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
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鉴赏学号:*********姓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
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出自: 在点网:1500字苏轼书法作品鉴赏)明。
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
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有"东坡先生"之称。
他既擅长写诗,又精于书法,作品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至今仍广受赞誉。
以下是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和书法作品的相关参考内容:1. 《赤壁赋》:《赤壁赋》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之一。
它以草木之间、鱼水之别为契机,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友谊和英雄主义的赞美。
2. 《前出塞九首·其一》:这是苏轼写给兄弟苏辙的一首长诗,描绘了他前往边疆官任时的壮丽景色与离别之情。
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句令人感受到苏轼无畏的勇气和对乡土之爱。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描写明月和离人之间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苏轼刚强坚毅的个性以及对逝去时光和离别之情的思索。
4.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以赤壁之战为背景,写出了苏轼对古人事迹的怀念和对壮丽景色的感慨。
具有豪迈之气的词句,反映了苏轼丰富的情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洞察力。
5.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写出了苏轼在密州出猎时的兴奋和豪情,通过描绘广袤无垠的大地和猎人们的朝气蓬勃,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乡土之情。
6. 《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押往黄州途中遭受屈辱,怀着愤怒和不屈的心情谱写的壮丽诗篇。
词句激情澎湃,表达了作者坚韧不拔的精神。
7. 《行香子·述圣游十绝》:这是苏轼在黄州七贤岳阳楼上题匾所写的十首诗,以纪念宋代大儒朱熹。
诗中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和对朱熹的称赞,展示了苏轼对儒家思想的崇敬和对先贤的敬仰。
8. 《答谢秋诺诗》:这是苏轼写给友人秋诺的一首回赠诗,描述了秋天的美景和作者寄情于自然的心境。
诗中表达了苏轼对友情和自然美的领悟,以及他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9. 《行香子·山亭夏日》: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山亭避暑时的宁静和惬意。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的感悟。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苏轼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原文及翻译:苏轼〔宋代〕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中国五大书法家名字及作品
中国五大书法家名字及作品中国五大书法家指的是历史上五位在书法创作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和黄庭坚。
以下是他们的作品及相关参考内容。
1. 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以行草字体著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境界。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九成宫醴泉铭》等。
这些作品以其优雅、流畅的笔画和幽深的意境而广为流传。
2. 颜真卿(709年-785年)颜真卿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书法家,也是唐代“三帖圣手”之一。
他以隶书字体著称,作品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他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颜真卿神道碑》等。
这些作品以其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技艺而被广泛赞美。
3. 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对于楷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以楷书字体为主,以其规范、匀称的笔画和清秀的风格而著名。
他的代表作品有《弘法寺碑》、《临邛县志》等。
这些作品以其端庄典雅、工整规范而广受赞誉。
4. 苏轼(1037年-1101年)苏轼是宋代的一位重要文人书法家,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涵盖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风格多变。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黄鹤楼》、《黄州寒食》等。
这些作品以其豪放洒脱的笔势和独特的个性而备受瞩目。
5. 黄庭坚(1045年-1105年)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一位书法家,被誉为“黄庭坚六法”。
他的作品以草书著称,具有潇洒自然、笔势奔放的特点。
他的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太白诗百首》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流畅的笔法而广受赞誉。
以上五位书法家都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对后世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欣赏和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魅力。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就是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他的作品呈现出扁平的结字形态,与颜体的书法特点相呼应。
这种书法风格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1、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书为主,但其行、草、隶也有不俗表现。
其中,楷书独具一格,字形秀丽,笔画工整,章法精致,构图整体感强,是中国书法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2、书法特点:苏轼的书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墨韵浑厚,遒劲有力;二是结构严谨,章法协调;三是笔画灵动,自由流畅。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自由和舒展。
从笔画到整体的布局,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他的书法像是抽象的诗歌,很少有丝毫的拘束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流畅和自由。
3、诗书合一:苏轼的书法艺术更是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
书法与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互通的。
苏轼在其书法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将诗意嵌入到字里行间。
既表达了文章的意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不断地启迪着他的书法,而书法也不断地为他的诗歌注入新的灵性和美感。
4、意境深刻: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方法,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行草中秋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字体豪迈而威严,墨水湿润而浓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释放出丰富的诗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受中华民族书法学者的推崇。
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良好范例。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一、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苏轼(1037-1101)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黄州、惠州,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苏轼在1101年6月的《自题金山画像》自作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①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一生历经宋仁宗(1010-1063)、宋英宗(1032-1067)、宋神宗(1048-1085)、宋哲宗(1076-1100)和宋徽宗(1082-1135)五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初唐大臣苏味道②(648-705)后裔。
与父苏洵(1009-1066)、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席。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③在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①“儋州”即今海南岛。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萧瑟”的黄州,时年43岁。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改元“元祐”,由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听政,1085-1093年高太后听政期间,重新重用“旧党”,打压新政,苏轼在此期间权位一度亨达,但元祐四年(1089年)因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调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知颍州、扬州、定州。
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1、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2、《游虎跑泉诗帖》私人收藏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
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
两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
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轼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苏轼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所作的词作。
苏轼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不得志。
因受王安石
变法派排挤,自请调任知密州,为求与苏辙骨肉相依,又因各自政事繁忙,彼此竟难得一见。
自请外调是为了躲避汴京政争漩涡,看似出于自愿,实则处于冷遇境地。
苏轼一方面反对王安石变法,另一方面也渴望重返朝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以明月为线索抒发人生感慨,昭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对“人间”的喜爱,坦然对待坎坷与不幸,是苏轼旷达境界的精神实质。
苏轼此词立意于将生命独到感受寄托对月亮的表达和倾诉,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铸造了历久弥新的文化人格魅力,是历代历朝文学家不断效仿和探究的典范。
苏词对后世中秋文化内容进行了诗词方式的固定,为中国中秋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宋代伟大文学家、诗人,也是书法家。
他的书法
技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历史上的书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书法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愤怒,山水
意蕴,工整刚劲。
首先,行写流畅,这是书法家苏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书法能够
自如地把握笔墨的气势,动静有度,坚毅有力,富于生气,使书法中
的每一笔都能够流畅的转化。
其次,结构精致,苏轼书法的结构具有一种精致之美,字母得体,笔
画平整,不粗不细,毫无违和,构成了章法抒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
愉悦。
然后,振奋愤怒,苏轼书法除行写流畅外,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振奋愤怒,他用犀利、有力的行写表达出自己书法作品中怒放的情感,带给
人们无穷的力量感。
最后,山水意蕴,他运用山水意蕴,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完美的融
入书法作品之中,把大自然的优美景象展现在细节处,营造出一种优
美的境界,情不自禁感叹他卓尔不凡的书法才华。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具有抒情的特色,行写流畅,结构精致,振奋
愤怒,山水意蕴,工整刚劲。
他的书法技巧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瞩目,
也为后世书法家所学习。
题西林壁古诗书法作品
题西林壁古诗书法作品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书法作品。
你知道不,这《题西林壁》那可是相当有名!苏轼写的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简单单几句话,把那庐山的模样和人生的哲理都说透啦。
当它变成书法作品的时候,哇塞,那感觉可就不一样了!想象一下,那一笔一划,有的刚劲有力,像山峰一样挺拔;有的呢,又柔和流畅,仿佛山间的小溪。
字的大小、粗细、疏密,都安排得恰到好处,就好像是在跟你讲述着这诗里的故事。
有的书法作品,用楷书书写,规规矩矩,整整齐齐,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庄重。
还有的用行书,行云流水一般,潇洒极了,仿佛能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那种畅快淋漓。
而且啊,不同的书法家写出来的《题西林壁》都有自己的风格。
有的书法家可能更注重笔画的韵味,有的则更在意整体的布局。
但不管怎样,都能让人感受到这首诗的魅力。
每次看到那些精美的《题西林壁》书法作品,我都忍不住感叹,这古人的智慧和书法的艺术结合得真是太妙啦!你是不是也有同感呢?稿子二亲耐的小伙伴们,咱们来唠唠《题西林壁》的古诗书法作品哈。
哎呀,说起这《题西林壁》,那可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呀!苏轼大大写得太牛了,把庐山的样子形容得活灵活现的。
当它变成书法作品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你瞧那墨色,有的浓,有的淡,就跟庐山的风景似的,有深有浅。
字的形态也是千奇百怪,有的胖嘟嘟的,可爱得很;有的瘦长长的,特别有气质。
有的书法家写得豪放,那笔画就像要飞起来一样,感觉特别有气势。
有的呢,写得很细腻,每个小细节都处理得超级棒,让人忍不住凑近了看。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幅《题西林壁》的书法,那个“峰”字写得那叫一个绝,高高耸立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仿佛真的看到了庐山的山峰。
还有哦,不同的纸张和装裱方式也会给书法作品加分不少。
有的用宣纸,透着一种古朴的味道;有的装在精美的框子里,显得特别高大上。
反正啊,每次欣赏《题西林壁》的书法作品,我都能沉浸在其中好久好久,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作品41页PPT
谢谢!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作品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及其作品欣赏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及其作品欣赏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生平与思想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
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他还提出“欲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
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
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苏轼行书《赤壁赋》书法欣赏
苏轼行书《赤壁赋》书法欣赏《赤壁赋》为北宋苏轼行楷书。
素笺墨迹卷。
纵23.9公分,橫258公分。
字共六十六行。
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
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
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苏轼《赤壁赋》▼《赤壁赋》正文释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necessity
Contents of the product, and please fill it out.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Describe a vision of company or strategic contents.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 Your text in here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
L/O/G/O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欣赏
Contents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 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 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 已白。 Add your text in here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 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 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 our text in here 起。
书体坊苏轼行书繁体
书体坊苏轼行书繁体书体坊是一家专门提供各种书法作品的店铺,而苏轼行书繁体则是其中一种备受欢迎的书法艺术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行书繁体字体独特,构图严谨,笔画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轼行书繁体的特点在于其繁复的笔画和丰富的线条变化。
苏轼行书繁体的字体结构严谨,每个笔画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布局,使得整个字体显得繁复而不失秩序。
苏轼行书繁体的笔画流畅,线条变化丰富,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这种繁体字体在书法艺术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备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苏轼行书繁体的创作需要书法家具备扎实的书法技巧和丰富的艺术修养。
书法家在创作苏轼行书繁体时,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结构和笔画的顺序,以及其整体的布局和比例。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重每一笔的起承转合,力度的变化和用笔的运用,力求达到字体的繁复和线条的流畅。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书法家才能够真正掌握苏轼行书繁体的艺术特点和技巧。
苏轼行书繁体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名人墨客的赞颂,也有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苏轼行书繁体字体的繁复性和丰富性,使得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更加深邃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书法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能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
苏轼行书繁体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字体结构和线条变化,更在于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他的行书繁体字体承载了他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欣赏苏轼行书繁体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艺术的灵感和人生的智慧。
书体坊的苏轼行书繁体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欢迎,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和喜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书法艺术,而苏轼行书繁体作品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和美的选择。
书体坊提供的苏轼行书繁体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展示个人品味和文化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欣赏
一、教学导入:(先以作品欣赏导入)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二、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三、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
书”;。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醉翁亭记》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
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
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
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
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