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塑造

合集下载

浅析导演许鞍华的创作心理定势

浅析导演许鞍华的创作心理定势

浅析导演许鞍华的创作心理定势作者:冉璐璐来源:《神州》2011年第35期摘要:本文集中讨论了导演许鞍华的电影艺术风格,然后浅析了导演的创作心理定势,即从电影作品与创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审美趣味之间的联系这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关键字:人物命运;创作心理定势;作品与创作者引言:许鞍华导演的电影作品类型十分多元,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到:“……我觉得自己始终在所谓的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矛盾中徘徊……”[1],所以她的作品风格差异很大,且她的电影并没有像王家卫等人的作品那样有十分鲜明的影像风格,所以难以用一些特定的文字对其所有电影的艺术风格贴上标签。

另一方面,许鞍华已经有30多年的导演生涯,当时代不同时导演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对许鞍华的影像风格必须进行纵向分析。

假如只用质朴、写实这些词语来概括许鞍华所有电影的风格就会显得过于片面。

有学者分析许鞍华导演的作品时说:“从新浪潮发轫之初创造性地用现代电影语言讲述故事和表达剧中人的情绪,强调影片中的各种商业类型元素,到‘后九七’反其道而行之,不刻意放大题材上的商业类型元素,强调用电影语言传递出导演的情绪、视点和观点,成就了许鞍华作品在香港众多商业片中独特的艺术气质。

”[2]针对以上的情况本论文主要集中分析许鞍华导演后期的艺术作品,对其商业类型片以及影片中的商业元素本文不加以分析。

一、许鞍华电影的艺术风格(一)“纵观许鞍华的电影创作,许多作品都具有人道主义的倾向……她的作品总是积极维护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3]许鞍华的作品中大多含有深沉的人文关怀,她关注情感与人的命运,特别是对女性个体命运的关注,如电影《女人四十》围绕一个四十岁普通主妇的生活展开,讲述了女人在生活中始终存在的各种无奈与挣扎,许鞍华导演没有让本剧走煽情的道路,而是在最日常的生活里反应了女人的隐忍与坚强,在生活本真中去探寻女人的尊严与价值这个主题,导演给予了女主人公或者是说女人强烈的人文关怀。

《天水围的夜与雾》

《天水围的夜与雾》

《天水围的夜与雾》作者:王世佳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2期[摘要] 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的一员,她擅于描写女性,尤其是边缘化的女性形象,她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人物内心情感被深入挖掘。

许鞍华作为一位女导演以女性的细腻深入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内心。

导演没有强加于观众一些完全个人化的东西,没有给片中不同的女性形象设定封闭的出路。

而是留给我们很多二次阅读的空间。

[关键词] 《天水围的夜与雾》许鞍华女性电影女性形象[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23许鞍华作为一位女导演,她从女性电影创作者独有的视角出发,创作了许多女性题材的影片。

她的作品观照女性的生存空间和心理情感的变化,如《今夜星光灿烂》、《客途秋恨》、《女人四十》等等。

她创作了许多个人化的女性角色,早期作品为了商业化间接地表露个人化风格,而《客途秋恨》、《今夜星光灿烂》是比较个人化的文艺片,是自我的书写,借助影像呈现理想自我,塑造完美的镜中像,但是许鞍华的电影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女性电影。

迄今为止,像简坎皮恩《钢琴课》这样真正的女性电影很难突破。

导演给女主角艾达大量的主观镜头,颠覆了男人看,女人被看这种传统模式,女性从被看的客体变为看的主体,而男性则变为被看者。

这种颠覆只是个例,然而在主流文化仍然以父权制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男女站在完全等同的视点上完成影片的创作以及影片的赏析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

许鞍华关于女性角色的挖掘虽然与简坎皮恩、阿涅斯瓦尔达、梅雅黛润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她是一位很真诚的女性导演,影片中的女性有很强的现实感,许鞍华毫不避讳地展示在男性视域主导下的女性生存状态。

《天水围的夜与雾》是继《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的又一作品,所不同的是《日与夜》叙事方式比较含蓄、内敛。

讲求电影叙事结构的内在张力,男性大部分是缺席的。

女性成为叙述的主体。

而《夜与雾》将男性与女性之间激励的矛盾冲突赤裸裸的呈现在银幕上。

论许鞍华电影对家庭生活的艺术化再现

论许鞍华电影对家庭生活的艺术化再现

论许鞍华电影对家庭生活的艺术化再现许鞍华导演作为香港导演的重要代表,在30多年的电影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她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风格。

她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的大背景结合,试图通过普通小人物的家庭生活来展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本文通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对许鞍华电影中的家庭生活创作特点进行解读。

标签:许鞍华家庭艺术现实主义许鞍华导演对家庭塑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观众对影片中的家庭生活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因为许鞍华导演对家庭生活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与再现,更是基于许鞍华导演对生活的准确把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一、朴实无华的线性叙事许鞍华的电影大多数都是将故事浓缩至一定的空间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天水围的日与夜》以贵姐一家的生活为线索,围绕她们母子二人日常的生活展开,通过她们与周围人的相处,描绘了亲情、邻里情等。

天水围在香港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

天水围的自杀率也是全港最高的,被称为“悲情新市镇”。

而在许鞍华的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天水围与悲情相去甚远,反而处处呈现出一种温情与温暖。

阿婆刚刚搬到天水围之时,生活上孤苦无依,又对人际关系充满警惕与怀疑。

她总是一个人去买菜,一个人做饭吃饭,镜头里的阿婆孤单又古怪,脸上总是挂着愁容。

贵姐在电梯遇到阿婆,热情的与阿婆打招呼唠家常,但是阿婆却表现的很冷漠。

随着时间的推进,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越来越多——阿婆想买特价的油,但又怕两桶油自己吃不完,贵姐主动提出和阿婆一起买;张家安按照妈妈的吩咐帮助阿婆搬电视,换灯泡。

通过这些细致平凡的细节,邻里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

贵姐陪着阿婆一起去找女婿,希望能够满足阿婆见外孙的愿望却遭到女婿的拒绝,灰心甚至绝望的阿婆将原本为女婿和外孙买的礼物也一并交给贵姐,贵姐并未多做推辞,一边宽慰阿婆一边小心的将礼物存放。

到此时,叙事渐进高潮,贵姐收下礼物并不只是为了宽慰阿婆,实际上也是像阿婆表明,自己将会成为阿婆日后的依靠。

“女性奥秘”的祛魅——许鞍华后期作品中的女性话语研究

“女性奥秘”的祛魅——许鞍华后期作品中的女性话语研究
恩 格 斯 拃 《家 庭 、私 有 制 和 国 家 的 起 源 》中认 为 ,在封建社会家长制家庭中,料理家务失太•了公 共 的 性 质 ,变 成 一 种 私 人 事 务 ,因 此 妻 子 成 为 家 庭 女 仆 ,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只有现代丁.业才给 妇 女 提 供 了 重 新 参 加 社 会 生 产 的 途 径 ,因 此 ,妇女 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 去 。6:8788从恩格斯的考察来看,女性问题的根源在 于 经 济 独 立 的 丧 失 。《得 闲 炒 饭 》聚 焦 女 同 性 恋 群 体 ,相比于贵姐、桃 姐 、李晓玲等比较传统的女性, 她们不管在经济丨:还是情感上,都 更 加 独 立 。Macy 一身中性打扮,游走于男女两性之间,享受着恋爱 的 美 好 ,却 并 不 想 受 到 责 任 的 约 束 ,这 正 是 现 代 都 市很大一部分“单 身 贵 族 ”的想 法 。M acy的独立意 识来自于经济独立,她 靠 自 己 就 可 以 生 活 的 很 好 。 闪 此 ,即 使 她 怀 孕 丫 也 并 不 需 要 男 人 的 承 诺 ,她考 虑 是 否 流 产 的 出 发 点 始 终 是 自 己 是 否 需 要 ,而 不 是
1 失常的两性关系
两性关系的失常首先表现为男性在女性世界中 的 缺 席 。这 种 缺 席 与 其 说 是 肉 体 上 的 ,不 如 说是心 灵上的。《姨 妈 的 后 现 代 生 活 》《天 水 围 的 日 与 夜 》
《天水围的夜与雾》《桃 姐 》《得 闲 炒 饭 》等作品都体 现 了 这 一 点 。这 四 部 作 品 中 塑 造 的 女 性 形 象 有 着 共 同的特点:她 们 如 野 草 般 顽 强 ,也 如 野 草 般 孤 独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 ,叶如棠在和潘知常的相处 中付出了真情实感,最后却人财两空。以“知常”为 名的潘知常,一 番 感 情 轰 击 取 得 叶 如 棠 的 信 任 后 , 却 成 了 叶 如 棠 情 感 世 界 里 最 失 常 的 因 素 。叶如 棠 与 前 夫 更 是 几 乎 不 存 在 交 流 ,她 的 生 活 如 同 同 定 镜 头 一 样 毫 无 生 气 。同 样 的 遭 际 也 发 生 在 叶 如 棠 的 女 儿 身上 ,郭 丰 与 潘 知 常 一 样 ,都 是 “行 动 上 的 矮 子 ”。

许鞍华电影中的男性形象浅析

许鞍华电影中的男性形象浅析

许鞍华电影中的男性形象浅析摘要:许鞍华导演作为一位女性导演,其影片的表现主体多为女性,作为那些影片中是配角但却是影片女性世界中的主角的男性形象,导演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本文分析了其影片中的男性形象,探讨许鞍华对于其影片中的男性形象的审视观点。

关键字:许鞍华男性形象许鞍华作为香港新浪潮的重要代表,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从影三十多年来拍摄了多部影片。

许鞍华的电影类型多样,成多样化走向,看似没有个人色彩浓厚的影像符号,也很难用具体的词汇来概括其电影风格,然而其电影始终保持着深沉的人文情怀,对人性、人的命运的关注,特别是对女性群体、女性个性的关注却是许鞍华电影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许鞍华的电影多数以女性为拍摄对象和审美主体,自觉把性别视觉引入影片,塑造了各色各样的女性形象,审视女性的自身以及由此折射的社会文化,而男性形象作为许鞍华影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另一面,更加有有利于观者从另一面来了解许鞍华作为一位女性导演的视觉切入点,以及其在影片创作上的人性关怀。

一、传统的中国祖父形象----顾大德、爷爷、孙老爷。

许鞍华电影中的祖父形象的塑造符合传统中国文化下的中国祖父形象。

拍摄于1991年的以上海为背景的影片《上海假期》,作为该片的主角的爷爷顾大德,儿子一家出国在外工作生活,留下顾大德在上海生活,老年人的生活简单而孤独,他每天就是给自己弄碗阳春面,去曾经工作过的学校看看,还有就是等自己的干女儿来看他。

儿子和媳妇忽然来电说要去德国进修,想把儿子送回来和爷爷住一阵,顾老头顿时觉得生活有了乐趣,他喜滋滋地对着小鸟说“我这下有伴了,不理你了”。

然而,从小在外国成长的孙子来到自己眼中落后无聊的中国,生活饮食都不习惯,爷爷顾大德一味的纵容自己的孙子,带着孙子吃饭店住宾馆,花光了自己的积蓄,然而孙子顾明仍然不以为意,变本加厉的苛刻与周围的环境,忍无可忍的爷爷顾大德一气之下扇了顾明一巴掌,导致顾明离家出走,顾明在经历迷路、溺水等之后明白自己眼中的中国虽然落后,但是处处有温情。

影片《桃姐》的人物形象分析

影片《桃姐》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影片《桃姐》的人物形象分析张奇(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桃姐》中除了塑造了桃姐的形象以外,还塑造了大量人物形象,既有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也有很多普通人,本文着重分析影片中塑造的桃姐,罗杰,蔡姑娘的人物形象,以此来探讨许鞍华电影的主旨。

关键词:桃姐;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24-01《桃姐》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反映了人的社会存在性。

在许鞍华的影像世界里,对人性,人的命运展开了深入地思考。

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构成了我们的社会,通过诗化的镜头展现普通人的生活,是许鞍华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艺术理念。

许鞍华的电影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但是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是主动反抗男权社会的女权主义者形象,也非好莱坞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

许鞍华的女性形象,大多外表普通,生活经历简单,都是普通中国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女儿的形象,具有中国传统女人的性格特征,温和,善良,隐忍,默默付出。

许鞍华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普通生活的记录跟展示,通过近似于拍摄纪录片的手法,对普通女性的生活境遇进行有力的描绘,这些女性形象,也反映了许鞍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人生境遇的无限回味。

《桃姐》的英文名字是《A Simple Life》,桃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

从题目看似乎是一个略带悲观的电影,许鞍华认为命运是强大而又无法控制的力量,正如影片中罗杰所说“上天有一台超级强劲的电脑,安排好我们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命运”个人同命运抗争的力量太过于渺小,所以接受命运,在命运的掌控下精彩地生活,似乎是导演在影片中的另一种隐喻。

影片从桃姐的普通买菜生活开始,菜市场的商贩们看到桃姐远远地来了,几个人为了逗套机故意把冷库温度调低。

当桃姐去挑蒜的时候,在冷库里问,今天怎么这么冷的时候,商贩们开心地在门外笑作一团。

许鞍华影片中的女性人物命运

许鞍华影片中的女性人物命运

大 众 文 艺161摘要:许鞍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从影30多年来共拍摄了二十四部电影。

在她所拍摄的二十四部电影里面,女性人物命运总体上经历了女性对命运的屈从、女性对命运的抗争、女性对命运的主宰的发展过程。

关键字:许鞍华;命运;变化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11年64岁的叶德娴凭借在许鞍华拍摄的《桃姐》中的出色演出,获得了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这是继1992年巩俐之后,中国女演员再次获此殊荣。

许鞍华自1979年以首部电影《疯劫》为香港电影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便和众多同时期的电影人共同开创了香港电影新浪潮。

执导电影三十多年来,一共拍摄了24部电影,电影类型涉及广泛,有伦理片、惊悚片、自传片、武侠片等。

虽然所拍电影类型多变,但在很多影片中都注入了她对于女性的关注,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命运经历了一个由女性对对命运的屈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命运的主宰的发展过程。

一、女性对命运的屈服许鞍华早期电影里面的女性一直都处于被压迫被迫害的地位。

1981年她的《胡越的故事》描写的是越南华侨胡越逃离越南的情景,在逃离过程中胡越结识了同命相连的沈青,两人发展为恋人。

但由于沈青被骗沦为妓女,最后在逃离过程中中弹身亡,胡越只能抱着她的尸体乘船离去。

又如在《投奔怒海》中,将女性人物命运放置在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来表现女性的悲惨命运。

在这部电影里,为了养活一家人的生活,琴娘的母亲被迫卖身,最后自尽身亡;琴娘为了养活弟弟去捡洒在地上的米粉、从死人身上搜东西、在妓院刷杯子,甚至有一次竟然勾引芥川先生。

而缪骞人扮演的夫人虽然没有走向死亡的命运,但她依然处在男权的控制之下。

在越南的动荡年代,女华侨为了生存,开了一个酒馆,在酒馆接待越南的政府中的头头进行消遣,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

中国社会向来都是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女性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品。

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塑造

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塑造

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塑造【摘要】许鞍华电影中对弱势群体形象的关注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老人形象的呈现上,她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老人的困境与孤独。

在残疾人形象的刻画中,许鞍华更注重对残疾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呈现出他们坚强和乐观的一面。

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她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坚强,打破了传统的固有形象。

在处理少数民族形象时,许鞍华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展现出多元化的社会。

在展示城乡差异的过程中,她让观众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生活和困难。

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塑造让人感受到她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尊重,为这些群体发声。

【关键词】许鞍华电影、弱势群体、老人、残疾人、女性角色、少数民族、城乡差异、形象塑造、关注。

1. 引言1.1 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塑造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塑造一直是其作品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老人、残疾人、女性角色、少数民族和城乡差异等群体形象的呈现和刻画,许鞍华在电影作品中展现了对这些群体的关怀和理解。

在许鞍华的电影中,老人形象往往被刻画得深刻且具有内涵。

通过对老人角色的塑造,许鞍华展现了对老年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呈现了老年人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存在感。

残疾人形象在许鞍华的电影中也得到了精心塑造。

许鞍华通过对残疾人角色的刻画,揭示了他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展现了他们的坚强和生命力,为他们赢得了尊重和关注。

女性角色在许鞍华的电影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细致刻画,许鞍华展现了对女性心理和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同时向观众展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少数民族形象在许鞍华的电影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通过对少数民族角色的处理,许鞍华展现了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为少数民族群体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城乡差异也是许鞍华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城市和乡村不同生活环境的展示,许鞍华揭示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状态的差异,展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_天水围的日与夜_真_善_美_的成功之作

_天水围的日与夜_真_善_美_的成功之作

M OVI E LI TERATURE/作品透视 2010年第9期 《天水围的日与夜》:“真、善、美”的成功之作■熊 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摘 要]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天水围社区两户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多角度地展现了香港的底层社会风貌及世态人生,影片一经上映便获得广泛好评。

本文对这部电影进行了赏析,认为其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真、善、美”三方面,即影像和细节的真实、朴拙,人物和情感的善良、敦厚,风格和情韵的清新、诗意。

[关键词] 《天水围的日与夜》;真;善;美 《天水围的日与夜》———一部由许鞍华导演的低成本电影,在2008年的夏天走进人们的视线。

看过影片的人们都惊讶地发现,作为香港影视界成就极高的许鞍华导演,竟拍出这样一部简单之极的电影。

然而,影片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并在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中荣获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4项大奖。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是香港底层劳工阶层居住区,近年爆发诸多如失业、自杀、家庭暴力、新移民等问题,成为香港著名的“悲情社区”。

许多人都曾关注这里,比如林夕的歌曲《天水围城》,描写这里封闭自守的困境现状;刘国昌导演的《围・城》,描述这里发生的青少年犯罪、乱伦、家庭惨案等恶性事件。

许鞍华原本也想拍一部反映天水围社会问题的电影,可是经过实地考察后却发现,这里并非如外界说的那样混乱,而是有着许多人性光辉的东西。

凭借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和细腻情感,她最终拍出了这部平淡而感人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

这绝不是一部散漫、偷懒的写实主义投机之作,而是显示许鞍华成熟的电影经验、充满豁达的人间温情的优秀作品。

它的成功,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真———影像、细节的真实、朴拙这部影片是许鞍华第一次尝试高清拍摄的电影。

影片画面极其朴素、毫无夸耀的视听语言,服装、道具、背景等全是生活原貌的再现,完全返璞归真。

故事情节也极其真实、简单,完全是纪录片手法叙述。

论许鞍华电影与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论许鞍华电影与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许鞍华电影的女性意识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91201摘摘要要许鞍华是香港近20 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也是香港电影开创以来最杰出的女导演。

在许鞍华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她一直坚持自己独特的女性经验,以其浓厚的女性情怀进行电影创作,获得了多次大奖,并被誉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代表。

本文将许鞍华电影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社会学、精神分析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学科研究方法,以“女性意识”作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通过分析许鞍华电影中的影片主题、叙事策略、表现内容,结合许鞍华的个人经历,分别从“女性性别意识”、“女性自我意识”与“女性生命意识”三方面对许鞍华电影的女性意识进行系统的分类与阐述,探究许鞍华在电影创作中如何挣脱传统两性价值观的制约,以自己独特的女性经验,实现对传统男女性别形象的颠覆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从而书写个人创作在中国女性电影史册上的独特气质。

本文的基本结构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概述了许鞍华电影的研究现状,然后指出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研究许鞍华电影的方法与意义。

正文第一部分根据女性性别意识的具体内涵,分别从性别叙事下女性性别意识的苏醒、女性身体的脆弱与性爱的空缺以及现实关照下对双性和谐的期盼与守望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许鞍华电影中表现的女性性别意识。

正文第二部分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自我意识的确认、女性自我意识的回归这三个阶段论述许鞍华电影的女性自我意识。

正文第三部分着重从女性独特的生理体验、女性生命欲望的高扬和用“宿命轮回”来演绎女性生命意识的终结这三个方面论述许鞍华在她的电影中对女性生命意识作出的独特体现。

文章的结语部分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与个人成长环境的介绍,指出它们对许鞍华电影创作风格的影响,并就今后许鞍华电影创作的发展方向谈出自己的管窥之见。

主题词:许鞍华,女性意识,女性性别意识,女性自我意识,女性生命意识ABSTRACTAnn Hui,in Hong Kong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most influential film director, one of Hong Kong cinema has created the most prominent female director. Ann Hui atthe creative process of nearly three decades, she has always insisted on their own unique experiences of women, with their strong feelings of women in film creation, access to a number of awards, and the Hong Kong New Wave cinema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In this paper, Ann Hui movie as a basic study to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the integrated use of soci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studies research methods to "female consciousness" throughout the text as an important clu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nn Hui movie Video of the subject, narrative strategi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tent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from the "female gender awareness", "femaleself-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of women's lives," Ann Hui movie three aspects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Ann works in themovie how free of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gender values to their own unique experiences of women, men and women realize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women in themain sense of subversion,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so the individual creativewriting at the history books on Chinese female movie unique temperamen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tructure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some of the first research Ann films, and then pointed ou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s awarenes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Ann significance of the film.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dy of women's gender awaren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respectively, from the Women under the gender narratives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female body and sex under the care of the vacancies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the dual nature of harmony and looking forward to watch of these three films on the performanceof Ann feminist consciousnes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body from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self-awareness, self-awareness of women confirmed that the return of femaleself-consciousness that Ann discussed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female self-awareness film. The third part of the body focusing on the unique physiology of female experience, highlight the theme of women's lives and the desire of "Fate of transmigration" tointerpret the end of awareness of women's lives look and watch these three aspects is how to Ann in her films reflect a unique women awareness of life. The article's conclusion in p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the introduct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ir style of Ann Hui's film,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hich will create from now in the Ann Hui's film discussed own will have a limited view of it to see.Key Words:Ann Hui,female consciousness,women's gender awareness, women's self-awareness, awareness of women's live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浅析许鞍华电影的艺术魅力——以电影《桃姐》为例

浅析许鞍华电影的艺术魅力——以电影《桃姐》为例

作者: 张晓慧
作者机构: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44-4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许鞍华;电影艺术;《桃姐》
摘要:本文从许鞍华电影的叙述对象的选择、电影的表现形式、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许鞍华电影作品进行粗浅的分析。

许鞍华善于挖掘香港社会中小人物所折射出来的特色社会文化精神,普通人和港女形象是许鞍华导演电影中大量描述的两类人群。

她擅长使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将真挚的情感展现出来,并通过对大城市中小人物的描写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引言在以前的许多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女性在男性的角度看通常是沉默的,处于边缘,要突破主流电影的男权束缚,就必须更加关注女性的命运和生存。

近年来,随着李安、冯小刚、张艺谋的等男性大导演在国际和国内电影节的频频露面并屡次获奖,学术界对他们的电影作品的研究热情非常高涨,而对于同时著名电影人的女导演许鞍华却给予了较少的关注,对她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特别是在儒家文化长期统治下,女性解放之路曲折,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女性追求自主、独立,摆脱男性控制的观念也逐渐强大。

女权主义将在这种情况下扎根。

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世界社会意识形态正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动荡的时代。

随着平权行动的出现,女性主义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从而衍生出了许多文化产品。

女权主义电影是一个代表。

电影是一门很容易被普通人认可的艺术,许多电影制作人利用它在人们的脑海中打开女权主义的大门,并批评以社会中男性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观。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的百余年历史中,电影银幕为我们创造出了无数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既是我们欣赏电影的窗口,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在银幕上的缩影。

尤其是银幕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一直是观看过的人最受青睐的、不可忽视的观赏对象。

这些女性或清丽脱俗、纯洁无暇;或淑德贤惠、善良温柔;或大胆泼辣、勤劳朴实,加上用电影与众独有的拍摄手法和对这些女性靓丽的形象打造,不仅为女明星们增添了耀眼的光芒和无限的魅力,更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幕幕摄人心魄的视觉奇观。

如果说电影是梦的制造,那么可以说女性是这个梦工厂最耀眼的星星。

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表达一直是女性电影的中心主题。

作为文化的重要输入形式之一,“电影可以继续巩固男权社会对于女群体的排挤,也可以作为女性维护自身权利或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

”对电影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性格的剖析与观察,可以使人们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前提下,开始追问和观察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作者:谢雨阳来源:《长安学刊》2011年第04期摘要:人性是文学的灵魂。

作为人类自我观望的一种方式,文学关注的重点离不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文学是电影剧本的蓝本和精神。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一直在追求表现人性,“人性”这一命题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紧密联系。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就是一部成功的关注人性、思考人性的作品。

关键词:人性;小人物;命运;许鞍华导演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4—154—03一、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小人物,他们不会在历史中留下印记,仿佛他们的生活再怎么波澜激荡,总是欠缺那种被注目、被记录的庄严。

所幸,电影记录了他们:他们的感伤,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爱情,他们生活静谧处的震颤。

在电影里,他们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同时也获得了生存意义上的尊严。

中国当代影片所描绘的小人物的生活,是具有东方特色的絮语般的平静陈述。

在这种陈述里,宏大的历史背景被揉碎,深刻的时代划痕被修补,成为某个小人物的心灵纹身,剩下的只是对人性本身的探寻,以及对生活本身的敬畏。

《天水围的夜与雾》以轰动一时的天水围灭门惨案为蓝本。

在影片中,任达华出演一位香港本地人,张静初饰演一位从内地来到香港的女性。

故事发生在两个成长环境不同的人之间,最终任达华杀死老婆和两个孩子后自杀。

虽然当时的新闻报道将男主人公塑造成一个邪恶角色,但在许鞍华的镜头下,却赋予了杀人者足够的杀人动机,以及宿命的悲剧感。

导演许鞍华在本片中以沉稳写实、去除矫饰的风格再现了这一发生在2004年轰动全港的天水围真实命案。

许鞍华没有把《夜与雾》拍成一部满足猎奇心理和提供感官刺激的电影,冷静到近乎冷漠的叙事背后,使人感受到许鞍华心底对香港这个物欲都市的厌弃。

晓玲来自四川乡下,家里连个电视机都没有。

所以她被来自香港的装修工人李森俘获芳心是符合逻辑的。

事实上,与李森的婚姻曾让晓玲父母的虚荣心大获满足。

论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视阈——以许鞍华《女人四十》和《桃姐》为例

论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视阈——以许鞍华《女人四十》和《桃姐》为例

声屏世界2022/4论新浪潮电影中的女性视阈———以许鞍华《女人四十》和《桃姐》为例阴欧阳宇光摘要:许鞍华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拍摄了多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优秀艺术价值影片,始终坚持在作品中以女性视阈对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予以关注,并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手法刻画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立足现实生活、反映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得她的电影成为一座沟通荧幕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关键词:新浪潮电影许鞍华女性视阈《女人四十》《桃姐》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空前繁荣的香港与西方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新潮前卫的文化观念也大量涌入香港,与香港的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影院里旧有的电影类型片已无法满足年轻一代电影观众日新月异的审美观念。

此时,一批在国外接受了先进的电影文化与电影教育的年轻人返港后凭借专业的电影知识、澎湃的电影热情、无穷的创造力拍摄了一大批个性突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作品。

自严浩《茄哩啡》(1978)开始,徐克、许鞍华、谭家明、方育平等人相继拍摄了《蝶变》(1979)、《疯劫》(1979)、《名剑》(1980)、《父子情》(1980),从而开创了香港电影新的历史篇章,史称“新浪潮电影运动”。

许鞍华作为“新浪潮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个人风格最为典型的一位。

“她对各种电影类型都可轻松驾驭,无论是惊悚片、武侠片、伦理片还是纪录片,她都能挥洒自如”,而对历史、社会问题特别是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的关注,又使得她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与历史厚重感。

新浪潮电影运动以后,很多香港女导演又重新走上摄影摄像之路,纷纷以影像作为明志、宣扬的工具,许鞍华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

她们为了更好地刻画女性的敏锐触觉、细腻的情感和独有的气质,主要从社会形象、生活方式、婚姻恋爱等方面入手,以女性视阈着重强调表达女性身上特有的立场与意识。

从《客途秋恨》(1990)、《女人四十》(1995)、《阿金》(1996)、《半生缘》(1997)、《玉观音》(200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8)、《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到《桃姐》(2011),二十余年间她拍摄了八部旨在探讨女性问题的电影作品,并且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票房成绩,不仅在香港电影史上,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许鞍华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许鞍华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人际交往【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探讨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互相尊重、谦虚谨慎,遵循平等和公正的原则,共同进步,团结合作。

诚实守信和友爱互助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落实这些价值观是推动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如何促进人际交往的融洽与进步,从而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际交往、和谐社会、互相尊重、谦虚谨慎、平等公正、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发展、落实、基础。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纽带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基础,并且是引领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和理念,是国家和社会共同认同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滑坡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和弘扬,能够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社会整体更加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

只有在价值观念得到统一和集中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1.2 人际交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意义人际交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意义非常重要,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秉持着共同的理念和原则,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公正、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模式。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解读周奕【摘要】中国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不是因为在电影圈中女性导演较少而备受大众青睐,只是对于中国香港电影业来说,她所导演的电影非常重视艺术价值的体现.在其他电影都争相夺取高票房和迎合大众娱乐口味的现实情况下,她依然在电影导演中坚持个人的历史思考与历史立场.【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115-116)【关键词】女性主义;许鞍华;电影【作者】周奕【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当前,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产业化进程加快,而且市场环境也日趋成熟,尤其是中国香港和内地的影视合作变得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我国内地女导演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努力为大众奉献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可以想象得到若干年后的中国,将会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女导演。

所以,许鞍华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此树立榜样,而且其精神内涵很值得电影人借鉴和学习。

从许鞍华的作品来看,每部几乎都包含着她的历史思考特点。

不仅在电影中塑造了丰富的女性角色,而且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女性的意识进行了强烈的呼唤。

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女性角色,从而引起了观众对女性的思考。

在她导演的所有电影作品中,几乎每个作品中都塑造了很多女性。

这些女性有的处于不同时代,有的处于不同环境。

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有属于个人的独特思想和人格魅力。

尽管电影中的女性身处社会不同级别,命运又各不相同,表达的主题也不尽相同,但这正是许鞍华想要表达的内容——那种女性特有的情怀和意识。

3.1 电影中角色的悲情和其他节奏明快、欢乐的电影相比,许鞍华所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包含着种种忧伤和哀愁。

这不仅和她所塑造的女性角色有关,还和她自身独特的女性观有关。

可以说,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少带有悲伤色彩。

这一点,在她所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借助女性角色得到了充分体现。

所以,在许鞍华导演的电影作品中,悲情色彩无处不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089 电视电影论文
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塑造
许鞍华是香港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女性导演,她的电影取材广泛,内容多样。

在她的眼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游离在社会之外,却那么真实地存在着。

许鞍华将自己的视野投向弱势群体,以一种平视的态度真实地再现他们的生活。

她曾说:“关注边缘和弱势群体,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天性。

”本文通过梳理许鞍华影片中的弱势群体形象,去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呼吁社会建立一种真诚浓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良好氛围。

一、许鞍华电影中的弱势群体表现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舶来品在我国被广泛关注,它是我们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虽然无奈、卑微却仍然乐观地生活着。

许鞍华运用自己的摄像机创造了一个平台去完成弱势群体的话语表达,她并不像文学家一样铺陈苦难,而是以一种平视的态度,还原出这个群体的情感命运。

许鞍华创作颇丰,从最开始的《疯劫》到《桃姐》,迄今为止一共拍摄了二十四部影片。

在许鞍华的导演生涯中,她独爱描写社会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将镜头对准那些弱势群体,表现着他们的生活,刻画着他们的性格,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着现实社会,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她的电影中,弱势群体形象如《天水围的夜与雾》里的王晓玲、《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贵姐、《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的叶如棠、《玉观音》里难以摆脱悲惨结局的安心、《男人四十》中敢爱敢恨的胡采蓝、《女人四十》中的阿娥和她年迈的老公公、《半生缘》里被姐姐算计的顾曼桢、《阿金的故事》里的阿金、《客途秋恨》里的母亲葵子、《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胡越的故事》中的胡越和他的女朋友沈青、《投奔怒海》中的琴娘、《桃姐》中的桃姐、《千言万语》中的苏凤,以及《今夜星光灿烂》里的杜采薇,这些人物不仅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生活,同时也让许鞍华的电影熠熠生辉。

许鞍华像一个说书人一样给别人讲述着委婉动人的人生种种,故事中弥漫着浓重的悲情和让人扼腕叹息的无奈。

二、弱势群体形象的塑造方式
(一)写实的电影语言
在许鞍华的电影中,对于现实的表现,主要通过生活化的场景选择和生活流的叙事手法两方面去展示。

许鞍华十分善于去捕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镜头,如嘈杂的菜市场、破旧衰败的楼房、拥挤狭窄的街道。

这些场景平凡而朴实。

1.恰当的场景选择
场景是影片叙事的基本载体和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

恰当的场景选择有时甚至会决定影片的风格,有什么人物就有什么样的特定生活,很多特定的故事,必须要有特定的环境。

总之,恰当的场景选择是一部影片成功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许鞍华在选择影片的场景方面显得尤为慎重。

如她的“天水围”系列,选取香港新界元朗区西北部的一座围村,这里居住着大批的香港底层的劳工。

近年来接连曝出诸如贫穷、失业、自杀、暴力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致被冠上“悲情城市”的称号。

许鞍华两次选取天水围并非是偶然的,她说:“我说不出原因来,其实是题材
‘拣’了我。

”天水围内的居民贫穷、孤独无依,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例如导演在《天水围的夜与雾》中塑造的王晓玲正是暴力、凶杀下的牺牲品。

许鞍华借用影片的方式去呈现天水围中的人们,借以展示不少香
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在导演所营造的环境中去发现、去联想、去回味,去“窥探”影像背后“无形”的导演。

正像米哈伊尔所说的:“导演应当明确规定观众应该往哪看和怎么看,他设计的镜头,应当使观众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2.生活流的叙事手法
许鞍华的叙事风格是平实的舞蹈,带着崇高、温情和美感。

她认为艺术不是表现的,而是再现的。

电影亦是如此,它并不是对生活的再创造性的加工、剪辑和修饰,而是采用生活流的线索展开,直接“还原生活”,表现人们的世俗状态。

淡化强烈的戏剧冲突,真实地展现身边的现实。

无论是底层人的困境还是女性无法摆脱的宿命情感,都是流畅的生活节奏,充满了生活的朴素质感。

如《天水围的日与夜》讲述的是天水围这个地方的平民的生活再现,寡居的老婆婆因为女儿的过世而搬到天水围,贵姐帮助她搬电视、买油、送月饼,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后来的《男人四十》等都是展现的生活现实,都是用生活流的叙事手法去真实地表现弱势群体的生活常态。

(二)写意的电影语言
写意是许鞍华电影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对比心中的理想和纷繁复杂的现实,而且还能使影片的深意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许鞍华在影片中运用迂回委婉的方式表达着一种诗意,而这种写意又是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1.意象的创造
许鞍华在电影的弱势群体形象的表现上,主要运用意象的创造的方法。

通过赋予这些意象以不同的涵义,影片拥有了更加令人深思的空间,也反映出导演给予弱势群体以独特而深厚的人文关怀。

如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有一个出现过两次的意象就是圆月。

第一次出现,正值姨妈梦想破灭之时。

姨妈独自在上海生活,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处于人生中最低谷的时刻。

那圆润皓洁的月亮,似乎是要给孤苦伶仃的姨妈一丝慰藉。

可是那渐渐升起的圆月,又好像诉说着理想终将远去的无奈。

第二次出现是宽宽与表姐一起在阳台上赏月,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初尝失恋的苦涩,一个无力改变平淡生活的现状,这时的月亮好像在安慰和鼓励着她们,颇有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意味,似乎在告诉人们,即使梦想那么遥远可仍旧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影片中的圆月
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希冀,像光束一样照进叶如棠、宽宽和表姐的生活,同时又象征着一种不可逆转的轮回,让人向往,却又无力改变。

2.如诗般的画面
许鞍华十分注意场景的选择,这无疑体现了导演的一种审美倾向。

在许鞍华的眼中,场景在人物情感表达与烘托上,在人物命运的表现与衬托上以及在剧情的发展上都担当着重要的作用。

而事实也是如此,通过那些唯美、浪漫、舒缓、温婉的画面,我们对影片中的主人公便多了一份自己的理解。

《客途秋恨》记录了许鞍华儿时的记忆,电影中一幕幕温情的画面弥漫着一种宁静古朴的生活气息。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小孙女爬上爷爷的摇椅,把脸贴在爷爷的肚子上,空气中回荡着南音《客途秋恨》,如歌如诉,一种深邃的意蕴也随之从影片中升华出来。

许鞍华用写意的电影语言,为自己的影片营造了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和恰切熨帖的情绪,将弱势群体生存和生活际遇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甚至能够从那种具有中国古典绘画美的明暗、色彩和构图中,感受导演给予弱势群体的温情关怀。

三、弱势群体形象塑造在许鞍华电影中的意义
(一)真情价值观的回归
上世纪60年代,香港就已经开始步入了快速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进程。

至70年代,香港一跃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那些流行的商业电影所宣传和塑造的香港城市形象已渐渐消失了其原本的模样。

许鞍华影片中的香港都市不是那些高耸入云的大楼、大型的商场和购物中心,而是那些被主流商业电影所忽视的香港次属空间和经济边缘地带,这里虽有些破旧残败,却具有浓厚的历史意味和生活气息。

导演通过生活化的场所和弱势群体之间关系的描述,呈现了香港日常性和人文性的一面,蕴含着导演对于真情价值观的呼吁,而她的这些影片也正是对这种价值观的实践和回归。

(二)人文精神的重建
许鞍华虽然处在商业化氛围浓厚的香港,但她依旧坚持自己的风格――自始至终都在自己的影片中贯穿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她所表现的弱势群体的情感和命运,并不是通过煽情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而是在最日常的生活里反映这个群体的坚忍不拔。

破旧的楼房,肮脏的菜市场,拥挤狭窄的旧房子……许鞍华通过这些镜头,刻画着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平实却也渗透着浓浓的悲悯。

在许鞍华的影片中,弱势群体承受着来自周遭各个方面的压力。

在个人生存方面,他们因社会、历史等因素而
无可奈何;在精神方面,他们又承受着因为生存而产生的焦虑等负面情绪。

即使生活以及命运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仍然在沉重的压力之下守望相助,为自己找到生活的希望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许鞍华通过自己的电影,很好地将他们的生活心态和情感命运呈现出来,并在讲述这群人的故事中传达出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淡淡的人情味,浓浓的悲悯感。

许鞍华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就像缓缓流动的溪水一般,冷静地呈现于荧幕之上,导演对于呼吁当今世界人文精神重建的意图也随之而慢慢展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