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书法作品的收藏

合集下载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苏轼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原文及翻译:苏轼〔宋代〕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

赏析苏轼《寒食诗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诗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

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

试论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学”,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赤壁赋》等。

苏轼的书法作品风格多样,其中的“尚意”风格尤其被后人所推崇。

本文将从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出发,试论其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一、苏轼书法“尚意”风格的特点苏轼书法作品的“尚意”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意为主,笔墨自如苏轼书法讲究“以意为主”。

他认为书法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因此在书写过程中注重以意为主,忽视笔墨的技巧。

在墨、笔、纸的运用上,他自由自在,笔墨激荡,不拘一格,富有灵动感和生命力。

苏轼书法的自由自在之风,正是这种对意境的追求。

2. 随心所欲,随墨而书苏轼书法在用墨上尤为讲究。

他主张“随心所欲,随墨而书”,不拘规矩,自由奔放。

在传统的书法中,墨的用法非常讲究,要以深浅、干湿、浓淡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动态。

而苏轼则不拘一格,墨迹淋漓尽致,灵动活泼。

他的“随墨而书”正是一种对传统书法规矩的挑战和突破。

3. 情意深远,意境优美苏轼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情感的深远和意境的优美。

他常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以情感为线索,以意境为载体,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和空灵的气韵。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呈现出一种美的姿态,更能够让人慢慢品味、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蕴。

苏轼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尚意”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 彰显个性,风格独特苏轼书法强调自由奔放,以意为主,笔墨自如。

这种个性化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其他书法家各具特色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情感丰富,意境深邃3. 承载文化,传承传统苏轼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他在书法创作中融汇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精华,同时又不拘一格,自成一体,为中国书法传统增添了新的艺术魅力,也为后来的书法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行书作品《渡海帖》的赏析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
的行书作品以豪放、奔放、潇洒见长,被誉为“苏子狂草”。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渡海帖》。

《渡海帖》是苏轼在海上旅行时所作的一幅行书作品,其内容
表现了苏轼在海上的壮阔场景和豪情。

整幅作品以“渡海”为主题,以潇洒奔放的笔法勾勒出了波涛汹涌的海面和狂风大作的景象,表
现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渡海帖》中,苏轼运用了横平竖直的笔势,将海浪、风云、船帆等元素生动地表现出来,整体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力量感。

他的笔墨自由奔放,线条流畅有力,表现了苏轼豪放不羁的个性和
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

此外,苏轼在《渡海帖》中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如断笔、
挥洒、点画等,使得整幅作品更富有变化和张力。

他的用笔轻重得当,虚实相间,使得作品在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都达到了很高的
水平。

总的来说,《渡海帖》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豪情壮志和艺术境界。

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以自由奔放的笔墨表现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狂放不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价值,更是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魅力。

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

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

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尊丈帖(苏轼传世书法)释文尊丈不及作书。

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聊也。

且为达此恳。

轼又白。

苏轼书于元祐八年(1093)。

纸本。

行书,信札一则。

凡三行,计28字。

26.1厘米×18.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五》。

“尊丈”大约指杜道源或其亲家,如是,此札便是致其子杜孟坚的。

杜君懿乃东坡伯叔辈,治平三年苏洵卒时,已五十八岁,到元枯末,已近三十年,即使在世,亦非可以常通书信之人。

“中妇”,乃指东坡第二子苏迨之妇。

其本集《祭迨妇欧阳氏文》云:“以中子求婚于汝。

”乃是“太师文忠公”欧阳修之孙女妻于苏迨。

苏辙元裙四年末所撰《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时,称“孙女七人……:次许嫁承务郎苏迨:云云。

又,元皊六年九月,苏轼赴颉时,作《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时仍称:“敢以中子,请婚叔氏。

”苏与欧阳氏联姻大约在七年,过一年则天亡,即亡于元皊八年八月苏轼妻同安郡君王弗之后,至苏轼赴定州任之间。

《东坡纪年录》:“元祐八年癸酉。

八月一日,夫人王氏卒。

”本集《书金光明经后》云:“轼之幼子过,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讳闰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

以元祜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殡于城西惠济院。

”而《祭迨妇欧阳氏文》亦云:“以吉日良辰殡汝于京城之西惠济之僧舍。

”故本集《舆子安兄七首之七》有“某亦为一年两丧,困于医药殡敛”云云,当指此元皊八年之事。

元祐八年乃多事之秋。

刚从外任回到京城不久的苏轼,又遭到朔党之徒黄庆基、董逸复等的“弹奏”,乞补外又不得;九月三日,宣仁后崩;哲宗亲政,“人怀顾望,中外洵洵,宰相不敢言,公与范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上谏箭、累奏不报”;当月即出帅中山。

给哲宗当了六年老师,临行拟陛辞,哲宗不见。

故札中云“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便是当时苏东坡所处环境和心境的实情。

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致杜氏五札》按云:“其时约在元皊初,时东坡为翰林学士,所以全家在汴京。

“此论尚欠确切。

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其自由、豪放、洒脱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东坡体”,对后世书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几幅尤为著名,成为苏轼书法的代表作。

一、《赤壁赋》题跋1. 背景介绍《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该作以描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主题,以渲染壮烈气魄、振奋人心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的英雄豪情和悲壮场景。

2. 书法特点苏轼在《赤壁赋》题跋中的书法风格表现出豪放洒脱之感。

他笔力雄健,运笔自如,自由奔放的书写姿态将作品的气势与主题完美结合。

他在书法中注重结构的安排,用笔跃动,营造出充满生机和动感的效果。

其字体多变,结构疏密有致,给人一种丰富的视觉享受。

3. 书法评价苏轼的《赤壁赋》题跋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寄托了苏轼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苏轼通过书法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对英雄的赞颂和对文化的思考融入其中,给读者带来了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深思和感悟。

二、《水调歌头》1. 背景介绍《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七绝词,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词以描绘西湖景色和抒发自己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对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苏轼深深的思乡之情。

2. 书法特点苏轼在《水调歌头》的书法中展现了细腻而柔美的一面。

他的字体秀丽而独特,横平竖直的笔势清晰可辨。

他运用重笔、轻笔和点画相结合的技法,使字体充满变化和张力。

他的书法给人一种闲适自得的感觉,与词中表达的思乡之情相得益彰。

3. 书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书法展现了他的文人风雅和丰富才情。

他通过书写的方式,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大自然的赞美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秀美动人的画面。

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而典雅,富有情感与灵气,使这首词更加深入人心。

三、《登西塘鸦鹊桥》1. 背景介绍《登西塘鸦鹊桥》是苏轼在西塘游玩时写的一首诗。

西塘是苏州著名的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苏轼行书《楚颂帖》

苏轼行书《楚颂帖》

苏轼⾏书《楚颂帖》(北宋)苏东坡⾏书《楚颂帖》(⼜名《种橘帖》)苏东坡⼀⽣中曾多次到过宜兴,与宜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者,他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为同科进⼠,早在琼林宴上已结下了鸡⿉之约;⼆者,宜兴⼭⽔秀美,民风淳朴,苏东坡曾称宜兴独⼭“此⼭似蜀”,有⼀种认同感,因⽽有买⽥阳羡(宜兴古称阳羡)以度终⽼之意。

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设馆讲学、设计紫壶,做了许多好事,同时还留下了许多诗词墨迹,其中《楚颂帖》就是⼀帧⾮常珍贵的书法作品。

苏东坡当年欲在宜兴买⽥时,本想在太湖边上购⼀⼩园种植柑橘(太湖有洞庭之称),《楚颂帖》题⽈:“吾来阳羡,船⼊荆溪,意思豁然,如惬⽣之欲。

逝将归⽼,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乐死。

’殆⾮虚⾔。

吾性好种植,能⼿⾃接果⽊,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之易得,当买⼀⼩园,种柑橘三百本。

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亭,名之⽈'楚颂’。

元丰七年⼗⽉⼆⽇轼书。

”后因流放迁徙频繁,此愿未遂。

此帖反映了苏轼⾼尚的情操。

《楚颂帖》是苏轼在宜兴通贞观郭知训提举家中写成的。

帖上有许多名⼈的题跋,元代书法家赵孟兆页拜观此帖后题了跋⽂:“东坡公欲买⽥种橘于荆溪上,然志竟不遂,岂造物者当有所靳耶!⽽楚颂⼀帖传之后世为不朽,则⼜⾮造物有所能靳也。

”明代弘治年间宜兴⼈侍郎沈晖重修道公祠,将该帖摹勒于后,置于祠中碑亭,后不知下落。

明代成化年间,宜兴籍礼部尚书徐溥在长洲李应桢处看到此帖后,欣喜万分,于是选⽤优良⽯料精⼼摹刻后带回宜兴家中氵伏溪书屋,并在摹帖后⾯跋了《楚颂帖》的摹刻经过。

《楚颂帖》亦称《种橘帖》、《买⽥阳羡帖》,原帖真迹早已毁灭,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难见到。

民国时有⼈在市上以重⾦购得此拓本,后来⼜落到了⽇本⼈⼿中,后辗转⾄台湾。

释⽂:《楚颂帖》亦称《种橘帖》、《买⽥阳羡帖》,原帖真迹早已毁灭,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难见到。

民国时有⼈在市上以重⾦购得此拓本,后来⼜落到了⽇本⼈⼿中,后辗转⾄台湾。

四川博物院藏苏轼小字《归去来兮辞》拓本赏析

四川博物院藏苏轼小字《归去来兮辞》拓本赏析

四川博物院藏苏轼小字《归去来兮辞》拓本赏析《归去来兮辞》是苏轼的一首词作,以其典雅的文字、深刻的内涵和渊源悠久的文化背景而备受推崇。

四川博物院藏有苏轼所书《归去来兮辞》的拓本,其价值和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归去来兮辞》的背景与含义、四川博物院藏品的价值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这一文化珍品。

一、苏轼的生平及其诗词艺术成就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一生坎坷,先后历经放逐、监禁等苦难,但他在逆境中仍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性格,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

他的词风清新洒脱,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自然,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归去来兮辞》的背景与内涵《归去来兮辞》是苏轼在临安太守任上创作的一首长词,其中融合了诗人对人生沉浮、归隐愁悦的感慨与思考。

全词表达了苏轼在政治生涯和人生百态中的感慨与矛盾,展现出他超脱世俗的理想和追求。

这首词不仅在艺术成就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对当时政治风云和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

三、四川博物院藏苏轼小字《归去来兮辞》拓本的价值四川博物院藏有苏轼所书《归去来兮辞》的拓本,这一文物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苏轼词作的了解,也有力地证明了苏轼词作的流传和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苏轼的小字极富书法艺术魅力,这一拓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具有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四川博物院能够收藏这一珍贵的文物,也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文物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重要使命。

总结回顾通过对苏轼及《归去来兮辞》的探讨,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苏轼这一伟大文学家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也对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艺术宝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川博物院藏苏轼小字《归去来兮辞》拓本的赏析更是让我们在艺术鉴赏和历史文化研究中受益匪浅。

个人观点对于苏轼及其词作,《归去来兮辞》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与赏析,我们既能感受到苏轼在诗词创作上的才华横溢,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VIP专享】北京最牛收藏家,苏轼《寒食帖》为其旧藏之一

【VIP专享】北京最牛收藏家,苏轼《寒食帖》为其旧藏之一

北京最牛收藏家,苏轼《寒食帖》为其旧藏之一颜世清(1873-1929),字韵伯,号寒木老人、瓢叟,人称颜跛子,室名寒木堂,广东连平人。

寄居北京。

进士出身,曾任直隶洋务局会办。

民国成立后,任直隶都督府外交厅厅长、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参议、井陉矿务局督办、奉天巡按使署政治顾问、财政部印刷局局长、张家口税务监督。

画家,擅山水、花卉。

精鉴赏,收藏之富为北京之最,在政界多年,提倡文化最力。

曾任东方绘画协会干事。

1917年10月京师首届书画展览会,与叶恭绰、关冕钧、郭葆昌均送作品于其中。

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寒食诗》帖,亦为其旧藏之一。

颜世清书法题跋苏轼《寒食诗帖》在董其昌 《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卷后颜世清前后两次题跋,一次在1915年(估计是把此卷收入囊中之后不久),另一次在1917年"重展斯卷",激动不已又题。

两跋现分录在后。

从颜氏的题跋可知他对于此卷的喜爱和赞叹"展玩数过,聊志梗概"。

可惜身后事难料,依旧是过眼云烟,归于他人。

颜世清题:香光画法集元四家大成,胜国太仓三王所从出也。

其画名贵,重士气而鄙作家。

此卷仿子久富春大岭,山峦浑厚,草木华滋,为董画第一,无怪眉公俯首至地,赞叹不绝。

三百年来,纸素如新,恐世间更无第二卷,展玩数过,聊志梗概。

乙卯(1915年)仲春,瓢叟并记。

香光居士画法胎息北苑,此卷虽大痴,犹是董源规模。

观其题语,所谓不必尽似,可以想像矣。

余藏有北苑山水卷真迹,始知玄宰于此君血战毕生,有出蓝之美,特苍莽沉郁终逊耳。

此限以时代,有非人力可挽回者。

重展斯卷再记之。

丁巳(1917年)秋日,瓢叟颜世清。

颜世清书法题跋《揭斯临智永真草千字文卷》本文作者:书法域。

国家博物馆苏轼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苏轼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苏轼文物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鉴赏家等多才多艺。

他被誉为中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苏轼的许多文物,包括他的书法作品、诗词手稿、书画作品等。

首先,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苏轼的书法作品。

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遒劲有力,富有变化和律动感。

他擅长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作品遍布于各种传世文献和古籍中。

这些书法作品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韵味。

其次,国家博物馆还展示了苏轼的诗词手稿。

苏轼的诗词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内容深邃,意境深远。

他的诗词手稿保存完整,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

这些手稿呈现了苏轼心灵的流露和文学的魅力。

此外,国家博物馆还陈列了苏轼的书画作品。

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他擅长绘画山水、花鸟和人物等各种题材,作品着墨婉约、以意传神。

苏轼的绘画作品独具一格,展现了他对传统绘画的承袭与创新。

总之,国家博物馆的苏轼文物展览向观众展示了苏轼的多重才华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苏轼的个人风采,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品质和传统艺术的价值。

苏轼传世书法墨宝31幅!

苏轼传世书法墨宝31幅!

苏轼传世书法墨宝31幅!
苏轼像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覆盆帖》
苏轼《游虎跑泉诗帖》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
苏轼《宝月帖》
苏轼《北游帖》
苏轼《春中帖》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苏轼《东武帖》
苏轼《渡海帖》
苏轼《归安丘园帖》
苏轼《归院帖》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获见帖》
苏轼《近人帖》
苏轼《京酒帖》
苏轼《枯木怪石图》
苏轼《令子帖》
苏轼《屏事帖》
苏轼《人来得书帖》
苏轼《书林逋诗后》
苏轼《廷平郭君帖》
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邂逅帖》
苏轼《新岁展庆帖》
苏轼《阳羡帖》
苏轼《一夜帖》
苏轼《职事帖》
苏轼《治平帖》
苏轼《致南圭使君帖》苏轼《尊丈帖》。

北宋苏轼行书新岁展庆、人来得书

北宋苏轼行书新岁展庆、人来得书

北宋苏轼行书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名称】北宋苏轼行书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合卷【类别】纸类文物、书画【年代】北宋【文物原属】北宋苏轼书【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前帖纵30.2cm,横48.8cm,后帖纵29.5cm,横45.1cm。

二帖裱于同一卷中。

卷后有董其昌跋。

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

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李常)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

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在《东坡集》中共有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

《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一致,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

由以上记载可推知,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

该帖在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详细的考证。

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在与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陈慥,可知二人友谊深厚。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

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

《新岁展庆帖》释文: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

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

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

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

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

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

形容苏轼的书法 作品很好。

形容苏轼的书法 作品很好。

形容苏轼的书法作品很好。

苏轼的书法作品堪称卓越。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浑厚深沉的气质。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体工整而不失灵动之美。

他的字体线条流畅自然,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和生机,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同时,他对于墨色的运用也非常娴熟,在墨迹浓淡、韵味纹理上把握得恰到好处,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苏轼的书法作品字迹秀丽端庄,构图严谨有序,展现出他对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他善于利用空白和布局,使每个字都能够在整体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他的作品多以诗词为题材,巧妙地结合了文学和书法艺术,使字与意相互交融,达到了绝佳的协调和统一。

总体而言,苏轼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书法的技艺展示,更是对于文化内涵的深刻诠释和情感的抒发。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轼行书《赤壁赋》书法欣赏

苏轼行书《赤壁赋》书法欣赏

苏轼行书《赤壁赋》书法欣赏《赤壁赋》为北宋苏轼行楷书。

素笺墨迹卷。

纵23.9公分,橫258公分。

字共六十六行。

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

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

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苏轼《赤壁赋》▼《赤壁赋》正文释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中山松醪赋书法鉴赏

中山松醪赋书法鉴赏

中山松醪赋书法鉴赏
《中山松醪赋》是苏轼的行书作品,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此赋是苏轼被贬往岭南途中所作,他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书此二赋于一卷。

此卷为墨迹白麻纸本,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共77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苏轼的书法承继着魏晋笔墨的韵致,跨越了唐代的法度束缚,引领着宋代尚意的书风,傲然列于宋四家之首。

他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擅长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而《中山松醪赋》正是他晚年书风和笔意的代表,用笔浑厚遒劲,墨色浓厚,丰腴妍丽,端庄淳朴。

在《中山松醪赋》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于酒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态度。

他通过对于松醪酒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于人生的态度。

他通过对于松醪酒的酿造过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即使生活再苦,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酿造出属于自己的美酒。

总的来说,《中山松醪赋》不仅是苏轼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晚年心境和人生观的体现。

通过对于此赋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苏东坡后赤壁赋书法原迹

苏东坡后赤壁赋书法原迹

苏东坡后赤壁賦书法原迹
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书法原迹目前不公开展出,但有关于它的一些描述和信息。

苏东坡(苏轼)的《后赤壁赋》是他在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赤壁赋》与前篇《赤壁赋》不同,主要描写了作者登岸履险的经历,没有涉及玄谈理的内容。

苏轼的书法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笔触而闻名,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展出他的《赤壁赋》手稿真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前来观赏。

这件作品纵24.3厘米、横347厘米,共计68行、660余字,单字大小约3.5厘米。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原作不常展出,但苏轼的书法和《后赤壁赋》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他的诗文和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此外,明代画家仇英依据《后赤壁赋》创作了画作,而清代乾隆时期的缂丝艺人则以仇英的画作为蓝本,制作了缂丝版本的《后赤壁赋图卷》。

综上所述,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书法原迹非常珍贵,尽管不常见到原作展出,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仍然深远,通过其他形式的传承和再现,继续影响着后世。

郑州博物馆藏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石刻的来源及其流传

郑州博物馆藏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石刻的来源及其流传

郑州博物馆藏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石刻的来源及其流传郑州博物馆是一座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的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一件备受关注的藏品就是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的石刻,这件藏品的来源及其流传历史都十分有趣,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欧阳永叔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这篇文章以描写欧阳修饮酒作乐的场景为主线,通过描绘醉翁亭景色和饮酒情景,体现了作者豁达大度、豪情逸致的性格,显示出了对人生境遇的豁达和对人生境遇的不屈不挠。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郑州博物馆所藏的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石刻,是一块石头上的碑文。

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相传这块石刻最早应该是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一座醉翁亭上。

醉翁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景点,以欧阳修饮酒作乐的故事而闻名。

据记载,乾隆年间,当地政府在醉翁亭上立了一块石刻,刻有苏轼的《醉翁亭记》全文。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这块石刻被转移到郑州,最终成为了郑州博物馆的一件馆藏文物。

这块石刻由于年代久远,经过了近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表面已经有些许的磨损,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

石刻上所刻的字体工整,笔画流畅,显示出了当时的良好的书法水平。

这件石刻不仅是苏轼作品的珍贵传世文物,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流传方面,这块石刻的流传历史同样十分有意思。

自乾隆年间以来,这块石刻就一直位于醉翁亭上,成为当地游客和文人雅士游览欣赏的对象。

后来,石刻被转移到郑州,成为了郑州博物馆的馆藏之一。

如今,郑州博物馆不仅将这块石刻作为重要的文物进行珍藏和展示,还通过各种展览和活动向公众传播苏轼的文学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如今人们通过互联网等数字化平台也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欣赏这块石刻上的苏轼书法作品。

通过数字化技术,石刻上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得以保存,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这件传世之宝。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诗书法作品
1.《水调歌头》: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时光流转的思索。

2.《赤壁赋》:此篇是苏轼晚年的成名之作,描写了三国时期周瑜、黄盖、鲁肃等人在赤壁之战中的英勇战斗和胜利。

3.《浣溪沙》:这是一首人生感悟的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六如居士文集》:是苏轼的书法作品。

这一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东坡乐府》了。

这份文集是苏轼晚年避祸时留下的书法作品,以简洁大气,清新流畅的风格而著名。

5.《水龙吟》:这首诗以洪水为背景,描绘了苏轼身处危难之中时内心的坚定和从容。

6.《夜泊牛渚怀古》:这是一首怀古诗,苏轼通过对牛渚山水的描绘,发出对往事的感叹和对未来的期望。

7.《定风波》:这首诗是苏轼为表达对好友的思念而写的,通过对流年逝去和离别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乡之情。

8.《欧阳文忠公集》:这是苏轼的绝代书法之作,运笔流畅、布局高妙,堪称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9.《临江仙》:这首诗描写了一位仙人在临江赏景的情景,通
过对江山美景的叙述,表达了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石湖草堂记》: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他在石湖草堂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经典法帖宋·苏轼《尊丈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苏轼《尊丈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苏轼《尊丈帖》(高清版)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州市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宋人尚意。

苏轼的书法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书法创作上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注重对内在精神的追求,追求“我书意造本无法”,擅长写行书、楷书,创作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其中《寒食帖》,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三行书”,最具代表性。

作品欣赏
约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

此年乃多事之秋,刚从外任回到京城不久的苏轼,又遭到朔党之徒黄庆基等人的弹奏,乞補外又不得。

帖中“公私纷冗,殊无聊也”便是当时苏轼所处的环境和心境的实情。

▲ 宋·苏轼《尊丈帖》
(26.1cm*18.9cm)
尊丈不及作书,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
冗,殊无聊也。

且为
达此恳。

苏又白
字里行间流露出早年学习二王的痕迹,用笔精致雅逸,清劲遒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7―1101) (1057) 进 土 。 他 学 识 渊 博 , 文 、 诗 、 词 、 书 、 画 皆 眉 川 四 , 士 居 坡 东 号 , 仲
作 品 的 收 藏
一、要看作者的知名度。不管进行书法作品投资还是收藏,作者的知名度非常重要,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照: 1.是看职务。 2.要看地位。 3.要看经历。 二、要看作品的艺术性。书法作品收藏艺术至上的理念可能人人都会认同,但是真要弄清 楚衡量书法作品艺术价值的具体标准,恐怕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了。这个标准的把握, 还是需要通过提高收藏家的艺术鉴别能力来实现: 1.是收藏家尽可能自己写点字,提高对书法艺术技术层面的认识。要知道技法不过关, 终究是书法的门外汉。 2.是要多读古帖。古人流传下来的大量书法作品,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所以对于 当代书作的艺术价值评判,完全可以以这些古人作品作参照进行,千万不要听着哪些人拿 着头衔、喊着创新瞎忽悠,揣摩古帖多了谁的眼界都会不断提高,雅与俗、精与粗、奇与 怪、高与低,都不会逃过你的眼睛。 3.是要多看古人书论。
现在,书画作品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然而要 达到收藏的层面,却要注意一些基本的要素。首 先,要看字形。由于书法毕竟以实用文字为载体, 汉字有着严谨的造型结构和语言符号意义,因此 书写要规范。有一些书法作者在书写时为达到某 种艺术效果对字体进行一些变化可以理解。现在 有些书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潮”与“现代”, 将文字基础打乱,采取图解文字内容等形式书写 出一些“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的作品来。 对此,建议少碰为佳。 其次,书法要有系统的法则,历史上一些书法 家要求“笔笔有出处”也许过于僵化,但扎实的 书写基础还是必要的。书法的形式美蕴含在点画 线条的徐疾、轻重、刚柔、浓淡等笔法中,这些 都是作者经长年累月的技艺锻炼所形成的。我们 欣赏书法艺术只有通过了解书法家的艺术技巧应 用,才能领略创作之美与用笔用墨之妙,才能在 选择上比较明智。 再者,书法艺术的美感、气韵与神采等等,说 到底是创作者修养与品格的流露。综观古今历代 书法大家,无不是饱学之士。王羲之、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有哪一位不是著作齐身、 诗书画乐皆精的文人雅士?现代的毛泽东、于右 任、林散之等等,又何尝不是具有大学问者?
【业界声音】 书法收藏为何“高处不胜寒” 中国书法为何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北京辅仁美术研究会收藏品艺术研究室主任、 中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品部主任陈铜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当代缺少大师级的 书法家,鲜有书法精品。一位真正优秀的画家大多是优秀的书法家,因此很多原先以书、 印名享天下的书法篆刻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操起了画笔,继而又享有画名。如历史上的赵之 谦、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先贤,均是以其雄厚的书、印的修养构筑了他们后来杰出 的绘画艺术的审美体系。启功先生最初是学画画,后来悟到画的基础是书法,因为画讲笔 墨,而字讲气韵,气韵需要多年的修养才可得来,画的技巧性较书法容易掌握。如今艺术 拍卖市场的火爆,使得一批所谓的艺术家急功近利,没有耐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去打书法功 底,因此他们选择画画,拜个画家为师,三五年便可打出自己的旗号靠市场运作和炒作卖 画换钱,但这样的作品经受不起历史的检验。”
物 之 。 一 仅 是 中 国 绘 不 轼
苏 极 高 造 诣 , 是 后 画 史 上 文 入 画 的 学 倡 导 者 , 也 妇 是 北 宋 书 法 的 史 代 表 人 。 人 物 历 的 知 孺 皆 和 家 术 艺 文 的 爱 最 喜 人
有 山 人 , 嘉 祜 二 年
苏 轼Biblioteka 关 于 苏 轼 书 法瞻 , 一 字 和 , 字 子
综究以上的情况我们来看看关于苏轼书 法作品的收藏事宜:
世传苏轼书法真迹有近30件,早中期作品以《治平帖》 为最。至中期,名作较多,如楷书《前赤壁赋》和《祭黄几 道文》;行书《杜甫桤木诗》、《黄州寒食诗》和《新岁展 庆,人来得书二帖》等都是中期的代表作。苏轼晚年作品相 对较少,以《答谢民师帖》、《渡海帖》、《江上帖》等最 知名 。
三、要看具体作品的升值潜力。虽然说书法收藏不是投资,自己的喜好和精神享受最重要, 但是如果自己的收藏连起码的保值增值都做不到,那一定是我们误入了歧途。想一想如果 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双丰收”,那该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情!所以在收藏过程中: 1.是要看作品的形式。 2.是要看作品的质地。 3.是要看作品的书写内容。 4.是要看作品的尺幅。 5.是要看作品的流通。
【藏家说法】 风险大 利润空间有限 收藏投资者作为艺术品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收藏和投资偏好必然影响市场走向。书画 12 收藏家张禄表示:“我收藏书画有12年了,但很少收藏书法,因为书法太难懂了,不太好 欣赏,鉴定难度更大,不小心就会打眼,风险太大。即使是收到真迹,但书法市场一直偏 冷,升值的利润空间不大,长期占用有限的资金不值。而且我感觉书法在国内拍卖市场一 直处于边缘化的角色,价值被严重低估,行情十分低迷。” 中国书法遭受的冷遇,从近10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结果也可见一斑。
尽管自古以来有“书画同源”之说,且在书法、国画、篆刻中,书法无可争议地 居于“老大”的位置,但在书画拍卖市场中,却常常仅作为配角,专场极少,处 于“位高价卑”的尴尬困境--当然,苏轼的书法作品也免不了如此之遭遇。书 画收藏界也流传一句口头禅——“好字不如烂画”。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书 法遭受到如此不公平的“礼遇”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