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曹县卓远学校成功教学案

《统一长度单位》 8月 日

年级:二年级 主备:张亚楠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一、成功学习

孩子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教材,你们高兴吗?教材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教材有多长吗?

1.成功目标 (要想学得好,目标少不了)

① 我要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② 我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③ 我要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成功自学 (目标是方向,是保障,方法来导航,学的一定棒!)

1:

(1)请你用拃(zh ǎ)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2)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

在古时候,

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一庹(tuo)

一拃长 一个脚长

例2: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用统一测量标准去量,就能知

道物体究竟有多长

3、成功合作:

(1)组长带领组员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惑。

(2)小组全员参与,共同解决自学方法中的问题,发生争议的请老师帮助。

(3)合作完成的小组可以进入量学检测一下自学效果。

4、成功量学(学得好不好,量学见分晓!)

脚长庹(tuǒ)拃(zhǎ)

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数学书长约()拃。(2)课桌长约()拃。

(3)黑板长约()庹。(4)教室长约()步。

二、成功示学我展示,我骄傲!

三、成功测学(相信我能行!)

(1)数学课本的边长大约有()个粉笔的长

(2)课桌的长边大约有()数学课本的长边,大约有()个数学课本的短边长。

四、成功思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统一长度单位

一 统一长度单位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第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 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 课件出示:(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生1: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2: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生3: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4)步测教室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师: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作业2: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练习题1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练习题(1)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我会填 (1)________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2)厘米可以用()表示。 (3)我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暂没用过的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2()。 二、看一看,填一填。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铅笔( )厘米 橡皮( )厘米 回形针( )厘米 5. 图钉()厘米铅笔()厘米 三、算一算。 13厘米-9 厘米=()厘米20厘米+9 厘米=()厘米 38厘米-7 厘米=()厘米8厘米+7 厘米=()厘米

四、我的眼力最棒。(请在正确测量方法下面画“√” ) 五、辨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尺子上,刻度线从0到1是1厘米。………………………………………() 2.尺子上,刻度线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3.尺子上,只有刻度线从0到1是1厘米。………………………………() 补充练习:20以内加减法口算练习题(一) 2+17= 2+18= 3+3= 3+4= 3+5= 19-10= 18-1= 18-2= 18-3= 18-4= 3+16= 3+17= 4+4= 4+5= 4+6= 13-5= 13-6= 13-7= 13-8= 13-9= 4+7= 4+8= 4+9= 4+10= 4+11= 13-10= 12-1= 12-2= 12-4= 12-5= 4+12= 4+13= 4+14= 4+15= 4+16= 11-1= 11-2= 11-3= 11-4= 11-5= 7+5= 14-6= 15-7= 6+7= 8+9= 3+8= 11-7= 13-6= 14-7= 6+9=

统一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 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统一长度单位理解厘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了表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使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因为所用的标准不同,因而量的数量不同; 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因为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确可能相同。由此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情简介】《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是在一上《比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即使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因为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水平来说,有些难,而且必然会出现学生认知水平差别较大的情况。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出错率较高,一方面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少,另一

方面是部分孩子在刚学时不能把对厘米、米的表象建立与物体对应。画线段时对于精确度的把握,特别是两个端点的处理,学生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水平。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水平。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人教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是首次接触,因此会觉得陌生而又抽象。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猜谜语:站着一尺高,躺下一尺阔,我来告诉你,你也猜不着。

学生思考后共同找到谜底,就是尺子。 师: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加深对尺子的印象,同时提高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兴趣。 出示尺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尺子上面都有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1.出示例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直观感知1厘米。 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学生拿出尺子,伸出小手,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借助实物直观感知1厘米。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 米确实很短。

《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主备教师备课时间2013.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3. 年级二年级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多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净胜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 学 难 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 准备 多媒体、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我的教学调控 (个性化备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统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师生活动 我的教学调控(个性化备课)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 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 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看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案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 放平摆直。 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正方体、正三角形、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始上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在课堂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doc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懂得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学会画线段。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2)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3)认识线段1课时 (4)解决问题1课时 (5)练习课1课时

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主要用启发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直观且有效的学习手段,也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表象。通过体验认识——动手操作——应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 2.建立1厘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注重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借助观察尺子、图钉等实物,通过不断感知、思考、测量、判断和验证的活动过程,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活动中,通过全面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学习,全面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目标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尝试地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会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认识测量单位。 4.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习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测量物体的方法。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长方形。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学生:四条边。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17323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10分钟)教 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 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 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 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 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 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 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 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 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 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上《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 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是首次接触,因此会觉得陌生而又抽象。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方法】 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猜谜语:站着一尺高,躺下一尺阔,我来告诉你,你也猜不着。(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2) 学生思考后共同找到谜底,就是尺子。 师: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通过提问加深对尺子的印象,同时提高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兴趣。 出示尺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尺子上面都有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3) 1.出示例2,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直观感知1厘米。 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学生拿出尺子,伸出小手,感知1厘米的长度。(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4)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练习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练习题 易错题: 1、弟弟现在身高91厘米,再长()厘米身高正好是1米。 2、小亮身高95厘米,小勇比他高5厘米,小勇的身高是()米。 3、一支铅笔长()厘米。 A.18米厘米分米 4、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一般用()做单位。 A.米 B.厘米 C.分米 5、一米长的木头截取4厘米,还剩()厘米。 6、小芳有红黄两条彩带,一条长39厘米,另一条长61厘米,这两条彩带一共长()厘米。 厘米米米10厘米 7、500厘米长的绳子比6米长的绳子()。 A.长 B.短 C.同样长 8、我坐在椅子高5() A.米 B.分米 C.厘米 9、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厘米。 10、爸爸的身高是( )。 米76厘米 米18厘米 厘米14毫米 典型题: 1、小亮身高95厘米,小勇比他高5厘米,小勇的身高是()米。 2、小红、小明、小平分别给同一张课桌量长度。小红说:“大约有 8拃长。”小明说:“大约有4个文具盒长。”小平说:“大约有5支铅笔长。”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呢?请你在正确说法后面打“√”。 A.其中有两个人量错了。() B.他们亮的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测量工具不同,没有统一的度量单位。() C.测量课桌的长度,应该都用文具盒或都用铅笔测量。() 3、一张课桌高约75()。 A.米 B.厘米 C.元 4、大约有几个长。 一支铅笔长约14()

6、比70厘米多30厘米的是()。 米米厘米 7、1米75厘米可能是( )的高度。 A.楼房 B.旗杆 C.爸爸 8、一支铅笔长( ) 米厘米米 9、如图,一卷透明胶布的宽大约是20(). A、厘米 B、毫米 C、分米 10、下面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是() A.米 B.时 C.厘米 常考题: 1、下面物体长约1米的是()。 A、教室的长 B.妈妈的裤子长 C.一支铅笔的长 2、三角尺上的1厘米和直尺的1厘米相比较( ). A、三角尺长 B.直尺长 C.一样长 3、下面比较正确的是()。 厘米>1米厘米∠3米厘米 4、《新华字典》厚大约是()。 厘米厘米米 5、一颗树的高度大约是() 厘米米厘米 6、一块木板长2米,宽80厘米,长比宽长()。厘米厘米厘米 7、明明的身高大约是131() A.米 B.千克 C.克 D.厘米 8、40米+35米=( )米 9、下面可以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是( ). A.时 B.分 C.米 10、文化用品商店柜台的高是1()10() A.厘米米 B.米厘米 升学题: 1、黄瓜长约20() A.厘米 B.米 C.元 2、小明的两臂伸平大约是1() A.厘米 B.分米 C.米 3、2米币2厘米() A.长 B.短 4、下面()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

最新二年级数学统一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1—P2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示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具准备。 每组有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各若干个。 2、要求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宽。 3、指导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4、学生动手比一比、量一量。 5、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1)选一级汇报。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一样。(2)全班同学汇报。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1角硬币去量都有7个那么长,用曲别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三角形学具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3)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6、看书P1观察左下图,用不同颜色,大小一样的方木块量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口述: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方木块,大小一样,量得数学书的宽都是15个木块那么长。 二、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测量 要求: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 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 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的东西。如没有,引导学生看书。 3、看书P1右下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它们都有5个那么长,那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理解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至第3页例1、例2、例3及相对应的“做一做”题; 练习一中的第1至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水平及估测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长度观点,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一张宽为1厘米的纸条。 学具:学生尺,剪刀,宽为1厘米白纸若干条,1角硬币若干枚, 小刀,棱长1厘米小方格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和短。 2、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先让学生明确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有多长? 学生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能够用你带来的学具分别去比一比,看看有几个这样的长。 3、分组实行操作,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 有的学生可能说:“数学课本短边有7枚1角硬币那么长,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有14个小方格木连在一起那么长……. 教师指出: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5、组织学生实行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总结:因为所用的工具不一样,我们测量出的长度就不一样,导致我们测量的不方便。只有使用相同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才是相同的。 提问:有谁知道在数学中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二、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1、理解厘米 (1)观察直尺。教师出示米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就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时同学们用的尺,它时米尺的一部分。 (2)请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生尺,边观察边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P2、P3例1、例2、及做一做相关练习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二七区陇西国际城小学兰宇 目标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千米、米、分米、毫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做好知识储备。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生活中已经接触长度单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将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进行初步的总结,并加强对长度单位的判断能加强学生们对生活中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评价任务: 1、根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达成对目标1的评价。 2、根据学生在动手比一比、量一量以及和同伴合作交流中的表现达成对目标2的评价。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一、教师提示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具准备。 每组有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各若干个。

统一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 乌市第八小学王冬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 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介绍: 在很久很久以前,尺子还没有发明出来。裁缝师傅做衣服时,都是用手来量的,他们把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之间的距离叫做一扎。他们就用一扎作标准,来量衣服的长度。 讲故事: 有一天,王师傅的裁缝店里来了一名顾客,想要做件上衣。于是王师傅用他的大手量了身长3扎,师傅让小徒弟去做。于是徒弟就根

据这个尺寸,用自己的手在布料上量出了3扎。第二天,顾客一试穿,发现衣服太小了。师傅很生气:“告诉你身长3扎,怎么做成了2扎?”徒弟也想不明白,“怎么回事呢?” 师:同学们,请帮小裁缝想一想:新衣为什么做小了呢?谁来说说?生:是因为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的一扎比徒弟的大,所以同样是3扎,但是徒弟量的就少,所以衣服就做小了。 师:恩,小朋友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测量数学课本的宽。 师:那么我们要量物体的长度时怎么办呢?比如说故事中,裁缝师傅是用手做标准量衣服的,那咱们呢,也可以选一些物品作为我们的标准来量,对不对?好,现在呢,咱们要量这本数学书的宽度,同学们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做标准来量呢? 生:硬币、小方木块、回形针、三角片。 师:还有什么呢? 生:火柴棍 师:火柴棍啊,恩,可以,还有小刀、橡皮,你们的方法可真多!师:那,同学们,下面咱们就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课本的宽吧!好,开始! 生: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篇]

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篇]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篇《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 人 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节上课,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 编写人员要用这贴近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我总结有以下几 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习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 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 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 物理量而已,生活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 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 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 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 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案设计教学 内容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备课人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 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 资源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课时第一课时备课 方式 师生课堂详细活动经历,对课堂活动的完整预设。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我完善 复习铺垫情境激趣情景设置,用不同的工具测量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 长1厘米的正方体(学生观察 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 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 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直尺上有 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 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 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 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听老师 的讲解,认真看尺子图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 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 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 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 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 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 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 米吗?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 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生活中找1厘米。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 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 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 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 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 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 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 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 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 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 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 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 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 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 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 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 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 学生拿出直尺,在直尺中找 到1cm的长度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 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 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鼓励学生说出身边的1cm的 长度,不论说的对错,都要 给予鼓励,对错误的同学给 予纠正。 在认识了1cm的基础上,鼓 励学生找到2cm,3cm.... 指名学生到板前演示,其他 学生观察并进行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