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归类小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掌握的地理规律

高中地理必掌握的地理规律

高中地理必掌握的地理规律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

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小。

2.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1)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2)公转速度变化图示:(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髙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天,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

当太阳直射点在某地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最大。

当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减小。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5.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玮度的夜长相等。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指在地球上各种事物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征。

通过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以下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探讨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

一、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1. 气候和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地球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不同地区的气候以及气象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地区气温高、降水多,而两极附近则气温低、降水少。

此外,地形、海洋以及大气运动都对气候和气象要素的分布产生影响。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2. 地形和地貌特征分布地球上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多种多样,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如高山多分布在陆地内部,而湖泊和海洋则广泛分布于大陆周边。

这些地形和地貌特征的空间分布影响着水资源、土壤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3.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

例如,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而铁矿石以及煤炭则多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地区。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决定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资源的平衡与分配。

二、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1. 人口分布特征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或河流流域。

例如,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化特征分布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而贫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影响着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流动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3. 文化和语言分布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具有明显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高中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地理专题复习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时空特征1

地理专题复习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时空特征1

一 陆地
月 海洋
七 陆地
月 海洋
气温分布特 点
等温线分布 特点 南北半球等 温线特点
风向
降温快气 温比同纬 度海洋低
降温慢气 温比同纬 度陆地高
向低纬方 向高纬方
向凸出
向凸出
陆地上都向南凸出;
海洋上都向北凸出。
陆上气温低、气压高,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增温快气 温比同纬 度海洋高
增温慢气 温比同纬 度陆地低
极点,与经线圈平面之 间
的交角为0°,与纬线圈 平面之间的交角为90°。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
度 为0°(赤道)。
(1)晨昏圈相切的纬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 之和等于90°(即互为余角)
(2)晨昏圈平面与纬线圈平面之间交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 冬至日——春分日 90°--66°34′-90°-66°34′- 90°
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5、垂直补偿流的形成与分布
6、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由于山区海拔高低不同,热量条件有明显 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 期越短。因此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农作物 的品种也有不同。
山西北部五台山一带的山地农业
高度
主要作物
2000米以上
不能种植
1500~2000米 莜麦、马铃薯带
1200~1500米 谷子、马铃薯、莜麦带
900~1200米 谷子、马铃薯、冬麦带
600~900米
玉米、高粱、棉花带
例题: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 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中表示 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各类地理试题的分析与答题思路

各类地理试题的分析与答题思路

各类地理试题的分析与答题思路【基础要点归纳】一、高考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选择题的解题步骤⑴认真审题,特别要看清题目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答错的关键字跟,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等。

⑵先易后难,先把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题目选出来。

地理选择题虽属不定选项,但只一个正确答案的占多数。

正确答案越多,题目越少。

⑶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错误的。

此外,若题干中出现了“最”、“首”、“第一”等绝对性字眼,则往往只有1个正确答案⑷对难度较大的选择题,要使选择正确无误,可采用“排除法”(筛选法)。

也就是说,不要急于先找出正确答案,应将选择题当作改错题来做,把错误的答案一个一个找出来,排除出去,筛选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了,此即所谓“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当然,运用这种方法是否成功,主要还是决定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鉴别、评价能力。

如果对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思维过程未能由浅入深,知识不能向纵深发展,也就难以运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⑸要留意选项文字叙述较多面分为二层意思时,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

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

⑹一些内容复杂而空间概念较强的选择题,只从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错,如能画简图帮助判断,就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高考综合题的解题技巧1.综合题的解题步骤⑴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

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①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

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②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

《2024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范文

《2024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范文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篇一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源地及移动路径研究一、引言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

其发生频率、强度及空间分布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地貌形态、风速风向等多因素共同作用。

本篇研究将重点分析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源地以及其移动路径。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1. 时间分布规律我国沙尘暴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其中春季沙尘天气最为频繁。

这主要是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加之北方冷空气南下,易形成沙尘天气。

此外,每十年都会有一个相对频繁的周期,反映出其周期性变化特点。

2. 空间分布规律沙尘暴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地理特点,主要影响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尤其是西北的沙漠地带。

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沙漠、戈壁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风向的改变和移动,沙尘天气逐渐向南方和东部地区扩散。

三、沙尘暴的源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地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沙漠和戈壁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植被稀少,地表裸露,易受风力侵蚀,形成大量沙尘。

此外,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也适宜沙尘天气的形成和传播。

四、沙尘暴的移动路径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主要受风速和风向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沙尘暴通常从源地开始,随着西北风或偏北风的吹拂,向东南方向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沙尘颗粒会受到地形、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沉降或扩散。

在南方地区,沙尘天气则多由北方传输而来。

五、结论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源地及移动路径研究对于预测和防范沙尘天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沙尘暴的成因和传播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减少沙尘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建议与展望针对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源地和移动路径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测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描述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 加重. 北)加重. 受周围山地阻挡, 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 指出图示区域相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 冻害的原因(6分)
北高南低(从沿海向内陆降低),由东西两侧向 依据图丙,描述该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度状况 中间降低(4分).上游来水量减少(2分), 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 海水入侵(2分),不合理灌溉(2分).
4.(8分)多数分 . 分 多数分 布在季风区内, 布在季风区内, 沿河近海的平原 地区(4分 地区 分)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 分布在交通便利, 经济较发达的人 口,城市密集地 区(4分) 分
(4)读图 ,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读图6, 读图 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 的分布特点.( .(8 的分布特点.(8分)
相同点: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2分) 不同点:A东西延伸至内陆,面积大(2分); a南北狭长,面积小,仅分布在沿海;接近赤道
(1)根据所学知 ) 识,分别指出两 次鸦片战争后清 政府开放的通商 口岸的地理分布 特点.( .(6分 特点.( 分)
东南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 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1)概述图示地区由西向东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变化的 概述图示地区由西向东年太阳总辐射量总体变化的 特点. 分 特点.(6分) (2)写出甲城市所在地与乙地区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差 写出甲城市所在地与乙地区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差 值,并简要说明乙地年太阳总辐射量不同于甲地的原 因.(10分) 分
(1)由西向东年太阳总辐射量递减(6分) (2)2500(2000—3000)百万焦耳/米'年(4 分)乙地相对地势较低,受西南季风影响大, 水汽较多,云量较大(6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和空间关系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下面对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概念:1.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人口、城市等方面。

2.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3.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地球上各种地理要素分布的范围和特征,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不同空间要素。

4.地球表面要素:地球表面要素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特征和结构,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资源等。

5.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指地球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球内部。

6.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7.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指其中一地理区域的独特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

二、原理:1.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物质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不断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2.能量传递:能量传递是指能量在地球系统中的传输和转换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热量传输、风能、光合作用等。

3.迁移和扩散:迁移和扩散是指物种和物质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移动和传播过程,包括人口迁徙、物种迁移、污染扩散等。

4.形态发育:形态发育是指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等。

5.秩序和混沌:秩序和混沌是指地理系统中存在的有序和无序的状态,包括地质构造、矿产分布、人口分布等。

三、规律:1.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地球自然系统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气候与地形的相互关系、植被与土壤的相互适应等。

2.人文地理规律:人文地理规律是指地球上人为活动和人口分布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城市扩张规律、交通通道的形成规律等。

3.统计规律:统计规律是指地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一些重要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如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相关性等。

地理现象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现象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地理现象包括地球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各种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现象,也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城市、交通、产业、农业、人口等现象。

地理现象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研究地理现象能够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问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地理现象的分类地理现象可以按照时间、空间和性质进行分类。

按时间划分,可以分为短期现象和长期现象。

短期现象指短时间内发生的现象,如暴雨、地震、洪水等;长期现象指长时间内才能显示出来的现象,如地貌演变、气候变化等。

按空间划分,可以分为局部现象和全球现象。

局部现象指发生在特定地域内的现象,如乡村发展、城市规划等;全球现象指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现象,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按性质划分,地理现象可以分为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自然现象指地球自然形成的现象,如地貌、气候、植被等;人文现象指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现象,如城市、产业、人口等。

地理现象的解释地理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具体的地理现象需要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释。

地理现象的解释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个层面。

定性描述是对地理现象进行直观的描述和解释,说明其特征和规律,揭示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定量分析是通过统计数据和模型进行量化研究,分析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数量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相互作用。

地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地理现象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

实地考察和野外调查是对地理现象进行直接观测和收集资料,深入了解其特征和规律。

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验和模拟来验证地理现象的原理和规律,揭示其内在机制和发展趋势。

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是对地理现象进行数量化和推演,揭示其空间分布和数量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地理现象进行遥感、遥测和数据处理,获取大量地理信息,实现对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和综合研究。

地理现象分析知识点总结

地理现象分析知识点总结

地理现象分析知识点总结地理现象分析是地理学研究和分析不同地理现象的方法和途径。

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地理现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下面将对地理现象分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理现象的分类地理现象可以分为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两大类。

自然现象是由自然力量和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现象,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人文现象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现象,如城市、交通、人口等。

1.自然现象自然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自然力量和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现象。

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和生物等。

气候是指大气环境的一种统称,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因素。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势,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台地、盆地等。

水文是指水资源及其分布、运动和利用的规律及规律性,包括河流、湖泊、水文循环等。

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关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人文现象人文现象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现象。

包括城市、交通、人口等。

城市是指人们聚居地区的总称,城市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特征。

交通是指人们在空间上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活动,包括陆地、水路和空中交通。

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口总数及其分布、结构、增长和减少的规律性。

二、地理现象分析的方法地理现象分析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和特征。

地理现象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模型建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1.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指对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了解地理现象的实际状况和变化趋势。

实地调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对地理现象进行直观的观察,获取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实地调查可以通过田野考察、实地测量、样本调查等方式进行。

2.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是指对已有的地理资料、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了解地理现象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规律。

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归类小结

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归类小结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
纬度增大而西偏
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日出方位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北半球太阳轨迹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阳轨迹在北天空
东北出,西北落
影响,高温多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
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
到一年一熟
气象灾害
我国北方多大风、干早;南பைடு நூலகம்多涝灾、台风
寒潮、沙尘暴、干早、暴雪
雪线下降
雪线上升
北印度洋洋流
以赤道为中心受季节影响,流向发生改变的特殊洋流系统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臭氧层空洞
容易在对流层较低的地区上空出现臭氧的极小值分布区,如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
9—11月份,南极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黄、淮、海、长江等防汛形势严峻
我国的渔场
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以舟山渔场为最大
带鱼汛
墨鱼汛
我国的季风
东南大部分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风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地理现象是指由地表层、陆地、海洋圈、大气围绕而形成的物质空间,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地球的时空上分布。

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是指其在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点,以及这个空间范围变化的特点。

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是局部特征,也可以是全局特征。

时空分布特征有二种:(1)间分布特征:指地理现象在一定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如按照形状有均匀分布、集中分布、滞后分布、斑点分布等;(2)间分布特征:指地理现象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如按照程度有缓慢变化、迅速变化、临时变化、突变等。

第二节:时空分布规律时空分布通常由某些规律所控制,它们可以是自然规律,也可以是社会规律,以及它们的结合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大规律:(1)想分布规律:指地理现象按照理想状态在空间上的分布,有均匀分布、集中分布、斑点分布等;(2)然因素规律:指地理现象受气候、土壤、地形、植物覆盖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在各地不同的分布;(3)史渊源规律:指地理现象由于受历史积淀而在时空分布上有深刻的差异;(4)间结构规律: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进行的层次化的功能定位,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5) 交互作用规律:指地理现象因交互作用而发生变化,并形成一定的时空分布格局。

第三节:时空分布规律的作用时空分布规律作用于地理现象的分布空间,其作用包括:(1)态调节作用:指地理现象时空分布对生态环境的调节和影响,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济发展作用: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策制定作用:指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为政策制定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政策研究和政策设计。

综上所述,地理现象在时空上的分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因其特有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初中地理知识点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点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点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

本文将总结初中地理学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首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地球自转使得我们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四季的变化。

这两个现象在初中地理学中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其次是地壳运动现象。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变动等。

地震是指地壳中发生的震动,火山喷发则是地壳中熔岩和岩浆喷出地表。

地质变动包括地壳上的抬升、下沉和地面形成的变化。

这些地壳运动的现象是地球活动的表现,与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另外,气候现象也是初中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的话题。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

而天气则是指短期内的气候变化,如晴天、阴天、下雨等。

初中地理学会涉及到一些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概念,让学生们对世界各地的气候有所了解。

此外,水文现象也是初中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文现象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水循环等。

河流是液态水在地表上流动的形式,湖泊则是自然堆积的水体。

地下水是地下岩石中的水,常常用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业生产。

水循环则是水从海洋、河流、湖泊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形成云彩,最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

水文现象是初中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来总结一些初中地理学中的地理规律。

首先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

人类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人类也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地理环境。

初中地理学的课程中会涉及到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地理现象知识点总结

地理现象知识点总结

地理现象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直径约1.27万公里,表面积约510万平方公里,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是指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地理气候现象、地理生态现象、地理地貌现象等。

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植被等。

1. 地理气候现象地球上的气候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大气要素的平均和变化情况。

气候现象受到地球自转自转轴倾斜度、地形高低、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多样化和多变性。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中,气候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炎热的热带气候、干旱的荒漠气候、多雨的雨林气候等。

2. 地理生态现象地球上的生态现象是指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系列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大气生态系统。

地理生态现象表现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平衡稳定、生态系统复杂等特点。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中,地理生态现象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如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苔藓植被覆盖的北极地区生态系统等。

3. 地理地貌现象地球上的地貌是指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貌现象受到地壳构造、地形地貌变化、气候侵蚀、水文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

地球表面的地貌现象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盆地等,地下地貌现象包括地壳构造、岩石组成、地下水文条件等。

4. 地理资源现象地球上的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

地理资源现象包括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地球上的资源分布不均衡,受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地形结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

地理资源现象的不均衡分布引起了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矿产资源过度采集等。

5. 地理环境现象地球上的环境是指地表和地下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土壤、水源、植被、空气等。

地理环境现象受到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2、线状分布图答题方法等值线、交通线、河流、山脉等

走势、疏密、数量








从化







线


பைடு நூலகம்






基本上西北-东南走向, 以从化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 西南部较东北部密集, 向递增。温度范围在——
(08高考北京卷)36.(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8分)
答: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大致呈 南北走向, 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 少);(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原因:从西 (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 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09浙江样卷)37.(30分)读图10、11,完成下列要求。
(4)简述两图中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及原因。(9分) 答:铁路线基本上都沿海岸线分布(3分); 主要原因是沿海人口、城镇分布较多(3分), 促进沿海经济开发(3分)。
35°

宜昌
30°
柑桔冻害分布示意图
图例 严重冻害区 重冻害区 冻害区 轻冻害区 无冻害区
图5
110°
115°
(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指出图5所示区域柑橘 冻害分布特点
35°

宜昌
30°
柑桔冻害分布示意图
图例 严重冻害区 重冻害区 冻害区 轻冻害区 无冻害区
图5
110°
115°
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 答案分析:

世界上的地理分布有哪些规律

世界上的地理分布有哪些规律

世界上的地理分布有哪些规律知识点:世界上的地理分布规律1.经纬度分布:地球上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经纬度的影响。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线条,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线条。

不同经纬度范围内的地区,其气候、植被、动物等地理特征有所不同。

2.气候带分布:地球表面根据太阳辐射的多少,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温带气候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候适中;寒带气候带位于两极附近,气候寒冷。

3.地形分布:地球上的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等地理现象产生影响。

4.河流分布:河流的分布受到地形、气候和地质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河流源于山区,向平原或海洋流去。

河流的分布对农业、交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

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人口分布受到气候、地形、资源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6.语言分布:世界上的语言分布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有关。

一些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如英语、汉语和西班牙语;而其他语言则主要在特定地区使用。

7.国家和地区分布:地球上有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

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受到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国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拥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

8.经济分布:地球上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如美国、中国和日本;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则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经济分布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历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9.生物多样性分布: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丰富。

不同地理区域拥有不同的植被和动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10.自然资源分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而其他地区则资源匮乏。

自然资源的分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11.自然灾害分布: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和台风等,其分布受到地壳活动、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谈谈自然地理中“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教学

谈谈自然地理中“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教学

谈谈自然地理中“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教学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在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加以总结,不但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且能通过对这些现象分布的成因分析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地理现象的分布,在时间分布上应侧重于从月份、季节及年际间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空间分布上则从方位、分布形状、分布面积的大小、空间分布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找出其时空规律。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做些探讨:一、地理现象的全球变化规律在自然地理的环境中,有一些地理现象受地球本身性质的影响,具有从低纬向高纬的演变规律。

这包括:一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变化规律的。

如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气温变化、全球降水量的总体变化、雪线的高度及对流层厚度等。

二是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变化规律的。

]如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气温年较差、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等。

三是具有显著时空特点变化的。

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空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季节移动、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等。

四是具有全球空间分布规律的。

如全球气候的分布模式、自然带分布模式和洋流分布模式等。

教学中在总结分布规律的同时,更要侧重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利于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这些地理现象时空分布的因果关系。

如总结气温年较差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变大时,反过来就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其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影响气温的因素为切入点加以分析,最终得出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理现象的区域变化规律区域地理知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普遍感到比较难的部分。

教学中若能从地理现象的分布为切入点,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课堂巩固:
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② 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经典考题:(09浙江参考卷) 读图10、11,完成下列要求。简述两图中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及 原因。
铁路线基本上都沿海岸线分布(3分); 主要原因是沿海人口、城镇分布较多(3分), 促进沿海经济开发(3分)。
解题的前提
解题的核心能力
得分能力
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1.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布.
2.地理事物的时间分布规律 3.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
经典考题:(08高考天津卷)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 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 河流)分布。
1、点状分布 点状地理分布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 散的点。①表示分布地点:如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 (只表示其空间位置);②表示类别:用不同图例, 如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不同等级的城市分布等; ③表示数量:用定位符号的大小来区分(或同时在符 号旁边注明绝对数量)。 描述角度: ①位置、疏密(多少)。
请描述北美洲西部等温差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
北美洲平均年 温差图
北美洲西部等温差线比较密集,且与海岸平行; 请描述北美洲西部等温差线的分布特点,并 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洋流 (答西风带也可给 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8分) 分)
2、线状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 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 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 的大小(或标上数值)。读图时要注意事物的起 止点、事物沿途的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 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 响的结构体系。

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总结

地理现象时间分布规律总结
21、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特点:
春秋返盐, 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22、尼罗河水位:6~10 月定期泛滥, 8 月水位最高
23、我国主要农事活动
春小麦: 春种夏收冬小麦: 秋种夏收 春季: 冬小麦返青, 江南采茶正忙, 长芦盐场晒盐 秋季: 华北平原收摘棉花
24、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事安排
小麦种植: 犁地:1-2 月; 播种: 3-5 月; 生长季节: 6-10 月上半月; 收割: 10 月下半月-12 月 绵羊饲养: 牧场放牧: 1-4 月; 配种: 5-7 月; 剪羊毛: 8-9 月; 收割后麦田放牧:10-12 月
17、动物迁徙(北半球)
侯鸟(1 月南迁;7 月北迁) 长颈鹿(1 月热带草原向热带雨林迁移;7 月由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迁移) 驯鹿(1 月冬季向针叶林带迁移;7 月夏季向苔原带迁移)
18、强盛气压带
1 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强盛 7 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强盛
19、地中海气候区特点(记城市)
1 月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巴塞罗那,马赛,福斯,嘎纳,罗马,塔兰托,米兰,都灵,威尼 斯, 佛罗伦萨,雅典. 亚历山大,洛杉矶,旧金山温和多雨 7 月开普敦,珀斯,圣地亚哥温和多雨
20、航海
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1 月顺水顺风;7 月顺水无风 过马六甲海峡(向东):1 月顺水无风;7 月逆水无风
10、长江口盐度:
1 月冬季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盐度变大;7 月夏季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盐度变小
11、我国的降水
1 月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降水少;7 月夏季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降水多
12、南亚的降水
1 月冬季受冬季风(东北风)影响,降水少;7 月夏季受夏季风(西南风)影响,降水多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
相同点: 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不同点: A东西延伸至内陆,面积大; a南北狭长,面积小,仅分 布在沿海;接近赤道。
图7
答案分析: 在该题中主要是分析、比较A、a两者的位置属 性及数量属性中的面积。
例2:根据图6分别说明西 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风 能分布的异同及成因。
相同点: 都为风能丰富区原因:①西 北内陆地处中高纬,接近蒙 古西伯利亚冷高压,风速大; 且为冬季风主要侵袭路径。 ②东南沿海受夏季风和台风 影响较大,风速大; 不同点: ①西北内陆区风能分布面积 广且变化梯度不大;原因主 要是冬季风势力强,影响面 积大。 ②东南沿海区面积狭窄且变 化梯度较大。原因为经过丘 陵地形区,冬季 风和夏季风 及台风影响减弱。
例2: 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 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资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 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5分) 疏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 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 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 区。多数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 人口、城市密集地区。
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 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 较高的城市数目少,且距离较远。
图6 答案分析: 题目已经说明是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风 能的比较,位置属性已经确定不需再分析。 因此只需分析数值属性中的数值、数值变化 趋势及面积。
例3:(1)概述图示地 区由西向东年太阳总 辐射量总体变化的特 点。 (2)写出甲城市所在地 与乙地区的年太阳总 辐射量的差值,并简 要说明乙地年太阳总 辐射量不同于甲地的 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口盐度
由河口向外盐度逐渐变大
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同海域盐度变大
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同海域盐度变小
我国的降水
东南多、西北少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西北地区多内流河,东南地区多外流河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内流河囚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
纬度增大而西偏
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昼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日出方位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北半球太阳轨迹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阳轨迹在北天空
东北出,西北落
旱涝、暴雨、台风、冰雹、干热风
地质灾害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的过渡地带多地震、滑坡、泥石流;板块交接地带多火山、地震
较少
滑坡、泥石流较多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
线速度最慢,夏半年较长
正午太阳高度
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晨昏线
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均为零,把全球分为昼夜两半球,大气散射导致昼半球实际范围大子夜半球;随地球自转,晨线西移,昏线东移
地理现象时空分布规律归类小结
地理现象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冬半年
夏半年
地球自转
绕地轴旋转形成赤道面,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背向太阳,北半球地区受热少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朝向太阳,北半球
地区受热多地球公转形成 Nhomakorabea转轨道面(黄道),太阳位于近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冬半年较短
雪线下降
雪线上升
北印度洋洋流
以赤道为中心受季节影响,流向发生改变的特殊洋流系统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臭氧层空洞
容易在对流层较低的地区上空出现臭氧的极小值分布区,如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
9—11月份,南极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黄、淮、海、长江等防汛形势严峻
我国的渔场
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以舟山渔场为最大
带鱼汛
墨鱼汛
我国的季风
东南大部分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风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
南北半球相同
东南出,西南落
南北半球相同
等温线
低温低凸,高温高凸
南北半球均向南凸出
南北半球均向北凸出
气压带、风带
沿赤道南北对称分布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对流层厚度变化
从赤道(17、18km)向两极(8、9km)递减
对流减弱,厚度变小
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雪线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高山雪线高度逐渐下降,一般北半球山地北坡高,南坡低,南半球相反;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酸雨及大气污染
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欧美发达国家以硝酸型酸雨为主
太阳辐射弱,辐射逆温强,空气对流运动弱,大气污染加重,酸雨几率大
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多,空气对流旺盛,大气污染较轻,酸雨几率小
航天发射基地
一般选择在纬度较低、开阔平坦、天气多晴的地区
1月温度低,不利于发射和回收
7月温度高,不利于发射和回收
影响,高温多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
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
到一年一熟
气象灾害
我国北方多大风、干早;南方多涝灾、台风
寒潮、沙尘暴、干早、暴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