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总是要共同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秩序即社会公德。伦理学界关于公德有两种解释,一种为广义,即公德就是利国利民、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维护群体的生存发展。如我国有人把“五爱”作为社会公德或国民公德。另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即把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称为社会公德,我们讲的是狭义的社会公德。例如公共场所的遵守公共秩序,不随地吐痰等。

社会公德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最一般的关系,而不是某一个特殊领域的关系,更不是某一个特定阶级的关系,它是所有阶级公认的必须共同遵守的。

社会公德的特点:

(1)社会公德的规范是十分具体明确的。如电影院中的禁止吃带皮的瓜果,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止在地上吐痰,扔纸屑等。

(2)社会公德的规范是简单易行的。它要求社会的全体成员都能做到,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但是要通过教育,使这些规范逐渐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成为个体自觉、自动、自主的选择。

(3)规范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方面的共识,因而相对成熟,经得起时间得考验,能保持长期相对不变。

(4)社会公德规范具有普遍适应性。社会公德的规范绝不是只能在某一地方,某一社会群体中实行的特殊的道德规范,而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超越地理界限,而且超越民族甚至国家的界限,成为国际的人类共同的公共生活的行为准则,如国际环境日,国际戒烟日等。

社会公德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在人与人之间;二是人与社会之间;三是人与自然之间。

(1)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要做到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首先是举止文明,接人待物要礼貌大方、和气、亲切、热情,但要适中,要懂规矩。其次,要平等地对待交往中的人,尊重他人的尊严、个性。不论自己地位高低,要注意平等待人。第三,在社会交往中要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

(2)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做到爱护公物,遵纪守法。没有秩序,社会就无法维持其正常的生活。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律、法规等社会公约的遵守和敬畏,意味着个体对自己的严格的自我约束和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其标准是不妨碍社会大众的权益与利益。遵守公共秩序,一种是有文明规定的,如交通规则,图书馆阅览室不许大声喧哗,这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另一种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和行为习惯,如购物时排队,按秩序上车等。

(3)人与自然层面上要保护环境。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是保护自然环境,包括人化的自然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没有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对自然处于野蛮索取的状态,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烧一山,种一坡,收一箩,煮一锅”,导致了水土流失,近年来该地区水患频繁和此有着重要联系。又如人对自然的开发,导致动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以至于动物种群的灭绝等。

公民与公民道德

1公民与公民责任

何谓“公民”?广义上讲,所有国民自出生开始即是公民,享有基本人权。狭义上理解,则是达到法定年龄能行使投票权等政治权利者,为法律上所说的公民,即为“有法定权利”的公民。按照《辞海》的解释,“公民”乃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包括未成年人和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在内”。根据这一定义,“公民”的概念相当于“国民”,系指一国之民全体而言。当我们说“国民”时,意味着出生、成长并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人(National people);而当我们说“公民”时,是在法权意义上讲的,具有这个国籍的人就称为这个国家的公民(Citizen)。比如,《辞海》特别提到了我国《宪法》对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个规定进一步说明,“公民”不仅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而且还是宪法所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公民”这个概念表示的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以及自己意识到相对于社会或国家的责任及义务。公民的基本责任或义务,原则上应当是由宪法和相关法律界定的。权利同时意味着责任,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权利就是保障自己的权利。因此个人的自由平等不但是每个公民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更是公民为了自身安全和社会进步而必须实践的义务。联系到我国大陆公民在非典时期所暴露出来的,公民意识欠缺而公民却不自知的情形,着实令人担忧。公民意识欠缺导致公民责任淡漠:在日常生活中,公民的行为显现出随意性,如随地吐痰、横穿马路、乱闯红灯等等;在非常时期则显出扭曲性,要么惊惶失措,要么躁狂一通。很多人不能认识到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是统一的。因此,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的责任感,我们任重道远。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3年3月,当非典在香港大规模爆发时,我们从电视、报纸上看到走在大街上的几乎所有的香港人都戴着大口罩。当时周围很多人因此认为香港人是紧张过度,但香港人说,第一,我戴不戴口罩,并没妨碍到任何人。第二,我戴上口罩,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香港同胞长期自觉形成的公民意识在这时得到了体现。

2公民道德的时代内涵

有人认为,在传统时期,威权者是社会统治者,大众是统治者的奴隶和臣民。自由、平等只不过是大众向往而非社会的现实。因此传统时期即为臣民时代。现代时期所有的人拥有普遍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共同体一位普通的公民。因此现代就是公民时代。我们现在所要实现的现代化从一种视觉看,就是要实现公民社会、公民国家。与此同时,我们的现代化自身又包含着全球化的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环境保护、物种延续、人权种族,还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等都已和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因此,公民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世界的意义。

在现时代,公民的利益和幸福有赖于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有赖于公民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来推动,这种双赢的规则往往以良性互动来表现。这种良性互动是一种遵守程序、遵守规则的行为,因此有序推进、积极参与成为公民谋求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条件下,谋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式就是支持和引导公民提高素质,尤其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准则是我国谋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中之重。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是顺应我国发展的明智之举。

公民道德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公民道德不同于一般道德形态的特质所在。公民道德应该围绕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公民道德是指反映并保障社会成员的利益,是对社会成员价值主体的精神反映和社会意识及行为规范,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精神标志。在现代公民应有的素养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就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3.公民道德现状评析

(1)我国现阶段公民道德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公民的整体文明水平、道德水平大为提高。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指出的那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

事实上,有人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深层的道德进步因素,并把它们概括为:“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正在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懒’向‘勤’,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争取型’,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变化等”。表现为:第一,在功利观上,主张“义利兼顾、义利并重”取代“重义轻利”。社会主义利益观认为,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追求经济效益又讲究社会效益,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以及各种形式的不道德和非法的谋利行为。第二,在贫富观上,主张“勤劳致富”、“勤劳先富”取代“安贫乐道”、“甘守清贫”。第三,在交往、交换观上,主张“民主”、“平等”、“公正意识”取代“专制”、“等级”、“特权”观念。第四,在竞争观上,主张“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取代“因循守旧”、“与世无争”。第五,在人生价值观上,主张“尊重个性”、“崇尚自主”取代片面的“依附意识”。第六,在消费观上,主张“适度消费”、“求知求美”取代“禁欲主义”。第七,在亲情观上,“经济原则”冲淡了旧的人伦观念……

但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比如,在市场经济中,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现象严重(如偷税漏税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伦理道德沉沦(如贪污腐化、吃喝嫖赌等);一些人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和国家、集体利益,搞不正当竞争(如假冒伪劣产品、商品与广告中的伪科学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被曲解,斤斤计较,按酬付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等等,使一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如指路要价等)。一个时期以来,我们重视人的智力、文化、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提高,重视人的外在约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却忽视了去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忽视了人的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

(2)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紧迫性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公民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素质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持的。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民素质就是综合国力的根本要素。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在于公民素质已经日益成为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公民道德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享有的同时对相应的公民义务的尽责以及人们在此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它本质上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社会转轨变型期,思想观念的转换、新旧体制的交替、利益格局的重组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多样化、社会意识和道德冲突的激烈化,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恶化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强化道德的批判功能,刹住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然而仅仅局限于此又是远远不够的,公民道德要重在建设,大力发挥道德的教育、矫正、重塑功能,不失时机地抓紧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弘扬和推广普及工作,尽快克服社会大转折时期某些领域道德薄弱、道德失范甚至道德败坏的状况,防止人们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特殊的时期陷入误区、失去方向,引导人们从根本上抵御各种消极不良甚至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风气的侵蚀和毒害。一个社会财富要增加,要使得有一个好的效率,就需要有道德的限制和支撑,每个人都要讲道德。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如何,影响自身形象,也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实,较高的道德水准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态、优化包括投资环境在内的人文生态。因此,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20多年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缺德失信现象无不与当事者社会责任感缺乏或淡薄有关。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有待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法律等多方面来努力,但核心都不应偏离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必须把强化社会责任感作为提高公民素质的中心环节来抓。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

恩格斯说过,社会公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列宁也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看来,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

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

础性工程,务必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有助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为此,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把握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文明礼貌。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内容,它集中反映着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礼貌则是行为文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明礼貌关系到日常生活中许多方面:社交活动,饮食方式,接待客人,访问亲友,席间谈话,礼让妇女等等。概括地说,文明礼貌就是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指公民在关心、爱护人的方面所应当表现出的文明水平,集中体现为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第二,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第三,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对一切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爱护公物就是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的共同劳动成果;就是要正确使用城乡道路、水电、通讯、交通、环卫、消防等公用设施,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就是要反对损坏公物、化公为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保护环境。具体地讲,就是要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就是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就是要节煤、节电、节水;就是要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就是要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

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增强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遵纪守法。公民自觉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遵纪守法,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法、知法、用法,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就是要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就是要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里还要强调,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必然促进遵守社会公德。从根本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就包括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道德氛围,使“守法”成为实践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社会公德重在养成,重在把遵守社会公德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习惯。列宁认为,当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的时候,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渡到它的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这就告诉我们,弘扬社会公德,必须十分重视社会公德养成机制的建设。

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机制。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基础。古语说:“德教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进行道德教育,一是要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新闻媒体要开辟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集中宣传公共生活领域文明礼仪知识。二是要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比如,在公共卫生方面,着力培养市民的责任意识,主动营造和爱护身边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养市民自觉遵守法规的意识,解决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等等。三是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完善以市民学校为载体的全民教育网络体系,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公共文明行为大家谈、大家唱、大家写、大家画、大家做等活动。发挥农村文明大院的作用,加大对农民进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

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修养机制。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它有利于公民在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提升道德境界。所谓道德境界指公民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道德情操水平。道德境界犹如阶梯,从初始境界到完善境界,其间是漫长的中间境界。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公民通过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形成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离开在实践中的反省、自查来谈修养,不过是一句空话。

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创建机制。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争先创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社会公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

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全民动员机制,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局面。

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示范机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公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当前,要以中央文明委组织的评选表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进行社会公德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创建活动的社会公德内涵,努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评价机制。为规范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工作,提高评选表彰工作质量,促进创建活动健康发展,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9月发布了《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又印发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这些举措对于建立社会公德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首都文明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公共文明行为指数发布机制,即根据首都城市定位和举办奥运会的要求,确定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指标,运用科学统计和现场观测的方法,跟踪研究并发布由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欣赏、公共参与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市民公共文明行为指数,定期分析、评估、检测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的效果。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多种规范行为准则的方式,最主要的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两种,下面让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社会公德作对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1.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道德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继承性人们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这些凝聚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道德。 简明性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共道德规范,更是简明了。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㈠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是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倡导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㈡助人为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该做的事,看做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道德,是有爱心的表现。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的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别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㈢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公用的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秩序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公共财物都能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沪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1-2《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教案1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分领域和层次。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同学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界定,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指社会公共生活准则。这些公共生活准则是需要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二是指与私德规范相对应的公德规范。私德是人们在私人生活和交往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公德则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三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的制度、守则等。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思考:社会公德在我国当前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社会公德通过社会舆论评价和人们良心的自省来提高人的思想和觉悟,从而提高人们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的自觉性,因此,它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具有无可替代性。 首先,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社会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社会成员往往就可以不产生大的纠纷,或者自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因琐碎小事而酿成剧烈纷争和严重混乱,使人们能够在稳定而有序的环境中安居乐业。社会公德主要作用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 其次,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窗口”。今天,人们不仅要以建筑、道路等物质环境来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也要从人们的公德水准来衡量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德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是亲和力、号召力、影响力的基础性要素。社会公德的提高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公德往往是多数人的道德风貌、道德活动现象的综合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示器。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振奋,社会安定,生产稳定发展;恶劣的社会风气使人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生产停滞。 二、社会公德基本特征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 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都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 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作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下 第四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第1课时教学设计

1、三人行,必有我师。21.2.272.27.202115:3315:33:55Feb-2115:33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5:332.27.202115:332.27.202115:3315:33:552.27.202115:332.27.2021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27.20212.27.202115:3315:3315:33:5515:33:55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February 21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2/27/2021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时33分3时33分27-Feb-212.27.2021 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1.2.2721.2.2721.2.27。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15:3315:33:552.27.2021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 亲爱的读者: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 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21.2.272.27.202115:3315:33:55Feb-2115:33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5:332.27.202115:332.27.202115:3315:33:552.27.202115:332.27.2021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27.20212.27.202115:3315:3315:33:5515:33:55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February 21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2/27/2021 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3时33分3时33分27-Feb-212.27.2021 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1.2.2721.2.2721.2.27。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15:3315:33:552.27.2021Saturday, February 27, 2021 亲爱的读者: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 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专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专题八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与法规 授课章节:第五章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道德、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崇尚道德、法律的理念。 2、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教学重点与难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法律规范。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演示;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思考题: 说说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进入新课:

一、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要求主要包括四点: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从不同的侧面对大学生上网的行为提出要求。先请各位收听一则消息。这就是发生在2010年4月20日的事情,这位江同学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散布会有地震发生与取消世博会的消息,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在我国目前4、04亿的网民当中,大学生网民所占的比例约达到了40%,队伍相当庞大。可见,大学生如何使用网络工具,势必会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①大学生应该如何使用网络? ②您就是如何使用网络贴吧的? ③怎样认识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正所谓,凡事无绝对。我们来进行一般认为上的区分。像查资料、瞧新闻、瞧电影、听音乐、网上购物、BBS论坛等,我们一般认为就是正确的网络行为。然而像浏览下载色情信息、网络诈骗、黑客等行为就是很明显的不正确的行为,我们应该自觉地加以抵制。还有一些网络行为就是可褒可贬的,很难说对或错,例如人肉搜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人肉搜索的问题。先请瞧一个案例。(视频) 这就是发生在2008年10月的惨剧,在这个案例里面人肉搜索就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什么就是人肉搜索呢? 从名称上来瞧,人肉搜索就与我们经常用的百渡、谷歌等完全利用机器搜

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C)(教学设计)

资源信息表 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 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C)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懂得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让学生懂得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力倡导社会公德,遵

守秩序,举止文明,公共场合要乐于助人。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调查收集相关图片资料,讨论,朗诵等活动,体验感悟到公共社会秩序离不开道德,通过社会观察,讨论等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学生树立以讲文明为荣,不讲文明为耻的荣辱观。同时进一步明确乐于助人是一种优良品德,我们每一个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注重道德责任的优良传统。在社会生活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组织文明观察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2.收集图片资料。 3.拍摄生活实录。 教师准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并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上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让大家看一段录象: 【多媒体播放实录】 1.码头上人们依次排队检票。 2.图书馆里秩序井然,人们安静地看书。 3.学校的饭厅里学生们依次排队,井然有序。 4.十字路口的交通忙而不乱。 师:看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师:那么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确保井然有序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一课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出示课题】二、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师: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首先必须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调整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哪些基本道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日语1101班李宗学号201162458011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从一开始单纯的计算功能,到后来参与人类的工作,再到现在深入人们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跟电脑密切相关的网络也是如此。如今,各种社交网络,聊天工具种类繁多,但功能性大同小异,无非是让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建立联系,保持联系,再寻找新的联系。于是渐渐地,电脑和网络,似乎由一个简单的辅助人类工作的人工智能,转变为一个强大的世界性的“社区”。人们在这个“社区”里查找资料,浏览新闻,娱乐消遣,约会交友,想在现实中一样“生活”着。 然而,就像有光的的地方就一定有阴影一样,生活不是平静如死水的,网络生活也会时不时地有点波澜。网络由于大容量,互动性,隐秘性,易检索等特点,受到大家的青睐。但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网络立法和完善的网络道德,也由于网络的自身特点,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接踵而至,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例如这两年的“人肉搜索”,因为一些真真假假的信息和事件,对相关的当事人进行“挖掘”,再对现实中的人进行人身攻击或者其他威胁。有人认为,被人肉的人是“全民公敌”,他们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就活该被人肉搜索,杀一儆百,发动群众的力量,以后就不再会有人做不好的事了;有的人说不管被搜索的人做了什么,他的正当权益都应当受到保护,即使他真的做了什么应该下地狱的事,制裁他的也应该是法律而不是一群“愤怒的小鸟”。 发生“人肉搜索”事件,以及大家对其的意见不同的根本问题就是网络道德的不完善。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所应持有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准则,以及应表现出来的情感等一系列的具体规范和要求。网络再强大也只是工具,能不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关键还是看使用工具的人。 首先,我们应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善于利用网络增添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提高鉴别美丑的能力,远离不良内容。其次,我们要进行健康的网络交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同样尊重别人,做到不泄露别人的重要信息,营造一个安全可信任的网络环境。第三,适度上网,自觉避免沉迷网络,以学业为重。最后,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在缺少外部监管的网络空间里做到“不逾矩”,促进网络生活的健康和谐。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科学、健康上网,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积极力量。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三节: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道德与法律是两种基本手段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觉地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生活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就越突出。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的方式作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在生活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2、法律规范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范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的强制性,又有普遍的约束性。它不仅确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生活公共生活准则。只有政府、社会和公民都具有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并自觉遵守公共生活准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现代的生活方式。

辩一辩: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罪不罪”就含在“对不对”之中,但是,许多“对不对”却不是“罪不罪”的问题。 二、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法自身表现出来的、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可能影响。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引作用:首要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指引作用针对的对象为本人的行为。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 2.预测作用。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其作用对象是人们相互的行为。 3.评价作用。法律对他人的行为是否合法、违法及其违法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针对的对象为他人的行为。 4.强制作用。法的强制作用是指对于违法者的制裁,其作用对象是违法者的行为。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 5.教育作用。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其作用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6章91条。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QQ,微信,微博,等聊天交流工具的广泛使用,互联网已然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给人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目前,我们在网上进行社交和网上购物以及网上办公等活动,其中每一方面都充斥着或大或小的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虚拟社会具有信息传播快捷,传播渠道多样性等特点,我们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新闻资讯,了解国家大事,但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淫秽,低俗,甚至反动,暴力恐怖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有组织的网上恶意攻击和思想渗透行为,更是严重影响了生活秩序。 一。网络上突出的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诈骗行为,传播不良或虚假信息,网络行为失范。 诈骗行为利用了网络的隐蔽性,不法分子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或直接植入病毒等行为盗取网民的个人身份信息,从中获利,或在购物平台上冒充商家,骗取消费者钱财,甚至通过网络社交骗取网友的信任,最终实现其骗财的目的,这些年来,因网络社交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 传播不良信息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淫秽,暴力的信息让网友们避之不及,无数青少年遭到毒害。最可恨的是有些外国敌对势力在网络上肆意诋毁国家形象,意图挑起人民内部矛盾,甚至企图煽动国家分裂。现在,在网上随便浏览新闻

就会看到各种诋毁河南人是言论,有的甚至是谩骂。还有南方与北方,内陆与沿海,海峡两岸都成了不法分子挑起争端的借口,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政治目的。 网上行为失范的现象最为普遍,很多网友借助网络上的隐蔽性,在与人交流或评论时肆意谩骂,对网民进行恶意攻击,发送匿名消息,给别人带来了很多困扰。尤其是网络造谣现象,他们编造谣言 原名秦志晖,男,30岁,湖南省衡南县香花村人,高中毕业,曾是尔玛公司员工,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员工,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故意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2个小时就被转发1.2万次,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污称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编造了一些地方公务员被要求必须向红十字会捐款的谣言,恶意攻击中国的慈善救援制度;捏造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并将著名军事专家、资深媒体记者、社会名人和一些普通群众作为攻击对象,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这并不是特例,而是当前我们所处的网络环境中的普遍现象。网络社会道德已然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三、要想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严防网络网络诈骗,恶意

思修论文---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经过高中的苦苦挣扎。9月我们怀着期待与憧憬的心情踏入大学的校园。梦想与激情将在这里起航。我们怀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与相亲相爱的朋友分道扬镖。蓦然回首。想起高考前与朋友曾彼此诉说各自的美好,而又看似垂死挣扎的苦苦寻梦。我们彼此感触对方那紧张的脸庞,祝福对方。考后是匆匆的离别。只道句:路很长,多坎坷,一路走好。如今站在大学门。我们又多了一份责任,一份重担。我们已离步入社会越来越近。但法律未曾远离我们,我们必须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才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快乐。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建设者。倘若不知法律我们可能以身试法。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给我们的亲人带来无限的创伤。因此知法守法是我们建设祖国报答父母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都成为普通的事情。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犯罪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时就需要法律来解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在公共生活中需要有法律来维护它的安定有序。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法律无论是在古代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案(2课时)

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教学目标】 1.知道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2.知道遵守公共秩序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3.以正反事例说明,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需要。 4.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宁公共秩序,不妨碍和损害他人。 【教学重点】 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是人们公共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 【教学难点】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顾客、文明小乘客、文明观众、文明小游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一、导入新课 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园里人们愉快的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二、活动一:设计公共生活秩序单 1.让我们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吧。 当我们过马路时,

当我们参加社区活动时, 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 2.交流。 3.分析一下同学们的秩序单有什么共同之处,设想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三、活动二:秩序小实验 1.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质量的提高。 2.秩序小实验:找五个一端具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娇较小的瓶子中,瓶口宽度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分组进行实验,看看哪个小组能顺利有又块快地取出瓶中所有小球,并说出你的理由。 3.至今,我还记得小学老师教的一首走路儿歌:“小花狗、小黄狗,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抢前,不落后,摇摇摆摆去春游”从小我们就知道要遵守秩序,社会生活需要秩序,否则将混乱不堪。 4.在山西省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上课。突然一声沉闷的响声,教学楼开始晃动,就听外面有人喊:“地震了!”这时学生们惊慌失措奔出教室,纷纷冲向楼梯。拥挤中,一个学生被挤倒,紧接着压倒一片,其他人纷纷被推挤着从他们身上走过这次事故造成二人当场死亡,一人送往医院死亡,三人重伤,多人轻伤。 (1)材料中,本来没有发生严重的灾难,他们为什么会导致如此不幸? (2)材料中,人们怎么做就可以避免或减轻这种悲剧的发生? 读一读P29 阅读角,应急车道就是生命通道 5.小结:只有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才能确保人们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知识点

第二单元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知识点 1.生活中,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集市购物,去医院就诊......电影院、博物馆、集市、医院等场所都是(公共)空间。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生活构成了我们的(公共生活)。 2.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公开)的。所以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良好的形象)。 3.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自己的(需求),利用公共资源解决(现实问题),增加(生活的乐趣),丰富(人生的意义)。 4.为保障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政府一般会给公众提供一些(公共设施、设备)或(物品),如(道路、桥梁、路灯),为残障人士修建的(无障碍通道),公园里的公共坐椅,等等。 5. 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占有或浪费(公共资源),毁坏(公共设施),这些行为侵犯了他人合法的(公共权益),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 6. 公共资源的保障、公共设施的完善,可以让人们的公共生活更加丰富、便捷,让人们感受到(公共生活的美好),并愿意参与到公共生活中。 7.人人有权参与(公共生活),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享受(公共利益)。现代社会的人们积极倡导(共享),出现了很多共享的生活方式。 8. 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公共利益需要(共享)。只有共同维护公

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保障大家的(公共利益)。9. 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园里人们愉快的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10. 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质量的(提高)。 11. 为了引导、提示大家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人们设置了(公共标志)。 12. 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 13.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文明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 14. 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 15.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16. 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汇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论是公民个人还是社会单位或组织,都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7 .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法制的

公民职业道德规范

公民职业道德规范 公民职业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构成:公民道德规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构成。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的最首要的道德义务。公民应当热爱国家、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的尊严,保守国家的机密,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作斗争,把对国家的一切义务和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公民应当维护法律确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尽法律所规定的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爱国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公民通过爱国守法去实践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在我国,无论在何种场合,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公民彼此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讲诚实、讲信用。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礼,关系到世界对我们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评价,因此,明礼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要诚信,杜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诺言,忠诚待人。团结友善是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每一个公民,不论民族、年龄、职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相互友,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现实中,对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友善。

统编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练习题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生活,构成了我们的() A.公共生活 B.公共场所 C.公共秩序 2、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融入广阔的公共生活,以下不属于公共生活的是() A.在家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B.学校组织观看电影 C.到电影院看电影 3、在下列公共场所中,你认为我们小学生应该常去的是() A.营业性网吧 B.图书观 C.儿童游乐场 4、部分游客在公共场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大声喧哗,吸烟酗酒等,对这种行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A.这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别人无权说三道四 B.这种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C.这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公共利益,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表现 5、漫画《共享单车变私享单车》说明了() A.人民生活贫困,买不起私人自行车 B.人们拥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C.这些人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读图题。(每题15分,共30分) 阅读图片,根据图片填入相应的公共场所名称,并说说在这些公共场所的注意事项。1、 场所名称:__________ 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场所名称:___________ 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45分) 1、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活空间,一个是私人生活空间,一个是公共生活空间,在这两个空间,人们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同呢?(20分) 2、你见到过我们身边哪些公共设施遭到过破坏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的?(25分) 【答案】

法律规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的强制性,又有普遍的约束性。它不仅确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只有政府,社会和公民都具有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并自觉地遵守公共生活准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现代生活方式。 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以下几种: 1、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预测作用就会被怀疑,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3、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

4、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 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以上作用可以在案例分析中详尽体现, 案例一: 情急以刀刺人自残难逃刑罚 有了矛盾不冷静处理,情急之下刀刃相见,刺伤了别人自 己又后怕,悔恨中把自己刺成重伤,不但赔偿了对方的经济损失,自己还难逃法律的处分。近日,被告人张引绪被宝鸡市陈仓区人 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案例二: 长安区三学生高考前夕抢劫被捉 三个就要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聚在一起闲聊时觉得抢劫挺 刺激的,于是乘着酒兴进行抢劫,不想竟然抢到了以前的同班同学,当场被同学认出,不一会就被民警抓住。而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自 己触犯了法律,还给民警说自己要参加今年的高考,希望能早日回 去复习功课。办案民警直叹可惜可悲。

问题三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专题六树立良好社会公德 问题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准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一)指引作用 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不在于制裁违法,而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法的指引作用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形式实现,告诉人们可以作什么(授权性指引)、不得作什么(禁止性指引)、必须作什么(义务性指引)。 (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诉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达到化解纠纷、减少犯罪之目的。 (三)、评价作用 1、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2、法律评价的客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 3、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1)对国家机关极其公务人员要求“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对社会民众要求不能违法。 (2)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不能相互替代。 (四)、强制作用 1、何谓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律强制作用是指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2、法律强制的主体由国家(主动主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被动主体) 3、法律强制的手段是国家强制力。 4、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 (五)、教育作用 1、何谓法的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指的是法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2、法发挥教育作用的实施方式:一是,通过法律的学习;二是,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三是,通过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的影响。 3、法的教育的意义: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内心才认同,自觉遵守。 二、公共生活中相关的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惩罚法》 2005年8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06年3月1日施行,共6章119条。实施了19年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有着“离老百姓最近”美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新法实施的第一周里,搜罗了一批新法实施后的最新案例,管中窥豹,以帮助群众更好地熟悉这部法律。 《治安管理处罚法》于2006年3月起施行。其规范了两种人的行为:规范引导社会成

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三篇

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三篇 导语: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范文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忘初心,牢记职责,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迪学生英语思维,教学基本功扎实,方法灵活,信奉"教无定方,教贵有方". 善于与学生沟通,具有优秀的亲和力和工作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自律信条。并且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逐渐的成长和成熟。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一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时刻以人民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敢于牺牲的精神,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事,勤勤恳恳,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到了同事的赞许,领导的信任;工作中能充分发挥

模范带头作用,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积极带动本年级教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二、认真钻研,潜心教育教学研究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我经常翻阅《优秀教案》、《山东教育》等书籍、刊物,观看各种观摩课,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钻研教材,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所教学科在全县统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在工作中,做到尽善尽美 班级工作中,我一直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具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班级管理有方,有计划、有总结,重过程。学习刊物、学习笔记、班会教案、班会记录等班主任资料齐全。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成绩高。 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

沪教版思品八上12《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教案3

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 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理解遵守秩序、举止文明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小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堂阅读、讨论交流、情境模拟、问题辨析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并认可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形成规范意识,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 2.要求学生阅读、收集雷锋同志的优秀事迹。 3.指导学生课前活动,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大力提倡社会公德 2、难点: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下面请各小队派两名代表,给大家介绍介绍观察记录的情况。 学生交流:略 【多媒体显示】

(说明:该环节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注意引导和归纳。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显示逐步呈现。) 师:从同学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公共生活场所中仍有一些人不注意遵守公共秩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道德风貌和文明素养),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可见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就必须要有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谈谈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媒体出示课题】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板书) 1.道德和道德规范(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本P8—P9页,要求学生分别找出“道德”与“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 【教师引导】针对以上我们同学调查的一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可以确认大家对这些现象都是不赞成的,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标准,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于衡量、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我们谈的道德就是其中的规范之一。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教育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为人们判断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提供基本标准,它是具体的,规定了人们的行为。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向全体公民提出了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媒体显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生朗读) 教师:刚才我们对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