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看戏
儿时看戏的回忆文案
儿时看戏的回忆文案儿时看戏的回忆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回忆儿时的美好成了许多人的心愿。
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儿时看戏无疑是一种难忘的经历。
本文将带您回顾儿时看戏的回忆,带您一同体验那份童年的无忧无虑和欢乐。
第一部分:童年的期待 每当周末或寒暑假到来,我都迫不及待地期盼着看戏的机会。
看戏对于我们这些乡村里的小孩来说,是一种让我们忘却尘世烦恼、放松心情的绝佳活动。
我们会互相通信,在学校或家中广播,告知明天有一台精彩的戏。
这样的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轻轻吹过,弥漫在整个村庄。
第二部分:排队的激动 演出前的排队是我们儿时看戏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家长们会提前带我们去剧场迎接演出,排队等候入场。
我们小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挑选位置,争夺离舞台最近的地方。
而排在前面的孩子们则幸运地得以看到明星们身影的近处。
排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免俗地开始兴奋地互相讨论今晚的戏剧情节,谁将会出演主角,那些令人激动的场景等等。
第三部分:舞台上的精彩 终于,等待已久的戏剧开始了。
灯光照亮了整个舞台,音乐响起,我们随着节奏开始欢快地拍手叫好。
在舞台上,演员们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给我们带来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他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唱出动人的歌曲,演绎着悲欢离合的剧情。
我们小孩子们则全神贯注地看着,时而击节鼓掌,时而被温情舞台剧情感动得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第四部分:演出的感动 每次看戏都会让我们小孩子们陶醉其中,带给我们难以忘怀的感动。
剧情中的英雄事迹、爱情纠缠、亲情呼唤,无疑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让我们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勇气,故事的结局带给我们温暖的满足感。
这样的感动,如同一座座记忆的宝藏,镶嵌在我们的童年时光中,陪伴我们走过成长的每一步。
儿时看戏的回忆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记忆之一。
每次看戏都是一次寻找快乐、释放情感的旅程。
演出的舞台、剧情的精彩、演员们的表演都成为了我回忆中鲜活而珍贵的片段。
这些回忆使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都会一直怀揣着那份儿时的童真和快乐,继续追寻更多的美好回忆。
看戏文绍兴人的儿时记忆阅读理解答案
《看戏文,绍兴人的儿时记忆》阅读理解答案【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看戏文,绍兴人的儿时记忆张祖平①虽然年味淡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过年。
童年的春节,除了吃吃喝喝穿新衣,还留下了看戏文的回忆。
②戏班子摇着水泥船远道而来,船上装满了刀枪剑戟各色道具。
看戏瘾头大的老人,经常会去河埠头观望,看见戏班子的船,欣喜若狂。
③唱戏的钱是村民自筹的,数目不一,红榜公布。
绍兴人称看戏为“看戏文”,这种戏其实是越剧,善男信女称之为“太平戏”,“太平戏”顾名思义,唱戏保太平,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④戏台七八米见方,用粗大的毛竹、木板和帐篷布搭成。
帐篷顶端呈锥形,悬挂一个扩音器,远处连接着一个大喇叭。
从观众席上看,戏台右边是乐队,锣、鼓、二胡、琵琶,还有一个叫不出名的乐器。
说是乐器,其实是个打节奏的木头梆子,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木头梆子,敲打的时候,就是戏文最精彩的时刻。
⑤戏文还没开演,早有人扛着长凳、方凳占据最佳席位。
临近戏台的人家,更是喜出望外,在阳台上就能看戏。
⑥“砰,砰……”几声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一起,戏文就开始了,锣鼓齐鸣。
为了招揽观众,开场的时候台上还会抛撒馒头、花生等食物,台下一阵哄抢,热闹非凡。
几个身手好的小孩哧溜哧溜地爬到了台上,但不一会儿,就被赶了下来。
⑦戏文大多是用嵊(shèng)县话演唱,台上的各色人物到底在说什么,小孩子们是听不大懂的。
从大人的口里,我们顶多知道穿龙袍的是皇帝,穿马甲的是小兵,还有就是扬鞭代表骑马。
现在回忆起来,戏文的历史背景,大概是宋朝居多,包龙图当仁不让是主角。
他的出场比皇帝还气派,小兵两人一组,刀对刀,枪对枪,噼里啪啦地演练几个回合。
撤回幕后,包大人走着台步,摇摇晃晃地出场了,至于他为哪个受辱妇女申了冤,为哪个落难公子雪了耻,我们是不关心的。
⑧那个年代,别说智能手机,就是电视也是稀罕之物。
因此,一场戏文能把村里大部分男女老少都吸引过来,附近村落的铁杆戏迷,消息也特别灵通,东奔西跑,不落一场。
关于小时候看戏作文650字
看戏_小时候看戏作文650字小时候,外公外婆常常带我去剧院里看戏,总是要早早地过去;抢;前排.我觉得净角、丑角、小生,都不讨人喜欢,因为他们的服装总不是那么华丽,妆容也不够精致.不过有一个角色我一直很感兴趣;;他的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帽子上有一条极长的小辫子.他唱的时候,总是先双袖一挥,;扑通;一声伏跪在地,双手撑着地面,那有趣的头左摇摇右摆摆,极力地向我们显现那小辫的威力.小长辫在空中挥舞着,挥舞着,旋成一个圈.接着他旋得更厉害了,畅快淋漓地用长辫来告诉观众们他内心的陶醉.我最喜欢花旦了,她们最好看,尤其是那盘得极其典雅的长发,红润的脸颊,闪着光芒的眉眼,丹红似朱砂的嘴唇,弯若柳月的黛眉,再衬上那长长的裙摆,简直美如天仙下凡!在我听来,花旦的歌声是最轻柔细腻的,像被轻触的湖面泛起的层层水波,荡漾着,慢慢回响在人们的心里.似花儿,让人惊艳于她的美丽;似玻璃,让人们不敢用力呼吸;似白雪,纯洁透亮得让人心神都宁静.她唱戏的神态也是极美的,一会儿面露愠色,双眉蹙起;一会儿笑靥如花,水袖遮掩半边脸;一会儿目闪泪光,含情万千.不禁让人入迷于她拂袖启唇的瞬间;;真是倾国倾城!忽然音乐停了,象征着表演结束了.可人们始终不肯快快离去.戏子们的歌声余音绕梁.花旦灵巧地跳下了舞台,拿着一个精致的小碗,向观众们收获演出的结果.这时她走到我面前来了,那只秀手恭恭敬敬地捧着碗,说道:;小姑娘,戏还好听吗?;并朝我眨巴漂亮的眼睛;;仙女姐姐跟我说话了!我的脸;刷;地红了,掏了左口袋又掏右口袋,摸索不出什么东西来,幸好有外公来救场.花旦朝我们鞠了个躬,又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了.我忘不了小时候所看的戏,深刻于戏的美与有趣写作技巧:不能字迹潦草,卷面零乱,随意改动,难以辨认, 要,写好题目,擦亮窗户。
要,明确读者对象,抒发真情实感。
要,良好开头,精彩结尾。
看戏入迷的作文
看戏入迷的作文
《看戏入迷记》
记得小时候,村里来了戏班子搭台唱戏,那可是把我高兴坏了。
那天,我早早地就吃完饭,拽着爷爷奶奶直奔戏场子。
到了那儿,呵,好家伙,已经围了好多人了。
我找了个好位置,坐下后就眼巴巴地等着开戏。
戏终于开场了,那花花绿绿的衣服,那咿咿呀呀的唱腔,瞬间就把我吸引住了。
我瞪大了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台上,看那演员们在台上跑来跑去,觉得可有意思了。
特别是那个花旦,一颦一笑都那么迷人,我感觉自己的魂儿都被她勾走了。
她唱的时候,我就跟着在心里哼哼,她做动作,我也在下面偷偷比划,完全沉浸其中了。
演到精彩处,我兴奋得差点跳起来,手不停地鼓掌,拍得红彤彤的也不觉得疼。
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存在了,我的世界里只有那一方戏台,那上面精彩绝伦的表演。
我仿佛能感觉到戏里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笑我也笑,他们哭我也难过。
就这样,一场戏下来,我像着了魔一样,完全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等戏散场了,我还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真希望这戏能一直演下去,永远不要停。
回到家后,我的脑海里还一直浮现着戏里的画面,那看戏入迷的感觉,真的是太难忘了,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呢。
现在想想,真的挺怀念那时候看戏入迷的自己啊!。
小孩子看戏作文
小孩子看戏作文“咚咚锵,咚咚锵……”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传来,我就像被勾了魂儿似的,撒开脚丫子就往戏台下跑。
今天村里搭台唱戏,这可是我这个小孩子最期待的事儿啦。
戏台下早就围满了人,大人们站在后面,像一堵厚厚的墙,我们小孩子可机灵了,从人缝里钻来钻去,总能找到个好位置。
我好不容易挤到了最前面,仰着脖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就盼着戏赶紧开场。
戏台上那红红绿绿的幕布可真好看,像天上的彩云似的。
突然,幕布一拉,一个穿着花花绿绿衣服,脸上画着浓妆的人走了出来。
我“扑哧”一声就笑了出来,心里想:“这人的脸咋画得像个调色盘呢?”旁边的老爷爷瞪了我一眼,我赶紧捂住嘴,可眼睛还是忍不住盯着台上。
台上的人开始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那声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像唱歌又不像唱歌。
我听不太懂他们在唱啥,只觉得那调调还挺好玩的。
我就跟着那节奏晃着脑袋,活像个拨浪鼓。
这时候,出来了一个拿着长枪的武将,他一亮相,那架势可威风了。
只见他把长枪舞得呼呼生风,一会儿刺向天空,一会儿横扫前方,我看得入了迷,嘴巴张得老大,口水差点流出来。
我心里想:“这人可真厉害,要是我也能这样就好了,看谁还敢欺负我。
”旁边的小伙伴拉了拉我的衣角,小声说:“你看那个女的衣服上的珠子一闪一闪的,真好看。
”我扭头一看,可不是嘛,那珠子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就像星星落在了衣服上。
我正看得出神,突然台上的人“哇”的一声大叫,把我吓了一跳,差点一屁股坐到地上。
原来是武将把坏蛋打败了,大家都鼓起掌来,我也跟着拼命拍手,手都拍红了也不知道疼。
戏还在继续演着,我就这么一会儿看得入迷,一会儿又被一些新奇的东西吸引得东张西望。
虽然好多词儿我都听不懂,但这热热闹闹的场面,花花绿绿的戏服,还有那敲锣打鼓的声音,就像有一种魔力一样,让我这个小孩子沉浸在其中,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不知不觉,太阳都快落山了,戏也演完了。
我意犹未尽地跟着大人往家走,一边走还一边学着台上人的样子,挥舞着手臂,嘴里咿咿呀呀地唱着不成调的戏文,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回忆童年生活看戏的文案
回忆童年生活看戏的文案
回忆童年生活,看戏是最美好的记忆。
那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我们只能在戏院里看电影。
每逢周末、节假日,我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走进戏院,等待着银幕上的故事。
进入戏院,那熟悉的味道扑鼻而来,一股淡淡的烟味,和糖果的甜香交融在一起。
我们会买一些糖果和爆米花,拎着一大堆零食走进影厅。
座位上还有一些小卡片,上面有电影的名称和演员名字,我们会拿着卡片猜一猜这个电影的剧情和结局。
影片开始放映,我们就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躲在母亲的怀里看恐怖片,一边嚼着爆米花,一边紧张地追随主角的脚步。
看完电影,我们会在戏院门口讨论剧情和演员表演。
看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考和交流。
如今,电视和网络已经取代了戏院,但是那份童年的感动和回忆永远留在心中。
- 1 -。
看戏作文600字10篇
看戏作文600字看戏作文600字10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看戏作文600字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看戏作文600字篇1那年初春,我跟母亲去村里的戏台前看戏。
观众可多了,周围还有许多小摊,有卖小吃的,有卖零食的,还有卖我最爱吃的烤火腿的。
我和妈妈拿着火腿站在后面边吃边往戏台上看着。
事实上,我和妈妈都只是来凑热闹的。
因为我们看不懂这个玩意儿。
于是,妈妈就和旁边的几个妇女聊了起来。
不过,聊得内容都是关于戏台上那些人的,什么穿的“金光闪闪”啊,“光彩夺目”啊,还有脸,本来一张张黄色的脸,都被画得没有了本色,花花绿绿的。
我不知道那些脸有什么象征或代表,只是觉得好玩儿。
因为颜色多而且很艳。
“看那个脸,好像一张画被戳了两个洞,眼睛在那里转来转去似的。
”“我倒觉得像戴了个面具。
”我和旁边的玩伴讨论着哪些演员的脸,虽然讨论不出什么究竟。
他们的表情和声调随着戏的内容而变动着,忽而兴奋,忽而悲伤,忽而激动,忽而忧愁,忽而犹豫,忽而愤怒的——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我看见他们一会儿皱皱眉,一会儿咧咧嘴想必是因为认真吧。
台上的演员专注的演着唱着,台下的观众聚精会神的看着,尤其是老人们,因为是从小看大的,自然和这玩意儿有着很深的感情。
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反倒认为那些“咿咿呀呀”唱着的人有点无聊。
于是和伙伴们商量着到后台去玩,我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于是,我们蹦向了后台。
这里,原本是一个阴暗的小房子,不过现在,里面安置了两个灯泡,变得明亮了,似乎也温暖了。
我们在这里,拿起演员们的服饰套在自己身上,大摇大摆的表演着,也学着他们咿咿呀呀地唱,不过在这里,观众是我们自己。
不知是谁来了,只听见背后传来一声大叫“你们在干什么,快出去,快出去!”我回头一看,是个中年男子,想必是这戏班班主吧。
见机不妙,趁他还没走近,我们便溜之大吉了。
儿时看戏的回忆文案
儿时看戏的回忆文案文案一:我小时候啊,看戏可有意思了。
那戏班子一来,就像一阵旋风,把整个村子都卷活了。
我跟着爷爷,屁颠屁颠地就往戏台子那儿跑。
那戏台子啊,搭在村子的大空地上,周围全是人,密密麻麻的,就像一群等着吃蜜的小蜜蜂围在蜂巢周围。
戏还没开始呢,小孩子们就在人群里窜来窜去,大人们则在一旁唠着家常。
我瞅着那戏台上红红绿绿的幕布,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蹦跶个不停。
“爷爷,这戏好看不?”我扯着爷爷的衣角问。
爷爷眯着眼,笑着说:“好看嘞,比你吃的糖还甜。
”赏析:这个文案通过生动的描写将儿时看戏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把戏班子来村子比作旋风卷活村子,很有画面感。
对人群的描写用“像一群等着吃蜜的小蜜蜂围在蜂巢周围”的类比,形象生动。
通过“我”和爷爷的简单对话,增添了温馨的氛围,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期待看戏的心情。
文案二:记得儿时看戏,那可真是一场大热闹。
村里的戏台子一搭起来,感觉就像过年一样。
我拉着小伙伴的手,一路狂奔过去。
那时候,戏台下面已经坐满了人,有的在嗑瓜子,有的在大声说笑。
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不管那么多,就想往前面挤,想离戏台近一点。
我就想啊,那戏台子上的人是不是像神仙一样,能变出那么多花样来呢?我对小伙伴说:“你说台上那些人是不是会魔法呀?”小伙伴挠挠头回答:“我觉得肯定是,不然咋能穿那么好看的衣服还唱那么奇怪的歌呢。
”哈哈,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赏析:文案从戏台搭起来像过年这个感觉入手,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那种热闹的氛围。
对戏台下面人们的状态描写细致,如嗑瓜子、大声说笑等。
“我”和小伙伴关于台上演员是不是会魔法的对话很有趣,充满了孩子的天真,让读者能轻易地代入到那种充满好奇的童年视角中。
文案三:儿时啊,看戏是我最盼望的事儿。
只要听到哪里有戏班子来,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有一次,是在邻村看戏。
我跟着爸妈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到。
那戏台啊,高高大大的,在夜色里就像一座神秘的城堡。
戏还没开演,周围就弥漫着一股香甜的味道,那是卖糖人儿、棉花糖的小摊贩散发出来的。
看戏作文200字
看戏作文200字
看戏作文。
看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娱乐方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古代,看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今,虽然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但看戏依然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文化活动。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节假日,家人就会带我去看戏。
那时的
戏台上,演员们扮演各种角色,唱着婉转动听的戏曲,表演着精彩
的故事。
我坐在观众席上,专心致志地看着舞台上的一幕幕,仿佛
置身于另一个时空。
每当看到戏曲中的英雄人物义无反顾、忠义不
渝的形象,我总是为之感动,为之喝彩。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电视、网络上观看各种各
样的戏曲表演,但我依然钟情于去剧场观赏戏曲表演。
因为只有亲
临现场,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氛围,才能更好地欣赏戏曲的魅力。
每次看戏,我都会被戏曲中的音乐、表演所吸引,深深地陶醉
其中。
戏曲中的唱腔、舞姿、表情,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看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观看戏曲表演,我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感受
到传统文化中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让我受益匪浅。
因此,我会继续保持对戏曲的喜爱,不断去观赏、学习,让传
统文化的火种在心中生根发芽,继续传承下去。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
走进剧场,感受戏曲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
耀眼的光芒。
小孩子看戏作文
小孩子看戏作文
村里来了戏班子,这可把我们这些小孩子乐坏了。
那感觉就像是过年时突然发现口袋里多了好多糖果一样兴奋。
戏还没开始呢,戏台子前面就已经热闹得像一锅煮沸的粥。
我们这些小不点儿,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就像一群灵活的小老鼠。
大人们在一旁唠着家常,我们可没那闲工夫,满心都在盼着戏快点开场。
锣鼓“咚咚锵锵”地敲起来了。
那声音震得我小心脏都跟着“怦怦”直跳。
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像从画里走出来的神仙妖怪一样。
我眼睛都看直了,一会儿指指这个脸上涂着大白粉的,一会儿又瞅瞅那个戴着长胡子的。
戏台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着,我可一句都听不懂。
旁边的爷爷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跟着哼几句。
我就纳闷了,这有啥好听的呢?但我又舍不得走,就瞪大眼睛看着那些演员们的动作。
那个演孙悟空的可真厉害,拿着金箍棒耍得虎虎生风,就跟真的能降妖除魔似的。
我兴奋得手舞足蹈,扯着嗓子喊:“孙悟空,加油!打妖怪!”喊得旁边的大人都笑了起来,我也不管,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看着看着,我的眼皮就开始打架了。
白天玩得太累,这戏虽然精彩,可也抵不过困意来袭。
我迷迷糊糊地靠在奶奶身上,奶奶笑着摇摇头,把我抱在怀里。
我半睡半醒间,还能听到那锣鼓声和唱戏的声音,就像做了一场很奇特的梦。
等我再醒来的时候,戏已经散场了。
我揉揉眼睛,看着空荡荡的戏台,心里有点小失落。
不过一想到刚刚看到的那些有趣的表演,又觉得特别满足。
这看戏的经历啊,就像一颗甜甜的糖果,被我小心翼翼地珍藏在童年的记忆里啦。
再回首我心依旧——回忆儿时看戏的日子(一)
再回首我心依旧——回忆儿时看戏的日子(一)我的家在浙江金华,浙江金华我向来认为是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演出最频繁的地方,确切的说我的故乡在浙江金华浦江岩头,而我的故乡更甚,一年中有一个多月的日子在演戏。
小时候,我便是戏迷,把小时看戏时的所见所闻在这里写出来。
我第一次看戏是什么时候,我也记不得了。
我想我还在我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已经在听戏了(那会不能说是看戏),我父母也喜爱戏曲,演戏在我们那已经是一项常常举行的消遣活动了,前面说过一年中有一个多月有演出,而且是一天两场(分日夜场,日场是下午),这个演出频率我想比无数地方的京剧团的演出还要频繁。
我常常在想我从骨子里就是一个戏迷,我的看戏的历史应当是最长的。
固然,小时候看的剧种并非是京剧,而是婺剧。
婺剧是由徽戏,昆曲,高腔,乱弹,滩黄,时调六种声腔组成的多声腔的剧种。
里面有无数古老的东西,像三跳等等。
记得演出普通是这样的,戏班普通是后子夜到,上午布景,像挂幕布之类的,下午便正式演出了。
演出前按例是《花头台》,我认为这是一支十分柔美的民乐协奏曲。
其音乐表现力比京剧开演前打三通要强的多。
我现在外地,这盒《花头台》的磁带向来带在身边,时常听,《花头台》里面是由笛子,板胡,唢呐协奏,又笛子,板胡,唢呐各领奏一段,有优雅,也有粗犷。
可以说里面有昆,有徽,还有高。
《花头台》演奏完了,普通的老观众就能听出来这个戏班水平怎么样,我那时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后场是半斤”,就是后场前场对半的意思。
然后便是演出了第一出是《蟠桃八仙》,走的昆的路子,情节就是吕洞宾等八仙去王母娘娘那去拜寿的事情,是一个吉利戏,其性质与京剧中的《天官赐福》差不多。
拜寿时每人唱一段曲牌,普通是新水令,水仙子,雁儿落,最后是得胜令。
就是大家图个兴奋,看看其行头新不新。
然后便是三跳,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
再下就是日场的正式演出了,第一出戏绝对是个吉利戏,在京剧中就算是打泡戏了,普通来说是《百寿图》,就是大家所认识的《打金枝》,但在婺剧中是全的,有前面拜寿一场,一大家子人和和谐睦的在一起,多吉利啊!还有几句一大家子人合唱的唱词好似是“汾阳府庆寿诞张灯结彩,华堂上排寿宴饮酒交杯,儿孙们聚满堂喜笑颜开,叙天伦合家欢福寿齐来”几乎是全场人合唱的,我到现在还会唱这一段。
小时候看戏的作文
小时候看戏的作文“只怕天不从人愿,富贵从来不由人。
”电视中传来《 珍珠塔》的一句唱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
侧脸看去,唱戏人身着锦缎,绣口一吐,故事款款道来。
听着婉转的曲调,我仿佛又回到那段时光……记忆中,外婆爱看戏,尤其爱看 珍珠塔》这个剧目。
小时候,我常住在外婆家。
炎热夏日,没有一丝风,窗外蝉鸣起伏,聒噪得很。
饭后,外婆便抱着我坐在铺着凉席的木制雕花旧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电视。
老式的电视机小小的方形屏幕里,上演着 珍珠塔》这一剧目。
影像有些模糊,五彩斑斓的戏服略显凌乱,原本悦耳的唱腔掺杂了不少细小的杂音。
但这丝毫不影响外婆的兴致,她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一边小声哼唱着。
毕竟戏剧于小孩儿而言,多少有些乏味,生僻的唱词令人难以捉摸,不久,我便倚着外婆睡着了。
仍是一年夏天,外婆带我去看 珍珠塔》的现场表演。
为了看戏,外婆早早地牵着我,沿着没有几盏路灯的马路走向表演场地。
我们循着灯光走过一条黑漆漆的小巷,眼前豁然开朗。
虽是露天剧场,舞台也是临时搭的,但仍旧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演出开始了。
前奏响起,琵琶声悠扬欢快,二胡声委婉动听,笛声清幽明净,三种声音如丝带绾在一起,深入人心。
前奏结束,只见一位身穿碧色中刺有淡粉莲花图案长裙的妙龄女子踏着小碎步上了台。
她头插两支垂有华丽流苏的镂空玉簪,乌黑的发髻上点缀着几个银白色花饰。
一阵清风吹过,及腰长发漫天飞舞。
洁白的水袖,古典的盘花扣,腰间晶莹的玉佩,尽显清雅脱俗。
雪白的皮肤,细长的柳叶眉,赤红的樱桃小嘴,巧笑倩兮,实在是倾国倾城。
她的纤纤玉手拈着红花,跷着兰花指。
那戏腔如清澈的流水,淌入心田。
随着鼓点加快,她的声音变得有力而低沉。
旋律跌宕起伏,她的声音变化多样。
看台上水袖翻飞,听唱腔如珠似玉,实在是享受。
那夜,我看得入迷,迷于戏曲中的情节、人物;我听得陶醉,醉于那惊艳时光的一字一句。
如今,再次听见《珍珠塔》中的唱词,重重往事,漫上心间。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怀念儿时老家河南看戏的散文
怀念儿时老家河南看戏的散文在河南老家的儿时记忆里,那热热闹闹的戏班子一来,整个村子就像过年似的欢腾起来。
虽说现在人在异乡,可只要一闭眼,那熟悉的戏曲声儿、热闹的戏台子就跟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晃悠,心里就跟被猫爪子挠似的,痒痒的,满是怀念。
小时候,只要听闻村里要唱戏,我就跟屁股着了火似的,坐不住。
提前好几天,就眼巴巴地瞅着村口,盼着那拉着戏班子道具的大卡车能早点出现。
那时候,村里的大喇叭也跟着凑热闹,时不时吆喝几声,把这唱戏的消息传得家家户户都知道,那声音在村子上空飘着,听得人心里直激动。
终于,唱戏的那天到了。
一大早,我就被村里的喧闹声吵醒。
顾不上吃早饭,撒丫子就往戏台子那儿跑。
一路上,乡亲们都跟赶集似的,老的少的,脸上都带着笑,手里还拿着小板凳,边走边唠着嗑,那股子兴奋劲儿,就好像要去参加啥大喜事。
到了戏台子前,嚯!那场面,可真是人山人海。
小孩子们在人群里像泥鳅似的钻来钻去,你追我赶,时不时发出几声尖叫。
大人们则在一旁扯着嗓子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让他们别乱跑,可那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嘈杂的人声里。
戏台子搭在村头的空地上,红红绿绿的幕布随风飘动,像是在跟大伙招手。
戏班子的人在后台忙着化妆、换衣服,时不时传出几句唱腔,那调儿一起,我就感觉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被勾了魂儿似的。
开戏了!先是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
然后,演员们一个接一个地登场。
那扮相,可真是好看极了!花脸的张飞,红脸的关公,还有那穿着花衣裳、甩着长水袖的旦角,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像是带着魔力,把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
我那时候年纪小,也听不懂戏里唱的是啥,可就是觉得好听。
看着演员们在台上又唱又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我也跟着他们的情绪走。
看到奸臣被抓,我就高兴得直拍手;看到好人受苦,我就忍不住掉眼泪,那眼泪鼻涕糊了一脸,也顾不上擦。
旁边的大爷大妈们可都是行家,一边看一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唱,时不时还点评几句:“这嗓子,亮堂!”“这身段,真俊!”我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他们后面,听他们讲戏里的故事,虽然似懂非懂,但也听得津津有味。
怀念小时候看戏作文500字
小时候,我常常听外公外婆谈论京剧,对这个华夏艺术感兴趣不断。
一天,外公告诉我,附近的一个村庄来了个戏班子,想带我去看场戏。
于是,我们骑自行车匆匆出发,在群山环抱中穿行许久。
等到了目的地,不巧错过了白天的戏,只能到晚上才能看到新戏开场。
天色渐暗,观众纷纷入座,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戏剧的魅力。
等戏开始,我如入梦境般,被艺术的魔力深深吸引。
从此,京剧成了我心目中的艺术瑰宝。
于是,夜幕降临,周围亮起了电灯。
戏台上光线最为明亮,这里正上演着京剧,这是每个人都喜爱的民族艺术中的瑰宝。
幕布拉开,台上有一个武生面色赤红,须长及膝,背后插着四面白旗,手执长枪,狠狠地瞪视着对面一群蒙面人。
那些人手持大刀,个个都壮如牛马。
先是逼买路钱,武生不从,两边大打出手。
乐队演奏声中,难分真假地唱着,不清曲子内容,或许只是看热闹消遣。
那场戏所讲述的故事线索我捉摸不清,但我留意每一个细节,牢记每一个画面,觉得一切都那么生动纯粹。
从那次观剧以后,再难在实体舞台上找到戏曲,只能通过电视机偶尔窥探几面。
但我还是庆幸曾亲眼见证传统艺术的精髓。
怀念儿时看戏
怀念儿时看戏山东省博兴县纯化中学杨玉凤邮编256507人越长大,越有种愈来愈浓的怀旧情愫。
如今,每逢看到电视里播放地方小戏的节目,就常常勾起我对儿时过节看戏时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唯一能给村人带来一点文化享受的气息便是隔一个月来放映一次的电影,再就是农忙结束,迎接新春来临时,村里那些爱好戏曲的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的一部部乡土味儿十足的地方小戏——吕剧。
我的外公就是这样的一个戏曲爱好者兼活动组织者。
小时候,每至秋收结束后,我就长住外婆家了。
外公每晚都要去学戏,我就像个十足的“跟屁虫”,任凭外公用什么方法哄,我是绝对不会上当受骗的。
最后,外公总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缠,只好用他的老羊皮袄将我包得严严实实,背我在他宽厚的背上,然后就出发了。
记得那时一路上随着外公走路时一颤一颤的节奏,我的耳畔似乎已经有动听的乐曲响起,还伴着水袖抛起的优美的弧线在眼前闪现呢!就是从那时起,吕剧之乡的乡土文化,悄然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灵里。
《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蔡文姬》、《喝面叶》、《借年》、《龙凤面》……小戏中那些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走进我的脑海。
于是,儿时的我便爱上了戏曲,尤其是家乡的小吕剧。
外公在排戏的闲暇时间里就会给我讲每一出戏中的人物,我听得是有滋有味儿。
他还说,等到过春节时,他们就会穿上戏里人物的衣服,真正表演了,那才叫好看呢!我更加盼望春节的到来,不光为了穿漂亮的新衣服,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外公给我描述的戏里的人物形象了。
春节在我苦苦的等待中终于来临,大年初一、初二走亲戚,从初三开始,村里的戏就开演了。
戏台是村里的小伙子自己动手刨坑挖土埋上结实的四根圆木头扎成。
听外公说扎戏台还有讲究呢:这四根圆木就叫台柱子,是不能草草竖起的,一定要插得牢牢的,一直到大戏唱完也不会松动,那么就会给村里人带来来年的好运。
戏台三面都用象征喜庆的大红布保围,显得格外醒目。
开演那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都早早的吃完早饭,按时来到唱戏的地方,自觉地按次序坐好,等待着盼望了一年的大戏开演。
回忆童年生活看戏的文案
回忆童年生活看戏的文案回忆童年生活,总有一些美好的片段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其中不乏观看电影或戏剧的片段。
那时候电视不普及,电影院也没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而是走进剧院,欣赏戏曲,看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少有人窝在家里收看戏曲、戏剧,但回忆童年看戏的芳香记忆仍历历在目。
第一步,选好剧目。
当时,剧场附近时常挂上一些花花绿绿的条幅,宣传即将上演的剧目,这些条幅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成为他们选择剧目的重要依据。
在那个年代里,每部戏剧的演员都是一流的,每部剧目都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和乐趣。
第二步,准备好门票。
那时看戏讲究的是现场售票,一张门票就能挑选一张前排,让人坐到最前,能够尽情享受演员们的表演,也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购票时,人们穿着整齐讲求庄重,也是在等同于参与一场盛大的文化活动,享受一种历史的情怀。
第三步,到达剧场。
在那个时代,剧场的建筑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占地面积较大、戏台厅内通风条件较好、布置精美、演员们的服装也非常漂亮。
进剧场时,人们总是在欣赏身边文艺气息的同时,感叹着那座剧场的辉煌历史,感受到了它向上追求的精神,也营造了一种相互交融的普遍心态。
第四步,欣赏演出。
整个观看过程中,激动人心的段落、趣味性的表演、让人沉浸的情节,让人进入到独特的境界,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提高。
演员们的表演让人们忘记自我,望着舞台洋溢的情感,沉浸在剧情的海洋,享受着剧集中的激情与美感。
第五步,离开剧场。
结束观看,离开剧场时,一滴潜伏在心底的,关于这场演出的记忆,一辈子也无法抹去。
这种种经验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了一件珍贵的回忆,引领着人们走向一个广阔而通透的世界。
童年的回忆中,看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成为了一种情感体验,是人心灵与文化的灵感汇聚地。
可以想象,即便愈发繁忙的时代、愈发丰富的休闲方式,这一场演出的珍贵经历,也将随着人们的一生,与我们不离不弃。
陪爷爷看戏是最幸福的时光作文
陪爷爷看戏是最幸福的时光作文陪爷爷看戏,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小镇上,每逢周末,镇上的剧院就会上演一部好戏。
我和爷爷总是提前一个晚上就兴奋地睡不着觉,期待着第二天去看戏。
那天早上,我和爷爷起了个大早,洗漱完毕后,我们就一起去了剧院。
走进剧院的大门,我就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
舞台上灯光璀璨,演员们正在化妆。
我拉着爷爷的手,兴奋地说:“爷爷,我们快点去看吧!”爷爷笑着拍了拍我的头说:“好的,我们找个好位置坐下来。
”我们找到了一个不错的位置坐下来,等待着戏剧的开始。
在这段时间里,我和爷爷聊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爷爷告诉我他年轻时也曾经是一名演员,还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戏剧的故事。
听着爷爷讲述过去的经历,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看到了那个年轻的爷爷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样子。
终于轮到我们的戏剧开始了。
我紧张地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们表演着他们的角色,而爷爷则在一旁不停地给我指点江山。
他告诉我哪些地方演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我听得津津有味,感觉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观众。
随着剧情的深入,我和爷爷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每当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心疼得不得了;而当他们成功时,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欢呼雀跃。
在这段旅程中,我和爷爷仿佛成了最好的朋友一样无话不谈。
在戏剧结束的时候,我和爷爷都感到非常满意。
我们走出剧院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夕阳西下,天空中泛着金黄色的光芒。
我和爷爷手牵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回想起那段美好的时光,我觉得陪爷爷看戏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在那里面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戏剧的知识得到了许多快乐的回忆同时也加深了我和爷爷之间的感情让我们变得更加亲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时的记忆——看戏
心心
人越长大,越有种愈来愈浓的怀旧情愫。
如今,每逢看到电视里播放地方小戏的节目,就常常勾起我对儿时过节看戏时的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唯一能给村人带来一点文化享受的气息便是隔一个月来放映一次的电影,再就是农忙结束,迎接新春来临时,村里那些爱好戏曲的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的一部部乡土味儿十足的地方戏——豫剧。
记得小时候,庙湾老街有个戏园子(其实也就是一圈用砖头垒的围墙里有一个土台子,土台子上面搭着棚子,后面有几间陋室作为化妆室而已),经常有外地豫剧团前来演出,偶尔县豫剧团也回来演出,也有一些草台班子来演过,演出最多的还是本大队剧团。
当然,作为小孩,是看不懂那些“哼哼呀呀”的唱的,之所以去,主要是图个热闹,跑前跑后的疯玩。
每至放寒假后,大人们每晚都要去看学戏,我就像个十足的“跟屁虫”,跟着大哥去看拍戏。
有时累了走不动了,大哥只好用他的老棉袄将我包得严严实实,背我在他宽厚的背上,然后就出发了。
记得那时一路上随着大哥走路时一颤一颤的节奏,我的耳畔似乎已经有动听的乐曲响起,还伴着水袖抛起的优美的弧线在眼前闪现呢!就是从那时起,豫剧之乡的乡土文化,悄然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灵里。
《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大祭桩》、《十五贯》……戏中那些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走进我的脑海。
于是,儿时的我便爱上了戏曲,尤其是家乡
的豫剧。
大人们在排戏的闲暇时间里就会给我们讲每一出戏中的人物,我听得是有滋有味儿。
他们还说,等到过春节时,他们就会穿上戏里人物的衣服,真正表演了,那才叫好看呢!我更加盼望春节的到来,不光为了穿漂亮的新衣服,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大人们给我描述的戏里的人物形象了。
春节在我苦苦的等待中终于来临,大年初一、初二走亲戚,从初三开始,村里的戏就开演了。
戏台是村里的小伙子自己动手刨坑挖土埋上结实的四根圆木头扎成。
听行家说扎戏台还有讲究呢:这四根圆木就叫台柱子,是不能草草竖起的,一定要插得牢牢的,一直到大戏唱完也不会松动,那么就会给村里人带来来年的好运。
戏台三面都用象征喜庆的大红布保围,显得格外醒目。
开演那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都早早的吃完早饭,按时来到唱戏的地方,自觉地按次序坐好,等待着盼望了一年的大戏开演。
他们先在后台画好妆,不穿戏服,一起来到前台,敲锣打鼓,这是每出戏开演的前奏,还没来到戏台前的人们,一听到这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就会放下手头正做的活儿,赶到戏台前。
这时候常听到那些踮着小脚边跑边埋怨的老奶奶们的唠叨:“唉!你说急人不急人,孩儿他大姑一大家子人都来了,我也就只能看半场了,不得不早回家做午饭是不?”“就是啊,好不容易看场戏,这不,今天我那大闺女要来,我都没让。
”……锣鼓声戛然而止,随之,台下一片寂静,所有的目光都齐聚戏台之上,随着出场的锣声敲起,村里的大戏终于开演了。
记忆中那些非专业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现在想来,表演虽然不很到位,但他们全身心投入的演出,依然赢得了父老乡亲们的阵阵喝彩,甚至演到伤悲处,台上的角色在哭,台下的观众也在情不自禁地哭。
演到欢快时,台上台下则都成了笑声的海洋。
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看戏最投入的是那些爱戏的大人们,他们一声不出,仔细看,用心听,生怕漏听一句唱词,漏看一个动作。
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看着台上人物舞动的衣袖,正方步的踱走,听着剧中人物咿咿呀呀的唱腔,因对剧情的不理解,所以一会儿就看够了。
尤其是我,只要看不见我喜欢的丑角演员姚某某不在在台上,就立刻没了兴致,缠着妈妈讲故事。
妈妈也是爱看戏的,拗我不过,又不舍得离开,就给我一角钱,让我到人群外买零食玩物,自己则又沉浸在了戏里。
戏台外也是热闹非凡的。
有卖糖葫芦的、有卖红红的蝴蝶结的、有卖芝麻糖人的……我最爱的不是这些,而是二分钱就能买一个的吹起来有清脆响声的“咕咕大”,至今我也叫不出这种玩具的名字,只记得那是一种透明的玻璃做成的葫芦样形状的玩具,其壁极薄,吹时要用力均匀,随着人一吸一呼的气流,它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了。
若是哪个调皮的或是性子急的孩子,用力不均匀的话,保准吹一下就会把葫芦的底儿吹掉。
我喜欢玩这个,主要是为了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自己高超的“吹功”。
玩够了,大人的戏还没看完,我们再花二分钱买一串红红的糖葫芦,或是一个鲜艳的风车,拿着它在人缝里捉迷藏,一直玩到戏演完,大人们呼喊着自己孩子回家时,才各自恋恋不舍的散去。
路上人们都是一样的话题,齐声谈论着戏中的角色,自己的观
感。
这就是儿时关于看戏的记忆。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曾给乡亲们带来文化享受的业余演员们,也大多上了年纪,每年回庙湾过春节,也不再听到村里要唱戏的消息。
与记忆里儿时过的每一个春节相比,现在的春节似乎冷清了很多,街上少了匆忙赶往戏台的老奶奶的身影,更少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如今人们家家有了电视、VCD,看什么有什么,谁还会顶着严寒去看戏去演戏呢?可我总忘不了儿时看戏时的情景。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科技也越来越发达,电视机、网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但每当有唱戏的来,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乡们依然喜欢三五成群去看戏。
因为村子里人已经不太多,年轻人都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那些本身已经上岁数、对家乡戏割舍不掉的老戏迷们。
于是,我常在沉思: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到底还缺少的是什么呢?每至此,记忆里他们朴实的舞台形象、乡亲们投入的看戏时的样子,便会又闯入我的脑海,久久不肯离去。
真的很是怀念,怀念儿时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