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学思想
东坡文化内涵和内容
东坡文化内涵和内容东坡文化是指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文化思想和创作风格。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文学巨匠”。
东坡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包括人文关怀、儒家思想、自由奔放等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东坡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关怀。
苏轼关注人的情感和生活,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民的关怀和关爱。
他深知生活中的苦乐与人民息息相关,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在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对农民的关心、对百姓疾苦的揭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等等。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情怀,让人们感受到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东坡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
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熟悉儒家经典,深入研究儒家思想。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仁者爱人”,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他追求道德的高尚和人性的完善,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力量。
东坡文化还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而闻名。
苏轼是一位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学家,他不拘一格,自由奔放。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到的见解,创造出了许多精彩的作品。
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由和个性的崇尚,这与当时封建社会的思想相悖,但却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自由奔放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坡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容。
它关注人文关怀,弘扬儒家思想,展示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
东坡文化不仅是苏轼个人的创作风格,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对后人的影响深远,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也成为后人创作的灵感之源。
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会永远流传下去,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
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对世界的痛苦和欢乐,对人生的冷暖和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感情体系。
首先,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
他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都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苏轼生活在一个封建统治下的社会,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统治的不公感到愤怒和失望。
他用毒辣的笔锋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和官吏们的贪婪,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其次,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爱。
苏轼深知人生短暂,对人性的复杂和无常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都有智慧和情感,但也容易受到欲望和烦恼的困扰。
他以“天下才子人情至”来反映人情世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际关系的探索。
此外,苏轼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矛盾和矛盾。
他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忧郁的一面。
苏轼的豪放不羁体现在他钟爱山水和美食,崇尚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在他对官僚体制的不屑和自由思想的追求。
然而,苏轼也往往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处于生活的困境和政治的迫害之中。
他对人生的消极和对世界的失望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最后,苏轼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他以属于人自然观,注重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对画和诗的追求和创造,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他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综合理解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苏轼的思想感情既具有现实意识,又具有人文主义关怀;既有豪放不羁,又有深沉忧郁;既寄托于自然和艺术,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他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 文学理念
苏轼的文学理念
当谈到苏轼的文学理念时,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详细说明并举例说明:
1.文学独创性:苏轼非常注重文学的独创性和表现力。
他认为文学应
该是作家独特的心灵体验和个性表达,而不是刻板的模仿或纯粹的传记记录。
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清新脱俗、灵动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赤壁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2.自然与法度: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姿态横生,同
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度。
他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地表现,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技巧和规范,才能使文章真正成为艺术作品。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就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领悟和体验,诗中的语言平易近人,却又不失法度。
3.多样化与生动性:苏轼提倡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反对千篇
一律的文风。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每个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表现。
例如,苏轼的诗风就与他的散文截然不同,他的诗作往往豪放奔放、妙趣横生,而散文则更加注重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
4.文以载道:尽管苏轼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多样性,但他也认为文
学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
他主张文章应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能够启迪人心、教化思想。
例如,他的《答张文潜书》一文就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意义,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民的道德教化和精神提升。
苏轼的文学理念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自然与法度、多样性和生动性以及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了苏轼对文学的理解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价值。
对于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邃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歌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抒发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散文方面,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如《赤壁赋》等名篇,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在词作上,苏轼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苏轼的思想观念深邃而独特。
在政治上,他关注民生,主张改革,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
文化上,他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向民间文化学习,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宗教方面,他尊重各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后世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三、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在官场中屡遭打击,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上,他热爱美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人际交往中,他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朋友肝胆相照。
这种乐观、真诚、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深受人们的敬仰。
四、历史贡献苏轼的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他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创立的菜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此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宋代书法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评价苏轼时,我们不仅要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天赋,更要重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的乐观、豁达、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
苏轼思想的总结
苏轼思想的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文人、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深受后世学者的赞赏和研究。
以下是对苏轼思想的总结:首先,苏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他主张纵观天地,不为权势、利益所累,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主张自由、独立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真理,释放自己的天性,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拘一格,在诗、词、文等各个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力量。
其次,苏轼重视人文主义和人情味。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痛苦、喜悦和情感的关怀。
他的作品以质朴、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再次,苏轼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坚信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类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他提倡人们积极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文字和行动来改变不公正的现实,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此外,苏轼推崇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
他追求自然的美和自由,崇尚自然的真、善、美。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内心情感和思想,诗、词、画作品多有自然的元素和风景。
他的作品注重个体审美享受,并通过审美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最后,苏轼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主张贤能治国,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他在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对民众利益的关心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吁。
他主张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天赋平等的观念,对社会的不公正和残酷有强烈的批判。
总之,苏轼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性的美好,同时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政治活动,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力量,对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的诗词作品繁多,几乎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咏史到抒怀,从山水到人情,展现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苏轼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上,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是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感慨。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东汉末年临江时的景象写出了人生离别和岁月流转的凄凉之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宛如白驹过隙,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人生充满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以“何事长向别时圆”来表达此观点。
其次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苏轼喜爱登高望远,饱览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并以此激发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思考。
《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既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又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破坏。
在另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苏轼通过船夫的视角描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强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问青天。
”他对自然的感悟,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热爱。
此外,苏轼对社会和人情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诗词中的重要主题。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政治斗争和官场苦闷,这使他对社会状况有了尖锐的观察和批评。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丑陋:“寒食东风御柳斜,城南春水日边斜。
少年行处千人散,骑马出郊时百纵。
”他坦然直言,指出了官吏们的腐败和政治上的无能。
苏轼还对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蝶恋花·春景》中,他写道:“百花东向碧云开,东风吹雨透清晖。
君问春意向谁诉,寒梅只待雪中飞。
”他通过诗词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状态。
苏轼的思想既反映了个人的悲观意识和对人生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情的热爱和敬畏。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创作思想独特且影响深远。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力图追求自由、真实、独立的艺术表达,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充分展示了他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创作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自由与真实:苏轼主张文学不应受到束缚,应该敢于展示个体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表达。
他反对机械式的文学创作,主张真情实感的表达,尤其注重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他通过切身的体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他不追求唯美的形式,而更关注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命感。
2. 主张审美独立:苏轼认为审美是一种个人独立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
他鼓励作家要有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标准,不应过分依赖传统,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的束缚,敢于创新,以自己的创作角度去审视世界。
3. 心境与思想高远:苏轼的创作思想注重心灵的修养和思想的深度。
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倡导与世无争,有一颗宽广的胸怀。
他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关注生活的真谛,追问人生的意义,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领悟。
4.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苏轼认为文人有责任在社会上发出正义的声音,为民众争取权益,批判不公与不平。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批判的声音,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呼吁改革与进步。
他反对拘泥于封建礼教,主张文人要敢于直言,批评时弊,勇于担当社会的责任。
苏轼的创作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影响。
他主张追求自由与真实,不受制于传统观念;倡导审美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注重心境与思想的高远,以个体的视角探究人生的意义;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通过文学作品批判时弊,呼吁改革。
这些思想观点在诗歌、散文、书法等领域都对后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创作思想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苏轼的创作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倡导真实情感和个性表达。
苏轼注重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个性,他坚持以真实、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和套路化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源于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活、情感真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追求自由、坦荡的创作态度。
苏轼反对约束束缚和偏见的创作环境,主张以自由、坦荡的态度来面对文学创作。
他强调作家应该有自主的思想和独立的审美标准,不受世俗观念和权威的影响。
他宣扬个性的独立、创新的精神和风格,以独具一格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抗争和反抗的意识。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权贵腐败的时代,他对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有很强的抗争和反抗意识。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批判社会现象和揭示权力的丑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愤怒。
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正义的力量和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四、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苏轼对艺术有很高的要求,他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他在文学创作上注重技巧的运用和形式的琢磨,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在美学上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他注重对词藻和语言的精细雕琢,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升华,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总之,苏轼的创作思想具有对个性、真实情感的追求,追求自由、坦荡的创作态度,抗争和反抗的意识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完美的追求。
这些思想不仅在苏轼自己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苏轼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文学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
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
《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
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简述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简述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苏轼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诗歌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苏轼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同时也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2. 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苏轼的诗歌作品中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同时也探索了大自然的奥秘和规律。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苏轼的诗歌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他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同时也认识到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的忧虑和担忧,让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危机。
4. 对宗教和哲学的探索:苏轼的诗歌作品中也充满了对宗教和哲学的探索。
他感受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力量和意义,同时也探索了宗教和哲学的真谛和内涵。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感受到了宗教和哲学的力量和美丽。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宗教和哲学的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美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美丽。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最著名的文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豪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影响了全国群众,也鲜明地反映出他的思想观念。
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理念,为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精神支持,促使当时的改革取得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宋朝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苏轼的民本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发挥,他强调“拔乡音”,采用简练、平易近人的文体,直接地表达出民本思想的观点,赞扬权威,责备官宦,反映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真诚态度。
例如,《苏东坡定安府》这首诗歌,苏轼赞美定安府的努力:“积水潦原,谁拟动彻?东坡率领,夕阳愁照,动植皆捷,君臣共夸”。
这里的“率领”,是一种鼓励社会改革的建议,向社会发出了激励信号,鼓舞人心。
另外,《谒金门》这首诗中,苏轼也宣扬了民本思想,他批评官宦“百般拖泥”,不仅表达了对官宦逆命滥权的惋惜,更反映了对民众受苦的深切关怀。
“唯留汉口桥,此去应难行,前程恐滞碍,恋山知何曾?”这里,苏轼也凸显了民本思想的理念:百姓的前途恐怕会受到拖泥带水的官宦纠缠,影响前程。
此外,苏轼还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进一步凸显民本思想的内涵,《洗冤》就以牧羊为象征,将民本思想的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咿咿哨,羊群是无牧,羊群牵梳,至今无几枝,欲知牧人,漫当黯然。
”这里,苏轼把牧草比喻成百姓之心,牧人比作担当官职的官宦,他把民本思想比作无牧的羊群,也就是说,百姓心里无人顾及,正义正受到抑制,只有官宦当职信守,百姓之心才能得到满足。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弘扬的民本思想,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其思想理念仍是当今社会的值得思考之处,为人民努力奋斗提供了支持和动力,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精神支持,至今仍受人们称道。
总之,苏轼的文学创作乃大宋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也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珍贵宝藏,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理念,尤其是他批评官宦而发出的“拔乡音”,仍然可以激发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思想总结
苏东坡思想总结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的艺术家,被尊称为“文学鬼才”。
苏东坡的思想可以总结为“天人合一、政治与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苏东坡的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来生活。
“天人合一”是他独特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其次,苏东坡的政治思想强调了政治与人情的关系。
他认为政治不应该脱离人的情感和生活,而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宽政平民,反对过度压榨百姓。
他在任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民生,使得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三,苏东坡的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良好的家风,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一个家庭和睦和谐、衣食无忧,才能够使国家安定有序,民众安居乐业。
他的家庭非常和睦,子女也都非常的优秀。
最后,苏东坡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备受推崇,他的诗词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人墨客。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也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特别是他强调民生、人情的理念,对于现代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风采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示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天人合一、政治与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方式。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
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苏轼,一位文人墨客、政治家、书法艺术家、诗词大师、散文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巨匠,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文学造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他的精神和生活态度,也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追求自由:苏轼是个有思想的人,在文学上他主张诗文自由、创意新颖、技艺娴熟;在政治上他经常与权贵们发表不同意见,后来被贬官到黄州时,他仍然坚持自己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和人文情怀,不为低微琐事所困扰,不委曲求全,不愿随波逐流。
二、不拘一格:苏轼是一个文化开放的人,他可以吸收不同的文化,接受不同的思想,不拘一格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借鉴不同文体的特色,运用起来就非常接地气、中肯贴切、幽默风趣。
三、独具匠心:苏轼是个匠人,他可以用笔尖写出千变万化的诗文,他提倡诗歌要有情感,要有人性,要富于生命力,写作的方式要丰富多彩,让读者读得尽兴、读得入味,这样的文学思路成为他为文的独特风格。
四、尊重传统:苏轼尊重传统文化,但他也不守旧,他常常以历史为鉴,以自己的时代为背景,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同一篇文章或诗歌当中,发人深省,也使他的作品更受到读者的青睐。
五、乐观向上:苏轼的人生历经沧桑,遭受过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将逆境看成是人生的一种经历,通过优雅的诗文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态度给人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六、慷慨豁达:苏轼有一颗豁达的心,他善于用“大气”,不拘小节,放开思想,宽容待人,这种超脱的心态使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情感更加宽广深厚,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难以超越的良好典范。
总结:苏轼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可以说是“自由、不拘一格、独具匠心、尊重传统、乐观向上、慷慨豁达”,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优美文学风格的基础,也是他为文艺提供的重要思路和创作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生活和文学创作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和精神价值。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苏轼是一位历史上伟大的文豪,他的文字诠释了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些文章中普及了一种主张“民本”思想的文艺形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民本思想”源于儒家思想,该思想提出,百姓的福利应优先考虑,而宦官的利益次之。
而苏轼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均秉承着这一理念。
他的诗《水调歌头》中,苏轼睿智地分析了战乱时期的困境,提出了帮助百姓的建议和主张:要尽快安抚内政、推行民本的制度,以复兴国家。
《苏小小传》中,有一句出神入化的“惟令民劳心之未富,以此度此不极思”,它赞颂民本思想并驱使人们为国家作出保卫、改进和发展贡献。
此外,苏轼以诗歌表现出对百姓奉献的尊敬和赞颂,例如,《登黄鹤楼》、《行行重行行》等。
他用波澜壮阔、轻柔优美的语言,唱出百姓关心国家兴亡的豪情壮志。
这些诗词对抗腐败、反对弊政、反照黑暗社会的无私奉献,彰显了苏轼的民本思想。
总之,苏轼的文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文文雅雅的语言,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这种以民本为中心的文艺形式,启发世人秉持和维护中国传统文
化思想的信念,不负对往矣,对今天民众具有着深刻的哲理诠释和智慧启迪。
有关苏轼的古代文学论述题
有关苏轼的古代文学论述题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影响深远。
以下是有关苏轼的古代文学论述题的展开:
1.苏轼的文学风格。
苏轼是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文学风格受到全盛期唐诗风格和北宋文学的影响,以豪放、率直、自然的风格为主。
苏轼的诗文语言精炼明快,思想深邃,表达情感真挚自然,同时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反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苏轼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作品涵盖广泛,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放奔放到《赤壁赋》的雄浑壮丽,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苏轼的诗歌初期以豁达、斗志昂扬的七绝和七律为主,中期则转向聚焦人生哲理和自然风光的四行、绝句和律诗,晚期则更加注重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更为奔放自由。
3.苏轼文学思想。
苏轼的文学思想博大精深,包括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思考。
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重视个性自由和民主思想,倡导“表里相应”的文学创作思想,主张情感真实、修辞简洁,同时认为诗歌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4.苏轼的文学评价。
苏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和天才,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生活、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和洞察。
他的文学影响超越了南宋时期,影响
到了明、清两代以及现代文学。
苏轼的文学论述和文学实践,对中国文艺批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也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读书与应举时期 3.入仕到乌台诗案时期 4.贬谪黄州到两次召还时期 5.远谪惠儋时期
(二)苏轼的思想 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 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当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受佛老思想的 影响,又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 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非常生动地表 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
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苏轼其它作品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 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 也愁。
二、苏轼的词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凡咏史、怀古、感旧、悼亡、记游、 说理等诗文所能写的内容,他都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无所不 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人生。有些题材则是苏轼第一次把它们 引入词中来。如对农村风物的描写(《浣溪纱 徐州石潭谢雨 道亡作》),对亡妻的悼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等。
挥。他胸中的许多感慨和想
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而
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朴中见 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 来。
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 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 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 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2、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如《饮湖上初晴雨后》中 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风格多样,平易自然。苏轼诗题材广泛,兼备各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痕澹处,卧观云岭——浅析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实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素喜蜀学,曾自述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可见其思想实则儒释道浑融,中庸至和。
故其行事著文,皆通脱而旷达,虽值党争剧烈,仕途坎坷,然其自由精神不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清幽疏旷而不失执著,正是一个大写的真人!而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具有着有别于一般文人骚客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和自然天成的文学思想,。
那么,下面便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微,以期略窥其妙旨。
一、道艺相合,辞以达意。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
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言文字。
在这一基础上,苏轼又提出了著名的“辞达”观点。
孔子曾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和“辞,而已矣”,这是着眼于宣传效果而要求文辞通达。
苏轼则在他的《答谢民师书》中对其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提出,辞的表达是意,作者做到“辞达”,首先是摆脱任何偏见的束缚,使作品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表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在万千世界变化无定的物象中,表现事物的本质。
苏轼认为“写文就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体验、认识与艺术把握之后,将这种艺术把握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字成功的表现出来,作为鲜明的艺术形象,也只有如此,文章才能达到“不可胜用矣”的至高境界。
”①二、虚境物化,顺兴而为中国的古代哲学,向来儒释道互补浑融,有着强烈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倾向,然其意蕴则迥然相异。
儒家的“天人合一”,人是道德性的主体,而天则为道德性的提升与神化,故“天人本无二”(程颢《语录》),同质同构,自然有亲和之情;而道家的“天人合一”,却首在以人合天,即所谓“道发自然”者,否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故必须消解社会的熏染与人之为人的种种执著,复归于人之本性。
此两者影响到中国古代只是分子的思想建构,多半存有“儒道互补”的倾向。
所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官贵人可以“大隐隐于朝”,山林隐士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翩翩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家”;鲁迅先生说的明白:中国士的阶层正是以无特操为其情操的。
所以儒也好,道也罢,无非是文人应付时势变化鹤寻求心理平衡的两种手段而已。
只有如苏轼者方可体用之妙,存乎一心;万象具备,成此一家。
如前所述,道家的“天人合一“摒弃人为而保赤子之心,欲至“合一”,只能与物同化,虚壹而静。
《道德经》有“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的“心斋”“坐忘”就是一种浑同于物,达到静笃虚极的渠道与状态。
当然这是哲学层次上的“虚静”,这种虚静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就形成一种生命的情调,其与客观宇宙精神相往来,人生亦会艺术化、心灵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悠远的心境!何等闲适的生活情致!“ 虚静”命题的文艺理论化,当归功于六朝文论家。
陆机《文赋》“伫中枢以玄览”、刘勰《文心雕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皆指创作心理意义上的“虚静”。
设若把平日悠然冲虚之生命情调视作创作的广义的心理准备的话,那么创作前的狭义的“虚静”状态则正是其生命品味向艺术的延展与突出的表现。
宗炳训为“澄怀味象”,即指审美主体澄明透彻、高法超迈的心灵境界。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心如明镜无尘,万象自映,光明莹洁,静默清虚里各自呈现着充实、自由而飞越的生命!此即“万物静观皆自得”。
苏轼是深悟于此的,并多有阐述。
如《送参廖师》一诗中言:“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2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清。
”对空静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已解释得相当清楚:一.“静故了群动”。
著文者须处静以观动,使心志清明澄净,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对宇宙万物的节律与变化趋向了然于心,若以动观动,则或有失,所以说“静故了群动”。
二.“ 空故纳万境”。
为文者怀虚若谷则奇观异景皆被我统摄,并加以审美的烛照,作品的内涵越广大,意境也就愈深远。
以这样虚静的心灵去“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创作时自会兴会神旺,万象竞萌,物我合一,谓之“物化”。
三.“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清”。
据东坡之见,禅境即诗境。
因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白华先生感悟的确切:“禅是动众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静穆的观照和飞越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也正是由于如此,苏轼之诗文素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苏轼所追求的是自然美,是枯淡和绚烂的浑然统一,他勇于革新独创,而不为固定模式所束缚。
从形式到内容,在苏轼笔下,或临江观潮,或临溪照影,或汲泉煮茶,无事不可入诗文,并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独特而深邃的艺术论。
三、随物赋形,塑形传神东坡在《文说》一文中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值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②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的原则是“随物赋形”,也即所谓“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陆机《文赋》)。
“随物赋形”宛如泉流山石之上,随山石而高低曲折,顺乎自然则穷尽山石之相当然要至此一点,作家必须扎根于鲜活的生活,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虚静精神。
有了这种创作精神状态,行文就会:“如行云流水,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
无论创作对象是什么,只要了然于胸,就会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神思可以穿越古今,跨越千年,如水,如风,都是创作主体的胸中丘壑,由此而随物赋形。
东坡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在于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要合乎自然造化,得自然真态,关键就在于把握形神关系,以形传神而形神并茂。
其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写道:“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公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此诗原义并非废形求神,而是离形得似,专贵风神气韵。
金代王若虚就明确提出“论妙于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
那如何以形传神呢?苏轼认为要善于捕捉创作客体的“得其意思所在”的“形”(《传神记》),以典型化的“形”传达客体之物生命内涵之“神”,也即“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正是基于这种文论,苏轼作文“如行云流水”,他在《谢民师书》中,借评谢民师的诗赋杂文,指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在《文说》中又同样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的文章充分发挥了作家的主体精神,努力探求与作品内容相统一的形式的和谐美,写人状物的形神兼备的整体美,感情放纵奔流,畅所欲言。
这样才能使作品成为充满生气的“行云”、“活水”,而不是呆板暗淡的“滞水”、“死水”。
苏轼他在一些书画创作言论中,也常以“活水”来表达他的创作思想。
<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他总结画家蒲永升画“活水”的经验有二:一是蒲涌升继承了“二孙”(指唐画家孙位和五代后蜀画家孙知微)的画技,能“随物赋形”,写出流水的各种生动活泼的形态,达到“形似”;二是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写出“活水”,达到“神似”。
“性与画会”,即作家的主观情志、个性与画中景物融为一体,达到形神兼备,晴景交融的境界。
四无法之法,不拘自然现实中的事物是多姿多彩的,人有各自的个性风神,物有各异的姿容神韵,要“随物赋形”,对其有形象生动的描绘,除了虚静物化的心灵状态,还要有具体的表现技巧,即要有“法度”。
法度是创作的具体规则,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这里面就有一个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无继承就无以谈革新,但也不能亦步亦趋、循规蹈矩,那么应怎样把握“度”呢?东坡先生提出了“无法之法”。
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谈及自己的书法创作经验道:“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难求。
”,所以“无法之法”也就是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看似无法而实有法,艺有成法而无定法,及苏轼所说:“浩然听笔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书所作字后》),法度之中自有内在的妙理。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而能得心应手,真能游弋于庄生的天籁,空穴来风,泉流山岩,并无人为的格律而自由优美的韵律存乎其间,使人听之流连忘返、心旷而神怡,这正是无为而为的神奇境界。
因此苏轼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
创作应该是有感而发,出于“不能自已”(《南行前集序》),而不是为作文而“作文”,生硬造作。
要以自由自在的创作心态,无意之间造就一种自自然然的美态。
就文而言,他追求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
他称赞朋友的作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师民推官书》)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人为雕琢之迹而有“天工”偶成之趣。
就诗而言,他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
五闲适恬淡,平中见绮苏轼文论观中,对文学作品风格的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平淡自然”。
苏轼深受老庄道家“自然”论传统的影响,并包举儒、释、,建立起了具体论特性的自然论文艺观的完整体系。
苏轼的艺术本源论主张“不能不为之为工”“无意为文”,将艺术创作看做修身养性的手段,以一种超越功利目的,自由的心态来从事艺术创作。
他的创作,有着“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沧浪诗话》)的共同时代特色,而独能超迈豪绝、卓荦不群,其诗文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垢之外,歌终曲尽,觉天风海雨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