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财财政学论述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表现是什么?

答:我们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称为市场失灵。表现:(1)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2)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的外在效应(3)自由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4)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5)市场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6)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7)市场存在优值品和劣值品

2、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答: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MSB)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MSC)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价值,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

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最佳产量可以通过比较其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上的社会边际效益(MSB)和社会边际成本(MSC)来决定。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时,消费者为增加消费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超过了生产者为补偿因增加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要素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同时其境况又未因此而较前变坏。只要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至少有一人会随该种物品或服务产量的增加而使自己的境况较前变好,同时又不会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较前变坏。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时,消费者为获得消费而愿付出的货币数额将不足以补偿生产者因增加生产而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消费者便不能在不使生产者境况变坏的条件下而使自己的境况变好。

因此,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即为:MSB=MSC

3、什么是外部性,试用图说明外部性导致的效率损失。

答: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因此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图见课本P14 )

4、什么是公共产品,其社会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答: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共同收益,即它具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物品或服务,并不排斥、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享用,即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它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即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是由私人需求曲线纵向加总而得。

5、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答: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

道德风险:在购买了全额保险之后,人们的行为会变得不合情理。如购买了家庭财产盗窃险的人不愿花钱加固门锁;购买了汽车偷盗保险的车主不再愿意安装先进的防盗装置。这些行为都是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由于属于道德范畴,故无法用法律对投保人实施强制性约束。

6、公共财政具有哪些职能?

答:资源配置职能:市场失效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政府介入社会资源配置过程,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承担起那些市场不能或不宜承担的资源配置任务,以克服资源配置的浪费现象,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收入分配职能:它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维持自己的存在,把财政作为一种收入分配手段,从社会再生产中筹集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然后供应安排出去的客观功能。

经济稳定职能: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所以,运用财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稳定,首要的是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7、试述瓦格纳法则的内容及瓦格纳对其的解释。

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政治原因:劳动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经济交往复杂化→经济主体间的摩擦增加→要求更多的商业、法律和契约,并要求建立

完善的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经济原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人口居住将密集化并导致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要求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增长源于需求的收入弹性。

8、试述阶梯增长理论。

答: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期过去后,财政支出水平将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内因:公民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外因: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制度受到冲击时,如战争、大灾害、大危机等,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时增税对选民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危机过后,财政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9、农业支出的理论依据。

答:1、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1)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最基础的食品。(2)上游产品,提供原材料,其价格稳定影响到整个社会物价的稳定。(3)其生产率提高,解放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2、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质、低效产业。

3、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发散型的蛛网市场

4、农产品偏好的同一性和需求弹性小的特征会导致“消费性陷阱”和“谷贱伤农”

5、农业的外部性特征明显

10、农产品市场上为什么存在“谷贱伤农”?

答:对于农产品而言,在需求方面的弹性较小,经常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在供给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加之人们的偏好也具有同一性,因而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是有限的。即使价格下降,农产品的消费也不可能很高,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农产品的消费已不可能提高。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还会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因而导致“谷贱伤农”。

11、什么是税负转嫁?其条件是什么?

答:指的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的过程。税收转嫁行为的发生,可能使纳税人与负税人出现不一致的情形。

条件:1商品流通的存在2课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弹性

12、什么是林达尔均衡?其实现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答: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边际收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分担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就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两个假设前提:第一,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收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第二,每一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掌控,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或劳务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边际收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收益的可能。

13、什么叫免费搭车者?如何解决免费搭车者问题?

答:免费搭车者是指那些寻求不付任何代价而又得到效益的人。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中,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免费搭车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只要公共物品或服务存在,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就不可避免。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采取这样的行为方式,那么公共财政将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从而也就谈不上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了。

由于免费搭车者的存在,自愿捐献和成本分摊的合作性融资方式不能保证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有效供给。只有依靠政府部门使用非市场的方式——公共财政来解决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问题。政府部门一方面以征税方式取得收入,另一方面又将征税收入转用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

14、中间投票者及互投赞成票的含义。

答:中间投票者是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结果的中间状态。“中间投票者原理”认为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简单多数规则下,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提案会使整个社会的效益损失最小,会最终获胜,只有中间投票者可获得其最偏好的结果。多数规则的所能保证的是,所有投票者的最偏好结果和最终达成的政治均衡的偏离度最小。任何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投票者须同时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进行投票,其中既有他们所赞成的,也有他们所反对的。如果投票者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他们会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这被称作“互投赞成票”。投票交易只有在与提案有关的效益和损失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以互投赞成票为特征的投票交易,大大增加了某些提案在简单多数规则下获得通过的机会。

15、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税收制度是国家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管办法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税收制度之分。其属于上层建筑范围,以法律形式规定税种设置及每个税的征税办法,确定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以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违章处理。

16、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异同。

答:纳税人的金额未达到起征点,不纳税;超过起征点,全额纳税。纳税人的金额未达到免征额,不纳税;超过免征额,按超过部分纳税。

17、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的等级不同级距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不同点:(1)全额累进税率是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税率逐步提高,全部应税数额都适用相应的最高等级的税率课征。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部分,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而后相加即为应征税款。(2)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简便但累进比较急剧,特别是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分可能出现税负增加幅度超过课税对象增加幅度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税率比较复杂,但累进程度缓和,更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18、税收中性及税收额外负担的含义。

答:税收中性指的是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经济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