分 析 体 系 。 } 了 采 用 化 学 计 量 学 的 方 法 研 属 提 } ;
产 生 新 生 理 活 性 物 质 ;( ) 被 机 体 独 特 地 处 置 。其 中 前 三 6能 个 要 素 是 探 明 方 剂 药 效 物 质 基 础 和 研 究 方 剂 P 的先 决 条 K 件 。黄 熙 等 在 “ 治 P 假 说 的 基 础 上 , 出 了 “ 剂 血 证 K” 提 方
述
专
取 得 很 大 的进 展 。 现 就 中 药 复 方 药 效 物 质 基 础 研 究 现 状 进
行综述 , 以供 参 考 。 薛 燕 等 … 提 出 了 中 药 复 方 多 成 分 经 多 途 径 协 同作 用 的 “ 弹理 论 ” 霰 。该 理 论 认 为 方 剂 中 多 种 成 分 在 体 内 同 时 作 用
类 似 的 方 法 如 复 合 多 变 量 质 量 控 制 ( MQ 、 质 计 量 学 c c) 品 ( u l e ie) 聚 类 分 析 等 方 法 研 究 复 方 化 学 成 分 。 针 对 Q a m tcs 、 i r
即复 方 进 入 体 内 成 分 : 1 可 定 性 定 最 ; 2 与 母 方 效 应 相 () ()
效上基本说 明复方的物质 基础 ; 两个基本 讲清是 指通过化 学
成 分 研 究 结 合 药 理 研 究 , 清 复 方 中有 效 的 化 学 成 分 , 清 讲 讲
中药化学-第13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1学时--中资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广西中医学院 药学院 中药化学教研室 潘为高
前言
I. 金人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 序》中始有复方之 名,原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方组成的方剂;
II. 现代中药复方-----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
前言
中药复方包含中医学医理、思辨和配伍规律,是一个复杂 体系,不是简单的物物堆砌; 复方的整体功效不等于方内各药功效的简单相加,复方的 化学成分也不是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 在继承中医药理论合理内涵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科学理论 和方法对中药复方复杂体系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c)
d)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
二、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三.复方起药效的成分,除有机成分外,尚有无机成分、有机成 分和无机成分的配合物。对复方中有机成分的研究,对探明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有重要意义。
除对单味中药进行无机原素研究外,对复方已有200余首复方 无机成分研究的报道------起初孤立地对复方无机成分的测定, 套用无机成分的生物活性来分析复方的功效和作用;现涉及 到复方中无机成分存存状态以及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配位化 学的研究。
第二节 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述中药复方指的是将数种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疗效更为显著的配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早在古代就被广泛应用,而今天它们仍然是许多国家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复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有很多药效和药理机制,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复方的药效及药理研究。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药效2.1 免疫调节作用多种中草药复方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
例如,党参、黄芪、炙甘草等中草药都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功效可以进一步提高,免疫调节作用也会更为明显。
2.2 抗炎作用中药复方在抗炎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效。
例如,三七、槐花、地黄等中草药复方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炎症反应对身体的危害。
这些草药中含有的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
2.3 抗氧化作用抗氧化剂是防止自由基对身体细胞的损害的重要物质。
中草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例如黄芩、黄连等。
一些研究表明,当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抗氧化剂能力更加强大。
2.4 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复方中的许多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例如桃仁、红花、丹参等。
这些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3.1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影响疾病和身体的学科。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复方的药效机制和成分活性,通过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学等多方面研究中药复方的药物学特性,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依据。
3.2 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研究分子机制研究探究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如何与细胞中的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多种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
3.3 中药复方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评价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副作用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其中复杂的成分间相互作用及确切药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不是药物的简单组合,对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探讨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十分重要。
本文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内涵着手,结合现阶段研究的假说及最新的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综述从本质上讲,中药复方起效的物质基础是方剂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1]。
对于该问题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药效成分的数量上来看,有认为中药材中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2],也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疗效为其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的综合效应,即有限成分论[3]。
另外,还有认为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中的少数几个成分,可以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复方效应是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综合作用,即所谓的“少数成分论”[4]。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是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及君臣佐使的配合,讲究各味中药间量比关系,最终达到组合效应。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实际上即指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的总和。
前者指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
此外,还有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
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5]。
1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假说1.1多成分系统论研究罗国安等[6]认为中药复方是一复杂体系,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广义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中药复方依赖这些化学成分,产生协同疗效;并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即构成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相互结合;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从君臣佐使药味、君臣佐使有效部分、君臣佐使有效成分3个层次进行研究。
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
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
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
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
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药材组成的药方。
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是通过分析中药复方中药材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探究其药效物质的起效机理和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基础,并为中药复方的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分析中药复方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不同药材中含有各种化学成分,因此分析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的基础。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可以鉴定和分析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皂苷、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2.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是指中药复方通过调节患者的生物体内环境和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现代生物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探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例如,可以通过检测中药复方对细胞的影响,研究其对细胞凋亡、抗氧化、抗炎症等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
3.中药复方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复方中的各种中药药材通过相互配伍使用,产生协同作用或相互促进作用。
因此,研究中药复方中不同中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方法可以包括中药复方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动物实验等,通过测定其对生物体的影响,观察中药复方中不同中药材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还可以包括对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和药效评价等。
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中药复方进行多指标的分析和测定,评价其质量的优劣,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则是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等方法,评价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工作,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中药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就是重要物质基础研究。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分析技术等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壮大,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本文针对目前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等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以期逐步提高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标签: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有效方法一、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1.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物质由于中药复方制剂包括多种成分,而且具有很强的活性,是非加和性的,因此其作用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而随着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与中药复方机制物质基础相关的理论。
例如:王阶等人提出了综合调节理论研究思路,王本祥等人提出了复方药效主要分为有效成分和次要成分等。
与此同时,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物质要体现中药成分的基本作用,需要提高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水平,创新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方法。
2.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物质早在20世纪70年代,相关科研人员就在中医学宝库中获得了一些研究方法,通过多年的努力,克服了其他药物的缺点,通过多年的研究可以发现,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速效、治愈率很高等优势,不仅能够提高化学合成物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克服传统的药物杀菌不彻底等问题。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辅助增溶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整个有效组的溶出[1]。
二、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方法1.活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由于传统中药物资基础研究常导致分离过程中会丢失活性成分或者有效成分,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无活性成分的化验和分离占有大量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上述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入了以活性为导向的中药化学分析法,也就是说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分离中药成分,这种研究方法,实现了便捷、可靠的中药活性物质分离和筛选。
与此同时,只有将中药物质中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活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 的深入, 断有 学者提 出新 的理论 和 不 方法研 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 如药物 能量理论 、疾病缩 减效应假说 、霰弹理论 、证治药动学假说 、“ 一个结合、 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 学层次 、四个药理水平 ”的理论研 究体 系 、中药体 内直接物质基础研 究思路 等 。王氏等 认为, 中 药( 复方) 的药效 为其主要有效成 分和次要有效 成分的综合 效 应 。有 学者 基 于整 体综 合调 节 的方剂 配伍 理 论提 出研 究 思 路 。姜 氏 提 出研究 中药 ( 复方) 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 从两方 面入手 :一方面, 所选 择研 究的中药 ( 复方) 能体现 中药的基 应 本作用 ;另一方面, 要创建和完善适宜于中医药研 究的方法 与
21 年 5 02 月第 1 卷第 5 9 期
・综 述 ・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
・ 9・ 9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 究进展
王元清 。 , 严建业 师白梅 李顺祥 王璐 汪兰 , , , ,
1湖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药 学 院, . 中药 现 代 化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重 点 实验 室 , 南 长 沙 4 0 0 ; 湖 12 8
同用 , 加 了大 黄 和 黄 芩 的 用 量 , 不 合 理 处 方 。 增 为 4 结 语
切 实做 到 在 中 医理 论 指 导 下 使 用 本 药 , 处 方 用 药 时 , 证 准 在 辨
确, 药证相符 。其 次, 加强对药学人员 的教育和管理, 高药师 提 的业务水平, 在审方和 发药环节, 若发现不合理处方, 应及 时与 医师进行沟通。 第三, 医院应加 强处 方管理, 定期进行 处方点评 把不合理处方及 时反馈给 临床医师, 发布 药讯 , 普及药物知识, 并且按照 《 处方管理办法 》加强对超常处方 的管理力度 。 参考文献:
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引言中药复方制剂是利用多种中药药材组合而成的药物形式,常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治疗。
中药复方制剂的主要特点是多种中药的组合使用,其作用机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一、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中药药材和中药组方理论。
中药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复方制剂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原材料。
中药药材的物质成分多种多样,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中药药材的有效成分质量和含量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中药组方理论是指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对复方制剂组方的原则和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中药组方理论主要包括韦达理论、四气调理学说、八纲辨证等。
这些理论在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配伍原则和剂量比例。
二、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多组分协同作用、多靶点联合作用、多通道作用等。
1. 多组分协同作用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效往往由多个药材的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
不同药材的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协同增效、相辅相成的作用。
例如,中药复方制剂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增加其他成分的吸收和利用率,提高整个复方制剂的药效。
2. 多靶点联合作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多种成分可以通过对多个靶点的作用,实现多种作用机制的综合效应。
例如,多种中药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3. 多通道作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多组分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达到治疗作用。
不同药材的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通道作用,相互促进或相互补充,提高整个复方制剂的吸收和利用率。
三、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中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以确定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江苏省中医药局 2007~2008 年度科研项目(HL07057) *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药 剂 学 。 E- mail:pengmiaomiao1984@ # 通讯作者: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电话:025- 83304616- 66660。E- mail:njglfy@
1995 年,Beigi F 等[5]首次采用凝胶作为载体、利用固定化 的 脂 质 体 作 为 固 定 相 ,模 拟 小 肠 上 皮 细 胞 对 药 物 的 吸 收 过 程。随后,国内的毛希琴等[6]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以 涂敷磷脂的硅胶作为模拟生物膜的固定相,用于预测药物的 小肠吸收,并且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单味中药的研究。齐炼 文等[7]将脂质体作为模拟生物膜,采用平衡透析与液相色谱联 用技术,建立了一种研究中药成分与模拟生物膜之间相互作 用的新方法。该方法可用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情况,进 而研究中草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毛希琴等 采 [8] 用涂敷 磷脂的硅胶为模拟生物膜色谱固定相,与传统的凝胶载体相 比固定相的机械强度及磷脂固载能力均有较大提高,且有较 好的稳定性,用 3 种缓冲条件模拟小肠吸收的缓冲环境,同时 涂敷磷脂形成的脂环境能够较好的模拟细胞膜所起的作用, 使得用色谱模型预测药物小肠吸收的准确程度有了很大提 高。 1.3 Caco- 2 细胞技术
3 结语
中药复方十分复杂,使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比较困难, 表现在:(1)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 即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2)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可能是中药 原药材中不存在的物质,在复方煎制过程中通过多种成分相 互作用产生,也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体内代谢产生 的;(3)有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间接途径发挥作用,在脱离机体 整体后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4)有些成分的 作用可能是我们目前尚未认识的,对这些成分,在研究中可能 被忽视。因此,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要从传统的思路和 方法中走出,不断引入新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技术。现在很 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此领域中来,将中药复方多 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与基因、蛋白表达关联起来 进行高通量筛选。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药动学、生物 膜色谱、指纹图谱、生物芯片、高通量筛选等技术整合到中药 复方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综 合运用,可能会在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 突破,从而对阐明与发展中医药理论,阐释复方制剂化学成分 变化规律产生深远影响;并为创制现代新型中药、提高中药质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一、本文概述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复方中有效成分的组成、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包括中药学、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
因此,本文将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阐述其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梳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复方的成分分析、药效评价、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
本文还将介绍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网络药理学等。
本文将总结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全面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我们应以系统生物学、药理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我们需要对中药复方进行系统的药效学评价,明确其整体药效和主要药效成分。
这包括对中药复方进行药理学实验,观察其对疾病模型的作用效果,以及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对中药复方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主要药效成分。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一、引言中药复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草药组成的组方,其疗效往往优于单味中草药。
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复方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其在机体内发挥着治疗作用。
因此,探究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对于揭示其治疗机制、优化配伍关系以及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文献综述1. 中医经典文献分析通过对古代医书和经典文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家对于中药复方所含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
例如,《伤寒杂病论》提到了桂枝和黄连组成的桂枝黄连合剂具有清里解表、泄火解毒之功效;《本经逢原》记载了人参和麻黄配伍能够发挥补气固表、解表发汗的作用。
通过分析这些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指导。
2.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分析方法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含量复杂,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核磁共振技术(NMR)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揭示其物质基础。
三、实验设计1. 中药复方提取物制备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对中草药进行提取。
常用的溶剂包括水、乙醇、醚类等。
然后,通过适当调整提取条件(如温度、时间等),制备出中草药的提取物。
2. 中草药活性成分筛选通过对中草药提取物进行筛选,可以初步确定其活性成分。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生物学活性评价和化学评价两种途径。
生物学活性评价主要通过体外或体内实验,评估中药提取物的药理活性。
例如,可以通过细胞实验或动物模型评估中药提取物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
化学评价主要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对中药提取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活性成分,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疗效物质基础。
3. 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研究中草药复方中的各种活性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复方的整体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
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中药制剂。
中药复方具有多种药效,同时也有一定的药物配伍规律。
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许多研究人员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第一部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1.中药复方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这些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发挥多种药效。
通常情况下,单一中药只能解决一个病症,而中药复方可以同时治疗多种病症。
2.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是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组合效应。
这些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黄酮苷类、萜类、酚酸类、皂苷类等。
3.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理学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抗氧化、抗癌、抗炎、免疫调节等。
4.同时,中药复方中的中药又可以透过互补、搭配、协同等作用,来增强每种中药的药效。
互补作用可以指让每个成分的药效相互补充,搭配作用可以指每种成分的药效加强,协同作用则是每种成分的药效相互合作。
第二部分: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1.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学家们在数百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些规律包括药性相合、药性相反、首尾相顺、同类相济等。
2.药性相合指的是将两种药性相似的中药进行组合,通常情况下,它们的药效相互增强,有利于治疗疾病。
3.药性相反指的是将两种药性相反的中药进行组合,就像针灸中的“扶正祛邪”一样,起到了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4.首尾相顺指的是将治疗疾病的中药放在冠以治疗的中药之首,将适当的调节症状的中药放在它们后面,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5.同类相济是指在复方中添加同类的药物,从而增强整体效果。
比如,一些与中药相似的天然植物药物。
第三部分: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1.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通常分为现代研究和传统研究两种。
2.现代研究方法包括基于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药效的研究方法、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等。
3.传统研究方法包括药性归经、药理毒性等。
4.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中药复方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对代谢通路的影响。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多个药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方法的选择:1.药材的鉴定和提取:首先需要对中药复方中的每种药材进行鉴定,确认其种类和质量,并进行提取。
鉴定方法可以包括形态学鉴定、理化鉴定和化学组分鉴定等。
提取方法可以选择适合的溶剂和提取工艺,如乙醇提取、水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等。
2.药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复方的组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药效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离子色谱、溶剂析等。
纯化方法可以采用薄层层析、纯化柱层析、逆流层析等。
3.药效成分的结构鉴定:通过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鉴定药效成分的结构,确认其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4.药效成分的活性评价:通过体外和体内药效评价方法,对药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
体外评价可以选择细胞实验、酶活性测定、基因表达测定等方法。
体内评价可以选择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进行药效学研究。
5.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细胞透过试验、靶点的鉴定和模拟实验等方法,深入探究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
可以使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进行研究。
6.药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效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探索其药代动力学特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代谢酶作用的体外实验、排泄通路的实验研究等。
7.药效成分的靶点鉴定研究:通过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药理学研究等方法,筛选和鉴定药效成分的靶点,明确其作用靶标。
8.药效成分的动物药理学研究:通过不同动物模型,观察药效成分的药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
总之,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需要综合运用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药材鉴定提取、药效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评价、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综合研究,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K鲥学撒
2(Ⅺ9个瓤37卷帮6川’1()8’^tItl(=|1il…MPrmPt川lI’|1‘lmltl“'If心Vfl37、o62(xW51刘Kl秀乍棚】林锋{,曲埘栅墉{JJ人鼠什慢赝蚯‘l赝¨胁5l张#粜,£+}野蚯毕脯儿时栅球7~人鼠7f叭们保护仆川【l{,栅化的扣m0阼川【JJ四川柑球4¨杂&ⅫN~m。
3R一39】习柑球4¨杂&州nl(5J。
3M一326
!(x)97l讹37卷瓤6川|rJ’、鲥}十i
hI】37、¨62(X19、cltl(㈨1…、1rfm¨1PⅢ¨mtln1t1_、lh蚰・|【)q・
贞J】:们效的成分。
川能代表JC]力能的l_|【』,£…表达的影…术隆秆,将一I一2一l一曲复力物质J.蛳㈣"t.凸路鲥作川佝物质』Ⅻ】;』|J能代挺j0功能的!_|【化’产成分水
-,《鲥≯_¨点!(㈣7l第37卷撕61lJ】・11(1・、lltI(|1j1P^rMPIll【mPt洲lI’|1flmlt…)I¨¨hll37\¨62(X”
l肛膜"…』也晰1J般乍物也卅小川止c神:』:将圳胞1J…难呕呕.化多学科的忆动卧作交m.新技术、新力划、-Ic鲥抛取物刈计过|I【f1I包l爵分析过槲分外.分刖满足佝…现也为复山7向例究发腱一带米J’新的.出路;f【|发腱.。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中药复方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疗效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中药复方在药理学上的作用机制远没有单一化学物质那么清晰,这就增加了中药复方基础研究的难度。
要想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需要自上而下地进行研究。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来阐述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一步,确定中药复方药效。
在确定中药复方药效时,需要参考临床应用,如何搭配用药并不是随意或者随感觉而为,而是需要依据丰富的中医理论支撑。
确定药效后,可以进行病理学和生化学检测,以证实药效的有效性。
第二步,分离中药复方药效物质。
中药复方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既有许多协同作用的物质,也有竞争作用的物质,分离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可以依据其基本化学性质、波动耗散谱图像、质谱等检测手段,对各中药组分进行分离、提纯、纯化等等,从而得到每个单一中药成分。
第三步,筛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
在筛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时,可以进行生物筛选实验、药理学研究等手段,对已知多是药效物质进行验证,同时也可以对新鲜的大量中药成分进行全面的筛选,以期找到药效最大化和药渣最小化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
第四步,分析中药复方药效物质。
分析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是关键环节之一。
既可以通过现代高分辨质谱技术,从分子层面准确定位中药复方药效物质,也可以通过现代药理学技术,从细胞层面验证其药效,从而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总之,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一项研究工作。
如果我们能够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便有望揭示中药复方的本质,发掘出更多中药药效物质,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让中药这一非常珍贵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摘要代谢组学是一种全面分析生物体代谢产物的方法,能够为中药药效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中药复方药效成分研究进展
定 的组方 原则 与方法 , 由多味 中药形 成 的化学 成分组 合体 。
笔者 认 为 , 药复 方 研究 的思 路 是 以药 理 、 效 为 导 向的化 中 药 学成 分研 究 , 作 用是 由这 个 特定 的 组合 体作 用 于机 体 所产 其 生 的 , 中药药 效成 分是 复方发 挥药 效作 用 的物质 基础 , 以 而 所
生 物色 谱 指纹 图谱 分 析 , 主要采 用 人血 清 蛋 白柱 和反 向高效 液相 色谱 , 结 合 HP C A C — 并 L — P IMS将 中国传统 处方 龙胆 泻肝
中药 复 方 指 纹 图 谱 是 复 方制 剂经 一 定 处 理 后 ,采 用 现 代 的 分 析 手 段 , 达 的 色谱 、 谱 或 联 用 的 图 谱 , 以 表 达 表 光 用
要性 。
通 讯 作 者
最 佳 。通过 以上 途径 , 最终 达 到精 简方 剂 的 目的 , 刘鹏 等[ 6 1 通 过 对 降脂 清 肝方 及 其拆 方 的研究 ,证实 虽 各 组肝 脂 酶 ( ) HL
无 显 著性 差 异 , 丹姜 组 有 升高 趋 势 , 为 进 一 步拆 方 研 究 但 可
t n l hn s e iie(C pec pin T eme o so f ci o o e t o C rsr t naes m r e y i a C ieem dcn T M) rsr t . h t d f f t ecmp n ns fT M pec pi r u mai db o i o h ee v i o z
3 0 0 Ch n 0 41 , i a
[ sr c]T i at l rv w h eerh si e etyasa ota vn e n s d nefc v o o e t o a i Ab ta t hs r ce ei stersac e nrc n er b u d a csi t yo f t ecmp n ns f rd— i e u ei t
中药化学第十三章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化学第十三章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合剂,具有多方面的药效。
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对中药复方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药理机制,为中药复方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首先需要对中药复方进行化学分析。
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可以对中药复方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
这些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甾体类化合物等。
通过化学分析可以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还需要对各种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评价。
通过体内和体外的实验,可以评估中药复方对细胞和动物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细胞实验评价中药复方对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中药复方对炎症、免疫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评价有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此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可以用来研究中药复方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和蛋白质的功能。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揭示中药复方对细胞信号途径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对中药复方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化学分析、药理评价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复方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研究对于发现和开发中药复方的新药物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标签: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综述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疗效得到充分肯定。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热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继承和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应用和研发中药新产品、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和认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笔者对其研究难点、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1 研究难点中药复方在中国应用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临床应用形式主要是中药复方用药,而其药效物质基础迄今完全明确者几乎为零。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是长期以来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颈瓶,其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即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②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既有可能是中药原药材中根本就不存在的物质,而在复方煎煮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产生,也有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以后,经过体内的代谢产生的新成分;③某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发挥作用,而在脱离机体整体后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④有些成分的作用可能是迄今尚未认识的,而在研究中可能被忽视;⑤缺乏合理的药效筛选平台与动物模型来进行物质基础的药理活性筛选;⑥基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现代分析检测技术无法完全满足其化学成分研究,特别是很多功效较强而含量较低的成分很难全面检测[1]。
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通常有数十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而且药材来源、药味加减、加工工艺、剂量与配比变化等因素也都会使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组成在质和量上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中药复方的疗效。
因此,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上。
2 研究理论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如药物能量理论[2]、疾病缩减效应假说[3]、霰弹理论[4]、证治药动学假说[5]、“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的理论研究体系[6]、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思路[7]等。
王氏等[8]认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
有学者基于整体综合调节的方剂配伍理论提出研究思路[9]。
姜氏[10]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所选择研究的中药(复方)应能体现中药的基本作用;另一方面,要创建和完善适宜于中医药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肖氏[11]认为,可从三方面对中药(复方)进行物质基础研究:①研究中药(复方)的有效部分;②研究中药(复方)在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与药效的关系;③研究中药(复方)的含药血清。
贾氏等[12]提出了“功能组分”新观点,认为中药复方成分可以划分为有效组分、功能组分和无用成分,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由“有效组分+功能组分”共同构成的有序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层次多维结构”。
这些理论的提出,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认识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
3 研究方法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复方针对某一病症发挥药效作用的全部活性物质的总和[13]。
由于中药复方产生的效应不是全方所有成分简单机械组合,而是由多种活性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药效的特点,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方法有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分离、拆方研究、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谱效学、代谢组学、多靶点高通量筛选等方法。
3.1 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研究对于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如全成分论[14]、多成分论[15]和有限成分论[10]等。
根据现有研究条件、研究手段及中药复方的复杂性、模糊性与整体性,目前尚未能完全了解中药复方的全部成分,但结合药理学研究,找出其起药效作用的有效化学部位和有效化学成分,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6]。
因此,对复方中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研究可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16]。
复方的有效部位是指整个复方中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而多个有效部位的集合就成为有效部位群,它较之原药材富集了有效成分。
目前,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3种[17]:①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②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③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有效部位与有效成分。
尹氏等[18]以降尿酸、抗炎、镇痛为活性指标,对加味四妙丸的6类化学成分(挥发油、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有机酸及部分水液)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和组合研究,确定了与全方药效一致的组合部位为该处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即有效部位群。
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先成分再药效或先药效再成分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容易忽视成分的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因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3.2 拆方研究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目的之一是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的来源。
一种方式是在全方药效评价的基础上,分别从方中撤出一味药或一组药后进行实验,评价撤出的药味对原方功效影响的大小。
此方法适用于研究某单味药对全方药效的影响。
另一种方法是在全方药效评价的基础上对方中每一味药用同一剂量或不同剂量进行平行实验,或按照“君、臣、佐、使”或“药对”等原则分为几组药物进行平行实验。
如聂氏等[19]运用化学与药理学紧密结合的方法,以免疫活性为导向评价指标,对六味地黄汤中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获得了CA4-3、马钱素(LGN)等多个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对几种主要活性部位和成分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几种活性成分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单味药,进一步研究发现,CA4是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之一。
李氏等[20]在进行中药复方四逆散拆方煎煮化学成分研究后发现,在配伍煎煮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成分,并且成分溶出量研究表明各成分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增溶作用。
许氏[21]采用“助孕3号方”全方、拆方结合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动物模型进行比较研究,阐明补肾健脾组方对全方防治流产的主次贡献度,并结合化学部位的分离及药效追踪,初步确定“助孕3号方”物质基础峰群,从而初步揭示助孕3号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另外,有研究者对甘草附子汤[22]、蒙药森登-4汤[23]、滋肾丸[24]进行拆方研究,结合药效评价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成分分析,获得其药效物质基础。
当然,拆方研究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但研究结果具有片面性,即只能得出中药复方的部分药效物质基础,而不能揭示全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与药理效应的动态变化;并且,随着拆方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异。
3.3 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田代真一于1984年提出了含药血清方法的设想,此后又对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中药口服给药后的血清为样品,结合传统药物化学与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25],从而确定中药及中药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此法将成为快速、准确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26]。
任何药物都是通过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而发挥疗效的。
目前,绝大多数中药及其复方制剂仍然采用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
口服中药后血清中就含有真正的有效成分,即原形成分、代谢产物及机体产生的应激性成分。
目前,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如冯氏[27]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等,观察到寿尔胶囊含药血清可以保护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具有抗凋亡作用。
Wang P等[28]在对当归补血汤入血成分的研究中,首先从口服给药后的大鼠血清中找到了46个入血成分,然后鉴定出其中的10个原型成分和21个可能代谢组分。
窦氏等[29]对复方五仁醇胶囊进行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用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比较复方五仁醇胶囊含药血清色谱图和空白血清色谱图,分析该制剂给药后血清中产生的药源性成分。
静脉给药后血清中产生的13个药源性成分全部来自君药五味子,这些成分可能是复方五仁醇胶囊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王氏等[30]对六味地黄丸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口服后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为六味地黄丸体外所含成分的原型。
姜氏等[31]对银翘散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发现大鼠血中有15个入血成分,其中有3个成分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
可见,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排除了复方制剂及其粗提物本身复杂的理化性质(如各种电解质、鞣质、pH值、渗透压等)的干扰,排除了胃肠中不能进入血清的药物成分,使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问题得到简化[32],避免了复方及其粗提物体外实验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能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但该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血样的前处理较复杂,血样成分的测定需要较高灵敏度的仪器。
3.4 谱效学研究谱效关系是建立在指纹图谱的研究之上,应用色谱及其联用技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的化学信息。
将标示活性成分群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对应起来,将中药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与中药药效结果联系起来,建立中药谱效关系,反映复方内在质量。
中药指纹图谱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正好符合中药质控整体性的要求,较之单一成分或指标成分的质控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33]。
宁氏等[34]对吴茱萸汤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通过谱效关系分析发现,在吴茱萸汤中能产生4、9、10和12号峰的化学成分(9号峰确定为吴茱萸次碱)对给定的2个药理指标(镇痛和止呕)成正相关,说明这些物质是吴茱萸汤的主要药效物质。
卢氏等[35]对鱼腥草注射液进行谱效分析,发现在色谱图中17~21 min中的色谱峰才是药效的主要相关峰,其中包含的主要化合物有甲基正壬酮、辛醛、癸酰乙醛、月桂醛、β-蒎烯、β-芳樟醇、l-壬醇、α-松油醇、4-松油醇、癸酸、乙酸龙脑酯和乙酸香叶酯,其中3种有效物质的活性与文献报道相符。
李氏等[36]在减味藿香正气水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得出色谱峰X3和X25所代表的化学成分量的增加能增强对乙酰胆碱刺激的家兔离体兔肠的抑制作用强度,确定X3和X25代表的化学成分为该药对家兔离体兔肠抑制的药效物质基础。
顾氏等[37]通过研究芍药甘草效应组分血清指纹图谱与药效的相关性,发现芍药苷、甘草黄酮效应组分部分色谱峰峰面积与镇痛作用的相关系数较大,而含甘草酸效应组分与镇痛作用的相关系数较小;另外,血清中代谢产物的色谱峰峰面积与镇痛作用的相关系数较大,提示芍药苷效应组分、甘草黄酮效应组分及芍药甘草复方进入生物体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与镇痛作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