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不存在的战绩
眼见不为实的战争例子

眼见不为实的战争例子引言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和复杂的行为之一。
在战争中,由于各种原因,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往往存在偏差,使得人们对战争的认知与真实情况产生差异。
这种现象被称为“眼见不为实”的战争例子。
本文将通过探讨不同战争时期的典型案例,揭示战争背后的真相。
第一次世界大战:虚张声势背景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规模和威力的战争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为了争夺资源和领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案例一:塘沽口战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国北方的塘沽口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当时,日本军队占据了塘沽口,使得中国和北洋政府处于不利地位。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实际上日本军队在塘沽口的实力并没有那么强大。
他们只是利用了媒体宣传和军事演习,制造了一种虚张声势的氛围,误导了对手和大众的判断。
这一战术使得他们的对手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了误解,最终导致了塘沽口战役的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谎言与宣传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最为严重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涉及到几乎所有国家,并对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案例二:假动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德之间一直存在紧张关系。
为了掩盖实力不足,苏联政府通过宣传和假动员来迷惑德国。
他们在各个城市散布假消息,宣称即将展开一场大规模战争,试图让德国产生错觉。
这一策略的成功在于欺骗了德国情报部门和希特勒本人。
德国错误地估计了苏联的实力,并将其视为不可战胜的敌人。
然而,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力量远不及德国,这一策略使苏联得以在后期反攻中取得优势。
冷战时期:谎言的较量背景介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展开了长达四十多年的谢幕。
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实质性冲突,但双方通过宣传和谎言对抗,形成了一种持久的敌对态势。
案例三: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将世界推向了核战争的边缘。
当时,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导弹,威胁到美国本土的安全。
然而,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是复杂而模糊的。
双方通过谎言和隐瞒试图控制信息的流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此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与《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本文为第九篇。
】对于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一场非全民族团结不能战胜甚至不能坚持的战争。
早在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东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联就尽可能联合感化原来的绺子(观察者网注:li ǔ·zi,即土匪),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都纳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旗下。
然而从过去到现在,总有一种阴恻恻的声音缭绕耳边,说日本军队的入侵给了中共喘息之机;说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说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消极避战谋求自身发展;说中共军队抗战的时候尽干破坏国军的事……其证据之一就是所谓“日军从未进攻延安”……这些谣言形式多样,出现时并不“言之凿凿”,比如:几年了,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懂: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可是,日本人为什么没有重点轰炸延安?不明白日本飞机可以越过高山去轰炸诸如重庆等城市,却没有轰炸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从山西到延安的距离,肯定比从武汉到重庆的距离要近呀。
另一个不明白的地点是秦晋大峡谷。
这里有黄河流过,形成所谓黄河天堑,可是在战国时期,秦晋两国经常还越过黄河去争夺土地,发生战争,那么两千年后的抗日战争期间,黄河天堑是绝对挡不住日本鬼子的侵略步伐的,可是,日本人就是没有越过黄河进攻延安。
翻阅所有资料,都没有发现战争的痕迹,不说大的激烈的战斗,就是小的冲突好象都没有在这个地方发生过。
抗日战争中的四大未解之谜(下)

抗日战争中的四大未解之谜(下)作者:吴志荣来源:《科学24小时》2011年第01期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我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千米,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尔枝收复战等战役的胜利。
最后则因中英战略不一致、指挥不统一,中英军队间缺乏协调,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失败。
在后路被日军切断的情况下,远征军长官部及第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退往印度基帕尔,其他部队则进入缅甸北部,准备撤回国内。
缅甸北部至今仍然是一个让人难以涉足的神秘世界,盂拱以北山岭纵横、河流密布,几乎所有溪流都汇入到一条长达400千米的河谷,河谷南段叫作盂拱河谷,北边的一段则完全没有人烟,缅甸人把它叫做胡康河谷或”死亡之谷”,也叫野人山。
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旅。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中国远征军入缅时10万人,伤亡总数达6.1万余人,其中至少有5万人是在撤退途中死亡或失踪的。
远征军二零零师上等兵译电员徐芝萍是野人山的一名幸存者,20世纪90年代在云南病逝。
她在自己的同伴一个个死亡的情况下,一人独自在野人山挣扎了几天后,被一个同样精疲力竭的男军人所救。
这个男人把奄奄一息的徐芝萍弄到一间窝棚里,用最无奈的办法抢救她:一遍遍用热水对她进行全身擦抚,疏开了被惊惧、疲惫和极度虚弱闭锁的脉络,徐芝萍被救活了。
但是,她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男军人以为她死了,这个刚刚找到同伴的孤独的男人再也经不住这过于残酷的打击,几乎像徐芝萍一样被不堪一击的神志和身体瓦解了,他在最后一次清醒时穿好了军装。
这是一个军人对军队所能尽到的最后职责。
他就这样死在被他救活的徐芝萍身边。
第二天,或者是第三天中午,徐芝萍醒来了。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失败评价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失败评价九一八事变,即南京事变,是指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件。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日两国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也成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
然而,从一开始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九一八事变是一次战争的失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九一八事变的战争失败进行评价。
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日本的进攻并未取得预期的战果。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沈阳,并向东北地区扩张。
然而,在随后的战斗中,日军遭遇了顽强的抵抗。
中国军队的抵抗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配合使得日军没有迅速攻占整个东北地区,阻止了他们的战略计划。
此外,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抗战,为反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努力。
虽然中国军队最终失去了东北地区的控制,但他们在抵御日本侵略中展现出坚强的抗战精神。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的战争失败主要体现在日本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支持上。
日本侵略东北地区的行为违背了国际公约,引起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不满和谴责。
许多国际社会成员普遍认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性行为的开始,这导致了日本获得国际正当性的困难。
此外,九一八事变后,虽然日本占领了东北地区,组织了伪满洲国,但国际社会对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并未普遍承认。
这表明,九一八事变并未使日本获得东北地区的国际合法地位。
再次,从经济角度来看,九一八事变对日本来说是一次负担沉重的战争。
日本侵略东北地区需要投入大量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包括兵力、军需物资、粮食等。
而在当时,日本国内正面临经济困难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九一八事变使得这些问题更加突出,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此外,日本输送军队和物资到东北地区所需的交通线也面临一系列困难,这对于日本的军事行动也产生了阻碍。
最后,从战略上来看,九一八事变的战争失败也体现在日本未能实现其长期战略目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继续向南扩张,企图进一步控制整个中国。
然而,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配合,日军未能迅速攻占中国的其他地区。
抗日战争中被忽略的一场大胜,临沂保卫战歼灭日军六千余人!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初期,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规模胜利,但显然这并非是第一场胜利。
其实,就在台儿庄大战的稍早时间,在山东的临沂,国军也进行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也堪称是整个抗日战争历史上最振奋人心的一次阻击战,粉碎了日军两面夹击台儿庄的诡计,保证了台儿庄的胜果!1938年3月日军第五师团坂垣师团进犯鲁南重镇临沂,第五站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庞炳勋的第40军驻守临沂。
虽说是一个军,但实际上40军只有一个师,兵力不过13000余人。
此前,庞炳勋的部队曾经长期和日本第十师团矶谷师团战斗,损失也不小,而这次阻击的坂垣师团正是打算去支援矶谷师团的。
3月10日,坂垣师团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支援下,向临沂猛烈扑来,庞炳勋部的阵地一片火海。
广大爱国官兵不怕流血牺牲,打退了日军的多次冲锋,顽强地坚守阵地,顶住了坂垣师团的进攻。
对于这次阻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敌军穷数日的反复冲杀,伤亡枕藉,竟不能越雷池一步!”经过近半个月的坚守,40军损失颇重,李长官立刻调张自忠将军的第59军前往增援。
而张将军也从这一战后威名远扬!张将军到达临沂后,庞将军打算撤退休整,由59军接替防守,但是张将军却说“被动防守并非上策,可以由侧面袭击坂垣师团,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庞将军认为有道理,二人计议已定,开始向日军发起反扑!3月13日子夜,第五十九军运动到刘家湖、崖头、石家屯一线后,强渡沂河。
14日拂晓,张自忠指挥部队向日寇发起攻击。
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顽强抵抗,但40军也从正面开始发动反攻。
到了18日早晨,庞、张两军一齐从东、南、西三面夹击汤头、傅家池、草坡一线的敌人,经3天血战,临沂方面的敌人约3个联队被完全歼灭,残敌大部逃向莒县,一部向北撤退。
这一战国军歼灭了日军6000余人,收复了莒县,并且将坂垣师团逼退了近30公里。
后来白崇禧也这样评价国军名将们在徐州的表现:“孙连仲能守,汤恩伯善打运动战,张自忠则是能攻能守。
死伤无数揭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十大战役

死伤无数揭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十大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是牺牲惨烈、伤亡无数的。
这些战役不仅对双方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也给当地民众和战争双方的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文将揭示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十大战役,以呈现战争的残酷与惨烈。
一、太原保卫战(1937年9月8日至9月9日)太原保卫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首次发生的一场重大战役。
日军先后使用飞机、坦克和步兵等兵种,对太原发起了猛烈进攻。
中国防守方面力量薄弱,日军占领了太原后对城中居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造成了大量无辜的伤亡。
二、武汉会战(1938年7月7日至10月25日)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
日本侵略军对武汉发起了多次猛烈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的殊死搏斗。
战役期间,日军使用了化学武器,对武汉市区进行了疯狂轰炸,导致大量平民伤亡。
三、长沙保卫战(1939年9月24日至10月8日)长沙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日军对长沙进行了多次进攻,而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死伤惨重。
据统计,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人,而日军也损失了大量人员。
四、淞沪会战(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远东军区和三原根据地的一场重要战役。
中国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奋起抵抗,尽管与日军的火力差距巨大,但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淞沪一带也成为一片废墟。
五、台儿庄战役(1940年3月24日至4月19日)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与日本第十五军展开的一场里程碑式战役。
两军展开数次激烈交战,台儿庄一带成为一片硝烟弥漫的战场。
战役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坚守住了台儿庄,使日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六、重庆大轰炸(1943年6月5日至6月6日)重庆大轰炸是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空袭行动。
日本航空部队轮番轰炸重庆市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整个城市燃起了熊熊大火,战役造成了约4000名平民的死亡,数万人受伤。
中央党史研究室详解中共抗战中流砥柱作用 权威史料回击谣言

中央党史研究室详解中共抗战中流砥柱作用权威史料回击谣言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8.15”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到来之际,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介绍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高永中从五个方面详解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记者提问环节,高永中还回击了“中共只牺牲了2位将军”“国民党在战争中的伤亡是30万,共产党只有800多人”等新旧谣言。
其实,去年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就曾刊出专题《抗战十大谣言》,对于一些流毒广泛的谣言进行了系统的澄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昨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在吹风会上表示,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这是抗日战争研究和宣传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好这一问题,回应国内外的普遍关切,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一论断由来已久。
最早提出者是毛泽东同志,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就两次强调这一观点,一次是1941年5月25日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中,一次是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
改革开放新时期,1985年9月3日,《人民日报》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的社论中,再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一观点。
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党和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八年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此后,1995年9月3日、2005年9月3日、2014年9月3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分别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69周年的会议上,都着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一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是根据历史事实,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的客观公正的结论。
被隐瞒的真相:台儿庄,万家岭与昆仑关大捷

[键入文字]被隐瞒的真相:台儿庄,万家岭与昆仑关大捷(1)台儿庄大捷“台儿庄大捷”为大家熟知,宣布歼灭日军2 万,有的更说全歼日军第10 师团。
注意一下就知道,台儿庄一战日军参战仅2 个旅团,因第10 师团在山东济南、兖州、济宁、泰安、肥城、邹县等津浦路沿线都留下大量守备部队,第5 师团有1 个旅团在华东,一部在青岛。
第5 师团在临沂与西北军激战不讲,直接进攻台儿庄的第10 师团部队与当面中国军队20 万相比处于绝对劣势,蒋介石也训斥国民党军前线部队“数倍于当面日军,早当予以解决”,何况日军背后还有德国武器装备(包括150 毫米重型榴弹炮)的汤恩伯的20 军团,但仍被日军全身而退。
此役日军2 个师团伤亡1 万,谈不上全歼第10 师团。
《疑义相与析》提出疑问:“――日本人的统计只包括第5、第10 两个师团。
即日军第2 军第5 师团战死1281 人,负伤5478 人;第10 师团战死1088 人,负伤4137 人。
合计战死2369 人,负伤9605 人,伤亡总数11974 人(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 卷第2 册41 页)。
而参加作战的日军尚有华北方面军之第16 师团、第114 师团、第14 师团、关东军混成第3 旅团、关东军混成第13 旅团、华中派遣军之第6 师团、第9 师团、第13 师团、第101 师团,它们统统的毫发无伤?”该文作者再次忽略了,参加台儿庄作战的日军,确实只有第5、10 师团各1 个旅团,至于后面列举的日军其他部队,是投入徐州会战的兵力。
(2)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乃八年抗战最大一次会战,国民党军投入上百万大军,宣称毙伤日军20 万,真是天方夜谭。
日军进攻兵力为9 个师团,27 万人,如此早已覆没,何谈占领武汉?日本军史上说得清清楚楚,武汉会战参战日军伤亡为35500 人(桑田悦、前原透合1。
淞沪会战中,真有伪满军队参战吗?

★ 童屹立淞沪会战中,真有伪满军队参战吗?没有根据的传闻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爆发的淞沪会战,是一场空前激烈的大会战。
会战历时3个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70多个师又8个旅70余万人,日军先后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
当中日双方在淞沪战场激战正酣的时候,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顾祝同,在给蒋介石、何应钦等人发去的密电中,多次声称有伪满军队参加淞沪会战。
上述密电中,关于伪满军队参加淞沪会战的信息,按来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闻,第二类是在淞沪战场上声称遇到过“伪满军”的中国一线部队报告。
我们先来看看密电中的第一类信息(传闻): 1937年9月21日,顾祝同致何应钦密电中称:“即刻到。
军政部部长何:谨密。
据报:……松井续向东京乞援,已经陆省核准,由伪满抽调驻扎营口,凤城一带最精锐之芷山部警备队一万二千人来沪。
”1937年9月26日顾祝同致何应钦密电中说:“南京部长何:1120密……据杨虎有电称:(1)伪满于芷山部四千余人,养晚在杨林口、狮子林登陆。
”1937年10月22日顾祝同致何应钦快邮代电中说:“军政部部长何钧鉴:综合本养日所得敌情如下:……号日上午在大阪码头有东北军五百余人登陆,马日开往虹口,闻系游击队者。
”上述传闻均未说明信息来源,也未对信息进行核实,因此均属于没有根据的小道消息,可信度很低。
第58师对面的敌人是谁?下面我们重点考察下密电中的第二类信息,即在淞沪战场上声称遇到过“伪满军”的中国一线部队的报告。
1937年9月21日,淞沪会战激战正酣,顾祝同在当天给何应钦发了封密电(以下简称21日电),汇报了淞沪战场的近日战况,并提到日军阵中有东北人,其内容如下:“京部长何:谨密。
综合本马日情况:……(二)罗店方面:……(2)昨晚敌对我58师阵地攻击,迄今日午后,尤在激战中。
攻击苏村以北之敌,约五六百名,系东北人;攻击苏村及其地之南之敌约1 000名,系日军。
”该密电提到,1937年9月20日晚到21日午后,中国军队第58师发现与之对战的敌某部(“攻击苏村以北之敌”)是“东北人”。
历史虚无主义案例

历史虚无主义案例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事件、人物和真相的思潮,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过。
以下是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案例。
1. 日本历史虚无主义
在二战之后,日本的学校教育一直都存在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罪行的隐瞒和掩盖。
许多日本政治家、学者和公众人物都宣称南京大屠杀没有发生过,称其为中国的“谎言”。
这些人还试图否认日本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和残暴行为。
2. 土耳其对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否认
在1915年至1923年间,土耳其政府实施了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行动,被认为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种族灭绝事件之一。
然而,土耳其政府一直试图掩盖这一事件,并称它是“战争期间的内部摩擦”,拒绝承认官方的种族灭绝罪行。
这种态度引发了国际上的争议和批评。
3. 苏联历史虚无主义
在苏联的领导下,历史虚无主义是非常普遍的,政府试图篡改历史,塑造它所谓的“正确”的历史观。
例如,苏联政府试图否认斯大林的暴行和苏联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传颂斯大林的功绩,并试图控制历史和文化领域的一切。
4. 美国南部对南北战争的历史虚无主义
一些南方州的民粹主义政治家试图否认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称之为“北方侵略南方”,将其视为保卫南方生活方式、权利和自由的战争。
他们还认为,奴隶制并没有导致南北战争。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引发了许多争议和分歧,也引起了非裔美国人和其他群体的愤怒。
历史虚无主义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常出现,其根源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外加一些人试图掩盖历史上的罪行和错误。
这些虚无主义思潮常常引起社会分裂和冲突,破坏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因此,必须警惕并制止历史虚无主义的发生。
中国情报失误的案例

中国情报失误的案例抗战中,新四军13团正伏击,敌人到后,团长一观察,心不由得一沉!情报错误,敌人由两百人变成八百人,还有炮。
部队一下子进退两难,打还是不打,但此时已惊动敌人。
团长决心道:“敌强我弱就一定打不赢嘛?我就不信了,给我打!”当时新四军第2师13团正在桂子山一带发展,准备养精蓄锐,对付秋天日军可能发起的大进攻。
一天,团长饶守坤忽然收到当地情报员送来的消息: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约两百多人,明天要出据点,前往桂子山附近的村庄劫掠粮食。
饶守坤看完之后,思绪快速地飞转着,部队已经训练多时,很久没和日军交过手了,战士们可谓是求战心切,就等着日军从据点里出来的一天。
饶守坤决定给日军好好来一个伏击战,他午饭都顾不上吃,就立即跑去旅部,找旅长成钧报告情况。
到了旅部之后,几人一商量,认为现在情报渠道很多,之前也遇到过日军放假消息的情况,必须认真地分析,判断真伪。
最后,成钧亲自拍板,认为这个情报是可靠的。
最近敌人频繁和新四军作战,消耗很大,战线越来越长,后勤补给肯定是出现了危机。
补给不能靠后方供给,据点里的日军肯定会想办法,不会坐吃山空,而这个办法,就是出来抢粮。
饶守坤知道成钧的决心后,很是兴奋,立即回去着手布置伏击战。
很快,他就先派出2营和一个侦察队,迅速前往桂子山,抢占有利的伏击阵地。
桂子山正好嵌在了敌人进攻路线的中间,这里伏击正好。
晚上八点,一切准备就绪后,饶守坤又带着1营和3营出发,支援2营作战。
旅长成钧也不放心,虽然腿上还有伤,但还是坚持亲临战场指挥,跟着13团走。
此时,先行出发的2营,已经在桂子山找到了合适的伏击阵地,并且连夜构筑好,此时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二天一大早,饶守坤带着的两个营也先后到达桂子山附近。
此时战士们已经可以听到前面零零碎碎地传来枪声,侦察队正边打边撤,准备把日军引入伏击圈。
饶守坤经过判断,果断命令2营开火,掩护侦察队撤退,把敌人的先头部队压回去。
正式的大战就要拉开序幕。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结果与评价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结果与评价九一八事变是指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以侵略中国东北为借口,在沈阳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开始对中国实施侵略,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结果进行探讨,并对该事件做出评价。
一、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结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陆军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东北三省,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在本次战争中,日军表现出强大的装备和战斗力量,使得中国的抵抗相对较弱,无法有效拦截日本的进攻。
九一八事变的战争结果可以总结如下:1. 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日本军队通过九一八事变成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实施殖民统治,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损失,不仅是领土的丧失,还有对当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2. 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然而,西方列强对于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姑息态度,令中国感到失望。
这也为日本后续的侵略行动埋下了伏笔。
3. 形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前奏: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民众逐渐觉醒,催生了对日本侵略的抵抗意识。
虽然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应对日本的侵略,但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前奏。
二、九一八事变的评价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其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以下从几个方面对该事件进行评价:1. 战略失误导致的失败:中国在九一八事变中战略失误较多,未能有效预见和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此外,中国政府在战争中的决策和部署也存在问题,对日本军队的行动缺乏有效的反制措施,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2. 中国民众的抵抗精神: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民众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但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抵抗精神。
在事变后,中国民众开始进行抵制日货运动,号召民众团结起来,为保卫国家利益而奋斗。
3. 国际社会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洪希伯: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

洪希伯: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梅村师团,编制有24联队(日军甲种步兵师有4个),在遭到“委员长卫队”的沉重打击后伤亡达两万人。
且不说南京会战中日军参战师团(第3、5、6、9、13、16、18、104师团)里没有这个“梅村师团”,二战中整个日军都不存在250师团。
对于所有的疑点,文章用了可笑的理由交代——此战过后,“梅村师团”被日军撤编,并且在历史记录中抹去了该师团的全部记录。
按照文章所说,这支部队精锐的原因之一在于全军使用德国冲锋枪,当时中国使用的主要是德制MP18/28冲锋枪,因为MP18/28枪管笼套上开孔很多,又名“花机关”。
由于国内兵工厂曾大量仿制此枪,它在中国并不罕见,几乎各路军阀手中几乎都有专门装备这种冲锋枪的“手提机枪连”甚至营、团级部队,用作突击先锋。
不过冲锋枪的一大弱点在于射程仅200米,比不上火炮也赶不上步枪、机枪,靠近突击尚可发挥火力密集的优势,用来防御则力不从心。
日军甲种师团拥有超过100门各型火炮,还得到空军的支援,不可能蛮勇到“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翻看史书,国军在抗战中确实有“特种兵”投入战争,但当时的“特种兵”指的是炮兵、汽车兵等技术兵种,与现代“特种部队”全无关系。
据孙宅巍《试论南京保卫战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刊于《民国档案》1993年第1期)介绍,“投入南京保卫战的特种兵,只有炮兵第8团的15榴炮营, 炮兵第10团的新15榴炮营”。
日本缴获的国军德制I号坦克在东京“游街示众”,为了照顾德国人的面子,被标注为“缴获的苏联坦克”至于在雨花台抵抗日军进攻的,则是另一支著名的德械师——国军第88师。
战斗中朱赤、高致嵩两位将军殉国,全师官兵损失数千人……一些文章所说中国军队600人对战2万日军部队,大获全胜,自己仅损失50多人,似不大可能,查遍所有与南京保卫战有关的军史档案资料,也看不到这样的记录。
历史上,国军宪兵1团和宪兵5团的确参加了南京会战,其中有一个营在龙潭一带抗击日军,归第十军军长徐源泉指挥。
二战十大诡异未解之谜

二战十大诡异未解之谜二战时期,云谲波诡,各国剑拔弩装,许多奇闻异事鲜为人知。
第十名被遗忘的名单。
最近,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有一个神秘的发现,历史学家在一个地堡里发现了一串名单,内含17个英国人名,名单来源未知。
人们怀疑这些名单上的人是犹太囚犯,更甚者认为名单上的人是由英国人组成的纳粹党卫队的成员。
名单背后写着“现在“绝不”及“自那时起”更令其疑窦重生。
第九名琥珀宫。
琥珀宫建于18世纪,形如首饰盒,面积约55平方米,墙面镶嵌多吨琥珀和奇珍异宝及金叶边镜子。
这间屋子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1941年纳粹攻入列宁格勒以后,它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2003年一个复制品落成于俄国圣彼得堡的凯瑟琳宫殿,但近期研究显示原件即将重见天日。
第八名致命双袭。
1941年在珍珠港事件前《纽约人》头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广告,广告似乎是在宣传一种骰子游戏,广告中骰子上可见的数字为057xx24和广告的内容有一张诡异的图片,图片中一群人在空袭避难所中玩骰子,广告下端有一个品味有些奇特的双头鹰的徽标,不少人认为广告内容暗示了美国将要受到攻击的日期,而双头鹰被怀疑谕示受到美国德国和日本两线威胁。
第七名消失的飞行中队。
二战末,五架隶属于海军的鱼雷轰炸机与14名机组成员神秘的消失了,这是航空史上的最大谜团之一,百慕大三角的传说也因为此事变得沸沸扬扬。
第19飞行中队的命运至今仍为谜团,且疑点重重。
比如说,有传闻说机组成员曾传出该区域“天空不正常”这样的神秘信息。
第六名希特勒的私生子。
尽管人们相信希特勒没有后人,但实际上他可能有个儿子。
一战时28岁的希特勒是驻扎在法国的一名军人(最右坐着的那位),据称,在休假时他与一个16岁的法国姑娘夏洛特罗布卓发生关系,这段闪电恋情结果是让玛丽罗布卓,但希特勒从未承认过他是自己的儿子,最新发现的证据显示,希特勒在死之前一直给予其母亲经济资助。
讽刺的是毫不知情的让玛丽罗布卓在二战中一直与自己的父亲和纳粹战斗。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将满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昨日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
】近年来,中国远征军这段一度被媒体遗忘的历史逐渐为人们发掘和熟知。
作为二战中中国陆军唯一一次大规模赴境外参战,远征军在国民政府参加二战中有着独特而代表性的意义。
作为远征军名将,孙立人在这股“远征军热”里占据重要位置。
而他“下令活埋1200日军战俘”的英雄事迹更是不胫而走,让对日本郁结着国仇国耻的国人大呼过瘾。
这位“东方隆美尔”真替国人出了一口恶气?让我们从远征军在缅甸丛林里的战果算起。
孙立人将军任新三十八师师长留影关于“活埋”的N种说法有关“孙立人坑杀日军俘虏”的说法始出何处目前似乎已不可考。
尽管各类传统史料都没有这一记录,但在2005年以后的诸多电视节目和网络论坛上,有关孙立人的类似“发现”不断出现,以至于最后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
这一事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版本”:一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
据其介绍,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当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这样办。
”另一种说法源于网络,并在2009年得到香港著名军事专家马鼎盛的验证而广为传播:“缅甸会战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军官,统统被孙将军以活埋的方式杀掉。
”由于“坑杀”这类用词契合中国民间对日情绪,这种说法流传最广,也成为孙立人在中国网络界最为卓著的战绩。
流传归流传,在正规史学家眼里,“坑杀战俘”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且不提上述说法在国民政府高官、中国驻印军官兵、英军、美军的战史记载、当时的电报往来、回忆录、日记、传记等中都查无踪迹,连重视战史细节的日本战史也没有提及;而光是坑杀战俘数量这一个问题,这一传言也已经足够可疑。
徐焰:网上对国民党抗战战绩有众多不实吹嘘

徐焰:网上对国民党抗战战绩有众多不实吹嘘历史是一面多棱镜,歪曲它的最好办法便是只讲一面。
改革开放前有些读物讲到抗战时的国民党当局,只讲其“不抵抗”政策和一溃千里,这就不能解释为何毕竟还坚持了八年抗战。
改革开放后通过思想解放广开言路,有人又只谈正面战场战果如何辉煌,这也不能解释为何屡战屡败。
“公正评价”对国民党当局抗战表现,就不可表功讳过近些年有人在网上和某些刊物上发文,要“公正评价国民党抗战史”,并片面引用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和当台湾后的观点和吹嘘史料作为根据。
例如许多网站还根据台湾战史所列的名录,登载抗战时死亡的将级军官数目超过200人,想以此来表功。
客观看待历史的人们,当然承认国民党军有众多高级军官牺牲的事实,不过若认真考证,台湾战史的这一数字却包括了阵亡后追赠军衔者,还有当时在国共“磨擦”中死亡者,真正阵亡于对日作战的在任将官在110人左右(因个别人死因还难判定)。
不过,当年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抗战时投降日军充当伪军头目的国民党将级军官,至1943年时即达58人之多,在他们率领下成建制投敌的军队也达50万,成为日本占领区伪军的主要来源。
追随副总裁汪精卫降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居然也有20人,以此构成了南京伪“国民政府”的基础。
那些讲“公正”的人却这些铁的史实患有选择性失明,故意避而不谈,其“公正”“全面”又在哪里?如果以抗战意志的坚定性来对照,更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没有一个投降日军的高级将领或中央委员。
在作战中确存在单个被俘的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战士在日军威逼下投降当汉奸的事例,却找不到一个营、一个连成建制投敌当伪军的中共领导的部队。
哪个党、哪支军队的抗战意志坚决,这不是最好的说明吗?至于有人对比国共双方在抗战中伤亡数目,看到国民党军共伤亡320万人而中共部队共伤亡60万人,便以此吹嘘前者,从军事知识上看也属强词夺理。
哪一方伤亡多并不等于作战贡献大,在某些情况还只能说明指挥笨拙,何况抗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在初期要比中共领导的部队多30倍,在后期也多4倍。
抗战访谈故事错误太多,竟是借纪录片编假故事

抗战访谈故事错误太多,竟是借纪录片编假故事最近,某地方卫视拍摄的一个抗战访谈故事突然蹿红网络。
讲的是采访某萨姓“著名旅日作家”。
萨某称在日本收集抗战资料时,获得了一份珍贵的视频资料。
视频显示拍摄于1940年5月28日,日本32架轰炸机轰炸成都,一名叫姓李的飞行教官独自驾驶一架“教练机”冲上天空,与敌人作殊死搏斗。
这名教官还留下了著名的“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轮到我这个老师上去了”的日记。
该视频催人泪下,显示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
笔者在第一次看这个访谈时也留下了眼泪。
为此,作为军事爱好者也对故事讲述的事件作了自己的考证和追根溯源。
但是不查不知道,一查结果却和网上许多军事同好发现的问题一样,该访谈存在严重的史实失真。
视频是真的,由日本轰炸机随机记者拍摄到,视频拍摄时间并非所谓的“5月28日”,而是历史上著名的“7月24日”成都大轰炸;镜头中的中国战机是真的,但不是什么单枪匹马一架教练机,中国空军当天出动了13架包括伊-15、伊-16、霍克III在内的各型战斗机;当天出动序列中的飞行员中没有一名姓李的,驾机冲向日机机群的是飞行员赖逊岩。
总的评价是,使用了旧日本战争纪录片,来编了一个所谓的悲情英雄的故事。
我们要向当日真正上天作战,与日机殊死搏斗的航空英雄们致敬,但却不能将当日作战的功勋归根到一个所谓的“悲情英雄”身上去,而抹杀了其他真实英雄们的功绩。
那么下面,就一件件拨开访谈背后真实的历史吧!1、视频的出处在哪里?无论故事是真是假,纪录片拍摄的镜头不会说谎。
那么这个纪录片是哪里的呢?“旅日作者”称在日本寻找抗日资料时找到的。
在军迷朋友的帮助下,我们也找到了这个视频的原始出处。
这段视频出自日本NHK电视台网站下面的“战争证言”栏目纪录片一览。
视频公布日是1940年(昭和15年)7月31日。
拍摄时间显示是7月24日,日本陆军航空队对成都进行大轰炸的时候。
而不是某电视台采访时“旅日作家”所说的5月28日。
被日本军方隐瞒的二战秘密

被日本军方隐瞒的二战秘密
桥本隆则
【期刊名称】《人民文摘》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最新史料表明,日本军方至少隐瞒了两项二战秘密:苏联将宣战,美国将投原子弹。
日本军方大约在1945年5月就已知道苏联即将要向日本宣战。
这个情报是由日本当时驻欧洲各国大使馆武官获悉,并向日本国内报告。
现在监听记录还保存在英国皇家档案馆中。
苏联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正式向英美两国表明要对日本宣战。
【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桥本隆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48
【相关文献】
1.被日本军方隐瞒的二战秘密
2.被日本军方隐瞒的二战秘密
3.被日本军方隐瞒的二战秘密
4.被日本军方隐瞒的二战秘密
5.被日本军方隐瞒的二战秘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不存在的战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此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与《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本文是我们十天披星戴月写作的最后一篇。
谣言无尽,但面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永远只是尘埃。
谨以此纪念今日——日本投降69周年。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击败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军队多次利用巧妙的战法与过人的勇气,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其中不乏许多经典战例,却也夹带着很多水分甚至谎言,从断章取义到以讹传讹再到无中生有,各种来路的战果错综复杂,不仅给历史增添了荒谬,也让真正的英雄们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
这些战绩或为战时鼓舞士气而作伪,或因记忆不清而失真,或战后为“翻案”而编造,数量巨大类型庞杂。
笔者无力一一举证,只能择要者辟谣,以正视听。
从击沉“出云”号说起提到抗战时期的日本海军,驻华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
在整个上世纪30年代,这艘黄浦江上最大的战舰一直是日本海军在中国横行的符号,被中国军民当做记恨万分的大目标。
以至于沪语中专门有“出云舰”一词形容强大之物。
在著名的网文《六十年过去了,有谁还记得》中,“国军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被作为国府抗战的重要战果。
有关“出云舰”的沉没说法颇多,有说空袭炸沉的,有说鱼雷艇偷袭击沉的,甚至还有说蛙人安放炸弹的……可是史料记载中,日本海军“出云”舰在上海期间仅受过轻伤,随后被日本海军恢复为一等巡洋舰,加装高射炮后返回日本,并在江田岛海军学校做训练舰。
直到1945年7月24日,该舰才被美机炸沉。
尽管“击沉出云舰”是一个不存在的战绩,但试图击沉该舰的行动确实存在,而且空海俱全:1937年8月14日,空军第二大队11队队长龚颖澄率所属9架诺斯罗普-2E轻型轰炸机于当日上午10时10分抵吴淞江上空,轰炸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
由于技术不够以及日军炮火阻拦,轰炸没有造成可见的伤害;8月19日,沈崇晦机组在作战失踪后,为提振士气民心,军方宣传沈崇晦机组驾机冲撞“出云”舰;8月25日,空军第八大队3架亨克尔He-111型轰炸机和2架马丁B-10轰炸机飞往上海轰炸狮子林、蕴藻滨一带江面敌舰时,也曾有传言“出云”舰遭到轰炸,但据日方记录,“出云”舰并未在空袭中受损。
8月14日,电雷学校快艇大队“史一〇二”、“文一七二”两艘CMB型鱼雷快艇伪装成渔船,由快艇大队副大队长安其邦率领,经太湖、松江前往黄浦江。
8月16日,安其邦亲自指挥“史一〇二”艇从新龙华出发,在低速通过十六铺码头的沉船封锁线后突然加速,“用最高速率冲越所泊敌驱逐舰,傍英、法、意各外舰前进”。
快艇在300米距离上向“出云”舰发射两枚鱼雷,结果一枚击中外滩日本总领馆附近的江岸,在路上炸开一段裂缝,另一枚则击中了“出云”舰外围的防护驳船。
“史一〇二”艇在撤退时遭日舰射击,中弹进水后沉没在九江路外滩浦江码头附近。
如果说“击沉”虽系夸大,但“攻击”“出云”还可以算作抗战“战果”的话,笔者看到的另外几则战绩则更加混乱——在厦门胡里山炮台的介绍中,这门1 9世纪的火炮在1937年“击沉”日本海军“箬竹”型1 3号驱逐舰的战果被反复提及。
但“箬竹”型驱逐舰总共只有8艘,除一艘于1932年被撞沉外,所有舰艇都在1940年以后才被击沉,子虚乌有的13号舰根本不存在。
厦门外海确实有一艘沉没的日本驱逐舰,但该舰是1945年触礁沉没的“天津风”号,与胡里山炮台的战果无关。
至于这一战果的最初说法究竟是误传还是开发旅游的噱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比起上述两类战绩,网络时代产生的虚假战绩不仅更可观,其内容细节看起来也更加“翔实可信”。
2005年,人民网曾刊登一篇《中国勇士舍命击沉日本航母》的“雄文”,记述了1937年国军空军3架轻型轰炸机重创日军“龙骧”号航母的所谓“秘闻”。
不过查询抗战期间国军空军的作战记录,11月11日国军空军主力正用于掩护淞沪会战部队后撤,并无向敌舰发起空袭的记录;日本海军“龙骧”号航母也没有任何战损维修记录;加上文中出现诺斯罗普-2E轰炸机根本无法达到的“8000米高空”,可以认定文章所述内容完全是子虚乌有。
这些假战绩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仅混淆了真正的历史,也给当代人了解抗战制造了巨大的障碍——在2011年播出的电视剧《远去的飞鹰》中,甚至出现了男主角驾机对日本海军“加贺”号航母发动“神风特攻”的荒诞桥段——中国空军在抗战中的形象已经足够高大,何必要用谎言为它无谓地涂脂抹粉?置“虎贲”于死地的看客们《六十年过去了》一文中曾如此描述常德战役:“74军57师的8000名官兵阻击10万日军15天之久……师长发出了74军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
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大有荆轲刺秦之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慷慨。
作家张恨水还以常德会战为主题,创作了小说《虎贲万岁》,自此,57师便有了“虎贲”之名。
8000“虎贲”阻击十万日军15天,不可谓不壮烈,但放大到常德城外,国军却是另一局面:10万日军是参加整个常德会战的日军人数,直接进攻常德的只有约3万人,余下部队则在外围与多达20万的国军作战,这种“整体以众击寡,局部寡不敌众”的局面本就是国军糟糕的指挥导致的。
常德苦战,多数友军部队却作壁上观。
常德会战的十多个军里,仅有第10军积极行动,试图救援常德。
据郭汝瑰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记载,第10军早在25日即已渡过资水北上来援,从右至左按第190、第3和预10师的顺序展开,26日发起攻击;29日接到战区速解常德之围、向德山突进的命令后,30日拂晓起,以预10师向阻击的日军发起猛攻;以第3师第8团牵制当面日军,师主力乘机钻隙向德山急进。
当日进至德山。
12月1日黄昏,留第9团守德山,第7团经南站向常德突进,遭到日军的阻击及侧击,又退回德山。
此时,预10师师长孙明瑾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4弹,已壮烈牺牲。
第190师亦伤亡甚众。
最终第10军的英勇救援并未成功。
从战果来看:日军伤亡1万余人(日军声称伤亡4 251人),国军伤亡六万多人,还丢了常德,也很难说是一场胜利。
常德失守之前,“虎贲”师长余程万的最后一封电报是“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
刻大街小巷混战成一团。
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
结果发完电报,他就带着残部突围而走……尽管依当时的敌我对比这一行动无可厚非,战前在开罗会议夸下海口说一定守得住常德的蒋委员长却大为光火,几次想要枪毙余程万,多亏老上司孙连仲、王耀武接连求情才逃过一死。
后世有人将常德会战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且不论苏军从未让斯大林格勒彻底陷落这一事实,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军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1 /4,导致苏德战场攻守的彻底转变。
常德会战后的国民党则继续惨败,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损兵六七十万人。
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公里,“37天丢38城”的战报连罗斯福都为之瞠目结舌。
豫湘桂会战示意图,在日本败象已露的1944年,如此酣畅淋漓的失败也只有国军这样的对手才能做到在这场大溃逃中,此前积极援救余程万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戏剧性地复制了第57师的悲剧。
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指挥的第10军面对日军重兵围攻,坚持防守47日,直打得部队弹尽粮绝、城内废墟一片。
援军却如常德会战一样久久不至。
绝境之下,方先觉在日军答应不伤及第10军剩余官兵的条件后向日军投降。
后在他人帮助下,成功逃回重庆。
这成为他毕生的污点,甚至在1968年退役后,他还因其衡阳投敌的事被屡次抨击。
有意思的是,衡阳保卫战又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但红军在莫斯科城下赶走了德军,国军却在丢了衡阳之后一路失地损兵。
如此“中流砥柱”,也算史所鲜见。
“国府”下限低?你错了如果说炸沉“出云”,炸沉“龙骧”的战报最初源头还可解释为国军飞行员的“误报”(飞行员自己误报击沉敌舰的情况还算常见,需要通过其他侦察手段进行核实)。
“常德会战”最初也勉强可算是战时宣传需要而故意拔高。
那么近年来网上一则性质极为恶劣的谣言所说的抗战中“国军”杀敌人数,就实在是……蒋“先总统”看到这个恐怕在坟墓里也要羞愧得翻身。
这则谣言颇长,这里仅节选其中一部分作一下分析。
网上已有逐条引用可信史料驳斥的文章,数据详实,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所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这种伪造史料和数据的行为是极为下作的,对于一些不求甚解的网民也极具欺骗性。
我们先看看这则恶劣谣言中的几个数字:国军对日作战毙伤日寇10万人以上的7次战役:……2.凇沪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6万余人;日寇战报: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日本防卫厅《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4.第三次长沙会战: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日寇战报:伤亡14.6万人(日本防卫厅《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根据这则谣言,日本仅在其所属“7次战役”期间就有超过100万的伤亡。
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伤亡人数,台湾方面的数字是2 76万余人,这或许是过于夸大了的数目。
而目前大陆和日本学者关于整个中国战场消灭日军数目,有105万、133万、138万、150万、198万等几种。
即使是按照198万的说法,那光是国军的“七次战役”就打掉日军一半以上的伤亡,真是令人惊讶。
更不用提网上更加离谱的一则谣言甚至把“国军”自己2 76万的歼敌数字又给夸大一倍,称国民党说自己歼灭了578万日军(日本自己统计整个二战中的伤亡,也不过233万)“国粉”这谣造的,连“国府”都成了“忘记历史,忘记英雄”的罪人了。
以淞沪会战为例,台湾方面1973年的《中国现代史》称,在淞沪会战前后三个月内,日军伤亡约10万人。
谣言中引以为证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一书记载则是:战死9115人,伤31257人,合计约4万人。
解放军70年代编撰的《八·一三淞沪战役》中记载为:“日军自己承认伤亡达5万人”。
“国粉”的想象力再次超越了真实世界中的“国府”,连国府自己都只好意思吹十万。
“国粉”硬生生修改成了16万,还要把日本人拉过来给自己“做证”。
败仗要这样吹法螺,“胜仗”自然要更加夸大。
以“天炉战法”著称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民党军以30万兵力与日本12万大军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