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近10年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特征及原因初探

关 键 词 :赤 潮 ;灾 害 ;珠 江 口 中 图分 类 号 :X 5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 9 2 2 1 0 - 4 6 0 0 1 6 3 (0 2)4 0 6 - 9
u r admoef q et . h l mso Hat hca (u ha h ecssgoaa )i rae n h ra pmoen r r u nl T ebo f p p yee sc sP aoyt l s e y o o i b n esda dteaes c
1 -y a e r s c i e a l sso he ha m f l a o m s 0 e r r t o pe tv na y i n t r ula g lbl o
i t a lRi e t r n he Pe r v r Es ua y
W EIGuiq u W ANG Hua -i - CAIW e・ U iX YIBi - n
摘
要 : 20一09 对 0 o 2 0 年珠江 口海域发生的各 种赤潮灾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 研究 珠江 口海域 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赤
潮种类 的变化规律 、海水 营养限制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珠江 口赤潮多发区为深圳湾海区 ,近年珠 江口西部珠海沿岸海域
频发大面积赤潮 ;赤潮灾害发生 的持续时 间呈上升趋势 ;赤潮 多发种 为中肋 骨条藻 ,多发于深圳 湾 ;定鞭 藻类 一 球形 棕囊 藻
(ot hn e n i n na Mo i r gCne, 0A, u nzo 1 30 hn ) S uhC iaS a vr metl nt i e t S E o on r G aghu50 0 ,C ia
近年来全国赤潮监控工作的成效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第29卷 第1期海洋环境科学V o l.29,N o.1 2010年2月MAR I NE ENV I RONM ENTAL SC I ENCE F eb.2010近年来全国赤潮监控工作的成效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林凤翱1,关春江1,卢兴旺2(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2.大连水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 要: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系统资料论述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概况,并且较全面阐述了2002年以后赤潮的特点。
即: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呈上升势头,且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赤潮发生重点时段为每年的5~6月;赤潮发生重点区域为浙江近海、渤海和珠江口海域;有毒、有害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持续大幅度增加;赤潮主要优势种类为:具齿原甲藻、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和球形棕囊藻。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赤潮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赤潮;灾害监控;成效;问题与建议中图分类号:X834;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336(2010)01 0148 05E ffects of red tide events monitori ng,existence questi ons and suggestionsi n coastal areas i n recent years i n Chi naL I N F eng ao1,GUAN Chun ji ang1,LU X ing w ang2(1.NationalM ari ne Environm en talM onitori ng Cen ter,Dalian116023,Ch i na; 2.Co ll ege ofL i fe S ci en ces and Technol ogy,Dalian Fis heri es Un i versity,Dali an116023,Ch i na)A bstract:The paper deal s w it h the de m on stration of t he red ti de events i n the coastal areas i n Ch i n a dep endi ng on the i nfor m ati on fro mt he nati onalm ari ne env i ronm entm on itori ng syste m.Th e overall descri pti on of the characteri sti cs of the red ti de events after2002w as given.The characteri s tics i ncl ud e:the red ti d e even ts appear to be i ncreased i n frequency and scale,w it h earlier ori gi nati on and longer l asti ng ti m e.Th e h igh occurrences of red ti de events are ma i n l y in Zhejiang coastal area,Bohai Sea and Pearl R i ver E st uary corre spond i ng t o t h e period ofM ay to J un.every year and f u rther more t he frequ ency and coverage of har m f u l and t ox i c red ti des are i n creased.Th em a i n do m i nan t s p eci es of red ti des are P roroc en t rum d e n t a t um,K a renia m iki m otoi,Skeletone ma c ost a t um,N octiluc a sci n til l an s and Phaeoc ystis g lobosa.So m e p rob l e m s i n the w ork of red ti de m on itori ng are als o st ud ied and s om e s uggestions are gi ven,t oo.K ey words:red ti des;cal a m it y m on itor;effect;prob le m s;sugges ti ons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本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海量不断增加,加之近岸海域养殖业,尤其是网箱养殖、集约化养殖的全面展开,使得近岸水体富营养化明显加剧,导致海洋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危害日益严重,赤潮已经成为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灾害之一。
赤潮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 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一 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 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赤 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据监测资料表 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 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 慢等水域环境。
70年代以来发生赤潮的海域和次 数逐渐
增多
Hale Waihona Puke ……近年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件
1998年 ,渤海,赤潮面积约 5000平方公里,范围遍及辽 东湾,造成经济损失约5亿 元 1998年,粤港海域,赤潮面 积自香港西贡海面到长州 等特大面积造成大量鱼苗 及养殖鱼死亡, 其中包括名 贵鱼种石斑鱼等,共损失达 3.5亿元 2000年,长江口舟山海 域,特大赤潮面积7000 多平方公里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 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 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 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 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 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 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 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 盐物质大大超标。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
防治对策
•
⑴ 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 种方法是撒播粘土法。 ⑵ 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 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 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⑶ 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是有三个 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 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 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 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 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赤潮的预防
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4、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人体。
赤潮灾害的防控综述

赤潮灾害的防控综述赤潮灾害是在海洋中因为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海洋浮游生物尤其浮游类植物,在特殊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出现爆炸性增长或者大规模聚集,从而产生的一种可以导致水体局部发生色变的生态异常现象,现阶段已经成为全球海洋范围内的一类重大生物灾害。
所以设置有效的赤潮灾害策略,已经成为限制沿海省市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科学合理的灾害防范策略应当构建在准确的信息情报基础上的,准确有效的赤潮灾害监测预报可以为养殖户、渔民与海洋管理部门提供高效、可行的灾害预警信息,很好地限制赤潮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有利于降低公共财产的经济损失程度。
1、赤潮灾害监测预报方法1.1赤潮生物监测预报法目前,海洋的赤潮危害越来越严重,在有关的海洋赤潮调查研究中发现,海水中的甲藻不正常繁衍生长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海洋赤潮危害。
特别的还受到一些膝沟藻类,鳍藻类等等海洋植物的影响,最近几年南海海域中的赤潮灾害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对当地的海洋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危害,而且严重的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甲藻主要生存在海水的表层,甲藻的泛滥也是南海海域赤潮出现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还有就是球形棕囊藻,这种藻类繁衍速度非常快,这也是引起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那些有害植物的管理是防治赤潮的重要途径。
1.2海水温度监测预报法我们都知道温度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海藻在海水中的生长和海水的温度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学者的研究就表明海水的底层和表面温度的差异,会直接的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因为海洋底层和上层的温差直接影响海水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海水的局部就会造成富营养化,在这种条件下很容易导致赤潮藻类的大量繁殖。
植物学家邹景忠在研究中就发现那些海洋夜光藻类自身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的海洋区域温度有直接关系。
周成旭在进一步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中发现,海洋夜光藻类生物的最佳繁衍温度是18°C,这个温度界限是赤潮产生的最佳温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温度界限,都能够有效的抑制海洋藻类的泛滥。
中国海域赤潮发生趋势的年际变化

中国海域赤潮发生趋势的年际变化
张青田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
【年(卷),期】2013(029)005
【摘要】回顾了中国海域的赤潮发生频次等数据的年际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赤潮发生趋势,以期为赤潮灾害分析和防治提供帮助.数据表明,赤潮问题已不容忽视.总体上,赤潮发生的频次和累计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1世纪前10年的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是20世纪后50年的2倍多.与20世纪不同,东海的赤潮问题最严重,远远超过了南海;而渤海的赤潮规模也明显增加,此2海区成为赤潮的重灾区.赤潮多发生在5、6月份,但有延长的态势,对赤潮监测和预防提出了新的要求.赤潮生物,特别是有毒藻类不断增加,对渔业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看到,赤潮的发生并非持续上涨,赤潮是可以防治的.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张青田
【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6;X834
【相关文献】
1.我国东海海域赤潮发生年际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范丽;程金平;郭广勇
2.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 [J], 蔡榕硕;谭红建;黄荣辉
3.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趋势与特点 [J], 夏平;陆斗定;朱德弟;杜伟
4.中国赤潮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多发年份的R/S预测 [J], 张丽旭;赵敏;蒋晓山
5.2012年至2017年广西区海域赤潮及水华发生趋势研究 [J], 青尚敏;刘保良;刘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

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监测问题日益凸显。
赤潮作为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海域广阔,赤潮灾害的发生与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赤潮灾害的分布规律,并建立相应的卫星遥感探测模型,对于提高海洋灾害预警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我国赤潮灾害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赤潮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卫星遥感探测模型。
文章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总结了我国赤潮灾害的历史发生情况、主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赤潮灾害与海洋环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结合卫星遥感技术,探讨了赤潮灾害的遥感监测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赤潮探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
文章提出了加强我国赤潮灾害监测与预警的建议和措施,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赤潮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持,推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灾害防控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我国赤潮灾害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体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地理分布来看,我国赤潮灾害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
这些地区由于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在季节分布上,我国赤潮灾害多发生在春夏季,特别是5月至9月期间。
这一时期,气温升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从而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春夏季也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季节,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农业化肥的排放,都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诱发赤潮灾害。
从赤潮发生的海域类型来看,我国赤潮灾害主要发生在近岸海域,特别是养殖区、河口区和盐田区等。
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发生特征、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发生特征、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高波;邵爱杰【摘要】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in coastal waters severely damaged marine ecological balance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Bs in coastal wate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aper also explored the mechanisms of HABs from organisms,nutrient substance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 and provided some strategies mainly from the forecast and biological control to mitigate the HABs. In order to control HABs hazard much better and establish the data base of toxic and harmful organisms, prot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rine microorganisms and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organisms would be the mainly focus in near furore.%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根据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赤潮灾害发生时间、地域分布、赤潮生物优势种和规模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近海赤潮灾害的发生特征,同时探究了赤潮生物、营养物质(氮、磷、铁、锰、维生素、特殊有机物等)和外部环境(气象条件、水动力条件、海水理化因子等)引发赤潮灾害的机理,并着重从赤潮预报和生物防治两个方面提出赤潮灾害防治对策,指出国际性有害有毒赤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海洋微生物的保护与利用、赤潮生物优势种的快速鉴定等工作将成为防治赤潮灾害的重点.【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1(028)002【总页数】10页(P68-77)【关键词】赤潮;特征;机理;预报;生物防治【作者】高波;邵爱杰【作者单位】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6;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12;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5赤潮,国际上现称有害藻类水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是由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1]。
浅谈近年我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

浅谈近年我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作者:侯静胡成丽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6期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作为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一直威胁着我国的海域和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赤潮仍持续不断发生,据国家海洋局对赤潮的监测分析,发生较大面积赤潮的海域主要为:渤海湾、长江口外海域、浙江舟山北部、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台州列岛、浙江台州外侧海域、辽东湾芷锚湾海域、江苏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江苏南通外海海域、山东日照、海阳至乳山附近海域等。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赤潮发生次数 119 96 82 93 82 68 68 69 55 73 46赤潮累计面积 14550 26630 27070 19840 11610 13738 14100 10892 6076 7971 4070注:根据国家海洋局每年对赤潮监测的数据做出上表根据上表所示,2007年—2013年以来我国赤潮的发生次数及赤潮累计面积较2007年前比均有所改观。
每年的监测数据表示,赤潮灾害高发区仍然集中在东海海域,高发期在每年5-6月。
7年间引发我国海域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不断增加,并且种类有所变化。
2007年主要为: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具齿原甲藻和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链状裸甲藻、亚历山大藻等。
2008年主要为:无毒性的具齿原甲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和对养殖生物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血红哈卡藻、卡盾藻等。
2009年主要为:夜光藻、赤潮异弯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等。
2010年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锥状施克里普藻、红色中缢虫、米氏凯伦藻、赤潮异弯藻、多纹膝沟藻、角毛藻、海洋卡盾藻、红色赤潮藻、尖刺伪菱形藻、利马原甲藻、链状裸甲藻、螺旋环沟藻、裸甲藻、球形棕囊藻、旋链角毛藻、隐藻。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
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
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
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
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赤潮(教学版)

这些鱼怎么了?
赤 潮 对 生 物 资 源 的 危 害
• 织纹螺在生长 过程中,摄取 赤潮中的有毒 藻类而被毒化。 人类食用织纹 螺引起食物中 毒。 福建雄江出现大量 死鱼,库湾生态再 敲警钟。鱼儿大量 死亡,养殖户忙着 捞死鱼
赤潮重创福建 鲍鱼养殖
福建平潭海上养殖户遭遇赤潮
赤 潮 对 环 境 的 破 坏
3 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
⑴ 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⑵ 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 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⑶ 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 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 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⑷ 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 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赤潮对人类健 康的危害
危害
• • 1 使海洋生态平衡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 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 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 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 原有的生态平衡。
2 危害人类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 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 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 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 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 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主要原因——人类活动
全球海运业发展 国际交流的加强
过度的海水开 发与海产养殖
工农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 的排放污染 海域,导致 水体富营养 化。
海洋污染引起赤潮
养殖密度过高和过度投饵 引起的赤潮
重要原因——生物因素
海洋浮游微 藻等赤潮生 物的大量繁 殖聚集
1989-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江苏

198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无199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北方海域遭受两次台风影响,局部出现高潮位:上海、江苏两地受北上的第5、15号台风影响,局部出现较大风暴潮增水,特别是第5号台风早在6月份就影响长江口以北,上海黄埔公园站和江苏省连云港站出现超过警戒水位的高潮位,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受第15号台风影响,上海、江苏沿岸均出现1米以上较大增水,加上暴雨的作用,上海市区部分街道积水严重。
对重点开发区,加强防止海岸侵蚀的工作:随着风暴潮灾害的频繁发生,某些重点经济开发区海岸受到海水严重侵蚀,并有加剧的趋势,如:山东省羊角沟一带、江苏省北部、上海市、天津市塘沽等地区。
对这些地区的海岸防护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采取各种办法和手段对付这种侵蚀,逐步使防止海岸侵蚀的工作得到落实。
1991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一九九二年中国海洋灾害预测预计1992年海洋灾害将比1990年轻,与1991年持平或略偏重。
1992年台风风暴潮灾约3~4次。
影响严重岸段仍在广东、海南、广西,特别是粤东地区可能出现较大风暴潮灾,其次为福建、江浙、上海沿海。
1992年8、9月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沿海的天文潮位较高,特别在大潮期,沿岸许多站的预报高潮位均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此时若受台风影响极易成灾。
199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由天文大潮和第16号强热带风暴共同作用引起了92特大风暴潮,8月27日20时风暴中心位于22.0°N,125.5°E,距台湾省480公里,30日14时登陆台湾花莲,中心气压978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0米/秒,31日06时登陆福建长乐县(中心气压978百帕,最大风速25米/秒)。
该风暴从生成至登陆台湾、福建一直未达到台风强度,但是风暴的尺度特别大,6级以上大风影响范围南北纵跨近2000公里。
31日20时,风暴减弱为低气压后沿华东中部缓慢北上,9月1日14时其中心位于苏北,此时因受到高空位于我国东北到日本海的高压坝阻挡,使得黄海北部、渤海中南部出现8~9级,阵风10级的偏东大风。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魏祥振(大连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国大连 116023)摘要:综述了我国近十年赤潮的发生概况,赤潮的时空分布状况及赤潮带来的经济损失状况。
并展望了接下来赤潮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近十年发生概况时空分布损失1.赤潮概述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局部海区浮游生物异常繁殖,集中死亡,使海水恶化的一种海洋现象。
1.1赤潮引发生物目前已知能够引发赤潮的生物除红色中缢虫为微型浮游动物以外,其余全是浮游植物,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超过330种,其中80余种为有毒种。
我国海域辽阔,物种丰富,通过对我国近海赤潮生物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统计:分布于我国近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有43种引发过赤潮,其中甲藻(20个属,70个种)和硅藻(22个属,65个种)居多。
在我国引发过赤潮的43个种中,链状亚历山大藻、多环旋沟藻、链状裸甲藻等28种引发种为有毒种。
图1-1为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1]。
图1-1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1.2赤潮灾害成因1.2.1 赤潮产生的原因近海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差,河流入海口,营养盐丰富,加上水温、海流、潮汐、气压、水温等自然条件影响,致使近海水体环境较为适合赤潮生物异常繁殖。
目前日益剧烈的工业生产活动及不科学渔业养殖活动,导致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形成了适宜的藻类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进而致使近年赤潮发生异常频繁。
1.2.2 赤潮的危害赤潮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海洋渔业的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及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容易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其次,对海洋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最后,某些赤潮生物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在鱼虾贝类中富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到人类。
2.我国近十年赤潮发生概况2.1发生次数至2000年来我国赤潮发生次数呈爆发型增长,近十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年都在七八十次,其中2003年为最,达到119次。
中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及主要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分析

中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人数及主要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分析1、概况2019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给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03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
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4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1亿元。
与近十年(2010年—2019年,下同)平均状况相比,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
《2020-2026年中国海浪灾害防治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单次海洋灾害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909“利奇马”台风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02.88亿元。
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87.35亿元;其次是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21.63亿元。
2、风暴潮灾害(一)总体灾情201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1次*,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为近十年平均值(86.59亿元)的1.34倍。
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9次,5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16.38亿元,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温带风暴潮过程2次,未造成灾害。
2019年,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87.26亿元,占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75%。
3、海浪灾害(一)总体灾情201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9次,其中台风浪15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4次。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0.34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并且产生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赤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治赤潮的方法。
一、赤潮的现状分析1. 赤潮的影响范围扩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赤潮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影响范围扩大。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赤潮的严重威胁。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渔业资源、旅游业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
2. 赤潮事件频发赤潮事件的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赤潮,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赤潮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
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所释放的毒素会导致鱼类中毒、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死亡。
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二、赤潮的防治方法1.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赤潮的监测是防治赤潮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的演变趋势,及时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
这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控制污染源赤潮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水域的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赤潮事件的发生。
3. 促进生态平衡恢复赤潮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4. 科学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减少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超过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5. 加强国际合作赤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国海域赤潮发生趋势的年际变化_张青田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6002( 2013) 05-0098-05
Review on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Red Tides in China Sea ZHANG Qing-tian1,2 1.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Chemistry,Tianjin 300457,China 2. 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7,China Abstract: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red tide ( i. e. harmful algal bloom,HAB) in China coast was reviewed,and the occurrence trend of red tide in the 21st century became the main part. We hope this review would help the people to analyze and control the HAB in China.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HAB in China was becoming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and it generally increased in its frequency and scale,and in number of HAB species.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HAB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were almost two times of that in the second five decades last century. Among the four China seas,East Sea became the most serious zone beyond South Sea,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last century. And the scale of HAB increased obviously in Bohai Sea,too. Most HAB often occurred in May and June,and its occurrence months had an increasing trend. This trend demanded longer monitoring and increasing monitoring frequency. On the other hand,the decrease in frequency and scale of HAB in some years also gave us the confidence to control the HAB. Key words: red tide; harmful algal bloom; annual change; China Sea
赤潮PPT讲解

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污染底泥,或 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矿物、石灰匀浆及沙 等覆盖受污染底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 境。
4、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 种类的引入。
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措施, 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 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 入养殖区。
5、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 人体。
危害
• 1 使海洋生态平衡破坏
•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 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 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 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 原有的生态平衡。
2 危害人类健康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 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 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 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 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 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重要原因——生物因素
海洋浮游微 藻等赤潮生 物的大量繁 殖聚集
中国赤潮分布
• 赤潮的高发区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 口、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
• 2007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其中渤 海7次,黄海5次,东海60次,南海10次 。 累计面积约11,610平方公里。
近年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件
追根溯源 赤潮成因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 有人为因素引起的,可能但不 一定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 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 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 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 2种、原生动物1种。
1、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农业废水 和生活 污水排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 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 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

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洛昊;马明辉;梁斌;朱容娟;梁雅惠【摘要】Both the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d tide in China Seas were described,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control measure were set forth.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1) From 1933 to 2011, 1047 times of red tides were recorded in China Seas.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red tide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ce 2000. (2) Red tide distributed in both south and north coasts in China.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different obviously. Estuaries and inner bays were high-frequency red tide areas, in which East China Sea w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High-frequency season was from May to August, and red tide occurr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ll year round. (3) Up to 2009, the frequency of red tides caused by dominant species counted as 417, about 45 percent of the total events; and frequency of toxic red tid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4) Major nutrient loads were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induced the red tide events. Early warning and strengthening pollution contro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s would be the main measures to prevent HABs.%通过描述我国沿海赤潮发生历史和现状,深入探讨了我国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应对赤潮灾害的减灾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魏祥振
(大连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国大连 116023)
摘要:综述了我国近十年赤潮的发生概况,赤潮的时空分布状况及赤潮带来的经济损失状况。
并展望了接下来赤潮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近十年发生概况时空分布损失
1.赤潮概述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局部海区浮游生物异常繁殖,集中死亡,使海水恶化的一种海洋现象。
1.1赤潮引发生物
目前已知能够引发赤潮的生物除红色中缢虫为微型浮游动物以外,其余全是浮游植物,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超过330种,其中80余种为有毒种。
我国海域辽阔,物种丰富,通过对我国近海赤潮生物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统计:分布于我国近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有43种引发过赤潮,其中甲藻(20个属,70个种)和硅藻(22个属,65个种)居多。
在我国引发过赤潮的43个种中,链状亚历山大藻、多环旋沟藻、链状裸甲藻等28种引发种为有毒种。
图1-1为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1]。
图1-1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
1.2赤潮灾害成因
1.2.1 赤潮产生的原因
近海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差,河流入海口,营养盐丰富,加上水温、海流、潮汐、气压、水温等自然条件影响,致使近海水体环境较为适合赤潮生物异常繁殖。
目前日益剧烈的工业生产活动及不科学渔业养殖活动,导致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形成了适宜的藻类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进而致使近年赤潮发生异常频繁。
1.2.2 赤潮的危害
赤潮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对海洋渔业的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及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容易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其次,对海洋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最后,某些赤潮生物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在鱼虾贝类中富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到人类。
2.我国近十年赤潮发生概况
2.1发生次数
至2000年来我国赤潮发生次数呈爆发型增长,近十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年都在七八十次,其中2003年为最,达到119次。
近十年赤潮发生次数剧增主要是由于沿岸剧烈的工农业生产导致的,大量富营养废水排放入海,造成了较好的赤潮生物繁殖条件。
图2-1为我国近15年发生赤潮次数统计分布图。
图2-1我国近15年发生赤潮次数统计分布图
2.2覆盖面积
我国近十年赤潮累计发生面积十分广阔,平均每年14700平方公里,其中2004年赤潮发生的累计面积最广,接近27000平方公里。
我国近十年赤潮发生的累积面积比较广阔主要是由于赤潮发生比较频繁、发生规模较大所致。
图2-2为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区域累积面积分布图。
图2-2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面积累积分布图
3.近十年赤潮分布
3.1空间分布
我国赤潮在空间上分布特点为:东海居多,南海、黄海、渤海依次次之。
图3-1为我国四大海区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累积分布图。
东海近十年发生赤潮次数比较多,赤潮主要发生舟山群岛、台湾海峡等处。
主要原因首先是工业、养殖业致使附近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较适合赤潮爆发性增长,再者东海海域水温及海流、潮汐等自然因素也促成了赤潮生物的异常繁殖。
南海发生赤潮区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附近,黄海发生赤潮的区域主要在辽东、青岛、连云港等工业较为发达的近岸地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渤海由于海域较小,所以区域的赤潮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除环渤海工农业剧烈、养殖业比较发达,海水富营养化严重外,孱弱的海水交换能力也是致使赤潮发生比较频繁的一个重要因素。
渤海海峡、秦皇岛近海、辽东湾为渤海赤潮的高发区域。
图3-1我国四大海区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累积分布图
3.2时间分布
我国赤潮主要发生在春末秋初之间,舟山、闽南、珠江口海域5、6月份发生较为频繁,北方黄渤海区域赤潮多发生在夏季7、8月份。
这和海域温度及海流、海水营养盐含量等有关。
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而春夏两季近海温度适宜,而且由南向北的近岸海流能卷起海底丰富的营养盐,故而促成赤潮生物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导致赤潮的频发。
图3-2为我国2009和2010两年137次赤潮分月份发生次数统计图。
图3-2我国2009和2010两年137次赤潮分月份发生次数统计图
4.近十年赤潮损失
在2000年之前,我国赤潮发生次数较少,累计发生区域也不是很广,虽然也造成过相当数量的经济损失,如1997年11月26日,在广东省饶平县发生了蓝藻赤潮,直接经济损失约6556万元。
但总体影响不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2000年以来我国赤潮发生次数剧增,影响面积加大,赤潮带来的损失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仅2001年一年因赤潮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亿。
随着赤潮带来的损失的增加,赤潮灾害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从2006年开始随着各种监测预防手段的应用,我国赤潮带来的损失逐步减小,但赤潮带来损失仍不可小视,如2009年8月中旬福建莆田赤潮直接造成养殖业损失0.6亿;2010年6月下旬秦皇岛-昌黎赤潮直接经济损失2.05亿。
仍然图4-1为我国近
10年赤潮损失情况分布图。
图4-1我国近10年赤潮损失情况分布图
5.结语
5.1结论
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比较多,平均每年达七八十次;赤潮发生的累积面积比较广,平均每年接近1.5万平方公里。
我国赤潮一半以上发生在东海海域,这和当地工农业及自然条件都有关,我国赤潮高发期春末至秋初一段时间,主要受水温影响。
我国近十年赤潮损失严重,随着近五年对赤潮的监测预防能力的提高,损失有所降低,但仍需重视,部分赤潮仍因无法及时预测而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5.2展望
赤潮一种极为常见的海洋自然灾害,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接下来对赤潮的研究应在如下两个方面重点展开。
首先,应加强赤潮监测手段的研究,通过各种生物、化学、物理手段及时预测赤潮的发生,为养殖业提供及时的预报,以减少赤潮带来的损失;再者,近年来有毒赤潮频发,严重污染近海养殖产品,并最终会危害到人类,有毒赤潮的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赤潮现状及防治对策[J],齐鲁渔业,2005,22(5):19-22.
The Overall Status of Red Tide Disasters in Past Decade of China
Wei-Xiang zhen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Harbor,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Liaoning Dalian 116023) Abstract:Summarize the occur status, 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status, the losses status of red tides in past decade of our country,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s where we should research next.
Key words:Past decade Occur status Distribution status Lo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