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教程

合集下载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2024全新《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2024全新《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基因组学在中医体质分类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中医体质人群的基因变异和表达差异,为中医体质分类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
基因组学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应用
THANKS
诊断依据
温补肾阳,通利水道。
治疗策略
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
常用药物
肾阳不足型前列腺增生
喘息气短、喉中哮鸣有声、咳痰清稀或呈泡沫状、面色晄白等。
症状表现
诊断依据
治疗策略
常用药物
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
补益心肺,止咳平喘。
生脉散合补肺汤、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等。
心肺气虚型支气管哮喘
05
针灸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长期疗效评估
对针灸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疾病的复发率和针灸治疗的长期效果。
针灸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和方法
06
现代科技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识别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中医诊断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实现中医证候的自动分类和识别,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灸法
通过罐具吸附在皮肤上,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目的。
拔罐法
常见针灸方法介绍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患者主观感受和医生客观观察,评估症状改善程度。
生理指标变化
观察针灸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压、心率、疼痛评分等。
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针灸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如睡眠、饮食、情绪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寻找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多态性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听咳嗽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和痰液 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干咳可能表示燥邪犯肺;咳 声重浊可能表示痰湿蕴肺。
嗅气味
嗅口气
口气是胃气的反映,通过嗅闻病人的口气,可以了解其消化功能和胃热情况。例 如,口气酸馊可能表示胃热食滞;口气腥臭可能表示肺胃热盛。
嗅排泄物
排泄物包括痰液、尿液、粪便等,通过嗅闻其气味,可以了解病情和病因。例如 ,痰液腥臭可能表示肺痈;尿液臊臭可能表示膀胱湿热;粪便恶臭可能表示肠道 湿热。
04
望色是观察人体皮肤颜色的诊 断方法,包括面色、皮肤质地
等。
通过望色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 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
部位。
常见的望色异常表现有面色苍 白、萎黄、青紫等,皮肤干燥
、粗糙等。
望色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 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
望形是观察人体形态的诊断方法,包 括体型、姿势、动作等。
常见的望形异常表现有体型肥胖或瘦 弱、姿势不正、动作僵硬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的自觉症状、体征等 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属何经,确定病因、病机及病变部位 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辨证
01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六者,是《伤寒论 》中对外感热病的三种不同病理 阶段的分类方法。
02
六经辨证以六经为纲领,以六经 的证候为基本依据,分析疾病部 位深浅、寒热、虚实等不同情况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望形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 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部 位。
望形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以免误诊。
望舌
望舌是观察人体舌象的诊断方法,包括舌质、舌苔等。
常见的望舌异常表现有舌质淡紫、舌苔厚腻、舌体胖大 等。

2024版中医诊断学课件

2024版中医诊断学课件

中医诊断学课件目录•中医诊断学概述•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目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01中医诊断学概述Part定义与特点定义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和理论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中医诊断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思想,通过观察、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究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医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历程中医诊断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方法。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诊断学不断与西医诊断学相互借鉴和融合,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状目前中医诊断学已经成为中医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科研领域。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中医诊断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课件内容与结构课件内容中医诊断学课件主要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四诊方法、辨证方法、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

通过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结构中医诊断学课件一般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介绍中医诊断学的概述和基本理论,然后分别介绍四诊方法、辨证方法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同时,课件中还会穿插大量的案例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

02望诊Part神的概念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望神的原理通过观察人的精神意识、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等方面来判断神的盛衰。

望神的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判断预后。

STEP 01STEP 02STEP 03色的概念通过观察皮肤、黏膜的颜色及光泽变化来判断病情。

望色的原理望色的意义了解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况,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色是指人体皮肤、黏膜的颜色及光泽。

03望形态的意义了解脏腑、经络、气血的病变和病情轻重。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
31
3、手足心汗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手足心微汗出,多因生理
现象。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可 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 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4、心胸汗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多见于虚证。 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 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5、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下焦湿热 郁蒸所致。
30
(三)局部汗出
1、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 出量多的症状。可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中焦 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元气将脱,虚 阳上越,津随阳泄;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使 阳气旺盛,热蒸于头等导致。
2、半身汗
指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 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 侧,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多见于痿病、中 风及截瘫病人。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 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7、绞痛
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多因有形实邪阻 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空痛
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多因气血亏虚,阴精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头部或小腹部
32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患 病机体的各个部位皆可发生。疼痛有虚实 之分。实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 痰浊凝滞,或食积、虫积、结石等阻滞脏 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不 通则痛”。虚性疼痛多因阳气亏虚,精血 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即所谓“不荣 则痛”。
问疼痛,应注意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 程度、时间及喜恶等。
系阳盛或阴虚所致,是里热证的特征证候。 1、壮热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

2024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

2024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

中医诊断学全套课件•中医诊断学概述•望诊技能与方法•闻诊技能与方法•问诊技能与方法目•切诊技能与方法•辨证施治原则与实践录01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定义与特点定义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特点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四诊合参为基础,辨证求因为核心,强调动态分析,重视个体差异。

起源中医诊断学起源于古代,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发展经历了从神农尝百草到《黄帝内经》的形成,再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以及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审症求因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体征,推求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并用,全面收集病情资料。

如X 线、CT 、MRI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为中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现代检查技术辨证仪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如中医脉象仪、舌象仪等,可辅助中医进行辨证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诊断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030201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诊断中应用02望诊技能与方法03望形态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姿态等,以诊察脏腑、经络、气血的病变。

01望神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表情变化等,以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02望色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以了解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强弱。

望神色形态观察皮肤色泽、形态变化,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和邪气情况。

望皮肤观察毛发的疏密、色泽、动态等,以了解肾气盛衰和气血运行情况。

望毛发观察指甲的色泽、形态、质地等,以了解脏腑气血的虚实和病邪性质。

望指甲望皮肤毛发指甲望舌苔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以了解病邪性质、病位深浅。

望舌质观察舌质的颜色、形态、润燥等,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望舌下络脉观察舌下络脉的颜色、形态等,以了解气血运行和瘀血情况。

望舌象及舌下络脉望排出物及分泌物观察痰涎的色、质、量等,以了解脏腑虚实和病邪性质。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中医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3. 学时安排: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4.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辨证和诊断。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诊断学概述中医诊断学的意义和发展史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2. 第二章:望诊望诊的意义和内容望诊的方法和技巧望诊的临床应用3. 第三章:闻诊闻诊的意义和内容闻诊的方法和技巧闻诊的临床应用4. 第四章:问诊问诊的意义和内容问诊的方法和技巧问诊的临床应用5. 第五章:切诊切诊的意义和内容切诊的方法和技巧切诊的临床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实践教学: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实操训练,结合临床案例进行。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践技能考核: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实操考核,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的中医经典著作、学术论文等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3. 教学设备: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4. 临床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六、第六章:舌诊舌诊的意义和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技巧舌诊的临床应用七、第七章:脉诊脉诊的意义和内容脉诊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八、第八章:常见症状的诊断常见症状的诊断方法常见症状的诊断技巧常见症状的诊断案例分析九、第九章:疾病诊断疾病诊断的原则和方法疾病诊断的步骤和技巧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十、第十章:中医诊断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诊断学在其他科室疾病中的应用六、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教程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教程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教程中医诊断学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 1 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quot恶寒quot、quot 恶风quot、quot畏寒quot之称。

有认为quot恶风quot与quot恶寒quot不同,quot恶寒quot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风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阳盛格阴恶寒与阳虚阴盛恶寒:两证虽均有恶寒肢冷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完全不同。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课件
(3)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动则汗出,舌淡脉弱等。
(4)辨证要点:全身性机能活动低下, 动则诸症加剧。
2024/10/15
-
33
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强弱与 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 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减退”。 所以气虚者,常以全身性机能活 动的低下为辨证依据。其常见的 气虚证候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 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肝胆气虚 证、胃气虚证等。气虚亦可导致 多种病理变化。
2024/10/15
-
17
四、湿淫证(外湿证、内湿证)
1、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其性重浊,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致病范围广泛,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寒湿,风湿等。
2024/10/15
2024/10/15
-
3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七情辨证、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了解六淫、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 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2)病因:气虚发展至极欲脱或气不固 之发展或大失血。
(3)临床表现:息微脱汗、口开、目合、 二便失禁,面白脉微等。
(4)辨证要点:常与亡阳主同见是其主 要特征。(或曰气息微弱欲绝是其主要 特征)
2024/10/15
-
41
气脱 临床重证 相兼出现
亡阳
气微欲绝为特征 以肢厥身凉为必有症状
2024/10/15

中医学的诊法-中医课件

中医学的诊法-中医课件
◆ 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瘀血、惊风
病机 寒凝、气滞,瘀阻血脉,肝风内动。 特点 风——眉间、鼻、唇周青色
寒——淡青或青紫色 痛——疼痛时(阵发性) 瘀血——青紫色
◆ 赤色—主热证(实热证、虚热证、戴阳证) 病机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 特点 实热——满面通红 虚热——两颧潮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阴不敛阳 虚阳浮越)
⑴.望舌色 1)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病机:血虚,阳虚,寒凝
血不盈体,舌失所养
2) 红-主热证(主虚证、实证) 3) 绛舌-主邪热入营血 热盛,脉络充盈
舌边红—表热 舌红—实热 舌绛—热盛营阴耗伤
4)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病机:气血运行不畅 热证-绛紫少津
寒凝血瘀—淡紫或青紫湿润
血瘀证—瘀斑、瘀点
2) 润燥—反映津液荣枯与存亡
润苔—干湿适中 正常人或津液未伤
滑苔—水分过多,扪及湿润 主寒、湿
燥苔—望之干枯,扪之无津 主津液耗伤(热盛伤津、阴液亏虚)
糙(糙裂)苔—颗粒粗扪及糙手(或质硬干裂) 主热极伤津
⑶ 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 腐苔—疏松而厚,刮之易去 实热蒸化脾胃湿浊 阳热有余
腻苔—湿浊(热),痰饮,食积 白滑腻—寒湿 黄腻—湿热,痰热
少神 乏神 倦怠 无华 少神 懒言 缓 偏瘦弱 少气
失神 昏糊 淡漠 晦暗 呆滞 低微 迟钝 瘦削 微弱
或谵语
或喘促
假神 久病、重病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二).望(肤)色
1.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2.病色——五色反映主病、病位、病邪性质、病机
五色善恶与预后—光泽
五色变化—主病、病位、病邪性质、病机
特点 阳虚——(晄)白 气虚——淡白 血虚——淡白黄瘦 失血——淡白无华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中医诊断学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中医诊断学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中医诊断学
探索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与西医诊断学的区别。了解望诊、问诊、切 诊和脉诊等技巧,以及病因分析和病证候辨析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学简介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探讨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医疗中的重 要性和作用。
中医与西医诊断学的区别
比较中医与西医诊断学的不同方法和理论。探讨中医诊断学注重整体观察和辨别特征的特点。
切诊的方法与意义
讲解如何通过触摸和按压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探讨切诊在中医诊断中的方法和意义。
脉诊的基本知识
介绍脉诊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医诊断中的基本知识和常见脉搏类型。讲解如何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舌诊与舌诊图解
探讨如何通过观察舌体、舌苔和舌根等来判断病情。解释舌诊图解的意义和 使用方法。
四诊合参的意义
讲解望诊、问诊、切诊和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综合应用。强调四诊合参的重 要性。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因分析
探索中医诊断学中的病因分析方法。讲解病因与病证的关系,以及病因分析 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
中医病证候辨析基本概念
介绍中医病证候的基本概念和辨析方法。解释病证候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和 意义。
气血津液和脏腑概述
中医诊疗文化和历史展望
讲解中医诊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展望中医诊断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病案分析和医案分享
通过病案分析和医案分享,探讨中医诊断学的实际应用和案例研究。
珍珠囊的讲解及应用
介绍珍珠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解释珍珠囊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医学中医诊断学应用案例聚焦
聚焦医学中中医诊断学的应用案例。讲解如何将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相结合, 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辩证教学课件ppt
太阴经病
以腹满便溏、食欲不振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中医病症辩证
04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感冒
恶寒轻、发热重、汗出、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胀痛、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或大便粘滞不爽。
感冒辩证
热邪亢盛,津液耗伤,以壮热、口渴、便秘、苔黄等为主要表现。
少阴病
心肾虚衰,以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等为主要表现。
少阳病
邪在半表半里,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为主要表现。
厥阴病
阴阳失调,以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呕吐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六经辩证
卫分证
病变初起,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渴、脉浮等为主要表现。
以咳嗽气喘、胸闷气短、舌质红苔黄等为主要表现。
以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质淡苔白等为主要表现。
脏腑辩证
肝病
肺病
肾病
脾病
经络辩证
少阳经病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
太阳经病
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背部拘急等为主要表现。
阳明经病
以壮热口渴、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少阴经病
以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为了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必须加强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中药材标准体系。
药材质量控制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中药进行深入研究,发掘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化研究
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标准国际化,使中医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用。
康复中医治疗

中医学的诊法 ppt课件

中医学的诊法  ppt课件

ppt课件
12
(二) 望姿态 望姿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 断疾病的方法。 1.动静姿态
观察病人喜动喜静的不同姿态,可判断证候的阴阳、寒热、 虚实。 阳证、热证、实证病人多以动为主,可见卧时面常向外,转 侧时作,喜仰卧伸足,揭衣弃被,不欲近火,坐卧不宁,烦 躁不安; 阴证、寒证、虚证病人多以静为主,可见卧时面常向内,蜷 缩成团,不欲转侧,喜加衣被,喜卧少坐。 2.咳喘姿态 呼吸气粗,咳嗽喘促,难以平卧,坐而仰首者,为肺有痰热, 肺气上逆之实证。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动则喘甚,为肾不纳气,或肺气不足 之虚证。 身肿心悸,气短咳喘,喉中痰鸣,多为肾虚水泛,水气凌心 射肺之证。
(二)少神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精神不振,思维迟钝,目光呆滞,不欲言语, 肢体倦怠,动作迟缓等的表现。 意义:少神为轻度失神之象,提示正气受损,多见于一般虚证或恢复期 的患者。
(三)失神 失神又称“无神”,是精神萎靡,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言 语低微,面色无华,肌肉瘦削,或二便失禁等生命活动衰败的表现。 意义:失神为神气衰败之象,提示正气大伤,精气衰竭,脏腑功能虚 衰,病情深重,预后较差。 若见神识昏迷,语无伦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多属邪陷心包,阴 阳离决的危候。 若见猝然昏仆,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属失神重证,提示精气已脱。
(3)口眼歪斜: 单见口眼歪斜,肌肤不仁,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 眉鼓腮,饮食语言皆不利,此为风邪中络,脉络二) 望五官 1.望目 水轮-瞳仁、风轮-黑睛、气轮-白睛、血轮-目眦、肉轮-眼睑
(1)目色: 目眦色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白睛显红络为阴虚火旺, 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 白睛变黄为黄疸,目眦淡白为血亏,眼胞红肿湿烂为脾火。 (2)目形: 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胞睑微肿不属病变。 目窠微肿如新卧起之状,为水肿病初起。 目窠内陷,为亡阴脱液,或五脏精气衰竭之象,病重难治。 喘而眼睛突起,为肺胀。 眼突颈肿,属瘿病。单侧眼突则多为目内或颅内肿瘤。 睑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名为针眼; 胞睑漫肿,红肿较重,名为眼丹,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 上攻所致。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绪论及望诊)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绪论及望诊)

主虚证、寒证、 ⑵白色(White):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面色光白而虚浮: 面色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 面色淡白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淡白而消瘦: –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面色苍白:

主寒证、 ⑶青色(Blue):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主寒证 痛证、瘀血、
面色青灰,虚里刺痛:心阳不振, 面色青灰,虚里刺痛: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面色苍白带青: 面色苍白带青:外寒或阴寒内盛 面色青紫,胸胁疼痛: 面色青紫,胸胁疼痛:肺气闭塞或肝气郁结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三)白 (Miliaria):湿郁肌肤,汗出不彻 湿郁肌肤,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顺证) 晶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顺证) 枯 :色白而枯,干瘪无浆(逆证) 色白而枯,干瘪无浆(逆证)
(四)望痈疽疔疖(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望痈疽疔疖(多与火热毒邪相关) 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1痈:红肿高,根盘束,热痛(皮肉间) 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 2疽:漫无头,部位深,肤不变,不热少痛 骨与关节间) (骨与关节间) 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3疔:初粟米,脚硬深,麻木痒,顶白痛, 易走黄 小圆,肤表,热痛不甚, 4疖:小圆,肤表,热痛不甚,脓溃即愈
第一节
望诊
Section 1 Inspection(Observation)
概念 原理: 知所病。 原理:视外应 测内脏 知所病。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望诊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⑴ 光线 ⑵充分 暴露受检部位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⑴ 望神 ⑵ 望面色 ⑶望形体姿态 ⑷ 望头颈五官 ⑸望皮肤 ⑹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二阴( ⑺望排出物 ⑻望二阴(略) 舌诊(分节另述) ⑼舌诊(分节另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教程中医诊断学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 1 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quot恶寒quot、quot 恶风quot、quot畏寒quot之称。

有认为quot恶风quot与quot恶寒quot不同,quot恶寒quot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风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阳盛格阴恶寒与阳虚阴盛恶寒:两证虽均有恶寒肢冷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完全不同。

阳盛格阴恶寒是由于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所致。

主要表现为热极似寒的症状,患者虽有恶寒肢冷、脉沉之症,但属假寒而以烦渴喜冷饮、胸腹部扪之灼热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等真热症为主,其本质是阳盛于内而格阴于外。

治宜清里泻热,方选白虎汤或承气汤类化裁,俾里热一解,外寒即和。

阳虚阴盛恶寒由于劳倦内伤,或久病正气日削,使人体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弱,阳不制阴,阴寒内生。

故既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证,又有恶寒肢冷、尿清便溏、舌淡脉迟等阳虚证。

其治疗原则为温阳祛寒,如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方选右归饮等脾阳虚者宜温运脾阳,方选附子理中丸等心阳虚者宜温补心阳,方选桂枝甘草汤加减。

痰饮内停恶寒:病由痰饮停滞于体内,或胸胁,或肠胃,或四肢,痰饮为阴邪,寒饮内阻,阳气不能宣通,故见恶寒等症。

临床根据痰饮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也不一。

如饮停胸膈,则以咳唾痰涎、喘息抬肩为主症饮停协下,则以协痛不能转侧为主症饮停肠胃,则以肠鸣沥沥为主症饮停四肢,则以身体疼重、肿胀为主症。

治疗原则是通阳化饮,方选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大小青龙汤、木防己汤等等。

疮疡恶寒:恙由外感火热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外来损伤等,以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塞不通而发病。

恶寒为邪正相争剧烈、邪毒鸱张之象,一般比较短暂,旋即发热,局部则红肿灼痛。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可用味清毒饮、仙方活命饮之类。

寒疟恶寒:本证为阳虚湿困之体,复感疟邪,里寒极盛,阳气运行受阻,故表现为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

寒湿困脾,运化失职,故神疲肢倦,舌苔白腻少阳之气不行,故胸协痞满脉象弦迟为疟邪内伏之象。

本证之恶寒以休作有时,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为特点,易与他证鉴别。

治疗宜祛寒截疟,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常山、草果等。

恶寒的鉴别,必须分清表里。

上述七个常见证中,风寒束表为表证,寒疟为半表半里证,其它各证均为里证。

一般来说,表证恶寒多伴发热,且其恶寒得暖不减,需汗出邪达,恶寒方罢半表半里证之恶寒,有体作有时的特征疮疡恶寒虽与发热同见,不能概为表证里证恶寒多不伴发热,得暖则减,以阳虚为多见。

文献别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quot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quot quot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quot 《医宗必詨(伤寒》:quot 恶寒,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不欲去衣被。

发热恶寒者,阳也,羌活冲和汤。

无热恶寒者,阴也,理中汤。

下证悉具,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先解表而后攻里,下后不解,发热而渴,恶寒,白虎汤。

恶寒而呕,心下痞者,五苓散。

汗后恶寒,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

背恶寒,表未解也,葛根汤。

背恶寒而潮热,柴胡加桂汤。

口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

背恶寒,潮热,腹满,小承气汤。

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

概念寒战即恶寒战栗,汗后不解,反背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quot 2 寒战表现为怕冷的同时全身不自主地颤抖。

本症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均称为quot寒栗quot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称为quot战栗quot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寒热门》则称为quot振寒quot后世多称为quot寒战quot。

秦伯未先生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认为quot振寒quot与quot寒战quot不同,quot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

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有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

quot证之临床,二者皆恶寒与战栗同见,很难区分,秦氏论点可供参考。

寒战与抽搐都见肢体不自主的运动,但实不相同。

抽搐为肢体搐动伸缩,且不伴恶寒寒战多因怕冷而颤抖。

鉴别常见证候寒邪外束寒战:其临床表现为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阳虚寒盛寒战:表现为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症缓,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微。

战汗寒战: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粟,甚则肢冷脉伏,继之不久,全身即可透出大汗,汗后则肌肤较凉。

外寒内热寒战:临床主要表现有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浮紧而数等症。

疮毒内陷寒战: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伴恶寒战栗,发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疟疾寒战:先有呵欠乏力,继则恶寒战栗,肢体酸痛,寒罢则壮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而后汗出,热退身凉,脉弦。

鉴别分析寒邪外束寒战与阳虚寒盛寒战:此二证虽均以寒象为主,但一为表寒,一为里寒。

前者为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所致,故恶寒战栗兼见表寒证后者为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致使阳气温煦失职,阴寒内盛,故恶寒战栗兼见里寒证。

二证的临床鉴别在于:寒邪外束寒战,恶寒与发热同见,恶寒得暖不减,并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表寒证阳虚寒盛寒战,畏寒而不发热,畏寒得暖则缓,并有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质淡,脉沉细等里寒证。

寒邪外束寒战,治宜辛温解表,方选麻黄汤加味。

阳虚寒盛寒战,治宜温阳祛寒,方选四逆汤加味。

战汗寒战:外感热病中战汗为邪正剧烈交争所致。

正胜邪却者汗出而解,战汗之后脉静安卧,乃病渐痊愈之象若正不胜邪则可出现两种情况:其一为正气外脱,出现脉象急疾躁扰不安,肢冷汗出,当急投回阳益气之品,方选参附汤加味其二为邪盛正气相对不足,不能一次战汗而解,须停一二日,待正气渐复,再作战汗而痊愈。

外寒里热寒战与疮毒内陷寒战:外寒里热寒战是由于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使寒邪外束,热邪内郁所致之表寒里热证疮毒内陷寒战乃属火热内盛,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血肉腐败,热邪壅盛,疮毒内陷所致之热毒壅盛证。

此二证共同的病机是里热亢盛,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 O 所说:quot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热。

quot所以除恶寒战栗外,还有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等相同的临床表现,但外寒里热寒战尚有寒邪外束,所以出现头身疼痛,脉浮紧之表寒证疮毒内陷之寒战则无表寒证,而有疮疡局部红、肿、热、痛的临床特征。

外寒里热寒战,宜用解表清里之法,选用防风通圣散化裁治之疮毒内陷寒战,宜用清热泻火托毒法,方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化裁。

疟疾寒战:疟疾是由于感受疟邪,邪在牛表半里与营卫相搏,正邪相争所致,临床上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一般根据寒热之轻重,分为正疟、温疟、寒疟、劳疟等类型。

正疟者即典型的疟疾,治宜和解达邪,用小柴胡汤加常山、青蒿温疟者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治当清热达邪,用白虎加桂枝汤加柴胡、常山等寒疟者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治当辛温达邪,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劳疟者正虚久病之疟,治当扶养正气,调和营卫,用何人饮加减。

寒战一症,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

寒战之后,继见发热者,多为阳气来复,正气尚盛的表现若寒战之后,不发热,或战汗后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则为阳虚内寒或阳微欲脱之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献别录《景岳全书(伤寒典下》:quot战与栗异,战由乎外,栗由乎内也。

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则但汗出自不作战。

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

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

故凡邪正之争于外者则为战,战其愈者也。

邪正之争于内者则为栗,栗其甚者也。

论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

夫战为正气将复,栗则邪气肆强,故伤寒六七日,有但栗不战,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不胜邪而反为邪所胜,凡遇此证,使非用大补温热之剂,及艾灼回阳等法,其它焉得御之quot 《医宗必读》:quot战者身动,栗者鼓颔,邪欲解也。

栗而不战,阴盛阳虚,筛剿哪嫣馈 uot 《中医内科证治概要(恶寒》:quot寒邪外束,而内热不透,或热深入里而格阴于外,皆可产生恶寒不解,或寒栗而振,或四肢厥冷等症。

quot 3(身热肢寒概念身热肢寒,是指热病周程中同时出现既有发热又有肢冷的症状而言。

《素问(厥论》曾有:quot身热quotquot手足寒quot的描述《伤寒论》则有quot热深厥深quotquot厥者,手足逆冷是也quot的记载,并把身热与肢寒作为一个主症加以辨证论治。

后世医家皆宗仲景之说。

身热肢寒可见于外感热病初期,因风寒之邪束于肌表,正邪相争,身热始起,此际四肢亦觉寒冷,但为时短暂,随热势转盛而肢温,故不属本篇讨论范围,详见quot恶寒发热quot节。

鉴别常见证候热深厥深身热肢寒:壮热不退,手足厥冷,头痛胸闷,面赤气粗,烦躁谵语,继则神昏,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而干,脉滑数或洪数。

阴盛格阳身热肢寒:身热面红,咽燥而痛手足厥冷,下利清榖,舌淡苔白脉沉细欲绝。

鉴别分析热深厥深身热肢寒:多为外感热病后期,外邪入里,逆传心包或暑热之邪,郁遏内闭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