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规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空调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的设计与规范的要求能够确保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规范要求,以及它们对空调系统性能和能源效率的影响。

一、建筑物内部布局建筑物在进行空调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内部的布局。

合理的布局能够有效利用空间,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区域应该位于靠近空调系统的中心位置,以便实现最佳的空气流通效果。

同时,需要确保空调系统能够覆盖到每一个房间,并且考虑到房间的不同使用需求,给予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

二、新风系统要求建筑物的空调系统不仅需要考虑对室内温度的控制,还需要考虑室内空气质量。

为了提供新鲜空气并排出污浊空气,建筑物应当配备一套新风系统。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使用需求,新风系统的要求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医院和办公楼等需要高质量室内空气的场所,对新风系统的要求会更为严格。

三、供暖与制冷要求建筑物的供暖与制冷要求是建筑设计中空调系统的核心。

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使用需求,需要确定合适的供暖与制冷方式。

在制冷方面,常见的方式包括中央空调、分体空调和多联机空调等。

供暖方面,可以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或者分户供暖系统。

此外,还应考虑到供暖与制冷的节能效果,选择能源效率较高的设备和技术,减少能耗。

四、管道与通风要求建筑物空调系统中的管道和通风系统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

管道的敷设应当符合安全、便利、美观的原则,避免对建筑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通风系统的设计应当考虑到风量控制以及室内外空气流通的要求,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能耗。

五、能源效率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源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节能型设备、合理设置温度与湿度、定期设备维护和管理等,能够减少能耗并提高系统性能。

此外,建筑物的绝热设计也是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自动化控制要求为了更好地控制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运行,现代建筑设计中普遍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规范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建筑物运营的需求增加,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合理、高效的空调系统可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并且具有节能和环保的特点。

因此,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规范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遵守。

一、环境要求在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到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

针对不同的地区,设计师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空调设备,并调整其工作模式以适应当地的环境要求。

例如,对于气温较高的地区,应该选择具有较大制冷量和较高能效比的空调设备。

二、设计原则1.系统综合效果: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应追求系统的综合效果。

除了考虑到舒适性和能效之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并选择适合的空调设备和控制系统。

2.节能性: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应以节能为目标。

通过采用高效的设备和控制策略,可以降低能耗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应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废热回收技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效。

3.舒适性: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应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人员的需求,合理设置空调设备的位置和空气流通方式,以确保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的舒适。

4.可靠性: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的质量和工作寿命,并合理设计系统的结构和支撑设备,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5.安全性: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应注重安全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合理选择防护设备和安全措施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三、设备选型在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中,设备选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用途和环境条件,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合的空调设备,并确保其具有合适的制冷量和能效比。

同时,还需要考虑设备的可调节性和维护便捷性,以满足不同季节和需求变化对空调系统的要求。

四、安装与调试建筑物空调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确保设备的合理布局和稳固安装,并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管道和电气连接。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1.材料选择:制冷管路应选用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如不锈钢、铜、铝等。

材料选择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考虑到运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腐蚀介质。

2.管路布局:制冷管路布局应尽量简短、直接,并且避免过多的弯头和管道连接,以减小压力损失和能量消耗。

同时,管路应合理安装,避免产生应力和振动,以提高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3.管径选择:管路的直径应根据系统的制冷量、流体压降和流速来确定。

管径过小会增加压力损失,管径过大则会增加制冷剂的填充量和系统的成本。

因此,管径的选择应在满足流体流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小。

4.管道绝热:制冷管路应进行绝热处理,以减小热量的传递和能量的损失。

常见的绝热材料有聚氨酯泡沫和橡胶泡沫等,应选择合适的厚度和材质来达到预期的绝热效果。

5.清洗和检漏:在制冷管路安装之前,应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检漏工作,以确保管路内部的洁净度和密封性。

清洗可以采用化学清洗剂或高压氮气进行,检漏则可使用气态或液态检漏剂进行。

6.安全和环保:在管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

合理设置安全装置,如压力开关、温度传感器等,以保护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安全运行。

并注意选用环保的制冷剂和相应的管路材料,以符合相关的环保标准。

7.施工和维护:制冷管路的施工和维护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管道的泄漏和材料的防护,维护则包括定期检查、清洗、更换密封件等,以延长管路的使用寿命和维持系统的性能。

综上所述,制冷管路设计规范是确保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能的重要准则。

通过合适的材料选择、管路布局、管径选择、绝热处理、清洗检漏、安全环保、施工维护等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减少能量消耗,并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

(完整版)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空调系统设计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一套规范和准则,以确保系统的质量、性能和安全。

根据实际需要,本规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和阐述。

2. 系统设计要求2.1 性能要求- 保证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性能满足项目需求,确保室内温度的舒适度。

- 空调系统应具备良好的能耗表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 安全要求- 空调系统应符合当地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

- 空调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应遵守相关安全规程。

3. 设计流程3.1 需求分析- 听取项目方需求和要求,确定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负荷。

- 考虑空调系统的使用环境和条件,确定合适的系统类型和规模。

3.2 系统选择-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适当的空调系统类型,如中央空调、多联机空调或分体式空调等。

- 考虑系统的可靠性、维护成本和实际安装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3.3 空调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选择确定的类型和规模,进行详细的系统设计。

- 系统设计应包括制冷剂选型、管道布置、风口位置等方面的考虑。

3.4 技术方案评审- 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和优化,确保系统设计满足要求并具备可实施性。

4. 施工和安装要求4.1 施工准备- 在施工前,应明确施工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准备必要的施工设备和材料。

4.2 安装规范- 安装过程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确保空调系统的安全和运行质量。

- 安装人员应熟悉操作手册,按照要求进行系统安装和调试。

4.3 安全防护- 在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完整性。

5. 系统调试和验收5.1 系统调试- 完成安装后,对空调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性能要求。

5.2 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应包括制冷和制热性能测试、系统运行稳定性测试等内容,验证系统的合格性。

6. 使用和维护6.1 使用指南- 为用户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指南,确保空调系统能够正确使用。

6.2 维护要求- 指定定期维护计划,包括清洁、检查和维修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工厂制冷空调设计标准是什么

工厂制冷空调设计标准是什么

工厂制冷空调设计标准是什么
工厂制冷空调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要求:根据工厂使用的具体环境和工艺要求,确定室内温度的设计标准。

一般来说,大部分工厂要求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摄氏度之间。

2. 湿度要求:根据工厂生产过程中对湿度的要求,确定室内湿度的设计标准。

一般来说,工厂生产车间的湿度要求在50%-70%之间。

3. 通风要求:确保工厂空气流通畅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通风要求主要包括通风量和通风方式两个方面,通风量要求根据工厂的专业设计标准来确定,通风方式可以选择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

4. 制冷负荷计算:根据工厂车间的加热设备、人员密度、光照设备等因素,计算出制冷负荷。

这个指标是确定制冷空调的能力和参数的重要依据。

5. 制冷空调系统设计:制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是根据工厂的产能、工艺流程和空间布局来确定的。

包括选取制冷设备类型和规格,确定制冷剂种类和制冷管道的布置等。

6. 能源消耗控制:制冷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根据国家的相关节能要求和工厂的实际情况,制定减少能源消耗的设计方案,例如使用高效制冷设备、采用变频调控技
术等。

7. 安全规范:制冷空调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到安全因素,对设备的安装、维护和使用进行详细规范。

例如,防止冷凝水漏水引起的滑倒事故,设置制冷设备的停机保护装置等。

总之,工厂制冷空调设计标准是为了保证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符合要求,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产效率,同时也要考虑到能源消耗和安全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工厂类型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优化。

冷库设计规范标准

冷库设计规范标准
4.6.2 氟制冷机房单独设置时,应按照氨制冷机房要求执行。
五、结构
5.1 一般规定
5.1.1 冷间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也可采用 砌体结构。
5.1.2 冷间结构应考虑所处环境温度变化作用产生的变 形及内应力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温度变化作用对结 构引起的不利影响。
5.1.3 冷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不宜大于50m。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伸缩缝最大间 距可适当增加。
1 5t型电梯的运载能力按34t/h计,3t型电梯的运 载能力按20t/h计,2t型电梯运载能力按13t/h计。
2 铁路可按日吞度量计算,电梯位置可考虑兼做 办公电梯使用,不宜另设电梯。
四、建筑
4.2 库房的布置
4.2.9 库房的楼梯间应设在穿堂附近,并采用不燃材料建造 ,通向穿堂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首层楼梯出口应直通室外或 距直通室外的出口不大于15m。
二、术语
2.14 制冷系统refrigerating system 通过管道将制冷机器和设备以及相关元件相互连接起 来,组成一个封闭的制冷回路,制冷剂就在这个回路里循 环吸热和放热。 2.15 保冷keep to the cooing 为防止低温设备、管道外表面凝露,以减少其冷损失 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四、建筑
4.5 构造要求
4.5.5 库房的承重结构需要连接而使隔热层断开的部位、门洞和设
备、供电管线穿越隔热层周围部位、冷藏间、冻结间通往穿堂的门洞外 跨越变形缝部位的局部地面和楼面。均应采取防冷桥构造处理。
4.5.6 隔热材料不应采用汗水粘粘结材料粘接。 4.5.7 带水作业冷间应有保护墙面、楼面和地面的防水措施。 4.5.8 库房排水宜设置外天沟和墙外明装落水管。 4.5.9 冷间建筑的地下室或地面架空层应采用放置地下水、地表水 侵入的措施,并应设排水设施。

建筑物空调设计规范

建筑物空调设计规范

建筑物空调设计规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而建筑物空调系统作为维持适宜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的重要装置,其设计规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空调系统设计规范、空调系统选型、风量计算及管道布局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空调系统设计规范1. 空调设计应遵循《建筑工程节能设计规范》,确保系统高效运行,减少能源消耗。

2. 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机电规范要求,如《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标准》、《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设计规范》等。

3.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功能要求,确定合适的空调系统类型,如中央空调、分体式空调或多联机空调等。

4. 考虑到建筑物的热量负荷、人员密度、外墙材料等因素,合理确定空调系统的制冷量及制热量。

5. 空调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结构、内外墙材料的隔热性能,避免冷热桥的形成,降低能量损失。

二、空调系统选型1.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场所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空调主机和末端设备,确保系统的运行效果和稳定性。

2. 在选择空调主机时,应考虑系统的制冷剂种类、能效比、噪音控制等因素,确保系统的节能性和使用效果。

3. 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区域需求,选择适宜的末端设备,如风口、风帘、新风机组等,保证每个房间的空气流通和舒适度。

4. 考虑到空调系统的可维护性和耐用性,选择具有良好品牌声誉和后续服务保障的产品。

三、风量计算及管道布局1. 根据建筑物的朝向、外墙材料的隔热性能和人员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空调系统的气流量,以实现室内温度的均匀分布。

2. 根据建筑物的布局和需求,科学设计风口的位置和数量,确保每个房间的空气流通性和舒适度。

3. 确保空调系统的管道布置合理,减少管道长度和弯头数量,降低系统阻力和压降,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4. 考虑到空调系统的噪音控制,应合理安排风口和管道的布局,避免噪音传递和共振。

四、空调系统的可调节性和智能化1. 空调系统设计应考虑到用户的舒适需求和节能要求,配置合适的温湿度传感器、电子调节阀等设备,实现精确控制和节能运行。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首先,在制冷管路的选择上,应根据制冷工质的性质和工作条件来选
择合适的管材和管径。

对于常见的工质如氨气、氟利昂等,一般使用无缝
钢管或铜管。

对于高温、高压的工况,应选择耐压、耐高温的材料,如不
锈钢管或钛合金管。

其次,在管路的布置上,应尽量减少回弯和弯头的数量,使管路呈直
线或近似直线,并避免锐角。

管路布置应考虑到维修和检修的便利性,确
保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地接触到各个管道,避免因管路布置不合理而导致维
修困难或操作不便。

在管路连接方面,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承插连接或夹紧
连接等。

焊接连接应符合相关的焊接标准,确保焊缝的强度和密封性。


插连接和夹紧连接应使用高强度的连接件,并进行严格的密封性检测,以
防止漏气现象的发生。

在绝热方面,制冷管路应进行良好的绝热处理,以减少能量损失和提
高系统效率。

常见的绝热材料有聚氨酯泡沫塑料、挤塑聚苯乙烯等,应选
择密度适中、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确保管路的绝热效果。

绝热层应紧密
贴合管道表面,防止冷却剂渗入绝热层,造成绝热效果下降。

此外,制冷管路设计还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对于高压
管路,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设置安全阀等,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对于易燃、易爆的工质,应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如选择适当的管材和使
用防爆电器设备。

综上所述,制冷管路设计规范包括管路的选择、布置、连接、绝热以及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通过合理的设计规范,可以确保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高效性能。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计规范第一节一般规定第6.1.1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

二、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约定缩式制冷。

注: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和蒸汽喷式制冷时,尚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6.3.3和6.3.4条的规定。

第6.1.2条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

注:工艺有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系统,可设置备用的制冷机。

第6.1.3条制冷量这580~1750KW(50*10~150*104kcal/h) 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第6.1.4条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100*104kcal/h) 的一台或多台离凡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

第6.1.5条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

第6.1.6条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

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 5%~10% 间接式系统 10%~15%。

第6.1.7条冷却水的水温和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制冷装置的冷却水进口温度,不宜高于表6.1.7所规定的数值;二、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及有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冷却水进口温度表6.1.7注:当制冷剂为氟利昂时,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口温度,可适当提高。

第6.1.8条非全天使用权但在整个夏季可能经常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其空气调节的冷水系统,可设置蓄冷水池。

蓄冷水池的蓄冷量,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权要求和预冷时间,通过计算确定。

第6.1.9条必要时,开式冷水系统应设置蓄水箱。

蓄水箱的蓄水量,应按系统循环量的10%~25%确定。

制冷行业规范

制冷行业规范

制冷行业规范1. 引言制冷行业是指通过控制空气或物体的温度来达到降温或保持低温的技术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制冷行业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保证制冷设备和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能效和减少负面影响,行业内出现了一系列的规范、规程和标准。

本文将对制冷行业的规范进行详细探讨,从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

2. 设计规范2.1 设计原则与要求在制冷设备和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工作环境、负荷需求、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因素。

设计者应遵循节能环保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制冷剂和设备,并合理设计制冷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2.2 制冷设备选择标准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需求,制冷设备的选择应符合相应的标准。

例如,医药行业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较高,需要选用具有高精度控制的制冷设备;食品行业则需要选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制冷设备。

3. 安装规范3.1 安全操作规程在制冷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包括个人防护措施、设备安装顺序、电气接线和设备调试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3.2 设备布置要求制冷设备的布置应考虑到通风、排水和日常维护等因素。

设备之间的间隔应符合要求,确保设备的正常散热和维修操作的便捷性。

4. 运行规范4.1 运行指导原则制冷设备的运行应按照相应的操作手册进行。

运行人员应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遵循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的开关、监控和故障排除等操作。

4.2 能效管理要求为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制冷设备的运行应符合能效管理要求。

包括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与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废热利用等方面的措施。

5. 维护规范5.1 维护周期与内容制冷设备的维护需要定期进行,并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和部件的更换等内容。

维护人员应按照维护手册的要求,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计规范
制冷设备和容器 , 均应设置安全 阀。氨制 冷系统的排氨
口必须装设排放管, 排放管的出口, 应高于周围5m内 0 最高建筑物的屋脊5 0 m
第 207 台或两 台以上 氟利 昂压缩 .. 条 当设 置两 式制冷机时 , 各台 的制冷剂 管道 , 不得连通 。
②氨制冷机房的防火要求, 应按国家现行的《 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 执行。
二、 冷却水的水质 , 应符合国家现行( 工业循环冷却 水处理设计规范》 及有关 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
二次泵的设置, 应根据冷水系统的大小、 各并联环 路压力损失的差异程度、 使用条件和调节要求等, 通过
技术经济 比较 确定。
第 1 . 条 .1 02 当厂区内或群体式民用建筑中有若
择, 应根据建筑物用途 、 所需制冷 量及冷水 温度 以 及电 源、 水源和热源等情况 , 通过技术经济 比较确定 , 符 并应 合下列要求 : 一、 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 昂压缩式或 澳化 铿吸收式 制冷 ; 二 、 厂房及辅 助建筑物 , 采用 氟利 昂或氨 压 生产 宜 缩式制冷 , 可采 用澳化铿 吸收式或蒸 汽喷射式制 冷。 亦
液器 , 其容积应按贮存制冷系统 中的全部嗅化铿溶液计 算。
度低4 6 一 C; 三、 直接蒸发表面式冷却器, 应按本规范第 554 ..
条 确定 。 第 203 水冷式冷凝 器的冷却 水进 出 口温差 , .. 条 宜按下列数值选 用 : 立式壳管式 冷凝 器 卧式壳管式 、 套管式和组合 式冷凝器 淋激式冷凝器
球温度高8 一巧℃。 第202 ..条 选择制冷机时, 其蒸发温度应符合下
列规定 : 一、 卧式壳 管式 蒸 发器 , 比冷 水 出 口温度 低 2 宜 -
水温度不低于5 ℃时, 应采用嗅化锉吸收式制冷。

制冷设备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制冷设备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制冷设备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1、电动压缩机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得超过1.1,不另做附加和备用。

2、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1200kW时,应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2)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900kW 而小于或等于1200kW 时,宜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3)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650kW 而小于或等于900kW 时,可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3、直燃式溴化锂机组应按满足夏季冷负荷和冬季热负荷的需求中的较小者选择。

暖通空调制冷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制冷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制冷设计规范目的本文旨在规范暖通空调制冷设计的相关要求,确保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安全可靠性。

设计原则1. 能源效率:设计应注重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能源效率:设计应注重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2. 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舒适性:设计应满足用户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新风和噪音等方面。

舒适性:设计应满足用户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新风和噪音等方面。

4. 可持续性: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依赖。

可持续性: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依赖。

设计要求制冷负荷计算1. 制冷负荷计算应基于建筑的热工性能和使用需求,包括室内外温度差、气候条件、室内热源、人员活动等因素。

2. 制冷负荷计算应准确可靠,考虑系统的设计寿命和能源消耗。

制冷系统选择1. 制冷系统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使用要求、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等因素。

2. 制冷系统应具备高效率、低噪音、稳定可靠的特点。

3. 制冷系统的供冷、供热和通风设计应相互协调,确保系统整体运行效果。

设备选型与布置1. 设备选型应根据制冷负荷计算结果和系统要求进行,选用符合能效标准的设备。

2. 设备的布置应考虑系统的结构布局、管道连接、空间利用和维修保养等因素。

3. 设备的安装和布置应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和技术要求。

控制与调节1. 制冷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应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包括温度控制、湿度控制、风量调节等功能。

2. 控制与调节设备应具备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减少人工干预和能源浪费。

维护与管理1. 制冷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应定期进行,包括设备清洁、加注制冷剂、检修和故障排除等工作。

2. 维护与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结论本文介绍了暖通空调制冷设计的规范要求,包括制冷负荷计算、制冷系统选择、设备选型与布置、控制与调节、维护与管理等方面。

液氨制冷规范标准最新

液氨制冷规范标准最新

液氨制冷规范标准最新液氨制冷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和环保规范,以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1. 设计规范- 液氨制冷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 系统设计应考虑到液氨的物理特性,如沸点、密度、热容等。

- 设计应充分考虑系统的能效,采用先进的制冷技术和设备。

2. 安装标准- 安装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 液氨制冷系统的安装位置应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 系统的所有部件,包括管道、阀门、泵等,都应符合耐腐蚀和耐压的要求。

3. 运行规范- 液氨制冷系统在运行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所有部件正常工作。

- 系统运行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液氨的充填量和系统的压力。

- 应建立液氨泄漏应急预案,一旦发现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

4. 维护和检查- 定期对液氨制冷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查,包括清洁、润滑和更换磨损部件。

- 维护工作应记录在案,以便于追踪系统的运行状况和维护历史。

5. 安全和环保要求- 液氨制冷系统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装置,如压力释放阀、紧急停机装置等。

- 系统排放的废气应符合环保标准,必要时应安装废气处理设施。

-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液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

6. 法规和标准更新- 随着技术进步和法规的更新,液氨制冷规范标准也会不断更新。

- 制冷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人员应定期关注相关标准的最新动态。

结束语液氨制冷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制冷方式,其规范标准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保障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液氨制冷规范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安全要求。

空调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空调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空调系统设计规范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住宅、商业建筑还是工业设施,一个合理、高效的空调系统设计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空调系统设计的规范要求,包括空调系统的设计原则、室内外机的选型要求、空调管道设计、通风系统的结构等方面。

1. 空调系统设计的原则空调系统设计的原则是确保系统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同时实现能耗的最小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师需要有以下考虑:1.1 基于房间尺寸和用途确定空调系统的负荷量。

1.2 根据房间的方位、外部环境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供暖和制冷方式。

1.3 确保室内外机的匹配性能,避免过大或过小的配置。

1.4 优化空调系统的管道布局和细节设计,减少能耗和系统压力损失。

1.5 结合通风系统设计,实现空气的循环和污染物的排除。

2. 室内外机的选型要求2.1 室内机的选型要求:室内机的选型应该根据房间的尺寸、用途和热负荷计算结果确定。

室内机的制冷能力需要满足房间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噪音水平和空间限制。

室内机的安装位置应合理,避免阻碍空气流动和日常活动。

2.2 室外机的选型要求:室外机的选型应考虑到室内机的负荷需求和室外环境条件。

室外机的制冷能力应能够满足室内机的需求,同时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保持稳定性能。

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避免阳光直射和遮挡物阻碍空气流动。

3. 空调管道设计空调管道设计是空调系统设计中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能耗。

以下是空调管道设计的要求:3.1 确保管道的布局合理,尽量缩短流程,减少流体阻力和压力损失。

3.2 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和尺寸,以保证管道的耐用性和流量传输效率。

3.3 根据实际工作环境,采取防震、防护和绝缘等措施,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

3.4 定期检查和清理管道,避免管道堵塞和污染物积聚。

4. 通风系统的结构通风系统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以下是通风系统设计的要求:4.1 室内空气的流通应符合舒适需求和空气质量标准,避免出现局部死角和积聚污染物的区域。

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

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

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对于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以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空调系统的参数选择、气候条件要求、舒适性指标和能效要求等方面探讨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

一、参数选择在设计建筑物空调系统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参数来满足舒适性和能效的要求。

主要的参数选择包括空调负荷、空调系统类型、空调设备容量、送风方式以及空调控制方式等。

1. 空调负荷: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情况,确定空调负荷的大小。

空调负荷包括人体代谢热、照明热、设备热、传导热以及外部气候因素等。

2. 空调系统类型: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空调系统类型。

常见的空调系统类型包括中央空调系统和分散式空调系统等。

3. 空调设备容量:根据空调负荷和建筑物的热学性能等因素,确定空调设备的容量。

合适的空调设备容量能够保证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舒适性。

4. 送风方式:选择适当的送风方式,如居住区域适合采用全空气系统,办公区域适合采用顶部送风方式等。

送风方式对于室内空气的分布和舒适性具有重要影响。

5. 空调控制方式:选择先进的空调控制方式,如恒温控制、变频控制以及智能控制等。

合适的空调控制方式能够提高系统的能效和舒适性。

二、气候条件要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标准有所不同。

在设计建筑物空调系统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确保系统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正常运行。

1. 温度范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温度范围。

设计温度范围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段的舒适性要求。

2. 湿度范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湿度范围。

设计湿度范围应该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在舒适范围内,并防止出现湿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3. 风速要求: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舒适性要求,确定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风速范围。

设计风速范围应该能够满足人体对于风速的舒适需求,并保证室内空气的循环和均匀分布。

三、舒适性指标舒适性是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

建筑空调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空调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空调系统设计规范要求一、设计准则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1.能源节约:合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系统运行效率,达到节能目的。

2.舒适性:保障建筑内环境的舒适性,满足人们的生产、学习和休息需要。

3.环境保护:减少空调系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和水资源。

4.系统可靠性:确保空调系统的可靠运行和维护,减少故障和停机时间。

二、系统设计要求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热负荷计算:根据建筑物的朝向、外墙材料、窗户类型等因素进行建筑热负荷计算,确定合适的供暖和制冷负荷。

2.送风方式:根据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特点,选择合适的送风方式,如层流送风、混合送风或局部送风。

3.风管设计:根据送风方式确定风管系统的布局和尺寸,确保空气流通顺畅,减少压降和噪音。

4.回风设计:设计合理的回风系统,确保回风口的合理布置和数量,避免死角和阻力大的情况。

5.换气系统: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特点,设计合适的换气系统,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和新风的供给。

6.温湿度控制:根据建筑物不同房间的需求,设置合适的温湿度控制参数,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7.节能措施:采用高效的空调设备,合理设计空调系统的控制和运行方式,节约能源消耗。

8.水系统设计:对于水冷却系统,应合理设计供水和回水温度,减少水系统的能耗和冷却负荷。

9.系统安全性:考虑到空调系统的安全性,应设计合适的安全控制和保护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设备选择要求在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并满足以下要求:1.功能适应性:设备应满足建筑物不同房间的需求,如供暖、制冷、通风等功能。

2.效能性能:设备应具备较高的能效比,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3.可靠性能:设备应具备稳定可靠的性能,减少故障率和维修频率。

4.环境友好性:设备应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减少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5.安全性能:设备应具备必要的安全控制和保护功能,防止事故发生。

制冷系统管道流速设计规范

制冷系统管道流速设计规范
≤15
油冷却器高压进液管(汇管、支管)
0.2~0.3
油冷却器回气管(汇管、支管)
2~3
开启螺杆压缩机(R717)油管(汇管、支管)
1~1.5
开启螺杆压缩机(R22)油管(汇管、支管)
1~2.5
半封压缩机油管(油量按输气量的0.8%计算)
≤1.0
液体过滤器(有效面积为管道的20倍)
350目
制冷系统管道流速设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
名称
流速(m/s)
压缩机排气管
≤15
压缩机排气汇管
≤15
冷凝器进气汇管
≤5
冷凝器进气管
≤10
冷凝器出液管
≤0.5
冷凝器出汇管
≤0.5
虹吸罐进、出液管
≤0.5
贮液器进液管
≤0.5
高压向低压输送液体管(汇管、支管)
≤1.0
压缩机排气管、汇管
≤15
蒸发器出气管
≤15
低压分离设备进出气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和压缩机选型规范三部分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外销的空调器产品,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2相关标准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3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3.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

3.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

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3.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执行美的企业标准中相关机型的内控标准。

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除GB—7725—2004试验之外必须追加如下实验:(1)长配管试验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2)高落差试验落差:分体机5m,柜机10m,天花机15m 有试验资源的情况下,在长配管下做落差可靠性试验。

长期运行时,需作此试验观察压缩机油位。

(3)极限温度试验分体机—15℃~50℃,柜机天花机—15℃~50℃,部分机型要在格栅中作高温试验,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4)任何一个新产品都要用视液镜压缩机,在厂家的指导下作初步试验和确认试验。

任何一个产品都必须有下列数据:A能力B10个关键温度点:温度和蒸发器,冷凝器出口各分流管温度。

10个关键点指,排气,回气,蒸入、中、出,冷入、口、出,压机底部,壳体中部。

同时必须记录排回气压力数据。

C压缩机油面变化图,在压机视液镜上标上刻度。

记录此刻度,尤其在低温除霜时记录油面。

D启动试验,—15℃冻8个小时后启动观察油面变化状况,并记下缺油时间。

E室外机的转速和风量。

实验报告必须装订成册,并注明日期和更改出。

3.4性能设计必须重视实验验证结果性能设计的理论计算目前还没有哪种方法可以满足实际要求,只能作为初步方案时的参考数据,制冷系统的主要参数换热器、压缩机、冷媒充注量、节流毛细管规格等均要经过实验验证才能加以确认。

3.5性能设计必须按照相关设计规范进行为保证性能设计优质、高效地进行,主要参数换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设计规范,包括:《性能设计规范》《压缩机选型规范》《冷媒选择规范》《两器参数设计规范》《系统流路设计规范》《性能参数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铭牌参数设计规范》《实验数据分析规范》等。

3.6性能设计的一般步骤设计任务书参考样机分析两器选型室内外风量确定蒸发器流路确定冷凝流路确定冷媒量初定毛细管初定能力测试冷媒量确定毛细管确定能力测试型式实验管温传感器位置确定电控参数确定型式实验验证。

说明:应分析具体系统特点,通过反复实验,根据结果修正完善前面步骤的参数。

实际设计中根据已有的机型选择样机分析,然后设计,为了标准化,尽量借用已有的零部件。

3.7系统匹配过程各参数指导、压力、排回气温度等(R22系统)4整机功能设计规范4.1房间空调器整机功能因不同类别机型(窗式、移动式、分体挂壁式、分体落地式、分体嵌入式)而不完全相同,但其主要功能基本相同,辅助功能根据产品市场定位则有多种选择,辅助功能随着房间空调器整发展将越来越多。

4.1.1窗式空调器4.1.1.1手控窗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高风、低风、高冷、低冷、高热、低热辅助功能:摆风、换气4.1.1.2遥控窗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送风(高风、低风)、制冷、制热、独立抽湿辅助功能:摆风、换气、时钟、定时、空气清新4.1.2移动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送风(高风、低风)、制冷、制热、抽湿、自动辅助功能:摆风、时钟、定时4.1.3分体挂壁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送风(高风、中风、低风)、制冷、制热、抽湿、自动、手动制冷、手动自动辅助功能:强劲运行、经济运行、摆风、换气、时钟、定时、加湿、空气清新、4.1.4分体落地式空调器主要功能:(手控、遥控均可)送风(高风、中风、低风)、制冷、制热、抽湿、自动辅助功能:强劲运行、经济运行、摆风、换气、时钟、定时、空气清新、测试、加湿、电辅热、锁定4.1.5分体嵌入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送风(高风、中风、低风)、制冷、制热、抽湿、自动辅助功能:摆风、换气、时钟、定时、空气清新4.2主要保护功能的设计原则保护功能种类:通用保护:压缩机启动制冷3分钟延时保护(制热4分钟延时保护)、三相压缩机相序保护、压缩机电流保护;大功率压缩机排气温度、排气压力保护、吸气压力保护;变频压缩机过、欠电压保护,压缩机顶部温度、排气温度保护,模块保护。

制冷、抽湿模式保护:蒸发器防冻结保护、冷凝器高温保护。

制热模式保护:蒸发器高温保护、防冷风功能。

4.3化霜功能设计为提高冷暖机的平均制热效果,特别是低温工况下的制热效果,系统设计时应采用平片、加大迎风速度等措施使结霜速度尽量慢,另一方面,又要使已形成的霜迅速熔化干净。

要求一化霜时间与化霜时间之比不超过20%5压缩机选型压缩机选型及使用标准是对一般情况而言,实际选用时请严格遵守压缩机规格书要求,以下说明仅供参考。

5.1选用标准:5.1.1空调器能力=压缩机额定能力×(1-(能效等级数-1)*5%)5.1.2空调器功率=压缩机额定功率×(1+(能效等级数-1)*5%)。

注:1)整机能效越高,换热器面积较大,所以压缩机排量要相应减小。

2)每种既定压缩方式的压缩机,单位排量所能产生的能力大致是相同的。

R410A冷媒的单位排量制冷量在247.0W.rev/cm3,R22的约为170.0W.rev/cm3,R407C的约为180.5W.rev/cm3。

在只知道排量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规律来估算压缩机的单体能力。

5.2使用标准:5.2.1过负荷工况下压缩机排气温度转子式不超过115℃,涡旋式不超过125℃否则会造成压缩机电机绕组绝缘老化以及冷冻油碳化,长期运行后电机绕组烧损。

5.2.2压缩机在低负荷工况下(最小制冷)△T(=压缩机壳体底部温度-冷凝器中部温度)在稳定时应大于5℃,否则会造成压缩机润滑油稀释,润滑油完全失去机能,长期运行后,压缩机滑动部位磨损,最终不能运转。

5.2.3压缩机的冷凝压力:R22不得超过26.5Kg/cm⒉(=冷凝器中部温度65℃),R410A不得超过41.5Kg/cm⒉(=冷凝器中部温度65℃),压缩比不得超过8。

5.2.4制冷系统充氟量不得超出压缩机所规定的最大充氟量,在保证制冷系统能力的情况下,充氟量越小越好;在充氟量超出压缩机所规定的最大充氟量的情况下,必须增加辅助储液器,需进行如下实验进行确认:A、冷忱启动。

B、压缩机在不同工况下润滑油面及回液确认。

5.2.5制冷系统配管设计时,排气管及回气管管径应对应于压缩机的管径,以尽量减少冷媒流动阻力;压缩机及配管与不动的结构件的间隙应大于5mm,与可动的结构件间隙应大于12mm。

5.2.6三匹及以下尽量选用转子式压缩机,更有成本优势;三匹以上尽量选用涡旋式压缩机,更有能效比优势。

6两器的选取蒸发器、冷凝器是空调制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的室内外机外形尺寸、制冷(热)量、安全性以及成本因素的要求,在两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6.1铜管选择:两器选用的铜管(长U管)一般分为Φ7mm,Φ7.94mm, Φ9.53mm三种,铜管目前分为内螺纹及光管两种。

原则上,蒸发器需选用内螺纹管,以减少所用的铜管及翅片数;冷凝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内螺纹管及光管,但目前的内螺纹管及光管的价格相差并不大,在保证制热效果以及不结霜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较小的内螺纹管式冷凝器;特别单冷机型冷凝器可考虑使用小管径铜管。

由于产能原因,Φ7.94mm通常只用于外销机型。

6.2翅片选择:翅片分为亲水与非亲水铝薄两种,亲水铝薄的优势在于有冷凝水时可使水尽快沿翅片流走,不堵塞风道,提高制热时换热效果。

原则上,蒸发器选用亲水铝薄,冷暖机冷凝器选用亲水铝薄,单冷机冷凝器则必须选用非亲水铝薄。

翅片的片距一般在1.3-2.0mm之间(厚度0.105mm的翅片目前翻边高度最高1.7mm)。

翅片的片形分为弧形冲缝片、光片、方形冲缝片,原则上一般选用弧形冲缝片。

光片优势在于有利于除霜,在低温制热时光片制热量的衰减比弧形冲缝片和方形冲缝片都小,且有利于结霜的控制,可考虑选用。

6.3换热器大小的设计:选用较大的两器对于提高制冷(热)量和能效比都有好处,但要考虑成本限制。

蒸发器在保证标准制冷能力的前提下,可尽量进行缩减;冷凝器减小会降低制热量和高温制冷运行范围,考虑在非标准工况运行,冷凝器设计应考虑一些余量。

结合当前已有的两器,在保证或适当减少铜管内外表面换热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具体可以类比经典机型进行单位面积换热量来计算确定新开发机型的两器换热面积。

两器设计是否合理可通过系统的高低压力进行判断。

6.4流路设计:尽量借用经过市场检验的经典流路;冷媒总体流向应为蒸发过程下进上出,冷凝过程上进下出;冷媒总体流向与空气流向成逆流:一般蒸发过程温度变化较小,可以不考虑逆流;而冷凝过程温度变化较大,必须按逆流设计流路;多路冷凝器出口尽量汇总后设置1~2根过冷管,以提高节流前过冷度,有利于系统的变工况稳定性、除霜和制冷量;冷凝器避免选用“U”形走向,以防变工况时造成冷媒、润滑油的屯积;分路数多少以EER最佳为原则。

路数多流动阻力损失小,功率下降,但由于冷媒流速下降,换热系数也下降,同时也很难分配均匀;反之,路数少流动阻力损失大,功率较高,但由于冷媒流速增大,换热系数会提高。

附加说明:本规范由技术研发中心标准化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由制造本部家用空调开发部负责起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智勇。

本规范于2006年12月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人:钟玉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