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文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合集下载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一篇摘要:大学生活是走进社会的前提基础,在大学里学会充分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立统一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了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啃得津津有味,而至于马列主义,因为它理论内容乏味而且不实用,因此我们常常对它提不起兴趣来了.但是在校园中惬意、浪漫的我们,几年后终究是要走出象牙塔,踏进这个复杂纷烦、快节奏的社会,每天都要在那个充满了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都说大学是我们走进社会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大学里就很有必要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在大学里,有时工作、学习、生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种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那双慧眼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在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会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有助于我们成功成材.在大学里,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现行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习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和各自不同的专业课,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就必须开设不同的专业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不同的人才都需要具备某些公共的素质,如数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政治修养,这是人才培养的共性.事物的共性蕴涵在个性之中,是个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课的学习,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学忽视了公共课的学习,急于在本专业上有一技之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公共课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有长足的发展. 二、恋爱与学习.恋爱是大学生公开的秘密,也是大学生活里最敏感最通俗的话题.恋爱与学习既可以看作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恋爱中的同学来说,恋爱和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恋爱和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这是对立性.但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感情的追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传统观念里,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件大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牺牲恋爱,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毕业工作之后,恋爱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把恋爱提上日程,就可以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三、工作与考研.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两个选择.从短期来看,这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考研,要么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考研是暂时的,工作是迟早会面对的.因此,就有了先考研后工作和先工作后考研这两种兼顾二者的选择.先考研后工作,就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工作能力势必比刚毕业的本科生强.相反,先工作后考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专业,学习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不会像应届生那样,整天不知所措,一脸盲目.很多同学认为哲学没有用,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实不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哲学知识处理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发觉罢了.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各个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同时渗透在每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思想中.如果具体科学是世界本质规律的个性,那么哲学就是它的共性.哲学存在与具体科学当中,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哲学的妙处所在.从这点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努力.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二篇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为伍。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原哲学小论文篇一曾经一度觉得哲学太深奥, 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很远,代表着一种难以触及的高度。

因此,对其涉猎甚少,认知也停驻在比较局限且浅显的阶段。

但是,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较为具体较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高深难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都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的帮助,带领着我们学习,为我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著作,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到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华,对哲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对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尤为深刻。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

4《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4《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 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 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 各个领域采取革新措施。
改革的类型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基 本矛盾,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 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产生和发展。反过来,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制约 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六、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
1、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涵 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
二、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 的实际能力
1、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 济结构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 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构成了 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政治结构,二者 的建立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构成社 会的上层建筑。
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
经济 政治 文化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异同之我见 马原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异同之我见  马原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异同之我见2012300040170 李想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有客观物质性,所以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社会活动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它们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它们都不能为人类所改变、创造或者消灭,人类只能去发现和利用它们。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固然存在的,无论人类有没有意识到某条具体的规律存在,它都隐藏在自然界与社会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虽然规律不能为人类所改变,但是人类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自然工具去利用规律,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我们如今享受到的绝大多数便利,都是这些活动带来的结果。

根据这些规律,人类都可以做出合理的预言,也就是说,规律能够使人们预知未来事件。

当然,人类所做出的预言并不会直接影响规律本身,更无法推翻它,因为它们具有客观性。

其次,两者都是反复出现、具有内在逻辑与联系的事物或者现象。

如果只是个别的、不可重复的现象,是没有规律性可言的。

当然,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事件,所以,苛刻地要求每个事件中的细节完全一样也是不现实的。

当大量的相似点综合在一起看,往往能发现其内在的客观的规律所在。

同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

在自然界中,一切过程都是在人之外、不依赖于人而自发地发生和进行着的,因而存在着客观的规律;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过程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人的自觉选择过程,根本不存在什么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规律。

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会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不然。

(最新文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最新文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马原论文

马原论文

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对此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方面,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浅薄的见解。

这世界上的物质相差万别,大到宇宙小到尘埃,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他们都按照自己特有的规律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定义的客观规律便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就是认识和遵循这些客观规律。

自然规律永远不会被人类的行为所影响,就像你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从小到老的顺序,太阳的东升西落,白昼黑夜的交替变化。

社会规律是指社会必然的发展方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从人类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间所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意识通俗的说就是人类的想法和知觉,感觉,是人类对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会对物质产生有目的和计划的改造,能预见到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未来,通过实践把这些蓝图目标变成现实,从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必须辩证统一。

我们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但是我们又可以运用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来对事物进行利于人类发展的变化,但这一切都要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历史上有很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例,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与最初的改造目的相差甚远,拔苗助长的典故恰能说明这个道理。

说是宋朝时候有一个人性子很急,每天都去田里观望,一心希望稻子能长的快一些高一些,但是稻子永远也达不到他的要求,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能让稻子长的快一些,这天他去田里把每一棵稻子都拔高了一些,这样辛苦了一整天,他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是满意,他的儿子听说他家的稻苗长得很快就赶紧去看,结果发现稻苗已经全部开始枯萎了。

这样的事实证明,违背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再来说文革时期,人们极度夸张生产力,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严重违背客观规律形成‘大跃进’,人民由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白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社会问题 马原论文

社会问题  马原论文

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理论上,“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是指相当数量的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交互行为与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也是指一定时期与范围内各种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的总和。

“问题”是指不符合社会中的主导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公共生活中的麻烦。

然而对于“社会问题”的定义,不同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论述,但总的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去界定:1、是否是社会运行失调;2、是否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3、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

因此,它的定义应当是: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要研究社会问题的本质,必须先了解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首先,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它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或者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任何社会都存在由其内部因素相互矛盾、冲突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社会总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的,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可以减低社会问题的危害程度,但却无法完全制止社会问题的发生或杜绝社会问题的产生。

其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

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尽相同,这是一种时间序列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

生产力水平不同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同,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

当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关注的是战争、贫困、失业、流浪等严重影响人们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关心的是贫富两极分化、受教育权利、家庭婚姻、社会犯罪等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权利、安全等社会问题;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的程度,人们更多地关心人口膨胀、老龄化、环境污染、性别歧视、恐怖主义等影响生存质量的社会问题。

再次,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其一,它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政治经济因素,又有文化心理因素。

同样一个社会问题,往往由多种因素所导致。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原理概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理概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基本要素)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 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 结构
实体性 要素
渗透性 要素
劳动 对象
劳动 资料
劳动者
经济 管理
科学 技术
教育
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示意图
劳动资料
广义经
生产 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 济 结 构
济结构
狭义经 济结构
经济关系或 经济制度
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 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制度 制度 政治 结构 设施 法律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
和提 精供 神理 指论 导依 据
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思想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 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
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按血缘关系 组成的氏族 或部落 私有制 阶级
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 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 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 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 替形式的多样性。

马原小论文1000字

马原小论文1000字

马原小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蕴含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一般性的哲学具体来说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准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影子的观点去分析中所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通点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先期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高中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学说或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工具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较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考茨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现实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主观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初始状态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同时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百姓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思想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谦逊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列主义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结构性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不良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遵循是我应该世界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分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4.11.17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

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

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

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

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社会发展规律则是其中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通过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和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社会发展规律则是指导社会变革的普遍性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包括客观规律和历史规律两个方面:1. 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它表现为客观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

例如,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

2. 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它受到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变革的影响。

历史规律更加突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系列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必然性:社会发展规律是必然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 平衡性:社会发展规律追求社会的平衡和稳定,通过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实现社会的发展。

3. 过程性: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实现。

4. 一般性:社会发展规律适用于各个社会阶段和国家地区,具有普遍性。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规律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内容:1. 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都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3. 阶级斗争规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突出表现。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3000字马原论文社会热点分析

3000字马原论文社会热点分析

3000字马原论文社会热点分析最近微博上流行一个词,“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过马路,和红绿灯无关。

这引起不少网友共鸣,一天内被转发近10万次。

网友纷纷跟帖“太具象了”、“同感”,还有网友惭愧地表示,自己也是“闯灯大军”中的一员。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很多中国人喜欢从众,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

管它红灯绿灯,只要有人过,其他人就跟着过。

还有一些犹疑不定的,看到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是“缺心眼儿”,于是也跟着走了。

就这样,每个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最终使红绿灯形同虚设。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这一现状,我们关注点转移到意识的能动作用上,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规则意识的缺乏在于违法成本低,一名天涯社区网友说,应该让闯红灯的行人付出代价,如果行人闯红灯也像机动车那样严罚,闯一次罚200元,还会有人闯吗?”。

有人认为,这种状况也有客观原因,不能把板子都打到国人身上。

一名新华网网友说,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才能过去,这是公共交通资源分配上的不公。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尽管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网友也承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淡漠。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其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

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胜利或失败将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制度的嬗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第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对立力量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源泉。

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促使社会向前不断发展,产生新的质变。

第四,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进行的。

虽然社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曲折和反复,但总体趋势是积极向前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始终向着更加先进、公正的方向前进。

最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包括了革命性和渐进性。

社会变革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社会的变革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冲突和斗争,通过一定的阶段和阶级力量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但是,社会变革也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可能会发生突发性的爆发,推动社会向前快速发展。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在社会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趋势。

社会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趋势可循。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社会历史的阶段性、阶级斗争的推动、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以及革命性和渐进性的存在等方面。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向更加先进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4《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

4《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

发 挥 离 不 开 人 民 群 众
秋收起义
杰 出 人 物 历 史 作 用 的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毕升 瓦特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 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 “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历史人物 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 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 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 • • •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 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 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 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和偶然性的统一。 杰出人物及其作用是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 活动所制约。杰出人物是在群众实践中产生出 来的,他们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在何种 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12
• • • •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经济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政治条件(政治制度) 精神条件(历史传统和科学文化)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的原理, 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 1.群众观点 1.群众观点 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 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到群众中去。

马克思论述

马克思论述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然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过程诸现象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形成机制)。

2.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复制出现(作用方式)。

3.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产资料公有制
3.按需合理分配
4.人与人之间高度平等
5.没有竞争,没有竞赛
6.领导人由竞选产生
7.婚姻自由
8.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9.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
10.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
马克思主义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1 马克思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科学);
2 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并不否定和平方式的作用(现实)
3.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明智)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道德上记录和抨击资本主义的本质
2.通过呼吁、宣传、试验实现理想社会
3.详尽细致描述未来理想社会。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案例1:“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的影响作用。

他认为,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伟,但不大活泼,较为迟笨,对快乐的感受性很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细脆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较为敏感。

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象青年人一样勇敢,刻苦耐劳,热爱自由;而南方人则心神萎靡,缺乏自信心,老头子一样懦弱,懒惰,不动脑筋,可以忍受奴役。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

”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而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则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

同时,民族居住的地域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大小适中的国家宜于由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则宜于由专制君主统治。

相关知识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讨论:(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2)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哪些错误?案例点评:(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

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

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状况,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 自然环境的变化一般是缓慢的、不显著的,而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相对来说则是较快的、明显的,而缓慢变化的事物一般不能成为快速变化的事物的原因;而且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按照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也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相反,自然环境的作用之好坏、大小,要受社会内部的各种主要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性质,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等的制约。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原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原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摘要;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人类主动改造自身实践活动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字;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环境污染,对立统一规律,唯物主义自然观,正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融合当时时代的哲学思想,从而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论中提出的世界的物质性统一原理对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人类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建设和自然保护的对立统一,指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将社会的发展进步与自然保护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从自然中不断获取各种生存资料维持人类群体生存的过程。

然而,由于人类早期自然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太高,虽然拥有高度发达的各种文明,但人类本身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影响并不大。

自18世纪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瓦特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促进了煤炭的大量开采使用,大机器生产占据主导,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取得进一步的巨大飞跃。

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促进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大量燃烧煤炭也给当时的英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

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也沉浸在一片灰蒙之中,燃煤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已经对当时的环境中造成了破坏。

马原期中总结

马原期中总结

马原期中总结这次期中下面是马原的总结:(1)规律及其客观性。

①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条件就可以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会重复出现的,即历史事件不可重复。

(3)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③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方法论: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要认识到规律的重要性,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之我见
一、联系
从字面上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大体上讲都是规律,就应该具有一切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

所以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稳定联系。

例如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无论我们是否了解到、认识到某个规律,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它一直都存于与自然界中,只是在牛顿之前一直都没有人发现它罢了。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这一社会规律,在马
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就存在着,只是马克思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这一规律。

虽然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类不能蔑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是人类在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使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发生一些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一些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二、区别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由于自然
界事物的运动是无主体的活动,所以自然表现为纯粹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可量化、可计算,具有科学的精确性。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不同,单从发展的纯粹性方面来讲,自然界是无主体即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人参与、并且其发展的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的这种客观性特征与社会进程中的主体性特征是有鲜明的本质的区别。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资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这便是自然规律的重复性。

如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自然规律的永恒性表征着它不因事态的变化而变化,不仅每一细节都是必然和确定的,具有不可改变的必然性,而且自然科学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

社会规律则不同,由于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的非确定
性因素的影响,历史发展并不都表现为纯粹的客观性和有序性、必然性、确定性,无序性也是历史发展的真貌,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时时都存在着偶然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即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它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样就使得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

无论是社会规律还是自然规律,我们对其的认识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我们理清了人类活动与规律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