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看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时的记忆——看戏

心心

人越长大,越有种愈来愈浓的怀旧情愫。如今,每逢看到电视里播放地方小戏的节目,就常常勾起我对儿时过节看戏时的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唯一能给村人带来一点文化享受的气息便是隔一个月来放映一次的电影,再就是农忙结束,迎接新春来临时,村里那些爱好戏曲的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的一部部乡土味儿十足的地方戏——豫剧。

记得小时候,庙湾老街有个戏园子(其实也就是一圈用砖头垒的围墙里有一个土台子,土台子上面搭着棚子,后面有几间陋室作为化妆室而已),经常有外地豫剧团前来演出,偶尔县豫剧团也回来演出,也有一些草台班子来演过,演出最多的还是本大队剧团。当然,作为小孩,是看不懂那些“哼哼呀呀”的唱的,之所以去,主要是图个热闹,跑前跑后的疯玩。

每至放寒假后,大人们每晚都要去看学戏,我就像个十足的“跟屁虫”,跟着大哥去看拍戏。有时累了走不动了,大哥只好用他的老棉袄将我包得严严实实,背我在他宽厚的背上,然后就出发了。记得那时一路上随着大哥走路时一颤一颤的节奏,我的耳畔似乎已经有动听的乐曲响起,还伴着水袖抛起的优美的弧线在眼前闪现呢!就是从那时起,豫剧之乡的乡土文化,悄然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灵里。《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大祭桩》、《十五贯》……戏中那些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走进我的脑海。于是,儿时的我便爱上了戏曲,尤其是家乡

的豫剧。

大人们在排戏的闲暇时间里就会给我们讲每一出戏中的人物,我听得是有滋有味儿。他们还说,等到过春节时,他们就会穿上戏里人物的衣服,真正表演了,那才叫好看呢!我更加盼望春节的到来,不光为了穿漂亮的新衣服,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大人们给我描述的戏里的人物形象了。春节在我苦苦的等待中终于来临,大年初一、初二走亲戚,从初三开始,村里的戏就开演了。

戏台是村里的小伙子自己动手刨坑挖土埋上结实的四根圆木头扎成。听行家说扎戏台还有讲究呢:这四根圆木就叫台柱子,是不能草草竖起的,一定要插得牢牢的,一直到大戏唱完也不会松动,那么就会给村里人带来来年的好运。戏台三面都用象征喜庆的大红布保围,显得格外醒目。开演那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都早早的吃完早饭,按时来到唱戏的地方,自觉地按次序坐好,等待着盼望了一年的大戏开演。

他们先在后台画好妆,不穿戏服,一起来到前台,敲锣打鼓,这是每出戏开演的前奏,还没来到戏台前的人们,一听到这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就会放下手头正做的活儿,赶到戏台前。这时候常听到那些踮着小脚边跑边埋怨的老奶奶们的唠叨:“唉!你说急人不急人,孩儿他大姑一大家子人都来了,我也就只能看半场了,不得不早回家做午饭是不?”“就是啊,好不容易看场戏,这不,今天我那大闺女要来,我都没让。”……锣鼓声戛然而止,随之,台下一片寂静,所有的目光都齐聚戏台之上,随着出场的锣声敲起,村里的大戏终于开演了。

记忆中那些非专业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现在想来,表演虽然不很到位,但他们全身心投入的演出,依然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阵阵喝彩,甚至演到伤悲处,台上的角色在哭,台下的观众也在情不自禁地哭。演到欢快时,台上台下则都成了笑声的海洋。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看戏最投入的是那些爱戏的大人们,他们一声不出,仔细看,用心听,生怕漏听一句唱词,漏看一个动作。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看着台上人物舞动的衣袖,正方步的踱走,听着剧中人物咿咿呀呀的唱腔,因对剧情的不理解,所以一会儿就看够了。尤其是我,只要看不见我喜欢的丑角演员姚某某不在在台上,就立刻没了兴致,缠着妈妈讲故事。妈妈也是爱看戏的,拗我不过,又不舍得离开,就给我一角钱,让我到人群外买零食玩物,自己则又沉浸在了戏里。

戏台外也是热闹非凡的。有卖糖葫芦的、有卖红红的蝴蝶结的、有卖芝麻糖人的……我最爱的不是这些,而是二分钱就能买一个的吹起来有清脆响声的“咕咕大”,至今我也叫不出这种玩具的名字,只记得那是一种透明的玻璃做成的葫芦样形状的玩具,其壁极薄,吹时要用力均匀,随着人一吸一呼的气流,它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了。若是哪个调皮的或是性子急的孩子,用力不均匀的话,保准吹一下就会把葫芦的底儿吹掉。我喜欢玩这个,主要是为了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自己高超的“吹功”。玩够了,大人的戏还没看完,我们再花二分钱买一串红红的糖葫芦,或是一个鲜艳的风车,拿着它在人缝里捉迷藏,一直玩到戏演完,大人们呼喊着自己孩子回家时,才各自恋恋不舍的散去。路上人们都是一样的话题,齐声谈论着戏中的角色,自己的观

感。

这就是儿时关于看戏的记忆。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曾给乡亲们带来文化享受的业余演员们,也大多上了年纪,每年回庙湾过春节,也不再听到村里要唱戏的消息。与记忆里儿时过的每一个春节相比,现在的春节似乎冷清了很多,街上少了匆忙赶往戏台的老奶奶的身影,更少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如今人们家家有了电视、VCD,看什么有什么,谁还会顶着严寒去看戏去演戏呢?可我总忘不了儿时看戏时的情景。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科技也越来越发达,电视机、网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但每当有唱戏的来,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乡们依然喜欢三五成群去看戏。因为村子里人已经不太多,年轻人都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那些本身已经上岁数、对家乡戏割舍不掉的老戏迷们。

于是,我常在沉思: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到底还缺少的是什么呢?每至此,记忆里他们朴实的舞台形象、乡亲们投入的看戏时的样子,便会又闯入我的脑海,久久不肯离去。真的很是怀念,怀念儿时看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