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

合集下载

苏轼古文名篇大全

苏轼古文名篇大全

苏轼古文名篇大全前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文学家中的“文学活动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性人物。

苏轼的古文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博大精深,风格独特,被誉为古文界的名篇之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苏轼古文名篇,带您领略苏轼古文的魅力。

苏轼古文名篇汇总以下是苏轼的古文名篇汇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些经典之作。

1.《赤壁怀古》这是苏轼在黄州逗留期间的作品,以描绘历史名战赤壁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英雄壮丽场面的向往和对祖国昔日荣光的怀念之情。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是苏轼在中秋节时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述家乡的景物和家人的离别之情,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3.《东坡乐府》这是苏轼创作的一组乐府诗,以咏史抒怀为主题,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历史的关注和对境遇的反思。

4.《赤壁赋》这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赋,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这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以秋天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之情。

苏轼古文名篇解读1.《赤壁怀古》这篇文章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苏轼对历史的向往和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文章首先描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起因,然后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战场上英雄们的英姿和奋勇争先的场面。

苏轼用“横戈盘马”的形象描绘了战场上的豪杰,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智慧。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历史事件,以及对英雄和历史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历史的敬重和对英雄的赞美之情。

2.《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诗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时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和家人的离别,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诗中描绘了明月和美食的团圆景象,以及离别时的无尽思念之情。

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之感。

3.《东坡乐府》这组乐府诗是苏轼以咏史抒怀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历史的关注和对境遇的反思。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词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词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词宋朝诗人苏轼的诗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词介绍,我们来看看。

1、作品《满江红怀子由作》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2、作品《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3、作品《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4、作品《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5、作品《贺新郎夏景》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热。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6、作品《满庭芳·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50首赏析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欣赏。

下面为大家介绍苏轼的50首著名诗词及赏析。

第一至第十首:《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临安春雨初·怀王十二游泳》、《江神子·读书被甲知非契》、《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鹧鸪天·送安石之京》、《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十首诗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词牌还是文学价值都是非常高的。

《赤壁怀古》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令人难忘,是苏轼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没有词牌,但却有着极高的唯美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纯洁的爱情词,其音调和节奏极富独特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景优美,是苏轼诗词集中比较亲民的一首。

《临江仙·满地黄花堆积》是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他的情感和哲理。

《临安春雨初·怀王十二游泳》描写了苏轼对于皇帝玩水的回忆和怀念,极具韵味。

《江神子·读书被甲知非契》总结了苏轼的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看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苏轼的一首豪放之作,描写了山林风景的壮美。

《鹧鸪天·送安石之京》写的是苏轼送别好友安石的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苏轼为了追逐猎物而远离故土的感情。

第十一至二十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重九登高》、《夜泊牛渚怀古》、《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无题·相见争如不见》、《临江仙·送钱穆父》、《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卜算子·咏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雨中望四皓台》。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原创版】目录一、苏轼人生的四个阶段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3.流放时期4.晚年时期二、苏轼各阶段代表诗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和子由渑池怀旧》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水调歌头》3.流放时期:《念奴娇·赤壁怀古》4.晚年时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正文苏轼,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流放时期和晚年时期。

每个阶段,苏轼都留下了许多代表性的诗作。

在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苏轼致力于读书学习,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未来的期望和豪情壮志。

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苏轼因与朝廷意见不合,请求离朝,担任地方官员。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水调歌头》,诗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政治现实的无奈。

流放时期,苏轼因涉及“乌台诗案”被流放至海南。

在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怀念。

晚年时期,苏轼重返政坛,但已年老体衰。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在晚年依然怀揣着少年时的豪情壮志,对生活充满热情。

总结来说,苏轼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每个阶段的诗作都展现了他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苏轼最有名的50首诗你我

苏轼最有名的50首诗你我

苏轼最有名的50首诗你我1、碧纱窗下水沈烟。

——作品出自:苏轼《阮郎归·初夏》2、谁家水调唱歌头。

——作品出自:苏轼《南歌子·游赏》3、蓝桥何处觅云英。

——作品出自:苏轼《南歌子·寓意》4、枝上柳绵吹又少。

——作品出自:苏轼《蝶恋花·春景》5、绿槐高柳咽新蝉。

——作品出自:苏轼《阮郎归·初夏》6、又恐被、秋风惊绿。

——作品出自:苏轼《贺新郎·夏景》7、黄鸡白酒渔樵社。

——作品出自: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8、卷起杨花似雪花。

——作品出自: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9、真游洞穴沧波下。

——作品出自: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10、水殿风来暗香满。

——作品出自: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

——作品出自: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作品出自:苏轼《念奴娇·中秋》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作品出自:苏轼《卜算子·感旧》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作品出自: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

——作品出自: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作品出自:苏轼《南乡子·送述古》17、使君元是此中人。

——作品出自: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18、苦被多情相折挫。

——作品出自: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作品出自:苏轼《临江仙·送王缄》20、雪晴江上麦千车。

——作品出自: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21、杖藜徐步转斜阳。

——作品出自: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出自:苏轼《题西林壁》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作品出自: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苏轼的名作

苏轼的名作

苏轼的名作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化人。

苏轼自小聪慧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了出色的才华,经常与父亲一起研读经典文献,磨炼自己的文学功底。

苏轼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周围人的广泛认可,他的诗词很快就传遍了当地。

在进入仕途后,苏轼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并与一些文化名人结交,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以其独特的感悟和深邃的思考而脱颖而出。

1.《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他的“离骚”。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心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其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更是成为了后人耳熟能详的名句。

2.《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的另一部名篇,描写了东汉末年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以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展开了对人性、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在流放岭南期间创作的一首词。

词中描述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4.《定风波》《定风波》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他对命运的反思和对自己处境的抱怨。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描绘,使整首词充满了悲壮和抒情的情感。

三、苏轼的艺术成就苏轼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以其流畅的笔触、工整的结构和鲜明的个性而著称。

他的画作则多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题,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独到的观察而受到广泛赞赏。

苏轼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上,他还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文人雅士的自由创作,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体验,开创了后世文艺复兴的先河。

苏轼十首经典作品

苏轼十首经典作品

苏轼十首经典作品一、苏轼的背景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酷爱文学艺术,深受父亲的影响。

他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同时还涉猎书法、绘画、诗文骈文、散文等多个领域。

二、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作在风格、题材和形式上都非常丰富多样。

以下将介绍苏轼的十首经典作品,展示他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成就。

三、《赤壁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切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1. 诗句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 主题分析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于赤壁的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和历史深度的完美结合。

诗人苏轼通过对于景物细节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于岁月的思考和对于过去的回忆。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于历史和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豪放情怀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最受欢迎的抒情词之一,以其优美的词曲和深情的意境,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

1. 词句欣赏•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 主题分析这首词以寄托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对于明月的描绘和对情绪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词中的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遐思的世界。

通过对于明月的象征性描绘,诗人将人类尘世间的痛苦和纷扰与无尽的自然之美相对照,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寄托情感。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词,也是其中一首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

苏轼人生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苏轼人生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及代表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应举、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涉群览,博闻强记;并且,有一套“八面受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出离中央、历任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杭州是他诗歌创作热情高涨期;密州是他词的创作步入繁盛期)、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从此,苏轼的生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

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写下了不少代表作;同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旷达。

代表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

苏轼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为国家振兴擢拔人才,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远谪惠、儋时期。

这期间,哲宗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为旧党处置,致使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打击,一直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省儋县(儋州)。

代表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的一生作品

苏轼的一生作品

苏轼的一生作品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
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一生涵盖了各个领域,留下了众多的作品,包括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

以下是苏轼一生的一些代表作品:
1. 《赤壁赋》:该赋以纪实手法描写了东晋末年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展现了壮丽的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

2. 《临江仙·满地都秋色》:这首词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江南
秋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3.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欢乐氛围,表
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思
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5. 《自题诗》:苏轼的这首自述诗,描绘了他在东坡山居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的向往。

除了以上诗词作品,苏轼还有大量的散文作品和书画作品。

他的散文以豪放洒脱、自由奔放的风格而闻名,如《东坡乐府》、《孤雁儿·闻雁》等。

他的书法擅长楷书和行书,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名作。

至于绘画,虽然苏轼并非职业画家,但他的
山水画风格独特,备受称赞。

他的代表作包括《荆溪阮郎中挂帅图》、《舟次题龙门飞瀑图》等。

总之,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多重身份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与赏析。

苏轼最著名十首诗词

苏轼最著名十首诗词

苏轼最著名十首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风格清新俊逸,富有内涵,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苏轼的诗词留传至今,被人们传颂不衰,其中有许多作品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在他的诗词中,有很多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苏轼最著名的十首诗词。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月色婀娜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2.《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旧己,涉大川,天无雨,水不雪,行人无衣,想度阔,轻舲何泛,泛轻舲,海鸥离,霞飞稀,后留此滩,离人去,有臣,怅不休,益喜相将叹,日暮,归群伍。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但在苏轼笔下,《前赤壁赋》却是一篇以人情、自然景色描写为主的赋文。

苏轼以此抒发自己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沧海桑田的感慨。

3.《惠崇李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河川。

巨川有余润,不及宁洲滨。

赫赫富彼乡,美玉谁争宝。

欲濯巾车马,饮冰去热天。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苏轼曾以此诗表达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诗中表现出对李白豪放不羁的品性的赞美,也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描绘了一副自在率性的风情,表达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态度的向往。

百年解事隔千山,秋云冷/日日赢、岁岁闲。

孟尝餗尚貌,甘求燮达欢/、蔡后语殢惕行。

颂配绳十分南,蛟龙戏/纱雾虫;秀谹苏飙北,《起焣庚白纫意深。

这首词是苏轼在怀念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时所作,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怀念的情感,展示了对孟浩然的钦佩和思念之情。

苏轼代表作

苏轼代表作

苏轼代表作
苏轼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等。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东坡十大经典作品

苏东坡十大经典作品

苏东坡十大经典作品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书法等,其中十大经典作品如下:1.《赤壁赋》:这部文学巨著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散文之一。

在描绘赤壁战役和三国历史的同时,苏东坡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2.《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婉转动听的语言表达了对亲友离去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词的音乐化和音韵美。

3.《东篱乐府》:这是苏东坡的一首长篇乐府,描写了东篱之战的历史故事和人性深处的矛盾。

它以抒情的情感和形神兼备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思考和人生观。

4.《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是苏东坡的自然之声词,自由自在地描绘了壮观的赤壁之战。

它以其深情、韵味和抒情之力,成为苏东坡饱含人生哲理的经典作品之一。

5.《题西林壁》:这是苏东坡的一篇书法墨迹作品。

这幅作品以望断秋水的笔墨描绘了西林书院的景色,表达了对学府文化的推崇和崇尚。

6.《滕王阁序》: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苏东坡在滕王阁上所作。

它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以赞美文化为主要表达内容,表现了苏东坡高洁的品格和艺术境界。

7.《和晏殊晴山集》:这部诗集是苏东坡和晏殊写的,以游走于晴山所作的诗为主。

这部诗集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诗歌才华和艺术追求,独具特色,引领了当时诗歌的潮流。

8.《寒食帖》:这是苏东坡的一幅书法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它描绘了一个春夜的景色和人物形象,灵动流畅,字迹工整,堪称是苏东坡的代表作。

9.《临安牧童词》:这部词作以流连于山水田园之中的牧童为主题,体现出苏东坡贪爱自然、生活多彩的一面。

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精致的词调,表现出作者对天地万物的深情留恋。

10.《答谢池上王十八员外》:这是苏东坡的一篇书信作品,是他在官场上的一种真实写照。

通过回信感谢一位友人的关心和赞扬,苏东坡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政治态度,充分体现出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苏轼入选高中教材的作品

苏轼入选高中教材的作品

苏轼入选高中教材的作品
苏轼的作品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有:
1.《赤壁赋》:这是苏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2.《东坡词选》:收录了苏轼的许多优秀词作,如《水调歌头》、《江城子》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苏轼细腻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

3.《论诗三十绝句》:这是苏轼关于诗论的代表作之一,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立场,对当时的文人士族进行了精辟的批判和剖析。

4.《答儿问》:这是苏轼给自己的继子苏辙写的一封家书,其中充满了对家庭和人生的思考和教诲。

5.《岳阳楼记》:这是苏轼在岳阳楼游览时所写的游记散文,从景物描写到社会政治反思,展现了他独到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这些作品多样化、言之有物,反映了苏轼广泛的知识、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

它们被选入高中教材,既显示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地位,也体现了其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的价值。

苏轼主要作品集

苏轼主要作品集

苏轼主要作品集
摘要:
一、苏轼简介
二、苏轼的主要作品集
1.《东坡七集》
2.《东坡易传》
3.《东坡乐府》
4.《前、后赤壁赋》
5.《题西林壁》
三、苏轼作品的艺术特点
1.以诗入词
2.以文入诗
3.以赋入文
四、苏轼作品的影响及意义
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成就极高,被誉为“文坛泰斗”。

苏轼的主要作品集有以下几部:
1.《东坡七集》:是苏轼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展示了苏轼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和成就。

2.《东坡易传》:是苏轼对《易经》的研究成果,他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对
《易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为后世研究《易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3.《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作总集,其中包括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牌名篇,如《水调歌头》、《江城子》等,成为宋词的代表作品。

4.《前、后赤壁赋》:这是苏轼的两篇脍炙人口的赋作,以描绘赤壁古战场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顾和抒发个人抱负,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

5.《题西林壁》:这是一首描绘庐山美景的著名诗作,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

苏轼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于他能够融汇贯通各种文学形式,以诗入词,以文入诗,以赋入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词作和散文深受后世的喜爱和推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长篇诗词(范例)

苏轼的长篇诗词(范例)

苏轼的长篇诗词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许多长篇诗。

以下是苏轼的一些著名长篇诗词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最著名的长篇诗之一,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对英雄壮丽场面和历史沉浮的怀念之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哀怨的口吻描绘了人生短暂和人事如梦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赤壁赋》:这是一篇描写赤壁之战的辞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对自然景色的抒发,展现了苏轼对英雄风采和战争残酷的感慨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长篇词描绘了作者夜晚旅行的场景,以及对途中风景和旅途辛苦的思考和感叹。

《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以夜晚归程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江边风光和对人生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的感叹。

苏轼的长篇诗词作品富有情感、意境深远,并融合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思考。

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对人生、历史的独特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

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词作鉴赏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实则“有思”,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

以下“梦随”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作者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

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

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