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浅谈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班级留守家庭孩子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无法照顾孩子,导致孩子长时间独自在家生活的儿童。
这类孩子在心理上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对未来的畅想也常常受到影响。
关于浅谈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格外重要。
浅谈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关注的是他们的孤独感。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些孩子经常会感到孤独无助。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很容易产生自闭、消沉、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班级老师和社会各界应该关注这些孩子,给予他们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
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畅想和目标设立方面。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长期缺乏家庭的正面影响,这些孩子往往感到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无望,缺乏积极的人生目标。
这种心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帮助,容易导致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消极心理,甚至走上不良的人生道路。
我们应该引导这些孩子,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未来目标,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表现在他们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方面。
长期独自在家的孩子,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机会,他们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差。
有的孩子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的孩子可能表现出攻击性、孤僻等社交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家庭孩子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培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协调、合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针对以上所述的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他们,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要加强。
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父母和监护人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提高他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为孩子提供更为温暖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家庭迫于生计压力,将子女送至城市求学,而自己则选择在农村务农或务工,这样留守中学生便应运而生。
留守中学生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要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中学生常常会感到孤独、无助和沮丧,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要加强留守中学生与家庭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支持系统,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中学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情绪。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与家人保持有规律的联络,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学校还可以组织定期的亲子活动,帮助学生和家人加强情感交流和亲子关系。
要为留守中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留守中学生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容易产生适应困难。
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宿舍条件,确保学生安全舒适;加强学校和家庭间的合作,提供学生家教和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促进学业进步。
要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关怀与照顾。
学校可以设立留守中学生关爱小组,由班主任、教导主任和辅导员等组成,定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还可以组织一些关爱活动,如开展关爱留守中学生周活动、组织志愿者探访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温暖。
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农村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家庭的沟通、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加强关怀与照顾,可以帮助留守中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学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守学生群体越来越多,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和陪伴,容易陷入孤独和焦虑之中。
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强烈: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学生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2. 自卑心理严重: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肯定,留守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常常受到挫折。
3. 情感压抑: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家长的引导和疏导,容易将情感内化,导致情感压抑和情绪不稳定。
4. 交往困难: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社交机会,留守学生在和同学、老师交往中常常显得拘谨和内向。
由于留守学生的特殊性,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促进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留守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2. 增强适应能力:留守学生需要适应独立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其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
3. 提升情感管理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有效地进行情感管理,避免情感问题的出现。
4. 促进人际交往: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更好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交往。
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 家庭关爱和支持:引导留守学生认识父母的工作需要和压力,培养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家庭的亲密性和凝聚力。
2.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3. 同伴支持和互助:学校可以组织同伴支持小组,鼓励留守学生之间相互支持和互助,共同面对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5. 文娱活动: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学生参与各种文娱活动,如音乐、舞蹈、绘画等,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其情感。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在农村地区留守家庭的儿童。
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缺乏正常的父母陪伴和教育,容易产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经常感到无助和沮丧,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育。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监督和教育,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等不良行为。
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影响其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常常表现出行为不端、学习困难等问题,他们缺乏家庭支持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压力和适应困难,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学习态度。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避免受到外界负面影响的侵袭。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在农村家中无人照料的儿童。
他们长期独自生活在家中或由老人、亲戚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孩子,指的是那些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而留在家乡由祖辈或其他亲属照顾的孩子。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心理挑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留守孩子可能会感受到孤独和被忽视。
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陪伴和关爱,他们可能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是帮助这些孩子认识到他们并不孤单,周围有很多人关心和爱护他们。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培养留守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团队合作游戏、艺术创作等,可以帮助孩子们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再者,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包括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比如通过写日记、绘画或与信任的人交谈。
此外,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留守孩子可能因为与父母的分离而在社交方面感到困难。
通过角色扮演、社交技巧训练等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友谊。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关注孩子们的学业压力。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支持,留守孩子可能在学业上感到压力巨大。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学习策略、时间管理技巧等,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学业挑战。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包括预防和识别潜在的心理问题。
教育者和监护人应该对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保持敏感,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
总之,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我价值感、培养社交技能、管理情绪以及应对学业压力,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留守中学生指的是由于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不能陪同照顾,而被迫留在农村或他乡亲戚家生活的中学生群体。
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焦虑、自卑、逆反等,这些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管理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教育管理者应关注留守中学生的情感需求。
留守中学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与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制,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帮助他们缓解情感压力。
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增加亲子交流和亲情。
教育管理者应重视留守中学生的社交需求。
留守中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生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机会,容易感到孤立和排斥。
教育管理者可以组织各类社交活动,如班级合作学习、兴趣小组等,让留守中学生有机会结交新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程,教授社交技巧,帮助学生自信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教育管理者应关注留守中学生的学业问题。
留守中学生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监督和辅导,学习上容易出现困难。
教育管理者可以建立学业辅导机制,提供个别辅导和晚自习等学习资源,帮助留守中学生提升学业能力。
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学习,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等,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
教育管理者应关注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留守中学生长期面临着生活独立、心理负担重等挑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教育管理者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开展体育活动、美术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身心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管理需要关注留守中学生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学业问题和身心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才能帮助留守中学生克服困难,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逐渐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等原因,无法和父母共同生活而由祖父母、亲戚或邻居照顾的儿童。
留守学生面临着与家人分离、情感缺失、照顾不周等问题,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留守学生由于与家人长期分离,在情感上会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他们可能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
留守学生也可能面临班级和同学之间的孤立和排斥,导致他们出现自卑、自闭等问题。
二、建立支持系统学校和家长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教师可以经常与留守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给予他们与家长和同学的联系方式,同时还要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三、建立亲子沟通渠道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建立起家校联系渠道,以便留守学生和父母进行交流。
学校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例如亲子游戏、亲情讲座等,帮助留守学生和父母加强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和关心和疏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学生认识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自助课等,教授留守学生应对情绪困扰和压力的方法。
学校还可以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帮助留守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
五、关注留守学生的情绪变化学校和家长要关注留守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校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
家长可以注重与留守学生的情感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结论: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和自卑等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31篇)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31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通用31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1一学期的帮扶工作已经结束了,为了总结帮扶工作,更好地做好下期帮扶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抓住时机,做好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割舍的爱。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跟随爷爷奶奶在家生活,老人自然就十分疼爱。
尤其是独生子女,老人更是疼爱有加,各方面都给予优惠的“政策”,对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问题往往是一笑而过,严重的也只是说说而已。
这样,孩子慢慢地养成了娇气、任性的毛病,习惯以我为中心,缺少同情心,怕困难、怕挫折。
针对这种问题,我及时家访,与监护人共同探讨教育“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力争为“留守儿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消除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二、倾入真情,换回童心党沙ぞ哂胁豢商娲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在父母目前撒娇、淘气……享受父母的惜爱和呵护都暂时成了一种回忆,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痛苦的精神境界中,他常常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原来性格开朗的他开始变得情绪低落,有的还变得自私、孤僻,成绩也大幅度下滑。
不难发现他此时最想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于是我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充分发挥班级体的作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做学生的朋友,提高学习成绩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
由于家教的缺乏,他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认真甚至不完成。
我就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补缺补差。
在每天监督、辅导下,他按质按量完成家庭作业了。
然后亲密交流,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
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态度。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
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中学生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留守中学生指的是由于其父母在外务工,导致他们在家乡生活的未成年人。
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探讨教育管理的策略。
一、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1 家庭关系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中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常常对父母产生怨恨和不理解,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
长期的这种负面情绪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1.2 自我认同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不够鲜明,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他们常常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容易感到自卑和焦虑,甚至出现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
1.3 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留守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心,容易感到学习压力大,缺乏学习动力。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友谊和亲情,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隔阂。
二、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2.1 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了大量的留守中学生,这是社会问题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解决起来仍然困难重重。
2.2 家庭问题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问题密切相关。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亲自照料孩子,导致孩子长期处于没有父母关爱的环境中,从而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
2.3 教育问题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为贫乏,缺乏课外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三、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管理策略3.1 家庭教育针对留守中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父母关爱子女,多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亲属因工作等原因,长期离开农村家庭,在城市或他乡工作生活,由此导致留守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由于常年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面临着较多的心理困扰和健康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加强家庭教育入手。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家庭教育的空缺使他们容易陷入孤独、焦虑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应当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关心、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意识,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留守儿童常感到被父母抛弃,缺乏自尊和自信心。
为了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学校和社会应该帮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价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孩子一样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情感交流。
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亲密的情感交流,导致他们心灵上的孤寂感和情感不稳定。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机会让留守儿童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增强彼此的情感联系,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稳定的情感支持系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心理辅导。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父母的离开,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过度依赖等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调适情绪,增强心理抵抗力,培养积极的心态。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自尊心、重视情感交流和提供心理辅导等措施,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这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农村地区的父母为了生活和工作而外出,留下了大量的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这些儿童经常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常常产生孤独、无助、焦虑等负面情绪。
学校和社区应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自我认知的培养。
留守儿童常常缺乏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怨自责的情绪。
学校教师和社会关爱人士可以通过讲座和手册等方式,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留守儿童常常较难与同龄人或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和社交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学会与他人协作和沟通,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对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通过给予留守儿童积极的教育经验,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和未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提供一些才艺培训和兴趣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并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工作、务农或其他各种原因长期不能陪伴孩子身边的情况下,孩子在家乡或他乡由一方或其他亲戚照料成长。
由于父母或监护人的长期离家而留守在家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挑战,保持健康成长。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离家或缺乏父母陪伴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在心理上,留守儿童可能会产生孤独、焦虑、自卑、失落等情绪问题。
在行为上,留守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忧郁、自闭等问题。
在学业上,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学习困难、逃学等现象。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应对这些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需要重视。
根据一些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他们普遍表现出不安定的情绪、对未来缺乏信心、缺乏自我认同感等。
在社交方面,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等问题。
我们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如何进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父母长期离家工作,会让孩子们缺少家庭温暖和关爱。
在父母能够和孩子固定时间进行视频通话,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学校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
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引入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课程,留守儿童可以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建立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
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以应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采用亲子互动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非常有益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在农村留守的儿童。
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中,缺乏家庭教育的熏陶和指导。
首先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工作,帮助父母和监护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引导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关爱和指导。
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只有家庭环境良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才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工等。
他们可以深入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他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情绪管理技巧、自我调节能力等。
通过这些课程,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方式,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抵抗力。
四、开展心理活动和游戏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活动和游戏,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一些心理情感教育活动,比如情感表达训练、群体沟通训练、情绪管理游戏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情感表达和情绪调控的技巧,增强社交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五、建立心理支持网络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少父母陪伴的状态中,需要建立心理支持网络,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可以邀请一些心理专家、社工人员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孤独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生活中缺乏家长的陪伴和关心,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甚至影响到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 自卑感: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和自卑感,甚至对自己产生否定和排斥的情绪。
3. 情感困扰:长期的亲情缺失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情感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学习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长的指导和监督,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容易产生学习厌倦和自制能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解决其心理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健康成长。
下面,我将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一些理念和方法,以供参考。
一、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自尊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尊心。
经常告诉他们,他们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动力,树立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以情感陪伴和关爱取代亲情缺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引导留守儿童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接受其他家庭成员、老师、同学等的情感支持和陪伴。
通过情感教育,指导他们关注别人、善待别人,使他们学会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愉悦和幸福感。
三、鼓励主动参与社交和团体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鼓励留守儿童主动参与社交和团体活动。
通过学校、社区等组织的支持,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交和团体活动,使他们融入集体生活中,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
四、培养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培养留守儿童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演讲、心理沙盘等方式,引导他们主动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增强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工作原因需长时间在外地工作,导致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面临着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心理压力,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方面进行关注和帮助,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自卑感或是逆反心理。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可能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自闭、行为问题等。
社会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护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1. 知识普及: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让留守儿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2. 心理调适:引导留守儿童学会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调适自己的情绪,比如通过运动、读书、绘画等方式来释放压力,培养乐观的心态。
3. 情感交流:鼓励留守儿童和家人、老师及同学进行情感交流,释放内心的情感,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信任感和安全感。
4. 自我认知:帮助留守儿童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三、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作:1. 建立支持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支持服务体系,包括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多方面的支持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2. 定期关爱:定期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比如亲子活动、文艺表演、户外拓展等,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留守孩子的心理教育
留守孩子的心理教育
留守孩子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而留在家乡的儿童。
这些孩子在
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特殊的心理挑战,需要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教育。
以
下是关于留守孩子心理教育的一些建议:
首先,留守孩子可能会感受到孤独和被忽视,因此,建立一个支持性
的社交网络至关重要。
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活动,鼓励孩子们参与,
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和社会的关爱。
其次,心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通过心
理健康课程,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表达和处理情绪,增
强自我控制能力。
此外,家长或监护人的角色不容忽视。
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应该通
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留守孩子提供心理评估和干预。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适应能
力和抗压能力。
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识别和应对留守孩子心理问题的能力。
教
师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并提供适当的
帮助。
最后,社会应该提高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
支持留守孩子的良好氛围。
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都应该参与到留守
孩子的关爱行动中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总之,留守孩子的心理教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增强社交联系、提供专业咨询和提高公众意识,我们可以为留守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增加,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就读学校远离家乡等原因,长时间独自留守在家中。
他们常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现状和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着多种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焦虑、自卑和行为问题等。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容易产生孤独感。
孤独感会使他们心理上感到空虚和无助,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还常常面临着与其他儿童的交往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交往紧张和自卑感。
留守儿童在长期独自生活的过程中,也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游戏成瘾、缺乏自控力等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将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在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不足。
农村小学往往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父母也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教育意识,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加。
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提出一些教育策略,从多个方面入手,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加强师资力量,培训专业心理教育师。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以便更好的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学校可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意识。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
情绪,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制定合理的心理
健康教育策略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爱心关怀机制。
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缺少亲情
关怀和监护,易引发心理问题。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关怀团队,由心理老师、班主任、家长代表等组成,每周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关怀,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温暖。
再次,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父母缺席的环境中,
容易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学校应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为留守儿童
提供一个可以倾诉和交流的空间,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角,提供必要的心理
健康教育资源和书籍。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
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最后,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
关注和支持,要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
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组织相关机
构和社会志愿者参与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心理
扶持。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从建立爱心关怀
机制、提供适应性的心理辅导、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和完
善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入手。
通过综合施策,可以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心
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浅谈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浅谈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留守儿童现象也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因工作、生活等原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长时间处于缺乏父母关怀的状态。
这种状态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留守儿童中的班级留守家庭孩子,更是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来自于家庭的长期缺席;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同学和社会的不理解和孤立。
对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就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浅谈。
我们来看看班级留守家庭孩子家庭长期缺席带来的心理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而父母是孩子主要的依恋对象和心理支持。
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关怀。
这种缺失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下、人际关系问题等。
在学校和班级中,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得较为孤僻、消极和内向,缺乏积极的社交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对于学业、生活等方面出现困扰和不安。
那么,应该如何关心和帮助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呢?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关爱和帮助。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服务,供班级留守家庭孩子进行交流倾诉。
加强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学会有效的调节和处理。
社会也可以建立相关组织和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服务,帮助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缓解心理问题,重建自信和积极心态。
父母也应该加强与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沟通和关怀。
父母虽然由于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但应该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
父母可以通过每日的电话或视频通话,关心孩子的学业和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关怀。
父母也可以在假期或节假日时尽量回家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怀。
班级留守家庭孩子的同学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进生向特长生转化的策略探微王金昌摘要: 后进生,虽然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表现不乐观,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别具特点、与众不同个性风格,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且教育教学时方法得当,或许就会让这些后进生向特长生方面发展,同时也会对学校的“控流保优”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后进生;个性发展;特长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①。
对于这帮“别具特点、与众不同”却让教师铭记于心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们,研究他们,笔者认为,教师只有从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教学,才能使这些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第一、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后进生尽管学习成绩差,但也有自尊心,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赏识,他们也十分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态度,从心底里,他们渴望老师能平等对待他们。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都不能在他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教育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赋予后进生以“真爱”,以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
记住,真爱,是给后进生心灵松绑。
当学生心灵松绑,没有自卑,心情开朗了,他们的与众不同个性风格才能得以展示。
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转化后进生,发挥其特长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好多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暂时落后与失败的情况下,在家长、老师长时间的轻视、冷漠情感下,自己看不起自己,破罐破摔,在各方面都放纵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抓住学习以外的各种活动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老师能够分出哪怕一点点地关爱给差生,他们那颗因长期被冷漠而干涸的心灵就有可能发出热情而美丽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嫩芽。
以前我们班有一名学生叫张涛,因为基础差,语、数、外各科都不理想,在学校天天捣乱:不是上课说话,就是课堂上做小动作,不是课后打架,就是翻墙头逃课,老师拿他没办法。
有一次,我放手让同学们搞班级元旦联欢活动,张涛主动要求参加,我说可以,但要精心准备,玩得有品位(说心里话,我怕他捣乱)。
张涛说,行。
私下里我问班委会成员,他们都说,张涛表现非常好。
那次班级元旦联欢,我们班组织的最好,而张涛表现的也最好,他的歌声迷得了全年级大多女生,让很多男生嫉妒。
事后,根据他爱好音乐的特点,我让他参加学校二胡兴趣小组、葫芦丝兴趣小组……我又抓住他有一个好嗓子的特点,让他代表学校参加“诗词歌咏比赛”。
刚开始时,他始终不同意,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但结果是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证明了他的才干。
后来,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进入高中后,他专学音乐小科,听说今年他考取了什么音乐学院。
第三,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身上别具一格的特点所谓差生并不是什么都差,他们也有闪光点,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优等生”还要优秀。
我们班有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性也不强,但他们懂礼貌、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与受挫能力也较强,有些同学甚至在班级文艺、板报、体育运动会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因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让他们意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一点一滴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努力给他们创造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某方面的“优等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运用综合评价体系,多角度衡量学生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的评定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
记得有一个校长,一天,看到几个调皮的学生不上课,却在操场上打篮球,他没有作声,静静的在观看,看到精彩时,鼓起手掌,并说那些地方需要改进,那些地方值得表扬……后来这几个孩子成了校篮球队队员,表现也好多了。
事后,有人问这位校长,为什么当时不生气,还能鼓掌。
这位校长笑着说:“鼓励,比拳头更有力。
”是的,鼓励是对后进生最好的考评。
第五,要对后进生反复抓,抓反复,在反复中创造机会,点滴改进学生后进生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很许多,对他们的转化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错了就改,改了又犯,多次反复,老师始终要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对于这项艰难的转化工作,教师一定要热情,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势利导,做到滴管浇嫩苗的细心、长久工作。
同时还有要深入了解和认真分析他们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作好反复教育工作,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切不可有始无终,前功尽弃!总之,让后进生转化成特长生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因材施教。
只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就能使这些学困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虽然这项任务艰难,但因为我有所求,我相信我班的学困生一定会有所为。
赏识教育爱满天下——浅谈如何赋予学困生真爱刘锋摘要: “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而“爱满天下”又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中的“困难生”呢!这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学困生;爱满天下;学生心灵;特长生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彻底献身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位莘莘学子。
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
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爱是点燃希望的火花,爱更是崇高师德的至高体现。
爱不仅要爱所教的优秀学生,更要爱那些中等生,特别是学困生。
学困生往往被忽视、被冷落,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殊不知,这些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应当尊重他们现有的发展水平,发现、提升、培养他们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对他们给予更多的耐心、引导和关爱,以使学生得到积极的转变。
那么,如何用爱心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我结合平时工作谈几点做法:一、讲究爱的情感,走进学困生的心灵“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语)。
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也有自尊心,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赏识,他们也十分注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态度,从心底里,他们渴望老师能平等对待他们。
所以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教育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赋予学困生以“真爱”,以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结成一种互相信赖的关系,才能开展教育指导工作;也只有当我们把当众的指责,换成事后促膝谈心,才能在肯定中蕴涵着批语和引导,鼓励中充溢着期待和希望。
记住,真爱,是给后进生心灵松绑。
当学生心灵松绑,没有自卑,心情开朗了,他们的与众不同个性风格才能得以展示。
二、讲究爱的语言,温暖学困生的心灵所谓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差,他们也有闪光点,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优等生”还要优秀,我们班有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较差,纪律性也不强,但他们懂礼貌、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与受挫能力也较强,有些同学甚至在班级文艺、板报、体育运动会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要用心去爱他们、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会内心温暖,就会说出爱的语言。
再说现在的孩子眼见开阔,思想活跃,他们有头脑、有思想。
光发脾气,尽管老师是好意,封建家长制的教育方法只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激起他们的“反抗”!譬如,同样是在课堂上学生打瞌睡,不同的说法效果不同!对成绩好的或自己喜欢的学生会说“打瞌睡都拿着书的!”这是夸奖、提示、原谅!对差异学生说“拿着书就打瞌睡!”这是贬低、奚落!这两者多不公平!爱是平等的,学困生更应得到爱!俗话说:“一句好话三冬暖”。
对孩子错误、缺点,不训斥和大声批评,更不要搞任何惩罚。
用心去爱他们,通过表扬,委婉地指出缺点不是更好吗?一句话可以激励孩子一生,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所以说,老师要努力通过自己的爱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某方面的“优等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讲究爱的行为,提升学困生的修养爱的行为,是指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隐含爱心的教育行为,它对于学生的修养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爱的行为,就是通过一些积极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心智层面上不断完善,在行为方式上不断优化,在行为效果上不断提高,不断登上新的修养境界,收获人生最美的果实(一)教师要钟情自己的事业,用行动影响学困生。
“教学相长”说的是师生在教学与学习两方面的互相促进的作用,其实教师是否钟情自己的事业,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
当教师以满腔热情地去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才能说是真正的爱学生。
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灵魂的工程师,她在感化灵魂,塑造灵魂,培育灵魂。
因此,她不但应具备育人的技能,更应具有一颗火热的爱心,用爱去铺就事业成功之路,用爱去浇铸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当学困生生活在以老师为代表的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时,他们的内心触动会是很大的,品行修养也会有很大提高的。
有人说:教育界充满了爱,教育才有希望。
我说我们应该以陶行知的“爱满天下”来勉励自己,用爱的行动来影响学困生,让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真正充满爱心。
(二)教师要探究方法,以智慧教育学困生。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好多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暂时落后与失败的情况下,在家长、老师长时间的轻视、冷漠情感下,自己看不起自己,破罐破摔,在各方面都放纵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抓住学习以外的各种活动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老师能够分出哪怕一点点地关爱给差生,他们那颗因长期被冷漠而干涸的心灵就有可能发出热情而美丽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嫩芽。
以前我们班有一位姓张的学生,因为基础差,语、数、外各科都不理想,在学校天天捣乱:不是上课说话,就是课堂上做小动作,不是课后打架,就是翻墙头逃课,老师拿他没办法。
有一次,我放手让同学们搞班级元旦联欢活动,他主动要求参加,我说可以,但要精心准备,玩得有品位(说心里话,我怕他捣乱)。
他拍着胸脯向我保证:“行”。
私下里我问班委会成员,班委会成员都说,他表现非常好。
那次班级元旦联欢,我们班组织的最好,而该同学表现的也最好,他的歌声迷得了全年级大多女生,让很多男生嫉妒。
事后,根据他爱好音乐的特点,我让他参加学校二胡兴趣小组、葫芦丝兴趣小组……我又抓住他有一个好嗓子的特点,让他代表学校参加“诗词歌咏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