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 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课标解读1.引导学生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2.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3.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及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和每个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新网3月7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2年2月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中国1 517.3万人次受灾,7人死亡(含失踪),0.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1217.1千公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0.3万间,一般损坏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5.5亿元。
据悉,2月份中国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低温冷冻、雪灾、地震、风雹、沙尘暴、滑坡、山体崩塌和森林火灾也均有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明显偏轻。
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且频繁发生,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明确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2.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
3.理解我国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地域分布及主要自然灾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重点)害种类。
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重难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2.灾害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中国的地质灾害
3、灾害造成的损失
①造成经济损失 ②危害交通干线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
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
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
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 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
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 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然灾害出现几 率大的地区 分析孕灾环境特点
中国西南地区灾害成因分析
课标
地震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 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从灾害强度、受灾体易损
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防 灾减灾识等方面分析
通过比较同一次地震,归纳随距 离震源远近不同造成的不同 程度危害(死亡人数、财产 损失等在程度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
•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 和特点。
(2)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除浙江、贵 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 的袭击。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 度Ⅷ级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 /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 市总数的46%,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 城市占70%;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 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 可见地震灾情隐患的严重程度。
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我国哪个 地区是地 质灾害的 多发区?
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 因有哪些?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理人教版选修5课件: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图表导读教材P30图2.7“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 该图用不同的震 级图例表明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即西多东少,呈带状分布,并且地 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地震多发区有四个——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其中青藏、 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 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说明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 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石灰岩等可蚀性物质 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干预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 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梳理 HISHISHULI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5月30日9时20分,云南省盈江县发生里氏6.1级地 震;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 震;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 生里氏6.6级地震。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地震、泥石流分布图。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材料二:某年我国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率逐月分布图。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第二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十分复杂,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标准。
(D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是很严重的。
我国有2/3地区属于山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后50年,每年中国因地质灾害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在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总数达上百亿元。
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因而199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主题确定为“防治地质灾害”。
本章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里着重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引起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地震灾害2.2.1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明确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危害。
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成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连线】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
答案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农牧交错带(1)概念: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②多大风。
(2)人为原因: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探究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材料一晋陕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类型最多、发生范围最广,且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整理笔记)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课本25页图2.6)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区、六盘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我国陆地海拔最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154.31米)2、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
地面崎岖,峰岭众多(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呈环状分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因矿产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国最大平原。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4000米以上
1000米左右
1000—2000米
1000—2000米
地表形态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地面坦荡,
一望无际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特殊地貌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草原广布
黄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大平原】
名称
位置和范围
主要河流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
最北列
天山—阴山—燕山
中间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最南列
喜马拉雅山—南岭
东北—
西南走向
最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
长白—武夷山
最东列
台湾山脉
西北—
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
横断山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3400—4500ºC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 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大、强度 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新疆 青海
华北
(唐山)
主要分布地区:如图所示。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西藏
四川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云南
台湾
[思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 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所以我国 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B 4.地震发生后,需要重点防范以下哪些次生灾害( )
①滑坡 ②泥石流 ③台风 ④堰塞湖 ⑤蝗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当堂诊学: 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 震,震源深度约16.7千米。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台湾 岛多地震感明显。这起强震造成高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台 湾领导人痛斥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下图示意 此次地震震中位置。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2节 地质灾害
目标引领 1 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3 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1
地震
独立自学1:阅读课本P106-107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限时2分钟)
一、地震 1、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P106第一自然段 2、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破坏程度分别用什么来衡量?
提示:(1)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2)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 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 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多发区。 (3)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 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或喀斯特地貌 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 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2 风成地貌(第2课时) 教学设计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第2课时(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教材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的第二课时,重点是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风沙活动的成因和危害,结合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学会防治风沙的具体策略与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经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学习,已初步掌握自然灾害“含义-成因-危害-措施”的分析思路。
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呈现的图文资料,适时补充感性直观的多媒体材料,在生生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总结出规律与结论。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危害难点:结合区域地理特征给出有针对性的防沙治沙的措施【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导入】风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沉积,但在风力沉积地貌形成之前,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外力作用就是风力搬运。
这种风力搬运给我们带来了自然灾害——风沙灾害。
风沙灾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学生自主学习】1.风沙灾害的危害。
2.风沙防治措施【学生展示】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以降低风速。
(2)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教师总结】危害:①人畜伤亡,财产损失;②破坏基础设施(如:农田、村庄、道路等)③破坏自然环境(如:土壤肥力下降)【图片展示防护措施】公路两厢的防护林带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草方格——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石方格——使原本较为平缓的沙面增加了微地形起伏,加大了地面的粗糙程度,削减了近地面风力,近地面的输沙量会相应减少。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结合具体实例,呈现了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并介绍了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基本地貌类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通过上节课流水地貌的学习,对于地貌的特点、分布和形成过程的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的风成地貌只有感性的认识,缺乏对细节的观察、分析。
对知识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
2、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
3、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过程与方法:观察风成地貌景观图,借助案例探究分析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风沙活动的危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了解治沙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性措施,掌握真实地理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和树立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
2、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成因及形成过程。
3、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难点:1、风力磨蚀作用和沙丘的风力沉积过程。
2、风沙活动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六、教学准备:教材,ppt课件,多媒体。
本节课有关的图片与视频等。
七、教学过程5、风力侵蚀沟槽加大将深。
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
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
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种地表形态。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
2.类型:新月形沙丘、沙垄、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
3.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
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4.影响沙丘的因素: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植被、沙源等。
链接生活美国加利福尼亚帝国沙丘位于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
(≥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
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
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图示地区沙丘多为
沙丘。
(3)为保护图中铁路线不被沙丘掩埋,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
貌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方法技巧 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 风向,如下图: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下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据此完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
(2)风沙活动大的危害主要有( )
①降雨增多 ②空气质量变差 ③农作物受冻害 ④影响交通
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探究一
探究二
2-2风成地貌——风积地貌+风沙灾害(课件)高一上学期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B 2.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3.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C
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20
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mm,且集中在6—9月份,冬 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 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 位季节变化大。 (1)推测该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
东南风
丹娘沙丘
21
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mm,且集中在6—9月份,冬
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
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
位季节变化大。
沙洲和河谷、河漫滩;
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
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
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
此处河谷变宽,流速减缓,泥
的建设中,因此,沙坡头被称为“草方格的故乡”。
10
“中国魔方”有了升级版——新型草方格沙障在中卫沙漠 上岗2021-04-22 11:04
11
2021年7月30日,夏日的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泉镇胭脂 堡滩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阻沙网纵横交错,梭梭等沙生 苗木长势良好。
12
仲巴县 利用石方格治理流沙
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
13
红柳
14
沙拐枣花开美如画
沙拐枣
15
P48
(1)说出风沙对青藏铁路的危害。 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侵蚀路基(和路肩);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 等设备的磨损; 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风成地貌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颗粒大、比重大的 先沉积,颗粒小、 比重小的后沉积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读图,回答(1)~(2)题。
(1)该种地貌( )
A.迎风坡坡度陡
B.背风坡坡度缓
C.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D.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2)下列地区中可能有该种地貌的是( )
问题3 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 向大致垂直。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沿什么方向延伸? 提示: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沙丘链大多沿与其风向垂直的东北— 西南方向延伸。 问题4 森林能防风固沙,能不能在这里通过植树造林来固定沙丘? 提示:不行。森林的生长需水量大,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能为 森林提供足够的水分,树林很难成活。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目标设定 1.识记常见的风成地貌类型及特点。 2.掌握主要的风成地貌的成因及分布特征。
强基础 自主诊断 析疑难 合作探究 提能力 通关集训
一、概述 1.风力作用:风对干旱、 半干旱 区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主要类型
风蚀 风积
地貌——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地貌——风力堆积作用而成
3.新月形沙丘迎 背风 风坡 坡坡 坡形 形微 下凸 凹而 ,坡平度缓 较陡 两翼延伸方向指向 下风向
[思考] 西北地区为什么成为我国风沙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 提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 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沙地貌。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破坏 建筑物 ,降低 土壤肥力 ,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生 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原理 设置障蔽 增大地面 降低 风速 阻沙 植树种草 → 的 粗糙度 → 削弱风沙 → 固沙
第二章 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
2.地震灾害及其分类 地震灾害按发生原因主要分为:原生灾害、次 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三类。 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 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 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 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 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 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 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 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 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由地震原生和次生灾害引起的其他灾害,如瘟 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诱发 灾害。
4.持续时间长、影响较深远 一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 时间,也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在近期内还会 发生一些比较大的,虽然没有主震大,但是 这些余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这样影响 时间就比较长。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 8.0级地震,截至2009年7月20日12时共记录 到余震58401次,最大余震为5月25日16时21 分46秒四川青川县6.4级地震,其中4级以上 余震达302次。
2、同源灾害链 这是指形成灾害链的各种灾害的相继发 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 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 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 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 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
3.重现型灾害链 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台风 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 子。 4.互斥型灾害链 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 或者减弱的情形。民间谚语‚—雷打九台‛就包含 了互斥型灾害链的意义。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 震‛的记载,这也是互斥型灾害链的例子。 5.偶排型灾害链 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 的地区发生的现象。这是人们在对过去发生的灾害 事件进行统计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些可能相 关的现象。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 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2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没 有先兆信息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 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 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 根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 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 发生滑坡。 答案 (1)C (2)B
分布
分布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山 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 一带滑坡发育密度较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 阶梯,尤其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 的重灾区
.我国不同地区的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
冰川 石流
规模巨大,爆发 频繁而猛烈
中国 泥石 流灾 害区 域特
征
川滇山地 黄土高原
2.我国地震西 多 东 少 ,主要有青藏、 新疆 、 华 北 、 台湾 四个多发区。根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 东重西轻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 华北地区及 台湾 的 地 震 灾 情 最 为 严 重 。 原 因 是 东 部 人口 、建筑物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
4.我国地震震源 浅 、烈度高,生活在高烈度区的人口接近 9 亿。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我国地震分布有何规律性?
2.我国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西部地区有何差 异?
【例证1】 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原因是 ( )。 A.地震分布是东多西少 B.东部震级高,西部震级低 C.东部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D.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风成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风成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和地区分布。
2.了解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形态特征。
3.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一、风力作用风是________、________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风力作用可让地面受到破坏,形成各种________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沉积,则形成各种________地貌。
二、风蚀地貌1.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________,称为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包括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风吹过地面时,带走________物,造成地面的破坏;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________,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________。
被风长期吹蚀的岩石或土体,呈现出________的形态,被形象地称为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等。
风蚀作用还可以形成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称为________地貌。
助学助记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三、风积地貌1.风中挟带的沙粒,在________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
2.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________呈现。
________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
3.新月形沙丘示意新月形沙丘________坡坡形微凸而平缓,________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________向。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危害: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______,掩埋______、________、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水利部组织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开展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根据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 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km2,其中:水蚀165万km2;风 蚀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 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km2。
重力地貌灾害:滑坡、崩塌等。 流水地貌灾害:水土流失等。 风力地貌灾害:沙漠扩大、尘暴等。 溶岩地貌灾害:陷落等。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3.特点
渐变性:爆发速度缓慢,有时不易发现或不受重视, 如:水土流失。 广泛性:为面状灾害,广泛分布于地表,如:水土流 失。 季节性:受外营力条件的周期变化,地貌灾害也有周期 性即季节性。 损失性:因爆发缓慢,损失巨大,如古代文明地区的 衰落。 可化地貌灾害
东北黑土
1983年开始,水利部应用遥感技术对全国的水土 流失开展了普查。截止1989年,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 为367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 179万km2 。风蚀面积188万km2,未包括125万km2不能 治理的受冻融侵蚀),这次普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水 土流失的“家底”。
冻融侵蚀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时间:2010年8 月7日夜22点左右
地点:甘肃甘南 藏族自治州舟曲 县
事件:泥石流冲 进县城,并形成 堰塞湖
伤亡:已致1287 人遇难457人失踪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2000年4月6日武汉市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从上游几百米冲下来的一辆大卡车 第被2章第泥2节石地流貌灾冲害 毁的堤坝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分布 有现代冰川的高原、高山,是冻融侵蚀为主的另一 侵蚀区,其中现代冰川面积约4.4万km2;
其余的所有山地丘陵区,则是以水力侵蚀为主 的第三个侵蚀区,分为6个区域,其中水力侵蚀严 重的面积约150万km2。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二、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自然诱发因素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1.自然因素
地形起伏:由于地貌灾害是外营力作用而成,因此 地形起伏更增强了重力作用,从而产生滑坡、崩塌 等。 气候条件:降水的季节性、冻结消融的季节性,风 速变化的季节性,都与地貌灾害有直接关系,这使 地貌灾害具有季节性特点。 生物因素:植被多少,决定着地貌灾害的多少与强 度。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全
国
各
省
(
自
治
区
、
直
辖
市
)
水
蚀
与
风
蚀
面
积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单位:km2
2.我国土壤侵蚀的分区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三大侵蚀区: 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及宁夏、
陕北、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沙区,是风力 侵蚀为主的侵蚀区;其中风力侵蚀最为严重的沙 漠及沙地,面积达109.5万km2;
第二节 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一、概述
1.定义: 由外营力作用(降雨、径流、风力、重力等)导
致的地表固体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2009年6月5日下午 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 发生山体崩塌,崩塌的山体 将山对面的三联采矿场和6 户居民家淹没,上百人被埋。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恩格斯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3.自然诱发因素
地震、火山、洪水等是诱发地貌灾害的直接因素。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三、水土流失
1.定义:
是土壤或土体在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或重 力)作用下发生冲刷、剥蚀和吹失的现象。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2.主要危害
➢直接危害:
土层变薄,肥 力下降,土地 生产能力下降, 导致耕地减少, 土地严重退化。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2. 人为因素
人口因素:人口压力大,导致过度开垦、放牧等, 从而破坏地表结构,导致固体物质流动。 耕作因素:耕作单一,缺乏地表的保护作用,使 表土流失成为可能。 人为工程因素:人为开沟挖渠,使山体失去平衡, 增加地表湿度,从而导致滑坡等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水土流失严重 水第土2章流第2节失地貌—灾害—福建红壤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2.主要类型:
1)根据运动物质的形态分: 块体运动灾害:滑坡、崩塌、陷落等。 颗粒运动灾害:沙漠运移扩大、沙尘暴等。 液固混合运动灾害: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2)根据外营力条件分:
大面积的第2砍章第伐2节森地貌林灾害使昔日的森林变成沙丘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 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 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美 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 为了得到可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想不到这些地 方今天竟然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 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剥夺了水分积聚中心和贮存 器。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2)人为因素
人口增长过快,垦殖率高,坡耕地多。 乱砍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壤侵蚀加剧。 开矿筑路等工程建设加剧了山区水土流失。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4.我国土壤侵蚀的现状和分区
1)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间接危害
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剧干旱的 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贫困。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3、成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第2章第2节地貌灾害
1)自然因素
降水:降水量的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及河流输沙量 也相应增加。 地形因素:地形因素主要指坡度和坡长。 土壤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的土壤因素主要是土壤 成分和结构。 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情况对水土流失的产生与 强度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