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
政校行企联动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国德 国的“ 双元制” 教学理念 , 结合 国内实际提出的适
应新 常态的发展模式 , 已得到广大学者 、 企业家 、 社会 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认 同。随着政校行企模式的不断 深化 , 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 , 因此 ,
项 目来源 : 本文 系辽 宁省职业技术教 育学会科研规划项 目《 高职 院校校企深度融合 办学机 制研究—— 以辽 宁省职 业教育改革
发展示范学校为例》 ( 项 目编号 : L Z Y1 5 3 5 9 ) 的阶段性研 究成 果。 作者简 介 : 李艳秋 ( 1 9 8 2 一 ) 。 女, 黑龙江佳木 斯人 , 辽宁现代服务职 业技术学院 , 讲师 , 硕士 , 主要研 究方向 : 高等教育 、 职 业教 育。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0 5
关键词 : 政校行企联动模式 ; 高职院校 ; 校企深度合作 ; 长效机制 中图分 类号 : G7 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9 1 5 4 ( 2 0 1 5 ) 1 1 -0 0 2 1 -0 3
政校行企联动是我国借鉴当前职业教育高度发达
有益的引导 , 从而为政校行企联动模式的发展培养土 壤 。行业是关键 , 行业协会虽然不直接参与高职院校 教育工作 , 但其是市场信息的分析师 , 是制定从业资格 标准的专家 , 是学生培养 目标制定 的主要参与者 。学 生学成出山能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 能不能充分发 挥所学之技 , 能不能被企业接受是评定高职院校教育 成败的标准 , 行业协会则是决定的关键 。因而 , 行业协 会应当积极参与技术人才培养 , 通过建立实训基地 、 制 定评价体系等方式影 响高职院校的技术培养方向。企 业和学校是主体 , 应 当相互协作 、 共 同育人 , 通过建立 实践基地 、 职工进校园 、 学生进企业和企业学校合作点发 展 战
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
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指的是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四方共同参与的一种合作模式。
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各方可以共同推动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下文将从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探讨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其次,企业在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培训,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同时,企业也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制定,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政府在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中扮演着促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建立相关指导和支持体系。
政府还可以提供相关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帮助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同时,政府还可以监督和评估合作效果,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提高。
最后,社会是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受益方和支持者。
社会可以从合作中受益,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和创新能力。
社会也可以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帮助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
同时,社会还可以为合作提供舆论支持和宣传推广,提高合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沟通和协调,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
其次,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差异可能会导致合作的延迟或失败。
学校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而企业更关注实际能力和经验。
此外,政府的支持与资源也是合作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
综上所述,四合一享校企合作模式在推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紧密合作,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然而,合作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实现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共赢。
政校企行联盟:校企合作新机制探索与研究
政校企行联盟:校企合作新机制探索与研究作者:窦飒飒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政府推动、行业引领、企业参与、学校统筹”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例,探讨政校企行联盟模式下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以期为职业院校全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与创新校企合作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政校企行联盟;深度合作;长效机制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纵观近年来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颇有成效的职业院校可以发现,大多校企合作都存在一个不容乐观但又不可回避的共同問题,即校企合作的表面化[1]。
当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呈现出短期化、临时性特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仍未理清,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可行、制度化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未真正将校企合作看作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机制,未将其放入办学的规划中去,更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全面以及长效的方案制定,使其失去了提高整个办学质量的意义。
可见,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第一,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校企合作缺少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激励和制度的保障。
第二,企业与学校的价值取向未达成一致。
企业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反,学校的目标则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人才、追求办学育人的社会效益。
第三,学校仍缺少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且服务企业的能力弱后。
第四,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并未在办学育人及专业建设中起到有效发挥。
二、“政校企行”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
职业院校的职业和技术的属性决定了其难以独自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借助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的外部力量,通过“政校企行”四方深度融合,联合协作参与学校办学模式,来共同完成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质量评价和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计划。
如何依托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起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新机制和适应这种机制的教学新模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初探
“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初探纲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工学联合要求的必由之路。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停创新系统体制,深入合作内涵,初步建立了“政行企校、四轮驱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了多方双赢、良性互动的合作办学场面,为地方性高职院校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供给了可供借鉴的实践事例。
要点词:地方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近几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愈来愈宽泛地遇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并获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关于地方性高职院校而言,因为缺少行业公司背景,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相对较弱。
目前,全国各地的地方性高职学院据有较大比重,基于其办学定位是为当地域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为当地培育大批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材,其校企合作办学的紧急性更强,难度也就更大。
因为目前国内对地方性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可供推行的成功经验或模式,所以展开地方性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拥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由湖南省株洲市政府主办的地方性高职学院,没有行业公司背景,但依靠其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积淀,踊跃解放思想,转变观点,一直坚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进多赢”的办学理念,在推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停创新体制,深入合作内涵,拓展合作路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地方性高职院校怎样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供给了有利的试试。
一、“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办学过程中,为了破解地方性高职学院没有行业公司背景,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内涵不深、门路不畅等难题,经过多年探究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
其基本内涵是:以湖南汽车职业教育公司为合作平台与纽带,经过整合政府、行业、公司、学校等四个方面的优良资源,建立“政行企校、四轮驱动”的校企合作办学系统,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市场导向”的合作运转体制。
试论如何构建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
试论如何构建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牛生光【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上不仅要依靠学校本身,还必须有行业、企业和政府的足够支持才能有效运行,要想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行业、企业、政府、学校的四方有机联动.本文以伊春职业学院“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机制”为前提,以伊春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建设项目为现实背景,讨论如何构建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对伊春职业学院的高职人才培养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解决学院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的必由之路.【期刊名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3)004【总页数】5页(P37-40,69)【关键词】高职;专业与产业合作;人才培养【作者】牛生光【作者单位】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伊春2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伊春是我国小兴安岭林区中心城市,被称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
伊春职业学院是伊春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现有林业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森林生态旅游和轧钢技术等共43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专业2006年成为省级示范专业,木制家具与雕刻艺术2005年成为国家级试点专业,成为了伊春林区及省内重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伊春职业学院在多年来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机制,根据政府规划、企业发展、行业变化和社会需求,努力深化专业建设,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式,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院校应当与行业、企业、政府紧密合作,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教学方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为重点,以职业技能成才就业为根本教育目标,走政府支持、行业和企业互助之路,不断探索与优化符合学院自身发展的“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四方专业与产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政校行企联动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政校行企联动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研究1. 引言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为社会培育适用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则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就校企合作而言,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障碍很多,包括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等问题,影响了双方的深度合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校企合作也需要由单个或多个项目的合作过渡到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校行企联动模式应运而生,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紧密、深入的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2. 政校行企联动模式政校行企联动模式是指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形成紧密联动,共同合作,形成互相依存、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合作关系。
具体来说,政府通过引导企业进入学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技术开发等。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助于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更多实践经验和资源支持,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3. 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是政校行企联动模式的重要目标,它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中摆脱单个或多个项目合作的局限,实现更为深入和长期的合作关系。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3.1 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协作的组织机构。
该中心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共同研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2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长期合作机制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实现方式包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制订长期规划,创新合作模式等。
这种机制可以促进双方间的深入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特色研究
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特色研究作者:徐露来源:《商业文化》2014年第10期摘要:校政行企合作办学是校企双方寻求深入发展的内在需要。
文章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基础,以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的建立为契机,探讨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校政行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案例一、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内涵校政行企合作办学是一种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在行业协会指导、参与下,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通过缔约协议来建设既相互联系、相互开放、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
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和作为用人方的企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签订的协议意向,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内容、选拔优秀学生、考核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可以开展合作。
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校政行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一)校政行企合作,共建“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
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于1989年成立,2003年加盟南京中央商场,成为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一家连锁旗舰店。
公司总股本3500万元,员工总数3500余人,公司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是目前江苏省淮安市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零售企业。
截止目前,公司旗下有9家子公司,根据公司五年人才培养规划,截止到2015年需培养出200名主管、100名中层、10名高层后备人才。
2011年11月20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兆方与中央新亚总经理蒋永贵共同为“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揭牌,院长陈光曙与中央新亚总经理蒋永贵签署了共建协议。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和新亚有着长期的合作,学院刚成立,蒋永贵总经理就担任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政校企行“四方联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我国高职教育 正处 于初级 阶段 , 如何 处理好 高等职业教育 与 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关系 , 高等职业教育 与其他类型教育 的关 系 ,
用。
教育与生产是相辅相成 的关系 , 政府要 引导和协调高校与企
业、 行业 的合作 , 促使生产实践 、 教学实践 、 创新研发 、 应用服务立
体推进 , 共 同发展。 “ 双赢” 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契合 点 , 政府如何 在高职产学合作 中发挥 中介桥梁 的作用 , 对推 动服务地方经济发 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起着重大的意义。
济和社会发展 需要 , 设立 省 、 市级专项课 题 , 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 促进校企合作 。 2 . 1 . 3 协调高校与企业及行业合作
随着 高等职业教育 的发 展 , 在 不断的实践 中 , 高职 院校 慢慢 地认识 到政府 、 高校 、 企业 、 行 业的有效互动对立 体推进“ 生产实
另外 , 注重教师 的继续教育 , 特别是根据教师 的工作经验 , 进 行针 对性的双师 型培养 。从企业引进 的人才 , 应侧重教 育理论 ,
高等职业 教育与其 他层 次职业教育 的关系 , 以及宏观上规划 高等 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 、 速度 、 质量 和效益等 问题 , 都需要政府的主
2 . 2 高校 自主 , 服务经济
第二 , 高校 自主 : 高校是教育的实施者 , 根据市场的需求与行 业的变化进行专业设置 、 师资配备 、 以及课程 建设 。 第三 , 企业参 与 : 在与高校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 参与人才培养 的课程设置 , 提供 实训 基地 , 实习场所 , 以及专业技能指导 。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我 国 的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从 2 世 纪 8 年 代 开 始 ,至 今 已有 3 0 0 0 年 的发 展 历 程 。3 年 来 , 论 是 高 职 院校 的数 量 、 校 生 和 毕 0 无 在 业 生 规 模 。 是 教 学 质 量 都 取 得 了 巨 大成 就 。 经 过 多 年 的 实 还 但 践 . 加 快 发 展 的过 程 中 , 渐 暴 露 出 一 些 问题 , 中 表 现 在 在 逐 集 学 校 与 行 业 企 业 的合 作 不 够 ,职业 院 校 培 养 的学 生 对 职业 的 契 合 度 不 足 , 业 生 不 能 满 足 职业 知识 和技 能 的要 求 。 最 近 毕 据 公 布 的 麦 可 思 的 一 项 调 查 显 示 ,0 1 毕 业 生 进 入 社 会 后 认 21届 为 自己遇 到 的首 要 问题 是 现在 掌握 的 知 识 和 技 能 不 足 以满 足 工 作 需 要 . 是 一个 值 得 我 们 反 思 的 问题 : 业 院 校 是 培 养 高 这 职 级 职 业 人 才 的地 方 , 而培 养 的人 才 却 不 能 适 应 职 场 的 需 要 。 我 认 为 , 校 与行 业 行 业 之 间 应 该 建 立 起 长 期 合 作 的机 制 , 同 学 共 合作培养人才 , 以达 到职 业 院校 的培 养 目 的 。 如何 在 学 校 与 行 业 企 业 之 间 建 立 起 一 个 长 效 的校 企 合作 机 制 ,是 所 有 职 业 教 育 工 作 者 应 思 考 的 问题 。 校 企 合 作 的 现 状 与 问题 分 析 深 度 推 进 校 企 合 作 。早 已 成 为 职 教 界 的共 识 和 追 求 , 然 而 . 目前 实 施 的 情 况 来 看 , 很 不 理 想 , 前 校 企 合 作 仍 存 就 还 当 在 一系列 问题 , 出表现 在“ 个不 够 ” : 是停 留在 “ ” 突 三 上 一 点 上 , 未“ ” 开花, 及性不够 ; 是漂浮在 “ ” , 尚 面 上 普 二 面 上 尚未 达 及 更 深 层 面 , 入性 不 够 ; 是 自觉 性 差 , 意 性 大 , 性 制 约 深 三 随 刚 不够 , …校 企 合 作 不 稳 定 、 深 入 、 实 在 。 其 中 , 企 合 作 深 不 不 校 度 不 足 的问 题 最 为 突 出 , 重 阻碍 了职 教 的发 展 。 严 分 析 校 企 合 作 不 能 深 度 开 展 的原 因 .主 要 是 校 企 目标 各 自不 同 、 管 部 门 不 同 、 心 利 益 不 一 致 。 乏 一 个 利 益 契 合 主 核 缺 点 , 体 表 现 在 : 校 的 目标 是 培 养 人 才 , 校 追 求 的 是 社 会 具 学 学 效 益 。 企 业 的 目标 是 实 现 利 润 最 大 化 , 求 的是 经 济 利 益 . 而 追 双 方 的利 益 目标 不 一 致 。 企 业 的角 度 来 看 , 业 认 为 培 养 人 从 企 应 该 是 学 校 的事 情 ,如 果 企 业 为学 校 的 职 业 教 育 提 供 方 便 花 费 了人 力 、 力 和 财 力 , 增 加 了 企 业 的 成 本 及 经 营 风 险 , 物 且 减 少 了企 业 的 利 润 , 业 认 为 得 不 偿 失 。因 此 , 企 目前 的 校 企 合 作 普遍存在“ 校一头热 , 业一头冷 ” 现象 , 使勉强开展 了 学 企 的 即 校 企 合 作 , 不 能持 久 。 何在 校 企 的 目标 和 利 益 上 创 造 双 方 也 如 都能接受的一个契合点 . 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 是 二 、 决 问题 的关 键 : 立 “ 行 企 校 ” 方联 动 机 制 解 建 政 四 然而 , 在学 校与 企业之 间找 到一 个平衡 点并 不容 易 , 要 很 多学 校 已经作 了 不懈 的努 力 . 始终 摆脱 不 了 “ 校 热 、 但 学 企业 冷 ” 局 面 , 数 校企 合作 仍停 留在教 学设 备 捐助 、 的 多 实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作者:张现林史瑞英刘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0期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其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对高职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在现有的国情下如何克服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高职教育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再一次被列为发展的重点,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当前,针对当前的社会体制,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针对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施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一下探讨。
一、成立政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总结,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依托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互惠共赢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兼职教师培训及聘任、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事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完善政府协调、学校主体、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机制,从咨询决策、组织协调、执行运作三个方面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改革校内人事管理制度,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理事会的成立为校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保障。
“政校企研”四方联动共育高端技能人才模式探索
“政校企研”四方联动共育高端技能人才模式探索提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伴随着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四川省首批高等职业院校。
建院十年来,学院与科技城建设以及行业企业发展风雨同舟、息息相关,在实施开放式办学、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政府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企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科研院所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专业、产业发展趋势资讯及科研项目和前沿技术支持,学校和企业为科研院所提供基层人力资源和研究素材,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科技、教育全面发展,四方联动,互利互惠,加强了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合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改革;政校企研;校企合作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一座科技城,《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中提到:2015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军工技术←→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双向互动转化,发挥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创新示范功能。
今后我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必将带动对技术性人才的大量需求。
目前,我市高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城建设的发展。
因此,探索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开展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性推行“政校企研”四方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在政府主导下,有利于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在行业引领下,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对接;在企业参与下,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对接。
(一)有利于扩大合作主体,增强育人合力。
根据“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推进”的构想,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为支撑,以学校人才培养为核心,密切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
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政 行校企 合作 办学 体制机制 创新
“ 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是一种政府、行业 、学校和企业 四方 ①务 本 性 原 则 ・ 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 ,是实 现合作办学 、共 同培养人 才、合作研 发 、 “ 政行企校” 四方合作机制 的构建 不能脱离其 根本 目的 ,即为 了 共享资源 、人员交流 、信息互 通 和共 同发展 的一 种有 效 模式 。教 育 促 进 “ 政 行 企 校 ” 四 方 的共 同发 展 ,不 能 偏 重 于 某 一 方 ,如 学校 的发 部 、财政部提出 :“ 地方政府 与行业企业 共建高职 院校 ,探索建 立高 展或企业 的发展 。机制的建立使行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 的过程中 ,自 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 成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 、成果共享 、责任 身也得 到发展,企业发展增加了人才的需求量 、促进 了区域 经济的繁 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娄底职业 技术学 院以 国家 骨干高 荣 ,政府 的税 收也得到 了提高 ,从而形成一个 良性 的 自我适 应和调节 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组建了 “ 娄底 职业 教育集 团” ,创新 了 “ 政 行校 的 过 程 。 企 ” 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 制机制 ,促进 了校企间的 “ 合作办学 、合 ②可持续发展原则 作 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研 发、合作发展 ” ,实现了多方共赢 。 机制 的建立要注重政行企校四方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 。不 能通过牺 1 .高等职业教育 “ 政行校企”合作 办学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牲某一方 的利益来换取另一方的利益 ,要掌握好一个 度的问题 ,如果 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政行校企 ”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的研 牺牲了某一方 的利益 ,机制的运行将 缺乏持续发展 的动力 ,即使建立 究和实践起步较晚 ,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 门积极性 高 ,关注较 起 来 也很 难 坚 持 。 多 ,而企业主动参与的 比较少 ,职业 教育仍 以学校教育 为主 ,校企合 ③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 作仍处于浅层次水平 ,学校与生产企业之 间还存在较大鸿 沟。主要体 要求政行企校 四方机制建立的时候要有一个预期 ,即对 未来 的科 现在 : 学的预见性。如果预期工作没有做好 ,当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时 ,机制 ( 1 )地方政府 和主管部 门的认识和角色定 位不明 , 校企合作缺乏 的运行将会 陷入 困境 。机制的构建又是 一项长期 的工 作,也有不断创 政府引导和制度保 障 ,职业 教育 的法律 法规 中指令 性条 款较 少。 同 新 的 过程 ,社 会 环 境 不 断 发 展 ,人 的认 识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机 制 也 要 随 时,缺乏政策激励 ,政府在政策支持、经 费资助 、宏观协 调和质量认 时 作 出 相 应 的调 整 J 。 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 3 )牵头组建 “ 娄底职业教育集团” ( 2)企业 与学校 价值取 向不一致 ,利润最大化 、提高经济效益是 为使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 ,学院于 2 0 1 1 年l 1月牵 头组建 了包括 2 9 其 根 本 目的 ;而 学 校 的 主 要 目的 是 培 养社 会 需 要 的人 才 ,追 求 人 才 培 家行业企业 、科研 院所 、职业院校在 内的 “ 娄底 职业教 育集团 ” 。集 养质量和办学的社会效益 。双方在合作动机 和合作利益 的追求上存在 团成立后 ,依托 产业 ,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 与企业 、 学 校与学校 、学 较大差距 ,导致校企合作办学出现 “ 学校一方热 、企业一方冷” 的现 校与地方政府的联 系,整合 教育 资源 ,实 现资 源共 享。按 照平 等 自 象 ,校 企 合 作 难 以 深 入 。 愿 、互惠互 利、共 同发展 的原则 ,继 续 发展 和扩 大集 团理事 成 员单 ( 3 )学校缺乏主动服务 意识 ,服务企业的能力弱 ,企业缺少合作 位 。先后在我院召开了集 团第一届 、第二届 理事大 会 ,新增企业成员 育人 的责任感 ,校企 普遍 缺乏源 动力 ,导致校 企合 作难 以达 到高水 单位 6家 ,日前该集 团成员单位 3 2家 。 平 、深 层 次 。 按照高等职业 教育 的 实践性” 、“ 职业性 “ 和”开放性” 特点 , ( 4)没有有效 发挥行 业指 导作用 ,行业 及行业 协会 等在合 作办 职教集团和企业 在各方 面开展 了全方位的合作 。在省教育厅 和省煤炭 学 、育 人及专业建设 中的指导地位不突出。 行业协会的关心 、帮助 和支持下 ,在集团理事会 的领 导下 ,在全体理 由于这些 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校企之 间始终 难以真正形成 事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 娄底职业教育集 团” 积极主动 与企业 、行业 良胜互动 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 进 而制约 了高等 职业教育工学 沟通 ,实现职业 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训 室、实训基 地等短缺资 结合人才培养 目标 的实现 。 源 的共享 ,成员企业为成员校学生实习 、实训及双 师素质教师培训提 2 .“ 政行企校” 四方联 动机制 的创新 供支持 ,建立新 型的校企 合作实训基 地 ,在企业生 产允许 的情况下 , 然而 ,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 不容易 ,很多学校 成员企业尽可能为成员 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和专业 教师社会实践 岗 已经作 了不懈 的努力 ,但始终摆脱不 了 “ 学校热 、企业冷 ” 的局 面, 位 ,成员企业及时向成员 院校反馈毕业生的需求信 息 ,配合院校做好 多数校企合作仍停 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 供、员工培训 的层 毕业生就业工作 ,成员 院校为 成员 企业提 供企业 文化 宣传 、员 工培 面上 。从根本上来讲 ,学校和企业是相互平等的单 位 ,如果单靠学校 训 、人力资源及科研开发支持 。 努力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是关系 国家技 3 .“ 政行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成效 能型人 才培养 的一个社会公共命题 ,并非仅仅是一个教育命题 ,应将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骨 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 ,创新 ”政 行 其放在更高 的国家 战略、国家制度层面上去审视 和完善 。因此 ,必须 校企” 四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新 途 建立起一个政府 、行业 、企业 、学校四方联动的长效机制 ,即 “ 政行 径 ,培养 了大批高技能技 术型人 才,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企校 ” 四方联动机制 ,才有可能使这一问题得 到根本 的解决 。 ( 1 )合作育人途径 明显增多 在 “ 娄底 职业 教育 集 团”推 动下 ,校 企共建 了 4个 “ 校 中厂 ” ( 1 )建立 “ 政 行企 校 ” 四方 联 动 机 制 的 必 要性 机制是事 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 以一 标 准化生产基地 、3个 “ 厂 中校”教学 基地 、5个 “ 教师工作站”,3 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 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 个 “ 企业技师工作站 ” 。在 “ 校中厂” 、“ 厂中校”基地完成学生 的专 用。按机制运 作的形式划分 , 可将机制分为三种 :一是行政计划式 的 业教学和顶 岗实 习等 ,在 “ 教师工作站 ” 、“ 企业技 师工作站 ” 实现 运行机制 ,即以计划 、 行政 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二是指导 式 学 院教师 的企业锻炼 、企业技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共享人力 资源 、共 的运 行机制 ,即以指导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 监 同培养人才等 。 督式的运行机制 ,即以监督式 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 的关 系。机 制 2 0 1 3年 ,企业技术 骨干 进驻技 师工 作站完 成专 业教 学 2 9 3 1 8学 建立的载体 ,一靠体 制,二靠制度 。也就是说 ,通过建立适 当的体 制 时 ,共接纳学生实习实训 1 9 1 0 0 8人时 。校企 共建 了校企合 作信息 管 和制度 ,可以形成 相应的机 制;同理 ,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 ,可 以达 理 平台 , 搭建 “ 双线 管理 、多元 评价” 的校 企合作 教学质 量保 障体 到 转 换 机 制 的 目的 。 系, 保 障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全面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 。 政行企校四方 联动机制 正是 为了协调政府 、��
深圳高职汽车人才培养之路——基于官校企行四方联动合作模式的探索
杨 开 亮
( 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 广东 深 圳 5 85 ) 1 0 5 摘 要 : 职教 育 是 一种 开放 的教 育 体 系 。 教 学 运 行机 制上 更 多地 实 现 了政 府 、 高 在 学校 、 业 、 业 的 四方 联 动。 本 文 企 行 以深 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官校 企 行 四方 联 动 ” 学 模 式 为 前 提 . 办 以深 职 院 汽 车 与 交 通 学 院 校 企 合 作 建 设 项 目为现 实背 景 , 讨 论“ 官校 企 行 ” 四方 联 动 模 式 。“ 官校 企行 ” 四方联 动模 式 对 深 圳 高 职 汽 车 人 才 培养 将 起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指 导 作 用 . 解 决 高 是 职 汽 车 专 业人 才 培 养 中诸 多 问题 的必 然 出 路 。 关 键 词 : 职 ; 校 企行 ; 车 人才 ; 养 高 官 汽 培
任 学 院 教 师 , 立 校 企合 作 专项 资 金 等 。 目前 深 职 院 汽 车 设 学 院 的 人 才 培 养 中 主 要 采 用 这种 合 作 模 式 。 ( )多证 制 ” 养模 式 二 “ 培
3 在 西方发 达国家 , %。 汽车维修行业中高级 工以上技 能人 才的 比例 达 2 %。 5 按此数据 比较 , 深圳 汽车行业 高级工 以
、
深圳 高职汽车人 才培养传统模 式
( )企 业 配合 ” 养模 式 一 “ 培 这种模 式对人 才 的培养是 以学 校为主 体进行 的 , 企
业处于辅助地 位。人才培养 目标和计划主要 由高职 学院 提 出和制定 , 并承担 大部分培养任务 。企业只是根据高职 学院提 出的要求 , 提供 相应 的条件 或协助完成部分 ( 主要 是实践教学环节 ) 的培养任务 。例如 , 深圳元征科技有 限 公 司投入汽车设 备和资金 帮助汽车学院建立校 内实 训基 地, 利用其强大企业 资源建立校外 实训基地 , 企业专家兼
海南高职院校“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探究
海南高职院校“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探究
黄慧娟;陈继敏
【期刊名称】《科技广场》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海南高职院校“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建立,政府主导是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学校负责是主体力量,企业参与是根本保证,国际合作为高职院校“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政校企外”,四方联动,多要素流通,长效体制机制方能形成.
【总页数】6页(P142-147)
【作者】黄慧娟;陈继敏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27;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J], 桂文龙;朱其志;袁华根
2.“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体制的构建与实践 [J], 张志坚
3.构建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合作模式探究 [J], 臧继明
4.共赢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J], 王志平;任爱珍
5.构建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合作模式探究 [J], 臧继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索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高质量职业教育
探索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高质量
职业教育
探索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
高质量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工艺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工作过程中复杂实践问题能力的工学研高层次人才,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联合则成为必要的手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指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具备规模生产能力的先进企业,这要求毕业生应具备适应技术迭代、技能升级等多种可能的职业情境的能力。
完成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对接,一方面,通过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统一;另一方面,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共建教学工厂、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等,引进企业设备、技术和文化,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接触生产技术、体验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以及岗位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谢晓勇,胡林玲(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广东深圳518029)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模式下进行校企合作的机制,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层次产学合作,对校内体制改革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进行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全面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有益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模式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32(2011)02-0006-05高等职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机制和适应这种机制的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本文从办学层面提出四方联动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即在政府主导以及行业、企业、学校的广泛合作下,探索构筑四层次产学合作网络体系,建立五大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并通过办学观念的转变和组织结构、保障体系的改革,保证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1 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学校层面(1)对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认识模糊。
比如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的“以工代学”形式就是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而这种形式通常为常见的“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以往的“见识实习”等同于工学结合,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学生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质得不到训练、提高。
(2)高职院校大都办学基础差,底子薄,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更难以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收稿日期] 2011-04-06(3)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去适应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其理由有:①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所以在教学管理体系运行中需要做到工和学之间过程科学、衔接合理。
②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另外教师的津贴分配、业绩考核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③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标准很难统一,工学结合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导致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很难有实效。
(4)高职院校本身负担过重。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既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其策划者、组织者和主要的实施者,还是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的协调者和解决者。
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不仅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还要了解、掌握行业的状况和前景。
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考虑如何建立相关组织和机构,确保校企合作顺利、持久开展,要与企业协商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要组织校[作者简介] 谢晓勇(1981-),男,河南郸城人,讲师,硕士,E-mail:Xiexy@ 胡林玲(1967-),女,硕士,副教授,Hull@第2期谢晓勇,胡林玲: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7企相关人员编写相关实习资料,安排实习项目,监控实训过程、质量和效果等。
这种“一头热”的校企合作模式,势必导致校企合作的关系不持久,不稳固。
1.2 行业、企业层面(1)行业、企业对合作的认识有偏差。
多数行业、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的人才选择的层面,无法进行真正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
(2)行业、企业合作动机不一,能力不匹配。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往往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经济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的动力较为缺乏;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只能消极地充当技术的接受者,而不是技术研发的积极参与者,这显然对校企合作的深化及新技术的开发不利;另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
(3)行业、企业合作有顾虑。
由于接受了高职学生,会给行业、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故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更难的是要求行业、企业给予学生相应的报酬。
1.3 政府层面(1)法律依据缺乏。
虽然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缺乏保护企业的利益。
比如,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并支付报酬的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但相关具体的规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没有给出明确的实施准则。
(2)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宏观调控作用(包括领导、组织、制度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有待进一步落实。
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考核、监督和推进落实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造成在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上难以充分协调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来建立和维系,缺乏合作办学机制与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另外在校企合作项目的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政府的调控机制也不到位。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忽略了教育的资源分配。
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各类评奖活动等,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
这不利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推进。
2 创建四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形成校企合作的健全体系“校企合作” 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工学结合” 是一种育人模式,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大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往往只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深层次的全面推进与长效机制缺乏。
因此形成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个层面的四方联动,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长效机制的需要。
所谓四方联动的办学模式,就是在四方联动下有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个层次,在政府主导、协调下,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一一对应的产学合作,突出高职教育的行业、产业、企业与职业要素,为实施全面、持久、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奠定良好基础,其具体内涵如下:2.1 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一层次是政府层面当前,国家已经从宏观层面对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出了政策性意见,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制订详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细则是关键。
在校企合作中,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本地区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进行统筹协调,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带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校企合作网络和区域共享实训基地为平台,全力推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工作。
一是制订实施方案和细则,即制订推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实施方案与细则。
二是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8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把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落到实处。
三是成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中心。
可由省(市、区)教育厅统一部署,各地(市)教育职能部门成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网络平台。
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主动联系本地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协助各高职院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
各省(市、区)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批规模大、接纳能力强、技术水平突出、行业认可度高、中高等职业教育共享、与企业共赢的省级职业教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是出台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政策。
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出台高职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
2.2 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二层次是高职院校与行业共同成立的产学合作委员会产学合作委员会聚集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学者,从行业发展的高度为上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中心提供决策依据,定期举办论坛、研讨会,为校企合作提供系统的指导意见。
2.3 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三层次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层面按照区域块状经济与产业群的布局以及支柱产业的分工,建立与之对应的地区产学合作工作机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中心的一个执行机构。
它是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络纽带,是区域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的交流沟通平台,是学院提供优秀毕业生、高技能人才、技术服务与支持的窗口,是区域内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协调平台。
2.4 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四层次是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建好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支撑,体现“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的高职教育校内示范性实训基地。
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中心指导下,建设若干个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区域共享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这些基地可以建在工业园区内,也可以建在学校附近,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实训的任务,又面向社会、企业开放,校企共同参与、资源共享。
总之,“四层次”校企合作组织结构所构成的校企合作网络体系,实现了校企合作从决策到计划、从项目到实施的系统管理,这是浅层次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难以实现的。
3 四方联动办学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3.1 适应校企合作机制的高职院校内部改革为适应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需要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把学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到以下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生产场地设施及技术人员的利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甚至产品的合作生产等。
因此,为顺利推进四方联动办学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内部改革,即高职院校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3.1.1 重新构建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保障为配合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制运行,高职院校应相应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制定专门的章程,落实、执行上述校企合作组织保障的第二层次即高职院校与行业共同成立的产学合作委员会的工作。
其成员主要有:企业高管、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学院的主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人力资源专家。
高职院校的专业要对准市场产业,课程连线产品。
在运行机制上,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讨就业问题,及时了解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学院对要培养的高职人才形成清晰准确的定位,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能够胜任一个职位,适应一群岗位。
学院各教学系部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专业调整、课程开发,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双方共同制订有关教学运行与管理、课程开发与特色教材编写等一系第2期谢晓勇,胡林玲: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9列制度和办法,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出科学、规范性规定,使“工”与“学”的过程有机衔接,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