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产多潮汕方言歌谣童谣潮州特产微课稿歌谣注释意思传统饮食文化新墟出名芳菜脯归湖出名好槟榔东里出名薄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方言歌谣
土产多
让我在此来啰嗦,
歌囝敲出潮州名牌产品多:
澄海出名猪头粽,月浦出名狮头鹅,
桑田出名大只蟹,潮阳出名冬瓜膏,
普宁出名老豆酱,溪口出名甜杨桃,
新墟出名芳菜脯,归湖出名好槟榔,
东里出名鲜薄壳,潮州姑苏香腐别处无。

潮汕歌谣作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学,具有深遂的内涵,独特的个性。

它不同其它文学体裁,其思想内容、文字形式多种多样。

一、澄海猪头粽
猪头粽是广东汕头澄海风味独特的传统名小吃,但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猪头粽。

香味独特的猪头粽也称猪首花,其主料经卤制后,用腐皮包好,置入长方形模具用重物压制后,撇去模具便为成品。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猪头粽大体为方块形状为主,猪头型的猪头粽你又是否看过呢?
潮汕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者祭祀活动,都需要准备供品,供品以猪、鸡、鱼、鹅、鸭等,这叫。

但这些东西在天气炎热时极容易变质,造成浪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都选择猪头粽作为“三生”或者“五生”中的一个品种。

既卫生可口,又容易保
存,不会造成浪费。

广宜华为猪头型猪头粽,首创于1996年,并已申请专利,特别适合各种传统祭祀活动。

十多年来,广宜华为猪头型猪头粽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口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猪头粽,作为澄海独有的传统风味小吃,一直坚持采用传统的工艺制作方法,主料选用上乘新鲜猪肉、首面肉,要瘦肥搭配适度,而后加进鱼露、酱油、白糖、高梁酒和八角、川椒、丁香、桂皮、大茴、小茴、肉桂等二十四味中药材然后用豆腐膜包裹起来,置于一个特制的木规之中,在上面加上100斤的石头压榨,挤出其中的猪油和水份,方可开规,所以您在食用的时候肯定不会感觉到油腻感,根据四时不同季节,调制取方,以适应人体营养吸收和寒暑浓淡味要求,能消食温胃。

特别考究的调味秘方,让广宜华为猪头粽素有“好吃又养胃”的美称。

猪头粽具有余味无穷的特点,是早点、夜宵佐餐之佳品。

吃早餐时,可用白粥配猪头粽,白粥清淡味美,配搭清香可口的猪头粽,既美味又健康。

猪头粽还可以作为佐酒小食,用来配啤酒,酒可将猪头粽的油脂香味带出。

猪头粽还可以配工夫茶,工夫茶具有消脂除腻的作用,就算多吃了也不会发腻。

猪头粽是袋装熟食食品,无须蒸煮。

平时放入冰箱冷藏,食用前取出,解冻后再拆开包装便可直接食用。

老山合猪头棕因其制法精巧、奇香独特、耐人寻味而著称于世,是澄城城北黄氏垂裕堂第10世黄钦山所创制,肇店于澄城树仔脚火烧桥头,注册商标为“老山合”牌,饮誉8代共200余载。

二、月浦狮头鹅
潮汕的狮头鹅历来闻名遐迩,甚至被誉为“世界鹅王”,其中又以汕头市郊月浦村的狮头鹅最为出名。

月浦街道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毗邻潮安县庵埠镇,东临梅溪河,西靠西港河,南接金园区工业城和岐山街道
老一辈的人回忆,以往一走近月浦村即是“鹅声一片”,然而如今,即便狮头鹅养殖仍是潮汕地区的特色产业,月浦村这一“狮头鹅养殖专业乡”却难负盛名,村里人向记者承认,狮头鹅养殖业在月浦已沦为“夕阳产业”,日渐式微。

听到“狮头鹅”,是不是认为鹅的头应该像狮子头啊,呵呵,当然不是。

狮头鹅的名称来历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因为曾经称为”狮头厝“的那个老房子已经很少人提起了。

狮头厝位于月浦村书斋头附近。

听爷爷辈说的,狮头厝是建在一座老房子上面或是说老房子重建,原来的老房子门口有个巨大的石狮头,所以重建起来的房子便被人称为“狮头厝”。

月浦村曾经很多人养鹅,狮头厝主人养的鹅比较出众,后来慢慢地,外乡人到月浦买鹅的时候都知道狮头厝的鹅好,便有了“狮头鹅”的叫法。

一直以来,潮汕狮头鹅脍炙人口,一是因其独特的外貌特征:头大而眼小,头部顶端和两侧具有较大黑肉瘤,且肉瘤可随年龄而增大,形似狮头。

二是其生长迅速,体质强健,肉质优良,被誉为我国目前农村培育出的最大优良品种鹅。

说起狮头鹅,月浦村民们无不自豪:“这可是我们乡里的特色,连周总理也亲自题赠嘉奖过的。

”这段故
事有一纸“国务院嘉奖状”作为佐证。

昨日,记者在月浦居委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了那张1958年12月颁发的、由周恩来总理签字的嘉奖状。

该奖状现高挂在街道办公室内。

月浦居委副书记佘桂锋告诉记者,远在半个世纪前,狮头鹅便作为汕头鹅种的代表到北京参展,且一举成名,从此“狮头鹅”可谓名声在外,而当时被选中参赛的种鹅,正是月浦村饲养的,随队去参赛的技术人员也大多是月浦人,如今月浦村从澄海区划入金平区,这纸嘉奖状也随着月浦人落地金平。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狮头鹅的“名声”越来越大,月浦村的狮头鹅养殖市场却逐年萎缩。

佘桂锋向记者坦承:如今村里专业养鹅户仅剩四五家,且规模不大。

究其原因,一家几代人均以养鹅为生、有30多年养鹅经验的佘先生向记者解释:一是土地稀缺,狮头鹅需放养,眼下难以找到大片土地供鹅群走动,这是养鹅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二是水资源污染严重,影响繁殖;三是饲料涨价快、人工投入高。

以佘先生养殖800多只狮头鹅为例,一年母本投入约20多万,消耗饲料16万斤左右约20多万,加上人工、场地投入,一年成本投入约50万元。

“而每年卖三科鹅苗仅回收三四十万左右,日常销售肉鹅可以添补些,近几年赚的刚好抵上投入的,赚不了什么钱”,佘先生感慨:“如今的养鹅业高投入低产出,所以很多村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养鹅了。


尽管言语中,月浦人对狮头鹅充满感情,对其作为月浦乃至潮汕特色倍感自豪,但大多数人表示:缺少政策扶持、机械化投入不够、土地资源稀缺、养殖成本过大等问题难以破解。

为了生计,月浦人不
得不弃养鹅业转而务农或打工,狮头鹅养殖从特色产业急转直下成为夕阳产业已成既定事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月浦村民对于狮头鹅养殖业日渐式微的现状感到心痛,月浦居委也正着手将村里仅存的较大规模养殖场申报为广东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希望能借此进一步提高狮头鹅的知名度,引起政府对狮头鹅养殖这一特色产业的重视,对其进行政策扶持。

2012年月浦现有喂养狮头家的人家已经不超过五家人,每年出笼狮头鹅不超过300头,主要供应本乡节日和喜庆之用。

三、桑田膏蟹
膏蟹是蟹类中的佼佼者,因其腹部呈赤褐色,故又有人称为赤蟹。

膏蟹以其腹中膏肥厚,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令人百食不厌,而远销国内外。

潮阳区河溪镇(桑田)有“膏蟹之乡”称誉。

这里地处榕江出海口,有万亩广阔海滩,是膏蟹天然“牧场”和栖息之所。

每逢涨潮,海蟹随水游至海滩觅食,退潮时,这些家伙乐不思归,却想找个低洼
的地方当“安乐窝”,藏匿起来。

河溪乡民了解它的这一特性,从清朝末年就开始用“踏窟捉蟹”的方法,即用特制木屐沿海滩踏出一排排脚印,海潮涨时蟹随水上来,退潮后捕蟹人用小网兜沿脚印一捞,便可捞上一只蟹来。

捕捞到的海蟹,如果腹部呈赤褐色,便是蟹中珍品膏蟹,否则是稍逊一筹的肉蟹。

捕捞到的蟹如在一斤左右是成蟹,可直接食用或上市,如果是幼蟹,则需放到人工特筑的蟹池里饲养三个月或一年之后方能捕捞上市。

膏蟹煮熟后膏似蛋黄,味香可口,又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有破瘀消食之功能,是病后体弱者补品和受跌打伤者辅助疗食。

河溪镇桑田一带养殖膏蟹已有300多年历史,膏蟹每只可达0.5公斤,膏多肉肥,味美爽口,营养丰富,是宴席佳肴,远销海内外。

河溪镇汕头市潮阳区辖镇。

在潮阳区境东部、榕江出海口西南侧,西南靠小北山。

面积65平方公里。

潮揭公路(省道)经此,有桑田、河溪、华阳3个港口,其中桑田、华阳2港有客船通汕头。

当地属
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为膏蟹的养殖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

蟹乃食中珍味,素有“一盘蟹,顶桌菜”的民谚,它不但味美,且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补品。

桑田膏蟹具有以下的营养价值:
1、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

提高免疫力。

调低血压,缓冲贫血,有利于生长发育。

2、富含钙,钙是骨骼发育的基本原料,直接影响身高;调节酶的活性;参与神经、肌肉的活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激素的分泌;调节心律、降低心血管的通透性;控制炎症和水肿;维持酸碱平衡等。

3、富含磷,具有构成骨骼和牙齿,促进成长及身体组织器官的修复,供给能量与活力,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4、富含铜,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子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5、其他功效: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还有抗结核作用,对结核病的康复大有补益。

中医认为螃蟹有清热解毒、补骨添髓、养筋活血、通经络、利肢节、续绝伤、滋肝阴、充胃液之功效。

对于淤血、损伤、黄疸、腰腿酸痛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四、棉城冬瓜糕
用老冬瓜刨丝,煮熟压干熬膏的冬瓜膏,如加白肉丁和芝麻仁者,称芝麻冬瓜膏,也是清甜香润,凉喉清肺之物,以潮阳产为著名。

棉城冬瓜糕是广东的一道传统小吃,用冬瓜、白糖、米糖、芝麻、
猪肉丁等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产品黄中透蓝,有透明感;食之柔软清甘,甜润油滑而不沾牙,是棉城传统名产。

产品多为内销,供不应求。

冬瓜糕是广东一道特色小吃,用冬瓜、白糖、米糖、芝麻、猪肉丁等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产品黄中透蓝,有透明感;食之柔软清甘,甜润油滑而不沾牙,是棉城传统名产。

产品多为内销,供不应求。

五、普宁豆酱
潮汕地区一直很好地传承着中原传统文化,当然也融合了不少地方特色,拥有不少食品制作技艺,“普宁豆酱”就是其中之一。

很早以前,普宁县民各家各户就有自行酿制豆酱的传统,作为做菜调味佳品或作每日三餐杂咸等,尤以洪阳一带生产技艺最好,味道最可口,远近闻名。

明代中期,普宁置县。

之后,人们便把豆酱加上“普宁”两字,称“普宁豆酱”,慢慢约定俗成。

明末清初,繁忙而又复杂的生活转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开始出现合制普宁豆酱共享,后来又发展到专门生产普宁豆酱的酱园和销售作坊。

据《普宁县志》、《普宁洪阳供销志》记载,清代道光年间,普宁豆酱有了大规模的生产,单从洪阳县城民间就先后建立了几家酱园,民国时已发展到有十多家酱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走上集体化道路,合兴、裕记等十二家商号组成联营社,年产豆酱1100担。

洪阳镇生产豆酱有150多年的历史,选用黄豆、面粉、食盐为原料,经过发酵、晒制、蒸气杀菌等生产流程制作而成。

产品呈金黄色,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香甜可口,是调味佳品。

今洪阳
酱油厂年产豆酱150吨,其中“培峰宝塔牌”豆酱1987年获广东省工业协会、食品协会联合举行的酱料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优秀奖。

产品销往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华民族是酿制发酵豆制食品的最古老民族之一,汉代以前就已形成和流传这门制作技艺。

根据古代史、近代史、古代中医药论著等史料的记载,豆制品不单广泛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饮食文化伴着社会进步丰富起来,在文化舞台上扮演她的主角。

许多电视台定时安排有饮食烹调栏目,香港凤凰电视台、无线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在该栏目中的佐料碟盘偶尔出现有豆酱,在字幕说明中标明是“普宁豆酱”。

普宁豆酱自古以来就得到广泛应用,无疑为潮菜以至粤菜的形成和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它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和海内外潮人以及喜欢潮菜的人结下不解之缘。

它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对其传承、发展和保护有着许多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豆酱呈金黄色,内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质醇味香,营养丰富。

普宁豆酱的味道咸鲜带甘,可用于佐餐蘸料以及烹煮海鲜、肉类,当然也包括蔬菜,尤其以烹煮鱼类最为美味。

较著名的菜式有普宁豆酱鸡、普宁豆酱骨、普宁豆酱煮鳜鱼等。

潮汕传统名菜“豆酱焗鸡”,便是以普宁豆酱作主要调料;其次,普宁豆酱也是潮菜筵席上常用的酱碟。

普宁豆酱虽然不是菜,但却是不少潮菜的佐料。

在家习惯了炒菜加一点来调味的,味道会更加鲜美,但是在外边却没什么人用豆酱,
吃起来味道总觉得不够鲜甜。

不难相信,使用这样的酱料,任何厨艺蹩脚的居家人士,都能调制出美味佳肴。

所以,有机会去普宁游玩,莫忘了捎回几罐正宗的普宁豆酱。

六、溪口甜杨桃
潮州城东出约十公里,便是磷溪镇溪口乡,岭南四大名果之一的溪口杨桃,便产于此。

其特点是个大、皮薄、肉脆、汁多,酸甜可口,远近驰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溪口乡地处潮汕平原,以种植杨桃、香蕉、拔仔(番石榴)等经济作物而闻名于世。

潮安磷溪杨桃,个硕味甜价格高。

潮安县磷溪镇种杨桃已有数百年历史,八年前“快刀”将田里杨桃“斩首”,高位嫁接“泰国甜杨桃”,没想到“潮泰混血儿”肥硕甜美,深受“尝新一族”的喜欢。

近年来,磷溪杨桃不仅销往国内各个城市,还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据当地农民介绍,磷溪镇特别是溪口片区种植杨桃很早就出名。

但随着市场的开放,省外国外水果越来越多,本地产的杨桃因个体小、味中带涩而渐渐被人们冷落,名噪一时的“杨桃乡”陷入尴尬。

20世纪90年代中,磷溪有人到泰国去旅游,尝到了又大又甜的“泰国杨桃”,心想,要是当地的杨桃能变成这个样子何愁无人要?于是就带了些许种苗回家,嫁接到本地杨桃树上。

很快便挂满了和泰国一模一样的杨桃,又大又甜。

开始上市时,因“杨”家有女初长成,认识的人不多,因此不被接受。

一两年后,随着人们出国的增多和国家对
外贸易的频繁,人们不但知道大杨桃是泰国名特产,而且在品尝泰国进口的杨桃后,发现无论肉质、果汁都难于跟磷溪嫁接的杨桃相比。

于是不但引发了2002年的嫁接狂潮,而且让磷溪的“泰国杨桃”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如今在磷溪境内随处可以看到成片的杨桃园,一望无际。

据一位姓刘的果农介绍,溪口片8个村和山内片近半的农田都种上杨桃,最多的一户超过10亩,少的也有一两亩地。

此外,随着多年的摸索,已有不少果农学会采用科学手段控花控果,尽量错开杨桃成熟上市的时间,以免果多价贱。

一些果农也舍得花钱包装上市,积极开拓市场。

磷溪杨桃是一种水分很多的水果,鲜果可溶性固性物为9%。

每100克可食部分含碳水化物6.2克,维生素C7毫克,内含蔗糖、果糖、葡萄糖、苹果酸46.8克、草酸7.2克、柠檬酸及维他命B1、B2以及钙、钾、镁、微量脂肪和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素,是一种营养成分较全面的水果。

磷溪杨桃对于人体有助消化,滋养,保健功能,对于疟虫有抗生作用。

果汁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治疗皮肤病的功效。

磷溪杨桃鲜果,性稍寒,多食易使致脾胃湿寒,便溏泄泻,有碍食欲及消化吸收。

若为食疗目的,无论食生果或饮汁,最好不要冰凉及加冰饮食。

七、新亨菜脯
菜脯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名菜之一,属于粤菜系。

“菜脯”即萝卜干,是潮汕传统佐食佳品,其中尤以揭阳市揭东县新亨镇所产的菜脯最负盛名,故《潮汕特产歌》有“新亨出名老菜脯”之吟唱。


菜脯选用优质萝卜为原料,精工腌制而成,色泽光洁,皮柔肉酥,香脆可口,既或佐餐又有消食开胃的功效。

新亨菜脯之出名,除了其质量上乘,肉质细腻,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之外,更离不开产品的销路,特别是东南亚各地的出口,使新亨菜脯成为畅销东南亚各国的名牌产品,长盛不衰。

新亨菜脯的出口至今已有138年的历史。

考新亨菜脯的出口,首先是由新亨倪厝(今硕和村)的先贤所倡导,第一个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就是该村的倪世庭先生。

倪世庭,字万朝,昔年移居于安南(今越南),为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清代同治二年(1863),他首次用红头船运载新亨菜脯到安南销售,拓开了新亨菜脯的出口南洋之路。

由于当地人对新亨菜脯的需求日益增加,倪世庭先生便经常返回新亨,采购产品,寻找合作伙伴,组建商号,扩大了新亨菜脯的出口规模。

在他的提倡和带动下,倪厝先后又有倪两兴、倪两发、倪源合、倪茂发等20多家杂咸商号随之而起,加入到新亨菜脯的出口行列之中。

这些商号相继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号,专营新亨菜脯,使新亨菜脯成为遍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名牌产品。

在倪厝先贤的影响下,邻近各村也纷纷组建商号,积极从事新亨菜脯的出口,使这一传统项目得到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

据统计,解放前新亨菜脯的年平均量为5万余担,年出口量为3万余担。

上世纪80年代后,新亨菜脯的品种日益齐全、丰富,出口量与日俱增,成为新亨农户的一大宗经济收入。

新亨菜脯之名扬海内外,倪厝先贤首倡出口之功不可没。

新亨菜脯的腌制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菜脯有独特的风味:色泽纯一,皮薄光滑,浓香扑鼻,入口响声,酥脆无粕,淡香清甜,余味芬芳,润喉开胃,确是难得的名菜。

把新亨菜脯装入陶缸密封,贮藏十年八载,变得黑油油的老菜脯,既是佳品,又可药用。

若小儿疳积,不思饮食,用老菜脯泡粥食之,则食欲增加。

大人食积,吃用老菜脯,祛风散气,平时饮食,油腻过多,配吃菜脯,更觉爽口。

若吃过量荔枝和龙眼,引起胃肠不良,用老菜脯煎汤,服之无恙。

新亨菜脯是传统产品,早在一百二十年前便畅销国内外。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新亨菜脯除保持原有传统品牌外,还加工腌制五香菜脯粒、酸甜菜脯条、清甜菜脯粒等产品。

“菜脯”是潮汕著名的特色美食和传统特产之一,与咸菜、鱼露并称“潮汕三宝”。

潮汕菜脯以揭阳新亨镇一带出产的最负盛名,以色泽光洁、皮柔肉酥、浓香扑鼻、清脆爽口著称,有过“肥鸡腿”、“咸猪舌”之美誉。

潮汕特产歌册有“新亨出名老菜脯”之吟唱,更有名士赞曰:“新亨名菜萝卜干,功于肉食不虚谈”、“菜食繁多何味佳?新亨菜脯列一名”。

其在潮汕以至东南亚等地区的知名度可以说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

新亨菜脯的出名离不开其优越的口感和质量,其最少具有如下的优点:
色泽光洁。

秋风冬日的吹晒使得新亨菜脯色泽光洁,皮薄光滑,油腊柔软,且即使久放也不会色泽暗淡。

适于做菜。

采用传统精制方法加工出来的新亨菜脯特别适合做菜,煮起来味道清香而不腻、酥脆而不软。

而且越吃越回味,不会有吃几次就腻的感觉。

香纯清脆。

新亨菜脯历来以香、纯、脆出名,经久耐放。

新亨菜脯水分含量少,只要不受潮,不需任何保鲜剂即可长年累月存放,往往不知不觉放成了能消食开胃、止咳化痰的老菜脯。

八、归湖青菌橄榄
归湖青菌橄榄俗称香枝橄榄,为橄榄族之珍稀品种,产于归湖镇压的金舟、克安、新沟诸村,但产量不多。

这种橄榄立夏绽蕊,开白花、霜降后成熟。

果淡绿色,较一般橄榄略小,质脆,味甘辛,克安庵垸有一棵一年二熟。

归湖青菌橄榄以其独特的风味品质成为潮汕当地的名优特产。

归湖橄榄的品种很多,但主要有檀香橄榄,香枝橄榄,青皮橄榄,甜橄榄,三棱橄榄等。

檀香橄榄占归湖橄榄的70%,是归湖历史最悠久的橄榄品种,也是人们最喜爱的,价值较高的品种。

果实呈椭圆形,尾端有钝尖,皮光亮,成熟时为金黄色,橄榄香味浓,甘味持久,果肉脆,富含粗纤维、氨基酸、维生素及钙质等。

叶肉坚实,叶脉网状,主脉粗且隆起,枝条硬。

九、东里鲜薄壳
东里镇,澄海区辖镇,地处韩江支流出海口,位于区境北部,南濒义丰溪于潮安、澄海、饶平、南澳四市县的交汇处。

全镇总面积3 5.82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7.15万,下辖22个村委会,24个自然村,7个居委会。

潮汕美食之——薄壳,潮汕人饭桌上绝对的主角!
暑夏时节,潮汕人的饭桌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道海鲜,就是薄壳了。

薄壳,是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东南部的特有海产品,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海湾或岛屿的滩涂中,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薄壳的季节性很强,大暑节气后开始陆续采捞,农历七八月最肥美,此时的薄壳头大脂厚,体黄,味道鲜美。

待秋风一起,基本上就没有机会吃到美味的薄壳了。

薄壳味道鲜美、诱人馋涎,但个体小、薄壳肉更小,加上外面有一对不能下肚的贝壳,不能一口吃它几十颗几百颗,总觉得不过瘾。

这自然萌发出:先将外面的贝壳去掉,留下薄壳“肉”,再吃它一个满口飘香的想法。

薄壳米的加工生产技艺就应运而生了。

渔民们采捞薄壳后,经加工脱壳煮熟,捞取其肥嫩肉块而俗称“薄壳米”。

很多人买来薄壳清洗干净后就是水煮一锅,闲暇的时候,像嗑瓜子一样,一盘接一盘,默默地嗑出一座小山。

故而,薄壳还有一个名字——海瓜子。

对于薄壳,最经典的食法,莫过于炒薄壳。

薄壳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还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

海瓜子壳甚薄,体表有粘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钙等多种营养成份,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而且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大众化海产品。

薄壳是一种很好的食料,可加工烹调出多种佳肴。

十、姑苏香腐
姑苏香腐是广东省潮州市的特产之一。

作为最具潮州特色是豆干之一种。

采用优质的东北大豆为原料,加入赤砂糖和各种秘制香料作为辅料。

经三煮三晒成品。

成品表面呈棕红色光泽,味道甜中带咸,并融合了各种秘制香料的香味和特有的豆香味,入口细腻柔软且富有弹性。

传说清乾隆年间,潮州城有姑嫂二人守寡,自制此香腐吃。

后来传开成为庵堂僧尼的斋品和世人的佐餐佳料。

时被称为姑嫂香腐,后以此名不雅,改称姑苏香腐。

该产品生产工艺及配方保存相当隐秘,后来由潮州市豆制品厂技术员陈亚包整合历史配方并结合自身技术
整合出完整的生产工艺。

潮州民间逢婚、喜、庆、寿、丧事,都要办筵席宴客。

筵席菜式少则十二道菜,也有十六、十八道菜的,多则二十四道菜,甚至有三十六道菜的。

民间筵席经常举设,促进了潮州菜的不断发展,进而形成了潮菜的独特风格特点。

姑苏香腐是潮州府城历史悠久的著名豆制品。

相传清代初年,有江苏游方道士来到潮州,寄居于潮州下东街道观“老君堂”,道士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