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6篇 曹刿论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篇曹刿论战
《左传》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________ 今义: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2)又何间.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隔开,不连接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________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牺牲
..玉帛
古义:________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5)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增加
(6)必以信.
古义:________ 今义:信用
(7)小大之狱.2015.15C
古义:________ 今义:监狱
(8)忠.之属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忠诚
(9)可以
..一战
古义:________ 今义:能,行
(10)战则请从.
古义:________ 今义:由,自
(11)一.鼓作气
古义:________ 今义:最小的正整数
(12)再.而衰
古义:________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13)三.而竭[F]
古义:________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15B
②公将鼓.之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齐师伐.我伐[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谋.之谋[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15D (3)未能远.谋远[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15C (4)何以.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再 (5)衣食所安.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弗.敢专.也 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惠未遍. 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玉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信未孚. 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虽不能察.,必以情.
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忠之属.也 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师败绩.. 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公将驰.之 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视其辙. 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登轼.而望之 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遂逐..齐师 遂[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逐[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既克.. 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一鼓作气..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彼竭.我盈. 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夫大国,难测.
也 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惧有伏.焉 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一鼓作气,再.
而衰
主人日再.
食(《送东阳马生序》) 如是再啮,石又再.
转[F](《河中石兽》) 衣食所安.
尔安.
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
.求其能千里也[F](《马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与之乘.
虽乘.奔御风[F](《三峡》) 公将鼓.之 一鼓.作气 小惠.未遍[F]
2.安 4.鼓
3.乘
6.见 8.信
7.师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大王加惠.
(《唐雎不辱使命》)
曹刿请见.[F] 见.
往事耳(《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 请以军礼见.[F]

《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 下见.
小潭[F](《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马说》)
____________ 十年春,齐师.伐我 ____________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 必以信. ____________ 小信.
未孚 ____________ 忌不自信.[F](
《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 则是无信.[F](
《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 愿陛下亲之信.之[F](《出师表》) ____________ 讲信.
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 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曹刿听鲁庄公说“何以战”,前两次都否定了,第三次才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忠之属也”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以一战”意思是曹刿认为断狱以情,则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

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把战争的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这正是曹刿的“远谋”。

2. 曹刿说“肉食者鄙”,文中鲁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答案】政治上:把对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急于求战和攻击。

3.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曹刿的“远谋”体现在战前和鲁庄公对凭借什么作战的讨论,认为只有取信于民才是作战的前提,
具有政治远见;战中善于把握有利的反攻时机与追击时机;战后能够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

4. 第3段中,曹刿就战争的取胜之道做了哪两点论述?请简要概括。

【答案】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5. 请从事件发展以及人物活动两个角度分别概括文章线索。

【答案】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6.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7. 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答案】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

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

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写○作○技○巧
1. 文章第1段是如何通过与鲁庄公的对话来塑造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通过写曹刿的一问两驳和鲁庄公的三答,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及对人民的重视与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希望依靠小恩小惠及神灵庇护取得战争胜利的思想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2. 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变式提问: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 文中第2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鲁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活灵活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答案】将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形成对比,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谨慎果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的人物形象特点。

4. 文章标题为“曹刿论战”,为何要描写长勺之战的经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描写长勺之战的经过,将鲁庄公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以及曹刿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表现了出来。

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

②引出后文曹刿论述战争取胜之道的内容。

5. 文章对人物的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简洁精练。

请结合文章内容任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在描写鲁庄公与曹刿在战场上的场景时,下笔极其简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以及曹刿所说的“未可”“可矣”简单几字,传达出曹刿的果断和胜券在握之志,也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人○物○形○象
1. 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答案】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资质平庸无奇,但他并非昏君。

他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反映了他政治见识的鄙陋。

在战场上,他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打算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

但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后来在作战中他又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说明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2. 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统编课后积累拓展)
【答案】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金题演练
内容相关
一、(2015河南15~18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曹刿论战》全文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

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

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⑤外援,以待内之自毙。

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拔:攻下。

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④遽:迅速。

⑤备:准备。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专:独占。

B.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保佑。

C.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过失。

D. 望其旗靡.,故逐之靡:倒下。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 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

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分)
4. 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4分)
二、(2019龙东地区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
(一)《曹刿论战》第1段
(二)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

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

其人随恭行阡.陌.
,俱坐桑下。

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阴:暗中。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又何间.焉 ________ (2)阡陌.. ________
2. 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2分)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2分)
3. 语段(一)中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条件?(3分)
4. 语段(一)(二)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2分)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
(一)《曹刿论战》全文
(二)秦王翦将兵六十万代李信击荆①。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出击,大破荆军。

(节选自《百战奇略·佚战》)
注:①荆:荆国,即楚国。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师⎩⎪⎨⎪⎧齐师.伐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 安⎩⎪⎨⎪⎧衣食所安.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从⎩⎪⎨⎪⎧民弗从.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 属⎩⎪⎨⎪⎧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语段(一)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有何作用?(3分)
4. 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概述曹刿和王翦分别是如何在战争中把握时机的。

(4分)
补充设问
关于在战争中取胜,两个语段提到的共同因素是什么?(2分)
主旨相关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曹刿论战》全文
(二)昭王①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

武安君②曰:“不可!长平之事③,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

然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

其国内实,其交外成。

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

”乃使五校大夫王陵④将而伐赵。

陵战失利,亡五校。

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注:①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②武安君:指秦国名将白起。

③长平之事: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发生的战事。

④五校大夫王陵:五校大夫,官职。

王陵,秦国大将。

校,古时部队每八百人为一校。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肉食者谋.之谋:谋划。

B. 肉食者鄙.鄙:卑鄙。

C. 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

D. 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 语段(一)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形象特点?(2分)
4. 在语段(一)中,弱鲁战胜了强齐,而在语段(二)中,强秦却败给了弱赵。

请结合语段内容概括影响这两场战争胜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4分)
补充设问
请简要分析语段(一)(二)中的国君和劝谏者的异同点。

(4分)
人物相关
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曹刿论战》全文
(二)庄公如齐观社①。

曹刿谏曰:“不可。

夫礼,所以正民也。

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夫齐弃太公②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土发而社,助时也。

收攟而蒸③,纳要也。

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

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

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

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公不听,遂如齐。

(节选自《国语·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注:①社:社祭。

②太公:指姜子牙。

③收攟而蒸:冬天收获后举行祭祀。

收攟:收获。

蒸:祭祀名,《尔雅》中说“冬祭曰蒸”。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间⎩⎪⎨⎪⎧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
B. 信⎩⎪⎨⎪⎧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
C. 故⎩⎪⎨⎪⎧既克,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D. 朝⎩⎪⎨⎪⎧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皆朝.
于齐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语段(一)中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分)
4. 曹刿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4分)
补充设问
曹刿两次劝谏的方式和结果有何不同?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具体分析。

(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6篇曹刿论战
知识盘点
一、1. (1)军队(2)参与(3)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4)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5)虚夸,夸大(6)实情(7)指诉讼事件(8)尽力做好分内的事(9)可凭借(10)跟随
(11)第一次(12)第二次(13)第三次
2. ①赐福,保佑②击鼓进军
3. (1)攻打(2)谋划(3)深远(4)凭、靠(5)指安身(6)不独自享有(7)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8)遍及、普遍(9)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10)使信服(11)明察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12)类(13)大败(14)驱车追赶(15)车轮碾出的痕迹(16)车前的横木(17)于是追击(18)已经战胜(19)鼓起士气(20)穷尽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1)推测,估计(22)埋伏(23)倒下
二、1. 第二次两顿再次 2. 指安身怎么怎么安逸 3. 共乘骑着 4. 击鼓进军击鼓 5. 恩惠同“慧”,聪明恩惠 6. 接见了解知晓参见看见同“现”,表现7. 军队老师8. 实情信用相信信用诚信信任诚信
三、1.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5. (说完就)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6. 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金题演练
一、1. C(2分)【解析】C项“狱”在句中指“诉讼事件”。

2.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

(意思对即可。

“伏”1分,大意1分。

共2分)
3. 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1分)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

(1分)(意思对即可。

共2分)
4. 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

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

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

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意思对即可。

一条1分,共4分)
二、1. (1)参与(2)田间小路(2分)
2. (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分)
(2)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2分)(共4分)
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强调的是取信于民,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3分)
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2分)
【参考译文】(二)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教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

(河南郡太守)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
有野鸡飞来,停在他们身旁,身旁有个儿童。

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捉它?”儿童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可以捕捉。

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我之所以来,是想访察您的政绩。

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内,这是第一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儿童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

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

我将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


三、1. D(2分)【解析】A项两个“师”的意思分别是“军队”“老师”;B项两个“安”的意思分别是“安身”“安逸”;C项两个“从”的意思分别是“听从”“跟从”;D项两个“属”的意思都是“类”。

2.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靡”“逐”1分,大意1分,共2分)
3. ①表明曹刿对此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一定的认识。

②为下文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鲁庄公的“鄙陋”做铺垫。

③表现了曹刿虽身份卑微但关心国家大事,突出了其爱国精神。

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鲁庄公之“鄙”。

(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3分)
4. 曹刿在齐国军队敲了三次战鼓,士气衰竭的时候才出兵攻击,在齐国军队败逃时,“惧有伏焉”,查看其车辙混乱、军旗倾倒之后才让军队追击,赢得胜利;王翦在战场上先构筑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守,面对楚军的挑战也不肯主动出战,并且让士兵休养,在士兵士气高涨之时,主动出击,赢得胜利。

(意思对即可。

一方面2分,共4分)
【补充设问】要善于利用时间来消耗对方士气;善于在战中把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参考译文】(二)秦国将领王翦奉命率领六十万大军取代李信去攻打楚国。

楚国获悉王翦增加了兵力来进攻,于是调集全国的军队来抗击秦军的进攻。

王翦(率军)到战场后,就立即构筑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守,不肯主动出战。

楚军多次出兵挑战,秦军始终不出兵应战。

王翦每天让士卒休养沐浴,改善伙食以抚慰关心他们,并且亲自同士卒一道用餐。

这样过了很久,王翦便派人去询问:“军营中有人角斗吗?”回答说:“军队正在做投掷石弹和跳越障碍等活动。

”听此报告后,王翦说:“士卒现在可以去打仗了。

”楚军屡次出兵挑战但是秦军并不出兵应战,(楚军)无奈只得向东撤退。

王翦乘机出兵追击,命令精锐部队奋勇追杀,结果大败楚军。

四、1. B(2分)【解析】B项中“鄙”的意思是“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2.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狱”“察”“情”1分,大意1分,共2分)
3. 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

(2分)
4. 语段(一)中,鲁庄公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而取信于民,曹刿在战争中则运用战术、把握战机,使鲁国取得胜利。

(1分)语段(二)中昭王没有听取武安君的劝告,坚持攻打财力充实、盟邦众多的赵国,遭遇失败。

(1分)共同因素:国君能否听从正确意见;能否把握战机。

(2分)(共4分)
【补充设问】国君:相同点:目光短浅,性格急躁。

不同点:语段(一)中的鲁庄公善于听取意见;语段(二)中的昭王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

(意思对即可。

2分)
劝谏者:相同点:勇于劝谏。

不同点:语段(一)中的曹刿主动随从作战,勇于担当;语段(二)中的武安君在秦国战败后称病逃避。

(意思对即可。

2分)(共4分)
【参考译文】(二)秦昭王在百姓已经得到休息,武器已经修缮之后,又要攻打赵国。

武安君说:“不行!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

然而赵国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都忧愁恐惧,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向四方诸侯求和,与燕、魏、齐、楚结为友好盟邦,他们处心积虑,同心同德,把防范秦国当作最紧要的事情。

赵国国内财力充实,外交活动成功。

现在这个时候,不可攻打赵国。


秦昭王说:“寡人已经起兵了。

”于是派五校大夫王陵率军去攻打赵国。

王陵战败,损失了四千人。


昭王又要派武安君出战,武安君声称有病不去。

五、1. D(2分)【解析】A项两个“间”的意思分别是“参与”“间或、偶然”;B项两个“信”的意思分别是“实情”“信任”;C项两个“故”的意思分别是“原因”“学过的知识”;D项两个“朝”的意思都是“朝见”。

2.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作”“再”1分,大意1分,共2分)
3. 战前:鲁庄公妄图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曹刿认为应取信于民。

战中:鲁庄公不做调查,急躁冒进,曹刿实地调查,抓准战机。

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曹刿细说原委。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分)作用:通过对比,突出鲁庄公的鄙陋与曹刿的深谋远虑以及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1分)(共2分)
4. ①具有爱国热忱:曹刿在鲁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鲁庄公不遵循礼乐制度,无法训导百姓,曹刿为鲁国的未来表示担忧。

②深远的政治谋略:曹刿说服鲁庄公取信于民,取得民众支持;曹刿极力劝阻鲁庄公不合乎法度又会影响国家治理的做法。

③卓越的军事才能:战争中详查敌情,把握出战和追击敌军的时机。

④维护礼乐制度:曹刿竭力劝阻鲁庄公去齐国观看违背礼乐制度的社祭。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补充设问】语段(一)中曹刿以发问的方式层层深入,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并帮助鲁庄公取得作战胜利;(意思对即可。

2分)语段(二)中曹刿直接向鲁庄公阐述去齐国观看违背礼乐制度的社祭所存在的诸多不利,但鲁庄公不听劝谏,仍然去了齐国。

(意思对即可。

2分)(共4分)
【参考译文】(二)鲁庄公要到齐国去观看社祭。

曹刿劝阻说:“不能去。

礼,是用来端正百姓的。

所以先王为诸侯订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朝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

现在齐国废弃姜太公的法制,让大家去观看社祭,你认为这是正确的行为,前去参观,这是没有先例的,今后怎么训导百姓呢?春天举行社祭,是祈求农事得到上天的赐福;冬天收获后举行社祭,是为了(向土神)贡献五谷。

现在齐国组织社祭让大家去观看阅兵,这不是先王的法度。

天子祭祀上天,诸侯要参加社祭以接受政令;诸侯祭祀先王、先公,卿大夫要辅助料理并接受任务。

我没有听说过诸侯之间可以互相观看祭祀的,这种祭祀显然不合法度,国君的一举一动都是要记载下来的,记载不合法度的事,后世子孙们将会怎么看呢?”庄公不听劝阻,还是去了齐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