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味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年味调查报告

篇一:寻找年味调查

寻找年味调查

导语:随着不同文化的冲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原因,我国过年年味越来越淡,对此,wS神教展开了小调查

Part1:回忆:小时候我们天天盼着过年

老一辈对曾经的“年”的记忆:

小时候,孩子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时,家里要准备很多好吃的。由于经济条件不好,那时家里平时吃的基本上都是稀饭馍馍,很少吃到米饭馒头,肉就更别提了,几个月不知道能不能吃上一次。平时家里的好东西都不舍得吃,要留到过年吃。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筹备各种年货,运气好的话孩子可以提前吃一些解馋。过年的时候崭新的衣服,也让人激动得整晚睡不好觉,初一早上迫不及待地穿上出去拜年了,亲戚夸衣服好看,说一些吉利的话。过年可以拿压岁钱,小时候平时零花钱很少,过年时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可以攒着买喜欢的玩具,和一起过年的孩子们互相比试,看谁的好玩,花样多,那个高兴劲,从早玩到晚都不会感到累。

Part2:现场:现在的年越来越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筹备年货的时候选择成品,很少人自己写对联,自己做灯笼,自己包饺子做汤圆,速冻货越来越畅销。同时,小

孩的足迹越来越少,更多的小孩在学期结束后选择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消遣时光,老少同堂大扫除,备年货的环节分量越来越轻。在走亲访友时,总会听到一些声音: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啥意思了,想吃什么东西也不一定在年关才会做。年夜饭上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一进门就问有没有wiFi,不再是侃谈生活上的事,收成,事业等等。看春晚的人也越来越少,即使外面挂着红灯笼,鞭炮的声音,烟花的颜色在传递,但越来越多人把这个当作消遣,而不是曾经那种温馨团聚的欢乐

Part3:收尾:怎么做才能让年有味

以前很多家庭生活上还不富裕,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时才能吃上一顿好的,因此进入农历腊月以后,小孩子们便开始盼着穿上新衣服和吃上好吃的,大人会在年前一个多月张罗过年的伙食,那个时代的“年味”就在大人的

忙碌和孩子的期盼中显得特别浓厚,现在和过去比起来,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了,大鱼大肉已经是餐桌上的家常菜,人们对物质方面不存在期盼,因此“年”就不那么“新鲜”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近年关的时候才会有一些群众组织的传统文艺节目,男女老少都聚在路边一起观看,显得特别喜庆。现如今,电影院、电脑、电视早已普及,人们可以随时观看到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不必等到春节才“过瘾”。另外,现在的一些孩子‘崇洋’思想严重,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一些国外传进来的节日却越来越受他们的喜爱,很多孩子熟知圣诞节的来历却说不出“春节”的典故,久而久之,年轻一代对于“过年”就更没

有任何概念,甚至觉得只是一个可以休息娱乐的长假而已,也就有了进门问有没有wiFi这种闹笑话的事。从更本质来看,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年味就是一种温馨祥和的气息,是一种亲情交织、共享天伦的味道。新年期间,放弃那些“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主动让自己融入到节日的气氛中。譬如,尽管超市里各种各样的速冻水饺和点心应有尽有,但大家何不麻烦一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坐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择菜剁肉、擀饺子皮,老少皆来包饺子,边包边有说有笑,如此一来,年就渐渐有味道了。同时,我们还应当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的传统佳节浓缩了很多文化,当下亟需呼唤这些日渐消逝的精神家园。当然,对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需要去创新形式和内容,才能形成多元、自由和开放的民俗风尚,使传统文化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Part4:遗留:我们还剩些什么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在老辈人唱给孩子的歌谣中,道出了中国人传统的年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灶台前都会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灶台边上摆一个碗,里面放上很多好吃的东西,这叫“送灶”,希望灶王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来年多施些恩惠。

二十四是小年,从二十四开始到二十九大家都会忙着大扫除,准备吃的,比如家畜等肉类。二十九早上要贴春联,除了在门上贴,家里的门上缸上等地方都要贴上“福”字。

年三十,包扁食。我们这边的扁食其实就是饺子,包扁食时人们常常将数枚硬币包入扁食里,初一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不过现在大多数家庭已很少这么做了,但扁食还是一直吃的,只不过可能是速冻的。年三十晚上,人们会在大门口放一根木棍,意思是拦住去年的好运气。夜里要熬年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但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这一习惯。零点一过,各个地方的焰火和鞭炮都会

开始燃放。

在传统年俗中,初一早饭吃过后,就开始出去拜年了。孩子们挨家挨户给老人拜年,长辈同时要给小辈包压岁钱。从初二开始,最为繁忙的事就开始了,那就是走亲戚。正月初二,要接出嫁了的闺女回娘家,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到了年初五,嫁出的闺女是不能待在娘家的,要赶紧回到婆家去。按照旧的习惯,饺子要从年三十晚上连吃五日,到了初五才可吃其他的东西,但如今好像很少见这样的家庭

正月十五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就是元宵节。历代在这一节日都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我们这边习惯蒸面灯,面灯里放上香油,彻夜点亮,而且家里每个房间都要点上一盏。到了晚上,小孩子们手提纸灯笼或端着面灯,满村子跑着笑着打闹着,大人们都出来聊天,放花炮,直到很晚才散去。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完了。

篇二:关于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

()作者:伍海涛

内容摘要: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对相当广泛的社会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4%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这不是个好消息!

关键词:

春节

年味

年味变淡

春晚

团圆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