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合集下载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幼儿攀比心理的出现是由于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和行为,产生了追求物质和期望得到别人的注重和肯定的心理。

下面介绍几种能够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一、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做事情,比如自己扎鞋带、穿衣服、整理玩具等,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慢慢地就会明白物质不能代表一切。

二、合理引导孩子认识价值观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认识价值观,让孩子了解到不同的物品和行为的价值和作用,教育孩子要注重品德、智能、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成绩和物质,更要注重做人的品质和生活的多样性。

三、合理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差异
孩子们往往存在比较之心,就连他们的家长朋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比较和攀比,父母应该尽可能避免产生不良的比较和攀比现象。

同时,在孩子比较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优点和缺点,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成就感,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别人的荣誉和成就。

四、适当给孩子提供正面激励和支持
孩子们需要成长过程中的正面激励和支持,在一些比赛、活动和考试中,家长应该适当地给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种正面的比较。

同时,在孩子做出某些好事或有了进步时,父母也应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孩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总之,减少幼儿攀比社会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和自我管理、合理引导孩子认识价值观和自己和别人的差异、适当给孩子提供正面激励和支持,去减少孩子的攀比心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会感恩和珍惜身边的有形和无形财富。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因为在年龄、外貌、家庭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比较心理。

这种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家长和老师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解决攀比心理,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心态。

以下是一些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家长和老师应该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

幼儿在攀比心理上常常会有一些矛盾和困惑,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耐心倾听,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只有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效帮助他们解决攀比心理。

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关键。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过分夸奖和批评孩子,而是要给予他们正确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

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分攀比物质,要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接下来,引导幼儿正确对待竞争。

竞争是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幼儿也应该面对各种竞争。

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幼儿正确对待竞争,让他们明白竞争是为了自我进步而不是攀比他人。

幼儿在竞争中获得成绩时,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营造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也是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重要途径。

家长和老师要营造和谐的家庭和学校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家庭和学校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地方,不会因为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感到困惑和焦虑。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健康成长,避免攀比心理的产生。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也是解决攀比心理的有效途径。

通过讲故事、教育游戏等方式,教导幼儿怎样做一个懂得分享和乐于助人的人,让他们懂得在攀比中体验到快乐。

家长和老师也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教导他们珍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尊重他人,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念。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有很多,教育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方法适合他们。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忽视幼儿攀比心理的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幼儿园孩子喜欢攀比吗教案

幼儿园孩子喜欢攀比吗教案

幼儿园孩子喜欢攀比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幼儿园孩子喜欢攀比的原因。

2.了解收到孩子攀比的错误想法,并学会正确引导。

3.掌握教育幼儿走出攀比心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幼儿园孩子攀比的原因幼儿园孩子爱攀比并非天生的,而是处在其生活环境与社交圈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是一种特定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一方面,孩子的攀比,可以促使其产生进取心、竞争心、自信心和自我节制能力等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攀比心理过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伤害,激发其贪心、妒忌、自卑、自大等负面情绪。

2. 攀比心理带来的错误想法•成就感的取向错误:孩子们普遍认为,聚焦于自身的成就并不足以令他们满意,而是比起同龄人,更喜欢在成绩表上领先。

•不道德行为的取向错误:孩子们通过假肢、作弊等不道德行为,尝试赢得胜利,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3. 如何引导幼儿自我纠正攀比心理•提供平等的条件:教师需要提供一样的材料和机会给所有同学,防止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以任务取代竞争:引导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给予鼓励和奖励。

•培养社交能力:让孩子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发展社交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法:通过老师讲解和案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幼儿园孩子喜欢攀比的原因及产生的错误想法。

2.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在游戏里体验比胜负的美妙,带领学生在活动中重新审视攀比心理,认识到这种心理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利的。

四、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语言,来了解孩子是否理解了这个主题并有了相应的行为改变。

可以在现场记录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辅助教师进行诊断和分析。

同时,教师可以在之后的日常教育中引导孩子,牢记以任务取代竞争的重要性。

五、总结幼儿园是孩子们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学会如何不在自己与同龄人之间攀比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如何引导孩子了解攀比行为,正确地引导他们走出攀比心理,是家长和教师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指人们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的财富、地位、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和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攀比心理尤为明显。

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孩子的攀比心理,有效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品质。

下面就是一些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

了解攀比心理的来源了解孩子攀比心理的来源是教师应对的第一步。

攀比心理往往是由孩子对别人的优点感到不满和自卑心理触发的。

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的优点有清晰的认识,并教给孩子欣赏他人的优点,并从中学习。

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幼儿园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展示挂图等形式,向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培养孩子对诚实、勤奋、友善、公平等价值观的认识。

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攀比心理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班级的人际关系,营造友好、和睦的氛围,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会彼此尊重,互助互爱。

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为了满足孩子攀比的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样化的活动。

例如,在班级里组织一些团队游戏、集体活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某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就感,减少攀比心理的发生。

鼓励多元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特长。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兴趣小组,让孩子在小组里进行各种活动,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

同时,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发展,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减少攀比心理的产生。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孩子的互助互爱精神,减少攀比心理的发生。

例如,在班级里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在和同龄人比较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包括对外貌、能力、物质等方面的攀比,这种心理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家长和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幼儿解决攀比心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些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1.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抵御攀比心理的重要保障,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要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可以鼓励幼儿参加一些小型的比赛或活动,让他们在取得成绩时感受到成功和自豪,从而增强自信心。

2. 不断强调个体差异家长和教师要不断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特长,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

可以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向幼儿传达这一理念,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多次告诉幼儿,攀比只会让自己变得不快乐,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努力做到更好。

3. 建立公平的奖励机制在家庭和学校中都应该建立起公平的奖励机制,不要只关注成绩和外表,对幼儿的努力、进步和态度也应给予肯定和奖励。

这样可以让幼儿体验到不同方面的成功,从而减少攀比心理的发生。

4. 鼓励孩子学会分享攀比心理的产生与幼儿的欲望和自私有关,因此要培养幼儿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

可以通过组织团体活动、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价值,从而减少攀比心理的发生。

5. 倡导平等教育理念教育机构要倡导平等教育理念,不应只注重学业成绩,而是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培养幼儿的多方面能力,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减少攀比的发生。

6. 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物质在物质丰富的社会里,幼儿很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而产生攀比心理。

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物质,让他们明白物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注重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

7. 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幼儿攀比行为是指幼儿为了获得别人的赞扬,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进行的与同龄人比较的行为。

攀比行为在幼儿园阶段非常普遍,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互相炫耀自己的玩具、衣服、成绩等,并且常常以评价别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幼儿攀比行为,以及如何对此进行教育?一、幼儿攀比行为的原因1.求得赞扬与认可幼儿处于成长期,需要得到大人的赞扬与认可,这是他们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当他们把自己的成就向大人展示时,得到的肯定和表扬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2.效仿大人的行为幼儿处于模仿期,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并在同伴中展示自己的特长。

当其他同伴表扬他们的时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受人欢迎的,从而增强自己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3.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幼儿的心里,拥有好玩具、漂亮衣服和高分数是一种优越的象征,可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因此,幼儿会通过攀比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二、教育策略1.关注幼儿的内在需求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内在需求,达到及时满足的目的,在关注孩子的时候,不仅需要注意到表面的需求,还要关注他们内在的情感和需要的满足,通过及时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心。

2.给予正确的评价在幼儿攀比行为中,我们既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分析,提醒幼儿在比较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借鉴别人的优势所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避免贬低别人的行为和成就,增强互助和团结的意识。

3.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在幼儿的心里,攀比是一种激励和推动自己进步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过度地强调攀比的重要性,就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只有比别人强才能得到认可和肯定的心态,这样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并尝试去欣赏和尊重别人的存在。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的成因及正确引导方式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的成因及正确引导方式

黄礼也如今,攀比行为在幼儿中越发普遍。

据调查,70%以上的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同时,采取恰当的方式正确引导,使幼儿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成因攀比在心理学中属于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即主体发现自身与参照对象特征发生偏差时,主体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

攀比可分为正向攀比与负向攀比。

其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三类,即嫉妒心理、面子问题、习惯性攀比。

虽然表面看来是幼儿之间简单的攀比行为,但是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只有在了解各方面原因后,教师与家长才能共同努力,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一)家长方面有些家长事事攀比,爱慕虚荣,为幼儿带来了不良影响。

家长的虚荣心会潜移默化地滋生幼儿的攀比心理。

两年前,我偶然听到一个小男孩和同伴的对话:“我们家又开了一家新店,就在幼儿园旁边。

我们家的房子很大很大,比城堡还要大。

你们家呢?”小男孩声音不大,但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有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动不动就用“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来数落自己的孩子。

这样,幼儿会逐渐形成与旁人攀比的习惯,认为只要自己比其他人做得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喜爱。

幼儿萌生攀比心理后,可能会提出诸多物质要求。

这时,如果家长一味地纵容,无疑助长了幼儿的攀比心理。

长此以往,他们无法体谅父母的辛苦,无法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知道无尽索取,认为父母给予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可见,幼儿时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果家长不注重引导幼儿关注、寻求自身价值,就会使幼儿误入盲目攀比、模仿的歧途。

(二)教师方面“芳芳!你今天穿得真好看!”“明明!你今天带给大家的玩具好特别!”教师的这些话本来无可厚非,但忽略了其他幼儿的感受。

每一个幼儿都想获得教师的赞赏与喜爱,然而,教师的不当表达会给幼儿传递错误的信号:“只要穿漂亮的衣服,带新奇的玩具,就能得到老师的青睐。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幼儿时期的攀比行为不可避免,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社会比较尚未建立,学龄前儿童比较难以树立自我意识,这就给幼儿攀比行为提供了土壤。

幼儿攀比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来防止并处理幼儿的攀比行为。

本文将围绕幼儿的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进行探讨。

一、幼儿攀比行为的特点及原因幼儿时期的攀比行为表现为孩子们不时地和同伴角逐,并期望取得胜利或者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这一行为表现不同,有的孩子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总是先出击向其他孩子比赛,并期待得到别人的赞扬;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活动较为被动,他们总是等待别人向他们比赛,这和其他孩子们的反应密切相关。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他们的攀比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自己价值的重视和对身边同伴的注意力的渴求。

攀比行为的发生,和孩子成长中的需要有关。

幼儿时期的小孩往往缺少自我意识,他们还不能感知到外部世界的意义。

所以说,对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缺乏清楚的认识和表达,他们可能不能积极地与同伴互动,这就造成了孤立感和自卑心理。

因此,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幼儿开始尝试探索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比赛、争议和较量表现自己的能力。

除此之外,来自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也是幼儿攀比行为的根源。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过多地强调竞争和胜负,就会影响孩子心中的正常发展。

同时,社会对于成功背后的比赛与成果制造了强烈的舆论支持,这也让孩子的攀比行为日益增加。

二、幼儿攀比行为的危害幼儿时期攀比行为主要表现为模仿和比较行为,并可能会引起多种负面反应,包括以下方面:1. 影响幼儿正常的社交发育,使社交行为发生异常;2. 降低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抑郁、身体疾病等;3. 引发不良的竞争意识,恶性竞争,导致彼此之间形成既不平等也不友好的竞争关系,严重影响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4. 形成攀比,导致之后可能有扭曲的官僚主义和势力斗争。

三、教育策略针对幼儿的攀比行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让孩子们得到瓶颈的突破,走出攀比的困境。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在与他人比较自己的能力、外貌、物质等方面时,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和认同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在幼儿群体中普遍存在,但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交能力的培养有着负面影响。

下面是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一些方法:1.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攀比心理往往源于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

家长可以从幼儿的优点、成就和价值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鼓励幼儿勇敢尝试和表现自己,提升自信心。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幼儿认识和理解自己和他人在团体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一种意识。

家长可以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参与团体活动,体验合作的乐趣和价值。

3. 提高幼儿的自我意识: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与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家长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并将其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认同。

4. 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竞争:竞争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使幼儿正确看待竞争,明确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而不是与他人的对比。

5. 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同理心是幼儿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意识。

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故事,培养幼儿的同理心,使他们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减少攀比的心理。

6. 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家长和教育者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创造公平、和谐、安全的社交环境,使每个幼儿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节奏,发挥自己的特长,减少攀比的机会和压力。

7. 和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家长应常与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通过有效的沟通,家长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减少攀比的心理。

8.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不再盲目地追求他人的赞美和认同,从而减少攀比的心理。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合作意识、自我意识和同理心,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竞争,从而减少幼儿攀比心理的发生。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期是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个体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

这种攀比心理和行为不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尊心的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干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大家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1.了解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攀比是指幼儿为了显示自己的优势而与他人进行比较。

幼儿期是身体和认知能力都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学习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试图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建立自己的认同感。

然而,幼儿攀比行为通常表现为比较自己的衣服、玩具、成绩和家庭背景等方面是否比他人更好。

这种攀比心理和行为常常会导致幼儿的焦虑、自卑、嫉妒和孤立等问题,并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2.为什么幼儿会出现攀比心理和行为呢?首先,家庭环境往往是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的攀比意识较强,他们常常会在幼儿面前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来评价和比较他人。

这种行为很容易让幼儿形成以物质为核心的价值观,并开始通过物质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此外,家长的过度溺爱和关注也会让幼儿形成攀比心理。

当幼儿在家庭中过度受到褒奖和关注时,他们会认为只有通过攀比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

这种心理会引发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发生。

其次,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影响。

幼儿园作为幼儿的第二个家庭,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和奖励往往是采取“好”的公式,这也会让幼儿形成相互攀比的动机。

例如,当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羡慕时,别的幼儿也会惊羡并试图通过比较来获得同样的表扬和注意力。

这种竞争和攀比的环境有时候会给幼儿造成压力,干扰他们的自然成长和交际技巧的发展。

3.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对他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时期是一个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幼儿们处于互动的社交环境中,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有一些攀比的心理和行为。

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现象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友好的竞争意识。

一、理解幼儿攀比心理的现象是开始探讨的重要一步。

幼儿攀比指的是幼儿在互动中主动比较自己与他人,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赞誉、关注和认可。

这种行为源于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同感。

幼儿攀比行为主要表现为比较自己的外貌、能力、成就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

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表明,这种行为可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从正面方面来说,幼儿攀比行为可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力量的发展。

当幼儿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时,他们可能会充满自信,并愿意继续努力提高自己。

此外,幼儿攀比行为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幼儿攀比行为可能导致幼儿对自己的不满和自卑感。

当幼儿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差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自责。

这种消极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的发展。

此外,幼儿攀比行为还可能导致幼儿之间的友谊关系出现紧张和竞争。

三、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友好的竞争意识。

1.家庭和学校环境是培养幼儿积极心态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教师需要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比较的标准。

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该鼓励幼儿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提供合适的支持和认可。

2.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环境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互助精神可以帮助幼儿摆脱攀比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合作和分享经验,幼儿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并以积极的方式参与竞争。

如何解决孩子的攀比心

如何解决孩子的攀比心

如何解决孩子的攀比心孩子的攀比心是指孩子在生活中出现的对他人财富、成绩、外貌等方面的比较和竞争心理。

这种攀比心对孩子的正常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解决孩子的攀比心方面,以下提出了几个方法。

首先,家庭教育是解决孩子攀比心的重要途径。

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比较孩子和他人之间的差异,不用物质和权力评价孩子的优劣。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不必和他人攀比。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重要的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谊意识。

比如,组织一些团队比赛,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团队的协作才能取得胜利,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关于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课程,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财富和成功。

第三,家庭与学校需要共同合作,形成一种有效的协同教育模式。

家庭和学校要加强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对孩子教育的引导,共同解决孩子攀比心问题。

第四,父母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鼓励。

孩子之所以有攀比心,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赞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他们明白不同人的成就是因为不同的努力和能力,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长。

第五,加强教育的思想引导。

教育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白物质和外在形象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平等意识,让他们懂得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最后,社会方面也应当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社会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关于消费观念和物质价值的宣传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消费行为。

同时,社会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孩子兴趣爱好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减少攀比心的产生。

总之,解决孩子的攀比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耐心、关注、教育等手段,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个性和自信心,从而使得孩子们能够健康、积极地成长。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塑造自我认知、社会情感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然而,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使得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逐渐在研究者的关注下浮现。

本文将探讨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对幼儿成长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定义和特点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我在某项特质或能力上与他人比较并争夺优势的一种心理状态。

幼儿攀比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富有竞争性和胜负欲、重视他人评价、追求外部的物质和名誉奖励等。

二、幼儿攀比行为的表现幼儿攀比行为主要表现在幼儿间的频繁比较和争夺。

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幼儿攀比成绩、外貌、家庭背景、物质消费等等。

幼儿攀比行为往往带有进行交流、沟通、社交的目的,并且往往伴随着争夺、猜忌、敌对等负面情绪。

三、对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因素等。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中较为严格和挑剔的家长教育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竞争与攀比等都会影响到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

2.学校因素学校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因素。

竞争过重的教育环境和晋升制度、严格的评价标准以及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增加幼儿攀比行为的出现。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社会文化强调物质消费和外在表现时,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更容易被激发。

4.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

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自尊心的形成程度、自我认同感等都会对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负面影响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出现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对幼儿自尊心的负面影响幼儿攀比行为往往使得孩子们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以他人评价和比较为导向的价值观。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媒体的广泛普及,幼儿攀比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为了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通过模仿他人、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来评价和确定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涉及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开展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为理解幼儿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并对幼儿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特点(一)模仿他人:幼儿攀比心理主要表现为模仿他人行为。

幼儿会模仿其他同伴的行为,例如穿着、玩具选择等,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或超越他人。

(二)自我比较:幼儿攀比行为还表现为自我比较。

他们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形成自我认知。

(三)需求导向:幼儿攀比心理受到需求的驱动。

幼儿在攀比过程中,追求满足自身的需求,例如安全感、物质享受、社交地位等。

二、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社会适应能力:幼儿攀比心理会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过度的攀比心理会导致幼儿对自身能力和形象的不确定,从而影响其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二)自尊心形成: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会影响幼儿的自尊心形成。

过度攀比会使幼儿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从而影响自尊心的建立。

(三)情感发展: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还会影响其情感发展。

攀比过程中,如果幼儿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可能引发情绪的波动,甚至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三、幼儿攀比心理与行为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攀比行为常常受到鼓励和认同,家庭的物质和社会地位会对幼儿攀比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幼儿攀比心理的原因之一。

家长的过度关注和比较倾向,导致幼儿模仿他人、与他人攀比,成为家庭教育方式塑造下的心理特征。

幼儿园爱攀比教案

幼儿园爱攀比教案

幼儿园爱攀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攀比的含义及其危害;2.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3.培养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内容1.什么是攀比?•给出简单易懂的定义:攀比是指为了表现自己的优越性而与他人比较,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排斥、敌视、嫉妒等消极情绪。

•通过图片、实物等途径让幼儿感受到攀比的具体表现,并引导幼儿思考:攀比对自己有哪些危害?对他人有哪些伤害?•引导幼儿认识到攀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需要我们放下攀比心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

2.认识自己•通过卡片、画板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鼓励幼儿自信,强调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引导幼儿以平和的态度接受自己的不足,并通过积极的努力和学习改善自己的缺点。

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

3.健康的人际关系•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幼儿认识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学会表扬、支持、合作。

•引导幼儿通过交流和沟通,解决冲突和矛盾,避免攀比和竞争,建立合作和友谊。

•培养幼儿的同理心,让他们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模拟情境、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攀比的危害,引导幼儿从中汲取教育和启示。

2.互动式教学:设计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3.体验式教学:通过儿童画、手工制作等形式,与幼儿共同创造、体验和分享,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估1.观察记录:老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多个方面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问卷调查:针对此次教学活动,在家长和幼儿中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家长和幼儿对此次教学活动的反馈,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幼儿园大班攀比心理教案

幼儿园大班攀比心理教案

幼儿园大班攀比心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孩子认识攀比行为的危害和不良影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树立自信心;3.促进孩子之间的合作,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学习内容1.学习攀比的定义和常见的攀比行为;2.分析攀比行为的不利因素;3.学习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的方法;4.合作挑战类游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方式1.以幼儿园大班为单位,教师现场指导;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故事讲解、互动讨论、实践演练等;3.通过集体活动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热身环节教师与孩子们打招呼,让孩子们自由交流,缓解情绪,建立友好关系。

学习攀比的定义和常见的攀比行为教师先通过幼儿园大班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孩子们认识攀比行为的含义。

然后,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攀比行为,例如比谁家的玩具更多,比谁身上的衣服更漂亮等。

分析攀比行为的不利因素教师通过故事的方式,讲述攀比行为的不利因素,例如攀比心理会让孩子变得焦虑、自卑,与他人产生矛盾等。

学习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的方法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孩子如何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例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合作挑战类游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合作挑战类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让孩子们再次强化学习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反思自己的表现,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点的掌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2.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3.教师自我评价,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对攀比行为的危害和不良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培养自信心。

通过合作挑战类游戏,孩子们也学会了如何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幼儿时期的经历和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父母和教育者经常会遇到幼儿攀比心理的问题,这种心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一些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方法。

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攀比的心理往往源自于对比他人的物质和成就上的好奇和羡慕,父母和教育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地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整理自己的玩具、收拾自己的房间、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减少对他人的攀比。

二、倡导分享和合作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孩子的分享和合作意识,让孩子懂得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游戏等,让孩子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分享的乐趣,从而让他们懂得团结合作的力量,减少对他人的攀比和嫉妒。

三、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和教育者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

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不是通过攀比去评价自己。

只有通过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四、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减少攀比和嫉妒的消极情绪,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攀比心理带来的困扰。

五、引导孩子正确的社交观念父母和教育者要引导孩子正确的社交观念,让他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要尊重并欣赏他人,而不是通过攀比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通过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优点,积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独立和自信。

解决幼儿攀比心理的问题需要父母和教育者共同努力,通过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倡导分享和合作、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孩子正确的社交观念等方法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减少攀比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引言:攀比心理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会有攀比的倾向。

然而,在幼儿阶段,攀比心理可能表现更为明显。

幼儿时期是人类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的攀比心理及行为对其健康成长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

一、攀比心理与儿童发展1.攀比心理的定义攀比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在追求满足自身成就感和自尊心的同时,对自己和他人生活、能力、物质等方面展开比较,产生对他人的嫉妒和羡慕的心理。

在儿童心理中,攀比心理一方面体现在对他人能力和成就的嫉妒和羡慕,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物质和外貌的攀比和追求。

2.攀比心理与自我意识形成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

攀比心理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对他人的比较和自我与他人的对比,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形成相对客观的自我认知。

3.攀比心理与儿童社交关系攀比心理在儿童社交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幼儿通过攀比与他人进行竞争和比较,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能够刺激儿童的进取心和成长动力。

二、攀比心理对幼儿的影响1.心理影响攀比心理过强可能导致幼儿在心理上产生焦虑、自卑、自尊心缺失等问题。

幼儿在攀比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2.行为影响攀比心理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攀比行为,比如争抢玩具、攀比学习成绩等。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儿的情绪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幼儿的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三、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长过分重视竞争和成绩的衡量,可能会引发幼儿的攀比心理。

同时,家长的攀比行为和言论也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物质和外貌的价值观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这也为幼儿攀比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竞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竞争压力。

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攀比心理及行为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

第一部分:攀比心理的定义和表现攀比心理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觉得对方有什么自己也要有,总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这种心理起初来源于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和自尊心的建立,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幼儿的攀比心理逐渐增强。

幼儿攀比心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攀比:幼儿对于玩具、衣物、食物等物质上的比较有着强烈的需求。

他们渴望拥有和其他人一样或更好的物品,并以此作为他们自身价值的衡量标准。

2. 外貌攀比:幼儿对于自己和他人外貌的比较也是常见的。

他们渴望拥有更好的外貌,认为这是他们获得他人认同和喜爱的方式。

3. 成绩攀比:幼儿在学习、运动等活动中,会表现出对于与他人成绩的比较和竞争。

他们希望在每一项活动中都能超过他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第二部分: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原因1. 家庭环境: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往往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幼儿在家庭中存在攀比行为且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更容易出现攀比心理。

2.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也是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追求物质享受、崇尚表面价值的社会环境中,攀比心理会更加突出。

3. 学校竞争:幼儿在学校中常常会接触到各种竞争活动,如考试、比赛等。

这种竞争环境也会强化幼儿的攀比心理及行为。

第三部分: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影响1. 自尊心问题:攀比心理及行为容易导致幼儿对自己的价值有着错误的认知,过度追求他人的肯定和赞美,缺乏自信心。

2. 人际关系问题:攀比心理及行为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幼儿会将他人视为竞争对手,无法真诚地与他人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

3. 学业负担问题:攀比心理及行为使得幼儿过度关注他人的成绩,而忽视自身的学业发展。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

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研究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社交技能和价值观念。

同时,幼儿园和社会对幼儿的要求也开始逐渐增加。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中的竞争、攀比现象对幼儿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浅谈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研究。

一、幼儿攀比心理的表现1.对物质的攀比幼儿期是物质欲望初生的阶段,幼儿对于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源会表现出攀比、嫉妒的心理。

幼儿可能会通过拥有更多的玩具、衣服等物品来展示自己或者突出自己的优势。

这种攀比现象会导致幼儿之间的关系紧张和矛盾的产生。

2.对能力的攀比在幼儿园中,幼儿会表现出对于能力的攀比心理。

比如,幼儿会通过评比、打分和比赛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这种攀比现象会导致幼儿产生排斥心理、自卑感和自尊心受损。

3.对外貌的攀比外貌攀比是幼儿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攀比行为。

幼儿可能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外貌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这种攀比现象会影响幼儿对自己身体形象和容貌的认知,进而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幼儿攀比行为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幼儿期的家庭环境是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过分关注外貌、物质和成绩等方面的表现,或者家庭中存在强烈的攀比心态,幼儿就容易受到影响,表现出攀比行为。

2.家长对比式教育有些家长会通过对比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但是过度的对比往往会使幼儿心理受到伤害。

对于比较敏感的幼儿,被贬低或嘲笑的经历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攀比行为,希望能够达到被家长所认可的标准。

3.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中的竞争和攀比现象也是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幼儿园中,幼儿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心往往与他们的能力、成绩和物质等方面的表现有关。

如果幼儿园中存在评比、排名等竞争机制,幼儿就容易表现出攀比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攀比心理及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摘要】幼儿攀比是一种不可忽视、需要引导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幼儿园中的
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减少幼儿的攀比现象,要探讨幼儿常见的攀比行为,从心理
学角度分析这种攀比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园合作,共同
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以引导幼儿心理。

【关键词】幼儿;攀比;心理;分析;家园合作
我一直认为攀比是存在于家长及中小学生之间的事情,年仅 3~6 岁的幼儿之
间是不会有攀比的。

但在江苏省泰州市艺术幼儿园实习期间,我意识到我的观念
是错误的,现在的幼儿之间也同样存在攀比,目前已成为幼儿园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幼儿攀比的原因及影响
1.幼儿攀比的原因
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②家长的溺爱为幼儿的
攀比滋生了依赖;③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④家长的自卑
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幼儿攀比的心理分析
幼儿物质攀比的心理分析。

在幼儿园里,听得最多的就是小朋友大早就来跟
你说:“老师,我今天穿了新鞋子。

”“老师,我妈妈给我买了新玩具。

”现在的小孩子,很注重物质方面的攀比。

经常听到小朋友在嘀咕了:“今天我爸爸要开汽车来接我了。

”“我家的是奔驰,你家有吗?” 如此年幼的小孩,这样的攀比心理已
经相当明显了。

在幼儿园,女孩之间就会比谁的衣服好看,男孩之间就会比玩具
是不是最新的,这些都是物质上的攀比,幼儿之间会这样比较大多是受家长的影响,家长本身可能就存在着攀比之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穿得比其他孩子漂亮。

幼儿荣誉感攀比的心理分析。

幼儿之间除了物质方面的攀比外,还有在荣誉
感上的攀比。

小朋友们总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

所以有的家长就拼命地让孩子利用休息的时间,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为了
能在学校里能当上小组长,有部分家长就产生了对教师送礼这样的滑稽想法。

3.攀比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从一个角度来看,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
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儿若将攀比的内容放在学习上,以学习成绩好的幼儿为榜样,则会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其进步。

不利影响:一方面,过分的攀比会使幼儿产生歧视的心理。

幼儿自认为家里很
富有,而看不起一般的同伴,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得幼儿
与同伴间的关系产生了隔阂,会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

一个班级中,如果大部
分的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心理,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体,很自然地产生集体攀比风。

另一方面,过度的攀比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品格,严重的话,长大后会使部
分幼儿产生犯罪的心理。

二、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攀比心理
(1)家长要严格把握“适度”的原则。

家长的百依百顺容易造成幼儿攀比心理。

因此,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家长应将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幼儿提
出的过分要求坚决说“不”。

当孩子爱攀比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成
动力,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

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

在比较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

(2)老师首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

其次老师要多鼓励幼儿,尤其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环节。

例如,在玩角色游戏时,老师可以表扬最遵守规则的幼儿,也可以表扬角色扮演得最好的幼儿,等等;在学习上,老师可以用评大红花的形式,鼓励幼儿遵守上课纪律,举手回答问题;在午餐、散步、午睡时,教师可以通过选“当小老师”的方法,鼓励幼儿争当“小老师”。

这样,幼儿就很自觉地会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希望成为老师眼中的那个好孩子。

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简单的事例,我们使幼儿在努力获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幼儿的“攀比风”向好的方面发展。

其实,大多数孩子有攀比心理,完全是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不知不觉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思想。

如何来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向好的一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改变以往对物质上的盲目追求的想法,正确地启蒙我们的孩子。

作为学校教师,也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以简朴实用的消费习惯对孩子进行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

参考文献:
[1]沈贵鹏 . 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J]. 思想理论教育,2005(22).
[2]李小扬. 孩子攀比对策[J]. 中国健康,20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