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氏体组织通常为等轴状多边形晶粒,这 与
(1)原始组织有关 (2)加热速度有关 (3)转变程度有关
不平衡加热奥氏体晶粒呈针状或球状
奥氏体组织通常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 晶内常可出现相变孪晶。
奥氏体的存在
高温时存在:是钢中的高温稳定相
室温时存在:是在钢中加入足够多的能 扩大相区的元素,可使奥氏体在室温时 成为稳定相。
Q G
I Ce kT e kT
C—常数;T—绝对温度;Q—扩散激活能; G—临界形核功;k—玻耳兹曼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奥氏体等温形成时,随 着等温温度T提高,形核率提高。主要原因有:
过冷度T增大,相变驱动力增大,降低,形 核率I增大;
C原子的扩散系数增大,C的扩散速度增大, 有利于点阵重构,形核率I增大;
第4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本章重点及难点
重点:
掌握钢件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 掌握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措施 难点:
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概述
热处理工艺一般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其目 的是为了改变金属或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使材料满足使 用性能要求。
除回火、少数去应力退火,热处理一般均需要加热到临界 点以上温度使钢部分或全部形成奥氏体,经过适当的冷却 使奥氏体转变为所需要的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1.两相区或临界区加热
不完全奥氏体化加热:在两相区或临界区(接近 临界点)进行加热,可以使奥氏体晶粒细小。
亚温淬火:将亚共析钢在Ac1~ Ac3温度之间加热 淬火,又称临界区淬火。
中碳钢临界区淬火,能得到极细的奥氏体晶粒,并使P等有害杂质集 中于少量游离分散的铁素体晶粒中,可以提高缺口韧性,降低冷脆转 变温度,减少回火脆性等。对于高碳钢淬火,可采用短时加热淬火, 即采用较快的加热速度、较短的保温时间,以获得较高的强度与韧性 的热处理工艺。淬火后的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
转变温度越高,奥氏体的形成速率越快。 这与过热度、相变驱动力、扩散速率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有关。
3.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图
4. 奥氏体的形核率和线长大速率
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取决于形核率I和线长大 速度G,在等温条件下,形核率I和线长大 速度G均为常数。
奥氏体的形核率I
均匀形核条件下,形核率I与温度的关系为 :
由相图可见,C2-C4=减小,奥氏体形核所需 的C的浓度梯度减小,形核率I增大。
DCc B
奥氏体的线长大速率G
奥氏体的线生长速度为相界面的推移速度,
如下式所示:
Q
G
v v0e kT (1 e kT )
过热度增加,线长大速率单调增加 等温下,奥氏体体积分数也随过热度的增
大而增大
5.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速度的因素
等温冷却
2.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
度下等温,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与等温时间
的关系曲线。
100
800℃ 80
765℃ 745℃
奥氏体量
60
40 730℃
20
时间
奥氏体等温转变特点
在整个奥氏体形成过程中,奥氏体形成速 率不同。
转变需要经过一定的孕育期。等温温度越 高,孕育期越短。
加热温度的影响 加热温度T升高,过热度ΔT增大,相变驱
动力ΔG增大,原子扩散速度增加,形核率I 和长大速度G均增加;
原始组织的影响
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越分散,珠光体的 层片间距S0越小,相界面越多,形核率I越 大,同时碳的浓度梯度dc/dx增加,长大速 度G均增加;
和粒状珠光体比,片状珠光体相界面大而 薄,易于溶解,因此,原始组织为片状珠 光体形成速度比粒状珠光体快。
n 2N 1
式中,n为放大100倍的视野中每平方英寸所 含的平均奥氏体晶粒数目。
奥氏体晶粒愈细小,n就增大,N也就增大。 下表是奥氏体晶粒度级别与其他各种表示 方法的对照表。
奥氏体三种晶粒度
起始晶粒度: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刚 刚形成时的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加热条件下(实际热 处理)所得到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连续加热时形成动力学
钢在连续加热转变时P→A也经历形核、长 大 阶段、。残余Fe3C溶解以及奥氏体均匀化四个
加热速度增大,转变开始和终了温度升高, 转变所需时间缩短,奥氏体形成速度提高;
奥氏体形成不是在恒温下进行的,在一个 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加热速度提高,转变 温度范围增大。
连续加热时形成动力学
晶粒度:奥氏体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冷却转变过程及其所 获得的组织与性能均有很大影响。因此, 掌握奥氏体晶粒长大的规律及控制奥氏体 晶粒度的方法,对于热处理生产实践非常 重要。
奥氏体晶粒度评定
奥氏体晶粒度通常分为8级标准评定。1级最 粗,8级最细,超过8级以上者称为超细晶 粒。奥氏体晶粒度级别N与奥氏体晶粒大小 的关系为
1. C原子扩散
一旦奥氏体晶核出现,则在奥氏体内部的 C%分布就不均匀,由图可见 。
C1:
与C2:Fe3C相接的奥氏体的+C%;G
与F相接的奥氏体的C%;G
E T1
C3: 与Fe3C相接的F的C%;
P
S
C4:
与奥氏体相接的F的C%;Q
C4 C3 C2 C1
在T1温度下由于C1、C2、C% C3、C4不同导致奥氏体 晶核形成时,C原子扩
合金元素的影响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n、W、V等降低C
扩散速率从而影响残余碳化物溶解及奥氏 体均匀化速度。非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o、 Ni等使扩散系数提高,扩散速度提高。
Ni、Mn、Cu可降低A1点使过热度ΔT增加、 相变驱动力ΔG增大,形核率I增大、G增大。
Si、Mo、Al、W可提高A1,ΔT降低,ΔG降 低,形核率I降低,G降低。合金元素在钢 中分布不均匀,
合金元素对相区的影响
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Ni、Mn、Cu等元素以及 N和C是扩大相区元素
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的Cr、Mo、W、Ti等元素是 缩小相区元素
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S点和E点向左移。
温度t/oC
1600
A
H L+
1500
JB
1400 N
1300
1200
1100
1000
900 G +
800
亚共析钢
(a)
(b)
Wc=1.2%的过共析钢缓冷后的组织
(a)硝酸酒精浸蚀(b)苦味酸钠浸蚀
过共析钢
晶体结构:体心立方 含碳量: 0.0218%
Fe3C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6.69%
0.77%
奥氏体长大过程是依靠原子扩散完成的。 原子扩散包括: (1)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2)C原子扩散使奥氏体晶核向α相和Fe3C相 两侧推移并长大。
奥氏体晶粒大小、形状、空间取向以及亚结构,奥氏体化 学成分以及均匀性将直接影响转变、转变产物以及材料性 能。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 性。
综上所述,研究奥氏体相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度t/oC
1600
A
H L+
1500
JB
1400 N
1300
1200
1100
1000
4.1.3奥氏体的性能 1.机械性能: (1)屈服强度、硬度低 易于变形加工成型; (2)塑性、韧性高; (3)热强性高 2.应用:(1)变形加工成型;(2)奥氏体不锈钢
耐蚀性;(3)膨胀仪表灵敏元件。
物理性能
因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 致密度高,所以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奥氏体的导热性差,故奥氏体钢加热时, 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以免因热应力 过大引起工件变形;
钢号 45
临界点 热处理 HRC
aK/J.cm-2
Ac1 Ac3 淬火 回火
25 -20 -60 -80 -100
830 600 17.0 146.8 145.7 112.1 92.9 85.2 724 780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奥氏体钢也 可用来制作热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而奥氏体的转变产物 均为铁磁性,所以奥氏体钢又可作为无磁 性钢;
单相奥氏体具有耐腐蚀性;
奥氏体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 系数小,因此奥氏体钢的热强性好,可以 作为高温用钢。
4.2 奥氏体的形成
钢的临界温度 根据Fe-Fe3C相图,温度在A1以下钢的平衡 组织为珠光体。当温度超过A1时,珠光体 将转变为奥氏体,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分 别加热到A3或Acm温度以上,才能得到均匀 的单相奥氏体组织。
也有人认为,当过热度很大时,晶格改组 通过Fe原子切变完成。
4.3 奥氏体动力学
相变动力学是研究Baidu Nhomakorabea变的快慢问题。分为 等温转变动力学和连续转变动力学。
4.3.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1. 等温转变动力学研究方法 金相法 膨胀法 热分析法
t2
温 度
t1
t1
温 度
t2
时间
等温加热
时间
M
700
P
O S
600 Q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1
B
L+
E
L C
+Fe3C
D L+Fe3C F
K
+Fe3C
2
3
4
5
6
wC(%)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奥氏体的形成由四个基本过程组成: 形核 长大 渗碳体的溶解 成分的均匀化
Wc=0.20%
亚共析钢
Wc=0.60%
Wc=0.40%
对于本质粗晶粒钢,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 度,以防止过热而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大。
二、奥氏体晶粒长大原理
❖ 热力学角度:奥氏体晶粒长大在一定条件下 是个自发过程。
❖ 原因:晶界的能量高,在一定温度下奥氏体 晶粒会发生相互吞并的现象,大晶粒吞并小 晶粒,使总的晶界面积减小,界面能降低, 因此奥氏体晶粒长大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个自 发过程。晶粒长大动力和阻力相互作用使晶 界推移,实现奥氏体晶粒长大。
2.C原子进入γ–Fe点阵间隙位置引起γ–Fe点阵 膨胀;C%增加,奥氏体点阵常数增大,但奥 氏体的最大溶C量(溶解度)为2.11%
3.C原子在奥氏体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浓度 起伏;
4.合金元素原子(Mn、Si、Cr、Ni等)溶入奥氏体 中取代Fe原子的位置,形成置换式固溶体,称 合金奥氏体。
4.1.2 奥氏体的组织
散,扩散的结果破坏了 T1 温 度 下 C% 的 浓 度 平 衡,迫使与奥氏体相接 的F和Fe3C溶解恢复T1 温度下C%的浓度平衡,
如此历经“破坏平衡”、
“建立平衡”的反复, 奥氏体晶核长大。
F
Fe3C
C1
A
C2 C3
C4
珠光体片间距
2.奥氏体晶格改组
一般认为,平衡加热过热度很小时,通过 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加热速度提高,过热度显著增大,形核率 显著增大,加热时间短,奥氏体晶粒来不 及长大,可获得超细化晶粒。
加热速度增加,碳化物来不及充分溶解,C 及合金元素不能充分扩散,导致奥氏体中C 和合金元素的浓度很不均匀,奥氏体中含 碳量降低,影响到钢的性能。
实际生产中,连续加热与等温加热相结合。
4.4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 控制
900 G +
800
M
700
P
O S
600 Q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1
B
L+
E
L C
+Fe3C
D L+Fe3C F
K
+Fe3C
2
3
4
5
6
wC(%)
4.1 奥氏体的结构、组织与性能
4.1.1 奥氏体的结构 C溶于γ–Fe的八面体间隙形成间隙式固溶体。
1.C原子位于γ–Fe点阵的中心和棱边的中点(八面 体间隙处);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控制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工艺措施
提高加热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能加速奥氏 体的形成和均匀化过程,这对于奥氏体的 转变是有利的,但它们又能促使奥氏体晶 粒长大,降低热处理后钢的性能。
晶粒长大主要是通过晶界的移动实现的。 它受加热温度、保温时间、钢的成分与第 二相颗粒以及加热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A1、A3、Acm称为钢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的平衡 临界温度,即在非常缓慢加热或冷却条件下钢发生组 织转变的温度。
钢进行热处理时, 其组织转变并不 按铁碳相图上所 示的平衡温度进 行,通常都有不 同程度的滞后现 象。加热或冷却 速度越快,滞后 现象越严重。
临界温度的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 加热速率 冷却速率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10 ℃,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得的奥 氏体晶粒大小。经上述试验,奥氏体晶粒 度在5-8级者称为本质细晶粒钢,而奥氏体 晶粒在1-4级者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本质细晶粒钢在930—950 ℃以下加热时,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很小,所以其加热 温度范围较宽,生产上易于掌握。这种钢 可在930 ℃高温下渗碳后直接淬火,而不至 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大。
(1)原始组织有关 (2)加热速度有关 (3)转变程度有关
不平衡加热奥氏体晶粒呈针状或球状
奥氏体组织通常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 晶内常可出现相变孪晶。
奥氏体的存在
高温时存在:是钢中的高温稳定相
室温时存在:是在钢中加入足够多的能 扩大相区的元素,可使奥氏体在室温时 成为稳定相。
Q G
I Ce kT e kT
C—常数;T—绝对温度;Q—扩散激活能; G—临界形核功;k—玻耳兹曼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奥氏体等温形成时,随 着等温温度T提高,形核率提高。主要原因有:
过冷度T增大,相变驱动力增大,降低,形 核率I增大;
C原子的扩散系数增大,C的扩散速度增大, 有利于点阵重构,形核率I增大;
第4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本章重点及难点
重点:
掌握钢件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 掌握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措施 难点:
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概述
热处理工艺一般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其目 的是为了改变金属或合金的内部组织结构,使材料满足使 用性能要求。
除回火、少数去应力退火,热处理一般均需要加热到临界 点以上温度使钢部分或全部形成奥氏体,经过适当的冷却 使奥氏体转变为所需要的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1.两相区或临界区加热
不完全奥氏体化加热:在两相区或临界区(接近 临界点)进行加热,可以使奥氏体晶粒细小。
亚温淬火:将亚共析钢在Ac1~ Ac3温度之间加热 淬火,又称临界区淬火。
中碳钢临界区淬火,能得到极细的奥氏体晶粒,并使P等有害杂质集 中于少量游离分散的铁素体晶粒中,可以提高缺口韧性,降低冷脆转 变温度,减少回火脆性等。对于高碳钢淬火,可采用短时加热淬火, 即采用较快的加热速度、较短的保温时间,以获得较高的强度与韧性 的热处理工艺。淬火后的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
转变温度越高,奥氏体的形成速率越快。 这与过热度、相变驱动力、扩散速率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有关。
3.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图
4. 奥氏体的形核率和线长大速率
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取决于形核率I和线长大 速度G,在等温条件下,形核率I和线长大 速度G均为常数。
奥氏体的形核率I
均匀形核条件下,形核率I与温度的关系为 :
由相图可见,C2-C4=减小,奥氏体形核所需 的C的浓度梯度减小,形核率I增大。
DCc B
奥氏体的线长大速率G
奥氏体的线生长速度为相界面的推移速度,
如下式所示:
Q
G
v v0e kT (1 e kT )
过热度增加,线长大速率单调增加 等温下,奥氏体体积分数也随过热度的增
大而增大
5.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速度的因素
等温冷却
2.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
度下等温,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与等温时间
的关系曲线。
100
800℃ 80
765℃ 745℃
奥氏体量
60
40 730℃
20
时间
奥氏体等温转变特点
在整个奥氏体形成过程中,奥氏体形成速 率不同。
转变需要经过一定的孕育期。等温温度越 高,孕育期越短。
加热温度的影响 加热温度T升高,过热度ΔT增大,相变驱
动力ΔG增大,原子扩散速度增加,形核率I 和长大速度G均增加;
原始组织的影响
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越分散,珠光体的 层片间距S0越小,相界面越多,形核率I越 大,同时碳的浓度梯度dc/dx增加,长大速 度G均增加;
和粒状珠光体比,片状珠光体相界面大而 薄,易于溶解,因此,原始组织为片状珠 光体形成速度比粒状珠光体快。
n 2N 1
式中,n为放大100倍的视野中每平方英寸所 含的平均奥氏体晶粒数目。
奥氏体晶粒愈细小,n就增大,N也就增大。 下表是奥氏体晶粒度级别与其他各种表示 方法的对照表。
奥氏体三种晶粒度
起始晶粒度: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刚 刚形成时的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加热条件下(实际热 处理)所得到的实际奥氏体晶粒大小。
连续加热时形成动力学
钢在连续加热转变时P→A也经历形核、长 大 阶段、。残余Fe3C溶解以及奥氏体均匀化四个
加热速度增大,转变开始和终了温度升高, 转变所需时间缩短,奥氏体形成速度提高;
奥氏体形成不是在恒温下进行的,在一个 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加热速度提高,转变 温度范围增大。
连续加热时形成动力学
晶粒度:奥氏体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冷却转变过程及其所 获得的组织与性能均有很大影响。因此, 掌握奥氏体晶粒长大的规律及控制奥氏体 晶粒度的方法,对于热处理生产实践非常 重要。
奥氏体晶粒度评定
奥氏体晶粒度通常分为8级标准评定。1级最 粗,8级最细,超过8级以上者称为超细晶 粒。奥氏体晶粒度级别N与奥氏体晶粒大小 的关系为
1. C原子扩散
一旦奥氏体晶核出现,则在奥氏体内部的 C%分布就不均匀,由图可见 。
C1:
与C2:Fe3C相接的奥氏体的+C%;G
与F相接的奥氏体的C%;G
E T1
C3: 与Fe3C相接的F的C%;
P
S
C4:
与奥氏体相接的F的C%;Q
C4 C3 C2 C1
在T1温度下由于C1、C2、C% C3、C4不同导致奥氏体 晶核形成时,C原子扩
合金元素的影响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n、W、V等降低C
扩散速率从而影响残余碳化物溶解及奥氏 体均匀化速度。非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o、 Ni等使扩散系数提高,扩散速度提高。
Ni、Mn、Cu可降低A1点使过热度ΔT增加、 相变驱动力ΔG增大,形核率I增大、G增大。
Si、Mo、Al、W可提高A1,ΔT降低,ΔG降 低,形核率I降低,G降低。合金元素在钢 中分布不均匀,
合金元素对相区的影响
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Ni、Mn、Cu等元素以及 N和C是扩大相区元素
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的Cr、Mo、W、Ti等元素是 缩小相区元素
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S点和E点向左移。
温度t/oC
1600
A
H L+
1500
JB
1400 N
1300
1200
1100
1000
900 G +
800
亚共析钢
(a)
(b)
Wc=1.2%的过共析钢缓冷后的组织
(a)硝酸酒精浸蚀(b)苦味酸钠浸蚀
过共析钢
晶体结构:体心立方 含碳量: 0.0218%
Fe3C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6.69%
0.77%
奥氏体长大过程是依靠原子扩散完成的。 原子扩散包括: (1)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2)C原子扩散使奥氏体晶核向α相和Fe3C相 两侧推移并长大。
奥氏体晶粒大小、形状、空间取向以及亚结构,奥氏体化 学成分以及均匀性将直接影响转变、转变产物以及材料性 能。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 性。
综上所述,研究奥氏体相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度t/oC
1600
A
H L+
1500
JB
1400 N
1300
1200
1100
1000
4.1.3奥氏体的性能 1.机械性能: (1)屈服强度、硬度低 易于变形加工成型; (2)塑性、韧性高; (3)热强性高 2.应用:(1)变形加工成型;(2)奥氏体不锈钢
耐蚀性;(3)膨胀仪表灵敏元件。
物理性能
因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 致密度高,所以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奥氏体的导热性差,故奥氏体钢加热时, 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以免因热应力 过大引起工件变形;
钢号 45
临界点 热处理 HRC
aK/J.cm-2
Ac1 Ac3 淬火 回火
25 -20 -60 -80 -100
830 600 17.0 146.8 145.7 112.1 92.9 85.2 724 780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大,因此奥氏体钢也 可用来制作热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而奥氏体的转变产物 均为铁磁性,所以奥氏体钢又可作为无磁 性钢;
单相奥氏体具有耐腐蚀性;
奥氏体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 系数小,因此奥氏体钢的热强性好,可以 作为高温用钢。
4.2 奥氏体的形成
钢的临界温度 根据Fe-Fe3C相图,温度在A1以下钢的平衡 组织为珠光体。当温度超过A1时,珠光体 将转变为奥氏体,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分 别加热到A3或Acm温度以上,才能得到均匀 的单相奥氏体组织。
也有人认为,当过热度很大时,晶格改组 通过Fe原子切变完成。
4.3 奥氏体动力学
相变动力学是研究Baidu Nhomakorabea变的快慢问题。分为 等温转变动力学和连续转变动力学。
4.3.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1. 等温转变动力学研究方法 金相法 膨胀法 热分析法
t2
温 度
t1
t1
温 度
t2
时间
等温加热
时间
M
700
P
O S
600 Q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1
B
L+
E
L C
+Fe3C
D L+Fe3C F
K
+Fe3C
2
3
4
5
6
wC(%)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奥氏体的形成由四个基本过程组成: 形核 长大 渗碳体的溶解 成分的均匀化
Wc=0.20%
亚共析钢
Wc=0.60%
Wc=0.40%
对于本质粗晶粒钢,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 度,以防止过热而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大。
二、奥氏体晶粒长大原理
❖ 热力学角度:奥氏体晶粒长大在一定条件下 是个自发过程。
❖ 原因:晶界的能量高,在一定温度下奥氏体 晶粒会发生相互吞并的现象,大晶粒吞并小 晶粒,使总的晶界面积减小,界面能降低, 因此奥氏体晶粒长大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个自 发过程。晶粒长大动力和阻力相互作用使晶 界推移,实现奥氏体晶粒长大。
2.C原子进入γ–Fe点阵间隙位置引起γ–Fe点阵 膨胀;C%增加,奥氏体点阵常数增大,但奥 氏体的最大溶C量(溶解度)为2.11%
3.C原子在奥氏体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浓度 起伏;
4.合金元素原子(Mn、Si、Cr、Ni等)溶入奥氏体 中取代Fe原子的位置,形成置换式固溶体,称 合金奥氏体。
4.1.2 奥氏体的组织
散,扩散的结果破坏了 T1 温 度 下 C% 的 浓 度 平 衡,迫使与奥氏体相接 的F和Fe3C溶解恢复T1 温度下C%的浓度平衡,
如此历经“破坏平衡”、
“建立平衡”的反复, 奥氏体晶核长大。
F
Fe3C
C1
A
C2 C3
C4
珠光体片间距
2.奥氏体晶格改组
一般认为,平衡加热过热度很小时,通过 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加热速度提高,过热度显著增大,形核率 显著增大,加热时间短,奥氏体晶粒来不 及长大,可获得超细化晶粒。
加热速度增加,碳化物来不及充分溶解,C 及合金元素不能充分扩散,导致奥氏体中C 和合金元素的浓度很不均匀,奥氏体中含 碳量降低,影响到钢的性能。
实际生产中,连续加热与等温加热相结合。
4.4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 控制
900 G +
800
M
700
P
O S
600 Q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1
B
L+
E
L C
+Fe3C
D L+Fe3C F
K
+Fe3C
2
3
4
5
6
wC(%)
4.1 奥氏体的结构、组织与性能
4.1.1 奥氏体的结构 C溶于γ–Fe的八面体间隙形成间隙式固溶体。
1.C原子位于γ–Fe点阵的中心和棱边的中点(八面 体间隙处);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控制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工艺措施
提高加热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能加速奥氏 体的形成和均匀化过程,这对于奥氏体的 转变是有利的,但它们又能促使奥氏体晶 粒长大,降低热处理后钢的性能。
晶粒长大主要是通过晶界的移动实现的。 它受加热温度、保温时间、钢的成分与第 二相颗粒以及加热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A1、A3、Acm称为钢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的平衡 临界温度,即在非常缓慢加热或冷却条件下钢发生组 织转变的温度。
钢进行热处理时, 其组织转变并不 按铁碳相图上所 示的平衡温度进 行,通常都有不 同程度的滞后现 象。加热或冷却 速度越快,滞后 现象越严重。
临界温度的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 加热速率 冷却速率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在93010 ℃,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得的奥 氏体晶粒大小。经上述试验,奥氏体晶粒 度在5-8级者称为本质细晶粒钢,而奥氏体 晶粒在1-4级者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本质细晶粒钢在930—950 ℃以下加热时,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很小,所以其加热 温度范围较宽,生产上易于掌握。这种钢 可在930 ℃高温下渗碳后直接淬火,而不至 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